❶ 艾灸穴位治療法
中醫常用艾灸的方法治療多做疾病。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研究下艾灸穴位治療法。
艾灸穴位治療法
1.足三里灸(最常用的保健要穴)
部位: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
方法:對准穴位點燃,灸3~5分鍾,每日一次。
作用:調理脾胃、調理氣血、助消化、補虛弱。
2.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灸(保健要穴)
部位:神闕穴,即肚臍,位於臍窩正中;氣海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半處;關元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處。
方法:對准穴位點燃,灸3~5分鍾,每日一次。
作用:培補正氣、溫補元陽、健運脾胃、理氣和腸。
3.背俞穴灸
部位:背腰部,人體的五臟六腑在背部各有一個背俞穴,如心俞、肝俞、大腸俞等,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其位置大體與相關臟腑所在部位的上下排列相接近。
中醫艾灸白帶異常的方法有脾虛型、腎虛型兩種。
腎虛型
患者白帶清冷,腰膝酸軟,乏力,少腹冷墜,溲清便溏,或五心煩熱,失眠多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可灸帶脈、三陰交、關元、腎俞、次髎等穴。帶脈、三陰交補腎健脾,益氣固攝;關元與腎俞配伍可強腎培元,固澀止帶;次髎疏理下焦,清散郁熱,補益虛損。諸穴合用以達到滋陰補腎,培元固澀之功。
脾虛型
患者帶下色白,淋漓不斷,面色萎黃少華,神疲肢冷,食慾不振,小腹發涼,腹脹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滑,脈緩而弱。可取帶脈、三陰交、足三里、脾俞、隱白等穴。灸帶脈能益氣固攝,調理任督兩脈;三陰交平肝健脾利濕,補腎強精;足三里調理脾胃,利於氣血化生,增強體質,促進康復;脾俞振奮中陽,健脾以助升清降濁,運化水濕;隱白補脾、益氣攝血。諸穴合用可起到健脾益氣,升陽除濕的作用。
艾灸熱刺激是一種非特異性刺激,通過激發體內固有的調節系統功能,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恢復正常。因此,艾灸作用並不是艾灸刺激直接產生,而是通過體內介導的固有調節系統所產生,這就決定了艾灸作用實際是調節作用。
艾灸熱刺激是一種非特異性刺激,通過激發體內固有的調節系統功能,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恢復正常。因此,艾灸作用並不是艾灸刺激直接產生,而是通過體內介導的固有調節系統所產生,這就決定了艾灸作用實際是調節作用。
艾灸的最佳時間
中醫專家指出,最適合進行中醫艾灸療法的季節就是夏季。因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醫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而且天氣熱,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不容易被燙傷。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中醫認為,陽虛、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針灸療法。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關於時間方面,艾灸沒有特別固定的時間。什麼時間都可以灸。飯前飯後,早晚皆可,飯前只要不是太餓就行,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就可以灸,太飽太餓都不能灸。
如果是按療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連續灸,每個穴位15—20分鍾,以後可以隔日一灸10天為一個療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時間要短些。
總的來說,艾灸用做保健養生是比較靈活的,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舒適度選擇艾灸的時間。一般情況下,用艾灸條灸的時間可以短些,用艾灸器或艾灸罐因為比較溫和灸的時間可以稍長。
❷ 如何正確艾灸
自己在家艾灸的話,一定要做到關閉空調,避開風扇,千萬不要坐在當風口。這個時候選擇一種比較舒適的方式,比如說做好或者躺好,然後聽點輕音樂,讓自己平靜下來,再專心致志的找到要艾灸的穴位,然後開始艾灸。
要明確艾灸並不是單純的只是正確選擇穴位進行艾灸,還可以結合推拿、泡腳以及熱敷等這樣的方法來一起施治,這樣獲得的針灸效果會更理想。
03
選擇正確的艾灸方式。目前艾灸的方法有多種,比如說直接灸、間接灸、艾條灸、溫針灸以及溫灸器灸等這五種常見的方式。大家要懂得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更合適的艾灸方法。
04
如果想要直接灸的話,要記得選購大小適宜的艾柱,這類艾柱可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就是有的如果將皮膚給燒傷的話,過後會留疤,就叫做瘢痕灸;如無燒傷化膿不留疤的話,叫做無瘢痕灸。
05
如果想要間接灸的話,需要藉助外物或者葯物等,將艾柱跟施灸穴位的皮膚進行隔開,然後才開始施灸。這類辦法可以是用生薑來隔開,或者用鹽,或者用蒜等來隔開,我們分別稱之為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
06
如果是要用到溫針灸的話,這個時候就需要採用到針刺跟艾灸一起結合的辦法來實施了。我們可以用長約2厘米的艾條插在針柄上,然後點燃施灸。等到艾條燒完了,灰燼去除了,就可以取出針了。
做完艾灸後要注意一些事情,比如說施灸後要盡量保持飲食清淡,還不能過度操勞,建議一定要避免性生活,同時還要讓心情持續在開朗的狀態。
08
另外,開始艾灸後一般是無不良反應的,若發現有不良反應的話,比如說發熱、疲倦、口乾或者全身不適等,這些情況問題不算嚴重,通常情況下繼續施灸的話會讓症狀消失的。
❸ 艾灸的方法
艾條灸簡稱艾灸,大致可分為穴位艾灸、局部艾熏和全身艾熏。施灸時離皮膚10~30mm,至皮膚溫熱發紅。
穴位艾灸
取艾條一支點燃後,在穴位上方約10~30mm處熏灸或灼灸,一般每穴灸10分鍾左右,至皮膚溫熱發紅,而又不致灼痛或燒傷皮膚為宜。
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將艾卷的一端點燃,對准要灸的穴位或患處,進行熏燒)、迴旋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皮膚雖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勻地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地進行灸治)和雀啄灸(艾卷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地移動)。
也可以配合各種艾灸器使用,如溫灸盒、溫灸架等,主要是為了固定艾條、使用方便。
局部艾熏
可以用3~6根艾條,用膠帶捆成一排,距離皮膚10~30mm,上下來回艾熏。
如痛經,用6根艾條,來回熏小腹至肚臍,一周2次,一次30~40分鍾,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
如肩周炎,可用3~5根艾條從頸部風池穴到肩峰穴、肩井穴等穴位灸5分鍾左右。在艾熏時,一定要保持室內溫度適宜,不能受涼。
如腹部受涼、腹瀉等,可以用幾根艾條熏小腹至肚臍的位置,可以祛寒。
如小孩子遺尿,同時伴有手腳冰涼、面色蒼白、舌質淡、舌苔白等症狀,可以用1~2根艾條熏肚臍及周圍,熏5~10分鍾,然後再到背後熏脊柱及腎,可以補氣、補腎、祛腎寒。
如有口臭,舌質暗紫或者舌苔發黑,說明脾胃寒氣非常重並伴有經絡淤阻,可以用3~5根艾條熏小腹到肚臍周圍,每天20分鍾,隔天一次,堅持一周,口臭就會消失。
全身艾熏
(1)全身熏艾條前要喝生薑紅棗桂圓羹,以養生補陰。用3片生薑,10粒紅棗(去核),10粒桂圓(去核),加水煮15分鍾,倒入粉碎機打成糊狀喝下。
(2)將生薑切成薄片,上鍋蒸軟後備用。
(3)夏季用6~8根艾條(冬天用8~10根),捆成一排,點燃。
(4)將蒸好的薑片貼在後背上。點燃的成排艾條,保持離薑片半寸到一寸的距離,上下慢慢移動,通常熏30~40分鍾。
(5)在小腹及肚臍的周圍都貼上薑片,上下熏20~30分鍾。
(6)在雙小腿的外側、內側,從腳踝至膝部上下、來回各熏30~50下。
家庭灸方法:
將艾條一端點燃,讓燃端靠近皮膚穴位,使穴位很快得到溫熱。將艾條慢慢上提,距皮膚3~4厘米,保持不動。灸時,溫熱感會使皮膚發紅卻不灼痛,局部、遠端部位還有酸、麻等舒服感覺。
要點:每次選3~5個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鍾,過多易疲勞,過少達不到溫熱效果。
艾灸經驗:
開始,艾條燃端距穴位不能太遠,不然溫熱感出現太慢。
艾條上提時,速度要快,避免熱感中斷;患者感覺太熱,可上、下、左、右或迴旋移動艾條,以連續地溫熱刺激穴位。
為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者、小兒、老人施灸,可將左手中、食指張開,放在受者穴道兩旁,從而感知其局部受熱度,隨時調節。當患者有癢、發熱、痛感時,用手指揉、搓、按幫助緩解不適。
家庭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火力先小後大,灸量先少後多,程度先輕後重。2.在頭面、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艾灸,灸量宜小;在腰腹部、肩及兩股等皮厚而肌肉豐滿處艾灸,灸量可大一點。
3、體質強壯者,灸量可以大;久病、體質虛弱、老人、小兒,灸量宜小。
4、出現暈灸,須立即停灸,讓患者頭低位平卧,注意保暖,輕者休息片刻或喝點溫開水,重者掐按人中、內關、足三里。
5、精神緊張、大汗、勞累或飢餓時不宜灸,妊娠期婦女腰骶部和腹部不宜灸。
(3)如何學好艾灸治病的好方法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療程,我們最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2.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溫水,高於體溫。艾灸後做好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稍稍有點燙嘴的。
3.艾灸後如果先馬上洗手,希望你用熱水,高於體溫的,50度左右即可。如果不是風濕類疾病,寒性疾病,產後風疾病,灸後30分鍾可以著涼水,但是,原則上不要急於用冷水。
4.如果你想懷孕,剛剛灸後就不要馬上同房,這時的女性體內環境還很熱,不利於精子的存活。最好灸後24-48小時候再進行,不過也是因人而異。灸後調養口訣:灸後風寒須謹避,七情莫過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適宜。
5.大悲,大喜,大怒,這樣情緒不穩定,艾灸的效果會打折扣。太飢.太飽都不適合艾灸,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
6.要注重灸料的質量,艾絨的好壞取決治療效果。一般直接灸的,一定要極好的艾絨,這樣不傷經絡,不燥,比較柔和,便於點燃。如果是隔姜灸或隔蒜久,那麼一定要新姜和鮮蒜,保持新鮮。
7.施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施灸的穴位也應該是由少至多的,熱度也是逐漸適應的。一般施灸早上,下午。沒有時間的可以晚上,尤其是失眠的病人臨睡前施灸有助於睡眠。
8.很多人問,艾灸後是否可以馬上洗澡。如果是熱水,可以馬上洗澡,但是最好等20-30分鍾後,這時經絡也基本處於灸後的修整狀態,灸後的熱度也逐漸地揮發和利用,此時在用熱水洗澡會感覺很舒服。
9.施灸的反應,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有的會起紅疹,疲倦,便秘,尿黃,出汗,牙痛,耳鳴,全身不適等現象,一般不要驚慌,繼續艾灸這些症狀就會消失。這個時候可以艾灸足三里引火下行,還可以多喝水,必要時停灸或隔天艾灸,很快這樣的症狀就會消失。
10.有的人邊灸邊吃,這樣不好。一是不知道你吃的食物是什麼性質的?屬寒還是屬溫,如果艾灸過程中,你邊吃邊艾灸,對於胃氣也是一個挑戰。有胃腸疾病的人千萬不要這么盲目施救。
11.艾灸的返病現象,在艾灸的過程中,往往有的人很快見效,而有的人遲遲不見效,這要看是什麼疾病病長多久另外人與人也不同,我們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疾病同一個症狀,同一種表現。
有返病現象很正常,沒有也很正常,不要刻意追求返病的現象。越是多次返病,就越證明病邪存留的撥爭狀態,也體現正氣在一點點積累。
參考鏈接:網路-艾灸條
❹ 如何學好艾灸
作者/西安艾灸先生
現在艾灸界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神秘化艾灸,講很多高大上的道理,又空又虛,但容易嚇的住、騙得了初學者,這種傾向誤人子弟,害人匪淺。另一種傾向是簡單化艾灸,認為艾灸很容易,穴位也不需要找的很准,隨便灸灸就有效果,這種傾向實屬自欺欺人,不實事求是,讓有這種想法的朋友開個艾灸館去調理一下客戶就知道自己多麼膚淺和無知了。
要想學好艾灸,就要入門要正,多讀書,多實踐,多思考,假以時日,才能略有小成,從容裕如地用灸法解決各種問題。
第一、要想進步神速,首先好好看書。多看一些艾灸書籍,反復研讀,看的時候不需要記住,有印象就可以了。用到的時候記不清楚可以翻閱書籍,知識點也就慢慢加深了。艾灸市場的艾灸書籍越來越多,但好書並不多,大多數都是相互抄襲,粗製濫造。我推薦的有《謝錫亮灸法》 《灸繩》 《艾灸精華選讀》 《灸法秘傳》白話版等。這幾本書推薦大家都看,相互可以參照,《艾灸精華選讀》重點推薦給初學者,平實易懂,知識豐富,由淺入深。
第二、學習經絡穴位知識和灸法的知識。要掌握好經絡走向,常用穴位的准確位置和作用,常見問題的配穴等。艾灸的常用穴位並不多,《灸法秘傳》一共採用到42個穴位。經絡穴位參考書籍耿恩廣教授《針灸取穴綱要》,再配合一個人體經絡模型。
第三、多實踐,多總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看書是遠遠不夠的,現實遇到的問題要遠比書上復雜多了,遇到書上有的問題,在書籍所載方法知道下進行,觀察效果如何。效果好了,積累了實際的經驗,效果不理想,要分析問題,再探索其他方法。
第四、艾灸是中醫的艾灸,是和中葯、針刺等一樣屬於中醫的一種療法,需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操作,脫離了中醫理論的指導,艾灸無異於烤火。所以要想學習艾灸,必須學習中醫的基本理論,可以參考書籍秦伯未先生的《中醫入門》,想深入全面學習的朋友可以學習大學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兩本書,中醫診斷學網上有朱文峰教授的視頻,可以配合學習。
掌握了中醫的基本理論之後,就可以辨證施灸。比如有人頭疼,如果是頸椎問題導致的頭疼,就要調理風池、大椎、肩井等穴;某人是風寒感冒導致的頭疼,需要艾灸風池、大椎、肺腧等穴;是肝火旺導致的頭疼,需要艾灸太沖、期門、肝俞等穴;是血虛導致的頭疼,需要艾灸百會、膈腧、足三里等穴;是血瘀導致的頭疼,最好配合刺血了。
第五,艾灸是中醫療法的一種,有著巨大的優勢,也有著不少的局限,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灸法來解決,也不是所有問題的最有解決方案是灸法。所以必須要學一些其他療法,比如刮痧、拔罐、按摩、刺血等,用以配合艾灸,會很好的提高艾灸的效果。
❺ 艾灸法的艾灸常用方法
1、直接灸:是將大小適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施灸。
2、間接灸:用葯物將艾炷與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
(1)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住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到的嘔吐、腹痛、腹瀉及風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俞腧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治療瘰癧,肺結核及初起的腫瘍等症。
(3)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並作,中風脫證等。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症。
法在我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治療效果為無數臨床實踐所證實,
艾灸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艾灸療法簡稱「灸法」或「灸療」。是一種用艾絨製成的艾炷或艾條,或摻合其他葯物對准或放置在體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燒之,使其發生特有之氣味與溫熱之刺激,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和葯物的作用透入肌膚,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深入臟腑、溫通經絡、調和氣血、扶正祛邪、調整生理功能,增強抗病能力,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之功效。
❻ 中醫艾灸保健功效好5種方法很神奇,幫你養生防病
中醫在治療很多內科疾病方面,效果都要比西醫好得多,最主要就是因為中醫會對疾病的根源進行解決,並且還會保證患者身體素質得到提高,也就能有效的控制疾病。其中艾灸治療就是讓患者身體得到鞏固的一大重要治療方法,不同的艾灸方法也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1、瘢痕灸
瘢痕灸主要就是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並且塗抹一些大蒜汁或者是其他的介質,直接將艾柱點燃後就進行艾灸。這種做法會引發患者局部的疼痛,並且疼痛會比較劇烈,呈燒灼痛,在艾灸結束之後,患者局部的皮膚還會灼傷出現化膿的水泡。一般是針對頑固疾病或者急性發作的疾病進行的治療方法。
2、無瘢痕灸
這種艾灸方法主要就是先在患者的皮膚部位塗抹一些凡士林,並且在艾柱燃燒到接近一半的時候,就准備將艾柱拿走,換一個新的艾柱進行艾灸。由於不需要的艾柱在皮膚上燃盡,也就不會對患者造成損傷,患者只會感覺到明顯的發燙,但是皮膚一般只會出現紅潤充血的情況。
3、溫和灸
溫和灸也就是將艾條燃燒的一端對准局部的穴位,或者是一部分皮膚,距離皮膚2~3厘米的時候來進行熏烤,使患者能感覺到明顯的熱度,但是又不會灼傷皮膚。
4、雀啄灸
這種方法也就是在進行治療的時候,使用溫和灸相同的手法,但是艾條與皮膚的距離並不固定,就像鳥雀啄食一樣,隨時移動著距離進行艾灸。這種艾灸治療方法是比較常見的,常用於無法承受艾灸溫度,或者是皮膚比較敏感的患者。
5、迴旋灸
這種治療方法也就是,保持溫和灸的手法握住艾條,並且固定艾條與皮膚的距離。在保證距離的情況下,向左右或者是周圍旋轉進行艾灸。對於需要治療的部位范圍較大的情況,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一般需要艾灸進行治療的,除了疑難雜症或者是急性發病的情況之外,也就是虛寒導致的病症。這些情況都需要根據患者不同的發作症狀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所以想要用艾灸進行治療的患者,最好還是到醫院由醫生來進行治療,如果自己操作不當,是很容易造成危險的。
#家庭醫生超能團## 健康 大V創造營#
❼ 艾灸的幾種保健灸法,不知道的快來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九選艾的小九老師。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保健灸法,艾灸可以治療我們身體的疾病,也可以在日常中作為一種保健的手段。
保健灸法在古代醫家中被稱之為「逆灸」,「逆灸」是一種灸法用語,是指無病而灸,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 如《諸病源候論》中說「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月,喜逆灸以防之。」又如《扁鵲心書》中雲「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未得長生,亦可得百餘歲矣。」
其中都說明了艾灸具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功效。我國至今還流傳著「若要安,三里常不幹」的俗語。
艾灸,可使熱氣內注,溫煦氣血,透達經絡,並且艾灸具有補益強壯作用的穴位,可達扶正祛邪,強身保健的作用。
一、兒童保健灸法
【配穴】 :身柱、肺俞、膻中、風門、大椎穴。
【方法】 :每次選2個穴位,輪換施灸,每次每穴施灸2-10分鍾,隔日1次,連續施灸15-20次。
小兒的生理特點和成人有著明顯差異,不但機體各器官的形態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變化,且機體各器官功能也都未發育完善。艾灸可以對小兒進行保健作用,增強抵抗力。
二、健體益壽保健灸法
【配穴】 :氣海、關元、命門、中脘、足三里
【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鍾,每隔1日施灸1次,10日為1個療程,每年可灸數個療程。
保健灸作為歷代醫家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豐富強身保健經驗,不但可以強身健體,而且能夠益壽延年。
三、防病保健灸法
【配穴】 :大椎、風門、肺俞、足三里、合谷穴
【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次每穴施灸10-15分鍾,每日1次,連續施灸1個月,多在冬春感冒易發季節施灸。
所謂「防病」就是中醫所講的「未病先防」,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思想。而灸法保健具有顯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如《扁鵲心書》中說「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四、益智健腦安神保健灸法
【配穴】 :神闕、氣海、關元、湧泉穴
【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穴每次施灸5-10分鍾,春夏季的灸治時間不可過長,秋冬季的灸治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現代人生活節奏變快,經常伴有反復發作的頭痛、頭暈、心悸、氣短、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工作效率下降、易疲乏、抑鬱等亞 健康 狀態,在日常保健中要重視安神健腦的調護。
五、美容美體保健灸法
【配穴】 :神闕、足三里、膈俞、脾俞、氣海穴
【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穴灸5-10分鍾,每日或隔日艾灸1次,2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7-10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倘若正確掌握灸療方法與穴位的保健原理,堅持長期施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美容保健效果。
六、烏發美發保健灸法
【配穴】 :百會、四神聰、腎俞、脾俞穴
【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穴施灸5-10分鍾,春夏季隔日施灸1次,秋冬季可每日施灸1次。
近年來,「少白發」的現象明顯增多,其主要表現為頭發中散現白發,或白發密集在某一區域,研究表明灸法可對少白頭起到烏發作用,長期堅持灸療可以起到美發效果,光澤頭發。
七、青壯年保健灸法
【配穴】 :三陰交、足三里、關元、脾俞、腎俞穴
【方法】 :用艾條溫和灸,每隔2-3日施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期間可休息3-5日,每季度可施灸1-2個療程。
青壯年時期正是機體發育成熟、筋骨堅強、氣血旺盛階段,但現實生活中,也會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而發生女子月經不調,男子陽痿、不育等症,還有因為工作操勞、思慮過度以致肝腎虧損、過早衰老等,對於這些病症都可以運用保健灸法進行調治。
❽ 如何自己艾灸正確艾灸方法是怎樣的
自己在家是可以用燃燒的艾條做艾灸的,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准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
不過這種方式不適合新手,不然很容易燒傷,所以大唐艾神艾灸床建議大家先用艾灸盒去艾灸,可以綁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比較安全,也比較有效果。
(8)如何學好艾灸治病的好方法擴展閱讀:
隔鹽灸
隔鹽灸,也是臨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最早載於《肘後備急方》,主張用食鹽填平臍窩,上置大艾炷施灸,用以治療霍亂等急症。後世的醫籍《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等都有介紹。如《本草綱目》卷十一「霍亂轉筋,欲死氣絕,腹有暖氣者,以鹽填
臍中,灸鹽上七壯,即蘇」「小兒不尿,安鹽於臍中,以艾灸之」。現代,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進,如在鹽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療的范圍也有相應的擴大,已用於多種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證的治療。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之細白鹽適量,可炒至溫熱,納入臍中,使與臍平。如患者臍部凹陷不明顯者。可預先有臍周圍一濕面圈,再填入食鹽。如須再隔其他葯物施灸。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葯物(葯膏或葯末),再放鹽。然後上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為避免食鹽受火爆裂燙傷,可預先在鹽上放了一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艾灸
❾ 艾灸有哪些方法需要注意哪些
艾灸在我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 歷史 ,其治療效果已為臨床實踐所證實。而對其機制的認識仍然是一個未解的迷。現階段認為是通過局部刺激、經絡調節、免疫調節、葯理作用,綜合共同發揮整體治療作用。
我們常用的艾灸法有:
艾卷灸 包括:太乙神針、雷火神針。
我們臨床上用灸法是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而選擇灸法使用的。常見的有瘢痕灸、無瘢痕灸、溫灸器灸、間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實按灸、新鋪灸等多種治療方法。
瘢痕灸又名為化膿灸 ,即就是灸至施灸部位形成化膿狀態。方法就是將施灸腧穴部位塗上少量的大蒜汁,主要是增減粘附能力和刺激作用,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放置於腧穴上,點燃艾炷進行灸。每壯艾炷必須燃盡,燃盡後除去灰燼後,再繼續灸一壯艾炷燃盡為止。此法灸就是火燒灼皮膚,所以會產生劇痛,如果在施灸過程中產生的疼痛難以忍受,可以輕輕在腧穴周圍拍打,以緩解疼痛。正常情況下約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形成灸傷口,5~6周左右,灸傷部位自行痊癒,結痂脫落後形成瘢痕。 此種灸法只用於治療哮喘、肺結核、 瘰 癧 等慢性疾病。
即就是溫和灸輪換灸雀啄灸迴旋至發皰灸。
首先將所有要灸的腧穴部位塗上少量的凡士林。然後將大小適宜的艾炷,放置於腧穴上點燃施灸,當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時,即可再放置另一艾炷繼續灸。一般應灸部位至局部皮膚紅暈而不起泡為宜。因為不能燒傷皮膚,所以稱為無瘢痕灸,灸部位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 此法適用於虛寒性疾病。
一般可以選擇銅制灸器、不銹鋼灸器、竹製灸器等,器皿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葯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加蓋扣好,即可放置於腧穴或要灸部位,進行熨灸,直接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宜。 此法具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間接灸也叫作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方法就是用葯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
選一塊新鮮老薑,沿姜的纖維縱向切取成厚0.2~0.5厘米的薑片,大小可以根據穴位大小和艾炷的大小而定,在薑片的中間用牙簽或三角棱針穿刺小孔。後放置於腧穴部位,再將大小相等的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待灸的局部有灼痛感時,微微提起薑片,或更換艾炷繼續灸,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灸完後用正紅花油塗於施灸部位,是為了防止皮膚被灼傷,還能更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也可以採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疾病有較好的療效。但是必須掌握好灸法和辯證法才能運用。
可以運用隔蒜和隔蒜泥兩種方法施灸。
是臨床上常用的灸法,
方法:取患者仰卧並暴露臍部。取純凈乾燥的細白鹽適量,炒至溫熱,放置於肚臍中與臍平。如果患者的肚臍凹陷不明顯,可以先在臍部周圍濕一圈,再放入食鹽。如果需要隔其他葯物施灸,先填入其他葯物的膏或粉末,再放鹽。然後放置艾炷施灸,至患者稍微有燙熱感,即可更換艾炷。為了避免食鹽受熱後爆裂燙傷皮膚,可以在臍部放上一片薄薑片再施灸,一般灸3~9壯,急性病症可以多灸。
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用牙簽或針刺無數小孔,放在應該灸的腧穴上,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為止。此法用於治療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愈者。
這種灸法要非常掌握灸法才能運用自如。此法是運用雷火神針疊加10層紗布放在應該灸2的穴位上。然後將點燃的一端直接按在穴位上,稍留1~2秒鍾,提起,吹去灰,再按,重復幾次,紗布熱了,不需要吹火。此法的功效是行氣活血、散瘀消腫,調理各種痛症和寒性癤腫。
新鋪灸是有傳統的長龍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它吸取了隔姜灸。隔葯灸的精華。將傳統的薑片改成用姜泥,加十餘種中葯,艾絨中又加中葯,共同發揮作用,芳香遍體,活血通經絡。療效非常佳。此種方法可以治療 頸椎病、肩周炎、腰間盤突出症、背肌筋膜炎、骨質增生、風濕、類風濕等症,療效十分見效。
艾灸,在民間有很多採用,特別是一些 養生 館推行的艾灸中醫 養生 保健。但是當你選擇艾灸後你知道會有哪些灸後反應嗎?我們一起來聊聊。
1,艾灸後常會有疾病加重的反應,這是正邪交戰的正常現象,就好比我們與敵人發生槍戰交火一樣,加深了仇恨的反應。我們的身體就好像是一個國家,在一個大家庭里有正邪兩派之分的存在,大 社會 里不可能只允許正氣存在而完全把邪氣壓殺滅絕。那麼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間諜已經潛伏在其中很久,間諜不會輕易易舉的乖乖被發現被捕被殺掉或被驅逐出境。所以當他掌握了所有信息後就免不了有行動向他的國家把信息輸送出去;當被正方發現後想用正確的方法瓦解他的思想交出間諜的信息時,那麼間諜就採取頑強抵抗的方式抵抗。這時如果身體的正氣不足,而邪氣頑強抵抗時,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正反抵抗的反應出現。當正氣十分旺盛時,邪氣就抵抗不了正氣而慢慢被瓦解了。就是我們常說的運用艾灸,體內慢慢累積了旺盛的抵抗能力後,疾病就會逐漸被趕出來體外。
2,艾灸後出現失眠 如果是初次艾灸後出現失眠的現象,這是一種反應,患者有很疲乏或嗜睡等現象。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艾灸後,症狀減少或是精力充沛,是艾灸後好收到的好效果。
由於艾灸是用火熏灸,如果在施灸過程中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膚的燙傷,另外,在施灸的過程中要耗傷一些精血,所以我們人體有些部位是不能施灸的。如下;
總結:艾灸是一種中醫治療,既方便又能有最佳的治療效果,是人們喜歡接受的一種方法,也是人們直接灸的好方式;當時在你沒有掌握好艾灸技術和方法時,最好是不要隨便運用,用好了能治病,用不好了反而加重疾病病情。歡迎點評轉發幫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