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

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2 21:13:33

1. 說相聲有什麼技巧

一、要知詞意。 相聲演員在學說一段相聲之前,要知道這段相聲作品的意義。要知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

二、要吐字真 。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要有伶俐的口齒。相聲是笑的藝術,也是語言藝術。什麼段子也離不了說唱哏、學哏,也離不了說,因此它要求演員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觀眾耳朵里去。

三、要發音準。 相聲演員發音要准確。發音主要指的是唇、齒、牙、舌、喉五音要准。

相聲演員是用丹田發音,雖不象戲曲演員那樣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說能唱,丹田氣足,聲音要美,說出來好聽,唱出來夠味兒。

四、要氣口勻 。相聲表演藝術,沒有鼓板伴奏,看起來好象沒有節奏。其實不然,相聲表演藝術無論是說什麼哏,都有節奏。相聲是以氣口為節奏,氣口要均勻,使觀眾聽著順耳愛聽。

五、要語氣對。 語氣是表達感情的,分為高低、快慢、輕重。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對,意思就變了。

六、要動作穩 。相聲是表演藝術,它要求演員動作沉穩准確。相聲表演人物,動作是輔助面部表情的。

用手勢動作,是為把聽眾的眼神,引導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上來,讓聽眾看見演員面部表情的神兒(眼神)和像兒。

七、要工模擬。 模擬就是「學」。相聲表演藝術是敘述中穿插著人物對話,人物對話中穿插著敘述。這一藝術特點,決定了相聲表演離不開模擬表演。

一段相聲有幾個人物,相聲演員不化裝,恁著語言和神兒、像兒,要把人物說活。

八、要包袱兒寸。 包袱兒寸,是說相聲演員用藝術技巧抖包袱兒時,要掌握好寸勁兒。相聲表演藝術要掌握遲疾頓寸,遲是慢,疾是快,頓是停頓,寸是寸勁兒。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為逗哏,乙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說好一段相聲。

十、要風格新。 相聲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多種多樣。不論哪種風格、流派,都要給觀眾清新之感。

(1)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擴展閱讀:

相聲的四大基本功

基本功-說

講故事,說話和鋪墊的方式。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

說,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

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葯方》等。

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兒》等。

基本功-學

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

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

基本功-逗

製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

基本功-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等以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2. 相聲說學逗唱表演技巧

相聲說學逗唱表演技巧匯總

任何一段相聲,都有一個故事,或者敘述一個事件,闡明一種觀點。相聲這門藝術的技巧究竟是什麼呢?就是常說的"說、學、逗、唱"。下面一起來看看這四大表演技巧的分析吧!

故事或事件中又涉及到各種人物和問題,這些人物和問題都需要演員去表現。這就需要演員有一人表演多種角色的本領。要"說"故事情節,"學"人物特點,"演"角色的神態。時而"男",時而"女",時而"老",時而"小",一個人演千軍萬馬、一個人連音樂帶舞蹈。所以需要演員有個方面的知識,各種表演技巧。

相聲這門藝術的技巧究竟是什麼呢?就是常說的"說、學、逗、唱"。下面分別敘述。

說:主要指的是嘴皮子功夫。做為一個相聲演員,一定要有比較好的"說功"。要嘴皮子利索,字眼兒清楚,不塌音,不倒字,要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掌握好尖、團字,咬字真切,要有噴口,要真正做到字斟句酌。同時,相聲演員的語言要口語化,不要使舞台腔,但又不同於平常兩人對話、談天。相聲,有相聲的語言,有相聲的調子,要脆快,洪亮,甜潤,使人聽著親切。

說,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不論是一頭沉,倒口,貫口,都要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相聲演員一定要練好說這一功。比如,相聲演員都會說繞口令,學相聲練基本功,繞口令是重要的一項。為什麼要練繞口令呢?就因為在我們的相聲段子里,說不定碰上什麼繞嘴的字眼兒,你若嘴裡沒功夫,舌頭拌蒜,那就說不了,還容易出笑話。比如這幾句話,你若嘴不利索就說不上來:

今天的芸豆扣肉里邊凈是油!

一個牛郎,一個牛娘,牛郎想牛娘,牛娘也想牛郎。

一個班幹部管另一個班幹部,真是班幹部管班幹部。

第一個例子是尖團字,你若尖團字不分就說不好這句話。因此,相聲演員必須尖團字分清楚。"油"不能說成"柔","肉"不能說成"右","詩"不能說成"絲","四"不能說成"是"。要分清三和山、四和是、油和肉、義和日、夜和熱、說和梭、事和寺、斥和刺、稅和碎、誰和隨等等。

第二個例子是舌前音,如果你舌頭不靈活,就說不了這句話。

第三個例子是嘴皮子功夫,嘴皮子不好使就說不上來。

在生活中,我們還會遇到很多繞嘴的話,有的你就是練幾天也說不太好。如:

慈池寺里有四十四棵大柿子樹,青柿子肉厚又澀。

學:包括學各地方言,各種聲音,各樣動作。當然也包括學唱,因為後面我們還要單講唱,這里暫且不講。

先說學各地方言。我們的國家是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各地有各地的發言。當一個段子里出現了某一個人物時,最好用當地的發言,這樣才顯得逼真。當然,也不是各地方言都要學,因為有些地方語言太難懂,即便學會了,明白的人也太少,所以在相聲里很少用這類語言,大部分只用有代表性的語言。

有代表性的語言有多少種呢?我的看法有以下幾種:北京、天津、山東、山西、四川、上海、唐山、河南、沈陽、廣東等。其中山東話還分濟南、青州和蓬萊、黃縣等地的不同口音。在傳統相聲中運用各地方言的很多,如《山西家信》運用山西方言;《山東二簧》運用山東方言;《牌論》運用天津方言。近期的作品中,《列車新風》用了大連方言;《特殊生活》用了沈陽方言;《舞台風雷》用了河南方言;《春回大地》用了唐山方言。用方言的相聲,便於塑造人物,在表演上也容易分篇,觀眾聽得清楚,使人物活靈活現。

再說學各種聲音。一個段子中,除了各種人物外,還會遇到各種動物,各種物體,在故事情節中還要有各種音響。相聲中又沒有道具,布景,效果,而這些問題又是表達主題和講述故事內容不可缺少的。怎麼辦?只有靠演員的學,即學習掌握口技,用它來幫助豐富情節。這一項也是相聲演員不可缺少的技巧。

所謂學各種聲音包括那些哪?我們常遇到的有汽車、火車、輪船、摩托的聲音,豬、狗、牛、羊、雞、鴨、貓以及各種鳥的鳴叫,刮風、下雨、打雷、電鈴、電話、馬達、劈柴、走路、打人、槍聲、大炮、拉鋸、倒水、哭聲、笑聲以及各種樂器的聲音等等。

還有就是摹擬人物。除了要掌握人物的語言特點外,還要摹擬人物的表情、神態、動作,這樣人物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在摹擬人物時,主要是分清男女老少,象大姑娘,小夥子,老頭,老太太,成人,小孩。再細些要分清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等。再細些要能表演各種人物,如幼兒,少年,青年,壯年,中年,老年以及五十歲的、六十歲的、七十歲以上的老頭、老太太的語言動作特點,我們都要在表演上分得出來。

摹擬各種動作,還包括人物的特點,象走路、手勢,其它象騎馬、騎車、坐船、坐轎,古典戲曲動作、各種舞蹈動作等等。如段子需要,還要學各種動物的動作,各種物體的姿態,樣式。要點到而已,叫人一看就很像。這一點,也是相聲演員要掌握的技巧之一。如傳統相聲《黃鶴樓》、《汾河灣》,就要求演員掌握青衣、花臉、老生的表演,水袖、台步都要會。《學四象》就要學會大姑娘、老太太、小夥子的神情,否則是表演不了這類段子的。

逗:是指演員組織和運用"包袱"的技巧。"包袱"是相聲取得藝術效果和表達思想內容的手段,因而演員"逗功"的.巧拙決定著一場相聲演出的成敗。"包袱"是由語言、事件、情節的不協調而產生的,而構成"包袱"的手法又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演員熟悉各種類型"包袱"的特點,掌握不同"包袱"的構成規律,從而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有的相聲演員靠擠眉弄眼,油腔滑調,一驚一乍,大哭大鬧,或者用一些庸俗的表演和動作博取笑聲,以為這就是"逗"得好,其實恰恰相反。這種表演說明了演員的無能,說明他們還不懂什麼是"逗"。

相聲的幽默風趣,是在認真嚴肅的表演中產生的。它的逗笑,應該是純潔的,健康的,有意義的。這就要求演員具有多方面的修養、豐富的生活和較深的藝術造詣。

要把"包袱"抖得脆,抖得響,就要對作品吃得透,拿得准。聲調的輕重高低,語氣的運用,都要恰到好處。手勢的運用,位置的變化以及眼神、面部表情的變化都要准確生動。捧逗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何時"搭橋兒",何時"墊磚",怎樣"遞肩膀兒",都要分寸適宜。遲、急、頓、挫的運用更要火候得當。

這里還包括和觀眾交流的問題。因為相聲的表演是演員向觀眾敘述故事,所以不僅要使觀眾覺得和藹可親,還要根據劇場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怎樣運用"包袱"。昨天這個"包袱"響了,今天也許不響;昨天這個話茬兒三秒鍾正好,今天在用三秒也許就涼了。所以,盡管台詞是固定的,而表演則要有些靈活性,這就要看演員的藝術修養了。

唱:就是學唱各種地方戲曲和歌曲。唱,相聲術語叫"柳活兒"。"柳活兒"不是所有的演員都能掌握得好的,需要一定的條件,就是要有一條能唱的嗓子。在傳統相聲中有不少的"柳活兒",除上面提到《黃鶴樓》、《汾河灣》以外,還有《學梆子》、《學越劇》、《學評戲》等等。演員除了要有一條好嗓子外,還要掌握那個戲曲的方言、風格,才能摹得很象。

"柳活兒"有"正唱"、"歪唱"兩種。歪唱是依靠曲解諧音產生包袱,正唱則靠學得逼真,唱的很象而產生"正尖"。這兩種都是相聲常用的技巧。我個人喜歡正唱,但也不反對歪唱,因為歪唱畢竟是相聲的一種手法。不過那種任意諷刺、貶低所學戲曲的做法,我認為是值得研究的。應以尊重、學習、宣傳的態度去學唱,從而產生正當的包袱。如有的演員在學唱東北二人轉時,就採用歪唱:"一輪紅日呀--照西廂--哎嗨呀啊哎啦哎嘿哎嗨呀--"一邊歪唱,一邊歪扭,還說:"這味把鬼都能嚇跑了!扭也有好處,把虱子都能抖落掉了!"這樣的學唱和用的包袱,完全是嘲弄、諷刺的態度,是對姊妹藝術不尊重的壞作風。侯寶林同志在《改行》中所用的三番則完全是正唱,這樣效果就好,被學唱的那些演員也不會提出意見。總之,歪唱容易出現"貶"的效果,是我們應該十分注意的。正唱,需要演員下功夫。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學唱歌曲的逐漸增多,歌曲又分為民、洋兩種,因此在學唱中要求演員在聲音上要有修養,要注意所學演員的特點、風格,要民、洋分清。這樣觀眾才能聽著象,也不致糟蹋被學者的藝術。

相聲有三種演出形式,即一個人表演的單口、兩個人表演的對口和三個人表演的群口。因為對口是相聲最基本的表演形式,所以我要著重談談兩個演員的關系。

對口相聲中的兩個演員,甲為逗哏,乙為捧哏,他們之間是合作關系,不是主次關系。二人同樣重要,缺一不可。過去的表演大都是師父捧,徒弟逗,所以有"三分逗,七分捧"之說。我的看法是,甲乙二人各佔百分之五十。這不僅是在"子母哏"中的一替一句是如此,就是在"一頭沉"中甲的話多、乙的話少的情況下,也是一樣。乙的話雖少,卻都很關鍵,有的是畫龍點睛、闡明主題的話,有的是穿針引線、承上啟下之言,還有的是遞火點鞭引起藝術效果的地方。所以,都要說到節骨眼兒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表演上,兩個人要互相配合,互相照應,二人是一台戲,共同完成一場演出任務。這不僅指對"包袱"的鋪平墊穩要各盡其責,在遞肩膀兒,墊磚兒,搭橋兒的地方,也都要分寸得當,火候適宜。不能認為只要逗哏好就行,捧哏好壞都沒關系。其實,關鍵時候乙的一句話,能對"包袱"的溫火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例如《賣布頭》中甲說"面子有多寬,布匹有多厚,多麼快的剪子都絞不動它",乙插一句"布頭",甲說"鐵板"。乙的這句話說快了,說慢了,語氣拉長了都會擋"包袱"。又如在最後甲的大段吆喝中,乙必須全神貫注地盯住甲,幾句"陪了"都要說的恰到好處,才能收到相應的效果。如果乙無精打采,或者東張西望,則必然分散觀眾注意力;幾句"陪了"再說的不是地方,那末,縱然甲有天大本領,"包袱"也響不了。

;

3. 相聲,它要求演員必須掌握什麼技巧

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

●說:講故事,還有說話和鋪墊的方式。

●學: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

●逗:製造笑料。

●唱:經常被認為是唱戲,唱歌。實際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

在傳統上,相聲藝人把相聲的基本功細分為十三門,包別是:

●要錢

●口技

●數來寶相聲
●太平歌詞

●白沙撒字

●單口相聲

●逗哏

●捧哏

●群口

●相聲怯口/倒口

●柳活

●貫口

●開場小唱

4. 說相聲主要要掌握什麼技巧

通過對話組織包袱,是相聲中運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僅在「子母哏」類型的相聲中是如此,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也是如此。

不僅在對口相聲中是如此,在單口相聲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中,那個攢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間的對話構成的,這類利用對話構成的包袱在相聲作品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對話不僅體現於包袱的組織方法上面,而且體現於各種相聲藝術手段的運用上面。「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四種最基本的藝術手段,「說」是說笑話和繞口令,「學」是模仿各種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的語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戲曲。

「逗」是抓哏逗笑,「唱」專指唱太平歌詞。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只有納入對話的范圍才是符合相聲創作藝術規律的。


(4)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擴展閱讀:

相聲的發展歷程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

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相聲



5. 請問相聲技巧有哪些

著名相聲藝術家馬季在談及相聲的基本概念時指出:「(相聲)就是通過組織一系列特有的『包袱』來使人發笑的藝術,這里所指的包袱是語言藝術的包袱,這里所指的語言是包袱藝術的語言……、包袱兒、笑聲,可說是相聲藝術的三大要素,並且缺一不可。」(引自馬季《卅年回首一吐為快》載《曲藝》1987年第2期)。

在他列舉的三要素中,語言、笑聲是其它一些喜劇藝術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聲藝術特有的。包袱在相聲藝術中處於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對包袱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分析是研究相聲藝術的關鍵。

「包袱」一詞是個形象化的比喻詞,它實際上指的是相聲中喜劇性矛盾醞釀、發展的一個過程。所謂的「三翻四抖」,則是相聲包袱常採用的結構。其中「三翻」是指對矛盾假象反復進行渲染和強調;「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後揭露矛盾的真相。

喜劇矛盾的特徵是「用另一個本質的假象來把自己的本質掩蓋起來」(引自馬克思《導言》載《馬恩全集》第1卷第5頁)因此在喜劇矛盾中,各種假象就特別多。假象其實也是一種現象,它的特點是能夠提水與其本質相反(或相離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極為深刻地反映著本質。

因此,真實的喜劇矛盾具有著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點。在對口相聲中,喜劇矛盾——包袱的雙方(現象與本質等等)由捧逗雙方分別擔任,並通過對話逐步揭露矛盾。喜劇藝術手法(如誇張、誤會、巧合等)為各門喜劇藝術廣泛採用,並非相聲所獨有。

然而,相聲在運用這些手法時自有其特點。例如,許多戲劇、電影運用視覺形象構成誤會,(影片《大獨裁者》、《黑鬱金香》等都出現了兩個相貌酷肖的人)而相聲在運用誤會手法時卻大都依靠對話。

例如《改行》中說到藝人龔雲甫改行賣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兒,這個痛啊!他把《遇皇後》的叫板想起來了:『唉、苦哇!』老太太一聽:『噢!黃瓜苦的,不要啦。』」很顯然,這個包袱採用了誤會手法,誤會是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造成的。離開了對話的雙方,也就無法引起誤會。

通過對話組織包袱,是相聲中運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僅在「子母哏」類型的相聲中是如此,在「一頭沉」類型的相聲中也是如此。

不僅在對口相聲中是如此,在單口相聲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單口相聲《珍珠翡翠白玉湯》中,那個攢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間的對話構成的,這類利用對話構成的包袱在相聲作品中俯拾皆是,不勝枚舉。

對話不僅體現於包袱的組織方法上面,而且體現於各種相聲藝術手段的運用上面。

「說學逗唱」是相聲的四種最基本的藝術手段,「說」是說笑話和繞口令,「學」是模仿各種叫賣聲、唱腔和各種人物的語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戲曲。「逗」是抓哏逗笑,「唱」專指唱太平歌詞。這些藝術手段的運用只有納入對話的范圍才是符合相聲創作藝術規律的。

(5)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早期發展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

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晚清年間,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各地也有「方言相聲」。

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6. 說相聲有什麼技巧

一、要知詞意。 相聲演員在學說一段相聲之前,要知道這段相聲作品的意義。要知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

二、要吐字真 。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要有伶俐的口齒。相聲是笑的藝術,也是語言藝術。什麼段子也離不了說唱哏、學哏,也離不了說,因此它要求演員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觀眾耳朵里去。

三、要發音準。 相聲演員發音要准確。發音主要指的是唇、齒、牙、舌、喉五音要准。

相聲演員是用丹田發音,雖不象戲曲演員那樣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說能唱,丹田氣足,聲音要美,說出來好聽,唱出來夠味兒。

四、要氣口勻 。相聲表演藝術,沒有鼓板伴奏,看起來好象沒有節奏。其實不然,相聲表演藝術無論是說什麼哏,都有節奏。相聲是以氣口為節奏,氣口要均勻,使觀眾聽著順耳愛聽。

五、要語氣對。 語氣是表達感情的,分為高低、快慢、輕重。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對,意思就變了。

六、要動作穩 。相聲是表演藝術,它要求演員動作沉穩准確。相聲表演人物,動作是輔助面部表情的。

用手勢動作,是為把聽眾的眼神,引導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上來,讓聽眾看見演員面部表情的神兒(眼神)和像兒。

七、要工模擬。 模擬就是「學」。相聲表演藝術是敘述中穿插著人物對話,人物對話中穿插著敘述。這一藝術特點,決定了相聲表演離不開模擬表演。

一段相聲有幾個人物,相聲演員不化裝,恁著語言和神兒、像兒,要把人物說活。

八、要包袱兒寸。 包袱兒寸,是說相聲演員用藝術技巧抖包袱兒時,要掌握好寸勁兒。相聲表演藝術要掌握遲疾頓寸,遲是慢,疾是快,頓是停頓,寸是寸勁兒。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為逗哏,乙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說好一段相聲。

十、要風格新。 相聲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多種多樣。不論哪種風格、流派,都要給觀眾清新之感。

(6)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擴展閱讀:

相聲的四大基本功

基本功-說

講故事,說話和鋪墊的方式。包括說、批、念、講四種手法。

說,指吟詩、對對聯、猜謎語、解字意、繞口令、反正話、顛倒話、歇後語、俏皮話、短笑話、趣聞軼事等。

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國》、《批聊齋》等。

念,指」貫口」,曲目主要有《菜單子》、《地理圖》、《洋葯方》等。

講,講的曲目主要有《講帝號》以及單口相聲《解學士》、《化蠟扦兒》等。

基本功-學

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各種口技、雙簧,摹擬方言、市聲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風俗習慣禮儀。

摹擬方言,又叫「倒口」,過去也叫「怯口」,是為表現人物的愚昧憨厚。

基本功-逗

製造笑料,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賓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貶評論,諷刺嘲謔。

基本功-唱

「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演唱」發四喜」、」弦子書」、」太平歌詞」以及」農家樂」等以間小調,還有學唱各種戲曲、曲藝,統稱之為」柳活」。

7. 如何才能演好相聲

一、要知詞意

相聲演員在學說一段相聲之前,要知道這段相聲作品的意義。要知道作品的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主題思想就是作者通過作品所要說明的問題。人物思想是指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思想,作者在作品裡塑造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是有思想、有性格的。演員不僅要知道主題思想和人物思想,還要知道每句台詞的意義。這是說好一段相聲的首要問題。

二、要吐字真

作為一個相聲演員,要有伶俐的口齒。相聲是笑的藝術,也是語言藝術。什麼段子也離不了說唱哏、學哏,也離不了說,因此它要求演員吐字要真,字字要送到觀眾耳朵里去,觀眾聽得清楚,才能發笑。觀眾聽不清楚,就笑不了啦。不能叫觀眾一邊聽,一邊問別人:「他說的是什麼?」那位回答:「我也沒聽真。」這樣就影響效果了。吐字不真,如「鈍刀割肉」。有人主張「咬字要狠」。我覺得咬字不能狠,咬字過狠,也使人聽著不舒服。相聲演員為什麼練習《繞口令》?就是為鍛煉唇、齒、牙、舌、喉,要把平、上、去、入四聲字說准確。

三、要發音準

相聲演員發音要准確。發音主要指的是唇、齒、牙、舌、喉五音要准。相聲演員是用丹田發音,雖不象戲曲演員那樣要求好嗓子,但也得能說能唱,丹田氣足,聲音要美,說出來好聽,唱出來夠味兒。過去有好嗓子的不多,因為唱是豎音,說是橫音,再加上那時生活所迫,一天要說七、八段,這樣就把嗓子說橫了,也就是累壞了。在三、四十年代只有幾位有好嗓子的,學戲曲、學唱大鼓、雜曲,學唱歌曲,唱哏並不多。現在很多段子是又說又唱,它就更要求演員有好嗓子。學說相聲不但要鍛煉吐字,還要練習發音。聲音要美,要注意輕重音兒、高矮音兒,盡量要把語氣說對,把話說得悅耳動聽,避免怪聲、怪調兒、尖音兒、炸音兒,別使觀眾聽著不舒服。說唱出來,要使觀眾愛聽。

四、要氣口勻

相聲表演藝術,沒有鼓板伴奏,看起來好象沒有節奏。其實不然,相聲表演藝術無論是說什麼哏,都有節奏。相聲是以氣口為節奏,氣口要均勻,使觀眾聽著順耳愛聽。

說貫口段子,更要氣口均勻,象《地理圖》一段一百多個地名,要連續不斷說完,主要得會用氣,偷氣,換氣,把氣口掌握均勻,說出來如斷線珍珠,珠落玉盤,這樣觀眾才能叫好。一段貫口有一段貫口的內容。如《維生素》這段相聲有三段貫口,第一段是服務員報菜名,說的是雞、鴨、魚、肉的菜名,這段是按照《報菜名》來說。第二段是二哥想吃的家庭炒菜,這段必須說得要美,讓大家聽著想聽、愛吃。第三段是說這些菜有什麼營養,介紹給觀眾。觀眾覺得說這些吃的很有學問,聽著又順耳,這樣就叫起好來了。這三段貫口是根據內容設計氣口。貫口是如此,不是貫口的活也要把氣口設計好。氣口不勻,說得快了,使觀眾心忙,說得慢了,使觀眾截氣。吐字要真,發音要准,氣口要勻,三者都要給觀眾以美的感受。

五、要語氣對

語氣是表達感情的,分為高低、快慢、輕重。同樣一句話,語氣不對,意思就變了。比如:乙摔碎一個茶碗。甲問:「這茶碗是你摔的嗎?」乙答的音調低,說得慢,重音在我字上;「是我摔的。」這茶碗是他摔的。如果乙音調高,說得快,重音在摔字上,就成了反問語氣「是我摔的?」這茶碗就不是他摔的了。

相聲演員各有各的語氣,但說相聲時必須是說相聲的語氣,不然說出來就不象相聲了。相聲里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人物的感情也多種多樣。相聲演員模擬人物說話,要把語氣說對,也就是要把人物的感情表達准確。語氣不對,人物的感情就變了,包袱兒也就響不了啦。 比如《一貫道》的結尾:

甲:幸虧老太太死啦,要再病倆月,兒媳婦非剮了不可!老太太死了,兒媳婦這個哭哇! 乙:還哭她哪? 甲:哪兒呀,她(指腿)疼啊!

最後這句疼字重音一改輕音,語氣一慢,包袱兒就抖不響了。所以說演員必須要把語氣表達准確。

六、要動作穩

相聲是表演藝術,它要求演員動作沉穩准確。相聲表演人物,動作是輔助面部表情的。用手勢動作,是為把聽眾的眼神,引導到演員的面部表情上來,讓聽眾看見演員面部表情的神兒(眼神)和像兒。演員的兩只手不能亂動,不能亂比劃,使觀眾眼花繚亂,那樣就影響表情了。演員拿著扇子亂扇,亂比劃,也影響表情。初學相聲,還是學《倭瓜鏢》為好,可以練習手勢動作,好使兩只手有地方放。手勢動作,是根據內容設計的,千變萬化。形體姿勢要使人看著美。兩只腳站立要穩,站立不穩,形同踩藕,使觀眾心忙意亂,聽眾就不愛聽了。可見相聲表演動作,無論大小,都要求沉穩准確。

七、要工模擬

模擬就是「學」。相聲表演藝術是敘述中穿插著人物對話,人物對話中穿插著敘述。這一藝術特點,決定了相聲表演離不開模擬表演。一段相聲有幾個人物,相聲演員不化裝,恁著語言和神兒、像兒,要把人物說活。怎樣把人物說活呢?就是要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運用誇張表演的方法,模擬人物的說話、神情、動作,將人物活生生地擺在觀眾面前。觀眾從演員的說話,神兒,像兒,就可以感覺到人物的神情,辨別出人物的性格,覺得真象,從而引起笑聲。這就如同一位漫畫家給人畫漫畫像,也是先抓住特徵,用誇張的手法,幾筆就畫成了。然後叫人家一看,還真象,其實就是特徵突出。

唱哏,是說中有唱,唱中有說,也離不開模擬。學京劇演員表演,主要學的是流派唱腔、表情、動作,最主要的也是模擬戲曲中的人物性格。

是倒口哏,學方言語音,學哪省人說話要象哪省人。不僅方言語音要學,還要根據內容細膩刻畫人物的性格待征。

相聲要表演出人物性格特徵,是很難的,所以說要工模擬,就是在模擬上下苦工夫,這里說苦工夫,確實很苦。只要在生活中細致觀察各種人的性格特徵,然後再去苦練,是能表演好的。離開了生活,又不下苦工夫,那很就難表演得好了。

八、要包袱兒寸

包袱兒寸,是說相聲演員用藝術技巧抖包袱兒時,要掌握好寸勁兒。相聲表演藝術要掌握遲疾頓寸,遲是慢,疾是快,頓是停頓,寸是寸勁兒。前輩藝人時常提醒說:「到底了,寸住了。」底是結尾,寸住了就是掌握好寸勁兒。一段相聲有若干包袱兒,結尾是個大包袱兒。結尾的包袱兒抖不響,這段相聲就算白說了。因此要求演員說到底的時候要掌握寸勁兒。這個寸勁兒,快了不行,慢了不行,高矮音不對也不行,必須是恰如其分。不僅到底時要掌握好寸勁兒,使其它包袱兒也要求這樣。不但要求包袱兒寸,它還要求包袱兒准。這回說到這兒把包袱兒科響,到下回說到這兒的時候,還得把包袱兒科響。這次抖響,下次抖不響,那就叫包袱兒不準。

九、要捧逗合

捧逗合是捧逗合作。甲為逗哏,乙為捧哏。甲乙二人要配合好,才能說好一段相聲。過去學說相聲,先學逗哏,老師給捧哏。由於段子是老師教,當然就配合得好。學會逗哏後,自然就知道什麼地方需要捧哏說話了。抖包袱兒的遲疾頓寸,甲乙二人都要掌握好,才能抖響。抖包袱兒不能是光在逗哏這邊,捧哏也很重要。捧哏掌握不好高矮音兒,逗哏的抖不響包袱兒,聽眾就不能鬨堂大笑。捧哏的掌握好遲疾頓寸了,逗哏的沒有掌握好快、慢,該慢說的,他快說了、搶話了,或者該快說的他慢說了、斷氣了,這樣包袱兒都抖不響。所以說甲乙二人互相配合好,這是說好一段相聲的關鍵。前輩藝人說:「搭夥三年,不火自賺。」這句話就是強調甲乙二人長期合作,即使不響大名,也能掙錢。甲乙二人長期合作,共同學習和鑽研藝術,互相取長補短,演出後不斷地總結藝術經驗,就會配合得越來越好,就能在藝術上取得成就。

十、要風格新

相聲表演藝術的風格、流派多種多樣。不論哪種風格、流派,都要給觀眾清新之感。有成就的藝術家們,他們所說的段子和表演藝術,盡量與眾不同,從而創立自己的獨特風格藝術流派。初學者,先是按老師教的學習,學哪一種風格、流派的藝術,他使出活來就是哪一種風格、流派的藝術。然而他不應停留在所學的風格、流派藝術上,要繼承流派,發展流派,要將所學的段子和表演風格加以改進創新,盡量與眾不同,創立自己的獨特風格和藝術流派。創立藝術風格、流派,不是一學就行,也不是說一兩個新段子就成了。那要經名師指教,勤學苦練,勇於實踐,刻苦鑽研。更重要的是他絕不能離開時代的觀眾,因為相聲是說給觀眾聽的,觀眾對於藝術風格、流派欣賞不欣賞,起著決定的作用。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現代化的建設取得很大的成就,十一億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有了物質生活享受以後,還要求精神上美的享受。人們所要求的美的享受是多種多樣的。男、女、老、幼各有各的美的需求,你愛好這個,他愛好那個,各有各的愛好,各有各的情趣。有些青年藝術家就是適應當今時代觀眾的美的需求,創立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藝術流派,這才到廣大觀眾的歡迎。願年輕的藝術家們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地改革創新,不停留在一定藝術水平上,要不斷地突破現有的藝術水平,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

8. 相聲表演技巧有哪些

相聲表演技巧有哪些

相聲藝術越來越受到人民群眾的歡迎。無論專業隊伍,還是業余隊伍,都不斷的擴大。有很多同志寫信問我,怎樣才能做一名相聲演員,我在這里,簡略地談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1、做相聲演員的條件

要想做一名相聲演員,首先要具備會說普通話的條件,嘴、舌無甚生理毛病,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口齒伶俐吧!否則,不宜做相聲演員。其次是嗓子要好,便於學唱,如果嗓子不好,只能說不能唱,也是演員本身的一個不足。再次是模仿能力要強,要善於模仿各種人物形體動作、各種人物語言、各種方言、各種聲音。半天學不會一個動作,半天學不會一兩句方言,是不適合做相聲演員的。還有一點,就是接受能力要強,反映得快。初學相聲的同志,恐怕最起碼要具備以上四個條件。

2、做相聲演員要有廣泛的知識

相聲藝術題材廣闊,內容豐富。從大地上的一根草,到蒼穹無垠的太空世界,從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到復雜尖銳的階級斗爭,家長里短,社會風氣,自然科學,真是無所不包。我們需要多少知識,才能把它們反映出來呢?請看:

《天文學》需要你懂些天文知識。

《地理圖》需要你懂些世界地理。

《八扇屏》需要你懂些歷史知識。

《君臣斗》需要你懂些官場知識。

《大相面》需要你懂些"相法"知識。

《解學士》需要你懂些對聯知識。

《戲劇雜談》需要你懂些戲曲知識。

……

一段相聲一個內容,一個相聲演員需要很多知識,才能適應工作的需要。老一代相聲演員,大都是口傳心授,有的沒文化,不會寫字,那是社會造成的。而今天,相聲不單單是起到娛樂欣賞作用,更主要的是為四個現代化服務,謳歌新長征路上的新人新事,鞭撻一切不正之風,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廣泛的知識。

怎樣才能具有廣泛的知識哪?不說全懂吧,就是懂些,就需要學多少東西吧!一句話,靠學。博學才能多懂。要有廣泛的愛好,要有廣泛的興趣。

第一重要的是文學知識。因為相聲是諷刺文學,本身就需要有較豐富的語文知識,文字要精煉,語言要幽默。各種包袱就是文學中極特殊的句子,極特殊的結構。因此相聲演員需要有較厚的文學底子,對古今中外的名著,甭說研究,起碼要讀過。像《東周列國》、《紅樓夢》、《三國演義》,都要讀幾遍。外國的名著,果戈理的,莎士比亞的,高爾基的,都要有所瀏覽。

在文學中,尤為重要的是歷史知識。因為在相聲中經常出現一些歷史人物,歷史典故,歷史名詞,歷史事件。如果有這方面的常識,說起來就不陌生,自然、生動,比喻能得當,道理能說足。如說《珍珠翡翠白玉湯》,就要懂得點明代傳說,常遇春、胡大海怎麼鬧法場,脫脫太師定計等故事,然後說道朱元璋走散。《交租子》就要有些清朝各種官銜的常識,才能懂得什麼頂子、翎子、補子,多少品官大多少棒鑼。只有懂,才能說得清楚,說得有感情。懂和不懂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其它象天文、地理、動物、植物、山川、河流、汽車、輪船、繪畫、書法、音樂、舞蹈……都要懂點起碼的知識。只有這樣,當你遇到包括上面各種知識的段子,才不至於一竅不通。

世界上著名的喜劇大師卓別林先生是愛好廣泛、知識淵博的。他騎馬、滑冰、游泳、射箭、拳擊、擊劍、繪畫、舞蹈……真是會得太多了。更使人欽佩的是,他有很多"絕技",象《舞台生涯》的"下叉",《摩登時代》的"溜冰"等。由於他的知識廣泛,給他技術全面奠定的基礎,所以能創造那麼多使人喜愛的角色。

做一名相聲演員更需要對什麼都感興趣,對什麼都愛好,對哪行哪業都要懂點基本常識。這樣,你無論說到哪一方面,一張嘴就不外行,觀眾聽著親切。

3、做相聲演員要善於觀察生活

相聲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好壞,除了決定於技術水平高低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演員生活底子薄厚。因此相聲演員要善於觀察生活。

相聲的題材大都是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情,相聲是和人民生活緊緊相連的。我們看看傳統相聲,都是反映舊社會的黑暗,人們的痛苦,社會的風氣……差不多哪個故事都有生活原型。打倒"四人幫"以後的'相聲,都是我們親身經受的有典型意義的各種實事,群眾愛聽。這就更有力地說明,相聲是離不開生活的,這樣它才不愧稱為匕首和尖刀,才能發揮它的及時、靈活、尖銳、深刻的戰斗作用。

既然相聲和生活這樣息息相關,作為相聲演員,要不去觀察生活怎麼行哪?所以,我們必須要善於觀察生活,從生活當中汲取營養。像打魚那樣,獵取我們需要的東西。

生活當中有千千萬萬件事情,不是哪件對我們都有用的。我們的網要往有魚的地方撒。這個魚,就是我們需要的。簡單地說,我們就是要觀察生活當中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如典型人物,典型動作,典型事件,流傳的故事,生活當中的小笑話等。我們到了百貨商店,就要觀察服務態度好的服務員怎樣對待顧客,態度不好的怎樣對待顧客?結婚的夫婦買東西什麼神態,未婚夫妻買東西什麼神態?誠心買東西的什麼樣?逛商店的什麼樣?小孩買東西怎麼掏錢?老太太買東西怎麼掏錢?或者臨時還會發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都要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一旦需要表演那些人物,腦子里有,馬上就可以拿出來。走在馬路上,多留神各種人物的走路姿態。老頭怎麼走?小夥子怎麼走?工人怎麼走,知識分子怎麼走,都有他的特點。在會場聽報告,愛聽得什麼樣,不愛聽的什麼樣?科長報告什麼動作,處長什麼動作,局長什麼動作……坐電車什麼樣,坐火車什麼樣,坐輪船什麼樣等等,到處是素材,到處是"模特兒"。生活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們在劇場看到相聲演員學這個,學那個,學的真像,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其實那一個不是從生活中觀察來的呢?

;

9. 說相聲有哪些技巧

相聲的主要藝術手段就是逗笑。因此沒有"包袱"就不成其為相聲。笑,應該是有褒貶的笑,有愛憎的笑。要使笑者有所感奮,有所啟發,有所醒悟,有所警惕。不能只是哈哈一笑,開開心而已。說笑話貴在自然。應該做到"我本無心說笑話,誰知笑話逼人來"。寫相聲、說相聲也是這樣。除了要端正創作態度外,還需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識,不斷探索"包袱"產生的規律,用自然、健康的笑聲,去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 "包袱"應從相聲中一些引人發笑的喜劇因素中產生。它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運用精練、概括的語言,巧妙安排的結構和前後呼應的情節等各種手段,產生藝術上的效果。 "包袱"必須風趣而不粗俗,幽默而不油滑,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脫穎而出,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演員也要善於標新立異,不拘泥於老一套。

組成"包袱"的十種手法

在相聲中安排"包袱",要善於借鑒傳統技巧,不斷推陳出新,適應時代的需要。組成"包袱"的手法很多,最主要的有重復、否定、反常、錯覺、雙關、誇張、打岔、曲解、諧音、爭辯等十種。

(1)重復法

把矛盾的假象重復三遍,第四遍時巧妙地加以突變,揭示事物的真象。例如《友誼頌》: 甲:外國能聽懂相聲嗎? 乙:聽不懂沒關系,有翻譯呀!(為製造假象鋪墊) 甲:噢!一個演員旁邊站一個翻譯,說一句,翻一句?乙:那多好哇! (繼續鋪墊) 甲:現在我們開始說段相聲。 乙:威諾比根,柯勞斯套克。(第一遍) 甲:相聲是中國的民間藝術。 乙:柯勞斯套克,耶包克阿特齊洽納。(第二遍) 甲:相聲這形式,形式活潑,戰斗性強。 乙:伊太斯來夫,力安密勒騰特。(第三遍) 甲:這個形式是緔鞋不使錐子--真(針)好!狗攆鴨子--呱呱叫。乙:這…… 甲:翻哪! 乙:我翻不過來了,俏皮話怎麼翻哪?!(第四遍抖"包袱") 這種手法演員稱它"三番四抖"。

(2)否定法

表裡不一的人,說一套,做一套,經常自我否定,不能自圓其說。例如《買佛龕》: 乙:年輕人說什麼? 甲:"大娘,上街了,買佛龕了啊!"這不是句好話嗎? 乙:啊! 甲:老太太不願意聽啦!"年輕人說話沒規矩。這是佛龕,能說買嗎?得說請!" 乙:請。 甲:"大娘,我不懂,您那個多少錢請的?"「就這么個破東西他媽的八毛!」 乙:怎麼…… 甲:一心疼錢罵上啦!

(3)反常法

把違反常規的事物,按照符合常規來講。例如《愛優點》: 甲:兩個人談戀愛都是愛對方的優點。 乙:那是啊! 甲:男方向女方徵求意見都這么說:"小張,我們倆接觸這么長時間了,你談談還有什麼意見嗎?" 乙:徵求意見。女方怎麼說?甲:"我沒什麼意見了,我很喜歡你,我感覺你有很多優點值得我學習,你品行端正,辦事認真,尤其喜歡你的是你肯幫助人,能做到捨己救人,大公無私。" 乙:這多好哇! 甲:有專愛對方缺點的嗎? 乙:沒聽說過。 甲:男方徵求意見:"小張,你究竟愛我哪點呢?" 乙:小張說什麼? 甲:"愛你那點兒?第一,我愛你會說謊話,我們認識這么長時間,你一句真的沒有!" 乙:嚯! 甲:"第二,我愛你膽子大,誰的錢你都敢偷。" 乙:瞎! 甲:"尤其最愛你的是你不講衛生,三個月不洗一回腳。" 乙:沒聽說過。

(4)錯覺法

由於錯覺而造成誤認為正確的假象。例如《女隊長》: 甲:我領著記者出了村,老遠就看見戴紅邊草帽的了。 乙:那就是你愛人。 甲:我趕緊跑過去:"桂英!記者找你說說,桂……大爺!" 乙:為什麼叫大爺? 甲:留著兩撇鬍子哪!

(5)雙關法

一語雙關,產生誤解。例如《老站長》: 乙:你家住哪? 甲:河北上海。 乙:河北上海? 甲:啊!河北省上游公社海子大隊。河北上海。 乙:這誰聽得懂啊!

(6)誇張法

按事物發展的規律,予以誇張分析。例如《哭笑論》: 甲:常言說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應該是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輕十歲,那誰還敢聽相聲。 乙:怎麼不敢聽啊?甲:你今年多大歲數?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兩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歲,說什麼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麼? 甲:再一笑沒啦!來的時候騎著自行車,走時候抱走啦!劇場改托兒所啦!("包袱")

(7)打岔法

用打岔的手法,故意岔說,使人發笑。例如《賽足球》: 乙:這場我來表演。 甲:表演賽,那可精采呀!是單打還是雙打?乙:誰打呀? 甲:我跟你對付一盤兒,讓你先開球。 乙:開球?!我會彈球兒。 甲:彈,你彈過來我給你擋回去。 乙:我得接的著啊!甲:接不著,那算出界,你先輸一分。("包袱") 乙:這就一分呀?你先等等吧!甲:等等,出去了,又輸一分。("包袱") 乙:嘿!怎麼叫我碰上啦! 甲:碰上啦?!那叫不過網,又輸一分。("包袱")

(8)曲解法

把人們熟悉的一些普通知識,故意加以曲解歪講。例如《詩歌與愛情》: 乙:詩經上"君子好逑"這句還真聽懂了。 甲:怎麼講? 乙:凡是君子人都好踢足球。("包袱") 甲:那……"窈窕淑女"呢? 乙:那時候他們踢的不好,凈輸(淑)給女的。("包袱") 甲:你這都什麼呀?

(9)諧音法

對同音詞巧妙運用,可以妙趣橫生。例如《棒打與溺愛》: 乙:小孩兒們住哪兒啦? 甲:都在河邊"公館"里住著呢。 乙:公館? 甲:……嚯,還真不錯,一排四間,上下兩層。乙:簡易樓房? 甲:洋灰管子。 乙;那叫公館哪? 甲:管子是誰的? 乙:公家的。 甲:公管(館)嘛!("包袱") 乙:嘿!

(10)爭辯法

固執己見,強詞奪理,窮追猛問,振振有詞。例如《小抬杠》: 乙:聽相聲好處大啦! 甲:噢!能免三災去八難,虱子不叮,虼蚤不咬,耗子不來,沒錢來錢,沒面來面,不渴不餓,不病不愁。("包袱") 乙:沒有那麼大好處,有點小好處。 甲:給我買雙鞋?乙;不管買東西。 甲:那還有什麼好處啊? 乙:比如您,心裡有點不痛快。 甲:我幹嘛不痛快呀! 乙:比方說您心裡有點煩。 甲:我不煩哪! 乙:您有點兒別扭。 甲:我跟誰別扭哇? 乙:我哪兒知道哇!("包袱")您來到這兒進了門一聽相聲,把這碴兒可就忘了。 甲:噢!是這么回事,那我聽完了一出門兒,又想起別扭事兒來了怎麼辦?! 乙:那……你就別走啦!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笑是一把火,它可以把一切骯臟污穢的東西燒掉。"相聲"包袱"的作用正是這樣。
相聲藝術結構
一段完整的相聲由四個部分組成,既「墊話」、「瓢把兒」、「正活」和「底」。「墊話」,就是開場白。它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作用是一樣的,就是招攬觀眾,穩定情緒。有的墊話像跟觀眾聊天,聊的內容是大實話,藝術術語叫做「題外話」,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轉入「題內話」,轉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聲的「墊話」以「題內話」居多。「瓢把兒」,就是由「墊話」轉入「正活」的過度部分。「底」,又叫「攢底」,就是一段相聲的結尾。這個「底」無疑是最強烈的「包袱」,把整段相聲推向高潮,在笑聲中結束了相聲。

10. 相聲演員的基本功都有哪些呢

相聲演員的基本功,說學逗唱4門本門功課,但這4門功課想全面發展很難,就自己的了解來說,現在整個相聲界敢說自己數學都唱樣樣精通的沒幾個。而且真的論到這方面的基本功的話,也沒有幾個是都沒問題的,但每一個能真正火起來的相聲演員都有一些自己擅長的東西。

現在很多年輕的相聲演員還缺乏舞台上面表演的經驗,有那麼幾個作品看起來還過得去,但創作的能力以及專業功底之類的還是備受質疑的,但沒關系,自己覺得很多年輕的演員有自己突出的東西就夠了。只要願意潛下心來去學去創作,現在才二三十歲的年紀,過10年20年一定能有一番自己的成就,有一番年輕時候網路的爭議這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很多老一輩的藝術家年輕的時候也有爭議,有質疑的聲音。

閱讀全文

與相聲演員技巧與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2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7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5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6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6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4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3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7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1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2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4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1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9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4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8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2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3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1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2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