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降伏其心的方法

如何降伏其心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11-01 20:49:32

❶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所謂:「雲何應住」就是說,我們要怎樣安住我們的心,「雲何降伏其心」要怎樣降伏我們的心,要怎樣安住我們的心呢?就是無所住,無所著,這就是住,如果有所著,這就是痛苦。「雲何應住」,無所住,是名真住,若有所住,即是非住,住亦非住,是名真住。

你如果不能「安住」,不能住在自己心所應該住的地方,你就要起煩惱,起煩惱就要想辦法來降服煩惱。所以只要「安住」,就不需要降服煩惱了,你不能「安住」,就要降服煩惱。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

般若是智慧之法

要了解它,就要打破我們以往對事物表相上認識的障礙,達到空凈狀態,所以《金剛經》不僅是一門讓我們獲得智慧的法門,同時也是一門培植福報的法門。智慧和福報是相輔相成的,有智慧就能培養更多的福報,沒有智慧,福報也會在你頭上一點點消失。

在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煩惱時,往往只是責怪環境,而很少有人懂得去反省自己的內心,其實心才是一切煩惱的根源。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只說此心。

❷ 《大般若經》之綱要

(一)般若概貌

在大藏經中,般若經典卷帙浩繁,講般若就有五部般若、八部般若之分。

「五部般若」有摩訶般若、金剛般若、天王般若、光贊般若、人王般若。

「八部般若」呢,根據《金剛仙論》記載,第一,大品般若,有十萬偈;第二,放光般若,有二萬五千偈;第三,光贊般若,有一萬八千偈;第四,道行般若,有八千偈;第五,小品般若,有四千偈;第六,天王問般若,有二千五百偈;第七,文殊般若,有六百偈;第八,金剛般若,有三百偈。偈也叫「頌」,四句為一偈,有五個字的,有七個字的,就像我們中國的詩歌,簡潔精要。

這個「五部」或者「八部」,說明般若的卷帙很多,內容很豐富。現在要介紹的《大般若經》,實際上就包涵了這些般若內容。《大般若經》一共六百卷,二百七十五品,二十萬偈,內容很多,包括了所有的般若內容。所以《大般若經》實際上是集般若經之大成,而且是般若經教中最完備的。

佛說般若是在四個地方,經過十六個法會,所謂「四處十六會」。下面作簡略的介紹。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十五,這七個會是在印度王舍城靈鷲山(佛常說法的地方)說的。當時王舍城是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其國王頻婆娑羅王,就是佛的外護。這七部就是在靈鷲山講的。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這七會是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講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個名稱的出處大家也是很熟悉的。精舍,最初就是「給孤獨園」這個精舍。在印度叫精舍,在中國叫廟宇。另外有兩會,第十會是在欲界他化自在天宮,為天人說的法。第十六會,是在王舍城竹林精舍,給四眾們講的。這就是佛十六會的說法地點和每個地點說法的次數:有七次在靈鷲山,有七次在給孤獨園,有一次在竹林精舍,有一次在他化自在天宮。

關於內容,包括了上面講的五部般若或者八部般若。第一會就屬於大品般若。第二會有三種:光贊般若、放光般若、大品般若。第三會、第四會一共有六種般若,有大明六度集經、摩訶般若經、佛母寶德藏般若經、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經、道行般若經、小品般若經。第五會、第六會就講天王般若經。第七會有兩部:文殊般若經、大寶集經。第八會,有住首菩薩無上清凈分經。第九會,有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十會一共有三種:實相般若經、瑜伽理趣般若經、實相般若波羅蜜經。第十一會,說布施度般若經。第十二會,說凈戒度經。第十三會,說安忍度般若經。第十四會說精進度。第十五會說禪定度。第十六會說般若度。這就是「四處十六會」般若的內容。所以《大般若經》就是匯集各種般若之大成。

(二)《金剛經》的般若中道義

上面介紹了《大般若經》的綱略,四處十六會的內容,是把各種般若都涵括了的。但我們現在一般通行的主要就是其中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這里先介紹一下通行的《金剛經》。禪宗第六祖慧能大師就是由聽聞《金剛經》而悟道的。禪宗一、二、三、四祖所奉的經典是《楞伽經》,到了六祖以後,《金剛經》就普遍盛行、流傳民間了,不管文人學士,還是民間百姓都在讀《金剛經》。

《金剛經》一共六種譯本,我們現在一般讀的是鳩摩羅什法師的譯本。金剛般若,六祖大師在《六祖壇經》里有許多解釋。「金剛」形容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像一把利劍可以斬斷無明煩惱,可以伏除內魔、外魔,證得解脫。

依王恩洋先生的解釋,《金剛經》的要義乃「明諸法之實相,修菩薩之正行」。以遣相去執而明諸法空性;以無住生心,勤修「六度、四攝」而三輪體空為菩薩之正行。

在《金剛經》的第一段,佛就告訴須菩提,學佛要發大心、發大菩提心。救度的對象要廣大,時間要長,目的要高。「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等都是救度的對象。救度的目的也很遠大、很高——「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使所有眾生都能證得無余涅槃,都得到解脫。如何降伏其心?就要有般若功夫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夠做到這一點,第一個破人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人我執,破人我就能夠降伏其心;第二個可以破法我,「法、非法」,就是法執、所知障,得到破除。在修行中要降伏其心,如何降伏呢?修六度來降伏。在修六度過程中,對於諸法的認識就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思維、觀察,那就是以般若空慧來進行觀察。

所以在第二段以後就說明這個方式。這是般若的方式。它的語體採取了「正、反、合」的三段論形式,立論深合辯證法。下面列舉十四種:

第一,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第二,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第三,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第四,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第五,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是六度之首,是其餘五度的指導思想);

第六,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第七,如來說諸心,即非諸心,是名為心;

第八,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第九,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十,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第十一,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十二,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第十三,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十四,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這十四種般若方式,「如來說如是(正),即非如是(反),是名如是(合)」,從否定意識語言的執著,而契合中道妙義的真理。

(三)天台宗「一心三觀」的般若中道義

天台宗根據《法華經》和《大般若經》提出了「三止、三觀、三諦」。「三觀」就是「假觀、空觀、中觀」。

「假」就是一切事事物物,一切現象,均由世間的語言安立,乃至佛教經典亦是語言安立,都是假名,這樣來觀察就是「假觀」。假名安立的這一切現象、一切語言文字,不管是世俗諦、勝義諦,還是有為法、無為法,假名安立就是空法,幻化不實,都沒有實體,故不要執著,要遣執去相,這叫做「空」,這種來觀察就是「空觀」。假名是幻有的,空觀是觀萬法實體是沒有的,因而不要執著,要遣相去執。經過這兩個階段以後,亦「有」亦「空」,一方面是妙有,一方面是真空。在一個法上見到妙有真空,就是諸法實相,即中道之相,所以稱之為「中觀」。

我們學佛的人應具備般若智慧,不落「斷、常」二邊,能夠觀察到諸法實相,亦有亦空,具中道智,這就是真正的智慧。說假,是說明它是幻化的;說空,就是它沒有常恆不變的實體。因此,要去執——去「我執」和「法執」。因「我執」和「法執」是流轉生死的根本,是世間爭論的起源,也是斗爭的起源、戰亂的起源。必須要破除我執、法執,達到「無我」的境界,「無我」境界就是「空」的境界,「空慧」就是「無我慧」。只有具足「空慧」(或無我慧),對於眾生和事相的觀察,才能夠正確把握,觀大地、山河與我融合在一起、觀眾生與我平等平等,這樣就可以救度眾生,就可以創造和諧、和平的環境。

一方面觀「假」,一方面觀「空」,諸法亦有亦空,這稱之為「中道」。所以上面這個三段論式,第一個就代表「假」,「如來說布施」,布施是假名安立,「即非布施」,非布施叫三輪體空,——不要執著我修了布施不得了,你就要空呀,空什麼呢?不要執著有個能施者,有個受施者,不要執著有個施物,三輪體空。

為什麼當年達摩祖師同梁武帝說話不投機呢?因為梁武帝盡管做了功德,他還執著有功德,執著有什麼好報,所以,與達摩祖師談話不投機。於是達摩祖師就離開了,一葉蘆葦渡江,到嵩山少林寺面壁。

故修善法而不執著善法,這才是真正的善法;修布施,而不執著布施,這才是真正的合乎中道的布施。其它都是一樣的內容,修忍辱波羅蜜而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修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余此類推,就這么一個方式。在現代來講,這就是辯證法思想。所以,金剛般若是一種最高的辯證法思想。在《大般若經》中的金剛般若,是般若精髓。

(四)《心經》是般若總綱

《心經》也是屬於般若這個系統,《大般若經》中有六品說的都是《心經》內容。《心經》共有十四種譯本,我們現在通行讀誦的《心經》是玄奘法師翻譯的,玄奘法師翻譯的最盛行。

《心經》是很精煉的,雖然只有260個字,但卻包括了《大般若經》的精華,是般若精髓。大家不要忽略,要重視、要恭敬、要持誦。玄奘法師就是受了《心經》的加持感應,求法、學法、弘揚經典,最後譯《大般若經》,到了臨終念《心經》。足見,《心經》多麼重要!

《心經》的重點是說,第八地菩薩以上的聖者,修無相空觀到最高最深境界,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以後,度一切苦厄。即證了空境,觀眾生平等,由這種慧生起大悲心,去度一切苦厄。這就是《心經》頭幾句的內容。然後就講中道觀、講空相,講在修行過程中要「不可得」、要無所著。最後,就總結般若的功用很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所以,《心經》的總綱,就是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就是「空、不、無」;一句話就是「不可得、無所得」;就這么一個內容。「空、不、無」就是講緣起性空的中道般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從因緣生法的「色」的幻相,就可以見它的本性、理體,這就是「空」。從空性的理所顯的現象,就是因緣生法的「色」。由「有」見「空」,由「空」見「有」,「空」「有」不二,也就是「色」「空」不二,就是中道觀。

接著就顯示空相,空相即空性,就是真如法性。這個境界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能以有為生滅之法來對待「空相」,不能以有為法的垢凈、增減來測度真如法性。

「無」就是破執,從「世俗諦」到「勝義諦」,從有為法到無為法,遣除執著。大家要注意到,這一個「無」、「空」,是奪情不奪法。什麼叫奪情不奪法呢?就是消除你的妄執,但是,法是存在的,不是否定法。比如說因果法,你能否定因果嗎?講三寶功德,你能否定三寶功德嗎?講佛的「三身四智」,你能否定嗎?所以,不管世間法(包括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出世間法(包括四聖諦、十二因緣、菩薩的六度四攝等)都要遣除執著。雖然遣除執著,但法是客觀存在、不能否定的。故說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無」就代表這個意思。

總之一句話——不可得,無所得。對於一切不要執著,不要有所得。有所得,就不行,說明那還有執著。這是《心經》的大綱,這個綱要也代表了整個《大般若經》的精華,所以大家要好好學《心經》,並懇切地依之修行。

❸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呢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懂了這個道理。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下去喝酒,去年去了一個地方,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老年人常回憶,想當年我如何如何??那真是自尋煩惱,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像春夢一樣了無痕的。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剛經》了。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心無所謂降,不需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樂,憂悲苦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侯,一切都沒有了,永遠拉不回來了。

❹ 焦慮或源於壓力,如何自我克服焦慮心理

堂堂正正做人,

勤勤懇懇做事。

諸事有天命,

我只盡人事。

每個人的心都像一匹野馬,上竄下跳,一會兒焦慮,一會兒狂野,一會兒又莫名的興奮……為了讓自個兒活得自在點,我們要學著自己降伏其心,只有安放好這顆驛動的心,生活才會變得相對美好!

如何降伏其心呢?有人用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這文房四寶來形容:

一:《筆》是比、擒(琴),先跟自個兒的心來場較量,貪嗔痴疑貢高我慢等等毛病讓它顯個現形,抓個正著,它就無話可說了。這招的意思是直面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先把它拿下來再說。

二:《紙》是信紙、紙巾,作用是寫東西、駕馭、攻心、擦眼淚(棋(騎))。要試著多給自己的心寫寫朴實真摯的信,既要勵志、充滿正能量,又要柔情萬千,夢想、情懷、感恩、善意……如此這般,溶化這顆桀驁不馴的心!

三:《墨》即畫(書(輸)),當自己的心被自個兒打動以後,就會乖乖地繞著自個兒轉,就可以試著把生活過得像幅畫一樣,萬水千山總是情,雲淡風清!

四:《硯》即化墨的硯(畫(化))。即通過自身的努力, 健康 、積極的投入生活,慢慢地就會發現,原來的刺頭青不見了,被自個兒磨掉了,多好!

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匹野馬,我們的心也被生活降伏了一次又一次,歲月就像一把殺豬刀,想不改變都難。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跟自個兒的心說不,降伏其心,且行且珍惜!

(圖片選自網路)

怎樣消除心中的焦慮不安?

心中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讓我們焦慮的東西,根本就不值得去注意。怎麼做,便能消除心中的不安和焦躁?

1、如果有人引起你的焦慮和煩惱,那麼盡快遠離和迴避。要跟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人多接觸。不必理睬某些人。那樣他們呆在你的身邊,就會感到很無聊,便會自動地離開你。

2、發現自己正處於焦慮之中,不要放任焦慮在心中蔓延。要想控制自己的焦慮,可以多跟人聊天,下棋,玩玩電子 游戲 ,品嘗 美食 ……專心地去玩,不要去想那些工作的事情,也不要想任何煩惱的事,焦慮就會消失不見。

3、找一處安靜的地方,以最舒適的姿勢躺下或是坐著。摒棄一切的私心雜念。在頭腦中多想像那些能夠放鬆身心的圖畫。隨著身心的鬆弛,各種不良的情緒都會褪去。

4、遇到事情不要慌,考慮清楚之後再去做。識別自己的期望是什麼,挑戰又是什麼。花些時間去消除焦慮。用幾十分鍾的時間,寫下自己的焦慮,然後就放在一邊。這樣自己就不會悶悶不樂了。這樣做的目的之一,不是讓自己得到確定性,而是感到厭倦。厭倦很有用,讓自己再也懶得去想。

5、看看自己焦慮的范圍,是否關繫到核心的問題。自己的焦慮真的很有必要嗎?自己非得那麼完美嗎?非得比別人出色嗎?非得要很有錢才能高興嗎?如果沒有男人,沒有成家,自己就活不下去嗎?其實,這些統統沒必要,自己的焦慮真的是多餘的擔心。

6、將自己的思想集中在此時此刻,盡情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不去為未來過分地擔憂。不要永遠活在從沒有出現過的未來。好好地過著今天的一分一秒,充實地生活著,幸福就在身邊。

最近感到非常焦慮,如何正確排解焦慮?

首先我們要知道,焦慮是對尚未發生的事 情感 到莫名的恐慌。表現為坐卧不安,內心緊張。甚至總感覺到有什麼事情會發生一樣。說白了,就是杞人憂天。

如何正確排解焦慮情緒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用積極的心態看待自己的過去。有位網友曾經寫下這樣幾句話,我把它送給你,算是對自己的一種人生總結吧,他是這樣說的:人生短短幾十年,過了一天少一天,回頭看看身後事,成了一半敗一半。我問他,你開心嗎?他回答說,開心啊,有的人還不如我呢。那麼,你也應該像他一樣,開心地生活和工作。

第二、用平常的心態看待眼前。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有些讓人開心,有些則讓人郁悶。這些也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為遇到麻煩事而自暴自棄,甚至暴跳如雷。我遇到過一個情緒焦慮者,開心的時候,什麼工作都要搶著干,不開心的時候,一臉的鬱郁寡歡。尤其是讓他單獨去完成一件事情時,則顯得焦慮不安。他只能配合,沒有主見。在他眼裡,做事就要做得最好,不能有任何一點閃失,他不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這樣生活是很累的,咱們不能像他一樣活著啊,您說是吧?

第三、用樂觀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未來。對於今後的許多事情,沒有必要考慮的那麼清楚,那麼具體。很多事情都是要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才好。雖然我們每個人遇到的事情大體就這么幾樣,甚至每天都會重復這些事情。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每一天,還是不同的。所以古人才說:事事如棋局局新啊。用陽光的、新奇的眼光去看待未來的一切,遇到任何問題,都是充滿自信去迎接而不是退縮,那麼,你還有什麼焦慮的呢?

毛主席在長征中這樣對他的警衛員說:「困難不可怕,就怕你怕它,你怕它,它就可怕,你不怕它,它一點兒也不可怕。」

焦慮其實就是一個「怕」字在裡面,你如果什麼都不怕,哪裡還有什麼焦慮呢?大膽一點,用你的知識和智慧去迎接一切挑戰吧,闖過這一關,你就是最強的人。你應該像海燕一樣面對困難大聲高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這就是我對你的建議,希望你勇敢地面對眼前的現實,做一個勇敢的人。

慮者從心系,

事事多焦慮。

忘自走出去,

還得開心起。

忙碌雖辛勞,

連接通心橋。

要是病不去,

必須及時醫。

多少抑鬱者,

焦慮成抑鬱。

聽音樂

忙起來

干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分解焦慮

太嚴重的直接送醫院

對於醫生來講這個問題分兩方面看。

如果你的焦慮情緒是長時間的對客觀事物過分的緊張、擔心,並因此覺得心煩、胸悶、出汗、發抖或者尿頻等表現,可能你的焦慮表現已經到了焦慮症的程度,如果嚴重影響到日常工作或者生活,就有必要接受葯物治療了。一般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就可以有效控制焦慮和抑鬱症狀。

如果你的焦慮只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出現,且不持久可以改善,那麼就屬於普通的焦慮情緒,正常人都會出現。如果這一段時間經常焦慮,就應該自查一下最近是不是有什麼讓你心煩意亂的事,可以查找心理因素,然後試著解決他!或者平時性格就比較焦慮可以嘗試著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沒必要因為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心煩焦慮,生活中總有更重要的事等著我們去做。

到大自然中聽鳥鳴、觀泉流水、看花開谷黃,放緩行走步伐唱一曲喜歡的歌曲!心與大自然親切接觸,會忘掉雜念,平和下來。

順其自然,該怎麼過就怎麼過,不要去擔憂多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要去焦慮任何事情,只要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就行了,保持樂觀的心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開心快樂過好每一天。

焦慮,指的是我們個體的情緒或心理上產生了內在沖突,進而引發起了非理性的憂慮或恐懼感受。心理感到焦慮這以感受,在我們的生活中可以說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感受,可以說,我們許多人都感受過這種情緒。比如說,許多時候,我們會因為工作壓力大而感到焦慮,也會因為人際關系各種小問題而感到焦慮,又或者對未知的人事物感到焦慮等等。

那麼,心理焦慮,怎麼辦?

1.首先, 我們要先清楚自己為什麼感到焦慮。 我們每個人所產生的某種的情緒,都是有因而起的。也只有在弄清楚讓自己感到焦慮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葯」,通過有目標性地調節焦慮情緒,避免焦慮再次因為同樣的事情而產生。

2.其次, 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激勵的能力。 說白了,提高自我意識,目的在於意識到焦慮情緒所在,其次,自我激勵,也就是讓自己有自信。在面對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人事物的時候,能夠鼓起勇氣,勇敢地去面對,去認識,去了解,去解決。可以通過心理暗示來進行自我激勵。比如,遇到讓自己感到焦慮的事情的時候,如演講前感到焦慮,可以這樣不斷暗示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別人可以做到的,我也可以」…

3.再者,心理焦慮,許多時候也可能僅僅是因為我們對自己要求太過於苛刻了,對生活積壓的壓力太大了,從而導致自己感到焦慮。這就要求我們要 適當地放鬆,釋放壓力。 比如,郊外遊玩、聽聽音樂,做做運動,收拾自己的房子,給自己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等等。

4.當然,如果是自我調節也無法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的話,那麼就要考慮 專業的心理咨詢 了。心理中有一種療法叫做認知行為療法。所謂的認知行為療法,指的是通過改變思維或信念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不良認知、達到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短程心理治療方法。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你去緩和負面情緒,去改變。

總而言之,對焦慮情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之後,再去選擇合適的方式,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才能使得自己更好地去工作、去學習、去生活。祝好!

❺ 虛雲老和尚:如何降服其心

凈空法師---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


那心要住在哪裡?「雲何降伏其心」?怎麼樣降服這個心?這都是講的妄心。古大德那一句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放下便是」。

你細心去體會,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

「《金剛經》曰:『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所問者正是調伏之意。若引申其義,則開顯本心,是『調』字義。」

「應雲何住」,「住」就是心安住在哪裡。真心沒有相,沒有物質現象、沒有心理現象,就是沒有念頭,它也不是自然現象。那心要住在哪裡?「雲何降伏其心」?怎麼樣降服這個心?這都是講的妄心。古大德那一句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放下便是」。放下什麼?「應雲何住」是疑心,「雲何降伏其心」也是一個願心,這個心全是假的,你只要放下了,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你的心安住在真心上。真心沒有相,真心的體是大定。能大師告訴我們「自性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平等,「清凈、平等、覺」,連「清凈、平等、覺」的念頭都沒有,還有個「清凈、平等、覺」,是妄想,你還沒放下,真正放下這個「清凈、平等、覺」,有沒有?有。你不能執著、你不能分別,分別、執著是凡夫,你淪落到六道輪回來了。我們現在淪落到六道輪回出不去,斷,斷不了;放,放不下,怎麼辦?那用凈土的方法「應雲何住」,阿彌陀佛!「雲何降伏其心」?阿彌陀佛!你細心去體會,心住在哪裡?住在阿彌陀佛。怎樣降服一切妄念、雜念?阿彌陀佛全降服了。妙極了!求生凈土,決定得生。

……

「復具善巧方便,精勤求法,廣為人說,悉無厭倦。」

自己修學一門深入,深入之後,「復具善巧方便」,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在現前,最適當的方法是自己往生確實有把握,這一點很重要!智者大師為我們做的示現,就是表的這個法。智者是天台宗的祖師,對於天台宗的建歷、弘傳,智者的貢獻最大,他最後念佛往生凈土。學生們問他:老師往生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他告訴大家,因為領眾(領眾就是主持教學,好像一個學校,他迪昂校長,他要管理很多人事很教員),所以只得五品位。五品位地位不高,是凡聖同居土,中下品的地位。這是慈悲心重,舍己為人。他可以提升自己的品位,上品上生他做得到,但是為了幫助許許多多人,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提升自己,要把這個時間來幫助提升大家,這是菩薩的慈悲心、菩薩的真實智慧,完全從事相上說。如果從本際上來說,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在中國示現的,那《法華經》上說釋迦佛久遠劫就成佛了,哪有退轉的道理?!在是佛在舞台上的表演,別當真。

但是有一樁事情,我們抓住就行了,剛才我說的,自己往生要有把握,我可以犧牲品位,我廣學多聞來教化眾生。如果自己沒有把握,不能幹這個事情,你廣學多聞教化眾生,你自己不能往生,還繼續搞六道輪回,錯了!智者的示現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真正平安住在一乘法,「信願持名」,真正有把握往生,這是可以善巧方便,喜歡《華嚴》的,教他《華嚴》;喜歡《法華》的教他《法華》;喜歡禪宗的,教他禪宗,多學法門,行!如果自己還沒有安住一乘法,這個事情做不得,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你才真正得受用,門路決定不能差錯,祖師大德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著書,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要會看、要會聽,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要把意思錯會了。

❻ 焦慮或源於壓力,如何自我克服焦慮心理

堂堂正正做人,

勤勤懇懇做事。

諸事有天命,

我只盡人事。

每個人的心都像一匹野馬,上竄下跳,一會兒焦慮,一會兒狂野,一會兒又莫名的興奮……為了讓自個兒活得自在點,我們要學著自己降伏其心,只有安放好這顆驛動的心,生活才會變得相對美好!

如何降伏其心呢?有人用筆墨紙硯(琴棋書畫)這文房四寶來形容:

一:《筆》是比、擒(琴),先跟自個兒的心來場較量,貪嗔痴疑貢高我慢等等毛病讓它顯個現形,抓個正著,它就無話可說了。這招的意思是直面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先把它拿下來再說。

二:《紙》是信紙、紙巾,作用是寫東西、駕馭、攻心、擦眼淚(棋(騎))。要試著多給自己的心寫寫朴實真摯的信,既要勵志、充滿正能量,又要柔情萬千,夢想、情懷、感恩、善意……如此這般,溶化這顆桀驁不馴的心!

三:《墨》即畫(書(輸)),當自己的心被自個兒打動以後,就會乖乖地繞著自個兒轉,就可以試著把生活過得像幅畫一樣,萬水千山總是情,雲淡風清!

四:《硯》即化墨的硯(畫(化))。即通過自身的努力, 健康 、積極的投入生活,慢慢地就會發現,原來的刺頭青不見了,被自個兒磨掉了,多好!

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匹野馬,我們的心也被生活降伏了一次又一次,歲月就像一把殺豬刀,想不改變都難。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跟自個兒的心說不,降伏其心,且行且珍惜!

(圖片選自網路)

怎樣消除心中的焦慮不安?



心中感到焦慮不安的時候,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其實,讓我們焦慮的東西,根本就不值得去注意。怎麼做,便能消除心中的不安和焦躁?

1、如果有人引起你的焦慮和煩惱,那麼盡快遠離和迴避。要跟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人多接觸。不必理睬某些人。那樣他們呆在你的身邊,就會感到很無聊,便會自動地離開你。



2、發現自己正處於焦慮之中,不要放任焦慮在心中蔓延。要想控制自己的焦慮,可以多跟人聊天,下棋,玩玩電子 游戲 ,品嘗 美食 ……專心地去玩,不要去想那些工作的事情,也不要想任何煩惱的事,焦慮就會消失不見。

3、找一處安靜的地方,以最舒適的姿勢躺下或是坐著。摒棄一切的私心雜念。在頭腦中多想像那些能夠放鬆身心的圖畫。隨著身心的鬆弛,各種不良的情緒都會褪去。

4、遇到事情不要慌,考慮清楚之後再去做。識別自己的期望是什麼,挑戰又是什麼。花些時間去消除焦慮。用幾十分鍾的時間,寫下自己的焦慮,然後就放在一邊。這樣自己就不會悶悶不樂了。這樣做的目的之一,不是讓自己得到確定性,而是感到厭倦。厭倦很有用,讓自己再也懶得去想。

5、看看自己焦慮的范圍,是否關繫到核心的問題。自己的焦慮真的很有必要嗎?自己非得那麼完美嗎?非得比別人出色嗎?非得要很有錢才能高興嗎?如果沒有男人,沒有成家,自己就活不下去嗎?其實,這些統統沒必要,自己的焦慮真的是多餘的擔心。



6、將自己的思想集中在此時此刻,盡情地享受當下的生活,不去為未來過分地擔憂。不要永遠活在從沒有出現過的未來。好好地過著今天的一分一秒,充實地生活著,幸福就在身邊。

最近感到非常焦慮,如何正確排解焦慮?

首先我們要知道,焦慮是對尚未發生的事 情感 到莫名的恐慌。表現為坐卧不安,內心緊張。甚至總感覺到有什麼事情會發生一樣。說白了,就是杞人憂天。

如何正確排解焦慮情緒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用積極的心態看待自己的過去。有位網友曾經寫下這樣幾句話,我把它送給你,算是對自己的一種人生總結吧,他是這樣說的:人生短短幾十年,過了一天少一天,回頭看看身後事,成了一半敗一半。我問他,你開心嗎?他回答說,開心啊,有的人還不如我呢。那麼,你也應該像他一樣,開心地生活和工作。

第二、用平常的心態看待眼前。我們每個人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有些讓人開心,有些則讓人郁悶。這些也都是正常的。我們不能因為遇到麻煩事而自暴自棄,甚至暴跳如雷。我遇到過一個情緒焦慮者,開心的時候,什麼工作都要搶著干,不開心的時候,一臉的鬱郁寡歡。尤其是讓他單獨去完成一件事情時,則顯得焦慮不安。他只能配合,沒有主見。在他眼裡,做事就要做得最好,不能有任何一點閃失,他不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這樣生活是很累的,咱們不能像他一樣活著啊,您說是吧?

第三、用樂觀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未來。對於今後的許多事情,沒有必要考慮的那麼清楚,那麼具體。很多事情都是要抱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態度才好。雖然我們每個人遇到的事情大體就這么幾樣,甚至每天都會重復這些事情。但是,具體到每個人、每一天,還是不同的。所以古人才說:事事如棋局局新啊。用陽光的、新奇的眼光去看待未來的一切,遇到任何問題,都是充滿自信去迎接而不是退縮,那麼,你還有什麼焦慮的呢?

毛主席在長征中這樣對他的警衛員說:「困難不可怕,就怕你怕它,你怕它,它就可怕,你不怕它,它一點兒也不可怕。」

焦慮其實就是一個「怕」字在裡面,你如果什麼都不怕,哪裡還有什麼焦慮呢?大膽一點,用你的知識和智慧去迎接一切挑戰吧,闖過這一關,你就是最強的人。你應該像海燕一樣面對困難大聲高呼:「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吧!」

這就是我對你的建議,希望你勇敢地面對眼前的現實,做一個勇敢的人。

慮者從心系,

事事多焦慮。

忘自走出去,

還得開心起。

忙碌雖辛勞,

連接通心橋。

要是病不去,

必須及時醫。

多少抑鬱者,

焦慮成抑鬱。

聽音樂

忙起來

干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分解焦慮

太嚴重的直接送醫院

如果你的焦慮情緒是長時間的對客觀事物過分的緊張、擔心,並因此覺得心煩、胸悶、出汗、發抖或者尿頻等表現,可能你的焦慮表現已經到了焦慮症的程度,如果嚴重影響到日常工作或者生活,就有必要接受葯物治療了。一般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就可以有效控制焦慮和抑鬱症狀。


如果你的焦慮只是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出現,且不持久可以改善,那麼就屬於普通的焦慮情緒,正常人都會出現。如果這一段時間經常焦慮,就應該自查一下最近是不是有什麼讓你心煩意亂的事,可以查找心理因素,然後試著解決他!或者平時性格就比較焦慮可以嘗試著隨遇而安、順其自然,沒必要因為無法改變的事情而心煩焦慮,生活中總有更重要的事等著我們去做。

到大自然中聽鳥鳴、觀泉流水、看花開谷黃,放緩行走步伐唱一曲喜歡的歌曲!心與大自然親切接觸,會忘掉雜念,平和下來。

呃!這么高難度的問題怎麼回答你呢?先來一段理論吧!

一般來講焦慮是內心的不安全感在做怪,也和自我價值感不足有關, 人在原生家庭以及成長經歷中的挫折會在心裡留下創傷,而當 時尚 年幼的你沒有力量和能力處理,只能壓抑到潛意識中,但是創傷並不會自行復原,只是被暫時遺忘而已,只要條件合適,碰到相似的情境,大腦會無意識的從記憶深處喚醒受威脅的感覺,變得警惕和敏感起來,你意識到這個不安和擔心的感覺就是焦慮。

這個過程就象下面這張圖:

現在人們很流行說一句話叫做「活在當下」, 然而活在當下事實上是很難做到的,需要長期的自我修行。 人們不是活在對過去的悔恨中,就是活在對未來的擔憂中,因為人腦工作的特點決定了人的注意力很容易渙散。現代很多心理治療的方法,比如正念療法就是為了對治人的注意力游離,精神渙散的狀態而發展出來的。

原始人在危險情境刺激下只有兩個選擇, 戰斗或逃跑,只要能夠選擇任何一個都不會焦慮 。來到現代 社會 ,人生活的環境越來越復雜,人也開始學會偽裝和帶上人格面具,經常心口不一,頭腦和內心沖突。頭腦想要進步想要滿足願望,創造出一個理想的自我形象。而現實卻不如意,理想和現實有落差也沒關系,只要去面對和接受它,人就可以不焦慮。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現代人頭腦想要戰斗,身體卻在逃避。心理明白此刻要努力工作手上卻打起了 游戲 ,這樣自相矛盾,自我沖突怎麼能不焦慮呢?

所以說我們其實不誠實,經常自我欺騙,焦慮是我們自相矛盾的選擇造成的, 外在的挫折和苦難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你不願意去面對現實,總是逃避和抗拒現實 。所焦慮的事情也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陷入焦慮情緒中做鴕鳥。焦慮是身體向你發出的信號,彷彿在說「事情出差錯了,快來面對吧!」而你卻裝作聽不到。

所有發生的事只有兩種,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去改變可以改變的,去接受不能改變的,可以改變的也很簡單, 只要三個步驟「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說了這么多好像一句也沒有說怎麼克服焦慮,呵呵!其實我已經說了,如果你聽進去了,就會自己明白和領悟 ,焦慮不是需要克服的情緒,相反它是你的朋友。你聽從內在真實的呼喚!誠實的面對自己, 或面對或處理,無可挽回就放下,你還有空焦慮嗎?

這段話不是光說給你聽的,事實上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作為人性我們都是相通的,都面對類似的情緒問題。金華觀自在心理咨詢願與大家共勉一起成長!

焦慮是人的一種本能情緒,每一個人都會存在著焦慮情緒,當我們處於心理壓力狀態,受到刺激時,我們都會出現焦慮情緒。正常的焦慮情緒能夠幫助我們面對突發的事件,但是長期的焦慮情緒卻會影響我們的心理 健康 ,如果你長期的處於心理焦慮狀態,那麼建議你用下面微心理整理的方法,來調整你的焦慮情緒!

1.增強安全感

存在焦慮情緒的朋友,都是因為安全感不夠,總是擔心著有什麼事情發生,從而導致焦慮。多增強安全感,可以讓自己的焦慮情緒消失。

2.增加自信心

沒有自信以後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3.轉移注意力

焦慮情緒是一種惡性循環,越焦慮就會越讓我們注意引發焦慮情緒的事件,從而導致我們胡思亂想,坐立不安,百思不得其解,痛苦異常。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轉移注意力,如找一本有趣的能吸引人的書讀,或從事緊張的體力勞動,忘卻痛苦的事情。

4.心理放鬆

不管是焦慮、恐懼、煩躁,還是其它的不良情緒,心理放鬆都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調整。心理放鬆有很多的方法,運動、看電影、聽音樂等等,都可以讓我們放鬆。

❼ 南懷瑾:十方佛菩薩是靠什麼降伏其心的

南懷瑾:十方佛菩薩是靠什麼降伏其心的
《金剛經》上「善護念」三個字,鳩摩羅什不曉得用了多少智慧翻譯的。後來禪宗興盛以後,有一位在家居士,學問很好,要註解《思益經》,去見南陽忠國師。南陽忠國師說:好呀!你學問好,可以注經啊!說著就叫徒弟端碗清水,放七顆米在里頭,再放一雙筷子在碗上,然後問:你曉得我現在要干什麼嗎?居士說:師父,我不懂。南陽忠國師說:好了,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佛的意思你懂嗎?你隨便去翻譯,隨便去註解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佛學搞好了,就開始寫作了,可是研究鳩摩羅什的傳記,就知道他是一個到達悟道、成道的大菩薩境界的人,他當時翻譯的「善護念」這三個字,真了不起。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金剛經》最開始,第一個重點是三個字--善護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善護念。護什麼念?無所住怎麼無所住?很簡單,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麼樣呢?也是一樣,也是吃飯穿衣,飯吃飽了,洗腳打坐,就是那麼平凡。沒有什麼頭上放光啦!心窩子放光啦!六種神通啦!都不來。吃飯穿衣敷座而坐。然後你問話,他答覆,就是那麼簡單。金剛經就是平凡里頭的真實,平凡里頭的超脫。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哪裡?就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里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鍾都在變去。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里,盡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麼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煩惱些什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遊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什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里瓜嘰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是什麼愁呢?閑來無事在愁。講不出來的閑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念頭。

在《金剛經》開始須菩提向佛問問題時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句話中了。

「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工夫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法眼藏。真正的學佛困難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善護念」。

《金剛經》這本經典是講智慧的成就,般若波羅密多大智慧的成就,而成佛的方法及路線,由須菩提提出來問,佛說明了一個入門的方法--善護念,就是金剛經的要點。真正的修養,不管在家出家,只有三個字,「善護念」。

《金剛經》雖然在說大般若的修持,這個般若不是純粹的般若,他講的是般若的體,就是道體,及見道之體的修行方法。開始先告訴我們,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護念」這個要點,由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的成佛,就是善護念。接著下來,就說善護什麼念?無住。無住就是定,善護念就是戒,金剛經的般若,本身就是慧,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來說明金剛經的本身,般若法門就是如此。

如果以六度來講,《金剛經》首先講的無住,所以令一切眾生入無余依涅槃而滅度之。這是布施,布施度,由布施而到達般若的成就,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大徹大悟而成佛。布施以後持戒,持的什麼戒?持的菩薩大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善護此念就是持戒波羅密,而到達般若波羅密,智慧得度,智慧的成就,這是一個基本修持的階段;由此而學佛,由此而修行,由此而成佛。

知道了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這句話更嚴重,怎麼樣叫忍?這個忍在佛法修持里是一個大境界。我們曉得所謂講得定,是以小乘的范圍來講;修大小乘之果,都是以定來作基礎,學佛沒有進入定的境界,是沒有基礎的。不管在家出家,道理是一樣的,沒有基礎就只是一個普通學的人而已,但是定本身並不一定就是佛法。至於大乘的佛法,則必須「得成於忍」。得忍與得定不同,所以說菩薩要得無生法忍,才進入大乘的境界。無生法忍不能當作定來解釋,如果把無生法忍當成是定,那乾脆說無生法定該多好呢!所以這個忍字,要再加研究才是。

再看《金剛經》的本身,六度成就中講過布施成就,但持戒成就不提,實際上布施的成就之中就有持戒的精神。全部經典都講般若成就,但是卻不提禪定成就,你真正得了般若的成就,自然就是禪定。六度中間,布施、忍辱、般若,這三個成就到了,所謂持戒、精進、禪定自然都到了。關於這一點,我們研究金剛經要反覆去讀去深思,去參究,慢慢的你就可以真懂了。

講到得成於忍,前面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什麼境界?大家要研究啊!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大家現在學禪,或者讀了些書,看了一首詩,不然聽到青蛙叫,狗兒跳,嗯,我悟了,我們也拿一把刀,也學歌利王割你一刀試試看,看你得成於忍還是得成於恨?你悟了嘛!悟了應該有這個境界啊!所以說,此事不要隨便談,禪學可以隨便講,真正的佛法是要求證的,金剛經的榜樣都擺在這里。

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當然,到達了無生法忍,還只是大乘菩薩初步!佛沒有告訴我們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其實佛說過了,只是大家看過去忘記了。佛開頭就說善護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無著無相。由於善護,無著,無相,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開頭佛就已經跟我們講了,他在傳法呀!《金剛經》開始就告訴我們修持的方法,是善護念,無住,由此而得成於忍,無生法忍。

現在給大家再作一個總結,把《金剛經》的重點重復說一遍,希望大家注意!第二品善現啟分,重點在善護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聖人與凡夫同一個修持的方法,善護念,要善於護念。怎麼護念?應無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內心平靜的這一念。

護個什麼念?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已經給我們說出來了,學佛就是證道,釋迦牟尼佛及一切佛所證的,那個最高的境界叫涅槃。涅槃不是死亡,涅槃是圓滿,不生也不死,不來也不去,永遠是清凈。縱然在動亂中,也在清凈,如如不動。所以得道境界就叫做涅槃。

第三品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方法可使一切眾生皆入涅槃中,因為自性自度,佛也不能度你。神仙與佛,不過是自度的過來人;一切明師只是把整個經過的經驗告訴你。人畢竟要自度,一切眾生皆要自度,所以涅槃無法。曉得涅槃無法,那叫我怎麼修行呢?善護念。不要忘記了,真正善護念,不住於相,就到達涅槃,此外別無他法。

整理自《金剛經說什麼》

經雲:「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護念」,這兩個字要注意。《金剛經》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切修行法門只有兩個字「護念」而已,起心動念要處處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句話「善護念。」護念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護念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才是善護念。所以,經上說:「一念初起,無有初相」,念頭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樣,隨起隨空。「是真護念」,這樣就解了真護念,也是真無心。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實際做工夫方面有四句話,大家一般不注意,「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也就是達摩祖師傳給二祖神光的用功修證的方法之一。外息諸緣,放下外面的一切,不光是靜坐做工夫,隨時如此。內心無喘,為什麼用這個喘字?喘氣,我們普通認為是呼吸,在修道的工夫上講,內心靜止了,呼吸也住了,心氣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雜念妄想都住了,就是內心無喘。

有一位同學提出來說,這個就是金剛經的善護念,你講對了,十方佛菩薩如何降伏其心?善護念!就是一個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這是正定了。心如牆壁,不是得了心臟病狹心症,是內外隔絕了,外面環境再吵、再亂,沒有關系,自己內心依然清凈,所以心如牆壁就隔離了,不要光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並不是說這就是道、就是佛法,這樣可以進入佛法真正的三昧。

「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永遠照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動壞念頭,乃至不動念,意念如如不動。我講《金剛經》的時候說過:《金剛經》的精華就在三個字:「善護念」。什麼是善護念?就是護彼意,保護你的起心動念。心念永遠不散亂,隨時都在禪定的境界里,叫作「隨禪定」。「離眾過」,是身口意離開一切的過錯。

因為你們沒有「勤修清凈波羅蜜」,內心離精誠專一尚有一段距離。你們心不清凈,根本的問題出在菩提心的發起不是很真切。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的說就是求道這一念心,普度一切眾生這一念心。只要有這么一念心,精神就來了。菩提心包括很多,大悲心也是,求證宇宙生命本源的心也是,此心要懇切真誠,恆不忘失,隨時隨地「善護念」,有一點不如法,自己就要起慚愧心、懺悔心,因為即使暫時或忘,些許懈怠,都是很嚴重的。

假如真能晝夜二六時中道心不忘,則是「勤修清凈波羅蜜」。清凈波羅蜜是括盡一切到彼岸的法門,只要是能使大家達到清凈境界的就是。向道濟世的大菩提心一起,念茲在茲,即是清凈波羅蜜,所謂「初發心即成正等正覺」,自度度他,何患不迅速成辦。

整理自《南懷瑾老師講宗鏡錄》《南禪七日》《維摩詰的花雨滿天》《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❽ 作為菩薩,應當如何降伏其心呢

凈空法師---「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好了。

諸位看到這一句,不要又去參禪去了,你就全搞錯了。念佛法門是深妙禪,不是普通的禪。這個地方「住深禪定」,就是教你把心住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你就是住深禪定。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頭都有阿彌陀佛。《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實在講就是兩個問題。一個是怎樣降伏妄想?「雲何降伏其心」,那個心是妄想。

我們的妄念太多了,怎麽樣把妄念能夠除掉,這是一個大問題。第二個問題,心要住在哪裡?心要安住在哪裡?釋迦牟尼佛給他開示,給他講解,解釋這兩個問題,就講了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契入凈土法門之後,看到釋迦牟尼佛,答覆須菩提尊者這兩個問題,感到很蘿嗦、很瑣碎,講了那麽多話。你們讀了《金剛經》,「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你們會了嗎?還是不會,不會那不叫白講。真的沒錯,確實是白講了。

釋迦牟尼佛哪裡會講廢話,釋迦牟尼佛跟他們那些人講,是應他們那一類眾生的根機,他們那些人聽到釋迦牟尼佛這種說法,他覺悟、他明白了,應機說法。我們不是般若會上的根機,所以我們聽了,聽不懂,還嫌釋迦牟尼佛蘿嗦,為什麽嫌他蘿嗦?如果我們這種根機,現在這種根機,我們如果向釋迦牟尼佛提出,「釋迦牟尼佛,怎樣降伏妄想」?釋迦牟尼佛一定很簡單,「阿彌陀佛」。

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妄想都打掉了,你看多簡單,哪有說那麽多廢話?再問,這心要怎麽安住?「阿彌陀佛」,心安住在阿彌陀佛上就好了。你看看一句阿彌陀佛所有問題都解答了,圓圓滿滿,比《金剛經》高明太多了,這你才體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不是金剛般若能夠相比的。《金剛經》上搞了半天,你還未必會。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有效,就能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就讓我們這個心安住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當中,這就叫住深禪定。

❾ 如何降伏其心

首先關鍵是要明白佛理,最重要的佛理就是「因果報應」的道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縱經千百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現代因果報應錄》(道升居士編著)--學佛網」 、 「《現代因果實錄一》重新排版」 ,裡面有很多關於輪回轉世、因果報應的事實,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地獄變相圖-大圓滿法網」,裡面有地獄中受報應詳細的圖像講述,看了會令你大開眼界。
另外,做了善事會改變命運,可以在「網路」中搜索「了凡四訓白話文--學佛網」,裡面有詳細的講述。
而最不可思議的因果報應是「念佛能成佛」,只要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或「阿彌陀佛」四個字),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當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還有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眾會親自來接引你,如彈指頃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七地以上的菩薩),具備天眼洞視(十方三世一切事情都看得見)、天耳徹聽(十方三世一切音聲都聽得見)、他心遍知(知道一切眾生心中想的是什麼)、宿命通(知道自己及眾生以前生生世世的事情)、神足通(各種變化神通),壽命無量,也不再有生死,徹底脫離六道輪回,而且只要很短的時間就能成佛。
發心念佛要往生西方凈土的人,才發一念求生極樂世界的心,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內便生蓮花一朵,並標上這位念佛人的名字。如果這位念佛的人願心精進,念佛念得很勤,這個蓮花一天一天就大,光色一天一天就好。將來你往生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手上拿的蓮花,就是你自己修的蓮花。如果你念得懈怠,念得不勤快,這個花長得就很慢,光色就差一點,你那朵蓮花就一日比一日萎悴,最後就自動殞滅了。
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佛都稱揚贊嘆的法門,因為這個法門「三根普披,利鈍全收」,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能學習,而且成佛快速,學習其他法門我們一生的時間根本不夠。至於這句佛號的詳細意義,可以看看《無量壽經》,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凈空法師影音報恩講堂」,裡面有佛法詳細的視頻講述。
而且念佛現世就能得大利益,可以在「網路」中搜索「念佛感應見聞記--學佛網」,裡面有很多念佛獲得感應的事實。
可以在「網路」中搜索「e世紀往生傳」,裡面有很多當代人念佛往生的事實。
還可以在「網路」中搜索「程晉林居士助念心得(41集)--學佛網」, 裡面有很多助念心得。
南無阿彌陀佛!

❿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出自金剛經直譯是:應當象這樣去安住,去降伏自己的心。

《金剛經》上須菩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譯文:這段經文的意思就是:請問世尊,大菩提心,未曾發起,應令發起。要真正發菩提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已經發起以後,應當怎樣使我們能常時安住於菩提心?

佛說:「應當象這樣去安住,去降伏自己的心。」

所謂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說發菩提心,這個心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一大藏教人只說此心。

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覺時,嘆曰:

「奇哉!一切眾生皆俱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可見人人本來是佛、都有德相,而我們現在還是眾生者,只是有妄想執著罷了,所以《金剛經》叫我們要如是降伏其心。

佛所說法,只要人識得此心。

《楞嚴經》說:「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達摩西來,只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瞭然無事。

法海禪師參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智通禪師看《楞伽經》約千餘遍,不會三身四智,禮六祖求解其義,祖曰:「三身者,清凈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馬祖曰:「即心即佛。」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都說此心;我們修行,也修此心;眾生造業,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眾生,一切唯心造,四聖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

四聖是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眾生,四聖不受輪回,六凡流轉生死,無論是佛是眾生,皆心所造。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哪裡來個十法界呢!

十法界皆從一念生:一乘任運,萬德庄嚴,是諸佛法界;圓修六度,總攝萬行,是菩薩法界;見局因緣,證偏空理,是緣覺法界;功成四諦,歸小涅槃,是聲聞法界;廣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道法界;愛染不息,雜諸善緣,是人道法界;純執勝心,常懷嗔斗,是修羅法界;愛見為根,慳貪為業,是畜生法界;欲貪不息,痴想橫生,是餓鬼法界;五逆十惡,謗法破戒,是地獄法界。

既然十法界不離一心,則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參禪、念佛、誦經、禮拜,早晚殿堂,一切細行都是修心。

此心放不下,打無明,好吃懶做等等,就向下墮;除習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來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貪嗔痴習氣除掉,自見本性清凈、隨緣自在,猶如麥子一樣,把它磨成粉之後就千變萬化,可以做醬、做面、做包、做餃、做麻花、做油條,種種式式由你造作。

若知是麥,就不被包、餃、油條等現象所轉,餑餑、饅頭,二名一實,不要到北方認不得饅頭,到南方認不得餑餑。

說來說去,還是把習氣掃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動靜閑忙,不生心動念,就是降伏其心。認得心是麥面,一切處無非面麥,就離道不遠了。

(10)如何降伏其心的方法擴展閱讀

這句話是佛陀回答須菩提長老的「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陀講到此處時,明顯地放慢了語速:「對於那此已經發心修行、誓願成佛的善男子、善女人們——」

佛陀停頓了一下後說,「應這樣住,應這樣降伏其心。」說完佛陀就打坐入定了,之後留有一個長長的空白,這個在經文中沒有反映出來,但是我們要理解出來。須菩提及千二百五十人還跪在那裡想:應該這樣降伏其心,這樣是哪樣呢?弟子們在那裡琢磨著。但佛陀已經把眼閉上了,不再理會他們。

可憐的須菩提,他老人家仍然跪在那裡靜候著下文呢——但已沒有了下文。這就是佛陀的教導:不說而說,不教而教。這就是第一空義,就是不可說,不可說。為了幫助大家理解,跟大家說另一則故事。——————我是分隔線——————「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問的問題,發願成佛之後如何「住」?意思是說該如何立世?如何生活?如何修行?肯定不能像凡人那樣散亂、墮落、顛倒、被五毒侵害著去生活。其實所有的佛學、佛法,都是一個目的:如何降伏其心。 

中國禪宗的第二祖師慧可大師(原名神光),去拜見禪宗初祖達摩時,問的就是這個問題:如何降伏其心。達摩問他:「汝久立雪中,當求何事?」神光說:「惟願和尚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我想學法,請大師賜予教導。)

達摩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進,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神光聽後抽出戒刀,把自己的左手臂砍斷,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知道他是個法器,問他想求什麼法。

神光說:「吾心未寧,乞師與安。」(我妄想煩惱顛倒不斷,請師父把我這顆心安頓一下。)達摩說:「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替你安頓它。)良久,神光曰:「覓心了,不可得。」(神光在那裡愣了半天後對他的師父沮喪地說:找心了,但沒找著。)

達摩曰:「我與汝安心竟。」(就在你找心的同時,我已經將你的心安好了。)這句話一說完,神光當下開悟,立地成佛。達摩給他起了一個新的名字叫慧可。這就是禪宗二祖慧可大師悟道的公案。

佛說:「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就是佛陀的回答。佛陀已超越言語,無法可說了,整部《金剛經》到此就講完了。須菩提坐在那裡還是不明白。等了許久見佛陀沒了下文,只好巧妙地催促佛陀說:「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是的,世尊,我很願意聽。深一層的意思是:您不是讓我們諦聽嗎?我們已經做好了准備,您怎麼沒下文了呢?佛陀以為告訴大家「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大家就已經明白了,結果發現大家仍然不明白,他仍需繼續說點什麼才行。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是第一義,「如是」就是如其所是,如其所是「降伏其心」就夠了,但是須菩提沒有理解,大家都沒有理解,渴求佛陀給予進一步解說。從此下面解釋的經文就進入了第二義。

第一義超越言語,心領神會,是乘性而談(自佛性中流顯而來的終極妙義,亦是《道德經》中所言的「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辯無言」)。第二義是在言語中尋章摘句。修行應該追求的是第一義,而第二義是在常人的語言、邏輯、思維這個層面上討論佛法。

如果我們有足夠的悟性,就要超越第二義的層面,上升到心傳與神傳層面,就是言語道斷這個層面。佛法超越言語,不可說,因為不管怎麼解釋都是掛一漏萬,以偏概全,這也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是微妙中的微妙,超越了常人的後天的思維、經驗和言談,是不可思議之法。

如果你把佛法納入到後天的經驗當中,這樣就等於削足適履,成為被你改造了的佛法,成為適合你的佛法。因為你把佛法左砍砍,右砍砍,納入到你的思和議之中。思,是思維;議,是議論、談論。這樣,佛法就成為了你家的佛法。

所以佛法一定要超越每個人的思和議,超越我們的言語和經驗,這樣,我們才能對佛法有心領和神會,才能進入到心傳和神傳之中。 

佛陀閉目靜坐了一會兒後,發現大眾並沒有明白他的教導——無聲的教導,須菩提仍然跪在那裡等待下文,佛陀只好無奈地迎合著他的請求,開始了下文中的系列教導——無非是用更多的語言對「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進行無需解釋的解釋而已。

其實真正的金剛經在「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里已經結束了,整部《金剛經》接下去也就是這個無需解釋的解釋,是畫蛇添足的足罷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降伏其心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2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7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5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6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6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4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3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7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1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2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4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1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699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4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8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2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3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1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2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