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手家長該如何給寶寶添加輔食科學喂養的方法是怎樣的
新手家長該如何給寶寶添加輔食?科學喂養的方法是怎樣的?
3.科學的寶寶喂養要注意全面豐富的營養攝入。按需喂養不僅可以隨時為寶寶補充營養,促進寶寶的身體發育,還可以使媽媽的乳汁分泌更多。按需喂養確實能滿足寶寶的需求。根據每個寶寶的作息時間,玩耍時間,哭鬧時間等。,每個寶寶的餵奶時間間隔也不一樣。有的寶寶要間隔180分鍾喂一次,有的寶寶要間隔240分鍾喂一次。可以根據間隔的不同,規定具體的餵奶時間間隔標准,做到每3小時喂一次奶,保證嬰兒正常的生理需要,但也要適合嬰兒的需要。
2. 寶寶在1歲以後,由糊狀過渡到塊狀食物,家長需要注意哪些
在寶寶小的時候,主要是以母乳為喂養方式。隨著寶寶的成長發育,等到4~6個月左右的時候,家長就需要考慮給孩子添加輔食的喂養,因為母乳裡面營養物質已經不能滿足寶寶的生長需求了。
在日常生活中,多讓孩子吃一些軟一點的飯菜才有利於消化,所以在飯菜的製作上,家長可以選擇水煮,燉菜的方式進行製作。因為這個時候寶寶的牙齒還沒有完全長出,所以並不具備一定的咀嚼能力,等到寶寶兩歲的時候,才可以吃一些質地稍硬的食物。
最後就是食物的製作上,家長一定要保證食物的干凈衛生,不要讓孩子吃一些變質的食物。
3. 簡述食物轉換原則
食物轉換的原則為引入食物的質與量應循序漸進,從少到多,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從一種到多種,逐漸過渡到固體食物。
食物轉換時應先選擇既易於嬰兒消化吸收,又能滿足其生長需要,同時又不易引發過敏的食物。嬰兒食物轉換期是由乳類逐漸過渡到其它食物的過程,添加的食物應由少到多,由一種到多種。單一食物逐次引入的方法可幫助及時了解嬰兒是否出現食物過敏及確定過敏源。
食物轉換注意事項
1、 可在進食後再飲奶,自然形成一餐代替一頓奶,引入的食物不應影響總奶量。
2、 食物清淡,無鹽、少糖、油;不食用蜂蜜水或糖水,盡量不喝果汁。
3、 食物轉換有助於嬰兒神經心理發育,引入的過程應注意培養兒童的進食技能,用手抓食物,既可增加嬰兒進食的興趣,又有利於促進手眼協調和培養兒童獨立進食能力。
4、在資源缺乏、日常飲食無法滿足嬰兒需要時,可用補充劑或以大豆、谷類為基質的高密度素強化食品。
4. 小兒食物轉換的原則
食物轉換(換乳期)是指嬰兒由液體食物(單純母乳)喂養為主向固體食物喂養為主過渡的生長發育時期。在換乳期內乳類(母乳+配方奶或牛奶)仍是供應能量的主要來源,泥糊狀食品是必須添加的食物,是基本的過渡載體。換乳並不是換掉一切乳品和乳製品。
換乳期長達8~9個月,從4~6個月起至1歲3個月~1歲半,甚至2歲才完全斷掉母乳,完成向其他奶的轉換和完成從學吃泥糊狀食品到成人固體食物的過渡。泥糊狀食品是嬰兒這一階段的主要食品,並可逐步替代三頓奶成為孩子的正餐食品。
5. 輔食轉換方法
食物轉換是指嬰幼兒由液體食物喂養為主向固體食物喂養為主過渡的一段時期,以前稱之為輔食添加。這一時期母乳或配方奶仍應是嬰幼兒每日營養的主要來源,而泥糊狀食物則是過渡的載體,是必須添加的食物。
食物轉換的原因
1.補充母乳營養素的不足
嬰幼兒從出生到1歲體重增長了3倍,這么快速生長的物質基礎就是營養。隨著嬰幼兒一天天長大,半歲左右,母乳提供的營養素漸漸跟不上嬰幼兒生長之所需了,不得不增加泥糊狀食物來彌補母乳營養素的不足部分。
2.發揮潛能
未能及時添加泥糊狀食物,會抑制嬰幼兒生長潛能的發揮。如果在某一階段由於營養缺乏導致生長潛能被壓制,那麼錯過這一階段哪怕提供再充分的營養,這部分已被壓抑的潛能也無法再充分地表達。
3.鍛煉功能
改變食物性狀,將食物由稀至稠,食物顆粒由小到大,食物質地由軟漸硬,都是為了鍛煉嬰幼兒咀嚼能力、胃腸蠕動能力、消化酶活性等胃腸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4.心理之需
食物轉換期以完全斷母乳為終結,這是嬰幼兒邁向獨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學吃泥糊狀食品就是嬰兒減少對母親依賴的開始,也是精神斷奶的開始。另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之中的兒童早期教育,其實就是利用嬰幼兒眼、耳、鼻、舌、身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給嬰幼兒多種刺激,以豐富他的經驗,達到啟迪智力的目的。
食物轉換的月齡
建議開始引入非乳類泥糊狀食物的月齡為6個月。此時嬰兒每次攝入奶量穩定,約每次180ml,生長發育良好,提示嬰兒已具備接受其他食物的消化能力。
嬰兒一般從6個月後開始添加食物。除年齡外,還應注意觀察嬰兒進入食物添加期的時機。當嬰兒體重比出生時增加1倍,基本會坐時,請注意以下幾點來判斷嬰兒是否進入食物添加期:①對大人吃飯感興趣;②會用小勺進食;③會順利吞咽泥糊狀食物;④哺乳已形成規律,餵奶間隔大約4小時,每日餵奶5次左右。
食物轉換的階段
嬰兒在這一階段從學吃的角度分析,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變化,因此要根據發育特點讓嬰兒學會吞咽、舌碾和牙床咀嚼。
1.早期
嬰兒滿6個月開始,每日加1餐泥糊狀食物,讓嬰兒學會吞咽。首先選擇能滿足生長需要、易於吸收、不易產生過敏的谷類食物,最好為強化鐵的米粉,米粉可用奶液調配;其次引入的食物是根莖類蔬菜、水果,主要目的是訓練嬰兒的味覺。食物應用勺喂養,幫助訓練吞咽功能。
2.中期
7~9個月齡嬰兒每日可食2餐,用舌頭與上齶就可碾碎的略帶顆粒的食物。逐漸引入嬰兒第二階段食物,包括肉類、蛋類、魚類等動物性食物和豆製品。引入的食物應以當地食物為基礎,注意食物的質地、營養密度、衛生和製作方法的多樣性。
3.後期
10~12個月嬰幼兒每日3餐,通過添加的食物中獲得一日總熱卡、或是總營養需求的1/2~2/3,這時的食物要適合嬰幼兒用牙床或剛出的幾顆乳牙咀嚼,製作時要特別注意食物顆粒大小和軟硬度,即以適合嬰幼兒用牙床磨碎的硬度為宜。
食物轉換的方法
添加泥糊狀食品總的原則應為循序漸進,具體原則可從一種到多種,從少量到多量,從稀到稠,從細到粗,少鹽不甜,忌油膩。
1.由一種到多種
嬰兒接受一種新食物一般需嘗試8~10次,約3~5日,至嬰兒習慣該種口味後再換另一種,以刺激味覺的發育。單一食物逐次引入的方法可幫助及時了解嬰兒是否出現食物過敏及確定過敏原。
2.由少量到多量
嬰兒食物轉換期是對其他食物逐漸習慣的過程,引入的食物應由少到多,先喂給嬰兒少量強化鐵的米粉,由1~2勺到數勺,直至一餐。
3.由細到粗
開始添加的食物要為細膩的泥糊狀,便於小嬰兒吞咽,之後慢慢變為顆粒狀、塊狀食物,鍛煉嬰幼兒的咀嚼能力。
4.由稀到稠
食物轉換初期給嬰兒做稍稀一點的泥糊狀食物;中期逐漸增加稠度,即放在小勺中傾斜不易流出;1歲以後可吃固體食物,如饅頭、包子等。
咀嚼練習的重要性
7~9個月嬰兒雖然僅僅進入舌碾期,但這已經是嬰幼兒開始長牙和開始做咀嚼練習的時期,因此不能再沿用很細膩的稀糊狀食物。此期注意食物由稀變稠,顆粒由細變粗,每餐食物由單一變成各類搭配顯得尤為重要。
咀嚼練習的重要性:①有利於消化吸收功能的進一步完善。通過咀嚼唾液腺分泌明顯增加,澱粉酶的活性得到激活,有利於食物的消化。②咀嚼有利於出牙。③通過反復咀嚼食物有利於頭面部骨骼、肌肉的發育和強化,不僅有利於日後的語言發育還可使嬰幼兒更漂亮。④通過讓嬰幼兒拿著食物自己吃的練習還可以提高嬰幼兒對吃的興趣,不僅提高食慾同時將食物送入口中還有一種他人無法替代的成就感。
7~9個月食物由稀到稠和由細到粗的變化,可表現在由易於吞咽的稀糊狀食品向較稠的糊狀食品的轉變,比如10倍稀粥®7倍稠粥。和從細膩的糊狀向略有顆粒的食物的轉變,比如菜泥®菜末、肉泥®肉末的變化。
6. 寶寶出生後挑食怎麼辦父母如何應對寶寶挑食
在生活中,孩子偏食、挑食、厭食、不好好吃飯等問題,是許多家長頭疼的問題。孩子正處於身體生長發育的黃金期,如果挑食,對身體的傷害不可估量。
不要讓寶寶在飯前吃過多的零食,肚子飽了就會減少吃東西的慾望,讓孩子有適度的飢餓感。進食環境要安靜,避免電視、玩具、游戲等干擾,讓孩子明白吃飯是正事。飯前讓寶寶適度活動,增加體力消耗,讓寶寶感受到飢餓感。
7. 寶寶吃飯挑食,應該如何教育
眾所周知,很多孩子在吃飯的時候都有一些臭毛病,家長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加以正確教育的話,就會出現寶寶吃飯挑食的現象,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遇到寶寶挑食應當怎麼辦?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廚藝將飲食做的多樣化,對於不愛吃飯的小寶寶來說,可以將米飯做成卡通動物的圖案,這樣就會吸引寶寶的吸引去,從而就會加大寶寶對於米飯的喜愛。
8. 培養小兒飲食習慣,父母應該如何做
如果孩子吃得不好,反復無常,建議家長採取忽視的態度。這孩子會放棄,因為他覺得無聊。不要用它。零歲後,讓孩子練習吃片劑,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促進口腔動作協調,學會吞咽。2歲後,孩子必須獨立進食。父母的飲食行為對孩子有重大影響。避免用食物說服孩子,避免撫養孩子。為了培養孩子健康正確的飲食習慣,孩子們應該經常吃,而孩子們不應該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因為吃完零食後,他們對晚餐沒有胃口。我們應該注意三餐的時間安排。
因此,父母不僅要保證孩子吃得好,吃得有營養,還要長期培養孩子。父母應該更具體地談談如何幫助他們的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於孩子來說,在吃之前要有一種儀式感,在吃之前需要有一種特殊的「儀式」。孩子們,我聽到我周圍的父母和其他人說:我的寶寶很難吃。開車出去吃飯很困難。他們不能吃牛奶和水來吃補充食品,否則嬰兒會養成奇怪的飲食習慣。盡可能多地添加食物,孩子會下意識地向父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