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七年級語段連接題方法技巧

七年級語段連接題方法技巧

發布時間:2022-10-25 14:59:12

❶ 七年級語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初中 語文學習 中閱讀理解分值佔比還是比較大的,閱讀理解題型主要考察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它的內容比較廣泛、題材也各異,總體占據了語文試卷總分數的30%,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 七年級語文 閱讀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語文閱讀現代文閱讀答題技巧

基礎知識: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 方法 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 文章 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4.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 句子 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5.中間句、段的作用: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6.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 總結 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7.寫作人稱的好處:

第一人稱,真實可信;第二人稱,親切自然

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8.容易弄錯的術語:

(1)表達技巧:即藝術手法,包括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

(2)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3)表現手法:象徵、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反問、設問、引用、反復……

(5)語言特點:通俗易懂/嚴謹/優美、生動、鮮明/充滿感情色彩(常與修辭手法合用)

9.在哪兒找線索:

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0.引號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

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表強調。

記敘文 閱讀:

一、記敘文基礎知識:

(一)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二)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文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三)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 故事 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二、語段閱讀題答題總原則:

1、快速瀏覽全篇文章。

答題前應快速瀏覽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結果。可適當做標記。

2、帶著問題讀文章的相應段落。

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開頭、結尾、過渡句段、修辭句、抒情議論句畫上角標記號。注意從題干中找出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中相應段落。

3、答題。

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運用下文常見答題技巧回答;如無法判斷,可摘抄提煉原文原句。字跡工整,卷面干凈;可用①②③等序號對答案進行標注。

三、常見題型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過渡句);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 議論文 、記敘文、小說)

答題格式:這句話運用了……的修辭手法,

表現了……的特點(使語言更加),

表達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可以從2個方面談:(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運用……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的特點,表達了……的感情。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運用排比的手法,增強語勢,強調了……的語氣。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使用設問,引起讀者對……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或者加強了……語氣。

(三)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答題格式:我認為(覺得)……。因為……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提煉中心、主題:

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說明文 閱讀:

一、常見的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作引用等。

二、常用的答題技巧:

(一)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題:

答題格式:本句用了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具體直觀/深入淺出/科學准確)地說明了……(說明內容),使讀者……。

(二)「××」詞好在哪裡?

答題格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三)「××」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格式: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四)說明文中的主觀題

1、對文中的內容進行簡明、准確的改寫。如:根據提示給事物下定義、文字圖表式處理、圖表文字化、簡要概述所舉例子等。

2、對文中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寫。如:加標題、結合語境補寫句子、對文章說明的對象按要求進行補充說明。

3、聯系實際舉例說明。(要符合文段的說明中心的要求)

4、對文章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與設想。(要有科學性,切忌胡編亂造)

5、對語言的表達特色進行評說。(結合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特色來考慮)

❷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指導解答技巧

初一語文的閱讀理解題是占據了考試很多分數的,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總結一些答題的方法和技巧,我在這里整理了相關信息,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指導

基礎知識: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 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文章題目的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4.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5.中間句、段的作用: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6.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7.寫作人稱的好處:

第一人稱,真實可信; 第二人稱,親切自然

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8.容易弄錯的術語:

(1)表達技巧 = 藝術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2)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3)表現手法 = 象徵、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反問、設問、引用、反復……

(5)語言特點= 通俗易懂/ 嚴謹/ 優美、生動、鮮明/ 充滿感情色彩(常與修辭手法合用)

9.在哪兒找線索:

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0. 引號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 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

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 表強調。

說明文閱讀:

一、常見的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

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題技巧:

(一)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題:

答題格式:本句用了 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具體直觀/深入淺出/科學准確)地說明了(說明內容),使讀者 。

(二)「××」詞好在哪裡?

答題格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三)「××」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格式:

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四)說明文中的主觀題

1、對文中的內容進行簡明、准確的改寫。如:根據提示給事物下定義、文字圖表式處

理、圖表文字化、簡要概述所舉例子等。

2、對文中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寫。如:加標題、結合語境補寫句子、對文章說明的對象按要求進行補充說明。

3、聯系實際舉例說明。(要符合文段的說明中心的要求)

4、對文章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與設想。(要有科學性,切忌胡編亂造)

5、對語言的表達特色進行評說。(結合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特色來考慮)。

記敘文閱讀:

一、記敘文基礎知識:

(一)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二)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文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三)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二、語段閱讀題答題總原則:

1、快速瀏覽全篇文章。

答題前應快速瀏覽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結果。可適當做標記

2、帶著問題讀文章的相應段落。

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開頭、結尾、過渡句段、修辭句、抒情議論句畫上角標記號。

注意從題干中找出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中相應段落。

3、答題。

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運用下文常見答題技巧回答;如無法判斷,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跡工整,卷面干凈;可用①②③等序號對答案進行標注。

三、常見題型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過渡句);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答題格式: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表現了 的特點(使語言更加 ),

表達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可以從2個方面談: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

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運用 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的 特點。

2、排比:

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運用排比的手法,強調了 的語氣。

3、設問:

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使用設問,引起讀者對 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 突出了 。

5、反復:強調了 加強了語氣。

(三)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答題格式:我認為(覺得) 。因為 。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

(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

(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提煉中心、主題:

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初中語文之現代文閱讀題型的解答技巧

概括類問題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回答此題的關鍵是看文章的標題,文章的標題往往就是全文的線索;其次是關注文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語,這個詞語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線索。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內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四個要素,然後根據「(何時、何地)誰干什麼結果怎樣」或者「什麼怎麼樣」的思路組織語言。准確、清楚、簡潔,不要把概括內容變成了原文復述。

概括議論文或說明文文段的內容,抓段落中心句。一般說來,議論文、說明文的段意是通過中心句來表現的。中心句的位置往往在一個文段的開頭(起提領作用),或在結尾(起總結作用)有時也在中間。

3.簡要概括文中事物的特點(優點、用途)

此類題經常出現在說明文中,答案往往不止一點,而且一般分散在文中,需要進行提取加工。首先要分析文章結構,注意段中的連接詞,如「首先」、「其次」、「還」、「也」、「此外」等詞語,這些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幾點特徵。

另外,在找到一點特徵後,還要看看下面幾段的相同位置句,答案往往就隱含在那裡,看分值答題,注意不要遺漏。

4.提取文中的某句話,然後問為什麼,原因是什麼?

把題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在原文語句處附近。可以直接用文中相關句子作答,也可以對提取出來的關鍵詞進行加工。

鑒賞類問題

1.本文的標題有何作用?

標題通常有以下作用:

(1)全文的線索,推動情節的發展;

(2)總結文章內容、點明主旨(突出主題);

(3)形式新穎,吸引讀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變化。(需注意的是回答時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據文章的內容靈活套用)。

2.文中加點詞語有何作用(好處、妙處)?

一般有固定的答題思路:

(1)動詞:生動形象地表現什麼,(或傳神刻畫了事物……的情狀),表現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2)形容詞、副詞:生動形象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點、情態(或描繪出一幅……樣的場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3.文中畫線句子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此題的答題思路:分析該句的修辭作用+具體語境作用。

常見修辭答題如下:

比喻: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情態),表達了(人物)……的情感。

擬人:把**擬人化(或賦予**人的情感),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的情狀(描繪出……的畫面),寫出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使句式更整齊,氣勢更強烈,強調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誇張:誇大(或縮小)了(事物)的大小(長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點。

反問:這個反問句的意思是……以強烈的語氣表達了(人物)……的態度(觀點、情感)。

設問:開頭出現,其作用通常為:設置懸念,吸引讀者。文中或結尾出現其作用通常為:引起了對……問題的關注(或引人深思),給人以啟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引用:

(1)引用詩句,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語言更優美(或引用詩句是為了說明……);

(2)引用故事、神話傳說,其作用通常為:增強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對偶:使文章節奏鮮明,增強文章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4.某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先弄清該段落在文中的位置,再分析其作用。

在文章的開頭:①引出下文;②開頭點明故事所要描寫(說明、議論)的對象;③照應文章標題;④設置懸念,吸引讀者;⑤為後文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作鋪墊),推動情節的發展。

在文章中間:①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②為後文的情節發展埋下伏筆(作鋪墊),推動情節的發展。

在文章的結尾:①總結全文;②解釋全文主旨;③照應前文;④照應文章標題;⑤引人深思。(需注意的是,並不是每個答案全部都寫上,而是根據具體情況套用適用的答案)

5.文中畫線句運用了什麼樣的描寫方法,有何作用

先分析屬於何種描寫手法,然後分析其作用:

①人物描寫(肖語動心):表現了人物**的特點,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質);

②環境描寫:烘託了一種**的氣氛,表達了**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心理)

6.請分析文中**的形象或文中的**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從文中檢索關於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提取出關鍵詞來分析人物性格,並對結果進行加工合並。

7.文章運用了對比(伏筆、象徵等的表現手法,有何作用?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對比、象徵、伏筆、照應等,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對比:**和**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點。

象徵:使文章立意高遠、含蓄深刻。

伏筆:對將要出現的**事件作暗示,為情節發展作鋪墊。

照應:使文章結構嚴謹,令主題更加鮮明,使文章(故事情節)更加嚴密。

烘托、渲染:常用來表現環境、營造氛圍、抒發感情、突出主題。

深層次含義理解類問題

1.分析本文標題的含義

此類題首先需找出標題中的關鍵詞語,先回答它字面上的意思,即其本意。然後聯系文章的主旨,說出這個詞語的寓意,便可得出其深層含義。

2.說說你對加點詞語含義的理解

首先找到詞語在原文中的位置,然後弄清上下句具體語境,弄清這個詞語所包含的寓意,即可得出答案。

3.說說你對文中畫線句含義的理解

理解句子的含義一般有兩種答法:

①將句子所表達的意思和具體語境或文章的主旨聯系起來,然後用淺顯的語言表述;

②解釋這個句子為什麼這么說,這么說的原因是什麼。

4.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讀完本文後的啟示

❸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導語: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書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首先是把文字元號變成聲音,後達到對書面材料的理解。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閱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

初一語文閱讀理解解題技巧

基礎知識:

1.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描寫方法的作用: 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文章題目的作用: 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4. 用自己的話回答問題:

1、這種題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從另個層面上來說,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關語句,所以你首先應該找出原文中的相關語句;

2、現在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將原文中的語句變成自己的話,可以採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適用於原文相關句子較長的情況;

②翻譯句子法,適用於文言文語段;

③解釋重點詞法,適用於原文語句中有生僻詞;

④變換句式法,適用於原文使用的是疑問、設問、反問的.語意未能完全明確的句子,而題目又要求作出明確表達的情況。

5.中間句、段的作用: 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6.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7.寫作人稱的好處:

第一人稱,真實可信; 第二人稱,親切自然

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8.容易弄錯的術語:

(1)表達技巧 = 藝術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

(2)表達方式=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3)表現手法 = 象徵、對比、襯托、烘托、伏筆鋪墊、照應(呼應)、直接(間接)描寫、

揚抑(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反問、設問、引用、反復……

(5)語言特點= 通俗易懂/ 嚴謹/ 優美、生動、鮮明/ 充滿感情色彩(常與修辭手法合用)

9.在哪兒找線索:

標題;反復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議論句

10. 引號的作用:

表引用(引用人物對話、詩文句等); 表特定稱謂(特殊含義);

表否定、反語、諷刺等意味; 表強調。

說明文閱讀:

一、常見的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常見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

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題技巧:

(一)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題:

答題格式:本句用了 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具體直觀/深入淺出/科學准確)地說明了 (說明內容),使讀者 。

(二)“××”詞好在哪裡?

答題格式:用了“××”詞,生動地(准確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徵,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符合實際情況,具有科學性)。

(三)“××”詞能不能刪掉?

答題格式:

①不能,用了“××”詞,生動地說明了……,能夠激發讀者的興趣,去掉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不能,刪掉“××”詞,句子的意思就變成了……,顯得太絕對化;用了“××”詞,准確地說明了……,符合實際情況,留有餘地,具有科學性。

(四)說明文中的主觀題

1、對文中的內容進行簡明、准確的改寫。如:根據提示給事物下定義、文字圖表式處理、圖表文字化、簡要概述所舉例子等。

2、對文中內容進行合理的補寫。如:加標題、結合語境補寫句子、對文章說明的對象按要求進行補充說明。

3、聯系實際舉例說明。(要符合文段的說明中心的要求)

4、對文章說明的現象提出合理化建議與設想。(要有科學性,切忌胡編亂造)

5、對語言的表達特色進行評說。(結合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特色來考慮)

記敘文閱讀:

一、記敘文基礎知識:

(一)記敘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二)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文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三)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

1)環境描寫:點明故事發生的地點,環境,引出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2)其他:開篇點題,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調;總領全文或引起下文,為下文情節發展作鋪墊

二、語段閱讀題答題總原則:

1、快速瀏覽全篇文章。

答題前應快速瀏覽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結果。可適當做標記

2、帶著問題讀文章的相應段落。

注意整體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開頭、結尾、過渡句段、修辭句、抒情議論句畫上角標記號。

注意從題干中找出答題關鍵點,帶著問題讀文中相應段落。

3、答題。

具體題目涉及到相關段落,要對這些段落反復研讀;如涉及全篇,則要再讀全文。

運用下文常見答題技巧回答;如無法判斷,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跡工整,卷面干凈;可用①②③等序號對答案進行標注。

二、常見題型答題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也就是說一定要結合具體語境來考慮。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過渡句);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答題格式:這句話運用了 的修辭手法,

表現了 的特點(使語言更加 ),

表達了 的感情(反映了 的形象)。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可以從2個方面談:(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運用 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的 特點。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運用排比的手法,強調了 的語氣。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使用設問,引起讀者對 的注意和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4、對比:強調了 突出了 。

5、反復:強調了 加強了語氣。

(三)根據閱讀短文的感受談自己的看法或體會:

1、用第一人稱;

2、採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話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體會,再用兩三句話談談理由,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如題目有相關要求,還要注意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

答題格式:我認為(覺得) 。因為 。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只有等):

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提煉中心、主題:

注意體會本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蘊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詞語,如概括主要內容一般用:本文記敘了……,描寫了……,介紹了……,通過……,等等;如概括寫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達……、抒發……、贊美……、歌頌……、揭露……、鞭撻……、諷刺……、說明……、揭示……、反映……等

❹ 七年級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與技巧是什麼

七年級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方法與技巧是:

一、體味詞語含義與作用。

1.聯繫上下文體味詞語指代的內容。

2.聯繫上下文體味詞語概括的內容。

3.體味詞語的表達效果,揣摩詞語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義。

4.替換法:用同義詞替換某個詞語,將形成的新句子與原句進行比較對照,通過比較,體會適當與否,分析原因,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品析句子的含義與作用。

1.從在內容上的作用來理解。

2.從在結構上的作用來理解。

3.從藝術效果的角度來理解。

4.三不要:a不要拔高理解b不要單一地理解c不要孤立地理解析讀。

1.明確語段的表達方式。

2.抓住語段的關鍵語句。

3.分析語段的結構方式鑒賞。

1.鑒賞語段的表達作用。

2.鑒賞語段的內容組合。

3.鑒賞語段的描寫筆法。

4.鑒賞語段的行文布局。

5.鑒賞語段的佳句,警句。

6.鑒賞語段中的人物形象。

7.鑒賞語段或平實或生動的語言語文解題方法歸類,閱讀的題目套用這些,比較快。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二、表現手法:象徵、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聯想、想像、襯托(正襯、反襯)。

三、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五、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六、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七、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八、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九、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一、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語段連接題方法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