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高級陶瓷

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高級陶瓷

發布時間:2022-10-22 02:56:02

1. 陶藝製作教程

陶藝不僅可以用來擺設與觀賞,而且還可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那麼,你知道陶藝是如何製作的嗎?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陶藝製作教程,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製作教程

瓷器全手工圓器製作工藝流程

圓器製作,是景德鎮傳統陶瓷成形工藝中的一類。它依靠陶車手工拉坯成粗形,進而利用陶范規整形制,是大量應用於日用瓷(杯盤碗碟)生產的一種方式。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採用了先進的機械生產方式,手工圓器幾乎退出了景德鎮的舞台。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但是對於傳統,具備一定的殺傷力。

1:揉泥

揉泥,目的在於排空泥料中的氣泡,使得泥料進一步緊致。缺少這一道工序,則容易出現坯體中含有氣泡,坯體乾燥燒制時容易破裂變形。

2:做坯

景德鎮傳統圓器做坯,即是依據最終的器型作出大致相應的坯體,以供後期印坯時使用。

3:印坯

做好的粗坯,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自然陰干(必須在一定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自然陰干,不可日曬。做坯成形的坯體,必須斜放在坯板上,不可直立放置,直立放置,則可能產生底部的坯裂),就可以進入印坯工序。印坯,是為了使手工成形的圓器在燒制後達到整齊劃一。待手工拉坯的坯體自然陰干後,將半乾的坯體置於土製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體周正勻結。

4:利坯

利坯,是將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進一步光整圓潤。

5:盪里釉

圓器製作,若是器內沒有裝飾的,則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則是後期第二次的浸釉。釉,是附著在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與玻璃有著類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釉一般以石英、長石、粘土等為原料。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噴、吹、浸、澆、盪等方法。里釉(器物內部的釉面)和底釉(器物底足的釉面)我們採用的是傳統的盪釉法,外釉我們採用浸釉法。

6:畫坯

盪好內釉的坯,則可以進入畫坯工序。

畫坯用的青花料事先需要長時間的研磨,配方,則是每個工作室密不可宣的了。

混水:

青花瓷的魅力,就好比寫意水墨山水在中國國畫中的地位,而青花之美,不僅僅在精細的畫工,青花的山水具有中國傳統水墨山水的皴法和染法所具有的優美細膩的層次,而這一切都來自於混水這一道工藝。

7:施外釉

繪制完成的瓷坯,需要進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時,杯子的底足還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師傅對坯體、釉料以及瓷器的預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瓷坯浸在釉水裡的時間長短,直接影響到瓷器燒成後的品相。

8:挖底足

瓷坯外部施釉後,在釉面自然乾燥後,就可以進入挖底足的工序了。由於我們製作的是釉足的器物,在挖底足時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須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這需要很強的控制能力和功底

9:寫底款、施底釉

10:裝釉足

釉足,初始狀態是在陶輪上手工制出的小圓泥餅。乾燥後再次在陶輪上旋削出相應的造型,與每一個杯子一一對應。

帶有釉足的支燒工藝,始見於官窯燒造宮廷瓷器,使用釉足支燒的瓷器器皿足部為滿釉,即美觀,又光滑而不至於劃傷傢具的表面,然而由於這種工藝的復雜程度和難度,現代陶瓷工業僅用這一工藝燒造貴重的高檔瓷器。

11:滿窯、燒窯

將待燒的瓷坯合理的分布於窯體內,稱之位滿窯。滿窯時需要依據窯體的結構大小以及所有待燒的坯體大小合理擺放,並留出合理的火道煙道,否則會影響燒制時窯體內的氣氛,導致燒制失敗。

12:開窯

經過12-18小時的自然冷卻,在窯體內溫度降至常溫時,就可以開窯了。這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刻。

最後,我們還需要對燒制出窯的瓷器進行檢驗和底足的打磨。

陶藝基礎知識與陶藝文化

最初的陶器,露天燒成,粗糙易碎,約在八千年前,開始將陶坯放到窯中,用控制燃燒的辦法來提高質量,陶器不僅較以前結實,也更美觀,成為藝術品了。商代以前,陶器的顏色主要是紅、灰、黑三種。後來人們掌握了塗釉的工藝,陶器的色彩也變得為鮮艷豐富。唐朝製成的工藝品彩陶,習稱唐三彩最為有名。

由於有這長期積累的陶藝為基礎,我國在世界上生產出瓷器,並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西方人遂用CHINA即中國來稱呼瓷器,也可以說是用瓷器來稱呼中國。而在西方語言中china 一詞,也是把陶器包含在內的。

關於陶器--彩陶、黑陶到白陶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步。它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我國最初使用的岩石陶器,由於考古發現不全,雖不知其全貌,但六、七千年前黃河中游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體現了中華民族祖先在制陶技術上驚人的創造才能。

仰韶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故名。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骨器,還發現了非常精美的陶器。因此,有人稱它為“仰韶文化”。起後,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又陸續發現了許多類似仰韶村的文化遺址,起分布極廣,從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往東到山西、河北、河南各省,遺存不下千百處,其中以西安半坡遺址最為典型。仰韶文化彩陶所塗的彩料,大致有赭、紅、黑、白四種,因含不同的礦物質而定。彩料都燒牢在陶片上,非常牢固,非用刀刮不下來。彩陶最初的裝飾,受編制物的影響很大,後來人們發現燒制好的陶器不用編制物也可以使用,但紋路還是保留了下來。彩陶上常見的有席紋、繩紋、藍紋等,又以魚紋最具代表性。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成就卓越,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是中國藝術發展的起源,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絢麗多彩的一頁。

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我國中原地區的彩陶工藝逐漸衰落時,在黃河下游和東部臨海的廣大地區,又興起了另一種文化。它以出現較多的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為“黑陶文化”。因為它最早發現於山東歷城(章丘)龍山鎮,故而也稱“龍山文化”。

黑陶工藝的發展,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陝西地區,北到遼東半島,南到杭州灣地區。黑陶工藝在生產上利用陶輪製作陶器,是技術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封窯技術是黑陶工藝的又一重要的發展,黑陶工藝的窯室擴大,火坑延長,提高了窯室的溫度,縮短了燒窯的時間,也增加了揚室的容積。封窯技術是在燒制過程中,將窯口密封,而是陶土的含鐵成分充分還原,這不僅使陶器的硬度提高,使陶器堅硬耐用,而且獲得灰色和黑色的色彩效果。滲入碳素所燒制的黑陶,是一種質量很高的陶器。這種陶器的器體很薄,內外皆黑,表面光亮,有“蛋殼陶”的美譽,是黑陶工藝器中的精品。黑陶的工藝特點,可以歸納為四個字,即黑、薄、光、紐。黑是指烏黑如漆的色彩,薄是指器壁很薄,光是指它具有平滑的光澤,紐則是指在造型上具有鼻、耳、蓋紐以及流、足、扣手等適於使用的各種飾件和功能件。

陶器的製作十分精美,但它畢竟是用黏土值得器物,質地較疏鬆,還會滲水。我國的祖先發現用一種白色的高嶺土,以千度的高溫燒成器物,體潔白,緻密,堅硬,也不滲水,這樣的器物後人稱為“白陶”。

白陶的製作在新石器時代就開始了。目前發現最早的白陶是距今6000多年前,浙江桐鄉羅家角馬家浜文化早期遺址出土的白陶片。大汶口、大溪和山東龍山文化遺址中也有出土。到了商代,白陶胎質潔白細膩,質地堅硬,飾紋精美,使陶器裝飾與青銅藝術交相輝映。白陶不但和以灰陶為主的各種泥質陶器和夾砂陶器的顏色不同,而且兩者所用的土質原料也有著很大的區別。根據對山東城子崖龍山文化和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白陶的研究,發現它們的化學成份非常接近瓷土(河南鞏縣瓷土)及高嶺土的成份。在對安陽殷墟白陶的電子顯微鏡觀察中,發現它的礦物主要組成與高嶺土很相似(參見周仁、張福康、鄭永圃:《我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和殷周時代制陶工藝的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4年1期)。這說明了我們的祖先至少在龍山文化時期和夏、商兩代就已開始利用瓷土和高嶺土來作為制陶原料,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嶺土燒制器皿的國家。高嶺土是一種主要由高嶺石組成的粘土。長石經過完全風化之後,生成高嶺土、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再隨雨水、河川漂流轉於他處並再次沉積,這時石英和可溶性鹽類已分離,即可得高嶺土。我國高嶺土的儲藏量很大,分布極廣,品種繁多。其中比較著名的產地有江西星子高嶺、江蘇蘇州高嶺、湖南大德嶺高嶺。由於瓷土和高嶺土的含鐵量分別為1.59%和1.72%,遂使這種陶器的顏色都呈白色,再加上藝術裝飾就形成了我國獨特的白陶。由於白陶器比一般灰陶器有著胎質堅硬和潔凈美觀的優點,所以在夏、商時期,白陶器多被統治階級生前享用,死後隨葬於墓內。

陶質與顏色 瓷土或高嶺土,呈白色。

器型 夏代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與墓葬中皆有發現,常見的白陶器形制多系鬶、盉、斝等酒器。盉為圓頂折肩管狀流、細腰帶鋬袋、狀足;白陶斝為敞口、細腰帶鋬、袋狀足。商代早期的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文化遺址與墓葬中也有發現,形制除鬶與盉外,又出現了爵。爵的形制為敞口、深腹細腰、扁形鋬、平底三錐狀足。商代中期的白陶器,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不少遺址中都有發現,但多系殘片。其中能看出形制的,除有鬶、盉和爵外,還有豆、罐和缽等。湖北黃陂盤龍城和江西清江築衛城等商代遺址中,也發現有胎質堅硬而細膩的白陶器,其中有罐和缽等。商代後期是我國白陶器的高度發展時期。在河南、河北、山西和山東等地的商代後期遺址與墓葬中,多發現有白陶器皿,其中以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常見的白陶器形制有小口短頸、圓肩、深腹、平底罍,小口長頸、鼓腹、圈足壺,小口長頸、鼓腹、平底觶,小口、鼓腹雙鼻卣,敞口鼓腹平底盂和斂口、鼓腹、圈足簋等。

到了西周,可能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已經很少發現或根本不見了。

紋飾 夏代有些白陶鬶的口沿飾鋸齒狀花邊,上有長方形鏤孔和鋬對稱的乳釘裝飾。部分白陶盉除腹部飾弦紋兩周外,有的在鋬上還刻劃有三角形紋。這時的白陶器一般他說來胎質堅硬細膩,胎壁也較薄。商代早期的白陶爵的鋬上和口部刻劃有人字形紋飾,白陶盆器表拍印著繩紋和附加堆紋。中期白陶器的器表多為素麵磨光,只有少量飾印繩紋。商代後期的白陶器,胎質純凈潔白而細膩,器表多雕刻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和曲折紋等精美圖案花紋裝飾。從有些白陶器的形制和器表的紋飾看,顯然是仿製同期青銅禮器的一種極為珍貴的工藝美術品。商代後期可說是我國白陶器燒制工藝技術發展到了頂峰的時期。

燒成溫度 可能在1000℃左右。

陶制技術 基本上都是採用手制,以後也逐步地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

“陶藝”是“陶瓷藝術”的簡稱。現代陶藝是針對西方工業化生產日益發展、機械化代替了手工製作的現象而產生的。雖然大工廠生產出來的瓷器比手工陶瓷器更為精細、工整,而且價格更便宜,然而這種整齊劃一的產品缺少個性和變化,因為每十件、每二十件的陶瓷器都是一樣的,漸漸使人們厭倦,這種情況在其他行業也是一樣!於是現代社會開始崇尚個性,崇尚自然朴實的風氣!這時,有一些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富於陶瓷製作者個人特性的陶瓷,陶瓷作品的造型和表現手法開始豐富起來,不只限於日常用的器皿,一些純粹的陶瓷造型藝術或陶塑也大量出現了,這些人成為最早的陶藝家。現代陶藝就此誕生了!

不過,中國的陶瓷發展歷史是獨特的,中國人很早就用陶瓷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願望,比如大家熟悉的唐三彩陶源就不是用來日常使用的,而是作為陪葬用的冥器,代表著死者和生者希望在冥間繼續享受的生活方式。這件《唐三彩胡人騎駱駝》是一件隨葬品,反映了當時東西交流的繁盛,湖人(外國人)騎著駱駝來到中國進行貿易。

花瓶也不一定是用來插花,比如清代的貨瓶就是皇帝專門用來賞賜大臣用的;十九世紀末,有一批陶瓷藝術家以盜當紙,用陶瓷材料進行繪畫創作並題詩著名,其創作風格表現出對文人畫欣賞趣味的偏好,他們實際上是我國現代陶瓷藝術的先驅,是現代陶藝的鼻祖。例如王濤《劉海戲贈》瓷板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它借鑒了中國畫的筆墨和詩書畫一體的特點進行藝術探索,他們的藝術實踐比西方現代陶藝早得多。

歸納起來,現代陶藝就是在一種反對機械化、表現自我、表現個人的審美趣味的觀念下成長起來的藝術,所以現代陶藝喜歡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即使陶藝作品並不完善,即使它留下了人工的痕跡,都不要緊,這種理念吸引了眾多的人參與。近幾十年來,當現代陶藝的觀念在世界上已經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支持,目前國際上探索的主要問題是:怎樣使作品更好地反映創作者的個人意志和思想?在技法上、藝術品位上如何獲得突破,提高審美趣味?

過去的半個世紀,當中國人還在為生存苦苦掙扎的時候,發達國家的陶瓷藝術已經飛速發展起來了,而且每個國家都呈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比如美國的陶藝教育非常普及,從中學到大學都有陶藝專業供各個年齡層的人學習,參與人數眾多,美國的陶藝作品體現這個民族輕松活潑、色彩斑調的特性,喜愛表現社會生活中的人和故事,直接而且生動。日本的陶瓷藝術是在汲取傳統營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 11藝術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追求工藝的完美、精緻,以及風格的典雅、新奇……陶藝在中國正成為一種重要的藝術門類逐步成長起來,參與和從事這一藝術門類的藝術家越來越多。而且,由於它集趣味性、創造性為一體,已經成為一項極受青少年歡迎的學校素質教育和都市休閑活動的內容。其實,陶瓷對於我們並不陌生,它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吃飯的碗,喝茶的杯,堡湯的項,插花的瓶,存錢的撲滿等等,每一個 中國人自小就摸著各種不同風格和樣式的陶瓷器長大,在無意識中形成了對陶瓷器的直接觀感,雖然日常接觸的陶瓷器未必具有藝術品的質量,但不要緊,她為你建立了比較好與壞、精與粗、雅與俗的基礎。所以,留意一下你會發現,沒有一種藝術品種像陶瓷器一樣深入尋常生活,如果你想看國畫,或者油畫、版畫、雕塑,你必須有一定的際遇,否則必須特地去博物館、美術館參觀,惟有接觸陶瓷器不需要,它就是生活本身。

法國Jean-FrancolsFOuihouX的獲獎作品《大貝殼狀容器》,這件作品的造型介於貝殼狀容器和線形構造之間,正好“迎合”了國際上崇尚在日用器皿造型的基礎上進行雕塑的潮流,它採用的釉色是我國傳統的粉青釉,豐厚而瑩潤,有玉般的質地。

陶藝的發展史是人類文明史

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民在世界科學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寫下光輝燦爛的篇章,其中陶瓷的製作工藝及其發展,更是絢麗多彩,鮮艷奪目的一頁。

隨著人類世世代代長期用火經驗的積累,對於火的使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火與上的結合,社會生活的需要,這就為陶器的出現准備了必要的條件。陶器,作為人類的生活用品以及文化象徵是不斷發展、更新的,這在人類創造發明史上也是一個奇跡。當人類第一次發現泥土過火焚燒變成陶器時,人類的文明也隨之發生了變化。陶器的出現,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作斗爭的新篇章,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同時,陶器的發明,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在人類生活史上開辟了新紀元。陶瓷總是記載著每個時代人類文明的進程,因此一部陶瓷的發展史,必然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

陶瓷的發展經歷了一個不斷演化、不斷更新的過程,這個家族日益豐富多彩。彩陶、黑陶、白陶、唐三彩、紫砂器、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繽紛的彩繪瓷……這一粒粒陶瓷史上的准康明珠,結成了一串最吳的珠鏈,陶瓷發展的歷史便是串起這條珠鍵的細線。

陶器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從它產生之時開始,就和藝術密不可分,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是藝術的創造或模仿。也許,沒有一種材料能像陶瓷一樣在每一個時代都參與了人類的生活。而在當今的現代生活中沒有陶瓷藝術是不可想像的,這一古老的文明為現代人們的生活。文化增添了無限的趣味。以往在人們的觀念中;陶瓷只能作為一般的日用品看待,無形中就制約了陶瓷在藝術領域中的地位。當今陶瓷這一古老的材料與製作工藝重新得到認識、理解與應用,並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門類——陶藝。陶藝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參與了現代人的生活,並協調於時代的審美追求。

陶藝分為傳統陶藝與現代陶藝。傳統陶藝主要從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角度去認識傳統陶瓷的材料、工藝製作、成型手段、裝飾技藝、燒成效果與藝術效果,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各個不同時代所創造的不同的藝術風格。

而現代陶藝則是在傳統陶瓷的基礎上,去更新工藝材料、發揮技藝手法的表現力,去探索新的表現技巧,創造出具有時代感與個人風格的藝術形式的。現代陶藝在世界各國都逐漸得到發展,尤其是歐洲。美洲、日本等國家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退然不同的作品。因此,現代陶藝使古老的陶瓷材料更具有強盛的生命力。

無論科技發達的現在,還是人類起源的遠古,火與土對於人類來說始終充滿了激動與就力。陶藝是一種集歷史、科技、技藝、藝術創造為一體的藝術。對於材料、造型、裝飾、色彩、肌理以及製作工藝,陶藝同其他藝術形式有很大差異,正是這些特殊的材料、工藝與燒成,構成了獨特的表現語言與表現形式。

中國雖作為瓷的母國、陶的故鄉,但現代陶藝的起步應當說還比較晚。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現代陶藝以它獨特的特性,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表現空間,越來越成為現代人所熱衷的一項藝術活動。我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陶瓷產區遍布各地,國內許多藝術院校相繼成立了陶瓷及相關的專業,陶藝界也出現了一批深具實力的先行者。相信隨著我國經濟的騰飛,人們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中國現代陶藝將會以其獨特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會出現更多的愛陶人和作陶人。

2. 陶藝製作過程步驟有哪些

陶藝製作過程步驟如下:

1、准備好材料,進行拉坯成型。

(2)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高級陶瓷擴展閱讀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素坯彩繪等等。

1,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

1,泥板成型,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

3,泥塑成型,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

4,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

5,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

6,素坯彩繪,是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3. 手工陶瓷製作過程

陶瓷屬於我們國家瓷器中的一類,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個很成功的發明。陶瓷的燒制過程流傳到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我們來說說具體製作流程吧。拉坯:制陶過程的重中之重,一般1-2小時可完成。為取得上佳的效果,需取戒指等首飾,指甲不宜過長。修飾:用工具給陶藝作品勾勒紋路、雕刻鏤空等。燒制:無需自己動手,專業老師為您修正細節,放置三五天晾乾後專業工人進行燒制。上色:兩周後,近四十種綠色環保水粉顏料和大小型號不同的毛筆,可調配出成千上萬種色彩,勾勒出任意粗細線條。噴光油:無需自己動手,給作品噴塗一層光油,增加光亮程度,保護圖案不被磨損。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以上這些製作流程的方法都是比較簡單的,現在很多博物館或者文物中心都會把瓷器作為展覽品。

4. 陶瓷的製作過程。

陶瓷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鍾愛之物,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用品都是陶瓷,而且現在陶瓷的製作工藝越來越成熟,所製作出來的陶瓷越來越精美。陶瓷已經不再是供人們的日常生活所用,其已經漸漸的成為一種工藝品。現在市面上的工藝陶瓷越來越精緻,很多人都會把其購置回家,擺放在家裡充當一種裝飾用品。工藝陶瓷不僅會給家裡增添一絲文藝的氣息,而且還可以成為整個家庭或者是建築物裝修的亮點。


現在很多地方都有工藝陶瓷製作的作坊,這些作坊可以為普通大眾開放,讓普通大眾也可以嘗試自己親手製作出來的陶瓷品。工藝陶瓷琳琅滿目、造型和花樣都很繁多,一個小小的工藝陶瓷成品都是經過很多道復雜的工序而成的。許多人都對工藝陶瓷製作的流程感到很陌生,就讓小編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工藝陶瓷製作的流程吧!


工藝陶瓷製作前期准備工作

要想製作出一件成功的工藝陶瓷品,首先需要的是選擇好製作工藝陶瓷的瓷石和瓷土。根據你所要製作的工藝陶瓷的大小以及造型等大概估計所需要的瓷石或者是瓷土的多少,盡量做到少浪費。

再選擇好適量的瓷石和瓷土之後,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專門的工具,對瓷石和瓷土進行搗碎並且磨細,然後你需要找到一個容量合適的淘洗池,把你搗碎磨細的瓷石和瓷土到入該淘洗池內進行淘洗,沉澱最喜的瓷料,這就是製作工藝陶瓷的原料。


工藝陶瓷製作流程

在把瓷料淘洗出來、將其製作成坯泥之後,你就可以正式的開始製作工藝陶瓷了。現在一般常用的方法就是把製作出來的坯泥用泥條盤快輪旋製成你所想要構造的工藝陶瓷的造型。如果你所製作的是比較大型的工藝陶瓷,你需要把其分成兩部分,分別進行拉坯的工作,然後再使用相應的泥把其連接成一個整體就可以了。

再拉坯的工作完結之後,你就可以根據你自己的審美需要對其進行裝飾繪畫了,你可以選擇你所喜歡的裝飾方法,可以是刻、也可以是印、也可以是繪畫等等。一般來說繪文是在期還未完全乾的狀態下進行的,繪畫則是在其完全乾的狀態下進行的。


裝飾繪畫完成之後,就是對其進行上釉這一操作,上釉完成之後,就是對其進行入窯燒制這最後一步。燒制完成,則你所製作的工藝陶瓷就完成了。

通過本文的介紹,你了解了工藝陶瓷製作的基本流程了嗎?

5. 陶器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陶器的製作方法

6. 陶瓷製作的方法

陶瓷有著厚重的歷史 文化 ,那麼陶瓷是怎麼製作的呢?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陶瓷製作的 方法 ,一起來看看。

陶瓷製作的方法
淘泥

高嶺土是燒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來,多少精品陶瓷都是從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變而來,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摞泥

淘好的瓷泥並不能立即使用,要將其分割開來,摞成柱狀,以便於儲存和拉坯用。

拉坯

將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轉盤內,通過旋轉轉盤,用手和拉坯工具,將瓷泥拉成瓷坯。

印模

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個雛形,還需要根據要做的形狀選取不同的印模將瓷坯印成各種不同的形狀。

修坯

剛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過修坯這一工序將印好的坯修刮整齊和勻稱,修坯又分為濕修和干修。

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塵土,為接下來的畫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備工作。

畫坯

在坯上作畫是陶瓷藝術的一大特色,畫坯有好多種,有寫意的、有貼好畫紙勾畫的,無論怎樣畫坯都是陶瓷工序的點睛之筆。

上釉

畫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澀,上好釉後則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盪釉、噴釉、刷釉等。

燒窯

千年窯火,延綿不息,經過數十道工序精雕細琢的瓷坯,在窯內經受千度高溫的燒煉,就像一隻丑小鴨行將達化一隻美天鵝。有氣窯、電窯(加熱方法)等。

成瓷

經過幾天的燒煉,窯內的瓷坯已變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從打開的窯門中迫不及待地脫穎而出。

修補

成瓷缺陷的修補,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時燒出來會有一點瑕疵,用JS916-2(勁素成)進行修補,可以讓成瓷更完美。
陶瓷製作的特點
1.陶瓷生產過程是一種流程式的生產過程,連續性較低。陶瓷原料由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順序經過連續加工,最後成為成品,整個工藝過程較復雜,工序之間連續化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較低。

3.陶瓷生產周期較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材料投入生產開始,經過各道工序加工直到成品出產為止,所經過的全部日歷時間。

4.陶瓷生產過程中輔助材料如石膏模型、匣缽等消耗量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的重要環節。陶瓷生產過程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生產出的半成品、成品及產生的余料、廢料等,具有數量多運輸量大的特點。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料和工業廢水污染環境較嚴重。目前我國陶瓷工業所使用的窯爐多以煤和重油作為能源,會排出不少的煙氣,企業對此要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之符合國家允許的排放標准。力爭採用煤氣燒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的專業化和協作水平較低。長期以來,陶瓷工業企業問的相互協作配合水平不高,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廠比重大,輔助性服務方面的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陶瓷的歷史
夏朝以前

從 傳說 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嘆為觀止。相傳堯傳天下於舜,舜傳天下於夏禹,禹則傳給其子,開始了所謂的 “家天下”。夏傳至桀,暴虐無道,商湯將之放遂,自立為帝,所以以征討得天下者,自湯開始。商得天下後統治達六百餘年(約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前後),一直到紂王。後被武王征伐,紂王自殺,於是天下歸於周。周朝的統治時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221年,事實上的有效統治在公元前771 年就已結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稱為戰國時期,至公元前221年,秦朝崛起,大一統之中國開始,但秦王朝只持續到公前206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在這千數百年間,除日用餐飲器皿之外,祭祀禮儀所用之物也大為發展。

漢朝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致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六朝時期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公元581年隋朝奪取了權力,結束了長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統治到公元618年就被唐所取代。

唐朝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唐末大亂,英雄竟起,接踵而來的是一個朝代爭奪局面,即五代,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公元960年。連年戰亂中卻出現了一個陶瓷新品種——柴窯瓷(蕭窯),質地之優被廣為傳頌,但傳世者極為罕見。

宋朝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由於東北的(遼)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統治者被迫南遷,再後則被蒙古族所滅。公元1280年,元朝建立,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集賢沐古窯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起興文化在以後的各個歷史時期也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

明朝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河北的磁州窯也都以各自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蜚聲於世。隨著明朝最後一個皇帝的自殺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從吳三桂召滿清大軍入關到1911年清室覆滅,滿清統治垂二百餘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認為是整個清朝統治下陶瓷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工藝技術較為復雜的產品多有出現,各種顏色釉及釉上彩異常豐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敗,國運衰落,人民貧困,中國的陶瓷製造業日趨退化。

民國時期

7. 手工陶藝的製作過程_如何對陶藝進行製作

陶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它的製作過程復雜又有趣。那麼,如何對一個陶藝進行製作呢?以下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陶藝的製作過程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陶藝的製作工藝流程

練泥:從礦區採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鐵錘敲碎至雞蛋大小的塊狀,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狀,淘洗,除去雜質,沉澱後製成磚狀的泥塊。然後再用水調和泥塊,去掉渣質,用雙手搓揉,或用腳踩踏,把泥團中的空氣擠壓出來,並使泥中的水分均勻。 這一環節在古窯里我沒有見到,深感遺憾,於是我在前往三寶村途中仔細尋覓,有幸親眼目睹。這種瓷石加工方法歷史悠久,應與景德鎮制瓷歷史同步。

拉坯:將泥團摔擲在轆轤車的轉盤中心,隨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體的大致模樣。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縮率。景德鎮瓷土總收縮率大致為18—20%,根據大小品種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軟硬程度予以放尺。由於景德鎮瓷泥的柔軟性,拉制的坯體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僅要注意到收縮率,而且還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較大尺寸的製品,則要分段拉制,從各個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師傅的技藝好壞和水平高低。景德鎮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與其獨特的材質、工藝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說:景德鎮瓷器名揚天下,除當地“天賜”的優質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藝將這些普通的“東西”變成了人類的“寵物”。由此,真正被“神靈”護佑著的正是這制瓷技藝的不斷分工、進化和傳承。這千年相傳的技藝造就和組成了人類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環,這光環讓人炫目,也讓人敬畏。

印坯: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將晾至半乾的坯覆在模種上,均勻按拍坯體外壁,然後脫模。

利坯:將坯覆放於轆轤車的利桶上,轉動車盤,用刀旋削,使坯體厚度適當,表裡光潔,這是一道技術要求很高的工序。 利坯,也稱“修坯”或“旋坯”,是最後確定器物形狀的關鍵環節,並使器物表面光潔、形體連貫、規整一致。內外修坯是景德鎮制瓷工藝中一個極為重要並優於其他窯系的成型技術,是形成景德鎮陶瓷風格的一個獨特的技術保障。利坯工不僅需要熟悉泥料性能,而且要熟練掌握造型的曲線變化和燒成時各部位的收縮比,以及各部分留泥的厚薄程度。一般來說,在同一器物的不同部位,坯體厚度各不相同,因為不同部位在高溫燒成時的收縮率和受力情況不一致,因而利坯時應控制不同部位的泥坯厚度,以防止其燒造時變形。利坯時對於坯體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識別方法,是掌握利坯技術和確保利坯質量的關鍵。按一般經驗,測定坯體厚薄是以手指上下撫摸並輕輕彈叩,聽其不同部位的響聲。坯體較厚者,彈之發出“咯咯”之聲,修至中等厚度時則發出“咚咚”之聲;高檔瓷坯體修至適當薄度時,彈之則發出“卟卟”的脆聲。

曬坯:將加工成型後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

刻花:用竹、骨或鐵制的刀具在已乾的坯體上刻畫出花紋。

施釉:普通圓器採用醮釉或盪釉。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大部分陶瓷製品均需經施釉後才能進窯燒造。施釉工藝看似簡單,卻是極為重要和較難掌握的一道工序。要做到坯體各部分的釉層均勻一致,厚薄適當,還要關注到各種釉的不同流動性,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景德鎮陶瓷裝飾大致可分為釉下裝飾和釉上裝飾兩種基本類型。釉下裝飾是指直接在泥坯上進行藝術裝飾加工,並上釉燒成的瓷器,因其裝飾圖案位於瓷器釉層之下而得名,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五彩等。在已經燒成的瓷器釉面上進行裝飾加工的工藝,則稱為釉上彩,包括古彩、粉彩、墨彩、新彩等。還有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裝飾。實際上自元代以後,中國瓷器彩繪裝飾的歷史,基本上是以景德鎮瓷器發展史為主要脈絡的。釉里發出紅色是景德鎮具較高聲譽和影響的名貴品種

燒窯:首先把陶瓷製品裝入匣缽,匣是陶瓷製品焙燒的容器,以耐火材料製成,作用是防止瓷坯與窯火直接接觸,避免污染,尤其對白瓷燒造最為有利。燒窯時間過程約一晝夜,溫度在1300度左右。先砌窯門,點火燒窯,燃料是松柴,把椿工技術指導,測看火候,掌握窯溫變化,決定停火時間。

彩繪:釉上彩如五彩、粉彩等,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填彩,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溫度約700—800度。

燒窯前即在坯體素胎上繪畫,如青花、釉里紅等,則稱為釉下彩,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永不退色。

瓷器的彩繪與一般繪畫不同。因為畫工在坯體素胎上施釉和作畫時所見的顏料色,在經過高溫燒制和烘烤後會發生很大變化。看到一件件顏色暗淡、貌不驚人的半成品,經過爐火的燒煉竟會呈現出如此絢麗奪目的色彩,這本身是奇妙的;而與此同時也便可以得知,為瓷器作畫是需要怎樣的特殊經驗和想像力了。

陶藝的製作方法

主要製作方法有拉坯成型、泥板成型、泥塑成型、泥條盤築、捏塑、泥塑成型、素坯彩繪等等。

拉坯成型 是利用拉坯機產生的離心運動,在旋轉過程中,對含水半固化狀態的泥料按照設計構思拉伸成型。拉坯成型在古時意境普遍使用,薄如蛋殼的黑陶,絢爛奪目的彩陶,晶瑩透徹的越窯陶瓷,都留下了拉坯成型的痕跡。現代陶藝繼承了古代陶瓷藝術的創作形式,又有了新的藝術創造,拉坯成型簡單易學,造型豐富,是現代陶藝極為普遍的成型方法。它體現了作者對泥料性質、成型技法以及對藝術形態的掌握程度,是藝術設計能力的幾種體現。;拉坯是年輕又古老的技藝,年輕是因為現代陶藝的獨立和發展,古老是因為她伴隨著人類文明史,透著原始的魅力。

泥板成型 用泥板製作陶藝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形成較大的完整的表面,成型速度較快。泥板成型技術要求很高。要做好泥板成型作品,必須掌握好泥板製作,對所用泥料的感知,泥板結合等技術問題。

泥塑成型 利用泥塑的方法進行陶藝成型,由於整個造型是實心的,所以也叫做實泥成型。泥塑成型的特點是能夠保持塑造的外在肌理和創作痕跡,造型也不用考慮翻模對造型的影響,比較隨意,具有較強的原始藝術表現力,與雕塑有異曲同工之感。

泥條盤築,泥條法是通過泥條來構築成型的一種盤築技法。泥條可以是經手搓成,也可以通過壓泥條工具擠壓成型。搓泥條時要把握好你的可塑性,以免在盤築形狀時產生開裂。如果你想以泥條盤築法一次完成一件大作品或一件很復雜的作品,是較困難的。因為作品要有一定強度才能使你繼續盤高,而且連接部位要保持一定的濕度,才能保持胚體之間的粘接。在盤築過程中,要把握好泥的干濕度,注意掌握好造型的輪廓線。以泥條盤築法創作的作品特點是古樸、流暢,富於變化。

捏塑——捏塑是用手捏成,多屬小件玩具,如唐宋兩代各種姿態的娃娃、雜技人、牛羊馬狗猴等十二辰屬相等。四川邛窯捏塑傳世甚多,形態均很生動。 河南、河北地區瓷窯捏塑小玩具也惹人喜愛, 以白釉黑釉者較多,如動物中的長脖子高頭小羊、捲毛張口坐獅,形象生動有力而不覺誇張。

素坯彩繪——用顏料在素燒的花瓶、碗、盤、罐等器物(素坯)上繪畫。

陶是土的藝術,火的藝術,其實更是人生藝術。親自動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帶著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個性。 現代陶藝的創作主要通過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紋飾,釉色來表達作者的意念,滿足現代人回歸自然,體現自我個性的要求,陶藝並列於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行列之中,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豐富的表現力吸引眾多的陶藝家,藝術家,陶藝愛好者,學生以及少兒從事陶藝創作或製作。從殺泥(練泥)開始,盤余,泥扳,捏塑,拉坯等技法的應用,一件件藝術品從自己的手中誕生出來,裝點自己美麗的生活。

陶藝的製作技法

(一)尼條盤築成型法

1.取一塊適量的泥料,用雙手自然捏緊、轉動,使其成圓棒狀。

2.將圓泥棒橫放在工作台上,用手指均勻地搓動,邊滾邊搓,左右手指走動,從粗到細.

3.自然、平和地搓泥條,根據需要搓成粗細一致、大小均勻的泥條。

4.將泥條放在轉盤上做一底部,然後將泥條邊轉邊接邊壓緊,邊轉動轉盤,依次加高,最後做成自己需要的造型。

5.每增加了一層需要內外壓平、壓密、壓勻以免乾燥時開裂。

6.可用泥拍、手拍和手拉轉動調整造型,可用保留泥條盤築的原始手跡效果。

(二)手捏(雕塑)成型法

手捏、雕塑成型法是製作陶藝最原始、最基本、最簡單的方法之一,也是初學陶藝者體驗泥性一泥的厚薄、軟硬、干濕程度最基本的練習,可以不用工具,光用手捏,有較大的自由度,只需要用手把泥團捏成你自己想要造型的形狀即可,這也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還可用雕塑刀等工具做成雕像,在泥半干時將雕像挖空。

(三)泥板成型法

泥板成型就是將泥塊通過人工或壓泥機滾壓成泥板,然後用這些泥板來進行塑造。滾泥板時,應把泥塊放在兩塊布中間進行,從泥塊的中心向四周擴散(轉動布塊),注意泥的厚度,要符合所做陶藝作品的需要。製作時要利用泥的柔軟性,可以像用布一樣成型,而利用泥板的堅硬特點時又可把它當成木板一樣來成型。泥板成型應用范圍很廣,從平面到立體,都可以進行造型變化,可利用泥板濕軟時進行彎曲、卷合,製作成自然、優美的造型,也可利用泥板半干時製作挺直的器物。

(四)印模(印坯)成型法

印模(印坯)成型法是利用石膏模具來進行成型的一種方法。自古以來。此法就廣泛地運用在陶瓷生產中,通常我們使用的是石膏模具,母模可以用石膏或陶泥製作成型,然後根據造型翻成若干塊模具,待模具乾燥後,即可印製坯體,印模成型。印模時要用力均勻,壓緊,才能把造型完整的印製出來對造型復雜的作品,要分模印製,然後再合成,在介面處要用泥漿粘接好,坯體脫模後有殘缺的要修補,多餘的要刮掉。這種方法可以大批量地復制產品,在陶瓷生產中帶來很多便利,根據個人需要可在模具上製作出不同的肌理和其他裝飾效果。

(五)拉坯成型法

拉坯是利用旋轉的力量配合雙手的動作,再拉坯機上將泥團拉成各種形狀的成型方法。也是陶瓷製作中一種常見的和傳統的成型方法。但技術性非常強,要求很高,有些師傅一輩子從事拉坯工作。這種方法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掌握,坯體可以先從簡單的碗、杯、盤開始,熟練後再拉瓶、罐等復雜的造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掌握拉坯技術,非得下苦功夫不可。

(六)泥漿鑄件成型法

泥漿鑄件成型法在日用陶瓷批量生產中應用廣泛,也是陶藝成型的技法之一。先用泥或石膏做母模翻成石膏模(分塊),石膏模留有注漿口,模具乾燥後,把配製好的泥漿注入石膏模內,隨著石膏模的吸水速度,及時注滿泥漿,當石膏模吸漿達到一定厚度時,將模內多餘的泥漿倒出,控干待泥坯脫離模壁後,再從石膏模內取出坯體即可,另外還要保持(掌握)一定的干濕度進行保濕,以便進行下一步修坯、粘接、裝飾等。

(七)綜合成型法

8. 陶器製作步驟簡介

對於陶瓷,相信很多朋友並不會感到陌生。從小學開始,我們就知道陶瓷作為中華文明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中國也被世界各國稱為是「陶瓷的故鄉」。而陶瓷中的「陶」就是指的陶器。朋友們對於陶器由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編就為朋友們介紹一下陶器,以及陶器的製作方法和步驟吧。

什麼是陶器?




陶器是指以黏土或陶土為主要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後加工製作成型的一類物品。

陶器有著很多種分類,可以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等。但是不管哪一種陶器,其都具有著其獨特而又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多種多樣的藝術風格。

陶器是如何製作而成的?

陶器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進入了嶄新的歷史。因為製作陶器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質製作出符合自己意志要求的東西。那麼,陶器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下面小編就為朋友們簡單介紹一下陶器的製作方法和步驟吧。




第一步:准備工作。

製作陶器之前,需要做好准備工作,即將製作陶器的工具准備齊全,另外,還要講製作陶器的黏土或者陶土准備充分。

第二步:原料加工。

原料加工主要是指配泥,即將陶土或者黏土中的雜質清除出去,同時,安裝需要將不同產地的陶土或者黏土按照一定的比例搭配成符合自己要求的熟土。另外,如果是製作有釉的陶器,就需要配釉工作。

第三步:泥坯塑制。




泥坯塑制過程,即是揉泥和成型的過程。其中,揉泥是拉坯的准備工作,具體就是將泥團放於車面的圓心部位,轉動轆轤的同時用雙手以相反作用力把泥團把握在圓心之中,然後雙手把泥團反復幾次上下托拉。待揉泥完成後,製作成型。

第四步:陶器施釉。

此一步主要是針對有釉陶器而言的。主要的施釉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浸釉、塗釉和噴釉。

第五步:陶器煅燒。

在陶器製作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步就是陶器煅燒了。一般情況下,將製作成型或者施釉完成後的陶器放入窯內進行煅燒,其最適宜的煅燒溫度在800℃至900℃左右。




以上就是陶器製作方法及其大體的製作步驟,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

9. 自己燒制陶瓷的方法

以做陶瓷碗為例,具體步驟如下:

1、首先要把陶瓷泥壓出空氣,放到一個可以旋轉的盤子上,啟動馬達,讓這個盤子旋轉起來。這樣,方便於製作碗體。

(9)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高級陶瓷擴展閱讀

保養方法: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落。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凈。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簡單的方法製作高級陶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