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印文篆刻的技巧及書寫方法

印文篆刻的技巧及書寫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17 20:36:34

㈠ 篆刻基礎知識

篆刻藝術,是書法(主要是篆書)和鐫刻(包括鑿、鑄)結合,來製作印章的藝術,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篆刻基礎知識,希望大家喜歡!

篆刻的起源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三千七百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

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末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

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是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

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 雕刻 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 方法 ,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篆刻的種類

周璽印:

秦朝以前,不論官印或私印都不稱為印,統稱為“璽”。

這是中國印章最早的名稱。璽有大有小,大的幾寸見方,小的只有幾分。印質有銅有玉。璽印採用大篆、籀文,布局松而不散,舒展自如,氣勢雄健挺拔。小璽則比較清麗。

秦漢官印: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混亂的六國文字作了改革,制定了統一的字體─小篆。在當時社會,小篆是規范用字,因此也是印章上的規范用字。

秦印的形式與以往不同:四周多採用“田”形框。印文平均分配在框內。

唐宋以來的官私印:

唐代印章仍用篆體,但和六朝以前有很大區別。

秦漢印印文多用繆篆,刻白文。

唐代因用印色直接蓋在棉紙上,官印一律採用朱文,當時也有人用隸書入印。

宋代官印接近唐代。但到金代則用「九疊篆」入印。宋元私印變化很多,用途廣泛,質地除銅、玉外,又增用象牙、犀角之類。當時並且以能看到朱紅印泥印在書畫作品上,產生藝術效果。

明代官印也沿用“九疊篆”,尺寸比宋代、元代更大。多數是闊邊粗朱文。

清代官印半邊用漢篆,半邊用滿文。常設正規官,官印是方形;臨時派遣的官,官印是長方形,叫做“關防”。

篆刻的發展

先秦及秦、漢的璽印,是古代人們在交往時,作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會生活習俗和人們的思想意識。

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璽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稱陽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稱陰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製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一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致,可見當時璽的製作已趨成熟。在河南安陽殷墟曾發現過3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有人據此推斷古璽的起源當在商代,但尚須進一步探討。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稱璽,一般人的則稱印。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加"日"字格,這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 成語 入印的,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漢代是璽印發展空前燦爛輝煌的時期。漢代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餘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現代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詞,即來源於此。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尤以私印的種類最為繁多。漢印以繆篆體入印。這種字體與漢代隸書的興起有關系,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裝飾性很強,是古代的一種美術字體。漢印分鑄、鑿兩種。西漢的印章多為鑄造,其中以西漢末年新莽時期的印章製作最為精美。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為東漢末期社會動盪,戰亂不已,官員將領經常調動或陣亡,造成封拜頻繁,往往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預先准備好的印坯上臨時急就刻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飾。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給後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響和啟發。

古代璽印的材料質地,多為金屬和玉石等。這些印材雖有耗損極慢和垂諸久遠的優點,但是由於硬度高,堅澀難刻,古代璽印製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據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採用花乳石來刻印。早在古代的璽印中,曾發現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花乳石易於鐫刻,自王冕採用之後,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燈光石(即凍石)刻印的記載。石質印材的廣泛使用,為篆刻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

篆刻的技法

石章拋光

石章拋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經過處理,使之細膩光潔的簡單工藝。

方法如下:

(一)先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紙打磨至細潔無紋路,然後在一塊豬、羊皮里層塗上一層極薄的上光膏(俗名拋光綠油),最後把細石洗凈石粉,稍干後在膏面快速擦試至光亮即可。

(二)把經過600號水砂紙打磨過的石章,在金相砂紙上加一滴工業油液,將細石反復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拋光的首要條件是砂除表面紋路,其細膩程度決定印石的光亮度。無鈕印石宜磨成平頂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紙輕抹至不刃手為度。

印稿寫法

寫印稿前須磨細面,如磨石時力度不無法均勻,會出現印面傾歪斜,須注意變換印石方位,初學者寫印稿方法如下:

一、反寫法:先將印稿設計透明度較好的紙上,翻過紙側依照“反稿”用鉛筆摹寫上石,再用毛筆復寫一遍。如臨印,可將印譜倒頭放置,在選臨的印拓邊置一小鏡,即依鏡中印章樣摹寫上石。印稿上石後,宜用鏡子對照原作仔細審視,作進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將毛邊紙(或毛太紙等)復於印面,在手掌中壓一痕跡,然後在紙透上壓痕范圍內用濃墨臨寫或設計印稿(初學者可先用鉛筆)2、將墨跡干透的印稿復於印面。注意固定不使紙石浮移位。3、用干凈毛筆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濕的清水,再用干凈的毛邊紙吸干多餘的水分。4、復二三毛邊紙於印稿上,用指甲均勻地研磨後揭去印稿便成。(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筆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關鍵是:經細砂紙磨平後印面殘剩的粉質不要去。以濃墨寫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後再濕水,以微濕均勻為要,刻者可不斷實踐中逐漸改進方法。

㈡ 篆刻的篆刻章法要領

一、平正、勻落
這是最基本的要領,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一般以筆劃繁者不覺其繁,筆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手法為主。漢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細細體會。
二、疏密統一
對印面文字筆劃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劃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地安排疏密(如萬、無、一等)要彼此統一。
三、巧拙、粗細
印章的風格應提倡多樣,「巧」「拙」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纖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則就參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則應參之以巧。在傳統藝術中,「漂亮」並非好字眼,常作為貶義詞,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評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細,是在篆印時就得注意用筆,這與作者的書法和金石修養有關。應多的留意並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線條粗細的自然處理。
四、增減、重復
為求全印妥貼,對部分文字有時要作增減處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減,增減的筆劃也不能太多;增減要不礙字義,不失篆體。如增減後變成他字,或章法上並無需要而強自增減,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復字接連出現,一般以二小點代替,如不接連出現,則要變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單調。
五、挪讓、呼應
挪讓即在字有空處無法填實,或一字筆劃無法使之平正方直時,伸縮文字所佔地位,移動文字筆劃的位置,使全印氣勢寬展的辦法。呼應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兩個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間)經過人為的強調,使之起到此呼彼應作用的一種手段,一般有「對角呼應」、「並頭呼應」、「盤曲呼應」、「留紅呼應」等。
六、盤曲、變化
字體有的帶方勢,有的帶圓勢,有屈曲、有的平直,為求章法上的協調,對個別字可作屈伸方圓處理,但一切應視印文而定。同一內容,如要求連刻數印就要變化字體,或增減、調整其字體結構、位置、或加置印框,或變化流派風格,變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對幾根平行線條,也應使粗、細、長短、波折、頓挫、斜度等取得變化沖破平淡、板滯局面。
七、穿插、 筆
有時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與字相互顧盼,往往將其中筆劃隨勢伸縮,上穿下聯以達到氣貫勢連。但採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時白文印筆劃繁多瑣碎或平行線條過多,則可對文字作「筆」處理,使全印渾為一體。並筆相當於書畫上的「墨滲」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圍要防臃腫,在內心必留細眼,而不是隨意信手所能達到的。在臨印時應留心學習名印中的筆法。
八、留紅、空白
印章的留空處,在白文叫留紅,朱文稱空白。尤其白文,大塊留紅,可以給讀者強烈的印象。篆刻講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這「布白」也即留出空處,實在是最要緊的事。好比造屋,設計前,先得定好門窗地位一樣,在設計印稿時也得規劃好何處留空,這種範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見的。
九、離合、變形
離是將字形太局促者分開、使者寬展;合是將字形太散漫者連一體,不致造成幾個字的感覺。但要離合有倫錯落有致,離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筆劃繁簡不一,線條排列方圓雜陳,就須變動其字體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長為方,或化方為長,以取得統一調和,給人一種新鮮感。
十、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時為了布局上的需要,將繁簡懸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對稱,將文字的次序作逆時針方向處理,就是「文」。有時為將單數字排列成雙數字那樣均衡,或將一簡一繁的文字或兩個較簡單的文字處理成只佔一個字的地位,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隸、楷外文字
除篆書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須參考「元押」、「龍門二十品」、「漢簡」等資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漢字結構變能處理,使之與其它渾然一體。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關的傳統資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邊,界劃
在創作中,為求全套印譜之形式多變,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類界劃,邊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採取的界劃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傳統體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漢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顯得不倫不類了。
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筆劃、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詳;2.筆劃、字數少的印宜排列得沉著;3.方筆方形字宜豐滿;4.圓筆或圓形筆宜挺勁;5.單筆無所依者挺而略帶濡澀;6.有相同的筆劃的字宜緊湊而排列得有參差;7.多轉折之字宜靈活;8.字的橫劃或直劃宜刻得渾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勁;10.白文一般宜刻得質朴。
十忌:1.筆劃方正忌板;2.筆劃圓轉忌滑;3.字數少忌散漫;4.字數多忌雜亂;5.巧忌纖媚;6.拙忌狂怪;7.筆劃瘦忌單薄;8.筆劃肥忌臃腫;9.筆劃轉折忌露角;10.字之起筆,終筆忌尖而銳。

㈢ 印章篆刻有什麼講究

1、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

2、對多劃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地安排疏密(如萬、無、一等)要彼此統一。

3、印章的風格應提倡多樣,「巧」「拙」是兩種不同的風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纖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4、為求全印妥貼,對部分文字有時要作增減處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減,增減的筆劃也不能太多;增減要不礙字義,不失篆體。

(3)印文篆刻的技巧及書寫方法擴展閱讀:

印章鈐印的講究:

1、印章大小,應與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應與題款字相等為宜,小一點亦可,不能大於題款字,大則不雅。如若款字細小,紙地逼仄,可用小聯珠印,自顯周到。一幅作品鈐用大小不一的兩枚印章時,要上小下大以求平穩,避免頭重腳輕之弊。倘屬幾人合作,幾人印章大小亦應相當。

2、鈐印數目,古喜單數。有鈐印「用一不用二,用三不用四,蓋取奇數,其扶陽抑陰之意乎。」印數不宜多,過多則易雜亂,甚至喧賓奪主。如若一幅作品用數印,需擇不同形式的印面,避免雷同。

3、鈐印,要慎視位置。一幅作品,總有虛實、疏密之處。密處不夠緊湊,可用印章補之;疏處如覺空盪,可借印章充實,宛如挪動小小的「秤砣」,使畫面均衡熨貼。款尾姓名、字型大小章的位置要安排精到,若題款下留有空白,則鈐在署款之下;若無空白,宜左不宜右。款尾印章要保持適當間隔,既忌擁擠,亦防鬆散。一幅作品同時鈐用引首章和壓角章,忌排放在一邊。壓角章宜放在左下角,與引首章成對角之勢。

㈣ 初學篆刻要注意哪些篆刻有哪些方法怎麼

新手玩篆刻首先是要注意自己的手,別被刻刀刻著嘍。除了自己的手需要特別注意外,還需要提防著某寶上的各種新手篆刻套裝和石料套裝。這些個新手套裝和石料套裝不是說不好,如果你要是僅僅想體驗一下這個篆刻的話,這些套裝是個好選擇,相對便宜,東西還全。但是想要認真玩下去的話,那這些套裝就太雞肋了。

在回答的最下面我推薦了一百多冊篆刻書籍你可以看一下,在最上面這張篆刻圖的右下角可獲得這些所有篆刻書籍

剛開始學篆刻,你得配一把好刀。刀分鎢鋼和白鋼。鎢鋼刀硬,不容易磨損,但是它也脆,一些磕碰就可能導致刀刃崩碎掉,刀刃壞了之後還不好磨,因為它太硬了。白鋼刀相對較軟,容易磨損,但它韌性好,磕碰大多也就是導致卷刃,而且白鋼刀因為它軟,所以好磨刀。還有就是白鋼刀一般比鎢鋼刀便宜。我接觸鎢鋼刀多一點,白鋼刀接觸少,不了解,所以我只能推薦鎢鋼刀。鎢鋼刀就選最普通的永字刀,不用那麼花里胡哨的,一般買個八毫米的或者六毫米的就行,也可以配個三毫米或者兩毫米的來清底或刻一些細朱文。一般永字刀兩把最多七十塊錢,不摔的話用幾年沒啥問題。

石頭的話買青田石或者紅石就行,我推薦青田石,因為青田石便宜好刻。店鋪去淘寶搜「青田金石坊」(我沒拿錢)。我經常在這個店買石頭,價格便宜,石頭質量也好。

然後就是印泥,印泥的話可以先買個便宜的,「雙維」就可以,便宜實惠(我也沒拿錢)。後期可以買點好的,比如上海西泠的印泥。

最後就是印譜,這是個重點,剛開始買個漢印印譜就行,淘寶上也就一二十塊錢就能買到了。漢印入門要多臨,後期深入學習也要臨,有名的浙派,海派,皖派,京派都跟漢印脫不了干係。

最後的最後,就是記得多寫篆字,畢竟「印從書出」,篆字寫多了對於印面布局和篆字使用作用很大。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有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比如連史紙(蓋印花用的),轉印紙(把印文轉到石頭上用的),鬃毛刷(拓邊款用的),小楷筆,墨汁啥的。

估計剛開始買工具大概需要一兩百塊錢,前期投入較多,但後期花費絕對很少,注意,千萬別買淘寶上的各種新手套裝,把所有工具分開買。(我沒有拿錢宣傳,也沒有拿錢當水軍)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希望能提供幫助。


注意看圖片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書籍資料均出自於此處

推薦篆刻工具書目錄:

│山西博物院藏歷代璽印.pdf
│嶧山碑.pdf
│嶧山碑與篆書技法.pdf
│嶧山碑及其筆法.pdf
│張遴駿道德經.pdf
│影印古本篆刻學鄧散木.pdf
│徐正濂談刀法與線條.pdf
│戰國文字編.pdf
│戰國璽印字根研究.ZIP

│明清著名藏書家-藏書印.pdf
│明清著名藏書家[1].藏書印..pdf
│來一石先生篆刻.pdf
│來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一冊].pdf
│西泠印社藏印選 [第二冊].pdf
│西泠四家印譜.pdf
│西泠秋拍陳巨來精品.pdf
│趙之謙印譜原印本.pdf
│邊款知識和鈐印法.pdf
│送給篆刻新手的禮物 臨摹教程.pdf
│逍遙-武陵老井近作十數方.pdf
│鄧散木原拓印稿.pdf
│金意庵篆刻.pdf

│漢玉印精選(正).jpg
│漢瓦當精品.doc
│漢私印.pdf
│汪關印譜.pdf
│沉陽古籍:百體千字文.pdf
│沙孟海印學史.pdf
│沙村印話-沙孟海.pdf
│河南駐馬店的新蔡地區出土的戰國封泥.pdf

│古璽匯編.pdf
│古璽鑒賞150例.pdf
│古肖形印臆釋.pdf
│古陶文匯編.pdf

│高清漢代私印印譜2.pdf

│方介堪精品鳥蟲篆印.pdf
│施曉峰篆刻網路展.pdf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篆刻技法圖典.pdf
│篆刻愛好者最易進入的四個誤區.pdf
│篆刻病印評改200例_韓天衡.pdf
│篆刻病印評改摘要.pdf
│篆刻藝術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邊款.pdf
│篆刻針度.pdf
│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遺.pdf


│ 篆刻編 先秦璽印.pdf
│ 《古璽匯編》

│ 《古鉨文編》羅福頤.pdf
│ 《古籀匯編》.pdf
│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 篆字印匯.pdf
│ 篆字匯.pdf
│ 集古印篆增補六書通.pdf
│ 鳥蟲書通考.pdf

│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七篇.pdf
│戰國鉩印分域編.pdf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pdf
│故宮博物院藏肖形印選.pdf
│方介堪《心經》原列印譜.pdf
│方介堪篆《心經》.pdf


│大千印留.pdf
│天津博物館藏印.pdf
│安持精舍印冣.djvu
│寶子碑.pdf
│封泥匯編-福庵.pdf
│將軍印100方.rar
│履盦三代朱跡.pdf

│篆刻印史編年.txt
│篆刻四大家印譜.pdf
│玉印集存.pdf
│玉印(反).jpg
│玉印(正).jpg
│王福庵.pdf
│王福庵印存.pdf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王福庵篆書千字文.pdf
│王福庵篆書說文部目.pdf

│古璽文編.pdf
│古璽匯編 釋文訂補及分類修訂.pdf

│羅福頤印選.pdf
│虢季子白盤清末朱拓.pdf
│西夏官印匯考.pdf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西泠印社社員袁道厚作品欣賞.pdf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百扇齋主手拓悲鴻用印.pdf
│福庵印綴.pdf
│秦印文字匯編.pdf
│秦漢鳥蟲篆印選.pdf
│簡明中國文字學 [修訂版].pdf
│篆書技法百日通.pdf
│篆書的辨識與寫法.pdf

│王綿之方劑學講稿.pdf
│甘氏集古印正.pdf
│印面.pdf
│歷代千字文真跡比較·篆書卷.pdf
│歷代印風系列 漢印.pdf
│歷代篆刻作品精選 .doc
│古圖形璽印匯.pdf

│吳昌碩臨石鼓文.pdf
│吳頤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圖釋古漢字.pdf
│基礎漢字形義釋源.pdf
│增補徐三庚印譜.pdf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金文大字典.pdf
│金文編(四版).pdf
│陳巨來治印墨稿選.pdf
│青泥遺真-新出秦漢封泥特集.pdf


│篆書章法.pdf
│篆刻.doc
│篆刻五十講_吳頤人.pdf
│篆刻入門.pdf
│篆刻刀法常識.pdf

│魯迅美術學院藏《嶧山碑》.pdf
│鳥蟲印精選(反).jpg
│齊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㈤ 篆刻的基本技法,請詳細說明一下唉!

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學習篆刻,首先要准備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需要注意的是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
篆刻章法
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設計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筆畫均勻分開,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進行,筆畫均勻、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疏密關系。對印面文字筆劃多寡差別較大的印,古人有時以「寬可走馬,密不容針」的方法處理,對多劃字不讓其佔地多,對少劃字反給予較多的地位,從而使疏密對比更強烈,給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時還可調整文字的異體和繁體,人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統一。三字印分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布局的時候,可根據印面的大小,改變字體的形狀,使空間顯得相對協調。四字印分為:順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長一個字,另外三個字響應縮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長兩邊的字,中間的字要縮小。要做到均勻,恰當、得體。使印文安排得勻稱妥貼。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筆劃故作盤曲的姿態填滿空間,也不能如鉛字一樣呆板。一般以筆劃繁者不覺其繁,筆劃少者不覺其少的處理手法為主。
寫印稿
寫印稿時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書法好的可根據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寫或寫到拷貝紙上,書法不好的,可把拷貝紙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進行描摹。以「印」字為例,描的時候要用鉛筆,依著印字的輪廓邊緣描下來(注意:小的細節千萬不能漏掉)。然後,依著「印」字的輪廓塗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過輪廓線。按順序把「印」字塗抹好。然後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兩種:
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備一張透明的拷貝紙,然後把拷貝紙覆蓋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著印石的邊緣在紙上壓出痕跡,接下來在壓痕范圍內、用濃墨寫下要刻的印稿,之後把印稿晾乾;然後把墨跡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過來覆蓋在印面上,用毛筆蘸些清水塗抹在拷貝紙上,再用干凈的宣紙或手紙吸干多餘的水分;之後,在印稿上覆蓋上一張宣紙,用指甲蓋兒在毛邊紙上輕輕的用力均勻地刮幾遍,完畢後把宣紙和拷貝紙取下來就可以了。這樣,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拓上後,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筆均勻地描以下。初學篆刻時,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寫印稿。
2、反寫法的具體方法是,先將印稿寫在透明度較好的拷貝紙上,然後把拷貝紙翻轉過來,用印石壓著,上面放一個鏡子,依照反寫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筆臨摹一遍,力求寫得與原稿接近,然後對著鏡子比較印稿,對不足之處作適當的修改。
直線練習
學會了基本的章法和寫印稿之後,對於初學者來說,可以先從刻直線來練習。拿一塊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墊上砂紙,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兩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頂面,在砂紙上摩擦,因為從市場上買來的石料都含有蠟,需要將其磨掉,否則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時候,只能單向摩擦,不能來回磨),磨平後,拿起來看是否平整;如果還不能確認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進行比對,看是否平穩。然後,用毛筆在石料上畫直線(直線比較簡單,直接畫在印面上即可),畫的時候要沿著石料左側邊緣畫一條,然後轉一個方向,還是在左側的邊緣畫線,這樣畫出第一個大的正方形,然後,再畫出第二個,第三個,按照同樣的方法,畫出許多個正方形,把印面充滿,然後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緊。(切記:初學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傷著手。)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刻了,刻的方法有兩種(握拳式切刀法和執筆式沖刀法。)
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與其他四指握成拳狀,把刀桿捏在掌心,執刀角度較沖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向下,向外,刀桿向外傾斜,由外點入刀。刻一點起來,再刻下,再起來。一點點向前推進。切刀所切線條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將長線條分段,以若乾重復動作完成章,這種方法通常用來刻巨型印章或質地堅硬石材。
執筆式沖刀的方法是:中指要頂住刻刀的側面,離刀刃約1厘米處,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桿,小指輔於中指之後,角度約45度,以刀角須要刻之線條推刀向前,並用無名指緊抵石章邊緣,以控制運速度,沖角度較小,約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側邊緣向前沖。運刀的方式是由右側向左側。石材可以不停的轉動方向。這種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用執筆式沖刀法進行直線的練習刻印時,無名指要頂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側邊緣向前沖,一直都要由右側向左側運刀,刻完一筆,就可以轉動印章,刻下一筆。這種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較容易把把直線刻直,刻下來的石屑要用無名指輕輕抹掉,切記不能用嘴吹,以免影響健康。用這種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的直線都刻好。然後檢查角落裡是否刻干凈了。如果沒有再作以修整,最後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凈。這樣一方練習印就刻好了,接下來就要鈐蓋了,方法是:找一張宣紙,下面墊上一摞紙或一本書,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輕輕地多沾幾下,爭取每個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線印蓋上去。蓋的時候,用力要勻,要穩,用力向下壓。
刻白文印
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紅色,文字呈白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陰文印。拿一個剛才寫好的印面,以單字「印」字為例,來給大家講解如何刻白文印,我們用切刀法,刻單字印,首先刻直線,從「印」字最上邊一筆橫劃入刀,切下一點,起刀,再向下切一點,由點連成線,把筆畫內的印材刻掉,在拐彎的時候,由小點切入,並轉動石頭,刻完一刀後,換一個方向,第一刀是由內側向外側運刀,每個拐彎處和起筆處,都要用刀小心刻掉。用同樣的方法,刻掉這條線的另一邊。遇到拐彎處和細小的部分,要小心的刻掉。起筆處不要出現丁頭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時候,刻刀刀口沿著印文的內側向里刻,把印文的筆畫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初學刻白文的時候可以適當留一點量,以免刻得太多無法彌補,用同樣的方法把這個字刻完(需要說明的是:這種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頭時用的較多,最常用的還是沖刀法)。刻完之後,用鏡子比對以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濃墨,塗於印面上,沒有授刀的地方是黑色的,刻過的地方是白色的。對於有不滿意之處,可略做修改。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這樣,一方白文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
朱文印是是印章鈐蓋出來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紅色,也叫陽文印。以「修庵」為例,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講過的章法和如何寫印稿的方法,比照著原稿將「修庵」兩字,直接寫在印面上。首先要把邊框描出來,描的時候,要用毛筆的右側邊緣貼住印章的左側。把四邊描好。然後用鉛筆把印面分為左右兩部分,從右向左寫。由於「庵」字比較密,並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寫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疏密關系,寫修的時候要注意和「庵」字的相互協調關系。「修」字最上面一橫和最下面一橫,一定要和「庵」字同樣位置的橫劃在一條水平線上。字與字之間的比例要恰當,得體,寫好後,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內部的空白處入刀,刀慢慢的由右向左推進,如遇到推進困難,可微微晃動刀桿,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外的多餘部分,依照寫印稿時的筆畫順序,遵循從上到下,由右至左的原則,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筆快要結束時,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遇到筆畫連接處要格外小心。刻到大面積空白的時候,注意要刻的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時候,鈐蓋出多餘的點。按照同樣的方法,把「修」字也刻好,由於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後,要做殘破處理,首先要用刀,在筆畫的密集處,把筆畫刻斷一點,隨後,就是用刀桿敲擊印面。首先從四個角敲起,然後,再敲擊印中筆畫和邊框,平行或者重復的部分。這樣人為的造成印章圖案及邊角等處類似自然磕碰的痕跡。有一種古色古香的自然美。做好後,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凈。
刻肖形印
肖形因印一般以畫像石的風格為主,所以從畫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隨意靈活為主。不要求每一點都很精緻,但印面上的圖畫,一定要顯得和諧、生動。以「倒騎毛驢」為例。先准備一幅圖樣,根據上面講過的寫印稿的方法,把它寫在磨好的石面上。在這里,選擇根據圖樣,直接畫在石面上的方法。先畫出邊框,接著用鉛筆構出圖象的輪廓,先在印面的空白處,畫幾點,當作地面。然後再依著圖樣,勾勒出「倒騎毛驢」的輪廓,然後用毛筆把輪廓描黑。寫完印稿後,我們用刻朱文印的方法,用執筆式沖刀法先從邊框開始刻起,把白色部分刻掉。然後,從動物的頭部開始入刀,因為頭部是橢圓形的,所以用刀依著橢圓的輪廓慢慢向前推進,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到弧線處,要微微轉動章料。然後小心的刻出弧線刻動物的腿部和刻直線的方法是一樣的。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動物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膽的刻掉,不要留下多餘的殘點。刻完之後,也要做殘破處理,方能顯出古樸的風格,然後用牙刷把石屑刷掉。
刻邊款
一方印科好之後,有時需要刻上邊款。邊款是指刻在印石的側面或印石頂部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項重要內容,刻邊款所用刀法和刻印一樣。邊款文字都是正著寫的漢字,字體一般用行楷小字。寫印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筆直接寫在印石上,注意:不論在印章的哪一側面寫,都要從右面開始,結束與左面。以「丙戌冬末,士乾刻於雲水齋」為例,用執筆式沖刀法刻,但是刀刃和中指是垂直的。另外行楷筆畫的具體刻法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刻 「點」的時候,將刀角插入石內,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刻 「橫」的時候,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橫畫收筆的韻味,然後,自右向左橫向行刀,至筆畫終點,用右刀角向左略微彎曲一按即可。刻筆畫「豎」的時候,先將右刀角鍥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筆畫終點便可。筆畫「撇」的刻法也是將右刀角入石,先重後輕向左一沖即可。刻豎勾的時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劃,在最末處,刀尖想下按下。壓出上勾的效果。刻橫折彎勾的時候,要分解成幾部分完成。先刻橫,再刻豎,再刻一橫化,共同完成橫折彎勾。行楷中很少有「捺」這個筆畫,邊款中的筆畫「捺」多用長點代替。刻邊款的時候,要注意發力適度,否則,會因用力過猛而刻「花」。按照這樣的方法,依次把這些字都刻好,用牙刷刷掉石屑。
印章的養護
刻好的印章如果長時間不用,我們就要用毛筆沾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幾個面都刷以下,然後放到特製的盒子里保存,這樣會防止印章產生裂紋。

㈥ 篆刻的詳細步驟

篆刻,是一種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 是集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品.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隨著篆刻藝術的內容與形式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篆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關注。在此我們將以石材為例,通過刻朱文印、白文印、刻邊款及拓邊款來給大家講講篆刻的基本技法。

一.工具:
刻刀、印泥(書畫專用印泥)、印床、毛筆、墨、拓包、拷貝紙、砂紙、牙刷、鏡子、剪刀、膠水、宣紙。

二.選材:
適宜學刻用的常規石印材有:壽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學者可以用青田石來練習。

三.畫中畫:
學習篆刻的基本步驟是:磨章料、寫引稿、鐫刻、刻邊款、拓邊款、鈐蓋(刻邊款、拓邊款要依據印章的風格來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驟一
章法的籌布:亦即打稿,與作品的好壞息息相關。有人說:治印之難,不難於刻,而難於章法。
步驟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時有傾斜,或上蠟磨光時,印面留有蠟,這時要用砂紙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驟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種方法:一為把印稿用毛筆反寫在印面刻制;二為用耐水紙反拓上石。
步驟四
刻制與修整:依據印文選用合適的刀法來刻制,刀法可分切刀與沖刀二種。
步驟五
邊欄的處理:印文工整,邊欄要工整;如印文斑剝,邊欄也要寫意自然。作邊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驟六
邊款:刻印之後,在印章左邊刻上作者字型大小、刻制年月等,謂之邊款或具款。
步驟七
邊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與古銅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濕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驟八
印泥的使用:鈐印時,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將印面輕輕擊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擠壓。
步驟九
鈐印:將蘸好印泥的印章,對准應鈐蓋部位輕輕落下,用力鎮壓。
步驟十
鈐畢:印章用過後,應用棉花擦拭乾凈,收存起來備用,並小心勿使碰撞。

㈦ 怎樣篆刻印章

篆刻的過程,大體分為四部分:磨平印面、打好印稿、印稿上石、篆刻
(一)磨平印面
查看大圖
    新購的印石一般印面都不平整且周邊塗有一層蠟,因此需要把所刻印面的蠟 層磨去。五指執石,用力均勻,要有規律的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每磨轉幾圈要轉動一個方向,將印面在砂紙上徐徐磨來,砂紙印平鋪在玻璃板上。如印面較 粗糙,可先 用粗砂磨平(一般砂紙在100-200號),後用細沙磨平(一般砂紙2000-4000號).
(二)打好印稿
查看大圖
    一方印章石否美觀,設計印稿非常重要。是篆刻的一個重要環節,猶如描繪建築藍圖。印稿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繫到篆刻的成敗。故打稿前應反復琢磨文字的分行布局,文字的統一協調等,多打幾個印稿,多思考,從中選出一個印文和內容貼切恰當的一方印稿來。
    1.臨摹的印稿要體現原印的精神,用毛筆對照原印進行臨摹,其大小不定,目的是為了熟悉與掌握所臨印章的章法、字的結構以及筆法刀法的基本規律。
    2.創作的印稿要選合適的字和章法,一方優秀的篆刻作品,均離不開字法、章法、 刀法及作者內在修養。當我們面對一方印的文字時,首先要考慮的是採用甲骨、金文還是小篆,凡此皆要根據印面文字的造型和文字內容而定。這種功夫要在長期實 踐中磨練才能悟出來。文字選好後就面臨章法和安排。
    如果你選擇的是甲骨,一方印章中的幾個字要統一一體都為甲骨,個別字沒有甲骨可以用小篆字體演變成甲骨字體,那麼章法應以靜穆朴茂為主。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平時要注意學習優秀作品,厚積薄發,這樣用時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㈧ 篆刻的技法有哪些

一、設計印稿:按照印面大小及印文內容,使用適當的字體(通常是各流派的篆書,偶爾也可用其他字體)分朱布白(凸字為朱文也叫陽文,凹字為白文也叫陰文),在紙上用毛筆勾畫出印稿,可參考秦漢古璽印、瓦當、封泥、元朱文、明清和近現代各文人流派印;

二、摹稿上石:將印稿書寫面與印面結合用書稍濕,在用厚紙輕拍,代水分吸干,墨跡即已印上印面再對照原稿用毛筆在印面上修正即可。熟練後可直接用毛筆反書印文上石;

三、治印:可用沖刀和切刀方法治印,現在一般都用沖刀方法刻制。沖刀又分單刀法或雙刀法(單刀即筆畫只用單向一刀成筆畫,雙刀即筆畫來回兩刀成筆畫)。初步完成後對照原稿稍事修正筆畫和邊框,印面反字可借用一面小鏡子參照;

四、鈐印:印面勻稱醮上印泥勻力摁在印譜或連史紙上,為清晰可在紙下墊一塊4、5毫米厚的硅橡膠板。可在鈐印出印蛻後再次對照原稿多次修正印面直至滿意為止。

其餘就是款識和拓款了,有前文已詳述,不再贅言。
只是初略簡介,可網上搜索教學視頻詳細觀摩篆刻流程和技法,會有所幫助和精進的。

㈨ 篆刻的步驟方法

推薦鄙人的心得(初學者適用):把石頭要刻的一面印在紙上,描出輪廓。在紙上的輪廓中寫入篆字(自己布局好),把紙翻過來,在背面仔細描出字來。為什麼要仔細呢?因為這一步很容易讓篆字走形,當心當心!描完後,用軟鉛筆(B字頭的),把你看到的反字慢慢畫到石頭上,當然,這一步也會讓字走形,不要怕,取一面鏡子,對著鏡子看字,這樣看就看到正的字了,走形了,不好看就注意修整,直到滿意為止。然後用刻刀的刀尖部分,沿你寫在石頭上字的各個筆畫勾個邊(刀具中應該有那種沒有刀刃,象錐子一樣的刀頭,用以勾邊最宜!)。然後用刀頭較薄的那種刻刀對著你剛才勾邊的痕跡刻下,便利得多。也許你在用鉛筆將字描上石頭的時候筆畫寫得粗了,沒關系,勾邊一樣勾下來,刻也這樣刻下來,字刻完後可以慢慢用鏟、刮等方法把筆畫修細,但在刻的時候主要用切刀。
供你參考!

閱讀全文

與印文篆刻的技巧及書寫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