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兩宋與遼,西夏,金政權的和戰關系
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而且都比較重視漢族文化,或者對漢族文化比較感興趣.有的還學漢族的政治和文化制度並創造了自己的文字.都和當時的北宋交戰過,都與北宋簽了和約.遼興起於東北現在遼寧吉林一帶,西夏興起於西北現在寧夏一帶;金興起於東北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後來遼被金所滅,西夏和金則被後來的元朝所滅 遼、西夏、金三個政權的相似之處有①受漢文化的影響,吸收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明②曾與宋政權並立③曾與宋達成和議
2. 兩宋聯金滅遼、聯蒙滅金,這么做的背後有哪樣的深意
應該這么說,北宋聯金滅遼是一大敗筆而南宋聯蒙滅金則是被金國逼出來的。所謂北宋滅遼是一大敗筆,不過是因為徽宗和童貫等人愚蠢的暴露了自己無能引發金國對北宋的覬覦導致亡國。其實即便北宋不出兵遼國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北宋君臣聯金滅遼只是加速這個過程。而南宋聯蒙滅金決策絕對不是沒有唇亡齒寒的概念,而是金國作死逼得南宋不得不聯合蒙古滅掉金國。
小結:
所以說很多情況下我們不能以後人的眼光看待當時的情況:金國根本沒有唇亡齒寒的想法,南宋即便有想法也是緣木求魚。而北宋徽宗君臣確實有些看不清形勢,自身實力不足把希望寄託在金國身上被滅也就是必然了。
3. 為什麼宋朝能和平那麼長時間,用歲幣和尊嚴換的和平嗎
宋朝的戰爭情況其實和漢唐一樣,平時小打小鬧,關鍵時刻給你來一票大的。漢朝的時候王莽篡漢,導致15年改弦更張。唐朝時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統治者一蹶不振。
同樣的道理,宋朝時靖康之役,導致北宋滅亡。趙構南下建立了南宋王朝,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
很多人認為宋朝是相對和平時間比較長的王朝,其實這是對的。因為宋朝所採取的政策,是歲幣政策,也就是拿錢買和平。
土豪的世界,你是不會理解的,當時宋朝實在是太發達了。經濟局勢直奔資本主義了,要不是蒙古大爺們用腰間的跨刀砍斷了這條發展之路,我們才是最先進的國家。
宋朝皇帝對戰爭的冷處理態度,導致了宋朝長期的和平狀態。其實我這么說,一下子說破了很多統治者的心態。
因為亂世才會出英雄,而太平時候,不管這個人有多大本事,他也翻不上天。所以太平盛世也是皇權的保障,兩者基本是相輔相成的。
宋朝犧牲尊嚴和歲幣,換取來的和平,的確值得珍惜。不管和平到來的目的是為了什麼,至少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總比那些一出生就要喊打喊殺的皇帝強得多吧。
4. 宋高宗為什麼要與金朝議和他真的昏庸無能嗎
在很多國人的心中會認為宋高宗趙構是一個非常差勁的皇帝,因為他殺害了民族英雄,岳飛而且還向金朝卑微求和一個輕小人遠賢臣的昏君。宋高宗一心想要和金朝議和,主要是因為宋高宗當時國家的實力完全是比不上金朝的,而且宋高宗為了保住當時宋朝的國號,也不得不屈服於金朝,想要和金朝進行議和。宋高宗趙構本身是有昏庸無能的一點,但是從宋高宗做的決定當中,也能夠看出屬於他的精明之處。
最後歷史上對於宋高宗的記載其實是非常的差,他所做的選擇也給當時的宋朝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因為趙構任用秦檜,這讓歷史上認為趙構是一個親小人的昏君。
5. 如何看待兩宋遼西夏金之間的和與戰
1、宋遼戰爭擴日持久,起始於北宋為奪回前人所失給遼的燕雲十六州發動的北伐戰爭,但未能成功,終止於1004年宋遼簽訂的澶淵之盟,遼人繼續以燕雲十六州為界對北宋保持著軍事優勢,並收歲幣,可以說北宋輸掉了戰爭。約為兄弟之國後,宋遼兩國通商百年,邊關平穩,經濟文化程度均有發展,而契丹人也被漸漸漢化。可以說對中華民族各民族的發展是有利的。
2、宋金戰爭橫跨南北宋數十年之久,可以說是中國史上最膾炙人口的一段歷史之一,金人殘暴,致使民族仇恨達到巔峰,宋朝名將迭出,與金抗擊數十年,最後終止於南宋聯蒙攻金,金滅亡。
3、宋朝對西夏是宋比較主動的一段戰爭,由於創建西夏的黨項人漢化比較嚴重,受儒家思想影響深,又一直對宋稱臣,所以西夏國的少數民族其實不比契丹人和女真人那麼兇殘,西夏人也認為與宋人開戰所掠奪的財富遠遠不如與宋朝貿易所得,故在戰爭勝利後對宋稱臣,領取歲幣。兩國戰爭不多,規模不大,可以說算是比較穩定。
6. 如何看待兩宋與遼,西夏,金政權的和戰關系
兩宋的軍事力量堪稱最強,但是因為政見和朝廷的多種原因,還有就是科技和兵種的壓制,導致蠻夷壯大,西夏、遼、金任何一個都和大宋沒可比性,但是時代造就了三國聯合,但又貌合神離,所以才迫使宋朝的逐漸衰敗,其中的關系可以比喻成一個固守成規的人被三個思想超前的人欺負,卻分身乏術、無力反擊,只能默默承受,這也是封建社會的悲哀
7. 北宋是通過給遼,夏送歲幣來保持邊境和平的。你認為這種做法有何利弊
利:我不認為這是利,但非要說的話還可以找一些。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而且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經濟實力最強大的王朝,歷史上的所謂盛世都不能和宋朝相比較,他的經濟之強大任何朝代都難望其項背。所以,那些給當時北方和西北部少數民族政權的歲幣不會對宋朝產生多麼大的負面影響,這對當時維護邊境安寧非常重要,保證了邊疆一段時間的相對穩定。
其次,宋朝的年年交歲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宋朝在太祖建國時北方的天然屏障燕雲十八州就不是屬於北宋,失去了燕雲十八州的天然地理優勢,北宋其實在遼國面前沒任何邊境可言,只能被動挨打。
另外,沒有燕雲十八州,北宋的騎兵就沒有良馬的產地,導致騎兵的戰鬥力低下和西夏和遼國相比都處於下風,求和保平安也是一種理智的選擇。
弊:宋朝的軟弱在歷史上估計也只有清朝後期能比,但宋朝自太祖之後300多年是長期的軟弱!不僅在北宋交歲幣給遼國和西夏,到了南宋轉而做了金朝的干兒子,北宋是很有錢,但幾百年如一日的交錢對國家影響還是很大的。
另外,前面說了,北宋自開國起就不擁有燕雲十八州,北宋也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北伐,但都失敗了,於是開始交歲幣。但這是不要國家尊嚴的象徵,首先對國家的形象是嚴重的打擊,二,對百姓,對邊疆浴血奮戰的將士和天下的忠勇之士的信心打擊嚴重,三,燕雲十八州是北宋維護國家主權安定的基石,即使幾次戰敗也不能動搖繼續收復的決心,須知,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天然的地理優勢是戰爭和國家政權穩定的重要條件。通過交歲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收復燕雲十八州北宋就有了農業和產馬的基地更有了和遼國、西夏對抗的資本,他的戰略地位和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可惜北宋採取的是這種最愚蠢最不能解決問題的辦法。這種做法的後果就是北宋從此沒有收復她的機會,歲幣的無底洞一填就是上百年,知道被金朝迅速滅亡。
宋朝的問題其實最根本的文官帶兵制度,武將在宋朝是沒地位的,帶兵打仗都是提前將作戰戰術制定好並嚴格按照戰術執行,打贏戰爭除非奇跡。北宋的官員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亂七八糟的一大堆,吃飯沒事做的一大堆,很多管都是有官銜沒任務,不僅浪費了人才也浪費了國家的大筆錢財。宋朝是中國科技最發達的時代,他的武器之先進在當時,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最強的,但就是由於以上原因卻一直被遼、金、西夏壓制,這不能不說是很憋屈,很悲哀。
宋朝其實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國家,無論是經濟、科技和軍事等領域在當時和整個封建時代都是鶴立雞群但就是因為國家政策的制定失誤導致宋朝從來沒有飛到九天之巔,這是宋朝的遺憾,也是中華民族的遺憾。他應該是比漢唐要強盛的多的,他應該是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的,可惜······
說了這么多都是有感而發,樓主的問題很簡單我已經詳細的談了,還補充了其他相關的的一些東西,我覺得樓主的問題通過這些方面,不同的角度看才認識的更清楚。
希望樓主滿意。
8. 以南宋與金為例,概括這一時期的民族關系特點
民族融合呈現新高潮。這時期的各少數民族,在建立政權之初都主動利用漢族的政治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加快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雖然民族間多年爭戰,但它卻使各族人民在戰爭中加強了聯系,況且戰爭一結束就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後,南宋偏安江南,則使大批少數民族人民進入中原,更加強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①民族政權並立。如遼、北宋、夏的並立;南宋與金的並立。②兩宋政權民族政策以軟弱為主,多次用兵失敗,對遼、夏、金以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③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夏、金等政權都亡於民族政權的進攻。④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與遼、夏分別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南宋時大批契丹人、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差別逐漸縮小。南宋後期許多蒙古人進入中原。總之,這一時期頻繁的民族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但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正確認識兩宋時期宋政府與少數民族政權的三次「和議」。①這一時期宋政府與少數民族的和議活動有三次,即遼宋「澶淵之盟」,北宋和西夏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和議。
女真人在寧江州戰役取勝之後,一些大臣們向完顏阿骨達「勸進」,促請其稱帝建號,他們認為建立女真王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要求阿骨達立即稱帝。阿骨達認為不妥,他說「一戰而勝,遂稱大號,何示人淺也。」他不急於稱大號,但客觀形勢不允許他久拖不決,女真人迫切要求擺脫遼王朝的奴役,他們需要馬上建立自己的政權,產生自己的皇帝,以便統一部屬對遼戰爭。於是大家再行「勸進」,最後完顏阿骨打同意了大家的意見,於1115年正月初一,宣告即皇帝位,國號大金,改元收國。定都會寧(今阿城市)。經過十年的苦戰,至1125年,終於推翻了大遼政權,從此,科爾沁草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金朝女真人統治時期。
金滅遼國以後,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以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統"的詔令為遺訓,南征伐宋,於1127年將北宋滅掉了。從此形成了金與南宋對峙的局面。當時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盡歸大金國管轄。
從完顏阿骨打開國到金熙宗時期,這是金朝開國及創立制度的階段。這時金國內部還存在許多女真氏族社會的舊傳統,還沒有創立新制,遇事時,如對軍事上違犯者的處理,舊制就沒有規定,那就只好「從宜處之」,酌情處理了。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熙宗即位之後。1139年,臣下請立制度,「建官正名,欲垂範於將來。」熙宗實現了他們的願望,為金朝確立了立國制度,其創立制度的主要依據不是女真固有的氏族制度,而是唐、宋制度,所謂「參用遼宋為帝制」,其中「遼制」實際上也是遼朝承襲唐朝的制度。熙宗在創立制度的同時,還要削弱一些氏族貴族的勢力,廢除金初的勃極烈制度,而以三省六部制度取而代之;確立皇位世襲權;還制定了周密詳盡的禮儀制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尊嚴。在他還沒有完成這些工作獲得成功的時候,1149年,就被其堂兄弟完顏亮殺害了。
完顏亮奪得了皇位,是為海陵王。並把熙宗未完成的創制、變革之事大大推進了一步。海陵王完顏亮對中原發達和富庶一直充滿了神往,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把都城從上京會寧府(今阿城)遷到燕京(今北京),稱中都,完成了金國政治中心的向南轉移,這是海陵王完顏亮最突出的政績,北京作為國都的歷史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他還想下一步把國都遷到汴京,但沒有實現這一願望。1161年,宗室完顏雍乘海陵王忙於對南宋的戰爭和北方契丹人叛亂之機,在遼陽起兵稱帝,改元大定,廟號世宗。他即位之後,平定了北方叛亂,並與南宋議和,從而使金朝境內的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出現了所謂的「大定之治」。金世宗的孫子章宗即位後,又有所謂「明昌之治」,金末及元初的文人對世宗和章宗,多極盡美化之詞。甚至把他們比作漢朝的文、景二帝。但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實際上並不是很完美的,也存在很多問題。學止詞章,不明經術;頗好浮侈,崇建宮闕,外戚小人多預政,這些也都是在「大定之治」和「明昌之治」中出現的現象。
衛紹王即位後,排斥漢族人士,金朝開始走下坡路。1213年,衛紹王被一個飛揚跋扈的胡沙虎殺害。章宗兄弟完顏珣即位,是為宣宗。他在北方蒙古大軍的圧力下,1214年遷都汴梁(今開封),這是一次被迫的遷移,和海陵王完顏亮主動遷都北京的意義完全不同。這時金政府更加腐朽。在金朝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吏治亂章,弊端百出。不惜民力,揮霍無度。女真貴族奢靡之風十分嚴重。各民族人民反對女真貴族統治的起義愈演愈烈,此伏彼起,金統治者自顧不暇,各地出現了據地自保的地方武裝,北方又有蒙古大軍的威脅,金朝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1223年,金宣宗病死,哀宗即位。這時科爾沁草原已被蒙古大軍佔領,已成為蒙古人的家園了,金政權只是在苟延殘喘罷了。1232年初,金軍與蒙古軍在河南禹縣相遇,金軍全軍覆沒。接著汴京被圍,哀宗被迫出逃到蔡州。1234年正月,蒙古大軍攻陷金哀宗逃到的蔡州,金朝滅亡。
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從完顏阿骨打稱帝到1234年,歷時120年,更換了九個皇帝,隨著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在文化建設上,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金王朝仿照漢字和契丹字創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女真文,史載女真文字有二種,分別為大字和小字,女真大字是金太祖天輔三年(1119年)頒行的;女真小字則是在金熙宗時期創制的,皇統五年(1145年)始行用。女真文作為官方文字與契丹文、漢文並用。傳世的女真字文獻,主要是一些女真文的碑刻。
金朝廷遷入中原後也創辦學校,稱國子監。府、州、縣也都開辦學校。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為儒家思想學說,學生學習作策論、詩、賦。諸路設女真學府,為金朝政權培養官吏。金朝實行科舉取士制度,籠絡天下人才。
生女真人善舞,動作都是摹仿戰斗姿態。統治中原以後,金朝繼續並發展了北宋時期的樂舞。生女真人的樂器主要有鼓和笛。進入中原後,繼承了中原的所有樂器種類。金代的雜劇也是繼承北宋的雜劇發展起來的。
生女真人無醫葯,生病請巫,殺豬狗以禳除。或者將病人載入深山大谷以避災。佔領中原以後,才開始有醫葯,並產生不少名醫。
女真人原有自已的原始宗教,滅遼侵宋以後,則多信佛教。許多女真人都出家為僧尼。地位最高的僧人稱為國師,服真紅袈裟,地方上道行高的僧人稱為僧錄、僧正,服紫色袈裟。
女真人的發式和衣著於東胡人後裔契丹人相比,有明顯的不同。他們編發,而不是東胡系民族的髡發,脖子上綴野豬牙以為裝飾,頭頂上插雉尾(野雞翎)。這時的女真人正處在農業社會的初級階段,過著定居的農耕生活,而狩獵仍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補充。豬是他們的主要家畜,野雞等山禽野獸是他們可以經常獲得的獵物。女真人無論貴賤都穿布,以布的粗細來區別身份。冬天穿皮毛以抵禦嚴寒。
生女真人都居住在一個個的村寨之中,以部族首領命名寨名,即「某某孛堇寨」。依山谷而居,居室是簡陋的木屋,屋內築火炕,院落是以木柵欄圍成。今天的東北人仍在住火炕。主食是糧食。吃稗子米飯和野味、肉食等,多用木餐具盛裝。瓷器已經普遍使用。
生女真人在婚姻上多為指腹為婚,既長,雖貴賤殊隔,亦不可毀棄原來婚約。訂親也有「納幣」之俗。《三朝北盟會編》載:「其婚嫁,富者則以牛馬為幣,貧者則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聽者有未娶欲納之者,即攜以歸,其後方具禮偕女來家以告父母。」納幣即彩禮。婚後新婿要在妻家服役三年,三年後才能與新娘一起回家。建國前後在女真人中也出現了偷婚和搶婚的現象。生女真禁止同姓為婚。熟女真對同姓為婚則無限制,渤海人至金朝中期仍保留著偷婚習俗,這些婚俗都曾被國家明令禁止。而為了減少民族間的矛盾與隔閡,金朝也曾鼓勵女真人與契丹人、漢人通婚。
女真的葬俗與契丹人不同。契丹人是「父母死而悲哭者以為不壯」,而女真人要大哭,並且死者親友為表示對失去親人的悲痛心情,還以刀割額,流出鮮血,哭時血淚交下,稱為「送血淚」。女真人葬死者時無棺槨。貴族把生前所寵愛的奴婢及所乘鞍馬都活焚燒,以為殉葬。祭祀時,把所供奉的飲食之物也都盡行焚燒,稱為「燒飯」。女真人的很多傳統習俗今天在科爾沁地區也有很多保留,並成為科爾沁草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
金朝統治下的科爾沁草原,基本上仍沿用遼國的行政區劃,隸屬於臨潢府路(赤峰巴林左旗)管轄,並在這里設置了縣、群牧司、詳穩司等官屬。當時這里的主要居民仍然是契丹人。女真人在佔領科爾沁草原之初,為了報復遼代契丹人對他們的長期壓迫,極力破壞契丹文化,金兵每到一處,放兵四掠,燒殺搶劫,遼代在科爾沁草原上的州城幾乎全被燒毀廢棄,永州、烏州、龍化州等州城及其支郡都已不復存在;金兵每到一處,「墳壠悉遭掘,出屍取棺為馬槽。」
科爾沁地區曾是遼王朝統治的中心,這里埋藏著許多契丹顯貴的墓葬,每當金兵一到,只要發現貴族遺留的墓葬,全被洗劫一空,我們今天發現的遼墓十墓九空,大部分都是金初時盜掘的。我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勘查遼代遺址時,發現了多處遼代錢幣窖藏,少則幾百斤,多則幾千斤,都是遼代契丹人為了躲避女真人的戰亂埋下的,他們在埋下這些銅錢時,還企望在戰亂平息之後重歸故里,可是他們或死或散,永遠沒有回來,他們埋在科爾沁大地上的大批銅錢再也沒人使用。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在金初女真人給科爾沁草原的居民帶來的是怎樣的慘痛,由此可以窺見一斑,因此,生活在這里的契丹人和其他各族人民,飽受了戰爭疾苦,流散四方,人口銳減,滿目瘡痍,民不聊生,土地日漸荒蕪。金人的暴虐征伐,也在契丹人的心目中埋下了深深的民族仇恨。不管金朝統治者如何籠絡,但終歸難以奏效。
金建國後,改變了對契丹人的報復性政策,也採取了一系列籠絡措施:如將契丹等各部族編入群牧,仍依遼制設官,並任命不少契丹人為州縣官,讓契丹人自己管理自己;任用了一些遼朝舊臣和契丹投降將領;在契丹施行女真人固有的猛安謀克制度,有權勢的契丹人任命為猛安、謀克,並且可以世襲這種特權;允許契丹人使用契丹文字,與女真文並用,一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才「詔罷契丹字。」但是,金王朝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對地處北疆的科爾沁草原仍然顯得鞭長莫及,對當時科爾沁地區的影響並不大。
對契丹人的籠絡安撫政策並未能消解民族積怨,加之南宋王朝的干擾,也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自金人主宰中原以後,契丹人起義此伏彼起,始終沒有停止過。如天會十年(1122年)契丹人耶律余睹叛亂,貞元元年(1153年)契丹人蕭裕謀反,有人說:這兩次都屬於契丹上層統治者的反叛行為,那麼在正隆、大定年間(1161-1162年)發生的撒八、窩斡起義,則是契丹窮苦百姓發動的抗金斗爭。起義自西北邊境擴展到整個東北地區,聲勢浩大,他們毀官府,殺官吏,斗爭堅持了一年半之久,對女真貴族統治造成了最嚴重的威脅,在起義過程中繳獲並使用的「西北路蘇母典糾磨胡記」等多方金代官印,都遺落在科左中旗腰林毛都和開魯縣東風鎮境內,這說明科爾沁草原是當時起義的中心區之一。不僅如此,以後的斗爭也接連不斷。金代晚期爆發的耶律留哥起義,於1213年,一度自立為帝,定都咸平(遼寧省開原縣),國號遼。實際上,這時的科爾沁草原已脫離了金王朝的統治了。
連連爭戰,使建國之初留下的創傷愈加難以癒合。從根本上破壞了發展經濟、文化的社會基礎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科爾沁草原經濟文化日漸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自遼以來對草原的過度開墾和畜牧,科爾沁草原的草場的沙化現象已經十分嚴重,當時有這樣的記載:「丁巳晨,有人發懿州(阜新縣塔營子古城),是日大風飛塵,暗,咫尺莫辯,驛吏失途。」這種風沙環境也不得不使金朝統治者把東北的農業重點轉到北方的泰州(黑龍江泰賚縣塔子城)和女真人發源地,即所謂的白山黑水之間。在金代史籍中沒有對科爾沁草原農牧業生產狀況的記載。今天在科爾沁地區發現的金代遺物、遺跡除金界壕之外,其他的遺物、遺跡真的很少。
這也說明,到了金代,這里已退化成為人煙稀少,沙海茫茫的原始的自然狀態了。生活在這里的為數不多的居民又重新回到了逐水草而居的原始的游牧狩獵生活。大定四年(1164年),周昂(人名)由燕京到隆州(吉林農安縣)赴任,途經科爾沁草原南緣,把他在沿途中所見到的記錄了下來。他寫道:當時的科爾沁草原「屋邊向外何所有?唯見白沙壘壘堆山丘,車行沙中如倒曳,風驚流沙失前轍,三步停鞭五步歇,雞聲人語無四鄰,晚風蕭蕭愁殺人。」這是金代科爾沁草原自然環境和居民情況的真實寫照。更為嚴重的是這里一度成為朝庭犯人的流放地。靖康之難後,宋徽宗和宋欽宗被俘北歸,就囚禁在地處科爾沁草原的韓州地區。
金代的科爾沁草原除了人口稀少,經濟貧困之外,更令科爾沁人頭痛的事情還有他們大量勞役科爾沁草原上的契丹等各族人民修築金界壕。
金王朝為防止蒙古鐵騎南下入侵,於北部邊境俢築界壕長達萬里,建設有許處邊堡關隘,俗稱金界壕。。在今天的霍林郭勒市和扎魯特旗境內仍有二條界壕遺存在,累記長達300多華里,邊堡關隘20多處。1981年夏,對霍林河礦區一號邊堡進行清理時,發現堡內布局井然,有街道、水井、房屋、帳逢台基等等,出土大批鐵鏃、鐵蒺藜等軍用武器。這說明,當時的金界壕沿線及向南縱深地區都是金王朝的軍屯區。綿延數百里的金代界壕,因風沙淤積,用不了多久就要重俢一次,多次俢築,勞民傷財,如今,站在這蜿蜒曲折的金代界壕上,我們彷彿聽到了金代科爾沁居民遙遠的傾述。
金界壕是北方草原巨大的軍事工程,工程浩大,前後共修築了75年,勞民傷財可見一斑,而且因風沙嚴重,經常被風沙淤平,防禦功能很小,它怎能阻擋神勇的蒙古鐵騎南下,到了金朝晚期,雄居北方的蒙古鐵騎毫不費力的就沖破界壕「天險」,迅速南下,於1234年推翻金王朝,金代歷史宣告終結。之後,科爾沁草原成為了蒙古族的家園。所以金界壕給科爾沁草原留下的只是不盡的感嘆。讓它成為女真人奴役科爾沁草原居民的一個見證吧。
終金一代,原本發跡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騎馬彎弓奪得了江山,其統治也不過一百年多一點而已,由於連年爭戰和自然條件惡化等諸多原因,割斷了科爾沁地區契丹人苦心經營了二百餘年的大遼文明,可見,文明本身也是脆弱的,文化的發展更需要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做支撐
金國的大致歷史。。。
9. 宋朝與遼和義宋朝與金和議這兩件事請起到什麼共同的作用
共同作用就是並沒有給宋帶來警醒作用,反而加速了宋的衰亡
宋與遼的檀淵之盟看似宋略勝,可如果再打下去仍會兩敗俱傷,雙方均已耗不起了才罷手言和
宋與金的和議是因為戰敗,金都打到家門口開封了,宋再不和議國就滅了
然而,每次和議後,宋都不吸取教訓,厲兵秣馬,發展軍事,還是活在自我的大國之中,權貴階層歌舞笙簫,醉生夢死,加速了宋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