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引導小學生正確的交往方法

如何引導小學生正確的交往方法

發布時間:2022-10-16 19:48:02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孩子和同伴交往時總是產生矛盾,同學之間的小摩擦或意見不合在孩子看來都是其他同學有意欺負自己,因此心裡很沮喪,也很敏感,那麼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來看看吧。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1

1、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

可以在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就教他說-一些與人交往所需的話語,例如「你好」,「謝謝」等。在他開始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就可鼓勵他練習說這些話。

2、家長應改變對孩子嬌寵溺愛的教育方式

引導他思考「為什麼小朋友不喜歡我』、「為什麼他們不願意理我」,「當我做了什麼,別人會顯得很高興-等問題,父母通過講故事、和孩子共演情景劇的游戲方式,也能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寬容他人、自己想辦法處理與朋友的關系等,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得到鼓勵,就能逐漸把新的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替別人著想,是提高孩子受歡迎程度的另外一種重要的社交技巧——總是能夠考慮到朋友的心情,在朋友傷心難過的時候能夠表示關懷,並且能夠讓同齡人更信賴他。

3、讓孩子獨自作客或招待客人

如果想訓練孩子的交際能力,可以讓孩子獨自到鄰居或親戚家去玩耍,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用平時學會的一些交際語言進行練習。之所以讓孩子獨自去,是因為這樣孩子不會有—種依附心理,他必須親自與人打交道,這時的他是作為主要人物上場的,他自己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這會促使他去思考,促使他學會與人交往,與他人和睦相處。如果是朋友到自己家來作客,可以讓孩子進行接待,從而讓孩子學會如何待人接物。特別是與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到家采玩耍時,更要讓孩子親自做一回小主人。

4、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群體活動

諸如課外興趣小組,課外活動,除學校之外的少年宮,社區舉辦的敬老活動等,這些活動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此外,和同齡人一起參加群體活動還有利於孩子形成平等觀念,逐漸脫離對家長的依賴,孩子的'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和同伴的交往必須要在實踐中才能發展起采,與其他硅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讓破子學會自己處理。事事包辦代勞,為孩子出頭,是不可能讓孩子學到交往技能的。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交往2

家長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為孩子創造一個多元的社交環境,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能夠鍛煉他的社交技巧的機會,比如帶他去參加聚會、參加一些大型的活動等等,這能幫助孩子獲得各種社交經驗。

2、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社交禮儀,不要總在事後再教孩子禮貌,而要從日常生活中主動向人說「你好』開始,這可以避免孩子的社交活動以失敗為起點,打擊孩子交友的熱情。

1、主動參與

給孩子「舉辦」一些有其他孩子參與的社交活動,這可以大大增加孩子交到同齡朋友的機會。

比如可以帶一群孩子去公園,或者帶孩子與他的朋友一起到外面玩球等等,家長在場會讓孩子比較安心,能夠投入地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這樣的活動不僅會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會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做孩子的好榜樣。要知道爸爸媽媽對別人的態度將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

不能光用嘴對孩子說你要大方、要有禮貌,必須「現身說法」。比如當你和孩子在一起時,請不要對別人大吼大叫,即使他做了讓你很不滿意的事。

Ⅱ 如何引導小學生正確交往

1、從小圈子到集體

不要封閉自己,多和同學,老師交流,如果自己不去表達,別人又怎麼會知道你的想法呢?

上學時候,班裡很多人,有了好吃的,都會拿出來和同學分享,遇到困難了,大家一起解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2、「找優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喜歡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玩,應了那句古話「酒逢知己千杯少」。找優點可以對對方產生好的印象,進一步確立朋友關系。

3、傾聽和真誠的贊美

我們要學會理解別人的煩惱,傾聽別人的抱怨,大家都是從不認識到成為好朋友。要學會珍惜這段感情,有時候一句贊美可以拉進我們的關系。

4、家長的幫助

當孩子進入學校時,可以邀請他的好朋友到家裡做客,一起玩耍,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
在同伴團體中,有些同學往往是受大家歡迎的,其他孩子都喜歡和他一起玩,大家都尊重他;有的同學則通常是為大家所不喜歡的,沒有人願意和他在一起;還有一些同學在同伴中不惹人注意,大家對他既說不上喜歡,也沒有什麼討厭之感,他是否介入到同伴活動中來,大家並不在意。

一個小學生能否和其他小學生友好相處,外部因素(相貌、姓名等)固然是一個影響因素,但更為主要的是小學生的內在因素,即小學生的社會能力。善於交往、恰當地使用交往策略的小學生往往容易得到同伴的認可,受到同伴的歡迎。相反則易遭到同伴的拒絕。

Ⅲ 怎樣引導孩子交朋友

1、做孩子的好朋友:父母在寶寶逐漸建立真正的友誼的過程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因為友誼意味著關心他人、對社會信息的理解和反應,而父母是最早與孩子打交道的人。對寶寶的需求反應敏捷、處理耐心,常與寶寶「交談」,這樣做對寶寶以後交朋友很有幫助。

2、培養孩子學會交往的技能: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交往的技能,與別人交朋友時,應該多注意交往的技巧。孩子與朋友交往中難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應該細心觀察, 給予指導。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平時多與人為善,從寒暄做起,學會欣賞和贊美別人,遇到問題盡量委婉表達,增進對方的好感。父母也可以和孩子玩游戲、扮演角色,模仿孩子日常交友活動,給予正確指導。

3、鼓勵和引導孩子結交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果孩子喜歡足球,父母就可以帶孩子去足球場、參加踢球班、找同樣愛好足球的小夥伴一起玩球、聊天;如果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就可以鼓勵孩子多和班裡愛畫畫的同學在一起,或者去看少兒畫展、去少年宮學習,與比自己畫得更好的孩子交流探討。志趣相投的朋友能讓孩子體味到友情的默契與快樂,並提高自己的水平。

4、給孩子在交友方面做好榜樣:作為父母一定要結交靠譜的朋友,給孩子做好榜樣,通過自己的示範作用,對孩子產生較好的影響,父母的朋友什麼樣,孩子可能也會效仿去做,並且產生長期影響。大人的人際交往技巧,往往也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如果具有熱情, 樂於助人, 誠實等特質,孩子必然會從你身上學到這些。

Ⅳ 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5個步驟,如何引導孩子和小朋友好好相處

這篇文章,我准備講的內容是,如何引導孩子和小朋友好好相處,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我和爸媽的接觸中,很多人擔心孩子的社交問題。比如,孩子和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經常搶玩具,搶不過就哭,還會打人。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呢?

接下來,我為你准備了一套解決方案,適用於所有性格的孩子,堅持以下5步,讓你家孩子成為幼兒園里的社交小達人。

第一步,正確看待孩子們之間發生的沖突

首先,我要告訴你的是「打架」是孩子們的交往方式之一,針對孩子沖突的程度,我們的限制應該適度。

大部分時候,孩子只是用手拍一下或者推搡了一下。這時候,孩子的打架和我們大人眼中真正的打架其實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的這個動作其實就是孩子打招呼的方式,我們並不需要做太多限制評價,而是引導孩子拋棄不恰當的方式學會正確打招呼的方式。

如果你立刻給孩子反饋說「不要打人,這樣不禮貌」,這種評價言語會直接影響孩子交往的熱情。
針對上面孩子用手拍一下或者推搡一下的情況,你可以說「你想和她握握手是嗎?」同時給孩子示範握手的動作,並說「你好,我們可以一起玩嗎?」

如果孩子真的發生強烈的肢體沖突時,你不要立刻為孩子出頭。

這時候首先要把沖突中的兩個孩子隔離開,等孩子們安靜一些了,你可以這樣問:「你們是想一起玩,還是分開玩,如果還沒有想好,那就坐下來討論一下吧?」給孩子們示範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步,通過 游戲 提前讓孩子參與集體

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參與集體,你可以在家裡和孩子組織活動,並討論做事情的順序和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團隊的力量。

尤其是3歲左右的孩子,你可以讓孩子去組織家庭活動,其他家庭成員給予協助,在過程中讓孩子體驗到自己能力,讓孩子感受到.主動參與集體的樂趣。

我女兒3歲左右的時候,每周六晚,上我們都有一次家庭活動,女兒安排我和爸爸做什麼。其實活動的形式完全是幼兒園的活動,女兒儼然是一個小老師,模仿得有模有樣。

通過這樣的小 游戲 ,可以鍛煉孩子的組織能力和合作能力,給孩子足夠的自信,加入到更大的集體活動中去,這也是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種提升。

第三步,讓孩子和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

你會發現,盡管孩子常和幼兒園班裡的孩子打架,但和不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時,又特別地和諧。

和大孩子一起玩時,孩子喜歡跟在大哥哥大姐姐後面跑來跑去,並模仿他們的行為。對小孩子來說,大哥哥大姐姐是他們眼裡的英雄,大孩子照顧他人的行為也會被他默默看在眼裡。

如果是和比自己小的孩子在一起,你會發現,孩子會有小大人的樣子,不僅能很好地照顧自己,也會有意識地去照顧小朋友,比如幫他拿衣服,給他拿水果,甚至哭的時候還會陪著他。.
在這樣的交往中,孩子可以積累和他人相處的經驗,找到正確的相處模式,自然而然就不會使用「打架」這樣不恰當的方式了。

第四步,不要強迫孩子分享玩具

當孩子之間爭搶玩具時,不要強迫孩子去分享,尤其是3歲之內的孩子。

3歲以下的孩子還不能完全理解你、我、他的關系,也就不能理解分享是怎麼回事。

如果孩子出現爭搶玩具時,你可以問孩子「你也想玩這個玩具是嗎?那你問一下小朋友,可以一起玩嗎?」給孩子一一個正確的示範。

不要說「不要搶玩具,那不是你的」或者「搶玩具不是好孩子」。

這種說法對孩子沒有任何的幫助。你要換一個角度看待孩子們之間搶玩具,這可能是孩子之間的交往方式,而不是我們大人眼裡的不懂禮貌或不知道分享。

你可以通過邀請小朋友一起到家裡來玩,讓孩子提前准備好可以分享的玩具,培養孩子和小朋友互動交往的能力。

其實分享並不是一定給別人東西,分享故事,分享經歷,分享做事情的過程都是分享。當孩子感受到分享不是剝奪自己擁有的東西,而是體驗到快樂和成就感時,孩子自然就會分享。

第五步,讓孩子學會求助

有效地使用身邊的資源是社交能力最重要的表現。

讓孩子學會求助,從我們先去求助孩子開始。

比如讓2歲的孩子幫媽媽拿水果,3歲的孩子幫助整理家務等,讓孩子協助你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問孩子:「哎呀媽 木箱子搬不動了怎麼辦?」「 那本書在書架上,媽媽夠不著怎麼辦?」讓孩子開動腦筋想想可以怎麼幫助你。

慢慢的,孩子也會主動和你說,這件事怎麼么辦呢? 那你就可以問問孩子有什麼需要幫忙的。

這種互動方式會引導孩子學會利用周圍的資源,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加深親子間的溝通,讓孩子意識到遇到困難還有爸媽做他的後盾,沒什麼好害怕的。

四大性格孩子的引導注意點

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的5個步驟說完了,接下去進入「四大性格孩子的引導注意點」版塊。

活躍型的孩子熱情好客,喜歡熱鬧,會主動和他人交往。

但有時會忽略規則,如說話的時候聲音很高,這時你要輕聲告訴孩子「像媽媽這樣說話就可以了,聲音太大反而讓人聽不清呢」,不要給孩子說「太吵了,小聲說話」,這是孩子沒辦法感知的。

反應型的孩子在人多的時候比較興奮,表現不穩定,符合自己的要求就高興,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會哭,喜歡告狀。

當孩子告狀時,你可以給孩子說「你想和她一起玩是嗎?那就和她一起商量一下怎麼玩,需要爸媽幫忙嗎」,這樣做,可以給孩子示範在有沖突時,怎麼和小朋友達成-致,給孩子一個好的引導。

接受型的孩子不喜歡表現自己。有時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但又害怕被拒絕,因此更願意安靜地觀察。

這時你要鼓勵孩子,「你現在不 想去是嗎?那媽媽先陪你看一看」。這就是給孩子的思考和判斷的時間,等孩子准備好了自然就會去了。

敏感型的孩子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不管在哪裡都希望爸媽在自己的身邊陪著。

這時你可以說「你陪爸媽去一下廣場好嗎」,這種說法會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和重要性,增加孩子的自信。

不要說「你怎麼一會兒都離不開」,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你覺得他做得不對,讓孩子更不願意離開你。

在和小朋友的玩耍中,孩子的社交能力得到提升,同時,也可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從自己照顧自己過渡到懂得照顧別人,是孩子獨立性成長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Ⅳ 如何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對一些為人處事的道理還不是特別的明白,於是他們在和其他的人交往的時候,可能就會做出一些偏激或者是不禮貌的行為。這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就會比較不受歡迎。很多的家長為了能夠讓孩子學會與他人交往,為了能夠讓孩子有一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費勁了心思。那麼關於如何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要教會孩子尊重別人

最後家長還需要都會,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尊重別人。如果一個孩子經常以自我為中心,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不尊重別人的話,是很難有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只有教會孩子尊重別人,才能夠讓孩子學會如何正確的與他人交往。

關於如何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以上是我的看法。你覺得應該如何讓孩子學會與人交往呢?歡迎留言交流。

Ⅵ 如何引導孩子和同伴交流

如何引導孩子和同伴交流

你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和同伴交流嗎?現在很多家長都為自己孩子的交往能力而擔憂,很多家長都會希望孩子可以與小夥伴們友好相處,相互交流,那麼該怎麼引導孩子與同伴交流呢?一起跟我來看看吧

如何引導孩子和同伴交流1

一、從培養孩子的愛心出發,盡可能地去淡化人與人之間的「敵意」 ,教孩子寬容待人。

具體做法是:

1.在幼兒群體中,可以發現那些樂於將自己的玩具、圖書與人分享,對人熱情有禮貌的孩子常常能成為許多孩子的玩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幼兒遇人主動問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後應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應說「沒關系」。教師要以自身良好的品行感染幼兒,對於幼兒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和情感,及時給予正面強化,使幼兒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2.我們鼓勵幼兒將家中的玩具帶到幼兒園來,在集體面前介紹給同伴。在活動中,我們仔細觀察幼兒的表現,啟發幼兒加強同伴間的交往,如「你想玩他的玩具該怎麼說?」「你想和誰一起玩玩具?」「你們是怎麼玩的?」除了玩具,還啟發幼兒把家中的圖書拿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跟小朋友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畫片,和小朋友拉拉手錶示友好,和小朋友協商游戲的玩法等。讓幼兒學會主動交往。

3.孩子間的糾紛讓孩子自己去解決,才能讓他們在實踐中逐漸積累生活經驗。孩子間打鬧爭斗是平常事,是他們交往中必然要經歷的。孩子就是在今天吵明天好的過程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我們不能以成人的標准去衡量孩子的行為。父母應該有坦然的心態,順其自然,相信孩子通過摸索實踐,最終會找到交往的「度」,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二、如果孩子在學校沒有出現特別嚴重的交往問題,父母也不要忽視孩子的交往能力。

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鼓勵孩子參加幼兒園集體活動。一方面是幼兒園的集體游戲活動,另一方面是家長們給孩子們報名的興趣班,比如舞蹈、樂高、圍棋等。這些集體活動會使孩子和同學有更緊密的交往,建立童年友誼。

2、很多家長和我們交流時都說,自己的孩子有了交往的願望。客人到自己家裡來,應怎樣招待,去客人家時,應該怎樣說、怎樣做,在公共場所應該 怎麼說、怎麼做。如來園時要有禮貌地招呼老師和同伴!家中有小客人時,孩子在提醒下拿出好吃的食物招待客人,拿出喜愛的玩具與小夥伴一起玩。孩子逐漸學會了善待別人,和夥伴友好相處,讓孩子學會謙讓,久而久之孩子就和同伴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系。吃東西時,孩子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還能考慮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們獨占的念頭,自私的心理已經逐漸克服。

3、召開家庭交流會,限定時間,5分鍾或10分鍾。父母和孩子圍繞一個話題,自然談話。孩子可以說自己喜歡的玩具、游戲、電視節目等。全家輪流談話後,針對談話的內容和表達的方式等方面相互評價。這樣的目的是教孩子准確表達自己的想法,以及讓他的談吐更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4、利用講笑話來減少和小朋友交往過程中的不舒服。作為父母要鼓勵孩子講笑話,發現幽默。孩子可以利用笑話來表達對別人的`正面或負面的情緒。

5.家長要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家長在家能夠注意創造和諧的家庭氣氛,和孩子平等相處,遇事能多為別人著想,孩子不但會尊重父母,也會懂得剋制和謙讓,遇事與人商量。

孩子與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多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交往環境,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多為孩子創造與人交流的機會,並向孩子傳授一些與人交往的方法與技巧,多鼓勵激勵孩子,逐步消除孩子交往中的恐懼心理,這樣,孩子的交往能力一定能有更大的提高與發展。

如何引導孩子和同伴交流2

如何引導孩子主動與夥伴交流

1、幫助孩子掌握簡單的交往技能。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與同伴交往,但由於缺乏交往的經驗、能力,因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有時甚至會發生打架的現象,因此,交給孩子一些簡單的交往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2、增加交往機會。首先,在家庭中家長要讓孩子走出狹小的空間,接觸外面廣闊的天地,在於其他孩子交往的過程中,開始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別,學會正確處理自己與其他小夥伴、個人與集體的關系等。

3、不要帶有功利性的交往。應教育孩子在廣泛交往中,對任何人都是尊重的,而不要抱有偏見。

4、交朋友要有所選擇。對於孩子深交的朋友,家長應關注並且有所選擇。深交的朋友,往往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

5、培養孩子為別人著想的精神。有位哲人說過。有好朋友就有好人生。

影響孩子交友的因素有哪些

1、你自身的性格。

2、你的家庭生活。

3、兄弟姐妹的問題。

4、處理「不合適的朋友」的方式。

5、團體活動。俱樂部和團體小組是結交朋友的好地方,找一個你孩子喜歡的活動,他或她會在那裡和其他人分享他們的愛好。

Ⅶ 教孩子與人相處的方法有哪些

教會孩子正確的面對交際交往,對孩子以後的成長,適應社會,生活愉快,都非常重要,千萬不可忽視。下面是教孩子與人相處的7個方法:

1.理智設定您的期望

由於大多數兄弟姐妹都會發生爭執,對於孩子們之間應融洽相處,父母應該保持合理的期望。「現實情況是,如果你有多個5歲以下的兒童,你可以預見,大約每6分鍾孩子們就會發生某種爭議,不至於是拉扯頭發這種,但會是某種爭執,」曼恩說:「於是,家長會懂得,解決問題的道路是漫長的。」要嘗試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比如要求爭吵的孩子必須安靜地玩耍,一起互相幫助,分享玩具和合作。

2.避免在兄弟姐妹之間進行比較

保證家庭和諧的最重要規則之一是,確保你永遠不會讓一個孩子有這種感覺:他或她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或更壞。「不要試圖用比較去鼓勵孩子,不管你想如何引導孩子:看你的兄弟做得有多好,你為什麼不能像他這樣呢?」曼恩建議:「孩子是完全處於自然天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不要楞插手進去。畢竟,你會喜歡和一個你經常需要一爭高下的人玩游戲嗎?」

3.玩游戲時讓每個人都贏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較好的處理競爭,但小一些的孩子參與競爭時會感到比較困難,曼恩說:「合作的游戲讓大家能一起輸或贏,鼓勵大家互相幫助,而不是作弊爭先。」她解釋說:「這種游戲最好的幫助是,你可以把任何游戲變成合作性的。在游戲結束時,每個人都會到終點線,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曼恩說。提醒您的孩子,你的家庭成員,你們需要互相幫助。大孩子可以幫助小孩子,反之亦然。」

4.依靠既定規則

如果您發現經常發生的爭論主要是圍繞著誰坐在車上,誰能第一個得到獎勵或吃飯時誰可以坐在家長旁邊等等,那麼你需要制定一個標準的規則來決定。「在托兒所的老師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他們會安排特別的日子裡,孩子們輪流分發零食,或決定在講故事的時間輪到誰能坐在大人的旁邊」,曼恩說。「當這些事件由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來決定時,就能消除沖突,因為這不是媽媽和爸爸的選擇,而是日歷決定的。」

5.留出一些獨立空間給孩子

孩子們往往會發動領土爭奪戰,希望能在家庭中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和空間。給每個孩子提供專屬他自己的東西,從而讓生活更簡單。「即使孩子們共用卧室,重要的是要為他們劃定各自獨立的空間,無論是一個書架或一個特定區域也好,劃定每個孩子的范圍」,曼恩建議:「孩子們也經常試圖爭取得到家長的注意。每個孩子要得到與父母獨處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要避免讓他的兄弟姐妹們來打擾。」

6.不要讓無聊導致戰爭

當沒有什麼可做的,家長也沒有關注孩子們,孩子們就會彼此打架。這種類型的沖突沒什麼可擔心的.,曼恩說:「打鬧並不總是因為爆發了沖突,有時戰斗本身只是游戲的一部份,」她說:「例如,在汽車上,如果他們感到厭煩,孩子們會選擇打一架,這樣會帶來興奮,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回報。」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總會找點事做,就帶齊東西,讓他們忙碌起來,無論是書籍,DVD播放器或全家人可以一起玩的游戲都行。

7.與您的孩子分享

父母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會很有幫助,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產生共鳴,並發現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的類似情況,曼恩建議:「書本中的故事很好,或任何你可以記得的事例,關於如何與其他孩子學會相處,學會共享和相互尊重等美德。」


Ⅷ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與同學相處

正確認識和引導小朋友之間的矛盾,對孩子的成長、鍛煉和提高孩子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有著重要幫助。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即是導師,更是榜樣。



方法一:教孩子分析問題根源

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首先是希望得到大人的幫助,況且自己認為自己都很在理,這時,作為孩子的父母一定不要人雲亦雲,偏袒孩子,要細致了解孩子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幫助孩子認識到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然後自己想辦法解決。比如,有一次,孩子回家後說他曾經的同桌老是欺負他,他非常生氣,出現了想轉班、逃避的消極情緒。於是,我們一方面向老師了解情況的同時,也積極幫助他分析和那個同學發生矛盾的原因。


方法二:啟發孩子想辦法解決

找出問題的原因後,孩子對如何處理和解決仍然是比較迷茫的,或者想出一些錯誤的解決方式。這就需要大人引導他如何正確處理比較恰當。家長一定要站在公正和負責任的立場來進行指導,這樣才能養成孩子正確的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勇於承擔責任品質。就上面孩子們之間的矛盾,我們首先建議他暫時適度保持和那個同學距離的同時也讓他幫助這個同學要真誠,而不是批評、嘲諷和炫耀。


方法三:讓孩子自己面對矛盾

同學之間出現矛盾後,大多孩子都不願意去面對和解決這個矛盾,有告訴大人和老師期望解決的。也有採取逃避的。這個時候如果不能叫孩子勇敢的去面對和解決,容易縱容孩子一遇到困難或麻煩,就本能地找父母或老師解決的習慣。


綜上所述,家長正確看待矛盾,正確引導孩子處理與同學之間的矛盾,是提升孩子交際能力、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孩子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過程。每一次成功,對孩子都是一種鍛煉,一種提高。

Ⅸ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

你知道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嗎?很多孩子性格內向,剛剛進入校園,還沒能學會和同伴正確相處。我精心為大家整理了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相關的知識和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1

(一)孩子怕生怎麼辦

一般而言,小孩都怕生。早的話,五六個月的嬰兒就有這種情形。你讓他去接近別人,他就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似的哭起來。兩三歲時,怕生的現象會更嚴重,一見到生人就畏縮地把臉藏在母親的懷里,不敢去看陌生人。這種怕生的現象大多會持續到上幼兒園以後,除了能與天天照顧他的老師親近以外,怕生的孩於是很難和大家融洽相處的。

這種怕生的現象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來分析:第一個階段是嬰兒一兩歲時;第二個階段是3歲以上的幼兒。

出生不久的嬰兒或一歲的幼兒怕生.主要是恐懼的原因,不必太擔心,除了父母以外盡量讓其他人接觸的嬰兒,恐懼陌生人是自然的事,可以說嬰兒怕生是智慧開始發展的最好證據。

一般3歲以上的小孩遇到生人大多不太害怕,若是你的小孩仍懼伯不已,就應該密切注意。

為什麼孩子這么怕生呢?大多數怕生的孩子都有一個太寵愛他的家庭,成了眾人的寶貝,做什麼事都跟父母在一起,一刻也不離,因此一遇到生人自然害怕。

隨著社會的發展,職業婦女愈來愈多,有些母親於是請保姆來照顧孩子。但對一個把母親視為寶貝的幼兒來說,看不到親愛的母親,心裡會十分不安,再加上不斷地更換保姆,情況就更糟了。父母不管孩子的感受,堅持把小孩託人寄養,可能增加他的不安,傷害他的心靈.所以他一看到旁人就哭。有些父盡有事沒事便嚇唬孩子說;「你不乖,大老虎來啦」或者說:「再不乖,我要把你送給別的媽媽。」這種恐嚇的話應該避免對孩子說,以免孩子信以為真。

以下有兩個消除孩於怕生的方法:第一,消除孩子對別人的恐懼,不要隨便嚇唬他,最要緊的是不要把周圍的人說成壞人;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要耐心地對待他,讓小孩親自嘗試各種訓練,培養勇敢的精神。

(二)內向退縮的孩子應該如何對待

對於內向、退縮的孩子來說,不論你讓他做什麼,他都畏畏縮縮,不是說不敢,就是跟在其他人後面。這類小孩多半不會說出自己的心事,他習慣於保留自己的意見。這樣時間長了,心裡當然不舒坦。不但他自己不快,連母親也跟著憂煩。

根據專家的研究,小孩之所以畏縮、內向,大多是因為別人對他的表現總是不滿意的關系——「我無論多麼認真做.母親仍然不滿意,我覺得很差愧。」「假如地上有——個洞,我真想鑽進去。」有這種思想的小孩,你說他能快活嗎?

一般說來,內向畏縮的小孩大多缺乏生活經驗,或者在父母強大的壓力之下,因為缺乏生活經驗而變得內向、畏縮,父母應該讓他有積極、獨立的機會,多鼓勵他與同伴玩,不要把小孩整天關在屋裡,這樣一定會有所改善。

再者,周圍的人應避免叫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以免孩子勇於嘗試的自信心受到傷害,而變得內向、畏縮。

孩子上了小學之後.經常會嘗到成功或失敗的`滋味。比如;過去成績都是優等,突然有一陣子竟得了「良」,這當然會傷害他的自信心。這時父母必須幫助他,想辦法讓他再嘗到成功的喜悅,恢復自信心,這樣他就會更加努力了。假如你不考慮孩子的能力,要求過高,或者經常責備他,就很容易使他喪失自信心。有些父母不但從不認錯,反而經常對孩子施加壓力,說:「你可真笨,這樣下去怎麼得了?」甚至說:「怎麼這么簡單的題也做不對。」換一個角度想想吧!假如換了是你自己,經常挨罵,心裡會好受嗎?所以,孩子失去自信,父盡有很大的責任。

有些父母常常嫌孩子說話不得體、幼稚.址不斷地罵他,在這種壓力之下,他在生人而前當然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有些父母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就每天出題目考他,使孩子每天生活在分數的壓力之Fl到後來,這種孩子你讓他做什麼他都沒有信心了。像這種例子,在兒童專家的檔案中經常可以見到。

從這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就是父母應該了解小孩的能力,按照他的能力分配事情給他,使他在努力之下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就不會變得消極、畏縮丁。那些動不動就訂孩子屁股的父母實在應該反省。希望家長的眼光放遠些,以熱誠、獎勵的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三)如何對待在家稱霸、在外懦弱的孩子

這種小孩在家裡像一個凶惡的小暴君,但是,一旦出了家門就完全變了,像一個「受氣包」似的,非常老實、懦弱。

在家稱雄、在外懦弱的小孩,俗稱「窩里橫」,多半是獨生子女或由祖父母帶大的孩子。他們在家裡時,長輩們什麼都由著他們。這樣過分溺愛的結果.常使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一旦發現這種現象,就應注意嚴加管教,只有這樣,才能很快地改善孩子的不良狀況。

對於這種小孩,家長不應該再過分地縱容他.如果孩子對父母、祖父母不敬時.一定要嚴罰,並告訴他,規矩應該從家裡做起,不能光做表面文章,並讓他知道做錯事,就必須受罰,。再有,父母管教子女,態度一定要嚴肅。

一個在家裡被寵壞的小孩,到了外面就無法適應多變的生活空間,變得畏縮、懦弱。

這樣的兒童一到外面就像斗敗的公雞似的垂頭喪氣.因為外面再也沒有人像自己的長輩那樣地寵他。當他在外面受到委屈時,當然會逃回他的王國里發泄.耍暴君的威風,這樣惡性循環,會愈來愈糟。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嚴格管教,多安排他和其他同伴玩耍的機會,使之從集體游戲中,體會出與別人融洽相處的快樂,而不再惟我獨尊。相信這樣必能糾正他的壞習慣。

(四)孩子依賴心強怎麼辦

一般來說,幼兒在各方面部很依賴。大部分的專家認為,兒童強烈的依賴性是因為在應該得到甜蜜的生活時,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依賴和照顧,所以往往很難自立。

許多案例顯示,從小沒有得到幸福的生活,或者他必須依賴父母時卻得不到依賴的小孩,心理是很難健全的。

一兩歲的小孩,有許多事是他做不到的,這時有依賴心也是正常的,父母應該幫助他,不可以不管.以免長大後產生反抗心理,發生更多的問題。

相反,父母在孩子最需要照顧時,要充分滿足他的依賴心理,這樣,他就會在安全滿足的情況下正常地發展自我的能力,得到自信心,並且積極地朗自己的方向努力。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父母欣慰、謙虛地說:「其實我也沒教過他,是他自己會的。」父母雖然這么說,但我能體會到家長棚子女之間和諧的氣氛,是那份安定、樣和的家庭氣氛在潛移默化中造就了孩子。

還有一種兒童之所以依賴心強是因為父母離不開小孩,我們可以說是父母依賴孩子。有些精神分析學家認為,這種母子分不開的現象沒有什麼不正常。的確,一個完全沒有離開過父母的小孩,當然與父母分不開,但是母親為了消除不安就溺愛孩於的話,這就應該注意檢討了。

據調查,這樣長大的孩子不但離不開母親,還有強烈的依賴心理。上了幼兒園還與父母難舍難分的小孩,多半是受母親溺愛的影響。

當然.有些小孩的依賴心是從小養成的習慣,一旦沒有旁人的幫助,就很難過日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做會做的事,不要再慣壞他了。

對此,家人必須態度一致.狠下心腸來訓練他,直到他把事情做好為止。家裡有保姆的要注意兩點:第一,如有可能,可不再雇請小阿姨;第二,事先與小阿姨溝通.讓小孩做他應該做的事。總之,必須讓他自己動手,否則就算他長大了,也難逃依賴的魔掌。

現代社會的生存競爭非常激烈,凡事都得靠自己,一個凡事依賴的人將很快會被社會淘汰。

(五)孩子不合群怎麼辦

其實.不和群的孩子,不論是自己逃避夥伴的,還是不被夥伴所歡迎的,都是因為在過去的教育中缺乏與同伴交往、合作技能的訓練。不和群的孩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本身不願交往。這種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期在爺爺奶奶身邊生活,他們由於沒有同齡夥伴或朋友而缺乏處理與同齡夥伴關系的鍛煉機會。雖然遇上能給予自己保護和支持的成人都能很好相處.但對於不能滿足自己要求和易發生沖突的同齡夥伴,就會感到不安和恐懼,甚至想逃避。這種孩子的社會性發展落後於一般水平。另—種不和群的孩子則是曾經因為在—些集體場合受到打擊和難堪(如尿了褲子被夥伴鬨笑)後而避開夥伴,變得害羞、孤僻。

對不和群的孩子,父母不能心急,要冷靜地分析原因,再對症下葯。對前一種孩子,父母絕不可以強迫他加入到孩個群里去.應該先替他找出和他能合得來的小朋友,多創造一些讓他們相處的機會,鼓勵他們和睦相待。

等孩子與少數特定的夥伴玩得熟了之後,再慢慢地擴大他的生活圈,去結識更多的朋友。這種漸進的方法,不僅可使孩子體驗到交友的樂趣,同時在交往中也逐漸建立自信。

如何引導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2

1、給孩子創造交友的環境。

邀請孩子小朋友來自家做客可以作為第一步,帶著孩子熱情地招待小夥伴,鼓勵孩子把糖果、玩具拿出來和夥伴分享。家長應逐漸要求孩子自己找夥伴玩耍,還要教育孩子在與同伴接觸中主動地招呼同伴,接近同伴,幫助同伴。當外出遊玩時還要囑咐孩子與同班小朋友結伴同行。

2、作出好榜樣是很重要的。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要用自己對鄰居和周圍同志的真誠感情影響孩子,還要常常帶著自己的孩子到鄰居和朋友家去作客,使孩子體會到和別人交往是件愉快的事。

3、教育孩子學會分享,不怕吃虧。

家長要教育孩子把圖書、玩具等給其他小朋友玩。當自己的孩子有拔尖的表現時,應該啟發誘導、教育孩子多聽聽夥伴的意見、當自己的孩子和夥伴發生爭吵時,不可偏袒自己的孩子,要進行調解;當自己的孩子對夥伴表現出寬厚、諒解時,應該予以肯定表揚。總之,要使自己的孩子懂得和同伴應該處在平等的地位上。

Ⅹ 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的方法

怎麼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

怎麼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眾所周知在當今社會,不僅智商重要,情商也是很重要的,人際關系要處理得當,那麼各位家長朋友們知道怎麼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嗎,來看看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的方法吧。

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的方法1

1、媽媽是第一個「好朋友」

從出生開始,寶寶最常接觸的人就肯定就是媽媽了。其實寶寶社交的第一步從出生就已經開始了哦,媽媽正是擔當了寶寶第一個好朋友的角色。寶寶年紀小不能說話,但是他卻能夠通過依依呀呀的發音、笑容、哭鬧來和身邊的人互動。

爸爸媽媽給寶寶最溫柔的撫摸、親吻,寶寶都能夠及時地給予回應:高興地笑、手舞足蹈。寶寶時刻感受著媽媽的溫柔和愛,有了這一份安全感,寶寶才能更好地去面對外部世界,建立更多良好的人際關系。

因此,媽媽這個「好朋友」角色是非常重要呢,媽媽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愛和安全感,是寶寶發展社交能力的重要力量來源哦!

2、尊重孩子間從小建立的友誼

親密的友誼關系對於大人和小孩來說都是異常珍貴的。有人發現,當一個孩子有朋友時,玩的時間會比沒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與人分享,同別人交流的時間更長。但很多家長都不讓孩子帶那些成績不好、太好動的小夥伴到家裡玩,家長擔心孩子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雖然說朋友圈子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但是家長對於孩子的交友也不應多設圈子,尊重孩子間從小建立的友誼,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後才可能形成正確的交友觀。家長不妨把孩子放到群體中去,鼓勵多交朋友,讓孩子常串門、自己去找小朋友玩,而不要封閉在家中。

家長可以多組織孩子參加偏「動」的游戲,如盪鞦韆或騎車等,這種活動不僅有利於小夥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間的積極互動要比在那些安靜的動手游戲,如搭積木中的互動高出2倍。幫助孩子建立友情,有利於培養寶寶的合作能力哦!

3、保護自己是基本的態度

小朋友之間難免會有一些小沖突,這時候家長不要過於緊張去保護孩子,讓孩子學會自己面對、自己處理,這樣才能夠很好地鍛煉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

值得提醒的是,家長要注意控制孩子的偏激行為,以免雙方孩子發生危險。如果自己小孩是比較弱勢的一方,家長要教導孩子學會反抗,學會正確地保護自己,及時閃躲、表達憤怒,告訴對方「不許打我」,或者立刻報告老師,請求老師幫忙等等。在沖突中學會保護自己,也是一種社會適應的方式,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多一些這方面的教育哦!

4、游戲是一種有用的.准備

角色扮演的游戲能夠給孩子更多實踐鍛煉的機會,提高與人交往的技巧。在這些游戲中,玩具可以給孩子另一個視角,讓他站在別人的位置上考慮問題,進而體會他人的感受。

教孩子與人相處交往的方法2

1、理智設定您的期望

由於大多數兄弟姐妹都會發生爭執,對於孩子們之間應融洽相處,父母應該保持合理的期望。

「現實情況是,如果你有多個5歲以下的兒童,你可以預見,大約每6分鍾孩子們就會發生某種爭議,不至於是拉扯頭發這種,但會是某種爭執,」曼恩說。「於是,家長會懂得,解決問題的道路是漫長的。」

要嘗試開始使用一些簡單的策略,比如要求爭吵的孩子必須安靜地玩耍,一起互相幫助,分享玩具和合作。

2、避免在兄弟姐妹之間進行比較

保證家庭和諧的最重要規則之一是,確保你永遠不會讓一個孩子有這種感覺:他或她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或更壞。

「不要試圖用比較去鼓勵孩子,不管你想如何引導孩子:看你的兄弟做的有多好,你為什麼不能像他這樣呢?」曼恩建議。「孩子是完全處於自然天性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不要楞插手進去。畢竟,你會喜歡和一個你經常需要一爭高下的人玩游戲嗎?」

3、玩游戲時讓每個人都贏

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較好的處理競爭,但小一些的孩子參與競爭時會感到比較困難,曼恩說。「合作的游戲讓大家能一起輸或贏,鼓勵大家互相幫助,而不是作弊爭先。」她解釋說。

「這種游戲最好的幫助是,你可以把任何游戲變成合作性的。在游戲結束時,每個人都會到終點線,所以沒什麼大不了的,曼恩說。提醒您的孩子,你的家庭成員,你們需要互相幫助。大孩子可以幫助小孩子,反之亦然。」

4、依靠既定規則

如果您發現經常發生的爭論主要是圍繞著誰坐在車上,誰能第一個得到獎勵或吃飯時誰可以坐在家長旁邊等等,那麼你需要制定一個標準的規則來決定。

「在托兒所的老師經常使用這種方法,他們會安排特別的日子裡,孩子們輪流分發零食,或決定在講故事的時間輪到誰能坐在大人的旁邊」,曼恩說。「當這些事件由一個中立的第三方來決定時,就能消除沖突,因為這不是媽媽和爸爸的選擇,而是日歷決定的。」

5、留出一些獨立空間給孩子

孩子們往往會發動領土爭奪戰,希望能在家庭中有屬於自己的地方和空間。給每個孩子提供專屬他自己的東西,從而讓生活更簡單。

「即使孩子們共用卧室,重要的是要為他們劃定各自獨立的空間,無論是一個書架或一個特定區域也好,劃定每個孩子的范圍」,曼恩建議。「孩子們也經常試圖爭取得到家長的注意。每個孩子要得到與父母獨處的時間,這段時間內要避免讓他的兄弟姐妹們來打擾。」

6、不要讓無聊導致戰爭

當沒有什麼可做的,家長也沒有關注孩子們,孩子們就會彼此打架。這種類型的沖突沒什麼可擔心的,曼恩說。

「打鬧並不總是因為爆發了沖突,有時戰斗本身只是游戲的一部份,」她說。「例如,在汽車上,如果他們感到厭煩,孩子們會選擇打一架,這樣會帶來興奮,也可以得到父母的注意,這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回報。」

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總會找點事做,就帶齊東西,讓他們忙碌起來,無論是書籍,DVD播放器或全家人可以一起玩的游戲都行。

7、與您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

有時候,父母分享自己的童年故事會很有幫助,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產生共鳴,並發現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的類似情況,曼恩建議。「書本中的故事很好,或任何你可以記得的事例,關於如何與其他孩子學會相處,學會共享和相互尊重等美德。

閱讀全文

與如何引導小學生正確的交往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3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58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6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7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7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5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4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98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2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3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5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2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0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5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89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3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4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2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3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