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好習慣要注意什麼問題
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好習慣?要注意什麼問題?
3.注意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如培養孩子讀書的好習慣,父母每天陪孩子學習半個小時,讀書的好習慣自然就養成了。比如每天陪孩子讀半小時英語,等等。好習慣的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重要的是長期堅持。父母的態度要堅定,這樣孩子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孩子面前,父母一定要有主見,做任何事都要堅決。如果父母下定決心,孩子就會受到影響。
用完東西放回原位、指引孩子做好分內的事情。用完東西放回原位,保證物品整潔;指引孩子做好分內的事情,不跨越界限。
3. 教師如何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
首先,我們要設置適合幼兒發展的硬體環境,為幼兒逐步建立秩序感創造條件。蒙台梭利認為,幼兒的秩序敏感期在2-4歲。
因此,培養幼兒秩序感,至少要從小班開始。在班級里,教師可以設計教具擺放的固定位置。這個位置可由教室活動區角的設計來確定,也可由教師觀察幼兒的活動規律決定。當玩教具位置固定後,教師可製作一些顯眼並容易區分的標示,方便幼兒獨立取放玩教具。
此外,教師還要注意活動材料投放的數量,材料並非越多越好,而要根據幼兒人數、年齡特點和學習需要來確定。如果材料過多、過雜,幼兒在活動時就無從下手,從而引起浮躁情緒;如果材料太少,不能滿足幼兒活動的需求,則可能出現爭搶現象。因此,我們在提供活動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好這個「度」,為幼兒的有序活動提供條件。
其次,我們要緊湊安排、科學進行一日活動。減少幼兒閑坐、等待的時間,使幼兒各個環節的活動既有條不紊,又輕松愉快。活動前,教師就應該跟幼兒講明白活動內容、流程和規則。這樣,孩子才能在活動中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活動結束時,教師應對遵守規則的行為予以肯定,使幼兒產生滿足的情緒體驗,並加深對規則的印象。
第三,我們可以為幼兒的生活常規引入「規則信號」。以往,教師針對班級活動項目的轉換,可能會使用「快去洗手」、「快坐好」這樣的話語。在我們進行教學反思時,意識到了教師以「命令」的方式來指導幼兒,幼兒就只能被動地、不情願地按照教師的「命令」做事。為了使幼兒在平等、滿足和尊重的氛圍中,輕松愉快地接受並遵守一日活動常規,我們改變了活動轉換的提醒方式。在提醒的語句前加上禮貌的「請」,讓孩子感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信任。例如,「請安靜」、「請坐好慢慢吃」、「請將碗筷放整齊」等。不僅如此,我們還引入了「音樂節奏信號」。在活動環節轉換時,通過播放音樂,讓孩子以愉悅的心情,自然過渡到下一活動項目。我們在活動前、活動結束、午休等時段准備了不同的音樂。通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孩子們就能自然地在某個樂曲響起時進行活動轉換。
第四,教師要為孩子做好遵守規則的榜樣。幼兒的眼睛,是反映教師行為的鏡子。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來說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例如,有一次排隊喝水時,有幾個調皮的孩子插隊,遭到了小朋友們的反對。我拿起水杯排在隊尾,告訴他們,「看,老師喝水也要排隊呢!」馬上,幾個插隊的孩子也跟著我排起隊來。教幼兒學習規則,貴在以身作則。同時,教師之間要保持對幼兒要求的一致性,避免時松時緊,使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具備持續性。
第五,讓幼兒參與制定班級規則。在孩子熟悉一日常規後,我們可以大膽地讓幼兒自定班級規則,這樣不僅有利於他們對規則的認識和理解,而且有助於幼兒自覺去遵守規則,提高他們獨立自主能力。在培養幼兒制定規則之初,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回憶一日生活,談談在每項活動中,幼兒最不喜歡小夥伴做什麼、為什麼。通過和孩子們討論,根據本班級特點,完善每項活動的規則和制定本班級規制。只有這樣,規則才能從外在的約束變成幼兒內在的需要。幼兒參與制定的教室常規,才會引起其主動地認同,從而發自內心地去遵守。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幼兒不僅能體驗到「做教室的主人」的成就感,而且能逐步理解秩序規約中的相對自由。
第六,讓孩子自己進行班級秩序管理。例如,我們班設置了很多「小管理員」,如圖書管理員、紀律管理員、玩具管理員和衛生管理員等。每天早飯結束時,「小管理員」們就開始了他們的工作——有的擺圖書,有的掛毛巾,有的擦櫃子——不僅各司其職,還監督別人做得怎麼樣。在爭當「小管理員」的過程中,幼兒還學會了相互協調、合作,學會了自己解決人際矛盾,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也學會了理解和照顧他人。在此過程中,幼兒形成的責任感和集體意識,能使其更好地參與班級活動。
4. 如何讓孩子遵守規矩有什麼好的辦法
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規則,比如准時作息時間,講究衛生,講禮貌這些,假如家長要規定孩子保證,最先自身要保證搞好。
我們可以選用游戲的辦法協助孩子遵守規則。比如,大家規定孩子看了書以後將書放入原來地方,但是孩子們卻無動於衷,家長可以用游戲的語氣說:再如,當發覺孩子亂堆書時,可以用游戲的語氣說:「書小寶寶要回家,你了解它的家在哪裡?你能把它送回家嗎?」游戲是孩子的本性,當孩子把收書當做游戲時,會興高采烈去把書小寶寶送回家了。當孩子把書放入原來地方後,應立即予以一定和稱贊,激勵他之後反復那樣優良的個人行為。
重視孩子還反映在規則的簽訂全過程中。孩子不願意執行規則,許多狀況是因為不理解規則,大家讓孩子參加到規則簽訂全過程當中,不僅能讓孩子了解規則,並且,因為孩子親自參加了規則的制訂,TA們執行起來會更有驅動力。
與孩子商議創建規則的全過程可以遵循下列流程:提問問題——探討規則——開設規則——執行規則。
5. 小班孩子規則意識差怎麼辦 如何養成孩子正確的規則意識
1、父母以身作則,起到榜樣的作用:想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首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一點就是父母要樹立好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大家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最喜歡也最擅長的就是模仿,所有父母想要孩子遵守規則首先自己就要遵守規則。比如:孩子隨手把垃圾扔出窗外,父母第一時間撿起並且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想要孩子養成規律的作息自己就要先養成規律的作息;父母想要孩子遵守交通規則自己就要遵守交通規則,以小見大。
2、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除了一些社會規則,相信很多家長平時在家也會給孩子制定一些家庭規則,家庭規則是孩子規則意識的基礎。不過我們建立各種規則初心也是為了孩子能夠更好,而不是一味地限制孩子的行為。所以家長在建立家庭規則的時候,不妨邀請孩子共同參與,和孩子一起商討後共同制定規則,讓孩子從「他律」轉為「自律」。
3、讓孩子體驗違反規則後果: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過程中,很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讓孩子體驗違反規則的後果,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遵守規則單純因為不知道後果是什麼。讓不遵守規則的不良後果直接作用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最近很喜歡打人,那麼就用他打人的方式方法作用於他,體驗到後果能夠有效的減少孩子違法規則的頻率。
4、尊重孩子:建立所有的規則、對孩子的約束和規范,都是為了孩子能夠更有規則意識,成長成為一個健康、快樂優秀的人。因此家長在制定規則的時候,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的意願,以免孩子產生抵抗情緒。同時,建立好規則後父母也應該和孩子一樣,共同遵守,所有人都遵守的才叫規則,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6. 如何培養我們的規則意識
所謂規則意識,是指是發自內心的、以規則為自己行動准繩的意識
.比如說遵守校規、遵守法律、遵守社會公德、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
規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普遍性)
其實現代社會充滿規則,如交通規則、競爭規則、游戲規則、家庭規則等.制定規則是為了規范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將來無法在社會中立足,更談不上成才了.所以,家長要從生活細節入手,從小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讓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處處充滿規則,從而願意學習規則、執行規則,並慢慢養成習慣.
量身定做一套規則
◆家長態度要堅決,規則要明確,盡量避免漏洞或片面化.如,「大人不在家,不準觸摸電器開關和電源插座」這樣的規則就不妥,這會給孩子留下「空子」:是不是大人在家的時候就可以觸摸呢.正確之舉是嚴肅地告訴孩子:觸摸電器開關和電源插座會有觸電的危險,任何時候都不準碰.
◆當規則針對某種具體物品時,最好說清此物品的功用,這樣孩子會更樂於接受.就說家中的椅子吧,您應該告訴孩子「椅子是用來坐的,不是用來站的」,這種說法比「不許站在椅子上」或「站在椅子上危險」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您和孩子說「積木是拼搭著玩的,不是扔著玩的」,就比單純說「不準扔積木」或「扔積木會砸壞其他東西」更適合孩子的心理,也更容易被他接受.
◆對於孩子偏愛的、不被允許的游戲,家長不妨為其提供相應的替代玩法.如,孩子對扔盤子有興趣,您可以指著金屬小勺對他說:「扔盤子不好玩兒,咱們來扔小勺吧.」
◆規則的制訂要給孩子留有希望.當孩子想做某件事而家長必須拒絕時,家長應對孩子的心情表示理解.舉個例子:晚上,孩子沒寫完作業就要看電視.您可嘗試用以下方法分步予以拒絕:
第一步:「媽媽,我想看動畫片」——耐心傾聽孩子的要求.
第二步:「可我們已有約定,沒寫完作業不能看電視啊」——明確亮出規則.
第三步:「明天,你早點兒寫完作業再看吧」——給孩子留有希望.
顯然,以上做法會比您一口拒絕孩子,更易為他接受.
◆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在制訂規則的時候要考慮全面,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盡量避免使他產生抵觸情緒.家長須知,規則的制訂在於建立「警戒線」與使孩子有秩序感,保障孩子沿著安全健康的軌道成長,而不單是為了樹立家長的威信.
◆盡可能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訂,尤其是涉及與孩子關系密切的事情.共同制訂規則除了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外,還會增強他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另外,規則內容務必明確、具體,不能給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更不能「乞求」他遵守規則.
執行規則有技巧
規則制訂了,關鍵在實施.規則執行效果好的家庭固然不少,但執行效果較差甚至徹底失敗的家庭也非少數.下面是一些失敗的事例,讓我們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發掘、領悟出相關的技巧吧.
失敗事例1:吃飯時,茵茵邊吃邊玩兒,她把果汁倒進飯碗里,攪個不停,然後又把盤子里的菜挑出來扔在地板上,再看茵茵的爸爸媽媽,吃飯也是挑三揀四,嘴裡嚼著食物,而眼睛卻盯在電視機屏幕上.
7.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我們知道作為一個社會人,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則,因為無規矩不成方圓,而孩子,因為他們根本不清楚這些規則。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呢?
這兩天,都在被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刷屏——
視頻的監控顯示,小車還在猛獸區,車中的一女子突然打開車門從副駕駛位下車,走到車子的另一側打開駕駛門,這時一隻猛虎從她背後躥出襲擊該女子。女子的母親救女心切,沖出車門,卻被另一隻猛虎當場咬死。
血淋淋的新聞,看完以後我倒抽了好多口涼氣。新聞報道該女子的孩子也在車上,估計此事讓孩子的心理陰影面積達到100%。
不能說動物園一點責任都沒有,但更多網友認為,這鍋不能讓老虎背!自駕入園需簽安全協議書,且動物園的標志明確,遊客在危險區域擅自下車,自律意識不強,無視動物園的規則,應該自己承擔責任。可怕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個人對規則的無視,尤其是在孩子面前。
1、一個人的規則意識是從小培養起來的,孩子的學習能力、模仿能力都是在無形中就開始發展了。在他還不能准確理解規則的概念和意義的時候,或許他已經在遵守著、或破壞著某些規則了。
我常常在路上見到老人抱著娃,帶著兒子媳婦,一家大小浩浩盪盪地闖紅燈,且闖紅燈的技術非常嫻熟,巧妙地躲過一輛又一輛的車,甚至還會面帶笑容地招手示意路過的司機,讓自己先過馬路……對這種行為我真是大寫加粗的服。基因果然強大,連闖紅燈的技能都能遺傳。
但這有什麼好的?就不擔心自己的孫子剛學會走路,就開始邁著不成熟的.步子去闖紅燈嗎?你確定孩子不會遇到意外嗎?孩子從小就嘗到不遵守規則的「甜頭」,在規則面前永遠抱著僥幸心理,這不是更可怕的一件事嗎?
新聞事件中,如果老虎沒有出現,孩子便會意識到:實際上野生動物園也沒那麼可怕,下車晃晃其實不會有什麼意外,擔心危險那都是多餘的!
然而,老虎出不出現要看它的心情。下車沒遇到老虎是僥幸,遇到老虎就是不遵守規則而需付出的慘痛代價!
2、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需要父母以身作則,遵守規則,敬畏規則。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孩子的耳朵旁邊念經——「你得這樣,而不是那樣」,孩子會很煩躁,並且不重視你的這種「培養」。真正的培養是適度的言傳+具體的身教。
由於認知水平的限制,孩子對圖片文字明示的規則可能讀不懂,有時候即使讀懂了,他也不能理解。因此,適度的言傳是必須的。你需要認真、明白地告訴孩子,哪些規則你必須遵守,並且帶著孩子去遵守規則。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孩子小時候都不知道超市的東西不能隨便拿,每次到超市拿起自己想要的東西就直徑往外走。這時候我們蹲下來告訴孩子:這個東西還沒付錢,就是老闆的,不能直接拿走,付了錢才是你的。
當你在孩子面前示範一遍如何付錢,孩子便會理解這個規則,並且從此遵守這個規則,再也不會抱著東西就走了。
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遵守規則的例子。可以說,生活無處不是規則,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對他的成長太重要了!
3、新聞事件中的女子在車子還沒駛出猛獸區就下車,如果她不圖一時心急,不走這個捷徑,等車子離開了園區再下車,那就可以避免這場家庭災難了。
但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沒有如果。
在猛獸區下車被老虎襲擊,或許有認為這是一次極低概率的意外。但這真的是「意外」嗎?某種程度上說,這是註定會發生的殘酷事件,只是什麼時候發生,以及發生在誰身上罷了。
規則不是捷徑,但卻是世界上最簡單、最安全的路。孩子終究是要走進集體、走進社會的,如果你擔心孩子因為守規則會吃虧,我只能說,這種擔心不僅多餘,而且很蠢。
相比起擔心他因為守規則而吃了一點所謂的「虧」,我更擔心他時刻都抱著僥幸心理,為人做事總在挑戰規則,我寧可他走得慢一點、穩一點。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句聽到爛的話,卻是最朴實的道理。如果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沒有教會他這一點,這筆債遲早要還的。規則從表面看是一種限制,但實際是一種保護。不遵守規則的時候,它比老虎還要可怕;當你遵守它,它就是你的盔甲。
有規律的生活和習慣
在孩子的生活中,規則很大部分的內容其實是養成生活規律和行為習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思考和學習,他們喜歡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復性的、有規律的生活讓他們覺得有安全感,並有利於他們意識到這些習慣的存在,從而逐漸建立習慣。
比如,我們家兩個孩子,從小吃飯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們一直是這么做的,也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別的規則:「吃飯時必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
然而,有一年我們回國,當時大寶4歲,小寶2歲半,孩子們到了新環境,一些習慣就被打破了。小寶一開始吃飯坐不住,外公怕他餓著,拿著飯碗追著他喂,於是小寶就養成了在外公家吃飯可以到處走、到處玩的習慣。後來,外婆說這樣不行,要糾正,然後跟小寶申明「吃飯時必須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時間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時,家裡正在上演「吃飯拉鋸戰」。這件事生動地告訴我們「如果一開始不給孩子定好規則,那麼以後再定規則就意味著禁止,執行規則必然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抗」。
為孩子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程序,讓他們對生活的「規定動作」有預見性,行為習慣養成了,孩子就不會覺得建立規則是一種禁止。
安全的界限
3歲前的規則應該是以保護孩子自身的安全、不傷害他人和公物為界限,這一點要和「為了成人的方便而設立規則去限制孩子」區別開。比如,當孩子會爬以後,就會到處探索,我們要做的是盡量保證家裡的環境安全,把容易讓孩子受傷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電源插座蓋住等,做好預防措施。讓孩子能夠盡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後面這個不許那個不許。
那麼什麼是安全規則呢?比如在停車場的規則。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抱下車後,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到處跑。我們要事先講清楚,在停車場一定不能亂跑,因為坐在車里的司機不一定能看到他。那麼孩子可以怎麼做呢?告訴他「可以抓住大人的手、衣服或者包」。
再比如在游樂場的規則。告訴孩子,別的小朋友在玩鞦韆,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來,否則有可能傷害到他。告訴孩子玩鞦韆的規則: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禮貌地問「什麼時候可以輪到我」,或者先去玩別的。家長不僅僅是解釋規則,還要為孩子提供一些解決方法,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決定,發揮他們的主動性。
8. 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好習慣要注意什麼問題呢
怎樣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和好習慣?要注意什麼問題呢?
3.注意處罰要可行。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除了確立規則的內容,向孩子解釋清楚規則,共同執行之外,還要在制定規則的時候進行協商,明確違反規則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在執行家規的時候,一旦有人違反了家規,就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應該立即執行。懲罰的力度和時間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家規不僅是孩子要遵守的,也是大人要以身作則的。另外,所有參與制定規則的人都需要注意遵守規則,注意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