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現代是怎麼造紙
現代的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調制、抄造、加工等主要步驟。
1、制漿的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一般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一般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三步驟: 散漿、打漿、加膠與充填。
3、抄造過程
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
中國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東羅馬使臣或亞歷山大城商人來中國廣東通商,途經越南時,將當地所造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
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⑵ 造紙的過程(要簡單的易懂的|)
造紙的過程:
第一步,制漿。如果用樹類、草類造紙,那先要把樹木和草切碎,然後再悶在一個大鍋裡面蒸煮至爛,接著把蒸好了的液體(專業上叫紙漿)從鍋裡面放出來。
再使紙漿流過專門的設備被紙漿中的纖維磨得更爛。接著,把紙漿用篩選設備處理一下,然後漂白,並且把紙漿洗干凈。
到這里的工作,我們專業上叫作「制漿」。
概括起來就是:切碎--蒸煮--磨--篩選--漂白--洗滌。
第二步,造紙。把制漿處理好的紙漿再一次篩選除渣(注意:這里的篩選設備並與制漿工段的篩選設備並不是共用的)。
由於制漿車間過來的紙漿比較濃,在這里還需要把紙漿稀釋一下,至大約0.8%的濃度。
這時,處理好的紙漿通過管道,經過專門的設備(專業上叫「流漿箱」)噴到網子(專業上叫「成形網」)的面上。
網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網子里的水,從而也就把液體的紙漿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強度的濕紙。濕紙再經由專門的輥子(專業上叫「壓榨輥」)擠壓。
最後貼在許多個大鐵鋼(專業上叫「烘缸)缸面上徹底乾燥完畢,並且捲成大卷。大卷的紙輥再在復卷機上進一步捲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紙。
(2)如何人工造紙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造紙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
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
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
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機制紙存在漿網速差導致纖維縱橫向分布不均,手工紙不存在纖維縱橫向分布比例不均,特別體現在書畫用紙上(比如:宣紙)。
⑶ 在家裡怎麼樣造紙簡便
1、先將紙張托於一較厚的紙張上,待半干時用棕刷用力刷,使字口出現少量墨痕。 2、用黃柏、皂角煮水刷作品多遍。可以洗掉浮墨,紙張變的黃中帶黑,黃柏可以防止蟲蛀。 3、將紙張揭掉,再重新托於一張新紙上。
⑷ 造紙的八個步驟
1、制漿過程
制漿為造紙的第一步,將木材轉變成紙漿的方法有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法和半化學制漿法等三種。
2、調制過程
紙料的調制為造紙的另一重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性的優劣、紙張保存期限的長短直接與它有關。常見的調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步驟:散漿、打漿、加膠與充填。
3、過程抄紙部門的主要工作為將稀的紙料,使其均勻的交織和脫水,再經乾燥、壓光、卷紙、裁切、選別、包裝,常見流程如下:
紙料的篩選:將調制過的紙料再稀釋成較低的濃度,並借著篩選設備,再次的篩除雜物及未解離纖維束,以保持品質及保護設備。
網部:使紙料從頭箱流出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並均勻的分布和交織。
壓榨部:將網面移開的濕紙引到一附有毛布的二個滾轆間,藉滾轆的壓擠和毛布的吸水作用,將濕紙作進一步的脫水,並使紙質較緊密,以改善紙面,增加強度。
烘缸:由於經過壓榨後的濕紙,其含水量仍高達52%~70%,此時已無法再利用機械力來壓除水分,故改讓濕紙經過許多個內通熱蒸氣的圓筒表面使紙乾燥。
卷紙:由卷紙機將紙幅捲成紙卷。
裁切、選別、包裝:取前面已捲成筒狀的紙卷多支,用裁紙機裁成一張張的紙,再經人工或機械的選別,剔除有破損或污點的紙張,最後將每五百張包成一包(通常叫做一令)。
(4)如何人工造紙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從出土的實物中可以知道,早期的紙都是以大麻為原料製成的。其製造工藝大致為:漚麻,即把麻浸泡水中,使它脫膠;接著把麻加工成麻縷;然後把麻縷搗爛,又稱打漿,使麻纖維分散開;最後進行撈紙,也就是使麻纖維均勻地散布在浸入水中的篾席上,再撈出乾燥,就成紙張。
這個工藝過程與漂絮法極其相似,表明造紙工藝正是脫胎於漂絮法。當然,早期的紙還是很粗糙的,麻纖維搗得不夠爛,纖維在成紙時也分布得很不均勻,因此還不便於書寫,大都只是用來包裝物品。
但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張,正是由於它的出現,才引起了書寫材料的革命。在這場書寫材料的革命中,蔡倫以其重大的貢獻而留名青史。
⑸ 如何在家中造紙
家中不可以造紙,造紙分有機制和手工兩種形式,機制是在造紙機上連續進行,將適合於紙張質量的紙漿,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在造紙機的網部初步脫水,形成濕的紙頁,再經壓榨脫水,然後烘乾成紙。
手工則用有竹簾、聚酯網或銅網的框架,將分散懸浮於水中的纖維抄成濕紙頁,經壓榨脫水,再行曬干或烘乾成紙。
機制和手工兩種造出來的紙最大區別在於,由於手工紙採用人工打漿,紙漿中的纖維保存完好;機制紙採用機器打漿,紙漿纖維被打碎。使得手工紙在韌性拉力上大大優於機制紙。
(5)如何人工造紙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在造紙術發明的初期,造紙原料主要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主要是麻纖維,品種主要是薴麻和大麻。據稱,我國的棉是在東漢初期,與佛教同時由印度傳入,後期用於紡織。當時所用的樹皮主要是檀木和構皮(即楮皮)。
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時的西漢初年,紙已在中國問世。最初的紙是用麻皮纖維或麻類織物製造成的,由於造紙術尚處於初期階段,工藝簡陋,所造出的紙張質地粗糙,夾帶著較多未鬆散開的纖維束,表面不平滑,還不適宜於書寫,一般只用於包裝。
⑹ 小學生如何手工造紙
步驟:
手工造紙需要准備的材料:紙漿,濾布、濾板,濾盒,壓板,一次性水杯,清水。
1、將紙漿放入一次性水杯內。
(6)如何人工造紙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是指由發明造紙術經歷代流傳的,不用機械或僅用非常簡單機械的手工造紙方法。
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薴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我國傳統手工紙的製法,有一整套生產工序,不論採用何種原料,抄造何種紙張,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步驟。這些主要的生產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乾、焙紙。
手工紙的品種比較繁多,也較為雜亂,大概有200種左右。 手工紙按用途劃分為文化用紙、生產用紙、衛生用紙和祭祀用紙四個大類。
最著名的手工紙是供毛筆書畫用的宣紙。這種手工紙以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勻整和色澤耐久而馳名中外。其次還有大千書畫紙、鳳翔書畫紙和毛邊紙、連史紙、玉扣紙、高麗紙等文化用紙。這些手工紙都有獨到之處,往往具有機制紙所無法具備的某些特徵。
⑺ 小學生如何自己造紙
首先制漿。如果用樹類、草類造紙,那先要把樹木和草切碎,然後再悶在一個大鍋裡面蒸煮至爛,接著把蒸好了的液體(專業上叫紙漿)從鍋裡面放出來。
再使紙漿流過專門的設備被紙漿中的纖維磨得更爛。接著,把紙漿用篩選設備處理一下,然後漂白,並且把紙漿洗干凈造紙。把制漿處理好的紙漿再一次篩選除渣(注意:這里的篩選設備並與制漿工段的篩選設備並不是共用的)。
由於制漿車間過來的紙漿比較濃,在這里還需要把紙漿稀釋一下,至大約0.8% 的濃度。
這時,處理好的紙漿通過管道,經過專門的設備(專業上叫「流漿箱」)噴到網子(專業上叫「成形網」)的面上。
網子的背面有真空箱一直吸收網子里的水,從而也就把液體的紙漿慢慢的吸成了有一定強度的濕紙。濕紙再經由專門的輥子(專業上叫「壓榨輥」)擠壓。最後貼在許多個大鐵鋼(專業上叫「烘缸)缸面上徹底乾燥完畢,並且捲成大卷。大卷的紙輥再在復卷機上進一步捲成符合客戶要求的成品紙
⑻ 紙張的製造過程(8個步驟)
紙張的製造過程如下:
1、木料去皮。原料有很多,這里用木頭作原料,質量好。將用來造紙的木料放進滾筒,去掉樹皮。
(8)如何人工造紙簡便方法擴展閱讀
造紙原理:
造紙生產分為制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制漿就是用機械的方法、化學的方法或者兩者相結合的方法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參考資料
網路—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