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提升控筆能力
在初學者的手中,毛筆是個桀驁不馴的孩子,怎麼調教都不「聽話」,寫出來的筆畫經常粗細不均甚至東倒西歪,不禁讓人產生懷疑,難道自己不是學毛筆字的料嗎?想寫好書法控筆是主要,告訴你一個調筆鋒的好方法
1、在紙面的中心點開始,逆鋒起筆。
2、向右行筆,慢慢繞圈。
這個時候要講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調鋒。
毛筆在完成線條時一定要中鋒用筆。在直線的時候基本沒什麼難度,只要毛筆盡量立直就好。
但是在方向需要變化的情況下就沒那麼容易了:原本在筆畫中間的筆鋒,在轉過方向後偏到了筆畫側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偏鋒」。
所以,我們需要練習如何在轉變方向後,仍然保持中鋒用筆,也就是「調鋒」,而畫蚊香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方式,因為在畫圓圈時毛筆需要不停地轉換方向。
講一下調鋒的方法:
毛筆行走一段之後,筆尖開始向旁邊偏離,
這時候要把筆稍稍提起一點點,再稍稍調整方向後原地按回去,
然後繼續行筆:
原理其實很好理解——當毛筆沒法繼續按我們需要的狀態繼續行走時怎麼辦?把筆提起來再重新落回紙上恢復到你需要的狀態。只不過我們要做得很隱蔽,不能真的把筆提離紙面再重新落筆,只能稍稍(偷偷)把毛筆提至筆尖狀態再稍稍(偷偷)按下去。在畫圈的過程中不斷地重復調鋒的動作,有時需要手指輕輕捻動筆管來配合。
4、在完成第一張的時候主要注意調鋒的問題,然後行筆要盡量穩定。在第二張時要開始注意線條和線條之間的間距要相等,和拉線條一樣,間距應該等於線條的寬度,不要把距離畫得過寬(主要是為了節約紙張)。
5、一個可能遇到的問題——蚊香整根線條是連在一起的,畫到一半墨沒了要不要蘸?
建議是在開始時把墨蘸足一點,然後保持慢速、勻速行筆,當線條開始出現「缺墨」的情況時,不要馬上停下來蘸墨,要試著減慢點速度,繼續保證線條墨色濕潤,「越缺越慢」,直到真的沒法通過減速避免枯筆的時候,再停下來蘸墨,停頓的次數越少越好。
而在書法錄像中,示範者行雲流水般地寫字總讓人羨慕不已,如果是現場看書法家進行創作,更是一種享受。再看自己磕磕絆絆寫字的樣子,很多人都會感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想要控制好手中的毛筆,必須要學會對手腕的運用。初學者經常只注意到字,卻忽略了一點:寫字的那隻手才是我們要練習的重中之重!要從一開始就練習懸腕的能力,過了這一關,各種書體都能書寫自如。
手要穩,寫出來的筆畫才均勻,這是常識。把手臂放在桌面以保證自己的手足夠穩,就能把字練好,就是誤區了。手的穩是懸腕練出來的,可不是固定出來的。當然,一開始就懸腕,對於初拿毛筆的朋友來說,還談不上把字寫得如何漂亮,最現實的目標是把線條寫勻稱了。
因此這個階段用用筆畫簡單的篆書部首作為練習對象最合適,只有直畫和弧畫,筆法也完全是中鋒用筆。不但練習懸腕方便,對於下筆的輕重,緩急也可以細細揣摩。
手腕高懸練字不易,初學者還可以考慮用「提腕」這種過渡的方式來適應。也就是手腕提起來懸空,但手肘支撐在桌面上。
這樣做的好處是有了借力,線條控制起來更容易,字寫得漂亮更容易建立信心;缺點也很明顯,容易產生依賴性,總想「偷懶」不練懸腕,水平無法進一步提高。懸腕的高度直接影響到所寫字的大小,只要嘗試一下就能明白。
❷ 書法怎樣調鋒
1、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
2、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
3、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書寫過程中用中鋒、側鋒、露鋒折轉自如,按筆提筆不倒鋒,不散鋒等,都是通過筆鋒才能完成的。
所以,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2)快速書寫調鋒方法擴展閱讀:
書寫中常見的幾類書體:
1、篆書;
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
2、隸書;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3、楷書;
楷書也叫正楷、真書、正書。從程邈創立的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橫平豎直。
4、行書;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5、草書;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❸ 毛筆行草書法訓練技巧
毛筆為創造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中華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是中華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毛筆行草書法訓練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用筆的“發力點”問題
所謂“發力點”是指在運筆過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處和鋒變最大之處。
書法筆法的變化是極為復雜的,尤其是行草書,很難以定量分析。在“發力點”這個問題上變化就十分復雜。我們發現在傳統經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發力點”技巧的運用上是非常有機巧的,手段也是非常多樣的。我們分析大體有,常規式(或稱經典式)、均衡式和變異式三種“發力點”的技巧。
常規式的“發力點”主要在筆畫的兩端和直折處,其“發力點”相對比較固定。比如漢隸和唐楷比較典型。不管其風格是有多大差異,但在每一筆發力的位置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隸書“蠶頭”和“雁尾”的部位必是“發力點”;凡楷書“藏入”、“頓收”、“折筆”和“鉤根”的部位必是“發力點”的位置。行草書中王羲之、董其昌、趙子昂是典型之例,尤其是趙子昂更趨於經典化,其“發力點”幾乎完全恪守楷法法則。其風格是工整、平穩和嫻雅。
均衡式的“發力點”實際上是沒有清晰的發力點。小篆一系比較典型,尤其鐵線更為典型。朱耷、懷素的草字也具有明顯的均衡“發力點”的特徵。
變異式的“發力點‘可能是落在點畫的任何部位。相當多的魏碑楷書具有清晰的這點特徵。與常規經典式的”發力點“比較,我們發現,它有的按常規”發力點“發力,更多的是不按常規的”發力點“發力。如以撇為例,常規的”發力點“是在起筆處,極為少見將’發力點”下移到別處,而北碑撇的“發力點‘可以設在這一筆的任何部位。這種”發力點“的變異會直接造成線形的變異和風格上的差異。故而形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現象。在行書體系中,在“發力點”上變異較大較明顯的當屬米芾、鄭燮、王鐸和張瑞圖。米芾、鄭燮和王鐸是從常規經典式“發力點”技巧和鋒變中蛻變而來,而張瑞圖的“發力點”與鋒異變則走向了另類。
當運筆均衡發力時,鋒變小,點畫多顯長短之別而少重輕之異,其節奏也就不清晰明快;當運筆不均衡發力時,鋒變跌宕,點畫線形變化必然豐富,節奏自然清晰強烈。
在評價筆法的好壞高下時,審其“發力點”是否准確而精到,“發力點”的變異是否精妙而奇巧,應該是一條不應忽視的標准。因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書者的功力和造詣。
二、主筆的概念
在筆法技巧中,主筆的概念是非常需要強調的,尤其是篆、隸、楷,主筆至關重要。
之所以稱為“主筆”,是因為它在一字之中充當最主要的角色。主筆有三個主要功能特點:
1、佔有重要位置,起一字的主體支撐作用。
2、筆畫最長,書寫難度最大的一筆。
3、表現力最強的一筆。
篆、隸、楷的主筆一般是比較穩定的,變異幅度比較小。行、草的主筆極不穩定,其變異的幅度非常大。所以,在篆、隸、楷的創作中,主筆是不能出現敗筆現象的。如果苛刻一點,一幅作品之中、甚至連一筆的敗筆也不能出現。主筆若寫敗,整字則必敗,一字已敗,通篇失色。當我們在審視一件楷書作品時,如果有一個字的主筆出現敗筆,那麼,我們就會發現,這個字是整幅字中最顯最跳的一個字,敗筆的暴露尤其明顯。所以,篆、隸、楷的創作對主筆的要求是極為嚴格和挑剔的。
古人對主筆的研究也多有論述,劉熙載在《藝概》中有:“畫山者必有主峰,為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筆,為余筆所拱向。主筆有差,則余筆皆敗,故善書者必爭此一筆”。
行、草書的創作,在主筆的把握上要比篆、隸、楷復雜得多,其難度也大得多。復雜的原因是講求變異,主筆可以變異成副筆,主筆自身也可以有各種造型的變異。難度大的原因是,不但要精而且要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行、草書不僅僅主筆變異,副筆的變異更大,副筆有時可變為主筆,更多的是自身的變異。當副筆和主筆的功能特點發生變化時,對變異的副筆須作主筆對待。由於行、草書的創作有即興性和隨意性的特點,“同字不同貌,同筆不同形”是行、草書創作的重要技巧法則。它更須作者要具有較強的控鋒能力、變化能力、應變能力、表現力以及對字型的組塑能力等等。
三、筆速問題
在筆法技巧中,運筆的速度是絕對不可忽視的技巧之一。筆速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快與慢的問題,它與所要書寫的墨色、字體,所要表現的風格、節奏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筆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現這幾個方面,又要受到這幾個方面的制約。
1、筆速與墨色的關系
用墨的核心技巧是“紙墨相發”,用墨的關鍵技巧是施墨。由於水墨落到紙上有滲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時必須要把握准分寸,否則失控就會敗墨,失去墨韻。
其規律是:“飽筆滲化快,渴筆滲化慢”(其中墨的水分大小和紙質的吸水性大小不能忽略)。為使墨的控制准確而合度,如何把握筆速就是關鍵環節了。
其要領是:“飽筆須快,渴筆宜慢”。
例如在行草書的創作中,當毛筆蘸一次墨之後,要連續書寫若干字,筆含之墨就有一個由多而漸少的過程,而行筆的速度也要有一個由快而漸慢的過程。這是一個有規律的過程。如果不按這個規律運筆,飽筆反慢運,渴筆卻快行,那紙上之墨一定一塌糊塗。前段漫漶不清,後段蒼白乏色,也就無所謂墨韻而言了。行、草書的墨色注重濃淡、枯澀、燥潤、虛實的變化,因此,對筆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具有高速與低速的馭筆能力技巧,才能表現行草書的墨色墨韻。
在篆、隸、楷的創作中,筆速要求勻和,一般情況下反差較小,大多採用中低檔的速度。原因是,這類字體的墨色反差較小,書寫時筆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飽,不宜太渴。筆速與墨色是互為表現的關系,又是互為制約的關系。
2、筆速與字體的關系
不同的字體對筆速有不同的要求。篆、隸、楷的筆法是筆筆獨立的,又要強筆畫的刻畫。這樣,在點畫的書寫中,運筆的速度就很難加快。另外,這幾種字體的章法基本是成行成列,一格一字,字字獨立,字與字之間沒有綿互縈帶關系,故而,很難以快檔筆速運筆。
行、草書的筆法有很大的自由度,筆畫的長短、粗細隨機可變,直線、弧線可任意組合,筆勢可斷可連,單字中可連筆,數個字可纏綿。這些都為筆速的加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或可以說,提供了既可以加快又可以放慢的條件。
3、筆速與風格的關系
技巧表現風格,風格制約技巧。筆速是筆法中的技巧,故而,筆速與風格是互為表現,互為制約的關系。風格恬靜一路,筆速須穩和;狂狷一路,筆速要急掣;古樸一路,筆速應遲澀,等等。在行、草書中,這種風格的多樣性與筆速的多變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屬動態字體,風格差異極大,其筆速的變化差異尤其明顯。它要求書寫者,必須能對各檔的筆速,都要有很強很嫻熟的駕馭能力,才能很好地把握風格。同樣是王羲之的作品,其筆速不同,風格不同。《蘭亭》筆速相對慢,《月儀》筆速快。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篆、隸、楷雖屬靜態字體,但在風格上是非常多樣化的。以唐楷為例,禇遂良筆速快,歐陽詢筆速中,顏真卿筆速慢。筆速的快慢對風格的表現會產生直接的影響。
由此可知,風格對筆速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筆速對風格的表現是需要分寸的。
4、筆速與節奏的關系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任何字體在創作上,都必須要有節奏韻律的展示。單從點畫線條的角度上看,粗與細、重與輕、長與短以及遲澀與流暢、穩重與奔放等等,都是構成節奏的基本要素。這種對比愈是強烈,節奏就愈加跳盪。遲澀和穩重之筆必然是慢行的,流暢與奔放之筆肯定是快捷的。
行、草書的書寫,快慢徐急、重輕粗細、大小收放的變化很大,所以就不是等勻的運筆速度。這是行草書創作非常重要的筆法技巧。
篆、隸、楷書的書寫,雖然不比行草的節奏反差大,其中也有節奏把握的問題。或某字凝重,或某字飄逸,須依行氣節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筆速的把握亦當隨之而變化。
快速的運筆與細微的刻畫是一對矛盾,筆速越快,發力與鋒變失控的幾率越大。所謂練筆,練的就是要解決這對矛盾,練的就是快且精,練的就是能駕馭各檔的筆速來寫出精美的點畫線條和精彩的漢字造型。
四、連續書寫的控鋒問題
不同的字體在書寫時有不同的控鋒技巧。篆、隸、楷在書寫時的調鋒過程可以比較自由,也就是說,當鋒變失控或不理想時,可以並允許隨時停頓,可以在硯蓋上將鋒理順。因為,這類靜態字體的筆畫是獨立的,一筆寫完,毛筆要離開紙面,然後寫下一筆,每筆之間有一小的停頓間歇,所以,在書寫的途中有能夠停筆理毫的機會。這種調理鋒毫的方法,我們稱之為“紙外調鋒”。
行、草書寫時的調鋒與篆、隸、楷有很大區別,因為,它有筆意的銜接,氣韻的通貫問題。由於這種筆意氣韻要求上制約,使得在書寫過程中不能隨意停頓,否則,行氣會氣斷意阻。寫行、草時必須是要連續書寫的,這樣,就要求書寫之際邊寫邊調鋒,其調鋒的過程須在書寫的一瞬間完成。這種調鋒方法,我們稱之為“紙上調鋒”。
行、草書連續書寫的技巧往往與其它的技巧糾纏在一起。首先,與筆速有關。沒有筆速也就無從談連續書寫的問題。其次,與把握線性的技巧相關。行、草書線形的變化非常復雜,連續書寫,瞬間紙上調鋒,要寫出高質量的點線。第三,與字法、章法相關聯。要注重字形的組塑、行氣的通貫和章法的和諧等等。第四,與墨法技巧關系緊密。行書講究墨的層次,講究行氣間的蘸墨點,只有筆在蘸墨時才是間歇與理毫之處。頻頻停筆蘸墨必然擾亂連續書寫的節奏。第五,與風格樣式等關系密切。
此外,連續書寫的技巧與其它非技巧因素也往往糾纏在一起。如文字內容和字的大小因素,書寫時幾案的寬窄與紙的移動因素,等等。可知連續書寫的技巧其難度是不容忽視的。
五、如何落款?
落款是正文組成部分,不可輕視。
要點:
1、署名是正文字一半以下大小。兩行落款要右高左低,不要換筆。
2、落款不能留空過多,要注意輕重比例。
3、蓋章作品下墊玻璃加書本。
4、印章最好不要超過三個。
❹ 楷書快寫的技巧 怎麼寫楷書快
1、初學楷法,當緩筆以定其形勢,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筆勢,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頭,而是一種沉著的節奏--舉止匆遽,易傷淺薄。
2、寫楷書時發筆逆入時速度要快,如驚蛇之入草;逆入作點後調鋒時宜慢一些,所謂「遲回不進,以成藏頭護尾之勢」。
3、筆與筆交換過渡時要快,所謂「過貴乎疾」;鉤法要快,蹲鋒得勢而出,所謂 峻快以如錐,快則力聚鋒尖。
❺ 歐體中用筆 調鋒 是怎麼回事 例寫 折時如何調鋒.
一般說調鋒是把鋒調正,調成中鋒。
你的意思應該是鋒的轉折
不管是調也好,轉也好,折也好,方法很多。
捻管,推桿折鋒,翻腕或轉腕,都是在調,
折,轉鋒,提按及衄挫也是在調峰。
橫折問題
古代沒有折,就是橫加豎
你就按橫加豎來寫,在橫寫完(當然不用寫橫收筆部分了)豎沒有落筆之間,加一個上提的動作。
九成宮大部分字都是橫加豎,最明顯的是也字。
永字八法沒有折法,就是古代永字是橫加豎,不是橫折。
上提的動作,相當於豎的半藏鋒。
橫——
切筆後就需要推桿折鋒,然後利用腕再把鋒調正,隨後運筆{根據需要提或按},折——該寫折的時候,右上鋒提筆調峰,豎——然後頓筆(相當於寫豎的切筆),頓筆後就需要推桿調鋒,再正鋒,再繼續寫豎。
❻ 毛筆書法中的「調鋒」是什麼如何調鋒
筆鋒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變化,如果不及時調鋒,便會出現偏鋒、絞鋒、散鋒等現象,這樣既影響線條的質量又給運筆帶來很多困難。所以在行筆的過程中要時刻進行筆鋒的調整,使之達到中鋒用筆。
怎樣進行調鋒呢?一方面,要注意筆鋒的不同變化,靈活把握筆鋒的提按使轉;另一方面,要仔細體會筆鋒在行進中所產生的力量感,以表現線條質量為目的進行筆鋒調整。要表現遲澀、徐疾、燥潤等不同的感覺,就要求對筆鋒的使轉進行不同的把握與調整。
❼ 怎麼樣才能筆走中鋒
元代書家趙孟頫在《定武蘭亭跋》中雲:「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用筆乃書法之本,這個亘古不變的根本,便是中鋒行筆,然吾學書年余,終不得其解,經征詢他人及查閱資料,恍有頓悟,於是作一簡論,以慰同道。
一、中鋒用筆前提
1、正確執筆:
唐太宗論執筆法:「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要求執筆要正,所謂「正」是說:動筆前筆桿於三維空間內與四方垂直,利於運動時筆鋒向各方出發。運筆後為保證「萬毫齊力」的用墨效果,筆桿反向傾斜於走筆的方向,但筆桿和筆鋒指向構成的縱向平面仍垂直紙面。即筆桿在縱向垂直於紙面的平面內方向傾斜,越出此面為病。
2、立鋒走筆:
立鋒走筆是讓「筆鋒時刻站立著行走」。就是利用快速、短促、有力的提、按、使、轉等筆法,以及筆鋒的自然屬性:彈性,達到每一次轉換筆勢和走向時,都把筆鋒調整到沒有任何方向,保持筆鋒的相對中正,為下一步的中鋒運筆創造條件。
3、恰當用筆
根據不同書體確定用筆的程度和分寸,即書寫時使用幾分豪。將毛筆「筆鋒至筆肚」間距離平均劃分為三等份,一等份為一分豪,二等份為二分毫,三等份為三分毫。通常:瘦金體用一分豪,歐、柳用二分毫,顏體用三分毫。做到書寫時下筆與用力的恰當。
二、中鋒用筆方法
清末書家楊守敬在論及中鋒用筆時,提出「八面出鋒」,是謂中鋒的妙語,道破了神秘筆法的玄機。中鋒用筆的方法便是「鋒出八面」:根據不同筆畫的不同走向,使用不同毛筆的鋒面。
如何能做到鋒出八面?此乃「中鋒用筆」的關鍵。
1、鋒面劃分
將筆鋒的平面走向,粗略分為八個方向,即八面。書寫時採用的不同的面,而非單一採用某一、兩面。
2、中鋒用筆
書法任何筆畫皆從「點起」或叫「點出」,從側鋒落下形成的「點」轉化為行筆的中鋒是講述的重點。
方法一:捻管轉鋒(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調峰時保持筆尖位置不變,通過手指轉動筆桿調整筆鋒走向。「橫、提」逆時針轉動筆桿,「豎、撇」順時針轉動筆桿,促使筆肚與行筆走向同。「捺」畫不用轉動。此過程走筆使用的鋒面,與起筆點畫使用的鋒面相同。此法優點是:轉換方便,容易掌握。缺點是:由於不停轉動筆桿,影響筆力和速速,筆法也顯單一。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逆時針捻動筆桿,使A面轉向右邊,用A面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切筆後側鋒帶筆,然後轉動筆桿走向想去的方向。簡稱:點,帶,轉。
方法二:提筆折鋒(紙張空間范疇內運筆)。
落筆成點後將筆鋒原地略提,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迅速「頓筆折鋒」向走筆的方向。「橫」折向正右,「豎」折向正下,「撇」折向左下,「捺」折向右下。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用筆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提筆的程度難以把握,容易出現類似橫畫筆頭出尖或落肚的現象。
以長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於點畫原處(不離開點畫)略提筆,再迅速頓筆折筆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提筆後使筆鋒沒有任何方向,然後再頓筆折向想去的方向。
方法三:腕轉調鋒(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利用腕部的靈活轉動,保持筆尖位置不變,不用提筆原地將筆鋒向外(筆桿倒向懷部)或者向內(筆桿倒向反之)推送,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筆鋒自然變化成中鋒走向。「橫、提」筆鋒向外(或上)推送,「豎、撇、捺」筆鋒向內(或下)推送,從而達到採用不同的鋒面中鋒走筆。此法優點是:行筆干凈有力,轉換迅速。缺點是:行筆開始部分容易形成側鋒用筆。
以橫畫為例。起筆用A面向右下做頓,用C面切出斜邊做點,保持筆尖位置不變,然後自點畫原處向外(右上)推送筆鋒,讓筆肚回到筆畫中間,促使筆鋒自然向右(H面),用H面,向右中鋒行筆。
其它筆畫書寫方法理同(略)。
簡單的說,就是保持鋒尖位置不變,略提後按著筆圍著鋒尖畫圓,利用手腕運動轉向想去的方向。
本人向書家推薦後兩種中鋒用筆方法。
方法四:衄挫調峰法(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衄有筆鋒上下、左右來回揉動、轉動的意思,挫有筆鋒突然逆勢而行或筆鋒向上或向左輕輕一擠為行筆快速轉向做准備。即運筆的過程中,橫畫用指關節靈活地使筆鋒不斷上下微微提按揉動,豎畫讓腕左右來回微微提按扭動或提按轉趯。
方法五:翻筆調鋒法(紙張平面范疇內運筆)。
即讓筆鋒從一面直接翻向走筆的相反的另一面。
三、筆法書理總論
啰嗦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本人也不會,所以眾位客官只能是理解理論多加練習。總之,筆法的「王道」是中鋒用筆,側鋒輔之,用筆的方法是鋒出八面,調鋒的手段是學習的關鍵(內行稱功夫)。
外行說道,誤人子弟,勿怪為盼。
中鋒行筆有兩大困難要克服。
一、克服行筆側偃。
筆鋒受壓太重的時候行筆,筆肚接觸紙面且被筆桿拖著走,是很難使點畫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因此,中鋒行筆要避免側偃。書學兩大派別,都對此有共識。
但是,是否必須讓筆尖聚攏於筆畫中央來行筆,兩派的要求不一樣。帖學,董其昌:「發筆處便要提的起筆,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之語。」意思是盡量提起筆,讓筆尖在筆畫中央行走。碑學,包世臣:「蓋筆向左迤後稍偃,是筆尖著紙即逆,而毫不得不平鋪紙上亦。」很明顯和帖學不一樣。——兩派行筆有所不同,書寫的效果也不一樣,帖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清挺遒勁」,碑學的中鋒行筆效果多為「蒼茫渾厚」。——但是,兩派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不讓筆鋒側偃又能力透紙背。
二、克服使轉時的偏側。
為什麼在轉折的時候會出現偏側,寫幾個字就知道了,不知道的也懶的說了,又不是視頻解說......
怎麼克服這個困難?主要的辦法有四:
1、分筆法。
也就是一筆分成兩筆寫的意思。比如橫折豎,寫完橫,斷筆,再寫豎。六朝碑版楷書大多如此,唐楷偶為之。於右任許多字的轉折之筆都是分筆寫的,有時候連勾都是。
2、提按法。
此法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分筆法的快寫,只是分的不明顯。這個方法需要彈性稍好的筆,寫起來很輕快。寫行楷、行書(特別是唐以前的行書)中用的最多。王羲之的字就是這個方法。
3、頓挫法。
頓,很好理解。挫的意思,古人是這樣說滴:「挫者,頓後以筆略提,使筆鋒轉動,離於頓處......」離於頓處的意思不是斷筆,後面的「......」是我省略了一大堆文字,其意思無非是你想怎麼著就怎麼著——轉也好,直也罷,啄也行!比如柳公權的字以及米字都是這個方法,唐楷以後也基本都用此法。
❽ 寫楷書的方法與技巧
寫好楷書的方法與技巧
1、寫楷書時發筆逆入時速度要快,如驚蛇之入草;逆入作點後調鋒時宜慢一些,所謂「遲回不進,以成藏頭護尾之勢」。
2、筆與筆交換過渡時要快,所謂「過貴乎疾」;鉤法要快,蹲鋒得勢而出,所謂「峻快以如錐」,快則力聚鋒尖。
3、捺法宜抑揚頓挫,一波而三折,所謂「不徐不疾,欲卷復駐,得意徐乃出之」。
4、短撇要快,銳而且速,如鳥之啄物,所謂「倉皇而疾掩」。
5、挑法宜遲,仰筆鋒,輕抬而進,所謂「貴乎遲留」。
6、長撇宜悠揚,貴險而勁,意欲婉轉流暢,筆力送到而勢有餘韻。
7、楷書當以沉靜為本,即用筆精到細膩,鋒勢備全,筆形到位,結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態,跡如前人所謂點畫如刻入縑素,結構似天成鑄就,增之不能,減之不得,故初學楷法,當緩筆以定其形勢,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筆勢,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頭,而是一種沉著的節奏-舉止匆遽,易傷淺薄。
8、懸針宜徐,徐則意足而態有餘妍。
9、垂露宜疾,疾則力勁而筆能復逆。
10、點貴乎重,其勢如高峰之墜石。
11、至於長畫中間之走筆當視其情況而定,或逆勢澀進,而中截略細。毫內墨飽時用筆可略快,毫中墨少時用筆可略慢。
12、就虛實而言,按處皆實,提處皆虛,點畫是實,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勢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狀,有輕重徐疾,有疏密虛實,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運用純熟,用筆就會靈動起來,而墨色亦會在靈動的筆法中產生濃淡枯潤的變化。
13、在書寫楷書時最忌寫一個字去蘸一次墨,這樣永遠不會有枯筆,有飛白,有乾渴之筆。最理想的楷書用筆是畫之當中濃,兩邊枯,不光而毛,澀中自有無窮之韻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見潤,即在筆酣墨飽的情況下依靠速度和中鋒、筆力和筆勢拉出來的枯筆,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狀。一幅楷書墨色有變化,就會大大增強它的靈動性。
14、總之書寫楷書沒有絕對的快慢,就風格而言,有快節奏的楷書,所謂「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時肘下生風,有沉著痛快之狀。不論遲速,肥瘦,都貴於控制在「度」的范圍之內,過疾則筆即直過而意思淺薄,過遲則骨肉凝滯而筆力孱弱,太重則肥而露肉,太輕則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閑庭之信步,有優游自得之狀,緩以會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勁,遲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謂之「賞會」,能速而速,謂之「入神」,賞會則含蓄蘊藉,入神則意外之筆流溢於紙上,此楷法用筆韻律之大略也。
❾ 毛筆書法中的「調鋒」是什麼如何調鋒
首先,要解決這個問題要知道什麼是錐畫沙,錐畫沙,錐子在沙地上寫字,錐尖永遠不偏離中間,這是傳統書法一個普遍基本功要求,當代我們普遍叫中鋒運筆。
筆筆有收拾,處處見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