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理常見的運動知識點
一、參照物
1、定義:為研究物體的運動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任何物體都可做參照物,通常選擇參照物以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體的運動,常選地面或固定於地面上的物體為參照物,在這種情況下參照物可以不提。
3、選擇不同的參照物來觀察同一個物體結論可能不同。同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取決於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4、不能選擇所研究的對象本身作為參照物那樣研究對象總是靜止的。
練習1、詩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 船和山。
2、坐在向東行使的甲汽車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後退去,同時又看到乙汽車也從甲汽車旁向後退去,試說明乙汽車的運動情況。
分三種情況:①乙汽車沒動 ②乙汽車向東運動,但速度沒甲快③乙汽車向西運動。
3、解釋毛澤東《送瘟神》中的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為參照物,地面繞地心轉八萬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體為參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許多河流。
二、機械運動
1、 定義:物理學里把物體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2、 特點:機械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3、 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⑴比較同時啟程的步行人和騎車人的快慢採用:時間相同路程長則運動快
⑵比較百米運動員快慢採用:路程相同時間短則運動快
⑶百米賽跑運動員同萬米運動員比較快慢,採用: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實際問題中多用這種方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也採用這種方法描述運動快慢。
練習:體育課上,甲、乙、丙三位同學進行百米賽跑,他們的成績分別是14.2S, 13.7S,13.9S,則獲得第一名的是 同學,這里比較三人賽跑快慢最簡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時間短運動的快。
4、 分類:(根據運動路線)⑴曲線運動 ⑵直線運動
Ⅰ 勻速直線運動:
A、 定義:快慢不變,沿著直線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定義: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等於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計算公式: 變形 ,
B、速度 單位:國際單位制中 m/s 運輸中單位km/h兩單位中m/s單位大。
換算: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約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人勻速步行時1秒中運動1.1m
直接測量工具:速度計
速度圖象:
Ⅱ 變速運動:
A、 定義:運動速度變化的運動叫變速運動。
B、 平均速度:= 總路程總時間(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須找出該路程及對應的時間)
C、 物理意義:表示變速運動的平均快慢
D、 平均速度的測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測路程,用停表測時間。從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車。設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為v1、v2、v 則 v2>v>v1
E、常識:人步行速度1.1m/s ,自行車速度5m/s,大型噴氣客機速度900km/h 客運火車速度140 km/h 高速小汽車速度108km/h光速和無線電波3×108m/s
Ⅲ實驗中數據的記錄:
設計數據記錄表格是初中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設計表格時,要先弄清實驗中直接測量的量和計算的量有哪些,然後再弄清需要記錄的數據的組數,分別作為表格的行和列。根據需要就可設計出合理的表格。
❷ 在物理學中表示物體運動快慢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在物理學中表示物體運動快慢採用速度的物理量表示。詳見速度定義和物理意義。
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定義為位移隨著時間的變化率。
速度是矢量。初中的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叫做速度。 高中的定義:速度等於位移和發生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 符號:v【註:希臘字母υ表示另一物理量「位移」】 定義式:v=s/t 在國際單位制中,基本單位:米/秒(m/s) 物理意義: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性質:矢量。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量綱是L*T^(-1),基本單位為米每秒,符號m/s。 最大值:真空光速c=299 792 458m/s 。相關名詞 速率:速度的大小叫做的速率,常叫做速度。 瞬時速度: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時的速度,叫做瞬時速度。 平均速度:物體通過的位移和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平均速度(無論做任何形式的運動)。
❸ 快速解物理題的13個高效方法
高中物理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但是還是有比較高效的解題方法存在,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主要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勻變速直線運動基本公式和推論的應用
1.對三個公式的理解
速度時間公式 、位移時間公式 、位移速度公式 ,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三個基本公式,是解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石。三個公式中的四個物理量x、a、v0、v均為矢量(三個公式稱為矢量式),在應用時,一般以初速度方向為正,凡是與v0方向相同的x、a、v均為正值,反之為負值,當v0=0時,一般以a的方向為正。這樣就將矢量運算轉化為代數運算,使問題簡化。
2.巧用推論式簡化解題過程
推論① 中間時刻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推論② 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第1秒、第2秒、第3秒...內的位移之比為1∶3∶5∶...;
推論③ 連續相等時間間隔T內的位移之差相等Δx=aT2,也可以推廣到xm-xn=(m-n)aT 2(式中m、n表示所取的時間間隔的序號)。
正確處理追及、圖像、表格三類問題
1.追及類問題及其解答技巧和通法
一般是指兩個物體同方向運動,由於各自的速度不同後者追上前者的問題。追及問題的實質是分析討論兩物體在相同時間內能否到達相同的空間位置問題。解決此類問題要注意"兩個關系"和"一個條件","兩個關系"即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一個條件"即兩者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體間能否追上或兩物體距離最大、最小的臨界條件,也是分析判斷問題的切入點。畫出運動示意圖,在圖上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再探尋位移關系和速度關系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通用技巧。
2.如何分析圖像類問題
圖像類問題是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分析物體的運動,是高考必考的一類題型。探尋縱坐標和橫坐標所代表的兩個物理量間的函數關系,將物理過程"翻譯"成圖像,或將圖像還原成物理過程,是解此類問題的通法。弄清圖線的形狀是直線還是曲線,截距、斜率、面積所代表的物理意義是解答問題的突破口。
3.何為表格類問題
表格類問題就是將兩個或幾個物理量間的關系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讓考生從表格中獲取信息的一類試題。這也是近年來高考經常出現的一類試題。既可以出現在實驗題中也可以出現在計算題中。解決此類試題的通法是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結合運動學公式探尋相關物理量間的聯系,然後求解。
追及問題中的多解問題
1.注意追及問題中的多解現象
在以下幾種情況中一般存在2次相遇的問題:①兩個勻加速運動之間的追及(加速度小的追趕加速度大的);②勻減速運動追勻速運動;③勻減速運動追趕勻加速運動;④兩個勻減速運動之間的追及(加速度大的追趕加速度小的)。
2.追及問題中是否多解的條件
除上面提到的兩個物體的運動性質外,兩物體間的初始距離s0是制約著能否追上、能相遇幾次的條件。
3.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謹防漏解
①認真審題,分析兩物體的運動性質,畫出物體間的運動示意圖。②根據兩物體的運動性質,緊扣前面提到的"兩個關系"和"一個條件"分別列出兩個物體的位移方程,要注意將兩個物體運動時間的關系,反映在方程中,然後由運動示意圖找出兩物體位移間的關聯方程。思維程序如圖所示。
受力分析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主要依據力的概念,分析物體所受到的其他物體的作用。具體方法如下:
1.明確研究對象,即首先確定要分析哪個物體的受力情況。
2.隔離分析:將研究對象從周圍環境中隔離出來,分析周圍物體對它施加了哪些作用。
3.按一定順序分析:口訣是"一重、二彈、三摩擦、四其他",即先分析重力,再分析彈力和摩擦力。其中重力是非接觸力,容易遺漏;彈力和摩擦力的有無要依據其產生條件,切忌想當然憑空添加力。
4.畫好受力分析圖。要按順序檢查受力分析是否全面,做到不"多力"也不"少力"。
求解平衡問題的三種矢量解法
1.合成法
所謂合成法,是根據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先把研究對象所受的某兩個力合成,然後根據平衡條件分析求解。合成法是解決共點力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此方法簡捷明了,非常直觀。
2.分解法
所謂分解法,是根據力的作用效果,把研究對象所受的某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分力,然後根據平衡條件分析求解。分解法是解決共點力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運用此方法要對力的作用效果有著清楚的認識,按照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兩個相互垂直的坐標軸(x軸和y軸)進行分解,再在這兩個坐標軸上求合力的方法。由物體的平衡條件可知,Fx = 0,Fy= 0。
(1)正交分解法是解決共點力平衡問題的常用方法,尤其是當物體受力較多且不在同一直線上時,應用該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正交分解法是一種純粹的數學方法,建立坐標軸時可以不考慮力的實際作用效果。這也是此法與分解法的不同。分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合成(求某一方向的合力或總的合力)。
(3)坐標系的建立技巧。應當本著需要分解的力盡量少的原則來建立坐標系,比如斜面上的平衡問題,一般沿平行斜面和垂直斜面建立直角坐標系,這樣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就落在坐標軸上,只需分解重力即可。當然,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坐標系的選取不是一成不變的,要依據題目的具體情景和設問靈活選取。
關於摩擦力的分析與判斷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兩物體直接接觸、相互擠壓、接觸面粗糙、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兩物體間有彈力是這兩物體間有摩擦力的必要條件(沒有彈力不可能有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
(1)摩擦力方向總是沿著接觸面,和物體間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作為動力),可能相反(作為阻力),可能垂直(作為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可能成任意角度。
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必須要注意的三個問題
1.牛頓第一定律包含了兩層含義: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是物體的固有屬性;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②要使物體的運動狀態改變,必須施加力的作用,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2.牛頓第一定律導出了兩個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即改變速度)的原因。又根據加速度定義 ,速度變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說"力是產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維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說"力是改變加速度的原因")。②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都有保持原有運動狀態的性質,這就是慣性。慣性反映了物體運動狀態改變的難易程度(慣性大的物體運動狀態不容易改變)。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
3.牛頓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理想情況下物體的運動規律。它描述了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時怎樣運動。而不受外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物體不受外力和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是有區別的,所以不能把牛頓第一定律當成牛頓第二定律在F=0時的特例,因此不能說牛頓第一定律是實驗定律。
應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
1.合成法
首先確定研究對象,畫出受力分析圖,沿著加速度方向將各個力按照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稱為合成法,具有直觀簡便的特點。
2.分解法
確定研究對象,畫出受力分析圖,根據力的實際作用效果,將某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分力,然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稱為分解法。分解法是應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對力的作用效果有著清楚的認識,要按照力的實際效果進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確定研究對象,畫出受力分析圖,建立直角坐標系,將相關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兩個坐標軸上,然後在兩個坐標軸上分別求合力,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列式求解的方法被稱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標系的選取,原則上是任意的。但建立的不合適,會給解題帶來很大的麻煩。如何快速准確的建立坐標系,要依據題目的具體情景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合成。
4.用正交分解法求解牛頓定律問題的一般步驟
①受力分析,畫出受力圖,建立直角坐標系,確定正方向;②把各個力向x軸、y軸上投影;③分別在x軸和y軸上求各分力的代數和Fx、Fy;④沿兩個坐標軸列方程Fx=max,Fy=may。如果加速度恰好沿某一個坐標軸,則在另一個坐標軸上列出的是平衡方程。
牛頓第二定律在兩類動力學基本問題中的應用
不論是已知運動求受力,還是已知受力求運動,做好"兩分析"是關鍵,即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受力分析時畫出受力圖,運動分析時畫出運動草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滑塊與滑板類問題的解法與技巧
1.處理滑塊與滑板類問題的基本思路與方法是什麼?
判斷滑塊與滑板間是否存在相對滑動是思考問題的著眼點。方法有整體法隔離法、假設法等。即先假設滑塊與滑板相對靜止,然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滑塊與滑板之間的摩擦力,再討論滑塊與滑板之間的摩擦力是不是大於最大靜摩擦力。
2.滑塊與滑板存在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是什麼?
(1)運動學條件:若兩物體速度和加速度不等,則會相對滑動。
(2)動力學條件:假設兩物體間無相對滑動,先用整體法算出一起運動的加速度,再用隔離法算出其中一個物體"所需要"的摩擦力f;比較f與最大靜摩擦力fm的關系。
3.滑塊滑離滑板的臨界條件是什麼?當滑板的長度一定時,滑塊可能從滑板滑下,恰好滑到滑板的邊緣達到共同速度是滑塊滑離滑板的臨界條件。
求解平拋運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求解平拋運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什麼?
將平拋運動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是處理平拋運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而適用於這兩種基本運動形式的規律和推論,在這兩個方向上仍然適用,這為解決平拋運動以及電場中的類平拋運動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2.平拋運動的基本規律。
水平分運動:豎直分運動;
平拋質點在t秒末的合速度v:大小 ,方向 ( 為v與v0的夾角);
平拋質點在t秒內的合位移s:大小 ,方向tanθ = (θ為s與v0的夾角)。
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巧理解
1.豎直面內圓周運動的兩類模型的動力學條件
在豎直平面內做圓周運動的物體,按運動至軌道最高點時的受力情況可分為兩類。一是無支撐(如球與繩連結,沿內軌道的"過山車"等),稱為"繩(環)約束模型",二是有支撐(如球與桿連接,在彎管內的運動等),稱為"桿(管道)約束模型"。
(1)對於"繩約束模型",在圓軌道最高點,當彈力為零時,物體的向心力最小,僅由重力提供, 由mg= mv2/r,得臨界速度 。 (2)對於"桿約束模型",在圓軌道最高點,因有支撐,故最小速度可為零,不存在脫離軌道的情況。物體除受向下的重力外,還受相關彈力作用,其方向可向下,也可向上。當物體速度 產生離心運動,彈力應向下;當 彈力向上。
2.解答豎直面內圓周運動的基本思路和解題方法
"兩點一過程"是解決豎直面內圓周運動問題的基本思路。"兩點",即最高點和最低點。在最高點和最低點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找出向心力的來源,列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一過程",即從最高點到最低點,用動能定理將這兩點的動能(速度)聯系起來。
"繩連"問題的解法與技巧
1.求解"繩連"問題的依據是什麼?
"繩連"問題,即繩子末端速度的分解問題,是學習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知識的一個難點,問題是搞不清哪一個是合速度,哪一個是分速度。求解"繩連"問題的依據,即合運動與分運動的效果相同,具有等效性。物體相對於給定參照物(一般為地面)的實際運動是合運動,實際運動的方向就是合運動的方向。物體的實際運動,可以按照其實際效果,分解為兩個分運動。
2.求解"繩連"問題的具體方法是什麼?
解決"繩連"問題的具體方法可以概括為:繩端的速度是合速度,繩端的運動包含了兩個分效果:沿繩分運動(伸長或縮短),垂直繩的分運動(轉動),故可以將繩端的速度分解為,沿繩(伸長或收縮)方向的分速度和垂直於繩的分速度。另外,同一條繩子的兩端沿繩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❹ 怎樣學物理最有效的方法
物理一百分
2017-08-27 · 優質教育領域創作者
物理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屬於較難學的科目,為什麼難學?難在要選擇很少的規律去解決無窮無盡的問題上!的確,物理的規律和公式一般比較簡單,但就是應用起來難。這讓物理成了不少中學生心中抹不去的痛。
實際上只要掌握了好的方法,養成了好的習慣,你就會發現物理原來如此簡單如此有趣,此時彷彿開了竅一般,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會獲得無窮的樂趣和成就感。下面就如何學好物理並能有效的解決物理問題談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項。
1.見物思理,多觀察,多思考,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講的是「萬物之理」,在我們身邊到處都蘊含著豐富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識。只要我們保持一顆好奇之心,注意觀察各種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多抬頭看看天空,你就會發現物理中的「力、熱、電、光、原」知識在生活當中處處都有。一旦養成用物理知識解決身邊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的習慣,你就會發現原來物理這么有魅力,這么有趣。!
2.學會從「定義」去尋找錯因。打好基礎。
對於基本公式,規律,概念要特別重視。「死記知識永遠學不好物理!」最聰明的學生都會從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尋找錯誤的根源,並且能夠做到從一個錯題能復習一大片知識——這是一個學生學習物理是否開竅的最重要的標志!
3.把「陌生」變成「透徹」!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勢能」「電勢」「電勢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納它,再通過聽老師講解、對比、應用理解它。要有一種「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決心和「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研究精神。這樣時間長了,應用多了,陌生的就變成了透徹的了。
4.把「錯題」變成「熟題」!
建立錯題本,在建立錯題本時,不要兩天打魚三天曬網,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尤其注意建立錯題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創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結在裡面,力求做到賞心悅目,讓人看了贊不絕口,自己看了會贊美自己的傑作。並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縮小一次錯題的范圍,最後錯題越來越少,直至所有的「錯題」變成「熟題」!以後再遇到類似問題,就會觸類旁通,永不忘卻。
5.不管學那一部分內容都要抓住重點,抓住主幹,這是最聰明的做法。
俗話說「打蛇打七寸」,抓住要害就等於抓住了命脈。而每一本書、每一單元、每一節課、每個練習都有關鍵考察點和關鍵的解決方法。這些就是物理中的「命脈」所在。比如「所有平拋運動和類平拋運動的問題只要抓住兩個矢量三角形就可以很好的解決」;「所有的圓周運動的關鍵在於尋找向心力的來源」;「所有萬有引力問題的解決方法主要是兩大思路」;「恆定電路中的所有基本知識都可以歸結為一個U-I圖像」;「所有力學實驗的基礎是紙帶問題」;「紙帶問題的關鍵點只有兩點:求加速度和求某一點的速度」;「電學實驗的關鍵在於兩大問題:電路選擇(分壓式和限流式)、器材選擇」等等。
6.養成「良好的思維定勢」,克服「不好的思維定勢」。
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經常有不好的思維定勢影響我們。這些是我們要力求克服的。而養成良好的思維定勢則更為重要!良好的思維定勢就是說:看到什麼就要想到什麼!比如看到「慣性」就想到「質量」;看到「合速度」就想到「實際速度」;看到「摩擦力」就先分析是靜摩擦力還是滑動摩擦力;看到「合外力」就想到「加速度」;看到「能量變化」就想到各種對應的「功能關系」等等。
7.一定避免「想當然」。得出任何結論必須要有根有據!根據必須是物理規律。
做物理題最忌諱的就是「想當然」、「我以為應該這樣…」「我覺得應該怎樣…」「我想是這樣的…」「就應該是這樣…」。要記住:越是這種想當然的東西越是物理中最容易出錯的東西。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很多領域取得了非常偉大的成就,但在物理問題中卻經常犯一些經驗性、想當然的錯誤,比如:他認為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得快,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等等。而伽利略則開創了實驗與理論結合來推導解答出物理問題的先河。從而推翻了亞氏的經驗主義、想當然的錯誤。所以在平時學習物理時得出每一個物理結論要力求做到「有根有據」!要能夠從物理公式、定理、定律來推導出你的結論。
8.遇到熟題,容易題一定要加倍小心、特別注意,最容易做的題往往最容易出錯。
此類題目最容易讓同學們高興,如果你大意、輕視甚至藐視它,大難就要降臨到你的頭上了。或許出錯就在哪一個方向或者單位上。記住:越是容易題目越容易犯錯!就因為你的輕視。所以「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對解題非常適用。
9.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審題一定要慢,要仔細認真。特別注意把「關鍵詞」「關鍵字眼」都勾畫出來,這既可以增加審題的速度和准確度又可以避免審題出錯。審題時一定要與題給的圖像結合並且要在草紙上畫出大致過程或狀態;當具體的物理情景非常清晰,分析思路非常明確時,再在試卷上下筆。此時的慢審題,反而增加做題的速度和准確率。
10.每天晚上臨睡前回顧當天所學的知識,每個周末的晚上回顧章節知識。
這種過電影似的回顧會使所學知識的系統化並使得知識記憶的更加深刻。回顧的的時候從主幹知識到次干知識再到細節知識,回顧的越詳細越全面效果越好。當天晚上沒有想出來的知識第二天起床後盡快復習查看。這樣做有兩樣好處:既鞏固了知識,避免了遺忘;更重要的是又理順了知識關系,形成了知識系統和網路。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夯實鞏固並系統化物理知識的方法。
11.在大腦中多儲存實例,把基本知識規律與具體的物理情景相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是學好物理的最好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在解決一些概念性的問題時經常遇到。例如遇到曲線運動問題就想到兩個實例「勻速圓周運動」和「平拋運動」。
12.從規范入手,養成嚴謹、細致的習慣。
在物理學習中凡是因為不會做題造成的失分問題都不是大問題。但是凡是因為會做題卻造成的失分問題都不是小問題。比如有很多學生因為規范性差、粗心大意(審題、計算錯誤)造成的失分。而這些只要平時養成好習慣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嚴肅一些來說是否認真、是否細心乃是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體現。
13.避免「個別錯誤」克服「共性錯誤」!
大部分學生犯錯誤都會有「共性的錯誤」和「個別的錯誤」。「個別的錯誤」必須得攻克,因為別人都會,而你不會,你就會被落得更遠。「共性的錯誤」是出題人本來就知道大多數人都會共有的缺點,從而設下陷阱故意讓你去鑽,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下筆之前、審題之時就識破其圈套。誰能提前做到這一點,誰就可以比別人先勝一籌。從而更能穩操勝券。
14.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把復雜過程階段化,採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物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所以平時我們「遇到復雜問題要絞盡腦汁、盡可能想出多種解決方法,從中選用最簡單的方法去作答」。
有不少同學在平時學習中形成了匆匆審題,匆匆做題的習慣,結果導致在匆匆中「匆匆出錯」。這部分同學應該靜下心來,打開思路,擴展思維,多想辦法解決問題才能提高做題效率,從而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在平時的每一次練習、做題、聽課、反思、整理時都要有長遠的打算,要有遠見卓識。
現在會的、懂的知識不代表以後就不會忘記。要把那些容易忘掉、容易混淆、容易出錯的題或者結論及時的歸納整理下來,把一些知識的死角整理到一塊。多抓聯系、多反思歸類、多對比,以備後用。
16.面對每一次考試都要有一種精神:
嚴謹細致的思維,百算無誤的精細,舍我其誰的自信!對待學習要有「做別人的榜樣」的自信!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做成所有人的典範!
更多中學物理知識方法歸納與易錯點重難點總結,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物理畢業班
物理一百分
優質教育領域創作者
130萬粉絲 · 6155贊
搜索
高途課堂高中全套視頻
物理十大難點必背
怎樣激勵孩子學習
網課最火的物理老師
物理思維訓練100個
高一物理學習訣竅
❺ 初二物理速度,時間,路程公式,急啊啊啊啊 要快,啊啊啊謝謝啦啊啊啊
1 本知識點是重點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2 本知識點是難點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3 掌握路程和時間的計算的計算公式,會用公式進行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4 本知識點的預備知識點是速度、
.
5 本知識點主要講述路程和時間的計算,它是研究物體運動的重要的知識點.
核心知識
規則1:路程的計算公式
由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可推導出 s=vt.
規則2:時間的計算公式
由速度的計算公式 v=s/t,可推導出 t=s/v.
詳細:
1.比較運動的快慢的兩種方法:
一是在相等的時間里比較運動的路程長短,運動的路程越長,物體運動越快.
二是在通過相等的路程里比較所花的時間長短,所用時間越短,物體運動越快.
在通過的時間與路程都不相等時,比較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速度
(1)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的
.
(2)定義:
的物體的速度等於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公式:v=s/t
(4)單位:米/秒 讀作:米每秒
1米/秒=3.6千米/時
(5)
的路程和時間的計算
路程:S=vt
時間:t=s/v
以上是我的筆記,應該可以了吧?
望採納!
❻ 物理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
物理運動快慢的比較方法一般有兩種:
1、相同時間比距離,
2、相同距離比時間。
❼ 比較物理運動快慢的方法
比較物理運動快慢的方法是比較速度的快慢。
❽ 在物理學中表示物體運動快慢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運動快,則速度大,運動慢,速度小。通常有2種方法比較速度,一是相同路程比時間,二是相同時間比路程。物理學中,就用相同時間比路程,即每秒物體運動了多少米,用公式表示v=s/t
❾ 物理學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答: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三種方法:
①在路程相同的情況下,比較時間,用時短的速度就大,即運動快.
②在用時相同的情況下,比較路程,路程大的速度就大,即運動快.
③在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的情況下,就得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即直接求出速度,然後比較速度的大小.
❿ 物理學上怎麼樣比較運動員的快慢
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常用兩種方法:一是用通過相同時間比較通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物體運動得快。二是用通過相同路程比較他們所花的時間,所花的時間短的物體運動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