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觀想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

如何觀想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

發布時間:2022-10-03 05:47:52

① 請問「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這些是哪部佛經的

佛前大供儀規 里說過這個 但儀軌都是後人編寫的
請聖是 有的 比如
請聖: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唯願慈悲,哀憫有情,居慈蓮座,降臨道場。

② 怎樣才是觀想菩薩的正確方式

首先要知道,所謂「觀想」,是包含了「觀」和「想」兩種不同的概念。先「想」,想專一後,自然就「觀」出來。就五陰來說,是先利用「色、受、想、行、識」中第三個「想」陰的功能,想純熟了,在第六「識」的帶質境中呈現出「觀」的境界。功力再深,融通於第八「識」之大圓鏡智,則就不觀而觀,觀而不觀了。就五遍行來看:先藉「作意、觸受、想、思」中的「作意」和「想」,想念專一,達到「心一境性」時,即達「精思入神」的境界,則「觀」境現前,意根中的概念,就呈現出影像。
觀想概述
坐禪三昧經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於三毒中若淫慾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凈,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此謂修『九想觀』,能斷淫慾。又觀無量壽經之修『日觀』等,能方便入極樂依正之真觀。密教於初發菩提心之行者,亦屢設種種方便之觀想,如觀想諸尊之形像、三摩耶形等,藉此觀想而去除妄念,信樂倍增,進而以有相入無相,泯除一切能所差別之見,體證萬法平等,而與本尊相應。[安像三昧儀軌經,大日經疏卷十一、卷十四,大毗盧遮那經供養次第法疏卷下持誦法則品]
觀想念佛
出自宗密之普賢行願品疏鈔四種念佛之一。端正身心,觀想佛身相好庄嚴,稱為觀想念佛。據觀佛三昧海經卷九、卷十、坐禪三昧經卷上載,若於佛之三十二相,專觀其中一相,能滅九十億那由他恆河沙微塵數劫之生死重罪;若觀其全身相好,須端坐正受,繫念佛身,莫念地、水、火、風等諸余法,常念佛身,見十方三世諸佛悉在目前,可滅除無量劫之罪。此外,觀想念佛又有一相觀、多相觀、全相觀之別。
《瑜伽師地論》
中曾經對觀想和修持方法作了兩種歸納:一為「有分別影像」,一為「無分別影像」。譬如密宗的各種觀想,以及白骨觀的修法,都是先藉意識的「有分別影像」起修,也就是先經過「作意」,和「想」的專一修持,等到「觀」想境界現前時,就是「無分別影像」的境界了。
一般修學顯教或密教的行者,碰到的第一個關卡就是「如何觀想」,如果不懂得觀想的要領,則一切的修行皆無法契入。在密宗的身、口、意三密中,以意密最重要,因為一個人要有所行動,必先有思想,然後再表現言語、行為上,而要改變一個人,也必須先從思想改造起,才能起根本作用。密宗的修持力是以手印、咒語、觀想來調整我們的身心,進而契入真如,其中的觀想就是意密,觀想如果不懂,修持密宗就成了心外求佛、心外求法了。
一般人可能會以為觀想就是把心靜下來,然後用腦筋去幻想一樣東西,從沒有影像幻想到有影像,以觀想蓮花為例,有人會以蓮花池或圖片中所看到的蓮花,甚至憑感覺去想像,集中念頭硬是把它想出來,而且還要讓它發光,最後這朵蓮花似乎是用心靈的筆把它構成線條稿一樣,可是毫無生命。其實不應該這么拚命的想,也許還沒讓蓮花發亮,你的頭就已經發脹,按著身體會不舒服,而且腦筋也會非常疲憊,曾經有人反應:以前很怕修真言宗,因為上班已經很累了,下班後還要花這么重的精神負擔去修一座法,他寧可繼續工作,也不敢上座修法。這是因為他的觀想要領錯誤,所以會覺得修法很累,若是用腦筋去製造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比如聖如意輪觀世音菩薩、種字……等等,必定會浪費很多精神力,甚至身體也會不知不覺的蹦緊,經過一、二個小時後下座,由於肌肉長時間處於綳緊的狀態下,整個人會非常疲憊,一點法喜也沒有,這種執相的修法並不正確,跟打妄想是沒有兩樣的。
十六觀
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與凈土,得以往生西方,總其觀行有十六種。即:(一)日想觀,又作日觀、日想。正坐西向,諦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開目閉目皆令明了。(二)水想觀,又作水觀、水想。初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三)地想觀,又作地觀、琉璃地觀、地想。觀想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一一寶各有五百色光等。(四)寶樹觀,又作樹觀、樹想。觀極樂國土有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又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五)寶池觀,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觀。觀想極樂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摩尼水流注其間演妙法。又有百寶色之鳥,常贊念佛、念法、念僧。(六)寶樓觀,作此觀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種觀法,故又作總觀。亦作總觀想、總想觀。觀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中無量諸天作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不鼓自鳴。(七)華座觀,又作華座想。觀佛及二菩薩所坐之華座。(八)像觀,又作像想觀、佛菩薩像觀、像想。
觀想一閻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觀音、勢至二菩薩像侍於其左右,各放金光。(九)真身觀,又作佛觀、佛身觀、遍觀一切色身想。觀想無量壽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見一切諸佛。(十)觀音觀,又作觀世音觀、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想彌陀脅士中之觀世音菩薩。(十一)勢至觀,又作大勢至觀、觀大勢至色身想。觀想另一脅士大勢至菩薩。(十二)普觀,又作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觀自生於極樂,於蓮花中結跏趺坐。蓮花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乃至佛菩薩滿虛空。(十三)雜想觀,又作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觀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現大身滿虛空。即雜觀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十四)上輩觀,又作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凈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三輩,三輩復分上、中、下三品,總為九品。
上輩觀即觀上輩徒眾自發三心、修慈心不殺行等、臨終蒙聖眾迎接,及往生後得種種勝益之相。(十五)中輩觀,又作中品生觀、中輩生想。即觀中輩徒眾受持五戒八戒、修孝養父母之行等,及感得聖眾迎接而往生等相。(十六)下輩觀,又作下品生觀、下輩生想。即觀下輩徒眾雖造作惡業,然臨終遇善知識,而知稱念彌陀名號,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種種勝益之相。 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將此十六觀大別為二類,初之七門為觀依報,後九門觀彼之正報。又後十觀中,初之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後三門明他生觀。智顗之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分之為三類,初之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後三觀明三輩九品之往生。慧遠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為定善觀法,善導則稱唯初十三觀為定善,後九品為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為依報觀,次六觀為正報觀。[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一玄義分、十六觀贊、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卷一、佛祖統紀卷 五十三]

③ 佛門禮儀

轉自:濟群法師

居士入寺禮儀

佛教寺院是住持三寶的集中體現,其中,以佛像為佛寶,經書為法寶,現前僧團為僧寶。佛陀滅度之後,佛法主要依住持三寶得以流傳。若沒有他們「焰續佛燈明,住持正法城」,眾生便無緣聽聞佛法,踏上修行之路。所以,住持三寶乃佛法流傳的重要載體。因此,我們必須皈依住持三寶,通過聞、思、修開發內在的自性三寶。

作為已經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我們經常需要出入佛寺,拜佛、請法寶、聽法或參加各種佛事活動。那麼,在佛教寺院中,我們在行持中應該有怎樣的禮儀呢?

一、進入佛寺

1.去寺院要注意自己的衣著,以端莊大方得體為宜,不可穿拖鞋、背心、短褲、短裙,露肩露背。

2.入寺門後,不宜中央直行,進退俱當順著個人的左臂邊行走。

3.路遇法師,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不與法師搶道先行。

4.要遵守寺院的相關規定,維護寺院的清凈,不可在寺院吸煙或大聲喧嘩。

二、上香供佛

1.上香代表對三寶的敬意,若香爐內已有點燃的香,則不用再點,僅對佛菩薩禮拜即可。如自己帶著香來,則可以把香放在香爐邊請香燈師父在需用時點燃,這樣功德更大。

2.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上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寺院一般不許信眾在殿堂內燃香),其他各殿合掌禮拜。

3.上香要誠心、敬意。插一支香表示自己沒有妄念、沒有分別心和染污心,一心一意供佛;插三支香亦有代表上香者心意的表法:如供養佛,法、僧三寶,或勤修戒、定、慧三學等等。

4.上香的正確方法是先拿起一支或三支香點火,點香後,若香枝起火焰,用手把火扇熄,不能用口吹或揮動香使火熄滅。用左右手食指及中指把香桿夾著,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著香尾部,使香頭平對佛像,然後舉起,齊眉供一供,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若只上一支香,只用左手把香插在香爐中間即可。若上三支香,先插中間的一支,默念「供養佛」;然後以右手插右邊的一支,默念「供養法」;用左手插左邊的一支,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插香時要注意每支香都要插得垂直,不能東倒西歪。香插好後一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5.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凈,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凈。

三、入殿禮佛

1.入殿堂的時候,應靠著門邊進去。從左側進,就要先邁左腳跨入。從右側進,先右腳跨入。不可踐踏門檻。步出殿堂時亦如是。

2.禮佛時應該將帽子脫下。

3.大殿中央拜墊是主持、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居士不可在上禮拜。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

4.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隨其意願,亦應是三的倍數。

5.若出家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6.不得對佛像妄加議論。

四、謁見出家師

1.進入寺院後,先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然後,再去拜見出家師父。

2.稱呼法師法號時,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或某某師。不得單稱法名。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老法師」、「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師」。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切忌稱呼出家眾為「師兄」。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出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為姓,習慣只以法號相稱。在法師前,如果需要表示恭敬,可視關系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

3.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合掌,表示恭敬,忌握手、擁抱等不當禮節。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師父三拜」,法師若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三拜。

4.法師在走路、靜坐、誦經、禪行、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眠卧等時,不可禮拜法師。

5.男眾不可一個人到比丘尼師父住處,應該有兩位以上同去。女眾到比丘法師房間要有人陪往。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師父談話,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師父談話。

6.要盡量避免從法師面前經過,若必須時,走到師長面前要躬身,彎腰而過。

五、請示師長

1.先不急不緩地敲門,聲音大小要適中,進門之後先問訊,再把門關上。

2.請教問題時,當專心一意,虔誠恭敬傾聽。

3.拿東西給師長看,應先問訊、彎腰,以雙手捧交給師長。

4.如需要等候,可站在右後方,若師長未示意離開,不可擅自離去。如師長吩咐坐下,方可坐下。

5.在與師長同行時要走在法師的右側後方,大概相差一步,當師長向自己說話時才趨身向前。

6.進出門時,替師長開門後,讓身左側,待法師進出門後,要關上門。坐下來時,師長坐左邊,晚輩坐右邊。

六、參加早晚課誦或法會

1.要提前到達,不遲到。入大殿後,在佛像前向上一問訊即可。如欲禮佛,可在自己站位進行。

2.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在家眾受三皈五戒者,可著海青。受過菩薩戒的居士盡量搭縵衣。

3.上殿時,男眾在左,女眾在右。(此處所說左右,系指佛像所面對的左和右,不是指自己站向的左、右)前後站位順序為搭縵衣居士在前,後為穿海青居士、信男信女。殿堂內站立應以右手仰掌迭於左手之上,結彌陀印。手臂平放、雙目平視,斂目收心。

4.誦經、唱誦和拜佛時,應整齊隨眾,聲調適中,要符合法器節拍,不可錯板拖腔。

5.經本用畢,應置於潔凈高處,不可放在地上或拜墊上。

6.繞佛時,排列次序依次為:出家四眾(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身搭縵衣的男居士、身搭縵衣的女居士、身穿海青的男居士、身穿海青的女居士、信男、信女等。

7.繞佛時注意前後左右距離,後面人的鼻子要對准前面人的脊縫,左右肩對肩,以保持隊列整齊。繞佛只能順時針繞,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繞佛第一圈轉角處,須問訊,但不須住腳,結手印,上舉齊眉即可。繞佛表示對佛恭敬,眼睛平視正前方,不可東張西望。

8.聽經:隨眾禮拜入座,如己後到,法師已經升座,須向佛頂禮畢,向後倒退一步,再向法師頂禮,入座後,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談話,如不能聽畢,但向法師行一合十,肅靜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七、在寺院過堂

1.早齋、午齋時,聽到打板後應立即到齋堂過堂。

2.進入齋堂時,一般只對齋堂內所供奉的佛像問訊即可。

3.用齋前須念供養咒,先供三寶,供養畢,方可用餐。

4.吃飯時端身正坐,不得散心雜話,碗要端平,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可狼吞虎咽,不可飲食出聲,不可使餐具發出聲響。

5.需要添加飯時,將飯碗伸出,行堂僧就會來添加。筷子在碗中所擱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數量。筷子在菜碗中豎著時,表示要乾的菜;筷子在碗口處平放時,表示要喝湯。結齋後,沒吃完可繼續吃。

6.飲食知量,飯後碗中不留剩飯菜。

7.餐後,兩碗重疊放在桌邊,筷子直放於碗右邊,碗筷放置不要超過桌前沿,以免行人碰掉地上。

8.有的寺院規模較小,用齋沒有正規過堂,早午用餐,同過堂一樣也要先供養。受食前合掌默念:「供養十方佛!供養十方法!供養十方僧!供養十方一切眾生!」或合掌默念十聲佛號。晚上若用葯石(佛教稱晩食為「葯石」),僅需合掌默念佛號即可。

八、寺院留宿

1.如需在寺院住宿,應按規定持所需證件,到客堂掛單。

2.每座寺院都有雲水堂規約,掛單人入住後要仔細閱讀並嚴格遵守。

3.在寺內過夜,需按寺內作息時間熄燈休息,切不可打擾別人休息。

4.凡在佛寺內用水用電用物要盡量節省,不得浪費。當愛惜三寶物,切勿毀損。如果不小心損壞,則需賠償。

5.離開寺院時,須到客堂銷單,方可離去。

九、其他

1.凡僧團所有,是為常住物。常住物為十方所共有,個人是無權動用的。凡寺院所有物品為十方僧伽所有,個人不可擅自作主捉持。如果在家眾私自挪用常住物者,即為盜僧祗物,其罪過甚大。所以去寺院時,切要注意。

2.寺中法器,不可擅動,鍾鼓魚磬,不可擅敲。

3.禁止在家男眾於夜晚去尼庵,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時,應有二人以上結伴同往,在庵中禮佛求法後,如無他事不可逗留,應即離開;在家女眾去寺院,夜晚應予禁止,更不可居住,白日去時應有二人以上結伴同往。在寺院中禮佛求法後,如無他事不可留連。

4.敬重法寶。在法物流通處,如需請購佛像、法寶或念珠等,就說「請」,不可說「買」。凡持經像,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只手攜行、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持經書佛像不得向人作禮,手捧經書,碰到法師時,將經舉起與眉齊,向法師說「阿彌陀佛」,或說「師父好」即可。

5.僧人衣缽,在家人不可穿著、持用。

6.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亦不可任意評論出家眾。

怎麼觀想十方諸佛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無所住,便是佛境,但凡夫尤其是現世的我們,很少有能力,有條件達到心無所住,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境界,在現在末法時代要想修成正果,真的很難。佛善巧方便,給我們講了凈土法門,要我們安住在一句佛號上,臨終十念乃至一念,必得阿彌陀佛接引至西方極樂世界,用一句佛號降伏一切妄念,《地藏經》上講,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只要有念頭,不管是善念或是惡念,都出離不了六道輪回,我們把念頭安住在一句佛號上,也是在造業,但這個業力是去西方極樂世界的業力,只要回歸凈土,何愁不見彌陀?
在念佛時,很多會有感應道交的現象出現,不管是佛境還是魔境都不要去理會,出現佛境是好現像,但如果因此而執著,佛境也變成魔境了,魔有神通,佛當然更有神通,但是佛不是靠神通來解救眾生,本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靠的是講經說法教育眾生,要眾生明理、自性開悟,而不是什麼神通。世尊慈悲,這也是在示現佛與魔的區別,所以如果說要安住,除了一句佛號,其他不要有任何念頭,正如印光法師所言:除了一句佛號,別無他想,若念頭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⑤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是什麼意思

前大供儀規 里說過這個 但儀軌都是後人編寫的
請聖是 有的 比如
請聖: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唯願慈悲,哀憫有情,居慈蓮座,降臨道場。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2.
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3.
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凈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聖賢僧。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⑥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是什麼意思

佛前大供儀規
里說過這個
但儀軌都是後人編寫的
請聖是
有的
比如
請聖:弟子眾等,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消災延壽葯師佛。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大行普賢菩薩。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菩薩摩訶薩。南無護法諸天菩薩。南無伽藍聖眾菩薩。南無歷代祖師菩薩。唯願慈悲,哀憫有情,居慈蓮座,降臨道場。

⑦ "南無常住十方佛 南無常住十方法 南無常住十方僧"是什麼意思

這個叫三皈依,也可以簡單的說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第一皈依佛,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悟道的覺者,為修行者的導師,皈依釋迦牟尼佛,也就皈依了十方一切諸佛。

第二皈依法,佛為了度眾生得解脫,設種種的次第法門,等於學校的學制一樣,所謂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菩薩修六波羅蜜。眾生修習這些正法,做為人生的方向,便能離苦得樂,自在解脫。

第三皈依僧。依循正法修行的清凈僧眾是大眾的榜樣,所以應當皈依十方一切聖賢僧。

(7)如何觀想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擴展閱讀:

要皈依,就一定要去寺廟參加皈依儀式,找一位和自己有緣的皈依師。寺院的皈依儀式一般都在每月的農歷初一和十五舉行,整個皈依儀式的時間不會很長。

皈依的儀式:

「我某某,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念三遍)

「我某某,皈依佛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說。」

「我某某,皈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

皈依的好處:

一生修行當中最大的功德利益其實並不是你念了多少部經、燒了多少支香、或者是供了多少鮮花水果,而是」皈依「。可以說,我們這一生所做的功德利益加起來,也沒有」皈依三寶「的功德利益大!

如果不皈依,拜佛燒香頂多也就是佛的尊敬者罷了,並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可若是皈依了,就能夠得到天龍八部的護體,就能夠減少很多的煩惱,增添很多的福報,終有一天,必定得度!

⑧ 佛教拜十方怎麼走

佛教沒有拜四方、拜十方的說法,五戒佛弟子拜了甚至會失去戒體。即便是凡夫拜,也是不好的。去寺院應該拜佛和菩薩,這是對的。有不正確的想法,不正確的禮拜,容易失去三皈依戒體。我們有恭敬心是一方面,但是禮拜又是一回事,所以千萬不要亂。
《法句譬喻經·吉祥品》所說:「亦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幸;亦不禱神祠,是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從天人那兒期望一個僥幸。有的人拜佛的時候四面都拜,問他拜的什麼,他說:「啊,這是把鬼神、天都拜一拜。」這面拜著佛,那面又拜著外道,所以說對佛沒有一點虔誠心。他希望什麼呢?這種希望能得到僥幸的心理,實際上是錯誤的。佛法講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自己種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這個果,不是別人所能給的。就像吃飯,自己吃自己飽。
有的人受了五戒,禮拜天人的時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遠遠的。因為啥呢?一個受五戒的人去禮拜他,他怕減少他的福報,他還想在天上多呆幾天呢。你這一拜,他的福報反而減少了,所以說不能禮拜。
不是拜不拜的問題,是我們想不想獲得吉祥的問題。想獲得吉祥,我們就要遠離這些不善、鞋見和不吉祥的事物。

⑨ 去歸元寺拜拜,請問拜佛的時候有什麼要注

去寺院拜佛,非常吉祥,主要是一顆恭敬地心。另外,規矩禮儀是佛教自利利他的方便之門。佛法從恭敬中來,一份恭敬一份利益。但不少人進入寺院不知所措,言行舉止常不如法,甚至玷污清凈道場的庄嚴神聖。更嚴重的是對入寺的規矩禮儀憑空猜測,以致於以訛傳訛。鑒於此,將入寺應該注意的規矩禮儀作簡單介紹,以備在家信眾入寺處眾參考:

⑩ 南嶽燒香拜佛流程有哪些

為什麼這么多個相同問題?
任何時間都可以。 入寺規矩禮儀
一、拜佛、問訊與上香規矩
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為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眾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為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為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為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嘆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三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三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三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三祗業。稱揚若贊嘆。億劫莫能盡。」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裡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三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三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眾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眾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眾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凈,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干凈。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象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三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庄嚴,看見佛像置於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凈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二、存經、誦經與持經規矩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啟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為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草率。
經書放置需輕拿輕放,排列整齊有序,不能與世俗典籍或雜物混雜,當敬法如敬佛。
團體誦讀應隨眾,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宜。參加法會或早晚課誦,經本一定要用雙手捧起。無論何時誦讀佛經,切不可卷執經本,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折角、對折。
若是獨處誦讀,在誦佛經前,先要清潔案幾,燃香端坐,不可交足前伸,亦不可邊誦讀邊吃東西。須嚴肅恭謹,如同佛就在眼前為我們說法一般。讀誦前要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誦經前或誦經中途若有雜念妄想,最好先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心靜下來再讀誦。讀經要字字理會義解,與身心相應,不可有口無心。
誦讀時若有條件最好用經架,上面加一條經帕。閱讀時打開,讀誦完畢經本要用經帕蓋上。誦讀佛經時切不可躺在床上或坐在床上。也不可靠著牆壁、坐在搖椅上面晃盪,這都是輕慢放逸的表現。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具之外,不應該放水、水果、餅干或其它零食。
誦經中途若有人造訪或問話時,應將經典合起,然後合掌答禮或起身迎客。經典未合就對著經典談論世俗話,或嬉笑怒罵,這是褻瀆法寶的行為。當然也不必因為經未誦畢有人打擾而心生煩惱。中間停歇,應該用經書上所附的書簽線作記號,若沒有書簽線,宜用書箋或干凈的厚紙做記號。最好不要用香枝或點過的線香「香腳」作記號,香或香腳的顏色可能會污染經書。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干凈的紙張或布擦拭,不可用嘴去吹。不要在經書上塗寫、做記號。不得用經本作墊子寫字。
讀經時或在誦經之處不能大笑,不可以隨地吐痰或擤鼻涕。打噴嚏時,要用手帕、衣袖或手遮住嘴巴,以避免吐沫污染經典。
經典破損,要想辦法修補,使經本常保如新。如實在無法修補時,可在大香爐或潔凈處焚燒,將余灰置於清凈之處,勿使人踐踏到。經書不要從頁角翻,這會使書頁折角,翻頁時要輕巧,以免損壞。
早晚課誦拜佛時,經卷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上。執經行走時,應整本捧起,一般以食指前伸,中指、無名指、小指微曲,中指托起經書下緣,食指貼在經本兩側。拇指壓住經本正面。兩手向上舉齊胸,不可單手拿著經本前後甩動。手捧經書不可向人禮拜,也不可以讓出一隻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持經本時,將經本端高齊眉,以示崇敬。

三、謁師、稱呼與請益規矩
初入客堂,先拜佛,然後頂禮知客師。頂禮法師時.不要面對法師施禮,而應該面向佛像頂禮,頂禮時說:「弟子某某頂禮知客師三拜」,法師說「問訊」則問訊,說「一拜」則一拜,不可違逆師教執意三拜。
拜訪師父時,到房間門口先彈指或敲門,得到師父的許可才可以進去。若有門簾,出入時應該輕輕掀起.然後輕輕放下。在師父面前要整肅威儀.不可輕慢唐突,亦不可嬉鬧喧嘩。
有疑惑向師長請教,必須起立。路遇師長,要肅立道旁合掌致敬。與師父距離不可太近。不可在師父面前談無益之事或說別人的是非過失。在師父面前不得抓癢,若打哈欠或噴嚏應當以袖遮口。要常請教師父經義,以求慧解。師父的教誨訓示應該隨順,不可違逆。每次聽完師父的開示,要頂禮謝恩。如果被師父指責,不能起嗔恨心,應該好好反省,向師父軟語懺悔。不得踩踏師父的影子。
不可直呼法師名諱。要詢問出家人的尊稱法號時。一般可以這樣問:「請問師父的德號上下?」「上下」是指法號中的兩個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號叫「了緣」,那麼就是「上了下緣」。不可問師父「您貴姓」,因為家人皆以「釋(即「釋迦」)」為姓,習慣只以法號相稱。稱呼法號時不可直呼其號,一般要稱呼某某法師。不得單稱法名,對年長比丘當尊稱作「長老」、「老法師」、「老和尚」、「上人」或「師父」、「法師」。對年長比丘尼當尊稱為「師太」、「尼師」、「法師」、「師父」等。
在師前,不可稱「我」字。當視關系而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也不必稱不慧、不才、不佞、小可等。
要見住持必需提前聯系,自己聯系或請客堂聯系皆可,不可做不速之客。
若得到法師許可進入法師寮內,一切信件文書,概不許偷看,也不得到處亂翻。與法師談話要專心,不可打妄想。法師飯時、眠時及洗漱時不應打擾。
男眾居士不可一個人到比丘尼師父住處,女眾居士也不可一個人去比丘師父寺院,應該有兩位以上一起去。到了寺院,男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師父談話,女居士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師父談話。
到寺院道場,不應該胡亂走動到處窺視,即使房間的窗戶沒關好,也不可以探視。要找某人,應該在客廳等候。
路途、靜坐、誦經、禪行、剃頭時、以及洗澡、如廁、乘車船、眠卧等時,勿禮拜法師。除誦經、生病、剃發、工作之外,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師父有呼喚時,應合掌答「阿彌陀佛」!
不得與出家眾結義為父母、兄弟、姊妹。
請開示,應預約時間。
師問話,當實答。一法師與客人言談時,不可冒失打岔,有事報告,當側立靜候招呼,不得輕率插嘴,若有重要急事,萬不得已時,要先說聲「對不起」!然後再請示。
法師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不可與之談話。
不得說出家眾過失,亦不可任意評論或批評出家眾。



四、大殿規矩
進殿之前當先凈身心,洗凈雙手。進大殿不可以從門中央進入,除非門很小,只容許一個人走動。較大的門,一定要靠左或靠右進入,靠右進入則右腳先跨進去,靠左進入則左腳先跨進去。除佛經、佛像及供物之外,其餘不可帶入。禮佛、誦經、添油、上香、打掃時才允許進入大殿,平時不應該到大殿遊玩。不得戴帽子入殿。不要以佛殿為通道,任意穿行遊走。也不可以蹲在殿堂里說話,不要到處走動東張西望,禮拜後方能瞻仰聖容,默念偈雲:「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
大殿內不可談世俗言語,更不可大聲喧嘩。除共修禪坐外,不可坐於殿內。於佛殿內,不得支腳、倚壁、靠桌、托顎叉腰站、更不可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穢等,不可箕坐。站立時應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在大殿內盡量勿打呵欠、吐唾液等,迫不得已時,應退出殿外。若在殿內打呵欠時應以袖掩口,吐唾液時用衛生紙包好放於口袋內。
進了大殿應該禮佛,如果我們在右邊,就地在右邊禮佛,在左方,就在左邊禮佛,許多在家眾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不在中間拜,佛祖會看不到他,這是不對的。
參加法會誦經或早晚課誦時,拜佛必須聽從悅眾師父引磬的聲音。唱誦念經時不可錯板拖腔,要符合法器節拍。
殿堂內立應以右手仰掌迭於左手之上,結彌陀印.手臂平放、雙目平視,斂目收心。繞佛時注意前後左右的距離,後面人的鼻子要對准前面人的脊縫,左右肩對肩,以保持隊列齊整。繞佛只能右繞,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眾共修繞佛時,繞佛第一圈轉角處須問訊,但不須住腳,只要雙手結毗盧印,上舉齊眉即可。繞佛表示對佛恭敬,眼睛不可以東張西望,應直行念佛.眼睛平視正前方,繞三圈或七圈都可以。
帶去供佛的香,或有剩餘可以交給香燈師父,不可隨意放在供桌上。
拜佛以後要按照順序排隊出殿,不能一哄而起作鳥獸散。

五、法堂或講堂規矩
聽經要准時,最好能提前幾分鍾到場,恭候法師,不應遲到早退。進法堂或講堂聽講應服飾整潔。執經本應如法(詳見前敬法中所說)。坐姿端正,抬頭挺胸,正坐攝心,不可左顧右盼,不可拄齶支額或趴桌伏卧。不可竊竊私語或大聲喧嘩。咳嗽難忍應用手帕或衣袖掩口。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應生殷重渴望心,專注聽講,如理思維。

六、齋堂規矩
在齋堂就坐應禮讓別人。應該將上座或空氣好的座位,留給年紀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龍含珠的姿勢,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邊.不可讓指甲伸進碗里。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執太低。亦不可執太高。飯前洗手,不能用臟手握食器。過堂用齋時碗筷應該排列整齊。一般過堂用三隻碗,左右各一隻,後面擺一隻,三隻成「品」字形,左後邊的一隻盛飯.右邊的一隻盛湯,後面一隻盛菜。
用齋時不可散心雜話,需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葯,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齋前須念供養咒,先供三寶,供養畢方可用餐。如果不是過堂,坐圓桌或方桌用齋時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謙遜。用勺或匙盛菜應適量適度。用筷子夾菜.只應該夾向自己這一面,不要站起來夾菜。盛湯時勺或匙不要向碗盤頂心挖取。共用的餐具裡面不要用己的筷子去翻攪。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膩余瀝必須瀝盡,才可以去菜盤或湯盤中取菜餚。不可嚼食或吞咽出聲。吃飯時不能講話,咳嗽應轉身向後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污菜餚。吃飯碗中不留飯粒。不對人剔牙齒。飲食知量,不可有剩飯菜。
有的寺院規模較小,用齋沒有正規過堂,早、午用餐同過堂一樣也要先供養,受食前合掌默念:「供養十方佛!供養十方法!供養十方僧!供養十方一切眾生!」晚上若用葯石,僅需合掌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吃飯時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飲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搖腳蹺腿。碗要端平,不可低頭就食。吃飯時不得講話,也不能嬉笑。吃飯時不要剔指甲裡面的污垢,不要搔頭,不要撕手腳等處剝落的皮膚。菜中倘有雜質或異物,不可讓鄰座看到讓別人起嫌心。徐徐進食.不可滿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遺落飯菜,不可使餐具發出聲響,不得喝湯出聲,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別人接過碗去添飯,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飯來吃.飯後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齋後碗筷要自己洗,要認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膩不凈。

七、掛單規矩
居士掛單時要主動出示相關證件,如皈依證和身份證。掛單房裡如有同參生病要關心照顧,及時報告雲水堂寮元師父或客堂知客師父。探病、照顧病人時,心中應該默念偈頌:「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不可在寺院抽煙,一時難以完全戒煙的居士,在寺院也要盡量減少抽煙量,而且只能在廁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許在寮房或公眾場合抽煙。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許吸煙者掛單。
每座寺院都有雲水堂規約,掛單人住後要仔細閱讀.並嚴格遵守。
要節約用電,不得釘破牆壁或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當愛惜三寶物,切勿毀損。如果不小心損壞,則需賠償。准時參加早晚殿。出去必須報告。訪人先敲門,讓入方入。不攜寵物入寺。



八、著裝規矩
到寺院衣服整潔即可,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袒胸露背。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要穿海青,受過戒的居士盡量搭縵衣。著衣先凈手,不凈手不得觸海青或縵衣。穿好海青搭上衣.兩手不可下垂前後擺動,應該將兩手迭掌,放在胸前。穿著縵衣要坐下時,先要撩起縵衣,不可坐縵衣於臀下。穿海青時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時雙手同撩前片,長跪時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靜坐時.將蓋布巾置於海青內。

九、起居規矩
不可在寮房內喧嘩談無益之事。同處一室應知長幼大小,要溫文有禮軟語相悅,互相贊嘆勸勉,不得粗惡惱人,假使失語冒犯,應當軟言懺謝。同房間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時,不得打擾別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應該念出聲音。掛單房裡有人睡覺,不可捉物發聲或大聲言笑。晚上聽到止靜板響即息燈止靜,上床養息。按時關燈,關燈前應先觀察詢問同寮准備妥當與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齊。睡眠時不可思維惡事,應吉祥卧。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豎兩膝,應當枕手,微曲兩足,兩膝上下相壘,右卧如弓(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隨意)。非時不卧。凡卧不得赤體,應合衣而眠。起床後整理衣被。
洗浴時,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畢應當清潔浴室令凈。洗澡時不得與別人談笑,不可以唱歌。洗臉刷牙,漱口吐水要輕緩低頭,不可進濺旁人。

閱讀全文

與如何觀想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式棉襖製作方法圖片 瀏覽:65
五菱p1171故障碼解決方法 瀏覽:860
男士修護膏使用方法 瀏覽:548
電腦圖標修改方法 瀏覽:609
濕氣怎麼用科學的方法解釋 瀏覽:539
910除以26的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807
吹東契奇最簡單的方法 瀏覽:706
對腎臟有好處的食用方法 瀏覽:100
電腦四線程內存設置方法 瀏覽:514
數字電路通常用哪三種方法分析 瀏覽:17
實訓課程的教學方法是什麼 瀏覽:527
苯甲醇乙醚鑒別方法 瀏覽:84
蘋果手機微信視頻聲音小解決方法 瀏覽:702
控制箱的連接方法 瀏覽:77
用什麼簡單的方法可以去痘 瀏覽:791
快速去除甲醛的小方法你知道幾個 瀏覽:805
自行車架尺寸測量方法 瀏覽:126
石磨子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154
行善修心的正確方法 瀏覽:405
土豆燉雞湯的正確方法和步驟 瀏覽: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