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初學者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初學者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聲樂主要是通過正確的發聲訓練和不斷的歌曲演唱來逐步完成的。每位歌唱者必須通過發聲練習的途徑,掌握科學的歌唱發聲的基本方法,使歌聲美妙動人。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初學者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歡迎參考~
一、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簡要地說,就是將歌曲演唱中對聲音所需求的各種技術環節,通過有規律、有步驟的發聲練習,逐步提高歌唱發聲的生理機能,調節各歌唱器官的協作運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使歌唱發聲的技術成為歌唱表現的有力手段,為達到聲情並茂的演唱服務。
我們練聲的目的是要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改變平時生活中自然的發聲習慣,使之成為符合歌唱發聲的習慣和狀態,所以必須明確我們練聲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開開聲」而已。
歌唱發聲練習要求每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記歌唱發聲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實質,通過反復的練聲及歌唱實踐來消化和驗證其歌唱規律。
因此在發聲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隔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築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於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3)要恰當地運用好歌唱的共鳴,要使聲音傳得遠,充滿劇場,且圓潤,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課題。由於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分不開,因此要求歌唱者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打開口腔,調節氣息等手段,把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天衣無縫,走動自如靈活。
4)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通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和情感和內容。
5)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練習時,都要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進入良好歌唱狀態的前提。
7)在練聲、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雜念,穩定情緒,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狀態,要有良好的歌唱慾望,要充滿信心、放鬆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否則是唱不好歌的。
8)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以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呼吸、共鳴、吐字、表現缺一不行,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整體歌唱」的涵義。
二、 歌唱發聲練習的步驟
歌唱發聲基本功的練習,一般按音域進展的規律,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扎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二階段
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於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
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做較復雜的發聲練習,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范圍。這了階級的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這樣我們歌唱發聲的樂器基本製造完畢,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
三、 歌唱發聲練習的起音
發聲練習開始的時候,必然會遇到如何起第一個音的問題,我們稱它為歌唱時的「起音」或「起聲」。歌唱的起聲可分為激起聲、軟起聲、舒起聲。
1、 激起聲
是當吸氣完畢後,胸腔保持不動,聲帶先自然閉合,然後,再以恰當的氣息沖擊聲帶使之振動發聲,這樣發出來的聲音結實有力,我們在發聲訓練如頓音、跳音的練習中常常使用,也用這種方法糾正聲帶漏氣的毛病。此時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急吸急呼。
2、 軟起聲
軟起聲是聲帶在開始閉合的動作時,氣息也同時往外送,開聲門與氣息振動聲帶同時進行。這種方法氣息的沖擊力比較「激起聲」要柔和,發出的聲音比較平穩、舒展。我們發聲訓練中也常常在練連音和長音中採用,同時也用「軟起聲」的發音方法來糾正喉音的毛病,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緩吸緩呼法。
3、 舒起聲
舒起聲是聲門先開,然後氣息再振動聲帶,它的特點是先出氣而後發聲,像嘆氣一樣。在勞動號子中,常常用到這種起聲法。在發聲訓練中,這種方法可用來糾正聲音過於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較多,較口語化。總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飽滿,全身協調,根據不同類型的練聲曲例來確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過分強,以舒適的mf或mp音量為合適。
四、 歌唱發聲練習曲
練習曲的練習,是發聲歌唱的重要的基礎訓練。練聲曲可以用各個母音或 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階的音名1234567等等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安排歌詞來練習叫帶詞練習。發聲練習過程中,是以聲音效果和發聲器官肌肉適度的標准去調整發聲器官的機能和狀態的,每個人的發聲器官的構造、嗓音條件、聲音類型、發聲習慣各不相同,因此,並不是每一種類型的練習都必須唱,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練習。
1、「哼鳴」的基本練習
一般在開始練聲時,先練練「M」是有益的,因為發這個音容易達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練習哼鳴時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閉上、口腔內部要打開,好象閉口打哈欠的感覺,感到聲音向高位、額竇、鼻竇處擴展,但切勿把聲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則會發出鼻音。
2、母音的練習
除進行哼鳴練習外,更多地是進行母音的練習,如a,i,o,u,e等單母音練習,也可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me,mi,mo,mu等等。
3、連音練習
人們常說:「不會連貫就不會歌唱。」歌唱聲音的主要表現力就在於聲音的連貫優美,只有連貫的聲音才能唱出動人的旋律線來。為了使聲音有更多的連貫性,可以將練習的音域相對拉寬些,練習也可以隨之難度更大些。
4、頓音練習
頓音唱法又稱為斷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靈活,富有彈性,集中感強。練習時要注意一字一音的靈活性和一字一音的連貫性。
5、連音和頓音結合的練習
在基本掌握了連音和頓音唱法的基礎上,可以加連音、頓音結合在一起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歌唱狀態的統一,頓音好象是一個「點」,連音像是一條「線」,這樣以點帶線,便聲音的位置統一,並保持氣息均勻流暢。
6、保持共鳴位置不變的練習
在「哼鳴」練習中我們已經講了找共鳴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體會「哼鳴」感覺,如果這個共鳴焦點找准了,那麼其它所有的音都應該向這個哼鳴位置靠攏,這樣才能達到歌唱的高位置,使聲音上下統一。
7、聲音靈活性的練習
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適應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動的要求,以達到更積極的身體、喉嚨、氣息的配合。
8、結合字聲練習(帶詞練習)
要求根據詞意富有想像,有意境,有畫面,語氣有表現,聲音有樂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圓,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過渡。
9、練聲注意事項
1)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
練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樂錄影帶,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時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練。
;B.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有哪些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有哪些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有哪些,據我的觀察,很多人都喜歡唱歌,只是由於自己唱得不好聽,才不敢在大庭廣眾唱歌,其實唱歌是有技巧的,只要掌握這些技巧,唱歌一定變得簡單起來,下面分享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有哪些。
一、怎麼練習唱歌
1、氣息,要想唱好歌首先要學會氣息,當學會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擁有了充足的氣息支撐之後,歌聲才會飽滿。
2、學習共鳴,其實身體中有很多的共鳴腔,要找到共鳴腔並且運用到唱歌當中,會讓歌聲變成豐富。
3、演唱基本功,這方面主要的意圖是:聲帶不要擠壓過度,咬字不要過分影響發聲,反射位置的穩定不到處亂跑,發聲狀態穩定。
二、音樂小白必學的十個唱歌技巧
1、氣息
第一點當然是氣息啦,圈內有句名言,「誰會呼吸誰就會唱歌!」可能有人會說了,呼吸誰不會呢?不會呼吸那還得了,那不是掛了,其實這里應該解釋為誰懂得運用自己的氣息來唱歌,誰就是會唱歌的人。
2、音準
很多人都說自己五音不全,唱歌跑調,首先想問各位,你們分得清高音和低音嗎?如果你分得清,那就不是無葯可救,因為高音和低音是比較好分辨的,音為什麼有高低,鋼琴上有88個鍵,人們把最高的音和最低的音之間平等的切割了,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音高。
3、咬字
歌曲的咬字一定要清晰、清楚,不然會讓人聽不清你在唱什麼,當然如果你的咬字非常有個性,像周傑倫的話,那麼在唱功上就要多下功夫了,但是這樣的局限性未免太強,大多數歌曲,咬字清晰、透明,會更加令人喜歡,更能打動人心。
4、節奏
節奏這個東西,確實是一種感覺,有的人可能因為從小沒有音樂的熏陶,節奏感不是特別好,那麼就需要在節奏上面下一番苦功夫了。
我們可以先去了解下基本的節奏型,在網路上都有非常詳細的解釋,了解清楚之後,找一些簡譜來學習怎麼打拍子,這是節奏感的學習方式。
5、共鳴
共鳴就是我們頭腔裡面的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所有的聲音都是由於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個大家要了解,了解這個之後,我們就是要學會怎麼讓自己的頭腔振動?
共鳴我們可以分為胸腔共鳴、鼻腔共鳴和頭腔共鳴,主要是這三種,胸腔共鳴是用來唱低音的,鼻腔共鳴是唱中音,頭腔共鳴是用來唱高音的,這其中頭腔共鳴最難找,胸腔共鳴其次,鼻腔共鳴比較好找。
6、情感
一本小說為什麼好看,就在於它的高低起伏,音樂也是如此,我們要想唱歌唱得有感情,我們需要運用很多的氣聲唱法,就是以情帶聲,把自己的感情代入到歌曲當中去。
在唱歌的時候,注意輕要輕到極致,爆發也要極致,這樣的演唱很抓人心,如果是民謠,就需要唱出質朴、純真的感覺,什麼樣的曲風就應該表達出什麼樣的感覺,不能將搖滾唱成民謠,這樣就不對了。
7、姿勢
一般來說,都是站著唱歌,如果有天有機會登上舞台,總不能坐著唱歌對吧!
我們在唱歌的時候,我們站著的時候,肩膀放鬆,身體微微前傾,腳步打開一些就行了,這個站姿是比較適合歌唱的。
8、放鬆
為什麼要說放鬆這兩個字呢?這里的放鬆指的是「放鬆喉頭。」很多時候,我們唱歌唱的嗓子累,就是因為喉部太緊張,導致聲音沒出來。這樣不僅對自己的演唱沒有幫助,還會傷害嗓子。
怎麼做到放鬆喉頭呢?我們可以打個哈欠,用打哈欠的狀態唱歌,微笑、嘴巴張開就可以避免了。
9、運動
平時的時候,要多運動,做做平板支撐、俯卧撐、跑跑步都可以,這樣可以鍛煉到腹部的肌肉,也可以增加肺活量,讓氣息更飽滿,對唱歌很有幫助,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歌星平時堅持鍛煉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身體健康,唱歌其實是非常耗費氣力的,如果不加強鍛煉的話,唱歌就很難有爆發力。
10、多看音樂綜藝節目
平時的時候,多看看唱歌類的音樂節目,可以學到很多,也可以激發自己的歌唱慾望!
其實唱歌是一門非常重要的技術,也許遇到自己喜歡的女生時,演唱一首悅耳的歌曲就能幫助你在女生面前加分呀!也能幫助你的一些集體活動中散發出自己的獨特魅力,多掌握一門愛好是對我們有幫助噠!
一、 注意合唱習慣的.培養
合唱隊在進行訓練時,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合唱習慣,並通過嚴格的訓練,才能為合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1、培養正確的合唱姿勢
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唱歌時,首先要有正確的姿勢,姿勢正確了,發聲器官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正確的歌唱姿勢是:⑴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精神飽滿的狀態。⑵頭部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⑶兩腳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著力,身體的重量要平穩。⑷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動,演唱中眼睛應睜大一些,注意力應集中到指揮的身上。⑸嘴巴應當張得開,放得松,切記緊咬牙關,下頜收回。⑹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作,動作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⑺坐唱的姿勢與站立時的要求一樣,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滿整個凳面,約坐1/3的面積,兩腳稍分開,自然彎曲,不能翹腿坐,也不能兩腿交叉疊起。
正確的合唱姿勢,是唱歌發聲的基礎。無論坐和站,都要求學生要保持一種優美的姿勢。因此,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語言、手勢反復提醒他們,按要求去做。通過一段時間的強化訓練,合唱的正確姿勢就會逐漸形成。
2、培養正確呼吸的方法。
歌唱過程中的呼吸,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與學習,才能在唱歌時不感覺費力、接不上氣等不良現象。對於合唱的呼吸訓練,可採用腹式呼吸法。正確的方法是:要用口鼻同時吸氣,將氣吸的深沉一些,肚子稍微往外撐開;呼氣時,肚子微微往裡收縮。使用腹式呼吸,不要太用力,肩膀不要聳,吸氣時不要有聲音。練習、體會的方法是:1先吐氣,可藉助於發一個「嘶」音,待氣全部吐出來後,快速吸氣。2晚上睡覺或平躺的時候,感受一下自然的腹式呼吸,並練習慢吸慢呼、慢吸快呼。
還應採取以下方法進行練習:一是靜坐練習。要會坐,屁股坐在凳子的前端,雙腿並攏,腳一前一後,嘴輕輕閉上,兩手貼在肋下,呼吸2到3分鍾。二是控制氣息練習。把呼吸的控制放在歌曲的演唱中進行訓練,把一個樂句作為一個呼吸單元,樂句之間的連接當作呼吸間的連接進行訓練,這樣就能訓練學生呼吸的控制,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呼吸控制的能力。三是聞花香練習。用鼻腔慢慢將氣吸入腹部、臍部、腰圍處,感覺吸滿後,將氣慢慢吐出。反復練習,體會呼吸感覺。四是吹蠟燭練習。點上一根蠟燭,放在胸前一米處,吸足一口氣,慢慢均勻的呼氣,把蠟燭吹滅。每次集訓時,都及時提醒學生按要求去做,長期堅持,就會形成習慣,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3、培養正確的發聲方法
低聲區的練習比較輕易見效,因為練低音的呼氣壓力較小,聲帶能自然地放鬆,可先用「mo」的母音進行下行練習,再用「ha」、「he」母音從弱到強找准位置擴大共鳴。然後逐步向高音擴展。高聲區的練習難度較大,因為聲音愈高,呼氣壓力愈大,容易造成聲帶和喉頭緊張,練習時,先打開喉嚨,抬高軟齶,輕聲高位地尋找頭腔共鳴位置,不斷鞏固、擴大音量。聲音要求圓潤明亮,位置集中稍靠里一點。發聲練習要從柔和的富有彈性的音階練習開始,要克服喊叫、發白聲等習慣。除此之外,童聲合唱還有一個真假聲結合的問題。由於兒童的聲帶發育不成熟,較為柔嫩,音域不寬,當唱高音時,假如不用假聲,就會使聲帶受傷,嗓音損壞。
小學階段的童聲,可以說是兒童時期聲音最好的階段。男女音色相同,聲音干凈漂亮。在訓練學生發聲時,要先考慮兒童的音質,其次再考慮他們的音量。
對於低年級學生,由於嗓音發育尚未開始,歌唱音準的控制能力也不穩定,對他們的發聲練習,一般以發展自然語音基礎為主,先進行帶字的發聲練習。如讓學生朗讀「媽媽」、「爸爸」等具有代表性的疊詞,或有代表性的兒歌,要求語速放慢,將第一個字的音節拉長,並為這些字加上語調相符的音高。在發聲狀態方面,要求學生自然通暢地練習,不能過分誇張發聲狀態,以免養成不良的歌唱習慣,有礙童聲的健康發展。
中、高年級學生的發聲練習,應在低年級學生發聲練習的基礎上加深練習內容。可以進行各種母音的連接練習和各種聲韻的字音練習等等。
4、培養正確的節奏感覺
讓學生多聽一些節奏感強音樂,並跟著音樂進行打節奏練習。注意由慢到快,不可過急。讓節奏在學生的心裡成為固定的概念。其方法是:(1)單手握小棍,輕敲桌面,分別用中速、慢速、快速三種速度練習,打出非常均勻、准確、無輕重音的節奏。(2)加上輕重音,即2/4的強、弱,3/4的強、弱、弱,4/4的強、弱、次強、弱,以及其他節拍的強弱關系。(3)雙手握棍,一隻手一拍敲一下,另一隻手同時每拍均勻打兩下,再練習每拍均勻打四下,均勻再打三下。開始只求均勻,然後再加上節拍。(4)速度也可適當改變,但每拍四下的速度不宜太快。這些練習並不復雜,如能熟練掌握,將能有效地為初學者打下良好的節奏感基礎。(5)學生能力強的,還可進一步練習2對3的拍子,即:一隻手每拍打出平均兩下,另一隻手同時打出平均三下,再兩只手交換。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是合唱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可加強平穩節奏訓練、變化節奏練習等,提高學生對節奏變化的反應靈敏性,為合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C. 新手唱歌發聲方法
新手唱歌發聲方法
你知道新手唱歌的人應該掌握哪些發聲的方法?下面讓我我來和你們一起去分析下新手唱歌發聲方法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1、練習
在練習前需要確保鼻腔的潔凈,這樣便於發聲。
1、閉嘴,用鼻子吸氣盡量深入(註:不要高抬肩膀,腹部擴張)
2、鼻子不吸氣,用嘴呼吸,如產生呼嚕聲,即是用對了方法。
3、嘗試使用鼻子與嘴同時吸氣(註:一開始可以能不到,不用心急)
2、發聲
先吸一口氣(吸氣是感覺喉部涼涼的),用「唔」音發出,感覺聲音是從肚子而出的。
3、高音
許多人都困惑於高音,但實際上,卻十分簡單。 在唱高音之前要確保有足夠的氣息以及十分自信的心,不要擔心會破音。 唱到高音時,雙腿微微分開,腰用力,個人感覺唱高音的時候,腰部兩邊會有微微擴張的感覺。
4、深呼吸法
找到氣息吸進去的位置,放鬆身體
呼氣時要慢,均勻,有節制,不要一下子一口氣馬上就吐完,一定要有節制 。練習時盡量用比較慢的速度,才能有效的鍛煉自己的氣息,可以找一些比較長的歌曲的語句來進行練習。
有人說:「姿勢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發聲的源泉。」唱歌訓練,首先要有正確的歌唱姿勢,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往往不夠重視姿勢,姿勢的正確與否是直接關繫到發聲時各個器官配合的協調姿勢,姿勢的正確了,發聲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確的姿勢,則往往帶來不正確的聲音。這好比我們的跑步運動員,賽跑時如果沒有正確的跑步姿勢,就會直接影響跑步的速度一樣。
正確的歌唱姿勢是:
1、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這里的放鬆絕不是松垮、癱瘓,它應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也就是精神飽滿的狀態。
2、頭部保持於眼睛向前平視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兩肩略下後一點,小腹收縮,兩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種積極運動的狀態。
3、兩腳一前一後稍分開,前腳著力、身體的重量要平穩,重量落在雙腳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動,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記應當張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虛著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松,切記緊咬牙關。
6、還有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彷彿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
7、演唱時可根據歌曲的內在情感賦予適當的動作,但動作要簡練大方,切忌矯揉造作,畫蛇添足。坐唱的姿勢與站立時的要求一樣,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滿整個凳面,約坐1/3的面積,兩腳稍分開,自然彎曲,不能蹺腿坐,也不能兩腿交叉疊起。
在歌唱訓練中「打開喉嚨」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環節,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壞。「打開喉 嚨」也就是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 後,牙關打開,下巴放鬆自然放下而稍後拉,這時候的.喉嚨是打開的。
用「微笑」狀態來打開喉嚨,我們講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來。 「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開,大牙關打開,面部兩邊的笑肌(顴骨)呈微笑狀,這樣的微笑狀 態可以使你的喉嚨打開,可以使你獲得高位置的聲音。「歌唱狀態就是里邊的哈欠,外頭的微 笑」
「打哈欠」的狀態「打哈欠」狀態可以讓口腔打開自然,放鬆,口蓋抬起,口腔內空問 增長增大。所以在唱歌時,咽喉不要閉塞,要使咽喉張開,讓氣息自如地送出來,「哈欠」狀態 確實是打開喉嚨的好辦法,也使歌唱者保證了一個很好的演唱狀態。
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身體正直可以使聲音很好的從身體里發出來。
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當張得開,放得松,切記緊咬牙關。
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彷彿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
;D. 唱歌的技巧和發聲的方法
1、身體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鬆,要充滿信心,放鬆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
2、嘴巴是歌唱的喇叭,應張得開,放得松,切記勿咬緊牙關。
3、歌唱時下頜收回,正確的感覺應該是由小腹到兩眉之間形成一條直線。
4、脖子和後背、腰部連成一線,這樣才使氣息暢通無阻。
5、將喉頭穩定在正確的位置上,口蓋積極向上收縮成拱形,牙根放鬆,平放在下牙齒後。
6、牙關打開,下巴放鬆,自然放下而稍後拉。
7、「打哈欠」狀態可以讓口腔打開,自然、放鬆、口蓋抬起,口腔內空間增大。
8、溫馨提示: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更多關於唱歌的技巧和發聲的方法,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60557161576143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E. 初學者唱歌入門技巧
唱歌初學者的學習方法
1、注意基礎的氣息練習,主要包括:氣息的位置、氣息的穩定、氣息量的控制。
2、在聲區的練習上,不要太早、太過於急躁地去向高音區邁進,先將中低聲區練習穩定以後,再逐漸試著一點點將音高提升;
3、在音的處理上,初學者需注意兩點:
(1)尾音的處理,先追求穩定,即能否平穩地唱完一個音。比如將單音唱到四拍或者八拍,每一拍是否都能保證在正確的音高上,以及每個音的音量是否均勻,聲音線條是否穩定,當你能夠做到完以後,再試著去練習顫音、轉音等高級的尾音處理技巧;
(2)能否在每個音上都做到音量的漸強或漸弱。非常多唱歌愛好者在歌曲演唱過程中,聲音的細節處理,太過於單薄,就出現在每一個音的重量都是一樣的,舉一個例子,比如一到高音就習慣性地用力、大聲唱,但是呢,這樣的演唱習慣,往往會導致聲音表現力的單一,在演繹柔美細膩、安靜的歌曲時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們可以試著從中低聲區開始,每一個音都試著開始用不同的音量去演唱。只有當你的每一個音都可以唱出不同的重量、不同的層次以後,你才能說是真正掌握了這個音。
4、注意演唱的音樂性。初學者往往會把學習唱歌變成學習發聲,這是一個非常致命的錯誤。因為聲樂的學習結果是成為一名歌手,而非成為一架發聲的機器或者說一台樂器。唱歌與發聲最大的不同在於,發聲僅僅是讓人發出聲音,但是唱歌是讓聲音變得有感染力、有戲劇性、有個性、有風格性,想要做這些,除了正確的發聲習慣,更應該去了解演唱歌曲的音樂風格、創作背景、情感的表達等等這些歌曲組成的要素。
5、注意歌曲演唱前的預判、演唱過程中把控調整、演唱結束後總結分析。
(1)預估:即你在演唱歌曲前,對自己想要把這首歌唱成什麼樣要先有一個規劃和藍圖,就好像你蓋樓之前,要計劃好:我想蓋的樓是什麼模樣?需要什麼樣的材料?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等等?唱歌也是一樣,你要大概知道自己想把歌唱成什麼樣子?需要什麼樣的感情?歌曲的難點在哪裡?我可能需要到什麼什麼樣演唱技巧?我演唱的氣口要在哪裡?這些都要在你唱歌之前想到,並且做好功課;
(2)把控調整:即你在演唱過程中,懂得把控自己的音色、氣息、感情等等,以及就自己當時的狀態或突發情況做出及時的調整。這是體現職業歌手和業務愛好者差距最大的一個環節,業余愛好者往往在演唱過程中聲音的層次、感情的刻畫都比較薄弱,或者較為粗糙,同時對於演出過程中突發的狀況比如:走音、錯拍、破音、伴奏突然出現問題等一系列狀況缺乏應對的經驗,從而導致「一招出錯,滿盤皆輸」的窘境;
(3)總結分析:這是一名歌手能否認清自我,並不斷進步的極其重要的一環。每次練習、演唱、比賽結束,最好都可以聽聽、看看當時演唱的音頻、視頻,是否有達到自己預期的演唱效果,然後找找有沒有什麼問題:音準?節奏?氣息?感情?是不是都做到了?如果沒有達到,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又應該怎麼去解決?一定要多想多思考,多和朋友、老師交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處在持續前進的節奏中。
學習唱歌的技巧
1,找准唱歌時發聲的部位
最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平時走路的時候可以小聲哼鳴「嗯」,一邊走一邊訓練,這樣省時,而且也不費力,對,沒錯,就是那個音。
2,正確的呼吸方法
吸氣—呼氣—再吸氣—張開—張開再張開!然後深呼一口氣,把腔體(是腹腔,不是胸腔)打開,再慢慢的把氣呼出,可以吐「噝」慢慢吐出氣來,要有一定的規律,節奏要一致,而且身體要保持住,不能放鬆,直到把你肺部里所有的氣吐完了為止,最後再放鬆!還要訓練快呼快出的方法,方法和以上相同,只是節奏加快而已。初學者如果每天都這樣訓練,肺活量也會跟著提升很多,這也是為今後的唱功打下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3,保持正確的發聲方法
也就是將剛才提到的兩點技巧相結合起來!每天也要訓練張嘴的姿勢,如果不會,可以去啃蘋果,或者你打哈欠的時候,對,沒錯,記住那個動作,然後練習。
F. 唱歌技巧及發聲方法
唱歌技巧及發聲方法
在唱歌時,發聲十分重要,那麼都有哪些技巧呢?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唱歌技巧及發聲方法,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和要求
歌唱發聲練習的目的,簡要地說,就是將歌曲演唱中對聲音所需求的各種技術環節,通過有規律、有步驟的發聲練習,逐步提高歌唱發聲的生理機能,調節各歌唱器官的協作運動,養成良好的歌唱狀態,使歌唱發聲的技術成為歌唱表現的有力手段,為達到聲情並茂的演唱服務。
我們練聲的目的是要調整鞏固科學的發聲狀態,把良好的歌唱狀態保持到歌唱中去,改變平時生活中自然的發聲習慣,使之成為符合歌唱發聲的習慣和狀態,所以必須明確我們練聲的目的,而不是簡單的「開開聲」而已。
歌唱發聲練習要求每個歌唱者首先要了解和熟記歌唱發聲器官的生理部位及其功能,掌握歌唱發聲的基本原理,全面理解其精神實質,通過反復的練聲及歌唱實踐來消化和驗證其歌唱規律。
因此在發聲訓練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隔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築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於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3)要恰當地運用好歌唱的共鳴,要使聲音傳得遠,充滿劇場,且圓潤,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課題。由於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分不開,因此要求歌唱者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打開口腔,調節氣息等手段,把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天衣無縫,走動自如靈活。
4)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通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和情感和內容。
5)在歌唱發聲時,還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練習時,都要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進入良好歌唱狀態的前提。
7)在練聲、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雜念,穩定情緒,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狀態,要有良好的歌唱慾望,要充滿信心、放鬆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否則是唱不好歌的。
8)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以上我們可以領悟到,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呼吸、共鳴、吐字、表現缺一不行,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整體歌唱」的涵義。
二、 歌唱發聲練習的步驟
歌唱發聲基本功的練習,一般按音域進展的規律,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扎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二階段
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於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
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做較復雜的發聲練習,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范圍。這了階級的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這樣我們歌唱發聲的樂器基本製造完畢,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
三、 歌唱發聲練習的起音
發聲練習開始的時候,必然會遇到如何起第一個音的問題,我們稱它為歌唱時的「起音」或「起聲」。歌唱的起聲可分為激起聲、軟起聲、舒起聲。
1、 激起聲
是當吸氣完畢後,胸腔保持不動,聲帶先自然閉合,然後,再以恰當的氣息沖擊聲帶使之振動發聲,這樣發出來的聲音結實有力,我們在發聲訓練如頓音、跳音的練習中常常使用,也用這種方法糾正聲帶漏氣的毛病。此時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急吸急呼。
2、 軟起聲
軟起聲是聲帶在開始閉合的動作時,氣息也同時往外送,開聲門與氣息振動聲帶同時進行。這種方法氣息的沖擊力比較「激起聲」要柔和,發出的聲音比較平穩、舒展。我們發聲訓練中也常常在練連音和長音中採用,同時也用「軟起聲」的發音方法來糾正喉音的毛病,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緩吸緩呼法。
3、 舒起聲
舒起聲是聲門先開,然後氣息再振動聲帶,它的特點是先出氣而後發聲,像嘆氣一樣。在勞動號子中,常常用到這種起聲法。在發聲訓練中,這種方法可用來糾正聲音過於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較多,較口語化。總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飽滿,全身協調,根據不同類型的練聲曲例來確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過分強,以舒適的mf或mp音量為合適。
四、 歌唱發聲練習曲
練習曲的練習,是發聲歌唱的重要的基礎訓練。練聲曲可以用各個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階的音名1234567等等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安排歌詞來練習叫帶詞練習。發聲練習過程中,是以聲音效果和發聲器官肌肉適度的標准去調整發聲器官的機能和狀態的,每個人的發聲器官的構造、嗓音條件、聲音類型、發聲習慣各不相同,因此,並不是每一種類型的練習都必須唱,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練習。
1、「哼鳴」的'基本練習
一般在開始練聲時,先練練「M」是有益的,因為發這個音容易達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練習哼鳴時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閉上、口腔內部要打開,好象閉口打哈欠的感覺,感到聲音向高位、額竇、鼻竇處擴展,但切勿把聲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則會發出鼻音。
2、母音的練習
除進行哼鳴練習外,更多地是進行母音的練習,如a,i,o,u,e等單母音練習,也可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me,mi,mo,mu等等。
3、連音練習
人們常說:「不會連貫就不會歌唱。」歌唱聲音的主要表現力就在於聲音的連貫優美,只有連貫的聲音才能唱出動人的旋律線來。為了使聲音有更多的連貫性,可以將練習的音域相對拉寬些,練習也可以隨之難度更大些。
4、頓音練習
頓音唱法又稱為斷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靈活,富有彈性,集中感強。練習時要注意一字一音的靈活性和一字一音的連貫性。
5、連音和頓音結合的練習
在基本掌握了連音和頓音唱法的基礎上,可以加連音、頓音結合在一起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歌唱狀態的統一,頓音好象是一個「點」,連音像是一條「線」,這樣以點帶線,便聲音的位置統一,並保持氣息均勻流暢。
6、保持共鳴位置不變的練習
在「哼鳴」練習中我們已經講了找共鳴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體會「哼鳴」感覺,如果這個共鳴焦點找准了,那麼其它所有的音都應該向這個哼鳴位置靠攏,這樣才能達到歌唱的高位置,使聲音上下統一。
7、聲音靈活性的練習
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適應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動的要求,以達到更積極的身體、喉嚨、氣息的配合。
8、結合字聲練習(帶詞練習)
要求根據詞意富有想像,有意境,有畫面,語氣有表現,聲音有樂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圓,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過渡。
9、練聲注意事項
1)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
練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樂錄影帶,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時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練。
拓展閱讀
模仿唱歌技巧
歌唱藝術是文學語言與音樂旋律有機結合的產物,完整的講,就是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發出優美嘹亮的歌聲,又用歌聲透過音樂化了的文學語言,生動的塑造樂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繪其意境,表達其思想感情的一門藝術。語言是歌唱的基礎,它不僅是創造優美動人旋律的源泉,也是塑造豐富多彩音樂形象的依據。因此,歌唱藝術基本功訓練除了發聲系統的訓練外,還包括咬字、吐字、語言等方面的訓練,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學唱歌如何准確把握聲樂作品的演唱風格
在歌曲演唱中,我們要對聲樂作品的風格認識和表現,聯系當時社會的時代特徵進行研究,特別是在演唱作品的時候,不能千篇一律地用相同的聲音,相同的表現手法,相同的情感表現層次來演唱,要研究不同時代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差異。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十七世紀的名曲。《我親愛的》是一首愛情歌曲,它對愛情的表露顯然是含蓄的,像《尼娜》和《愛情的喜悅》等都屬於這一類。同樣一首《我愛你》貝多芬的歌曲和格里格的歌曲就有很大的不同,顯然後者比較熱情,沖動,比較表露。
在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聲樂作品同樣如此。延安時期聲樂作品的風格十分明顯,抗戰和民族解放是當時政治的中心,在這樣一個民族從亡的關頭,文化藝術必然受到強烈的影響和某種制約,所以文藝作品內容上是幾乎相同的,歌曲也必然如此,歌詞內容和音樂特點上也大多都是悲憤激昂的,或者是痛苦反抗的。
改革開放以來,聲樂藝術創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表現各種各樣思想和情感的作品,風格各異,創作手法各異的作品百花齊放。正是由於人們處於一個發展較快的時代,一個轟轟烈烈的時代,所以,人們往往試圖表現的東西和某種思想上的激動一樣偏重於顯示一種宏偉壯麗的氣勢,聲樂作品往往表現出史詩般壯麗的雄偉心胸理想,如《我愛你中國》、《我的祖國媽媽》、《中國的土地》、《祖國慈祥的母親》、《我愛你中華》、《春天的故事》、《科學的春天來到了》、《走進新時代》等等,歌唱的技術也因此偏重於大起大落,相反,生活中比較細膩的平常的情感比較少,表現風情的小故事般的作品少了。雖然也有像《花紙傘》、《大森林的早晨》、《楓林漫步》、《梧桐樹》之類精美的小歌,但很多作品都力圖表現宏偉的氣概,壯麗的史詩般的熱情,且演唱難度比較大,往往在基礎教學中難以使用,其實歌曲並非大了難了才顯示水平,舒伯特的歌曲有幾首是大作品呢?
;G. 適合初學者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適合初學者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對於想要初學唱歌的人而言,掌握一定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我整理的適合初學者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希望大家在練習的同事,也需要注意保護自己的嗓子。
唱歌技巧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氣息發聲和氣息控制的方法(即橫隔膜的呼吸方法),因為在整個聲樂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環,是整個歌唱建築的基礎,因此必須明確呼吸的重要性,重視練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功訓練的核心,這是歌唱者聲樂技巧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很多歌唱者聲音上的毛病,多是由於歌唱時喉頭不找開、不穩定造成的,而正確的喉頭位置是協調呼吸器官的運動,獲得穩定、流暢聲音效果的關鍵。
3)要恰當地運用好歌唱的共鳴,要使聲音傳得遠,充滿劇場,且圓潤,優美動聽,這是要經過專門訓練的,對於初學者來說,是比較難掌握的課題。由於共鳴訓練常常與其它發聲基礎要求分不開,因此要求歌唱者通過母音的轉換,穩定喉頭打開口腔,調節氣息等手段,把聲音振響在鼻咽腔以上的高位置頭腔共鳴點上,來增大音量,擴展音域,美化音色,統一聲區,使高、中、低三個聲區的聲音協調一致,天衣無縫,走動自如靈活。
4)正確的發聲要與正確的咬字、吐字相結合。通過字、聲結合的練習來提高唇、齒、舌的靈活運動能力,使之更完美而生動地表現歌曲和情感和內容。
5)在歌唱發聲時,還需要注意對音準、節奏的訓練,通過發聲練習,逐步掌握連、頓、強、弱等全面的歌唱發聲技巧,豐富歌曲的表現手段,增強歌曲演唱能力。
6)在每次練習時,都要保持正確的歌唱姿勢,正確的歌唱姿勢是進入良好歌唱狀態的前提。
7)在練聲、唱歌前,一定要摒除一切雜念,穩定情緒,要有非常好的心理狀態,要有良好的歌唱慾望,要充滿信心、放鬆自如地進入歌唱狀態,否則是唱不好歌的。
8)從開始練聲起,就要同音樂結合起來,即練聲也要有良好的樂感。音程、音階一方面是肌肉、音準、氣息、共鳴等方面的技術練習,同時它們又都是樂曲的組成部分,要給它們以音樂的活力和生命。因此練聲一開始,要求每個歌唱者把音程、音階、練聲樂句也唱得悅耳、動聽。以上大家可以領悟到,在歌唱發聲的過程中,呼吸、共鳴、吐字、表現缺一不行,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這就是大家所要求的「整體歌唱」的涵義。
歌唱發聲練習的步驟
歌唱發聲基本功的練習,一般按音域進展的規律,可分為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扎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二階段
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於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
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做較復雜的發聲練習,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范圍。這了階級的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這樣大家歌唱發聲的樂器基本製造完畢,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
歌唱發聲練習的起音
發聲練習開始的時候,必然會遇到如何起第一個音的問題,大家稱它為歌唱時的「起音」或「起聲」。歌唱的起聲可分為激起聲、軟起聲、舒起聲。
1、 激起聲
是當吸氣完畢後,胸腔保持不動,聲帶先自然閉合,然後,再以恰當的氣息沖擊聲帶使之振動發聲,這樣發出來的聲音結實有力,大家在發聲訓練如頓音、跳音的練習中常常使用,也用這種方法糾正聲帶漏氣的毛病。此時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急吸急呼。
2、 軟起聲
軟起聲是聲帶在開始閉合的動作時,氣息也同時往外送,開聲門與氣息振動聲帶同時進行。這種方法氣息的沖擊力比較「激起聲」要柔和,發出的聲音比較平穩、舒展。大家發聲訓練中也常常在練連音和長音中採用,同時也用「軟起聲」的發音方法來糾正喉音的毛病,與之相應的呼吸方法往往採用緩吸緩呼法。
3、 舒起聲
舒起聲是聲門先開,然後氣息再振動聲帶,它的特點是先出氣而後發聲,像嘆氣一樣。在勞動號子中,常常用到這種起聲法。在發聲訓練中,這種方法可用來糾正聲音過於僵硬的毛病,在通俗唱法中使用較多,較口語化。總之,歌唱的起音首先要精神飽滿,全身協調,根據不同類型的練聲曲例來確定起音的方法,注意起音的音量不要過分強,以舒適的mf或mp音量為合適。
歌唱發聲練習曲
練習曲的練習,是發聲歌唱的重要的基礎訓練。練聲曲可以用各個母音或混合母音或子母音混合音,也可以用音階的音名1234567等等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安排歌詞來練習叫帶詞練習。發聲練習過程中,是以聲音效果和發聲器官肌肉適度的標准去調整發聲器官的機能和狀態的,每個人的發聲器官的構造、嗓音條件、聲音類型、發聲習慣各不相同,因此,並不是每一種類型的練習都必須唱,而是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練習。
1、「哼鳴」的基本練習
一般在開始練聲時,先練練「M」是有益的,因為發這個音容易達到高位置和靠前、明亮、集中的效果。練習哼鳴時首先上下唇自然地閉上、口腔內部要打開,好象閉口打哈欠的感覺,感到聲音向高位、額竇、鼻竇處擴展,但切勿把聲音堵塞在鼻腔里,否則會發出鼻音。
2、母音的練習
除進行哼鳴練習外,更多地是進行母音的練習,如a,i,o,u,e等單母音練習,也可用混合母音練習如ma,me,mi,mo,mu等等。
3、連音練習
人們常說:「不會連貫就不會歌唱。」歌唱聲音的主要表現力就在於聲音的連貫優美,只有連貫的聲音才能唱出動人的旋律線來。為了使聲音有更多的連貫性,可以將練習的音域相對拉寬些,練習也可以隨之難度更大些。
4、頓音練習
頓音唱法又稱為斷音唱法。要求唱得清晰,短促,靈活,富有彈性,集中感強。練習時需要注意一字一音的靈活性和一字一音的連貫性。
5、連音和頓音結合的練習
在基本掌握了連音和頓音唱法的基礎上,可以加連音、頓音結合在一起的練習,這樣有利於歌唱狀態的統一,頓音好象是一個「點」,連音像是一條「線」,這樣以點帶線,便聲音的位置統一,並保持氣息均勻流暢。
6、保持共鳴位置不變的練習
在「哼鳴」練習中大家已經講了找共鳴位置最好的辦法就是體會「哼鳴」感覺,如果這個共鳴焦點找准了,那麼其它所有的音都應該向這個哼鳴位置靠攏,這樣才能達到歌唱的高位置,使聲音上下統一。
7、聲音靈活性的練習
這種練習主要是為了適應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動的要求,以達到更積極的身體、喉嚨、氣息的配合。
8、結合字聲練習(帶詞練習)
要求根據詞意富有想像,有意境,有畫面,語氣有表現,聲音有樂感,有感情地去唱。力求做到字准腔圓,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慢慢地向歌唱歌曲作品過渡。
9、練聲注意事項
1)需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嗓子,適當地練唱,發聲練習的時間,初學時20分鍾一次為宜,以後逐漸地加至半小時或一小時,堅持每天練習最重要,絕對避免用全音量來練習。大聲地亂唱,容易使歌唱器官受損。
2)在沒有能力唱高音之前,切勿作高音練習,經常唱一組你最滿意的音,選擇曲目更要謹慎,不要唱不適合自己的曲目。
練自己的肺活量,多游泳,多跑步!多看一些音樂錄影帶,看一下其他歌手唱歌時的口型,多模仿!多唱,多練。
;H. 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
你們想不想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呢?那麼下面我為你們整理了學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歡迎大家參考與閱讀,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1. 每天吊嗓子10~20分鍾,訓練基本功;
2. 注意你平時的注意呼吸方法,採用腹式呼吸法;
3. 唱歌的時候,氣息要充足強勁,高音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說到這里,想必廣大唱歌愛好者最關心的是如何練習吧
一、找准唱歌時發聲的部位:
最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平時走路的時候可以小聲哼鳴“嗯”,一邊走一邊訓練,這樣省時,而且也不費力,對,沒錯,就是那個音。
二、正確的呼吸方法:
這一點非常重要,比較費力,不過也比較簡單,貴在堅持!吸氣—呼氣—再吸氣—張開—張開再張開!然後深呼一口氣,把腔體(是腹腔,不是胸腔)打開,再慢慢的把氣呼出,可以吐“噝”慢慢吐出氣來,要有一定的規律,節奏要一致,而且身體要保持住,不能放鬆,直到把你肺部里所有的氣吐完了為止,最後再放鬆!還要訓練快呼快出的方法,方法和以上相同,只是節奏加快而已。初學者如果每天都這樣訓練,肺活量也會跟著提升很多,這也是為今後的唱功打下的非常重要的基礎。
一
唱歌最令人沮喪的事,莫過於走音。
一咪在手滿以為唱它一回輕輕鬆鬆,誰知道沒有人在場還可以算中規中矩。那曉得在眾人面前唱歌,歌聲會變了調,連呼吸都不受指揮。
好歌慢慢練,既然喜歡唱歌,「走音」這問題非要解決不可。
基本法第一條:練氣,練氣切要把喉部及胸腹一起放鬆,然後一收一放,一次有聲,一次光是呼吸,來回十多次後,唱一首喜歡的歌,唱時一定要口型如半月
二
話說經過第「一招」練聲法,第「二招」應當粉墨登場。
方法━━全身放鬆,深深吸入一口氣,跟著微微乘著氣息由 I 至 I 歌唱,再吸入另一口氣,快速而又暢通的亮聲「呵」出音階。
此法有助增加氣量以及發聲明亮。不過,有些練唱者共鳴較淺窄,可能經過有「動機」的鍛煉發覺喉緊氣速。如遇到這情形。請倒一杯溫暖的白開水,……
詩曰:喝一口,拍拍胸口。繼而用手按摩全頸及喉嚨,如此這般,有助血液循環及開闊胸腔及口腔共鳴。
三
話說「兩招」過後,應該輪到第「三式」上場。請兩手輕傍左右兩邊肋骨(腰上一點),然後吸氣,在吸氣時要感覺到兩邊肋骨橫向擴張,手請仍保持原狀,跟著 收小腹把氣呼出,呼氣之時保持擴張兩邊肋骨。然後放鬆全身,再重覆一次、兩次、三次一直到十七、八次吸氣。這「一式」的目的是,把肺活量增強,同時亦提升 人體張力。唱歌的首要條件是有聲有氣。好了,是否覺得胸口漲悶,甚至頭重喉嚨乾涸?用一小茶匙紅茶葉加些冰糖,重溫上次所寫的:「喝一口,拍拍胸口。」不 過今回拍的地方范圍多幾處,連腹部亦拍拍它,對練聲練氣非常有效。
四
第四式。眼望遠方,咀吧唱喜愛的歌,唱歌時候,兩手輕按小腹,即所謂意守丹田。
為什麼須要兩手輕按小腹?這樣可以帶動思想集中。人的.意念非常飄忽,按小腹是把聲音確保「夠深」,即在丹田發聲。
既然開始了丹田發聲,即是練習歌唱有更高的要求,如此,如此,請各位網友切記一、二、三式,不可有所偏廢。
五
丹田發聲是所有圓潤、明亮、美的聲音出發點。不過要達到聲音通透明亮,真的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可如願以嘗。努力加油進入第五式━━
合咀“Hum”1 2 3 4 5 6 7 I 再從高聲區“Hum”回起音點。練聲時兩旁肋骨微微向橫擴張,聲音要發自小腹直通達至鼻樑,而喉嚨一定要放鬆。
目的:是發展鼻腔及口腔之間的共鳴。
又是一句老話,溫故知新。
六
第六式,震音及彈跳音━━
1.吸氣,氣要吸得深。
2.用唇打出 1 2 3 4 5 6 7 I 音階,發聲時,兩邊肋骨微擴張,小腹與雙唇配合彈跳。
3.咀巴張開成圓型,以「呵」音配合腹部彈跳,從 1 至 I。
目的:練就一把有力及有彈性的歌喉。
七
重點是練習咬字清楚。
首先把發聲部份調整,
一.拍拍胸口,清清腔口。
二.吸氣要深,吸氣時兩旁肋骨向橫擴張,目的是調節共鳴通順。
三.放聲吐出“開、齊、撮、合”四個字,原因━━開,是把口腔張大;齊,發出齒音;撮,讓字音集中;而合的意義是鍛煉唇音。
這是練習吐字清楚的第一步,請各位緊記各式練習。
八
有朋友問:「唱歌走音,高音不成,低音不就,想一展歌喉,可惜開口難聽,我該如何?」
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唱歌缺憾,現在就“走音”作題目。
1.慢慢擴張“橫膈膜”,深深吸氣,支持著不要把氣呼出。
2.支持的氣息到了頂點,馬上用手以快速節拍;拍拍胸口大聲用不規則的“呵”音隨氣而“呵叫”。
3.兩手前後左右拍打及按摩頭部,力度要適中,目的是令頭腔共鳴提升。
注意:這招非初學者的歌唱“良方”,如果初來訪客,敬請由歌唱第一式作起步點,後會有期。
九
練習連音━━
首先吸氣,吸氣時兩旁肋骨微張,氣吸至七分滿便可以,因為吸氣太深,太滿反為令人容易泄氣。
唱出FA音,由1---/2---/3---/4---/5---/6---/7---/i
再以MA音重復以上音程,每唱四拍吸一次氣。
記著練音階的時候,吸氣呼氣要安靜,發聲不要讓聲音震抖。
目的:這一式是訓練歌聲的穿透力。
;I. 學唱歌怎樣練聲_正確的方法與步驟
歌唱的呼吸是比較深的腹式呼吸法,既氣要吸到腰的周圍,然後利用呼氣肌和吸氣肌的對抗,找到用力的支點。下面我整理了 學 唱歌 的 練聲 方法 ,供你閱讀參考。
學唱歌的練聲方法01吸氣
想像自己處於一個美麗的花園之中,深深地聞了一下鮮花的異香----好,這就是歌唱的吸氣,這樣吸氣得才深。吸氣要用鼻和口同時自然的進行,盡力作到平穩輕巧,柔和,不可用強制力量,不能僵,氣要吸得深,不可吸在上胸和心窩處。吸氣以後要有像打噴嚏之前那樣短暫的一憋,體會一下腰周圍的擴張,膨脹的感覺。找到這種感覺是唱歌的關鍵。
呼氣
呼氣的方法就是利用橫膈膜的力量把腰腹擴張的感覺一直保持住。想像自己手裡拿一大瓶香油往另一個小瓶里灌時那種小心翼翼,憋住氣息的感覺,呼氣要均勻,舒緩。各位可以准備一張10平方大小的薄紙片,放在牆上,距離它4---6CM,吸氣後保持一下,然後用口吹氣使之不落地,半分鍾以上便為合格。也可以代之以一隻燃燒的蠟燭,對著火苗發“U”音,正確的氣息是火苗倒而不滅,時間越唱越好
數數字;深吸一口氣,利用腰腹的力量保持住,從1開始數,數到60為合格。數數要均勻要有節奏,不能偷氣
吹灰;深吸一口氣,然後就像吹掉桌上的灰塵一樣往前吹氣,節奏是一慢而快,體會橫膈膜的力量
多做仰卧起坐,增強腰腹的力量
學唱歌的練聲方法02(一)無聲訓練
1、口的開合訓練
張開嘴打哈欠,閉嘴如啃蘋果。開口的動作要柔和,兩嘴角向斜上方抬起,上下唇稍放鬆,舌頭自然平放。
咀嚼練習
張口咀嚼和閉口咀嚼結合進行,舌自然平放
2、雙唇練習
雙唇閉攏向前,向後,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及左右轉圈。 雙唇嘟起再向兩邊咧開 雙唇打響練習
3、舌頭練習
舌尖頂下齒,舌面逐漸上翹。舌根與軟齶接觸打響。
4、半打哈欠的動作保持
5、提顴肌練習,手輔和自行交替進行
(二)有聲訓練
1、依著前面半打哈欠的動作發“嘿”的拖長音
2、發短的“哈”和“嘿”音。用拳頭抵住腰部,發聲的時候感覺力量向外膨脹
3、發“哈嘿”“哈黑厚”要有力
4、調整氣息,聞花香,發“SHI"音 發完後發“呼”音 兩者交替
5、發螺旋音“yi”“a”分別為三聲,為胸腔共鳴的螺旋音,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的螺旋音,用氣息支撐拉長
6、誇大練習 成語 :美好理想,山河美麗,百花齊放,百煉成鋼等等。或設定幾十米以外有個人,要叫住他,深吸一口氣喊“阿毛”“小蘭”等
J. 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是怎樣
唱歌要向唱的好聽,是有唱歌的技巧和方法的。唱歌的技巧就有很多種,學習一樣,或許讓你一鳴驚人哦。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唱歌技巧和發聲方法,希望大家喜歡。
1.肩要鬆弛,不要緊張
歌唱呼吸時,歌唱者的肩部要自然、鬆弛、放下。這樣既有利於將氣息吸入腹部丹田,也可使發聲器官處於自然、鬆弛、放下的狀態,有利於正確的發聲。反之,如果呼吸時,歌唱者的肩部緊張、聳起,這樣必然形成最為表淺的“鎖骨式呼吸”,同時也會引起發聲器官的緊張,從而影響正常的發聲。
2.胸要“微含”,不要挺起
歌唱呼吸時,歌唱者的胸部要“微含”,從而使胸部處於最自然、最鬆弛的狀態。這樣既有利於將氣息吸入腹部丹田,也可以使發聲器官自然、鬆弛,有利於自由自在地發聲。反之,歌唱呼吸時,如果歌唱者的胸部挺起(特別是用力挺起),必然造成“胸式呼吸”。同時,也會引起發聲器官的緊張,從而影響正常發聲。
3.背要“微曲”,不要挺直
人的胸與背本來就是前後相連的,所以胸要“微含”與背要“微曲”(不要“挺胸”與不要“挺背”),本來就是一個動作的兩個方面。所以,背要“微曲”不要挺直的機理與胸要“微含”不要挺起是一樣的道理。
4.頸要“微縮”,不要梗直
歌唱呼吸時,歌唱者的頸部要“微縮”,不要梗直。是說歌唱者的頸部要充分放鬆,從而感到頸的後部稍有縮短,而不是挺直(梗直)狀態。
歌唱者的頸部“微縮”,可以使頸部處於最自然、最鬆弛的狀態。這樣,一方面可使口、喉、咽腔變得通暢,有利於將氣息“悄無聲息”地吸入腹部丹田;同時也可使歌唱者的發聲器官處於最自然、最鬆弛、最自如的狀態,有利於正確的發聲。反之,梗直脖子會造成呼吸通道的梗塞,形成“鎖骨式呼吸”,並造成發聲的困難。
5.精神要振奮,不要緊張
精神要振奮,不要緊張。是說歌唱者的心理要處於積極、興奮、活躍的狀態;而不是處於緊張、擔心、害怕、恐懼等消極狀態。
當歌唱者的心理處於積極、振奮狀態時,歌唱者的呼吸機能可以被激活。吸氣變得通暢且易深入腹部丹田;同時,發聲機能也被激活,從而全面提高歌唱者的發聲效率。反之,當歌唱者的心理處於緊張、擔心、害怕等消極狀態時,不僅會感到“提心吊膽”,也會感到因氣息上提而無法深入,形成“胸式呼吸”;同時,發聲器官也會變得緊張、別扭、發抖,其發聲機能和效率會明顯降低。這個問題也會隨著歌唱者心理緊張程度的加劇而變得更加嚴重。
6.腹部要向外,不要向內
腹部要向外,不要向內,是說當氣息吸入腹部丹田之後,歌唱者要保持腹部輕微向外膨出的狀態,不要向內推擠。
歌唱者吸氣之後,保持腹部輕微的向外膨出狀態,“在樂句進行中,總把胃和小腹往外推,不是往裡推”。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減少氣息的流失,另一方面也可以減緩氣息對發聲器官的推擠。
7.要“在氣上唱,不要用氣唱”
要“在氣上唱,不要用氣唱”是說歌唱者吸氣之後,要在保持腹部輕微向外膨出的狀態時,把聲音“放在”“擱在”或“騎在”氣息上唱,而不是用氣息去推、擠、頂著聲帶發聲。
呼氣肌肉群(主要包括斜肋肌、膈肌、腰背肌、腹大肌等)比聲帶閉合肌肉群(主要有披裂肌、杓狀肌以及頸部少量把喉頭向下拉的肌肉等)無論在數量上還是所發力量上都要龐大得多。所以,歌唱者要在生理上本來不平衡的情況下,找到機能上的平衡,從而有效地避免引起發聲器官的緊張反應。
當聲帶受到過強氣息推、擠的時候,必然會引起發聲器官的一種“保護性反射”,此時,聲帶緊閉,假聲帶閉合壓在真聲帶之上,舌根會後縮,下頜緊張,頸大肌拉緊……這一連串的緊張反應完全是為了避免聲帶受到過強氣壓的傷害。也正是因為這種本能的、必然的“保護性反射”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經過大腦思考的“無條件反射”,所以許多習慣用氣息頂住聲帶發聲的人只知道嗓子難受,高音上不去,而不知道這種情況完全是由於氣息過分推、擠聲帶所引起的。
8.呼吸要“生活化”,不要過分地“人為控制”
呼吸要“生活化”,不要過分地“人為控制”,是說呼吸是人類維持生存的一種本能。人要生存就需要不斷地進行氧氣和二氧化碳氣體的代謝活動。這種代謝活動一刻也不能中斷。而在歌唱活動中,過分地人為控制氣息會與人生存最基本的生理代謝需要產生尖銳的矛盾。
歌唱呼吸一方面要保證歌唱活動的完美進行,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人生有的生理代謝需要。而那種為了歌唱,過分地人為控制氣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生理上的生存代謝之需會頑強地打亂歌唱者的人為控制活動。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歌唱的用氣之需與人的生理代謝之需統一起來。換言之,歌唱呼吸不僅要深入腹部丹田,更需要進入人的生命系統。許多歌唱家所說的“呼吸過程要全身參與”應該是對這一認識的最好解釋。
9.呼吸要“按需而入”,不要堆積氣息
呼吸要“按需而入”,不要堆積氣息,是說要根據樂句的速度、長短而吸氣、呼氣。既不要過度吸氣,也不要過多地剩餘氣息。——過度吸氣或大吸一口氣,會導致“胸式呼吸”,還會因為口、喉、咽腔的過分打開和過多氣息的反彈,而造成起唱(起音)的困難,同時,也會加快氣息的流失速度。“如果吸氣太多,你已經處於困境了。你已經製造了緊張的張力。”而當樂句結束時,如果剩餘的氣息太多,則會造成重新吸氣的困難。
10.用氣要節制,不要浪費氣息
“吸進的氣息要適當、要合度,不宜過多”。用氣(呼氣)則要注意節制,不要浪費氣息。節制用氣的最佳方法:一方面要注意保持“腹部要向外,不要向內”,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氣息的流失;另一方面,要對整個樂句中的每一個字所消耗的氣息有所節制。咬字也是節制氣息快速流失的一個有效手段。反之,向內推擠腹部,不注重咬宇和過度相信“打開”的歌唱者的氣息流失會非常的嚴重。“所有氣短的人是用氣量過多的人”。這是許多歌唱家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1、高音靠共鳴
剛從聲帶發出的聲音是微弱而單純的,既不能打遠,也不能變化音色。從聲門出來的聲波輻射到口鼻之外,所以能有那麼大的音量和那麼復雜的音色,是因為經過了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以及這些腔體的調節。這就好比提琴的弦、音箱和弓子的關系一樣,弦離開提琴的本體,光用弓子去拉或用手去彈兩根弦,雖然經過空氣傳播,但聲音仍然沒有多大。要是把弦放在提琴上,用同樣的力量去拉或彈,聲音就響得多了,這是因為提琴的音箱和弓子有共鳴作用的緣故。不過提琴的音箱、弓子的形狀和質量都是固定的,因此音色的變化不很明顯,聽起來總離不開提琴的色彩。照物理學上講,凡是充滿空氣的地方都可以發生共鳴。生活語言發音的主要共鳴器官有喉腔、咽腔、口腔和鼻腔。把喉頭以上各共鳴腔統一起來,叫做"口咽喇叭"。
除了這幾部分主要共鳴腔以外,胸腔和頭腔等部分也可以發生共鳴。可是,要想引起胸腔和頭腔的共鳴作用,喉、咽、口、鼻這幾個共鳴腔必須首先造成強有力聲響把聲音擴大到一定的程度,然後才能達到胸腔或頭腔的共鳴,使聲音更加加強和擴大。因此我們要想利用胸腔或頭腔的共鳴,必須在加強鍛煉咽、口、鼻腔共鳴的基礎上來實現。
一般稱軟齶以上為"上部共鳴",這部分共鳴腔的形體不變,竇是固定的。稱軟齶以下為"下部共鳴",其共鳴腔的形體是可以改變的。變化口腔狀態的主要機制是舌頭、嘴唇、下頦和軟齶的動作。舌頭可以有前伸、後縮、提高、降低、平伸、翹卷等活動,嘴唇可圓可扁,下頦可開可閉,軟齶後部可以上升或下垂。這些動作的互相配合,就形成不同形狀的共鳴腔,也就產生不同的聲音。
2、高音靠氣息配合
前面已說過,聲音的高低是由聲帶的松緊造成的。然而聲帶在發聲時,氣流從兩聲帶之間沖過,不是聲帶的全體同時發生平均的振動,而只是兩聲帶相靠最緊的部分發生比較強烈的振動。這個振動的產生,一方面由於聲帶的緊張程度,另一方面由於氣流壓力的強弱。如果聲帶的緊張狀態保持相同,而氣流壓力的強弱有了改變,發出的聲音就不一樣。也就是說,發高音時不僅聲帶拉緊,聲帶的狀態有改變,氣流壓力強弱也有不同。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再熟悉一下喉肌在發聲上的作用:環甲肌有增加聲帶緊張度的作用,可使聲帶拉緊拉長;環杓側肌有旋轉杓狀軟骨的作用,使肌突向內旋轉,促使聲門後部變窄;甲杓肌有鬆弛聲帶和調節聲帶緊張度的作用,可使聲帶縮短;杓肌有使兩杓狀軟骨彼此接近的作用,因而增加聲帶的張力,使兩聲帶靠攏。
當聲帶處於閉合狀態時,環甲肌有拉緊聲帶的功能,這一拉緊的動作,對高音區的高音和"關閉"機能起著頭等重要的作用。當閉合這兩個動作完成後,聲帶才處於發聲狀態。
環甲肌是由喉上神經控制的,其它各肌肉是由喉下神經控制的,而聲門的閉合是靠喉返神經來實現的。也就是說,喉返神經的沖動頻率,決定喉頭的發聲頻率。
在生活語言發聲中,常是靠環甲肌和環杓側肌拉緊聲帶,再加上較弱的沖擊來完成的。
環杓側肌有促使聲門後部變窄的功能,因而聲帶也就相互靠攏。由於平常說話的聲音都不是很高的,單靠環甲肌拉緊聲帶的力量也可維持。歌唱發高音時,單靠拉緊聲帶就不能滿足需要了,必須改變聲帶的自然狀態才行。杓肌和環杓側肌都有使兩聲帶縮短並增加聲帶張力的作用。它們相互協作,就可以發出高音來。
為什麼聲帶縮短並增加張力就能發出高音來呢?我們可做一個小實驗,拿著一根小皮筋,一頭用牙齒緊緊咬住,一頭用右手把它抻直。再用左手的手指來彈皮筋。皮筋抻得越緊,彈出的聲音越高;皮筋越短,彈出的聲音也越高。聲帶由於喉肌的收縮而被縮短能發出高音,道理也就在這里,增加聲帶的張力也是發出高音的關鍵。
不只是縮短聲帶的張力發高音,還必須有穩定的氣流壓力緊密配合,才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來。
唱一般中聲區的聲音,聲帶被氣流沖擊而作上下的振動。但當音調提到一定的高度的時候,除去聲帶發音部分縮短之外,它的邊緣相應地變薄,改用左右振動而發聲。
氣流是聲音的載體。沒有氣流托著,發聲器官就發不出來聲音。當唱高音或強音的時候,需要強有力的氣流才能實現,因而氣流的排出量也要相應增加,內部的壓力也要增強。氣壓的強弱和聲帶的張力是相輔相成的,氣壓越強,聲帶靠攏得越緊,聲帶擋氣的力量也就越大。要是單靠聲帶的張力緊閉聲門,而不加強氣壓的力量,則聲音很難達到想要達到的高度,就是勉強喊出一定的高音,這種音高也只能使聽者感到尖叫而乏味。所以只有在聲帶的張力和氣息的壓力互相配合的情況下,才能發出理想的高音。發高音時喉肌和聲帶的操練後脖梗縮緊的同時,嘴巴向上打開。喉結有嘔吐感。所有共鳴腔打開。
聲帶縮短,用力閉合,邊緣局部振動。後咽壁用力。發生時字腹從上牙兩大牙根啃出。
聲音的亮點在口、鼻咽腔共振。橫膈膜撐祝呼氣時保持吸氣的感覺,兩臀部夾緊。後背感覺向後推。唱高音弱音的技巧唱高音弱音的技巧和唱高音強音的技巧一樣,只不過是氣流壓力更要加強,是一種強控制下的美妙的弱音,極具穿透力。
唱高音強音和唱高音弱音相比較,前者是一種放鬆,後者是一種享受。有人認為聲音響度小,氣流也就不需要很多了。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我們在練好呼吸的前提下,鍛煉高音弱音時還必須注意聲帶節制氣流的作用。同樣強弱的氣流,由於聲帶靠攏的松緊程度不同,所發的音就有不同的效果。
一、喊叫(白音):
A.表現:聲音尖銳刺耳,粗糙生硬,扁而且白,有音量而不美。
B.原因:只有口腔發聲,沒有胸腔共鳴與頭腔共鳴的結合,吸氣太淺,並且擠壓在上胸部,聲帶受到氣息擠壓導致音色尖而白。
C.糾正方法:首先打開咽腔共鳴位置,歌唱的過程中始終控制喉結,使之下壓並且固定住,然後提高軟齶,打開頭腔共鳴位置,使發出的聲音在頭腔咽腔胸腔產生通暢的共鳴。另外還要控制歌唱時的呼吸,一般控制在氣海穴處,使氣息均勻發出穩定的聲音。用“豎”與“通”的感覺,並且以中等音量(mf)練習發聲。例如:
二、喉音:
A.表現:聲音被卡在喉嚨里,自己聽起來很響甚至震得頭腔難受,但別人聽起來聲音沉重發悶。
B.原因:舌根抬起堵住了聲音的出口,聲音在喉嚨打轉但沒有從前上方的額竇送出去,聲波經過頭骨直接傳到耳膜,造成大音量的假象。
C.糾正方法:首先要放鬆喉部,特別是放平舌根,讓出聲音向前的通道,使聲音的焦點透過硬齶(上口蓋)送到前上方,保持聲音的輕松明亮,用“啊”(a)“唉”(e)或者“嗎”(ma)“買”(me)練習發聲。例如:
三、鼻音:
A、表現:聲音暗悶、渾濁、無光澤、不悅耳,鼻孔像不通氣的感覺,聲音被悶在鼻腔沒有辦法送出。
B、原因:一般情況與鼻炎嚴重有關,個別是歌唱習慣不好。炎症會導致鼻內腔體腫大,繼而堵住聲音的出口;其次就是唱歌時沒有注意用頭腔共鳴,聲波都悶在鼻腔內。
C、糾正方法:如果是炎症引起的鼻音,需要消除炎症,才能使聲音通暢;在確認沒有鼻腔炎症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口腔鼻腔的位置調節鼻音,軟齶提起,舌根放平,唱歌時感到聲音的焦點打在硬齶上,用“咿”(yi)“呀”(ya)或“哩”(li)“啦”(la)唱以下練聲曲,少用“毛”(mo)“母”(mu)練聲。
四、抖音:
A、表現:在歌唱拖音時抖得厲害,聲音極度搖晃,給人以極不穩定與緊張的感覺,聽他(她)唱歌不是享受,而是折磨。
B、原因:是聲樂上的痙攣病,由於歌唱器官失去應有的彈性,特別是控制聲帶的肌肉鬆弛,沒有辦法拉緊聲帶,在氣流的強烈沖擊下,或認為模仿“顫音”的情況下,就產生出顫動頻率過高的聲波,常在老年歌唱者身上出現。
C、糾正方法:調整呼吸,使用胸腹式聯合呼吸的方法,使氣息有節制地呼出,避免氣息對聲帶的沖擊強烈;同時放鬆心情,經常以“中弱”(mf)的音量,用“噢”(o)“啊”(a)“唉”(e)唱中音的練聲曲。
五、漏氣:
A表現:發聲時伴有輕微的“絲絲”聲,或感覺有“漏氣”的聲音,歌聲有“毛邊”不光澤。唱幾拍就要換氣,常給人以需要“救命”的感覺,沒辦法唱完整的句子。
B、原因:首先排除是否有聲帶小結或其他病變,如果不是,則有以下兩個原因:1、氣息與喉頭聲帶沒有完全協調一致,致使氣息沒有完全轉化成聲音。2、歌唱的第一個字沒有控制好,“激起聲”沒有採取聲帶爆破的方法,“舒起聲”沒有採取“吸著唱”或“含著唱”的方法。
C、糾正方法:1、加強呼吸控制的能力,使呼吸、聲帶閉合及咬字三者結合一致。2、注意第一個字的發音時對氣息的控制,有句話說“誰學會了控制呼吸,誰就學會了歌唱。”當你學會控制第一個字的時候,就基本控制了整個句子。3、常用母音如“啊”(a)“唉”(e)“伊”(i)“噢”(o)”“屋”(u)並以聲帶爆破的方法唱以下練聲曲。
第一階段
以中聲區訓練為基礎,掌握基本的發聲方法,調節和鍛煉肌肉以適應歌唱技術的需要。無論哪一個聲部,都應該從中聲區開始訓練。練中聲區的音相對鞏固後再逐步擴大音域,要知道聲樂學習要從基礎入手,中聲區是歌唱嗓音發展的基礎,基礎必須打得扎實,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第二階段
是中聲區的基礎上,適當擴展音域,加強氣息與共鳴的配合訓練,練好過渡聲區(即換聲區的訓練),為進入頭聲區的訓練打好基礎。第二階段的練習是關鍵的一環,需要花費的時間相對也比較長,但千萬要有耐心和信心,不要急於唱高音,要沉得住氣,等這段音域鞏固後,再進入高聲區的練習。
第三階段
即高聲區的練習可以在比較鞏固上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加強音量音高的訓練,進一步擴大音域,做較復雜的發聲練習,使各聲種達到理想的音高范圍。這了階級的練習要特別注意高、中、低三個聲區的統一,音的過渡不要發生裂痕和疙瘩,重點是加強頭聲區的訓練,獲取高位置的頭腔共鳴,從而達到統一聲區的目標。這樣我們歌唱發聲的樂器基本製造完畢,可以唱一般難度較大的歌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