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鋼件的退火方法,並指明退火的目的及退火後的組織
退火分為六種:
1.
球化退火:將過共析碳鋼加熱到ac1以上20~30℃,保溫2~4h,使片狀滲碳體發生不完全溶解斷開成細小的鏈狀或點狀,彌散分布在奧氏體基體上,在隨後的緩冷過程中,或以原有的細小的滲碳體質點為核心,或在奧氏體中富碳區域產生新的核心,形成均勻的顆粒狀滲碳體。
2.
均勻化退火(擴散退火):將工件加熱到1100℃左右,保溫10~15h,隨爐緩冷到350℃,再出爐空冷。工件經均勻化退火後,奧氏體晶粒十分粗大,必須進行一次完全退火或正火來細化晶粒,消除過熱缺陷。
3.
去應力退火:
將工件隨爐緩慢加熱到500~650℃,保溫,隨爐緩慢冷卻至200℃出爐空冷。主要用於消除加工應力。
4.
再結晶退火:將材料加熱至再結晶溫度以上,保溫後緩慢冷卻的工藝方法。
5.
完全退火:用於亞共析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
6.
等溫退火用於奧氏體比較穩定的合金鋼。
球化退火用於共析鋼、過共析鋼和合金工具鋼;均勻化退火用於高質量要求的優質高合金鋼的鑄錠和成分偏析嚴重的合金鋼鑄件;去應力退火用於鑄件、鍛件、焊接件、冷沖壓件及機加工件;再結晶退火主要用於去除加工硬化。
⑵ 鈦合金的退火方法主要有哪幾種,各種退火是怎樣進行的
對鈦合金進行燒鈦表面處理不會會導致鈦合金退火,其硬度與強度不會下降。
燒鈦表面處理稱為發黑處理。發黑是化學表面處理的一種常用手段,原理是使金屬表面產生一層氧化膜,以隔絕空氣,達到防銹目的。外觀要求不高時可以採用發黑處理,鋼製件的表面發黑處理,也有被稱之為發藍的。
發黑處理工藝的步驟:
1、清洗;
2、脫脂:工件必須完全浸入脫脂液中;脫脂液濃度ph值12-14,處理時間10-30min,每過3-5分鍾上下抖動幾次,葯液濃度低於ph12時補充脫脂粉;
3、水洗;
4、酸洗:酸洗液濃度ph值2-4,處理時間5-10min;
5、水洗;
6、發黑:池液濃度ph值2.5-3.5,處理時間10-12min;
7、水洗;
8、吹乾
9、上油。
⑶ 退火的方法
退火的一個最主要工藝參數是最高加熱溫度(退火溫度),大多數合金的退火加熱溫度的選擇是以該合金系的相圖為基礎的,如碳素鋼以鐵碳平衡圖為基礎(圖1)。各種鋼(包括碳素鋼及合金鋼)的退火溫度,視具體退火目的的不同而在各該鋼種的Ac3以上、Ac1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溫度。各種非鐵合金的退火溫度則在各該合金的固相線溫度以下、固溶度線溫度以上或以下的某一溫度。
重結晶退火(完全退火)
應用於平衡加熱和冷卻時有固態相變(重結晶)發生的合金。其退火溫度為各該合金的相變溫度區間以上或以內的某一溫度。加熱和冷卻都是緩慢的。合金於加熱和冷卻過程中各發生一次相變重結晶,故稱為重結晶退火,常被簡稱為退火。
這種退火方法,相當普遍地應用於鋼。鋼的重結晶退火工藝是:緩慢加熱到Ac3(亞共析鋼)或Ac1(共析鋼或過共析鋼)以上30~50℃,保持適當時間,然後緩慢冷卻下來。通過加熱過程中發生的珠光體(或者還有先共析的鐵素體或滲碳體)轉變為奧氏體(第一回相變重結晶)以及冷卻過程中發生的與此相反的第二回相變重結晶,形成晶粒較細、片層較厚、組織均勻的珠光體(或者還有先共析鐵素體或滲碳體)。退火溫度在Ac3以上(亞共析鋼)使鋼發生完全的重結晶者,稱為完全退火,退火溫度在Ac1與Ac3之間 (亞共析鋼)或Ac1與Acm之間(過共析鋼),使鋼發生部分的重結晶者,稱為不完全退火。前者主要用於亞共析鋼的鑄件、鍛軋件、焊件,以消除組織缺陷(如魏氏組織、帶狀組織等),使組織變細和變均勻,以提高鋼件的塑性和韌性。後者主要用於中碳和高碳鋼及低合金結構鋼的鍛軋件。此種鍛、軋件若鍛、軋後的冷卻速度較大時,形成的珠光體較細、硬度較高;若停鍛、停軋溫度過低,鋼件中還有大的內應力。此時可用不完全退火代替完全退火,使珠光體發生重結晶,晶粒變細,同時也降低硬度,消除內應力,改善被切削性。此外,退火溫度在Ac1與Acm之間的過共析鋼球化退火,也是不完全退火。
重結晶退火也用於非鐵合金,例如鈦合金於加熱和冷卻時發生同素異構轉變,低溫為 α相(密排六方結構),高溫為 β相(體心立方結構),其中間是「α+β」兩相區,即相變溫度區間。為了得到接近平衡的室溫穩定組織和細化晶粒,也進行重結晶退火,即緩慢加熱到高於相變溫度區間不多的溫度,保溫適當時間,使合金轉變為β相的細小晶粒;然後緩慢冷卻下來,使β相再轉變為α相或α+β兩相的細小晶粒。
不完全退火
不完全退火是將鐵碳合金加熱到Ac1-Ac3之間溫度,達到不完全奧氏體化,隨之緩慢冷卻的退火工藝。
不完全退火主要適用於中、高碳鋼和低合金鋼鍛軋件等,其目的是細化組織和降低硬度,加熱溫度為Ac1+(40-60)℃,保溫後緩慢冷卻。 應用於鋼和某些非鐵合金如鈦合金的一種控製冷卻的退火方法。對鋼來說,是緩慢加熱到 Ac3(亞共析鋼)或 Ac1(共析鋼和過共析鋼)以上不多的溫度,保溫一段時間,使鋼奧氏體化,然後迅速移入溫度在A1以下不多的另一爐內,等溫保持直到奧氏體全部轉變為片層狀珠光體(亞共析鋼還有先共析鐵素體;過共析鋼還有先共析滲碳體)為止,最後以任意速度冷卻下來(通常是出爐在空氣中冷卻)。等溫保持的大致溫度范圍在所處理鋼種的等溫轉變圖上A1至珠光體轉變鼻尖溫度這一區間之內(見過冷奧氏體轉變圖);具體溫度和時間,主要根據退火後所要求的硬度來確定(圖2)。等溫溫度不可過低或過高,過低則退火後硬度偏高;過高則等溫保持時間需要延長。鋼的等溫退火的目的,與重結晶退火基本相同,但工藝操作和所需設備都比較復雜,所以通常主要是應用於過冷奧氏體在珠光體型相變溫度區間轉變相當緩慢的合金鋼。後者若採用重結晶退火方法,往往需要數十小時,很不經濟;採用等溫退火則能大大縮短生產周期,並能使整個工件獲得更為均勻的組織和性能。等溫退火也可在鋼的熱加工的不同階段來用。例如,若讓空冷淬硬性合金鋼由高溫空冷到室溫時,當心部轉變為馬氏體之時,在已發生了馬氏體相變的外層就會出現裂紋;若將該類鋼的熱鋼錠或鋼坯在冷卻過程中放入700℃左右的等溫爐內,保持等溫直到珠光體相變完成後,再出爐空冷,則可免生裂紋。
含β相穩定化元素較高的鈦合金,其β相相當穩定,容易被過冷。過冷的β相,其等溫轉變動力學曲線(圖3)與鋼的過冷奧氏體等溫轉變圖相似。為了縮短重結晶退火的生產周期並獲得更細、更均勻的組織,亦可採用等溫退火。 去應力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Ac1以下的適當溫度(非合金鋼在500~600℃),保溫後隨爐冷卻的熱處理工藝稱為去應力退火。去應力加熱溫度低,在退火過程中無組織轉變,主要適用於毛坯件及經過切削加工的零件,目的是為了消除毛坯和零件中的殘余應力,穩定工件尺寸及形狀,減少零件在切削加工和使用過程中的形變和裂紋傾向。
⑷ 請問退火的分類和選擇有哪些
退火的分類和選擇:1不完全退火與完全退火的區分1.不完全退火又叫不完全結晶退火。是將鋼加熱道Ac1與Ac3或Ac1與Acm之間某1溫度,保溫後緩慢冷卻下來,使鋼組織產生不完全重結晶。
2.不完全退火就是將工件加熱到半奧氏體化進行退火,而完全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完全奧氏體化進行退火。
3.不完全退火1般用於過共析鋼,也可用亞共析鋼,而完全退火1般用於僅用於亞共析鋼。
4.完全退火1般取得片狀珠光體,而不完全退火取得球狀珠光體。2不完全退火的利用范圍不完全退火可用於亞共析鋼,也可用於過共鋼。特點是退火後珠光體的滲碳體成球狀,這類不完退火又稱為球化退火。
對亞共析鋼來講不完全退火常由於以下情況:(1)
改良切削加工性能,這類退火主要利用於鍛後的結構件,特別是含碳量較高的結構件,由於鍛後珠光體過細,硬度偏高難於切削。(2)
改良冷變形性能的球退,這類退火用於需冷性變形的亞共析鋼。3等溫退火於普通退火的區分
等溫退火與普通退火的工藝和冷卻的方法存在1定區分,普通退火1般是工件保溫進程完成後隨爐緩慢冷卻,當工件冷至500攝氏度以下可出爐空冷。而等溫退火是工件加熱保溫後,以較快的冷卻速度冷至Ac1以下某1個溫度停留1段時間,使奧氏體等溫分解為珠光體,然後以較快冷卻速度(空冷)至室溫。等溫退火在於時間短,質量好。4等溫退火的冷卻方法
(1)工件自退火溫度冷至等溫溫度的冷卻速度可以任意,生產中經常使用兩個爐中進行。
(2)等溫溫度1般都在Ar1以下1030攝氏度,也就是在珠光體轉變溫度。
(3)轉變完後的冷卻可任意5球退的方法(1)普通球退:將鋼件加熱到稍高與Ac1(1般為Ac1+2030攝氏度),保溫後以2050攝氏度/h緩冷到500攝氏度以下,出爐空冷。
(2)等溫球退:與普通球退相同的加熱溫度保溫後,爐冷到稍低於Ar1溫度進行等溫,等溫結束後出爐空冷。
(3)周期退球退:它是在Ac1以上和以下交替加熱冷卻,相當於冷屢次等溫球退。
⑸ 生產中應如何選擇正火及退火
:(1)從切削加工性上考慮
切削加工性又包括硬度,切削脆性,表面粗糙度及對刀具的磨損等。
一般金屬的硬度在hb170~230范圍內,切削性能較好。高於它過硬,難以加工,且刀具磨損快;過低則切屑不易斷,造成刀具發熱和磨損,加工後的零件表面粗糙度很大。對於低、中碳結構鋼以正火作為預先熱處理比較合適,高碳結構鋼和工具鋼則以退火為宜。至於合金鋼,由於合金元素的加入,使鋼的硬度有所提高,故中碳以上的合金鋼一般都採用退火以改善切削性。
(2)從使用性能上考慮
如工件性能要求不太高,隨後不再進行淬火和回火,那麼往往用正火來提高其機械性能,但若零件的形狀比較復雜,正火的冷卻速度有形成裂紋的危險,應採用退火。
(3)從經濟上考慮
正火比退火的生產周期短,耗能少,且操作簡便,故在可能的條件下,應優先考慮以正火代替退火。
⑹ 常用的退火方法有幾種
1. 完全退火和等溫退火 完全退火又稱重結晶退火,一般簡稱為退火,這種退火主要用於亞共析成分的各種碳鋼和合金鋼的鑄,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於焊接結構。一般常作為一些不重工件的最終熱處理,或作為某些工件的預先熱處理。 2. 球化退火 球化退火主要用於過共析的碳鋼及合金工具鋼(如製造刃具、量具、模具所用的鋼種)。其主要目的在於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並為以後淬火作好准備。 3. 去應力退火 去應力退火又稱低溫退火(或高溫回火),這種退火主要用來消除鑄件,鍛件,焊接件,熱軋件,冷拉件等的殘余應力。如果這些應力不予消除,將會引起鋼件在一定時間以後,或在隨後的切削加工過程中產生變形或裂紋。 查看原帖>>
⑺ 請問退火的分類和選擇有哪些
退火的分類和選擇:1不完全退火與完全退火的區分1.不完全退火又叫不完全結晶退火。是將鋼加熱道Ac1與Ac3或Ac1與Acm之間某1溫度,保溫後緩慢冷卻下來,使鋼組織產生不完全重結晶。 2.不完全退火就是將工件加熱到半奧氏體化進行退火,而完全退火是將工件加熱到完全奧氏體化進行退火。 3.不完全退火1般用於過共析鋼,也可用亞共析鋼,而完全退火1般用於僅用於亞共析鋼。 4.完全退火1般取得片狀珠光體,而不完全退火取得球狀珠光體。2不完全退火的利用范圍不完全退火可用於亞共析鋼,也可用於過共鋼。特點是退火後珠光體的滲碳體成球狀,這類不完退火又稱為球化退火。 對亞共析鋼來講不完全退火常由於以下情況:(1) 改良切削加工性能,這類退火主要利用於鍛後的結構件,特別是含碳量較高的結構件,由於鍛後珠光體過細,硬度偏高難於切削。(2) 改良冷變形性能的球退,這類退火用於需冷性變形的亞共析鋼。3等溫退火於普通退火的區分 等溫退火與普通退火的工藝和冷卻的方法存在1定區分,普通退火1般是工件保溫進程完成後隨爐緩慢冷卻,當工件冷至500攝氏度以下可出爐空冷。而等溫退火是工件加熱保溫後,以較快的冷卻速度冷至Ac1以下某1個溫度停留1段時間,使奧氏體等溫分解為珠光體,然後以較快冷卻速度(空冷)至室溫。等溫退火在於時間短,質量好。4等溫退火的冷卻方法 (1)工件自退火溫度冷至等溫溫度的冷卻速度可以任意,生產中經常使用兩個爐中進行。 (2)等溫溫度1般都在Ar1以下1030攝氏度,也就是在珠光體轉變溫度。 (3)轉變完後的冷卻可任意5球退的方法(1)普通球退:將鋼件加熱到稍高與Ac1(1般為Ac1+2030攝氏度),保溫後以2050攝氏度/h緩冷到500攝氏度以下,出爐空冷。 (2)等溫球退:與普通球退相同的加熱溫度保溫後,爐冷到稍低於Ar1溫度進行等溫,等溫結束後出爐空冷。 (3)周期退球退:它是在Ac1以上和以下交替加熱冷卻,相當於冷屢次等溫球退。
⑻ 什麼是退火,有什麼作用
將金屬或合金加熱到適當溫度,保溫一定時間,然後緩慢冷卻(一般為隨爐冷卻),的熱處理工藝叫做退火。
退火的實質是將鋼加熱到奧氏體化後進行珠光體轉變,退火後的組織是接近平衡後的組織。
退火的目的:
(1)降低鋼的硬度,提高塑性,便於機加工和冷變形加工;
(2)均勻鋼的化學成分及組織,細化晶粒,改善鋼的性能或為淬火作組織准備;
(3)消除內應力和加工硬化,以防變形和開裂。
退火和正火主要用於預備熱處理,對於受力不大、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退火和正火也可作為最終熱處理。
關於熱處理其實還有四把火:正火、退火、淬火、回火。
正火、退火、淬火、回火
七類退火方式
1、完全退火
工藝:將鋼加熱到Ac3以上20~30℃,保溫一段時間後緩慢冷卻(隨爐)以獲得接近平衡組織的熱處理工藝(完全奧氏體化)。
完全退火主要用於亞共析鋼(wc=0.3~0.6%),一般是中碳鋼及低、中碳合金鋼鑄件、鍛件及熱軋型材,有時也用於它們的焊接件。低碳鋼完全退火後硬度偏低,不利於切削加工;過共析鋼加熱至Accm以上奧氏體狀態緩慢冷卻退火時,Fe3CⅡ會以網狀沿晶界析出,使鋼的強度、硬度、塑性和韌性顯著降低,給最終熱處理留下隱患。
目的:細化晶粒、均勻組織、消除內應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鋼的切削加工性。 亞共析鋼完全退火後的組織為F+P。
實際生產中,為提高生產率,退火冷卻至500℃左右即出爐空冷。
2、等溫退火
完全退火需要的時間長,尤其是過冷奧氏體化比較穩定的合金鋼。如將奧氏體化後的鋼較快地冷至稍低於Ar1溫度等溫,是A轉變為P,再空冷至室溫,可大大縮短退火時間,這種退火方法叫等溫退火。
工藝:將鋼加熱到高於Ac3(或Ac1)的溫度,保溫適當時間後,較快冷卻到珠光體區的某一溫度,並等溫保持,使奧氏體轉變為珠光體,然後空冷至室溫的熱處理工藝。
目的:與完全退火相同,轉變較易控制。
適用於A較穩定的鋼:高碳鋼(wc>0.6%)、合金工具鋼、高合金鋼(合金元素的總量>10%)。等溫退火還有利於獲得均勻的組織和性能。但不適用於大截面鋼件和大批量爐料,因為等溫退火不易使工件內部或批量工件都達到等溫溫度。
3、不完全退火
工藝:將鋼加熱到Ac1~Ac3(亞共析鋼)或Ac1~Accm(過共析鋼)經保溫後緩慢冷卻以獲得近於平衡組織的熱處理工藝。
主要用於過共析鋼獲得球狀珠光體組織,以消除內應力,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球化退火是不完全退火的一種。
4、球化退火
使鋼中碳化物球狀化,獲得粒狀珠光體的一種熱處理工藝。
工藝:加熱至Ac1以上20~30℃溫度,保溫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以2~4h為宜,冷卻方式通常採用爐冷,或在Ar1以下20℃左右進行較長時間等溫。
主要用於共析鋼和過共析鋼,如碳素工具鋼、合金工具鋼、軸承鋼等。過共析鋼經軋制、鍛造後空冷的組織是片層狀的珠光體與網狀滲碳體,這種組織硬而脆,不僅難 以切削加工,在以後的淬火過程中也容易變形和開裂。球化退火得到球狀珠光體,在球狀珠光體中,滲碳體呈球狀的細小顆粒,彌散分布在鐵素體基體上。球狀珠光 體與片狀珠光體相比,不但硬度低,便於切削加工,而且在淬火加熱時,奧氏體晶粒不易粗大,冷卻時變形和開裂傾向小。如果過共析鋼有網狀滲碳體存在時,必須 在球化退火前採用正火工藝消除,才能保證球化退火正常進行。
目的:降低硬度、均勻組織、改善切削加工性為淬火作組織准備。 球化退火工藝方法很多,主要有:
a)一次球化退火工藝:將鋼加熱到Ac1以上20~30℃,保溫適當時間,然後隨爐緩慢冷卻。要求退火前原始組織為細片狀珠光體,不允許有滲碳體網存在。
b)等溫球化退火工藝:將鋼加熱保溫後,隨爐冷卻到略低於Ar1的溫度進行等溫(一般在Ar1以下10~30℃)。等溫結束後隨爐緩冷到500℃左右即出爐空冷。有周期短,球化組織均勻,質量易控等優點。
c)往復球化退火工藝。
5、擴散退火(均勻化退火)
工藝:將鋼錠、鑄件或鍛坯加熱至略低於固相線的溫度下長時間保溫,然後緩慢冷卻以消除化學成分不均勻現象的熱處理工藝。
目的:消除鑄錠在凝固過程中產生的枝晶偏析及區域偏析,使成分和組織均勻化。
擴散退火的加熱溫度很高,通常為Ac3或Accm以上100~200℃,具體溫度視偏析程度及鋼種而定,
保溫時間一般為10~15小時。擴散退火後需完全退火及正火處理,以細化組織。
應用於一些優質合金鋼及偏析較嚴重的合金鋼鑄件及鋼錠。
6、去應力退火
工藝:將鋼件加熱至低於Ac1的某一溫度(一般為500~650℃),保溫,然後隨爐冷卻。
去應力退火溫度低於A1,因此去應力退火不引起組織變化。
目的:消除殘余內應力。
7、再結晶退火
再結晶退火又稱中間退火,是把冷變形後的金屬加熱到再結晶溫度以上保持適當時間,使變形晶粒重新轉變為均勻等軸晶粒而消除加工硬化和殘余應力的熱處理工藝。
再結晶現象的產生,首先必須有一定量的冷塑性變形,其次必須加熱到一定溫度以上。發生再結晶現象的最低溫度稱為最低再結晶溫度。一般金屬材料的最低再結晶溫度為:
T再=0.4T熔
再結晶退火的加熱溫度應比最低再結晶溫度高100~200℃(鋼材的最低再結晶溫度為450℃左右),適當保溫後緩慢冷卻。
退火方法的選用
退火方法的選用一般有以下幾個原則:
(1)亞共析組織的各種鋼一般選用完全退火,為了縮短退火時間,可以選用等溫退火;
(2)過共析鋼一般選用球化退火,要求不高時,可以選用不完全退火。工具鋼、軸承鋼常選用球化退火。低碳鋼或中碳鋼的冷擠壓件和冷鐓件有時也用球化退火;
(3)為了消除加工硬化,可以選用再結晶退火;
(4)為了消除各種加工過程中所引起的內應力,可以選用去應力退火;
(5)有些高級優質合金鋼的大型鑄鋼件,為了改善組織結構和化學成分的不均勻性,常選用擴散退火。
⑼ 退火與正火怎麼選擇考慮
退火與正火屬於同一類型熱處理。在實際生產中,退火與正火的選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1、從切削加工性考慮
金屬的切削加工性能,包括硬度、切屑脆性、加工表面粗糙度及對刀具的磨損等。一般說來,金屬的硬度在170-230HBW范圍內,切削性能較好。硬度過高,不但難以加工,而且使刀具很快磨損;硬度過低,切削時易造成粘刀及切屑纏繞,降低刀其壽命,且切削表面粗糙。在一般生產中,低,中碳結構鋼以正火作為預備熱處理較為合適,高碳結構鋼(如軸承鋼)和工具鋼則以退火(球化退火)為好。對於合金鋼,由於含有合金元素,鋼的硬度有所提高,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中碳以上的合金鋼常選用退火。
2、從使用性能考慮
如果對鋼件的性能要求不太高,可採用正火作為最終熱處理。但如果零件尺寸較大或形狀較復雜,正火有可能使零件產生較大的殘餘力或變形、開裂,這時應選擇退火對力學性能要求較高,必頻進行淬火+回火最終熱處理零件,從減少變形和開裂的傾向性來說、預備熱處理應選用退火。
3、從經濟上考慮
正火比退火生產周期短,且操作簡便。放在可能條件下,特別是在大批量生產時應優先考慮以正火代替退火。
退火與正火區別:
(1)正火的冷卻速度較退火快,得到的珠光體組織的片層間距較小,珠光體更為細薄,目的是使鋼的組織正常化,所以亦稱常化處理。例如,含碳小於0.4%時,可用正火代替完全退火。
(2)正火和完全退火相比,能獲得更高的強度和硬度。
(3)正火生產周期較短,設備利用率較高,節約能源,成本較低,因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⑽ 如何選擇正火和退火
正火,是將工件加熱至Ac3或Accm以上30~50℃,保溫一段時間後,從爐中取出在空氣中或噴水、噴霧或吹風冷卻的金屬熱處理工藝。其目的是在於使晶粒細化和碳化物分布均勻化。
退火 :將金屬緩慢加熱到一定溫度,保持足夠時間,然後以適宜速度冷卻(通常是緩慢冷卻,有時是控製冷卻)的一種金屬熱處理[1]工藝。目的是使經過鑄造、鍛軋、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軟化,改善塑性和韌性,使化學成分均勻化,去除殘余應力,或得到預期的物理性能。退火工藝隨目的之不同而有多種,如重結晶退火、等溫退火、均勻化退火、球化退火、去除應力退火、再結晶退火,以及穩定化退火、磁場退火等等。
正火與退火的不同點是正火冷卻速度比退火冷卻速度稍快,因而正火組織要比退火組織更細一些,其機械性能也有所提高。另外,正火爐外冷卻不佔用設備,生產率較高,因此生產中盡可能採用正火來代替退火。
退火適用於中碳鋼、高碳鋼,是隨爐冷卻。正火適用於低碳鋼,空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