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寶寶沒出生之前,很多媽媽就會想自己的寶寶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出生之後會發現每個寶寶的性格都不同,有的寶寶屬於比較調皮的類型,而有的寶寶則比較乖巧貼心,因此被稱為」報恩型寶寶「。所以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話題就是」報恩型「的寶寶都有哪些特徵?如何才能生出這樣的寶寶?
。
三、總語
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關於報恩型寶寶的特徵,以及父母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出報恩型的寶寶。其實寶寶的性格特徵還是主要來源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培養,因此只要父母能夠細心參與寶寶的成長過程,相信大家都能夠培養出報恩型的寶寶。
Ⅱ 孕期的時候怎樣胎教可以生出一個報恩型寶寶
所以孕媽們掌握以下四種胎教方式,孩子出生後基本上都是來報恩的。
相信關於音樂胎教孕媽們都多少了解過,胎教音樂聖經──最安全有效的胎教音樂全集,每天早晨起床聽一首莫扎特的聲樂曲《春的序曲》,讓孩子們保持開心舒暢一天,在媽媽的懷里感受著世界美好,音樂能給帶來靜氣凝神,舒緩心情效果。
長期音樂胎教出生的孩子往往都是很聰明,而且是溫柔大氣,能夠帶給人快樂和溫暖的孩子。
如果想讓孩子更聰明,性格更開朗活潑,運動能力更強那就從胎教開始吧!
父母在胎教過程中佔有主導地位,抽出部分時間陪陪孩子說說話、讀讀故事,可以講講一天發生事情或給孩子聽聽優美的音樂。
Ⅲ 如何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
春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也是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的好時機。現在很多獨生子女認為,接受父母給他們准備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卻不知道要去幫助人。很多父母不遺餘力地愛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了他們的能力,不僅沒有換來孩子的滿心感激,孩子還總覺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的教育忽視了什麼?我們又該怎樣從小在孩子的心田裡播撒下感恩的種子?為此,本版組織了一組文字,讓我們聽聽專家和家長的觀點。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已經在中華大地上傳唱了多年,時至如今,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可見,感恩的觀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中華民族是個感恩的民族,自古就有「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羊羔跪乳,烏鴉反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優良傳統。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以及父母等長輩對孩子的嬌生慣養,許多家長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往往只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而忽略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 一個人有沒有感恩的心,通常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認知因素。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別人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的意識。第二,要親身體驗。只知道父母給我吃,給我用,如果體驗不到關懷和愛等情感,認為那就是父母的義務,也不會產生感恩的心。第三,感恩的想法是否受到過鼓勵。父母為孩子做事,許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時候,父母往往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等,這就把孩子自發的感恩之心給扼殺掉了。第四,家庭和社會氛圍的影響。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感恩之心,是因為父母在生活中對他沒有這方面的要求,沒要求他對父母付出感恩。那麼,作為家長,應該呢?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嫌棄年邁的父母,他們做了一副籮筐,在一個深夜把父母放在籮筐里,挑到深山中,把父母丟棄了。不料他們的小兒子偷偷地跟在他們身後,悄悄撿回了籮筐。夫妻倆發現後,問兒子這樣做的緣由,兒子理直氣壯地說:「留著給你們年老的時候用呀!」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種行為對孩子美好心靈的建立無疑會起到破壞作用。只有父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思想、心理和行為上的影響,這是感恩之心形成的感情基礎和重要保證。 其次,教會孩子說「謝謝」。謝謝是一句單純平實而又撼天搖地的話,她是人類最美麗的語言。有時候,一句「謝謝」是說不盡的盛意,道不完的感恩。當父母為你端上可口的飯菜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老師為你講解題目而延遲了下班時間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同學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計程車司機將你送到家門口時,不要忘了說聲謝謝……當孩子學會了發自內心地對身邊所有人表示感謝時,感恩的心態已經滲入了他的每一個細胞。 再次,選准時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現在的小孩子,從周歲開始過生日,家長動輒興師動眾,這樣的行為,不但助長了孩子的虛榮心,增強了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而且還浪費了物力財力。其實,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母親在這個過程中忍受了多少辛勞和苦痛。因此,家長要抓住孩子生日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還可以利用清明節、母親節、國慶節等傳統節日,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潛移默化地讓孩子由關愛單獨的個人擴展到關愛個人所屬的團體或集體乃至社會。 最後,當孩子做出某些愛的表示的時候,作為父母你要坦然地接受、重視、珍惜孩子的愛的表達。要真誠地表示感謝,最好能明確地告訴他,你也很愛他,很需要他。這樣的環境,才可能生出感恩的心和責任心。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能力。常懷感恩之心的孩子,更能得到幸運之神的垂青。 珍惜孩子愛的表達 專家觀點 感恩不必等到「以後」 我一直認為,懂得感恩的孩子不僅會孝順父母,也會是一個容易快樂的人。所以,我特別注重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過,我幾乎沒有面對面坐下來「教育」女兒的時候,基本上都是通過一些我們共同經歷的事情讓她體會。我的原則是在她表達對父母的愛時,我都會清楚地讓她知道,你的愛我體會到了,我為此感到很快樂。這種反饋給她帶來的快樂是難以言喻的,這會讓她樂於表達。 女兒的生日我們每年都過,我會給她准備禮物,每年我過生日的時候,她也會給我准備禮物。她的禮物都是很小的,但她從來沒有忘記過。像親手製作的卡片,或者做一天的家務活等。 現在很多父母習慣的表達是:「你還小,不掙錢,等你以後有本事了再買禮物也不晚。」話聽起來沒問題,可你仔細想想:禮物是什麼?它是表達情感的一個載體,只要這個東西能表達出你的愛,就是一份好禮物。不要等到以後,從現在到以後這段漫長的時間里,足夠讓你的孩子失去對你的感恩之心,到那時候再幡然醒悟很可能已經晚了。 ——金翔 家長聲音 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中國向來是講究「知恩圖報」的禮儀之邦,但這些大人覺得淺顯的道理在孩子看來卻難以理解,所以我覺得應該針對孩子的心理特徵,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讓孩子學會感恩: 1、身教勝於言教,潛移默化讓孩子懂得感恩。比如我們孝敬父母,對長輩噓寒問暖,不僅常回家看看,還盡己之力給予長輩物質上的幫助。這些「身教」會讓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2、讓孩子懂得感恩無處不在,並適時誇獎孩子懂得感恩。不要讓孩子覺得感恩是一件高不可攀的回報行為,在孩子做了扔垃圾、拿拖鞋或端茶送水等一些小家務後,要及時對孩子予以表揚,讓孩子樹立感恩也可以從小事做起的觀念。 3、及時糾正孩子的一些片面觀點,樹立感恩的正確理念。像今天正好是兒子的生日,早上他就計劃著要盡情玩樂。後來他爸爸告訴他,今天該享受的應該是媽媽,因為你的生日是媽媽的受難日,她十月懷胎經受了很多疼痛你才來到世上。這些道理兒子雖然還似懂非懂,但是他已不再堅持生日非要盡興玩樂。 4、授人玫瑰,手有餘香。感恩不一定僅限於父母或親人,讓孩子懂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道理。平時讓孩子了解貧困地區的孩子生活,並盡己之力捐錢捐物,給予困難人群一定幫助。比如去年汶川大地震,鼓勵孩子捐出自己的零花錢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範例。 5、平時讓孩子看或聽一些感恩的小故事。我記得有個小故事說,外國有個孩子把幫媽媽乾的十幾件家務活參照市場行情列出了相應的價格清單,而她的媽媽看到後,也列出了無數件為養育他而做的事情清單,最後的合計卻是「所有都免費」。故事的結尾說小孩臉紅了,我兒子看完這個故事也臉紅了,這個故事讓他受益匪淺。——宇軒媽媽 這是個好話題。我家的孩子還很小,不過我都會適時地教導他。比如,路人看到我抱著孩子,又提重東西,主動幫忙時,我就會告訴孩子,應該要說謝謝,你以後長大了也要這樣做。有時他吵鬧得要大人抱時,我會說我很累了,小寶已經長大了,要自己玩,或者拿皮皮熊讓他抱著,問他累不累,然後再跟他說道理。其實說來說去只有讓孩子自己感受到別人的難處,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什麼是感恩。
Ⅳ 「報恩型」的寶寶都有哪些特徵如何培養出這樣的寶寶
媽媽在懷著寶寶的時候就在幻想寶寶長什麼樣,乖不乖,一定很可愛。媽媽沉浸在自己幻想的孩子里。直到寶寶的降臨,才發現事實和想的完全不一樣。孩子脾氣一點都不好,就是來和父母討債的。不像朋友家的寶寶,乖巧的令人萌化。一對比自己家的寶寶,媽媽又氣又無奈。
2. 教會寶寶分享
兒童永遠是護食的,父母可以學著與孩子交換東西,讓孩子明白分享玩具能得到雙倍的快樂,玩得開心也能玩得開心。假如孩子不願意分享也沒關系,爸爸媽媽要有足夠的耐心教孩子去分享玩具,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3. 不要給寶寶過度依賴
父母覺得孩子很小,經常抱著孩子,走到哪裡都帶著孩子,孩子遇上了什麼事,根本不會自己獨立思考,只會哭著叫媽媽和爸爸。過分的依賴使孩子缺乏自信,只能依靠父母的幫助。
4. 做榜樣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的優秀是因為他們自己,殊不知父母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的榜樣,才是成就優秀孩子的原因。家長的為人處事,待人有禮都被孩子看在眼裡,然後就去學習。家長認真積極的生活態度,也會感染到孩子。家長不知道,孩子一直在身後默默的跟著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