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業所得稅怎麼規避
(一)企業加大成本合理避稅
實行實際價核算材料的企業,材料發出時,會計制度規定可採用先進先出方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個別計價法、後進先出法,計算其發出材料的實際成本。材料的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但企業可以加大材料耗用成本,通過變換材料計價方法加大材料發生成本,或者不按規定的計價方法計算材料發生成本,提高材料發出單價,多轉材料成本,這樣當期利潤就會減少,從而達到合理規避企業所得稅。
按計劃價核算材料成本的企業,根據會計制度的規定,在計算產品成本時,必須將材料的計劃成本通過「材料成本差異」的分配和結轉將其調整為實際成本。企業可以在計算材料成本時,將材料成本差異賬戶作為企業調節利潤的「調節閥」,在差異額和差異率上做調整。從而擴大生產成本,擠占利潤,達到減少本期應納所得稅的目的。
(二)在員工待遇上合理避稅
1.不發補貼發雙薪。中國企業福利制度的特點是有人情味,逢年過節都會有發一點所謂的過節費,根據個人所得稅政策的規定,過節費需要並入當月工資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務政策的規定是發放年終雙薪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月的工資薪金計算個人所得稅,由於不需要與當月工資合並繳納個稅,因此可以降低稅率,減少員工的個人所得稅負擔。都是發點錢,過節費交稅多,雙薪繳稅少,所以為了少繳稅,應該改變那種過年發點過節費的做法,改成年底發雙薪的方式。
(三)採用「分灶吃飯」的方法合理避稅
把業務分散,原來一個公司名下做的業務分成2-3個公司做,這樣既可以增加成本攤消,又可以降低企業所得:比如你現在公司做一年30萬利,需要交9萬9的所得稅,如果分成3個公司做,一年利每個公司就是9萬9的利,那麼所得稅3個公司一共是8萬1,而其實因為成本渠道的增加,3個公司年利也不會做到30萬了,很多成本已經重復攤消和予提了,其節約下來的稅就不僅僅是近2萬的稅了。
(四)採用「高稅區往低稅區」走的方式合理避稅
各個特區和開發區在稅率方面國家都有優惠政策,把公司總部就轉設在到這些地方,比如深圳的企業所得稅才15%。公司的工廠和分公司的一切業務總核算就算到公司總部去,也就享受到了國家的優惠政策了。把企業結算做到:高所得稅向低所得稅地方走;搞了稅賦率的地區向沒有搞稅賦率的地區走。
⑵ 企業所得稅如何規避
(1)刻意膨脹「成本、費用和損失」,利用各種虛假支出及列支項目,盡可能地擴大成本、費用以及損失,縮小凈收入,少納所得稅。
(2)膨脹「利息、工資和捐贈」,縮小計稅依據。由於新企業所得稅明確規范了准予扣除的項目及標准,在這一點上的避稅將會有所收斂。
(3)說服稅務人員,在工資標準的調整上施加有利於企業的影響。
(4)在聯營企業和關聯企業之間通過轉讓定價等方式,轉移利潤,使利潤在稅負最輕的地方沉澱起來。
(5)掛靠所得稅各種優惠等等。由於所得稅是對企業的所得征稅,即純收入征稅,直接涉及各種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企業為自身的利潤必須要尋求各種減輕稅收負擔的途徑。其主要方法是少做收入,多列成本,縮小利潤總額,由於少做銷售收入的避稅方法已述,其內容基本相同,故略。
⑶ 企業所得稅如何規避
1、合理利用企業組織形式,進行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例如有限公司與個人獨資企業的稅率與計稅方式就不同;
2、充分利用公司的分立,以達到小型微利企業的標准來進行稅收籌劃;
3、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利用產業優惠進行納稅籌劃;
4、根據公司經營規模,合理地控制並匹配相關費用列支;
5、通過安排企業內部轉移支付的政策,將高稅率區域的利潤轉移給低稅率區域;
6、利用成員企業之間或成員與母公司間的虧損額彌補的相關規定,安排將盈利企業來兼並一些虧損的企業;
7、注冊離岸的公司,充分利用離岸地沒有稅收的各種優勢,把利潤留存於離岸公司。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 收入總額中的下列收入為不征稅收入: (一)財政撥款; (二)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 (三)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十四條 企業對外投資期間,投資資產的成本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
⑷ 企業所得稅如何規避
1、合理利用企業組織形式,進行企業所得稅的納稅籌劃,例如有限公司與個人獨資企業的稅率與計稅方式就不同;2、充分利用公司的分立,以達到小型微利企業的標准來進行稅收籌劃;3、認真研究國家政策,利用產業優惠進行納稅籌劃;4、根據公司經營規模,合理地控制並匹配相關費用列支;5、通過安排企業內部轉移支付的政策,將高稅率區域的利潤轉移給低稅率區域;6、利用成員企業之間或成員與母公司間的虧損額彌補的相關規定,安排將盈利企業來兼並一些虧損的企業;7、注冊離岸的公司,充分利用離岸地沒有稅收的各種優勢,把利潤留存於離岸公司。
⑸ 想知道企業所得稅如何規避,求分享下
合理避稅首先要做到合理、合規和合法。在做到在這「三合」的前提下,利用規則節約每一份可節約的稅收。以下就是合理規避企業所得稅的一些原則與方法。一、及時了解和熟悉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稅收優惠政策。充分利用政策法規節約每一分稅收。譬如我們在采購和進貨時必須要取得合法的憑證(如發票等),使得企業付出去的每一分錢都能作為稅前允許抵扣的成本費用。二、要做好企業稅收方面的預算。使得企業年度稅收有一個合理的安排。譬如小企業有流轉稅方面的優惠政策,也有所得稅方面的優惠政策。有時這兩個優惠政策在某個臨界點上是此長彼消的關系。三、企業所得稅是一個跨年度的稅種,對節稅問題應該有長期的規劃。由於企業的虧損額可以在其虧損年度的以後五年內稅前抵扣(那麼第六年如果還有五年前的虧損額就只能稅後用未分配利潤來抵扣了。(5)如何規避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擴展閱讀:企業所得稅不得扣除: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不得扣除:⑴資本性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以及對外投資的支出。企業的資本性支出,不得直接在稅前扣除,應以提取折舊的方式逐步攤銷。⑵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是指納稅人購置無形資產以及自行開發無形資產的各項費用支出。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也不得直接扣除,應在其受益期內分期攤銷。⑶資產減值准備。固定資產、無形資產計提的減值准備,不允許在稅前扣除;其他資產計提的減值准備,在轉化為實質性損失之前,不允許在稅前扣除。⑷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納稅人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被有關部門處以的罰款以及被沒收財物的損失,不得扣除。
⑹ 應該怎麼合理避免企業所得稅
1、增加企業成本。企業成本增加也就意味企業所得將減少,那麼企業所繳納的所得稅就會減少。增加企業成本計算方法較多,計價方法一旦確認後就不能再隨意變更計價方法,但是企業可以不按照規定的計價方法來計算發生的材料成本,或是企業可以增加材料的耗用成本,當成本增加後,企業當期的利潤就會減少,企業就可以合理規避所得稅。
2、提高員工的工資水平。對於企業來說每個月都需要給員工發放工資的,員工的工資通常有基本工資、績效工資、補貼等幾塊組成的,對於補貼這種福利,企業可以更改員工的工資構成形式,例如企業每年需要發放的年終獎,可以採用發雙薪的形式發放,這樣就可以變相的減少了企業利潤,就可以做到合理規避企業所得稅。
3、爐灶分三塊。這是目前對於企業降低所得稅最有效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將開分公司,將一個公司的業務分到幾個公司做,這樣同樣了盈利分攤到幾個分公司,那麼企業所得稅也會分攤到幾個分公司,對於納稅企業來說,稅費分攤後,繳費的基數就降低了,也就是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減少了,這樣就做到了合理規避企業所得稅。
⑺ 企業所得稅怎麼規避
法律分析:1、及時了解和熟悉企業所得稅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稅收優惠政策。
2、要做好企業稅收方面的預算。
3、企業所得稅是一個跨年度的稅種,對節稅問題應該有長期的規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的徵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⑻ 企業所得稅太高了怎麼規避
企業所得稅太高的合理避稅方法如下:①高薪人士設立個人獨資企業,與原公司簽訂服務合同,將原本的勞動關系轉化為合作服務關系;②原公司通過服務費的名義將原本的薪資支付給個人獨資企業;③個人獨資企業收到費用後,為原公司開具服務費發票,讓原工資作為進項發票抵沖成本;④個人獨資企業收入通過享受地方稅收優惠政策,將5%-35%超額累進稅率進行核定徵收,最高個稅稅率為3.5%。經過這種方式,就可以將45%個人所得稅,避稅為3.5%個人所得稅與3%增值稅。⑤與比安財穗合作,享受核定稅收優惠政策合法合規節稅,企業綜合稅負可降低至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