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麼練氣功
氣功動作姿勢:一,(調身)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松靜的先決條件。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姿勢本身也起著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姿勢有平坐、自由盤膝、單盤膝、仰卧、側卧、站式、走式等。
二,入靜(調心)入靜是指一種穩定的安靜狀態 ,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對外界刺激的感覺減弱,進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常用的入靜方法有五種:1.意守法。2.隨息法。3.數息法。4.默念法。5.聽息法。
以上五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一種,可因人而異。
三,呼吸(調息) 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種:自然呼吸法。順呼吸法。逆呼吸法。停閉呼吸法。鼻吸口呼法。氣通任督脈呼吸法。潛呼吸法。真息法。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
四,動作盤腿,是練習靜坐的最基本的功夫。盤腿質量的好與壞,直接影響靜坐入靜程度的深淺,這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練習。很多初學者對此都摸不著門路,給練習靜坐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為了更好的練好靜坐。
(1)真傳練功的快速方法擴展閱讀:
氣功(炁功)是一種中國傳統的保健、養生、祛病的方法。古代或名「丹道」,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身,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煉氣要訣:專心呼吸,輕松舒適,靜觀其變,順其自然,自然而然,聚精會神,感生化力。
② 請教修練內功功的方法
本功是八寶門培元功,法簡效宏,得者珍視!!!
(一)姿勢:
(二)功法:
(1)蓄精培元
練功時在選上述站、坐、卧三種姿勢之一種,但以坐式練功效果最佳,行走式在初學時不易掌握,初習者最好不要採用。
練功時按下述方法練習:
①將要練功之前,在大腦里要有「我要練功了」的概念,然後選好練功的位置(注意要南北向),做好練功的姿勢。
②開始練功時,先在大腦里默想:我已開始練功了,不能東想西想,要專心練功。然後從頭部向下依次放鬆全身的肌肉關節。放鬆時不要過於仔細地想哪一塊肌肉如何放鬆,只要意念從上而下地想松,肌肉、關節也隨著意念快速地放鬆就行。放鬆法要連續三次,每次都要從頭向下放鬆至雙足心為止。放鬆時姿勢不要改變。
③用鼻腔吸氣和呼氣。口腔閉合,神態自然,雙眼輕輕地閉攏,舌尖自然地伸平,輕輕地觸及上牙齒後的牙齦(俗稱「牙肉」)上,不要僵硬。
④意念集中在下丹田處3—5分鍾。
⑤把意念轉到天上,想像天上日、月、星的精華是一種金黃色(或者是紅的亦可)的氣體充滿了整個天空,自己置身於這個金黃色的空氣之中。
⑥採用順式呼吸法(即吸氣時小腹外凸,,呼氣時小腹內收),自然、柔和地進行呼吸。吸氣時想像頭頂正中處開一個小口如杯子口大,天上金黃色的精華之氣從這個小口被吸進來,並從頭部向下,沿身體的中心(想像從頭頂到腹部有一個直形的空心通道)降至下丹田;呼氣時,想像這些精華之氣被腹內吸收,放出污濁之氣從雙側大腿的中間向下降至雙足心(湧泉穴),並把這些濁氣放出足心穿入地下深處(如圖1.4)或從心窩排泄出去。呼氣的同時還要放鬆全身。等到自然熟練之後,吸氣時配合輕微的收縮肛門(如輕輕地忍使大便一樣,不要用力太大)。
每次練功半小時至1小時後,即可收功,收功時,兩手重疊,以左手心勞宮穴按壓在肚臍上,右手搭在左手背上,以臍眼為中心,先按順時針方向自左至右(女子則相反),從上至下,由內向外,速度均勻地輕輕揉轉18~36圈(如圖1.5);然後又換為逆時針方向,自右至左;從外向內,速度均勻地輕輕揉轉18~36圈。再以雙手掌互相搓擦至熱後,輕擦顏面部18次,放鬆全身肌肉,緩行十步後功畢。
對於已婚的練功者,由於元陽已經破泄走漏,故需服用葯物輔助練功,以補傷耗之元氣。未婚者服之,效果更佳,葯方開列於下:
熟地、當歸、黃芪、黑豆、木瓜、杞子、五加皮、巴戟、地骨皮、菟絲子、女貞子、牛膝、玉竹各30克,車前子、杜仲、黃柏、肉蓯蓉、白茯苓、骨碎補各24克,鹿茸20
克(無則用紅參代替),甘草、韭子、鎖陽子、小茴香各15克。
上葯一劑,共研為末裝入瓶內;用米酒浸泡淹沒葯面約一橫指許,密封保存一月後可用,每次服葯酒10毫升,每日早晚服之。
練功要領:全身舒松,形靜如眠,調息柔和自然,意守丹田宜清淡,似守非守,若有若無,心情舒暢。怡然自得,精神愉快,神態從容自若,斷滅一切雜念,達到靜水無風,秋月無雲,清徹洞明,恬淡虛無的境界。
正常效應:百分之九十的人在練功後第十天左右,自覺在吸氣的腹部有輕微的發熱感,發熱的部位因人而異,同時腹部出現「咕咕」的腸鳴音,矢氣增多;一個月後腹部發熱的面積逐漸加大;兩個月後小腹內發熱似溫水流動樣,全身有溫暖的舒適感,口中唾液增多;三個月後氣力大增,小腹熱感更甚(與病態的燥熱不同),有時還可出現小腹部輕微的跳動感。部分練功者腹部還可出現氣團感。
出現上述感覺之後,則稱之為:「火燒丹田」,這是初具丹田內功的重要標志。練功三個月後,極少數練者腹內的「氣團」可以沿任督二脈行走(即通小周天)。
(2)五心納氣法
採用熊樁姿勢練功。練功前,先意守丹田3~5分鍾後,即採用順呼吸法進行緩慢、柔和、自然的呼吸,先呼後吸,吸長呼短。呼氣時想像天地精華之氣隨著吸氣動作從頂心、手心(雙側)和足心(雙側)源源不斷地收聚入丹田,同時,放鬆睾丸和肛門:吸氣時,柔和地收提睾丸和收縮肛門,並意想體內濁氣向頭頂百會穴、雙手勞官穴及雙足湧泉穴排泄出來。如此一呼一吸,反復練習30——60分鍾後即可收功
收功時,方法與"蓄精培元"的收功方法相同。
練功要領:意守「五心」,吸精聚氣,吸氣時放鬆睾丸和肛門,呼氣時收提睾丸和收縮肛門。吸天上日月星之精華和大地山水樹之靈氣;呼體內污濁之病氣。
正常效應:頭頂心百會穴、雙手心勞宮穴、雙足心湧泉穴出現熱、麻、跳動感,矢氣增多,皮膚有蟻爬感,全身輕安自在,酥綿快樂,如沐溫泉之浴,有時出現全身如一片白支冉冉向上升飄。同時,外腎亦因精氣充沛而產生勃舉現象。
③ 怎樣練氣功
氣功 怎麼說呢 他分為很多種 比如瑜伽類 硬氣功類 和聚氣類 導引類 原理嗎 宏觀的說就是 自我催眠 激發人體潛能,常見的氣功 都是 通過放鬆催眠的形式使自身的磁場生物電和地球的磁場產生共振,以前的人們無法理解這種狀態 ,猜稱之為氣 其實不是氣 時電 這一點從從多種功態都可以看出來,我就不說了 你自己仔細想想吧
朋友 氣功的核心點 就是入靜 精神集中, 這樣自然 就會產生氣感了 固定人稱氣功 為 「炁功」 就是說 沒有的意思,無 氣功一詞最解放後 才改名的, 你如果想入門 只要沒事時 鍛煉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集中精神,進入功態的話, 那樣氣功 自然就入門了 隨便選個功法 就可以出功夫了
我可以給你介紹幾名門功法 ,估計對你心意
就是你平時坐在椅子上,正坐,左右手互相護住耳朵,靜聽,就可以了,很簡單,但是收效頗快 十幾天吧。
還有就是 閑來沒事,不管坐著或是立著,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正直身子,想像頭頂,又一個很亮的日光燈照耀著你,吸氣時燈里的白光,順著頭頂一直進入,腹部丹田,呼氣時由腹部沿腿腳進入大地,名曰通天拔地。功法簡單,功理深奧,要是練功得法,一星期左右就能有很強的氣感。
最後給你說一個最簡單的練氣功法,讓你先感受一下什麼叫氣感,就是 任何姿態都可以,然後把兩手相對 間距大概三公分左右,然後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感覺一下,你就明白了,這就是氣功,氣功很簡單,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好練了。雖然高級境界,比較深奧,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講,不需要那些功法,還有就是,等修煉有成時,再練習那些高級功法自然就簡單了,千萬不要因為我說的這些功法簡單,就一笑而過,真傳 真傳一句話,你試試就知道了
④ 怎麼練氣功
這樣練氣功:
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
四、丹田功的效應
練功練到一定的程度,會覺得丹田部位有一股熱氣感,或者形成一個「氣」上感,這就是內氣聚集、儲蘊的表現。通過進一步的鍛煉,這個「丹田」之氣就會循經絡系統運行全身,你會感到一條熱氣流下伸至會陰穴,往後向上升經督脈經絡的尾閻、夾脊、玉枕、百會等穴,再向前往下,循任脈經絡經「膻中穴」回到「丹田穴」,出現任督經氣循環的感覺。再進一步鍛煉,可出現內氣沿周身十二條經絡及奇經八脈路線循環感覺。練功到此,人就會感到周身經絡氣血通暢,精力充沛。功到高級的上乘功夫時,能做到不用眼睛而能視,不用耳朵而能聽,那怕是芥未小物能知,微弱之聲而能聽。這樣,你還愁動戰不能勝嗎?
心意拳內功功法問題
1.問:為什麼心意拳內功首重丹田功?
答:丹田功就是培植先天真陽之氣的功法。人在母體中時是靠肚臍從母體中吸取營養而維持生命。離開母體以後,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先天靈性漸漸抿滅,先天的真精元陽之氣也會逐漸減少,一直到風燭殘年時,人就如耗盡油的燈一樣滅(死)了。所以,加強丹田功的鍛煉,正是像疏通淤塞的河道一樣,疏通經脈,特別是練通周天後前任督氣通以後,真陽氣通,勁蓄力足,不但百病消除,延緩衰老,還能練成上乘武功。
2。問:為什麼叫丹田功?
答:心意拳內功不光叫丹田功,也可叫周天功,或者叫得真法。有的又把此功叫十六把氣功、坐功、卧功、站功、內功四經、貫根八法等。但我們這一派則專練此丹田功,以培植先天元氣,扶持真陽;當煉到氣滿全身,全身鼓盪,上下丹田氣充時,則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有真意時,即可達心意拳的上乘境界。拳譜上說:「精養靈根氣養神,元陽不走得其真,丹田養成千日寶,萬兩黃金不與人」,說明丹田功在心意拳的重要。因丹田是人的元氣之所在,所以叫丹田功。
3.問;煉丹田功先從哪裡入手?
答:首先認清三大奇經。按中華醫學學說人身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為什麼要認識三大經,哪三大經呢
(1)督脈。督脈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尾聞骨端,長強穴後的會圖部,上循脊柱至腦後凹陷中的風府穴,進入腦內,再上巔頂,沿額下行至鼻拄。在人身的背後。督含有總督的意思,「督乃陽脈之海」。「督脈督一身之陽」。一身之陽脈皆會於督脈。
(2)任脈。任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中校之下的會陰部,上出毛際的深部,沿腹內上過關元穴到咽喉;再上至頦下,走面部深入眼內。在人的前面。任有擔任的意思,「任脈為陰脈之海」,「任脈任一身之陰」。全身陰經皆會於任脈。此兩脈在人的一前一後,一陰一陽。此兩脈通則形
成一周天通。
(3)帶脈。帶脈也是奇經八脈之一,起於脅下,環繞身軀腰腹部一周。像人的束帶一樣把人束住。認識這三大脈以後,能打通任督脈,即小周天通。我們練心意拳丹田功即先從我介紹的功法(參看(武魂)199;年第一期)從一往後逐一演練。因為雖然此功不出偏,但為能適應東西南北中的五種人的環境、氣候、人體等不同,所以還是按我介紹的步驟練。
4.問:每次練習一式還是九式一次練完
答:按我多年鍛煉的經驗,每次首先練抱丹田,其次再練晃丹田,時間,次數不限。練多練少均可,但每次不能少於36下,否則不出功。有的時間寬余也可一次九式全部做完,有的時間少,可只做其中一二式。這要視自己時間自己掌握。
5.問:抱丹田每次站多久?怎樣收式?
答:抱丹田一法主要是人與天(大自然)進行有益的交流活動。人每天迫於生計匆匆忙忙,思想緊張,肢體疲乏,這就是平常所說會產生一種乏力、僵力。而人要活命又不能不做,所以,在緊張之餘去到河邊、湖沿,或山林樹叢中去放鬆一下思想,舒展一下肢體筋骨,吸進—些新鮮空氣,做「吐故納新」,這就是抱丹田功。每次抱丹田的時間是以思想達到放鬆,似想非想,一切皆空,也就是心情舒暢,不再緊張,不再焦慮即好。此動作不要收式。經過思想凈化,肢體放鬆,此動作就是一無復始的開始,再練其它幾式,即可練功出效。
6.問:轉丹田要求自左向右,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
答:男女有別。男性是以丹田為中心,自左向下,然後再向上,再往左轉,是順時針方向轉。轉36下。女性相反(因為心意弟子女性很少),應自左向右往下再往左上,是逆時針方向,但只轉32下。
7.問:晃丹田怎樣轉法
答:其實只要掌握了男左女右的原則,我想練心意拳的朋友都可想通。功法中已介紹「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以腰部帶動自左向前再向右晃動。這種晃動應是以意領氣,以氣引導帶動身體晃,腰部帶有螺旋力的意境。這種晃動主要是鍛煉入的帶脈。
8。問:操舟田怎麼揉?輕重怎樣掌握?
答:兩手虎口張開形成一個自然圓,兩掌對稱地放·在丹田兩旁,此時丹田穴正好在兩虎口的圓中;兩掌要貼身,但不能按死,而是輕輕地貼身。做圓形轉動時動作也要輕柔,自左向右,路線也是自左向下再向右,是順時針方向,但兩掌虎口圓不能轉到丹田穴的外面去。
9.問:擊丹田的輕重怎樣掌握?
答:心意拳內功功法從第五式開始一般是內功有了一定的功力後才練的。兩臂往後如鳥展翅,要盡力後展,兩手心往上,除拇指外其餘四指盡量往後翻。兩掌回落時要攥拳擊丹田時一船是功力小時用力輕一些,功深時可用力大一些。這要視每人的體質和內功功力而掌握。
10.問:折丹田應多少次,是否也要36次
答:此式在心意拳中既是內功也是技擊動作之一。所以,折丹田時應多練。多練多出功,不能只局限36下。此式如用在技擊上,前撲時兩掌心均向前,每掌五指乍開向前,左掌從右掌上穿前,右掌經右肘下持回,左手掌一直撲到左膝前處。右式也同前,唯動作相反。
11.問:搓丹田要注意哪些?
答:搓丹田不管凳坐式還是盤坐式,均兩手相合,但凳坐式兩手向前搓時像搓繩一樣,但此勢是手脛相摩也,其功仍在丹田部。盤坐式也同;
12。問:噴丹田應怎樣做
答:噴丹田也是技擊動作之一。兩手在胸前交叉時吸氣,一齊向前猛然推出時呼氣。向前推擊時兩掌分開均五指乍開,掌心向前,兩大拇指相距約半尺到八寸。此式因為也是擊人動作,所以,兩掌出掌要看對方的身型而定。
13.問:提舟田左右手高舉,兩足尖掂起怎樣呼吸?
答:此勢不管左右手哪手舉起,足尖掂起,都要有恨天無柄,恨地無環之勁意。即手往上高舉時,就像地上有個環被我握住,能把地拎起來一樣;手往下就像天有個柄被我抓住打墜勁能把天拽下來一樣。手高舉時吸氣,打墜落時呼氣。『這個動作,一般練心意拳的人要多練,多練多出功。就像李元霸以錘擊天,練的是抖絕力,錘從天上掉下來,又要接住,就要有順勢墜落勁。
14.九式做完是否要收式?怎樣收式?
答:關於內功功法的幾個動作,如果光做前四個動作,則不要收式,做完以後即可結束而從事其它工作。唯從第五式擊丹田開始,練完後要:「決斷」或者「虎撲」並發一聲噫這就是雷聲。人就像一台機器一樣,每天鍛煉,運氣就是要把身體修煉好,不然一旦元氣耗盡,就像一台壞了的機器一樣無用了。所以,鍛煉身體就是一種無形的儲蓄,是儲蓄人的機能、生命;保持人的體能,處長人的壽命,以達到天人合一、延年益壽這樣一個目的。
渾圓功源於意拳氣功,意拳氣功源於意拳。
意拳宗師王鄉齋先生,少年時從師於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先生,得其真傳。後以形意拳為基礎,博採眾長,創立意拳。
王安平先生一九五八年拜王老的入室高足王斌魁先生門下習意拳。通過潛心修煉,深得意拳之精髓,並在技擊和養生治病方面有獨到之處。王安平先生對拳學悉心鑽研,參悟,通過科學的鍛煉方法,能使人集氣功,武功,特異功能於一身。所以王安平先生從一九七二年起都發意拳氣功命名在全國傳功授徒。
渾圓樁是意拳氣功的根基,是修大道的根本,大道包羅萬象,與自然,社會,人生等萬物圓通。王安平先生由一九九六年用「渾圓」二字將意拳氣功改名為渾圓功。
中華渾圓功的特點:簡單易行;不出偏差;上功特快;自然呼吸;鍛煉整體;多種功能;治病范圍廣范,醫療效果顯著。
渾圓功修習者是多煉多受益,少煉少受益。其修習效果就與習練者的練習時間長短有關,不象其它騙人功法說的,你沒有效果是因為你心不誠或悟性不夠。
⑤ 我想學一種練氣功的方法,誰有好的方法啊
內功入門
一、姿勢
(1)盤腿坐式:分雙盤、單盤、自由盤。雙盤為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雙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這個坐法只是為了穩固不搖動,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勢如前。自由盤如圖,是一般人習慣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子上,以坐下來大腿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可放下兩拳(拳眼相對)。
二、對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閉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輕抵上顎。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謂「吞津」。
(2)眼睛:閉目內視,練到那一步就內視那一部位。若練功時心猿意馬,思如潮湧,就睜開眼睛,注視虛空或鼻尖少時,打斷思路,閉目再坐。此謂「慧劍斬亂絲」。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從容自然,沒有粗糙的聲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氣運行法的關鍵問題,在後面的練功過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貫通壬脈的一、二、三步過程中,一直注意呼氣,吸氣時任其自然,自無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練功須知
(1)環境:練習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也不必過分強調這個問題,沒有他人干擾即可。
(2)不要在: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勉強練功;風雨雷電時暫且不練。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氣的運行不比勉強引導,當其充盈時自會運行,勉強引導易出偏差。
(4)幻覺和觸動:練功時,由於真氣活躍,經絡開啟,會出現各種幻覺和觸動,請勿驚慮。經常出現的有:大、小、輕、重、涼、熱、癢、麻。出現以上情況時,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懼憂慮。[/P]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氣時注意心窩部
①方法:練功條件准備好,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約一兩分鍾後平靜下來即可沒有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識作為。久久行之,真氣就在心窩部聚集起來。而且這個方法本身就是排除雜念的好辦法。
呼氣時真氣下行進入丹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聚集真氣,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步時並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開始就氣沉丹田,初學不易掌握,一時見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終止。
②時間:如果想如期完成這一階段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條件許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練習,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緊,抓緊練習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鍾。認真練習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應:練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氣就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第二步、氣沉丹田
①方法:當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氣即覺心窩發熱時,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用力過大將產生高熱,很不舒服。
②時間: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鍾,10天左右即可氣沉丹田。
③反應:每次呼氣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當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的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時把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30分鍾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③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形成氣丘,隨著時日和功夫增長,氣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強。力量足夠時會向下遊走,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背發熱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勿忘勿助!意識跟隨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引導(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決定的,若力量不夠,它就會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充實再繼續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頂即可。
②時間:每天可增加練功次數和時間(40~60分鍾)。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人經過數小時、數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關過程為正常生理現象,人人可通,極個別通不過的另有原因。
③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名門處感覺真氣活躍,自覺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氣培養充足,一股熱力直沖而上,勢頭很猛,一次沖過督脈;有的行行駐駐,數日方過;有的像水銀柱一樣,隨呼吸上下活動,漸次上行。通督前後身體可能不穩,注意及時調整。頭部感覺箍緊,有時沉悶不適,為正常現象。此階段異常關鍵,不可疑慮放鬆。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氣過玉枕、百會後,向下經鵲橋(舌抵上顎)入壬脈。小周天就已經通了!此時,一吸氣真氣入腦海,一呼氣真氣入丹田。此後,原則上還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會出現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百會,靈活掌握。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60分鍾或更長。 ③反應:此步初期,可能各種觸動現象不斷,十餘天即可消失。
1.基本打坐姿式(結印)
①寬衣松帶,面南端坐在平坦舒適的坐褥上,使睾丸垂懸不觸外物。將腿盤曲,足心朝天,足
跟抵在會陰穴前面,右腿盤曲壓在左腿之上(單盤)。要求右腳的「昆侖穴」(在足外踝後)壓在
左腳的「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三寸上)。婦女相反,用左腳的「昆侖穴」壓右腳的「三陰交
穴」,左腳在上,右腳在下。兩足心盡力朝上翻,大腿、小腿膝須放平,不能翹起。
註:「昆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要穴「三陰交」,是足太陽脾經要穴,又是足三陰經脈的交會
。
故此,「昆侖穴」壓在「三陰穴」上,符合「陽穴扣陰穴」、「陽脈沖陰脈」,「陽陰相接」
之理。
如坐雙盤,則先將左腳心向上翻起,放在右大腿上,然後再將右腳盤壓於左腳之上,足心向上
,仍然是右腳之「昆侖穴」壓左腳之「三陰交穴。」婦女左右腳相反。
②身子前傾,向前拜撲於地,然後向後微仰,如此三次(目的是使胯骨松開,背脊骨直),然後
端身正坐,立背脊,身體微向前傾。
③上下松肩(肩關節上下、左右抽動),使肩骨松正。
④右手掌(陰面)握左手掌背(陽面),右手中指尖的「中沖穴」扣壓左手掌心的「勞官穴」,右
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攏貼在左手掌心上;右手的拇指按壓在左手的虎口處的
「合谷穴」上(左手虎口要撐圓),然後將左掌心翻向外。
接上,右手握住左手向外平探,掌心向外,兩手與肩平。手型不變再往回縮。如此伸縮三次,
伸縮的目的是使左右手的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松開。
此後手型不變(右手陰面握左手陽面,扣穴位置不變),將兩手置於腹下,右手背輕貼在肚臍上
,手心盡量向外翻。
婦女握法相反,左手陰面握右手陽面,扣穴位置相同。
註:拇指是手太陰肺經的末梢,「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要穴,放手上結印法也是「陰陽相
接」。
⑤頸項松直,頭微向上頂,提耳根,收下齶,與撥背貫串(督脈拉直)。
⑥搭鵲橋:舌頭上卷抵住上齶稱為搭鵲橋(溝通任督脈,舌不辨味)。
塞兌:口微閉,不思言語;耳不聰而內聽無弦曲。
垂簾:眼微閉留一絲光亮,目光內斂,心不隨景轉。初練者若閉眼容易昏睡出偏。
調型:四肢不動,渾身似金剛。
鼻息:呼吸自然,微細綿長,但不可勉強,更不可著意思息長。
靜功的坐式(結印)法,各派不一。以上介紹的坐式是本門所秘傳,它有兩個基本作用:第一是
通過活絡,即暢通精氣通道,組成迴路。第二是起火,即發動氣機(詳見下面「練功時間」一
節的討論),因此坐式應保持舒適,骨骼松,肌肉鬆,經脈緊。
2.調身法
若能按以上姿式盤坐,周身不動,則自然不用調身。若覺坐式不盡舒適,則可將身體四肢,前
後左右上下蠕動,體察是否已達到上式坐式的要求。力求坐得舒適,則渾身無牽掛矣。
3.調心法
初練靜功之訣在於至靜。在練本功之前,應安排好一切心事(日常事務等),專心練功;還要逐
漸適應周圍的環境,使周圍的雜訊或突發奇事的聲音不致引起心頭煩燥;應盡可能告誡家人或
同伴不要在練功的時候打擾,並對一切可能偶然出現的喊聲、味覺、嗅覺、閃亮等有所思想准
備,不至驚慌失措,難於應付。
4.引火(行功)法
回復到基本坐式,初時垂簾之眼凝視三尺之外一片卧牛之地,彷彿真有一牛睡卧於彼,隨呼隨
吸,一起一伏。良久,神光收回凝視兩眼角的大眼子(睛明穴),待兩眉間的印堂穴有微微的感
覺後,當即印堂穴後面的明堂穴上如置一明鏡,將大眼子之神光沿督脈往下照。自大眼子開始
下照→鼻準→人中(上唇中間凹處,督脈之末端)→過鵲橋(舌頭)任脈下照→十二重樓(喉管)→
天突(在喉結下凹處中)→璇璣(在天突下一寸)→膻中(在胸骨上,兩乳頭之中間)→鳩尾→中脘
→陰交→入黃庭,靜待片刻,便覺小腹有微微感覺,即將小腹微內收,同時倒吸一次。此過程
便是引火法。
每次練功只能引火一次,不可多引。引火過後即歸無為之法,無念無慮以至靜。
5.無為法(心法)
所謂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讓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讓氣血自然地沿其
軌道運行,而不摻與人為的干涉。初練者往往總是不能靜下來,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或思
緒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煩惱和自責。當靜不下,千思萬縷纏繞心頭之時,便不由自主地強迫自
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會想,如同陷入泥澤,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終於不
能自拔,於是便自責自惱。這是十分正常的,要達到無念無慮有個階段,但也有方法可循。流
行之法有數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
為使初學者掌握致靜方法,我們不妨借鑒佛家和道家練功的一些方法。
口訣曰:「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先存後忘」。
注曰:「有欲者,雜念叢生,六塵之所致;竅者,開竅也,六塵之所由。觀竅者,欲人守六根
是也,無欲者致虛守靜,自然妙趣橫生。」以六根不凈者,是五蘊未空,若要得空,當先存之
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不自在。」「六根、六塵、五蘊」是佛學的概念。六
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五蘊指色、受、行
、識、想五蘊。佛家認為,(在練功時)人的慾念是由六塵(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內在
的法塵)所致。例如,眼見到光(色),則欲辨其色;耳聞聲則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觸五味皆
起香味的感覺,身受觸則思動,念頭一起則法塵乘入等等。有慾念之人要想致靜,則要守住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乘入。守住眼根(竅,則色不
能入;守住耳根,則觸覺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則萬念皆絕。守六根而六塵不凈
者(雖守六根,六塵卻不能凈絕)是五蘊(色、受、行、識、想五蘊)未空的緣故。即是空,空即
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此可見,關於致靜,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論方法。故呂純陽說:
「《金剛經》大旨,總是欲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凈者,以五蘊未空也。觀自在
菩薩,特為拈出。」
道家認為:人體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途徑獲得知識,獲得對事物的看法和了解
,故也稱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其中意為六識之主帥,眼為六識之先鋒(意識即是
人們的思維活動),故訣竅是「欲伏其心,先攝其目。」《陰符經》說:「機在目。」與佛教
理論相區別的是,道教是從人體科學(或醫學)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的,通過方士們自身的體
驗和臨床實驗,他們發現,色從眼入,則(肝)魂不守舍;聲從耳入則(腎)精搖散;鼻辨香嗅,
則(肺)魄飛;舌辨味,則(心)神不寧;觸及身體四肢肌膚,則(脾)意念叢生。因此合眼光,則
魂歸肝;凝耳韻,則精歸腎;調鼻息則魄還肺;緘舌氣,則神志清朗歸心;四肢不動則意歸脾
。其中尤以合眼光為重要,這是因為眼為六識之鋒,是人類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次之是四肢
不動,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不感受外來刺激。所謂五識各返其根,
則精、神、魂、魄、意(稱為身體之五靈)各歸其所;五靈歸其所,則五行(心、腎、肝、肺、
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調和,經絡臟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規律開動氣機,心
自然定。從而達到入靜和入定的目的。
現代科學的觀點是:眼、耳、鼻、舌、身(肌膚)是人體外部感受器官,意識是人類大腦正常的
思維活動。以眼(視)覺為例,當外來的光信號入射並刺激眼內的視覺細胞時,視覺細胞產生生
物電信號,由傳入神經(又稱感覺神經,屬周圍神經系)將生物電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系(包括
腦神經和脊髓),經中樞神經處理後,作出反應信號,又傳出神經(又稱運動神經。屬周圍神經
系)將電信號傳送到身體的各個效應器官,對入射的光信號作出反應動作。這個反應過程往往
很快完成。因此在練功時,色、聲、香、味、觸五種外來的刺激都將引起中樞神經的「多餘」
工作,它必須對這些刺激進行分析、比較,並作出相應的反應。「法」刺激引起意識活動,也
增加中樞神經的負擔,而中樞神經受到刺激,腦神經有活動,則人就安靜不下來。在練功過程
中,合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得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受器官感
覺不靈敏,感覺細胞的興奮性受到抑制,當色、聲、香、味、觸這些外來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
官時,感覺細胞不能被激發,因此很少或幾乎沒有生物電信號到達中樞神經,練功過程中中樞
神經很少受到刺激,大腦處於休息狀態,這時它將按照「靜」的狀態去調節身體各部分(這是
身體固有的功能)。
由此可見,關於致靜致虛的方法,無論佛家還是道家的方法都是符合現代生理科學的原理的,
它們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與現代科學使用的名稱和符號不盡相同。當然它們沒有現代
科學描述得那麼細致和具體。但是單從宏觀結論來說,上面所說道教的理論似乎比現代生理學
要深入一步,因為道教(或中醫)認為聲、色、香、味、觸五種刺激不僅影響到腦神經(中樞神
經系),而且分別影響到各自所屬的臟腑經脈系統,並且在臨床上有相應的治病方法。
松溪派秘傳口訣中處理練靜功時不能純靜的情況還有兩種簡便易學的方法。
一種是,若萬念俱生,千思百慮之時,當正襟危坐,默默自問一句:「你是誰?」休要回答,
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頭,醒悟妙旨,百慮盡除。只此一句,多則不靈。正是:「從來菩薩不
離身,自家味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誰,靈山佛祖
心。
第二種方法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默念五臟之神名,一念即走過,休要戀停留。
肺金→腎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此為一轉,一轉念畢,百慮盡除,至多不過三轉,多
則無益,而且有害。初學者,切不可用第二種方法,需待內功根基稍實後方可致用。
6.退火(收功)法
引火之後,則致虛守靜(行無為功法),盤坐既久,心身和悅,則可下坐,此刻當行退火(功
)之法。盤坐時間多少,由自己體力而定,不可強撐,體力不支,強撐無益,也無效驗。但也
不可稍有煩累,即不思進益,草草從率。初練時,一般可坐半小時
,逐漸可坐一小時,二小時……若體力能支,盡管放心坐下去,坐腿子本身就能消除疲勞,勝
似睡眠。收功之時,先將兩手掌心相互搓熱,在面上乾抹兩轉,然後五指如鉤,將頭發向後梳
,發角向兩翼抹。然後兩手分別搓擦兩耳數下,再用拇食兩指鉗住耳垂部向下拔數下;然後兩
手中指彈腦後風池穴數下,名曰鳴天鼓。然後前撲倒地禮拜數次(主要是活動背脊和胯關節筋
骨,並無迷信色彩)。歡悅而起,將周身皮膚擦熱,特別要注意擦按重要經脈、穴位。再沿地
緩緩行走幾圈(佛家稱為跑堂,主要是活動下肢酸麻的關節和筋骨)。最後練一遍引氣歸元或其
它基本功,練本門的四平手拳最適宜。
收功(退火)法主要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按摩,一方面使各部位的肌肉、骨節、筋脈等得到活動
,最主要是關閉在練功時張開的毛孔、關竅和穴位;否則毛孔和穴位張開,通風容易得風寒感
冒之類的疾病,影響練功效果。
古代按摩法(供參考)
南齊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的按摩術:「清旦未起,啄齒二匕(次),閉目握固,漱唾三咽,
氣尋閉而不息,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四目比,令
人目明。以兩手掩兩耳板,上下熱摩之,二匕乃止,令人開不聾。次右手從頭上行引左耳二巴
,復左手從頭上引右開二巴止。次又行兩鬢發興之一匕,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一匕,令人血氣
通,頭不白。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祛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摩手令熱摩身體,
從上至下,名曰干淋浴,令人勝風寒,百病皆除,展夕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
」。
元丘處機《四氣攝生圖》中百按摩法:「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嗔目嚇齒,摩手熱
摩眼,拔耳捩腰,震動雙作雙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展覆展都數約七八而止,徐徐作之。仍
想空作太和氣斷下入頂,如雲入山,入皮入肉入腹入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則覺腹中有聲,意
專存思勿念外像,則元氣達於氣海。須臾自達於湧泉。旦曰引一通至三通令人力健開目聰明,
百疾皆去,無限年日,長存不忘,得滿千萬通去仙不遠矣。」
練功時間
據本門前輩所傳,年月日練功時間的掌握如下:
①每日在亥子之交(晚11時左右)開始上坐,每次上坐時間不限長短,以體力能支為准。
②每月逢初三、初八、十五、十八、二十三、三十日尤當抓緊時機(亥子之交)練功。
③每年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前後幾日更應閉門依時練功。
松溪派修習內功非常注意掌握練功時間。其理法主要出自《陰符經》,即要「盜天人合發之機
」,認為「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
化定基。」這里「殺機」應理解為發生的運動和變化。人與自然界(包括天地)之萬物是一個不
可分割的整體,當自然界發生變革(運動變化)時,即所謂「天發殺機,地發殺機」是也,人的
生理、思想、乃至人類社會都將隨之而變化(內功理論中,主要指人的生理)。因而,若能仔細
體察自然界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包括天文、地理、氣象、物理、化學等知識),體察人體隨自
然界(環境)變化的生理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即所謂「觀天之道」,在練功時,抓住自然界
與人體生理共同發生變化的時機逐漸修煉,則能加快練功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最終達到
內丹功夫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可見,正確掌握練功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道家醫學或中醫學都是依據「氣機」「經絡」『臟腑」和「脈學」等一套理論,配合易學符號
和概念,研究人體的生理過程隨自然界(環境)曲變化過程。他們認為,人的生理隨自然界的變
化(如日月星的運行、地理位置的改變、時差、天氣的變化、音色等等),主要反應在氣血運行
(流注)規律上。計算氣血流注較常用的方法有:納子法、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下
面僅舉納子法為例。
納子法主要是描述一日之中各個時晨十二經絡的旺盛關系。它認為,「氣血於寅時由手太陰肺
經開始流注,卯時流注手陰明大腸經,辰時流注足陽明胃經,己時流注足太陽脾經,午時流注
手少陰心經,未時流注手太陽小腸經,申時流注足太陽膀脹經,酉時流注足少陰腎經,戌時流
注手厥陰心包經,亥時流注手少陽三焦經。次日子時流注足少陽膽經,丑時流注足厥陰肝經,
寅時再流注手太陰肺經,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氣血流注十二經時間
經脈 膽 肝 肺
時辰 子 丑 寅
時間 23—1 1—3 3—5
經脈 大腸 胃 脾
時辰 卯 辰 己
時間 5—7 7—9 9—11
經脈 心 小腸 膀胱
時辰 午 未 申
時間 11—13 13—15 15—17
經脈 腎 心包 心焦
時辰 酉 戌 亥
時間 17—19 19—21 21—23
註:隨地理位置不同,因時差關系,各地時間銷有不同,故氣血流注十二經時間不能以北京標
准時間為准,應以時辰為准,認日月升降為准。
任督脈分別是陰脈和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陰脈和陽脈。按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的界想,將人體比如作一個天球,認為「已身自有一壺天。」在《參同契》為代表的內丹派
中,乾頂(頭部)為(天球)南極,坤腹(下腹部)為北海,任督脈(心腎相交之路)為子午圈,聯絡
南北;龍虎交(肝肺)之徑為卯酉圈,聯絡東西;沖脈是極軸(天柱),直通南北;帶脈一因為包
絡(按:人體之天球是修煉內丹功的自然體驗,是精氣運行的軌道,並非毫無意義的類比對照
,這些美妙的體驗,將在以後的功法中談到)。任督脈(於午圈)的精氣動行也是依時而變的,
流注規律如下:「人之元氣,逐日發生。子時復氣到尾閭;丑時臨氣到腎堂;寅時泰氣到玄樞
;卯時大壯氣到夾脊;辰時,央氣到陶道;己時乾氣到玉枕;午時妒氣到泥九;末時遁氣到明
堂;申時否氣到膻中,酉時觀氣到中脘,戌時剝氣到神闕,亥時坤氣而歸氣海。」
有了這些知識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松溪派的內丹功秘訣,看看結印法(打坐姿式)和練功時辰是
怎樣符合這些科學道理的。
①每日亥子之間,萬籟俱眠,從十二正經來看,氣血的旺盛正從三焦經轉到膽經(亥時三焦經
最旺,子時膽經最旺)。若此時上坐行功,由於坐式中,兩手掌心向外盡力翻起(並輕貼於腹臍
下),兩掌外翻之力極大地牽動肩部外翻,因此「肩井」穴開;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要穴,此
穴一開,膽經始開。又提耳根勁,將膽經拉緊開啟(稱為起少陽膽經之火),因耳根以上是三焦
經末端和膽經始端,提耳根勁,靜待(三焦與膽經之氣)交會。故此亥於之交,膽經漸旺,上坐
行功開啟少陽膽經(能啟少陽膽經之火,是本門內丹功之秘訣),靜待膽經氣旺,則所旺之氣血
在膽經暢通無阻,無有損耗,如此用功最適時。
②從任督脈而盲,亥子之際,精氣從氣海(坤氣)走到尾閭(復氣),正是身中一陽初生之時刻。
此時上坐用功,將雙腳盤起,會陰穴、尾閭穴、長強穴自然開啟,使任脈之坤氣過氣海時尚有
路可循。會陰穴是任督脈之交會,此穴一開,任督始通。故亥於之交,開會陰尾閭,靜待一陽
之復氣到來,則所生一陽元氣有路可循,不致損耗。坐式中,頭往上頂,身子微往前傾,督脈
自然拔起,督脈各穴自開,有助元陽之氣上升。懂得這些竅妙,行功方才有效。
由此可見,本門依時用功之法,正是依據氣血流注,依時開啟關竅,靜待元陽之氣到來,是符
合「天人合發,萬物定基」的思想的,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⑥ 求一速成內功。
一、快速采氣得氣秘法:通天貫地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學會了人體通電功治病術當然好,但是,停電的時候怎麼辦?所以,最好還是練一些真正的"內功",掌握一手"外氣"治療疾病的本領,才能不受或少受客觀條件的制約,照樣為病人服務。
現將"中國天元氣功」中效果良好,深受學員歡迎的內功速成門介紹如下:
在內功修練方面,古人所謂「百日築基」方法,完全是建立在單純內求的前提下,既要求「返觀內視」,「神不外溢」,「勿忘勿助」,因此「得氣緩慢,進步不快,這種封閉式的練功方法在快節奏的今天,顯然是不大行得了的--誰願意花那麼多的時間去靜靜地打坐呢?
所以,時代的需要,現代人生活節奏的需要,呼喚著那種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可以練習的「趣味氣功」(這個詞姑算是筆者首次提出的概念)!
中國天元氣功中的快速采氣,得氣秘法又名「通天貫地法」。其基本要求如下:
全身充分放鬆,雙足分開約與兩肩,同寬,兩腿微屈,斂臂如坐高椅,小腹圓,勿挺胸凹肚,頭頂如懸一線於天穹般正直,撥背,晨肩,雙臂微屈,指尖向天,兩掌謠對,自然呼吸,雙目微閉,舌抵上齶。
意念:想像頭頂上方有一灼熱光明的太陽,其熱流(能量流)自頭頂百會穴及雙掌心進入手,手,順體內面下及肩、胸、腹、腿、足入地。凡熱流過處,都應盡可能想像出其熱、光、流動的感覺特徵,方可事半而功
倍。
練功時間:無時無刻不可以練,長短不限,多多益善。如在行走或工作、開會時練習的話,則雙臂不用舉起,垂下或放桌上,腿直均可,只需心中想著熱流的運行即可。
練功反應及功效:
練習「通天貫地秘法」一至數次,即可明顯感覺到百會、掌心勞宮、湧泉等穴發熱,發麻、心跳或如有蟲蠕動,或自上而下有暖流、電麻、微風流動感,或有清涼、清新、身體沉重、輕飄感、或腹中腸鳴,失氣(放屁)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之精氣進入您體內,發動內氣的正常現象(古人謂之「得氣」),完全不必恐慌,順其自然堅持練功即可。
練習「通天貫氣秘法」可治療高血壓、風濕、類風濕、失眠健忘、痛經、月經不調、腎虧、陽痿等多種慢性頑症,功效卓著。
二、快帶聚氣結丹秘法:混元一氣法
「丹」是道家氣功對「氣團」的稱呼。通俗地說,把「氣」通過一定的方法聚集到一起,既稱為「丹」、 「丹」是「元精」高度積聚的產物,具有高能量,大密度、可運轉的特徵。它的生成表明氣功修練進入新的高一級境界。
混元一氣法練習的方法如下:
基本要求:雙手平舉在胸前,兩掌心向內朝胸,指尖相對。其他各部位要領與「通天貫地法」相同。呼吸節律為:緩吸滿--閉氣閉呼......如此循環進行。
意念:
想像丹田裡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寶球,發出耀眼的紅色和金黃色光芒。同時,想像宇宙間的熱流(能量流)不斷地呈心狀向丹田匯聚,丹田的寶球不斷增大,越發耀眼。越發灼熱,吸氣時注意提縮肛門。
秘要:想像自身與宇宙漸漸融混為一體。
練功時間:不限,多多益善,任何時候地方均可。
練功反應及功效:雙掌或雙手指尖之間有吸力或斥力,拉之不開,合之有阻力感;丹田有灼熱感,周身有沉重感或輕飄感、清涼感或暖流感都是正常的,久練即能在丹田部位形成氣團(氣丘),即「丹」。本功對治療高血壓、關節炎、痛經、月經不調、腎虧、腎炎、陽痿、早泄,不育不孕證、不射精、死精諸症有特效。
在技擊上久練「混元一氣秘法」,可使內氣充盈四肢百骸、周身氣血鼓盪、不畏擊打、全身輕靈,同時可壯膽氣,臨危不懼。本樁又稱混元樁,實為百樁之首。
三 、 小周天速成法要:
1、何謂「小周天」?
任脈、督脈上會於百會(天門),下交於會陰(海底),聯成一個「圓周」,稱為「小周天」。以溝通任督二脈為目的的功法即小周天功,是內外家許多門派的必修基礎功法,一般是「百日築基「方可有成的。
2、」小周天」速成秘法:
練習「通天貫地秘法」、「混元一氣法」約15天左右,丹田內隱約已有一個氣團生成,有灼熱感時,即可行本法。
全身放鬆,姿勢坐、卧、盤、站均可。雙目閉合,舌抵上齶,鼻吸鼻呼。先緩緩吸氣,用意念引丹田裡的氣團(想像它是火紅色的)沿小腹下行至會陰(提肛),意守會陰穴發熱為止。再引氣上行至兩腹中的命門,守之至發熱為止。再引氣上行至夾脊,首至再發熱為止,再引氣上行至腦後玉枕穴,守之至發熱為止。再引氣上行至頭頂百會穴,守之至發熱發跳為止。再引起下行至印堂、沿鼻下行至口內,由舌尖下至廉泉、膳中,最後歸於氣還丹田。
在上述過程中,吸氣要深長勻細,吸滿後盡可能長時間地停頓,再緩慢勻細的呼出。意念則務求逼真,想像氣團、氣線自始至終象或一樣紅彤彤地發熱。
行功時間:任何時候均可,每次15-40分鍾,多多益善。如此幾次即可打通小周天。
行功反應:充沛的內氣被引動後,行到那裡就是一條或一片象熱水燙般的感覺,有時熱麻的很舒服,有時則可能刺痛、刺癢,但切不可用手去抓癢,以免出血漏氣。
3、不要執著於「小周天」:
小周天功法是許多功法中的一種,並不是非練不可的,正如許多事理一樣,過分執著於小周天,不但無益,反而有害。
從上文中,我們已經知道,小周天的暢通是以內氣充盈為前題的,一旦內氣耗散,小周天很可能就「不通」了。譬如失精、腹瀉都可能造成「不通」現象,已婚的學員更是難免。「難道我辛辛苦苦修來的小周天舊這樣毀了不成?」許多人都會因此而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精神壓力很大,甚至因此而跳樓者也不乏其人。
怎麼半呢?
辦法只有一個:不要執著於小周天!
你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修練小周天功只是煉氣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通了小周天的人功夫不一定高,未練小周天的功夫不一定低。事實上,許多高人就是反對「打通小周天」的提法的,更不去練什麼小周天功。例如,一代武學大師王薌齋先生的武功造詣,可謂出神入化,人鬼共欽。單他所創立的傑作——大成拳(意拳)功法中,就沒有小周天功,次之所以列入「小周天速成法要」一節,完全是為了讓那些未接觸過氣功的讀者多一點見識,掌握一把入門的鑰匙而已。因為,筆者所練中過天元氣功中就沒有小周天功。希望讀者諸君明鑒。
⑦ 要怎麼練氣功啊
氣功分很多種的,比如
有導引類的 道家養丹類 吐納類 武術內功類 硬氣功類的 益智類的 目前國內 一般練健身氣功的比較多, 其實要是真喜歡的話, 你如果想入門 只要沒事時 鍛煉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集中精神,進入功態的話, 那樣氣功 自然就有基礎了,以後在找到好師傅,或是先選個功法 練習,就可以出功夫了朋友。
氣功的核心點 就是入靜 精神集中, 這樣自然 就會產生氣感了 固定人稱氣功 為 「炁功」 就是說 沒有的意思,無 氣功一詞最解放後 才改名的, 你如果想入門 只要沒事時 鍛煉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能夠隨時隨地集中精神,進入功態的話, 那樣氣功 入門就很簡單了 隨便選個功法 就可以出功夫了
朋友推薦你本書, 你自己下載看看吧, 書名叫 抗打神功, 這是我知道的最好的一本 硬氣功訓練教程了 ,法簡效宏,有初級 中級 高級各個階段的練習方法,和 對應的奇妙招數,建議你好好研習朋友 希望你不要錯過這本好書
我可以給你介紹幾名門功法 ,估計對你心意
就是你平時坐在椅子上,正坐,左右手互相護住耳朵,靜聽,就可以了,很簡單,但是收效頗快 十幾天吧。
還有就是 閑來沒事,不管坐著或是立著,等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正直身子,想像頭頂,又一個很亮的日光燈照耀著你,吸氣時燈里的白光,順著頭頂一直進入,腹部丹田,呼氣時由腹部沿腿腳進入大地,名曰通天拔地。功法簡單,功理深奧,要是練功得法,一星期左右就能有很強的氣感。
最後給你說一個最簡單的練氣功法,讓你先感受一下什麼叫氣感,就是 任何姿態都可以,然後把兩手相對 間距大概三公分左右,然後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感覺一下,你就明白了,這就是氣功,氣功很簡單,只要明白了道理,就好練了。雖然高級境界,比較深奧,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講,不需要那些功法,還有就是,等修煉有成時,再練習那些高級功法自然就簡單了,千萬不要因為我說的這些功法簡單,就一笑而過,真傳 真傳一句話,你試試就知道了
⑧ 因身體不好,求簡單的練氣功的方法(有效且經實踐的)
築基功
(一)功法:
(1) 姿勢:
練功時選上述站、坐、卧三種姿勢之一種,坐又包括雙盤,單盤,自然盤本功以坐式練功效果最佳。
練功時按下述方法練習:
①將要練功之前,在大腦里要有「我要練功了」的概念,然後選好練功的位置(注意要面南背北向,環境要特別的清凈,不能有任何的嘈雜音),做好練功的姿勢(本功法以自然盤為最好,男的陰抱陽,女的陽抱陰即男右腿在外女反之;手勢,男雙手重疊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兩手拇指指端相接,女反之。雙手手掌用力伸直。)。
②開始練功時,先在大腦里默想:我已開始練功了,不能東想西想,要專心練功。然後從頭部向下依次放鬆全身的肌肉關節。放鬆時不要過於仔細地想哪一塊肌肉如何放鬆,只要意念從上而下地想松,肌肉、關節也隨著意念快速地放鬆就行。放鬆法要連續三次,每次都要從頭向下放鬆至雙足心為止。放鬆時姿勢不要改變。
③用鼻腔吸氣和呼氣。口腔閉合,神態自然, 面帶微笑,雙眼輕輕地閉攏,舌尖自然地伸平(無需舌抵上愕)。
④意念集中在下丹田處3—5分鍾。
⑤把意念轉到天上,想像天上日、月、星的精華是一種白色的光氣充滿了整個天空,自己置身於這個白色的空氣之中。
⑥採用順式呼吸法(即吸氣時小腹外凸,,呼氣時小腹內收),自然、柔和地進行呼吸。吸氣時想像頭頂正中處開一個小口如杯子口大,天上白色的精華之光氣從這個小口被吸進來,並從頭部向下,沿身體的中心(想像從頭頂到腹部有一個直形的空心通道;經百會-檀中-鳩尾)降至下丹田;呼氣時,什麼都不用想。 註:吸氣時做到細、均、勻、長,但不能屏氣和感到憋氣,要盡量呼吸自然,如有出現頭痛等一些不舒服的感覺可以恢復自然呼吸稍做休息,然後再練。
(二)收功:每次練功半小時至1小時後,即可收功,收功時,男,左手托丹田以丹田為中心用右手先順時針轉18~36圈,再逆時針轉18~36圈。註:轉的時候注意丹田的感覺;(女子則相反)。叩齒6遍,力量適度,隨著振動叫感覺傳至下丹田;攪海,先在牙齒後面順時針攪動6遍,然後逆時針攪動6遍,接著在牙齒和口唇之間如此攪動,再在口腔內也再做上述攪動,致使口腔滿口津液時,分三次咽「至」下丹田,注意到下丹田的感覺;搖晃腎氣,男,先是順時針搖晃18~36圈,搖一圈為一個呼吸,前半圈為吸,後半圈為呼,女反之;收勢,吸氣時意想宇宙的所有能量從四面八方吸入下丹田,呼氣時,意想濁氣病氣從頭到腳再從永泉穴排除體外,使其入地三尺,反復呼吸3-9遍最後一次吸入下丹田就不用再呼了,想收功完畢;再以雙手掌互相搓擦至熱後,輕擦顏面部18次,放鬆全身肌肉也可循經拍打幾遍。
(三)練功注意事項:練功不能隨便亂動,隨意開盤。疼要忍,練到不疼方為妙,如果頭脹頭疼手麻腳麻以及一些不舒服或舒服的感覺都是好現象,不要害怕。丹田愈脹愈好,如果出現不由自主的搖動震動都是好現象;眼前有閃光看見五彩光,看見或聽見什麼聲音,都不要怕,也不要追求,也不要老想怎麼沒有這些感覺。要任其自然不要管他,這是禪功,是修四禪八定的,後面還有密功,是修三脈六輪,無上大手印的,全憑心意用功夫,悟性好的,可以很快通任督,以及全身經絡。古人到此,方為百日之功。這是築基的功夫,在修煉中起到決定性的意義,是重中之重。是跨入大道的高科技中的最高科技。練功初時,大腦會出現很多的雜念,盡量不用管他,順其自然,想完了,雜念自然就沒有了,不必太刻意的去控制雜念。######天眼之內,不能有房事。切記切記!!
本功只是渡河的筏,希望大家過去了,不要背著筏走,要把他扔掉了,你就見就知道了
⑨ 想要學習功夫,有哪些好的方法可以快速練成
如果想要快速的學會功夫,那隻能學其表,而不能學其里,就盡量的把功夫的所有動作都記住,然後就想小的時候練體操一樣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的去做,這樣用不了兩天就學會了。但是功夫能流傳至今,足以說明其博大精深,想要真正的成功還是更要一些時間真正的去感悟。
⑩ 怎樣煉氣功
真氣運行法--初級五步功法
真氣運行法是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據《黃帝內經》理論,並採納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氣功養生治病經驗,結合自身實踐體驗整理而成。操練不難,只要按要求練習,不會出偏差。操練步驟井然,各有反應或效果可證,治療范圍亦較廣泛。
基本知識
精,氣,神,人之三寶,凡人生於世,皆依耗精氣維生,精氣盡,則神去身亡亦。故,修道者有雲:「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依此法,度萬萬世而不壞。
精者如水,氣者如水蒸氣,精可化氣,氣可化精。故有練精化氣一說。精在人的身體里是極其重要的,身體中的所有器官,都是要依靠精的滋潤才可正常運行。精的補充來源有:食物、空氣、水、真氣的轉化。在某種意義上,精就象另一種血液,是生命的基礎。需要注意的是,精並非生理上的精液,二者之間雖有聯系,但聯系就如飢餓或新鮮空氣於精之聯系一樣。
氣,因其行於體內而無形,發於體外而無影,運走自如,可知覺而不可見,因故得名。修行之氣與呼吸之空氣不同,空氣在體內「始於鼻,止於肺」,真氣之氣則運行於經、絡、脈之中。中醫有雲:「痛則不通」,即言真氣不通也。修行之人既是以人力運走真氣於經絡,從而達到練精、練氣的目的。
神,生命活動的主宰,古人認為即人之靈魂,精、氣可加強之。修煉之人最快三月即可知神為何物。
精、氣、神,雖各有其特有性質,實際上是一不可分割的整體。精為神之舍,有精就有神,所以積精可以全神,神傷則精無所守。精又為氣之母,精虛則無氣,無氣則亡。精、氣、神,三者一體,存則具存,亡則具亡。精脫者死,失神者亦死。故,精為氣之母,神為氣之形。關乎人之存亡,不可不知!
經絡,《內經》稱為經隧,它是由組織間大小不同的隧道構成。如肌肉、筋骨、神經、血管、腺體等。這些組織之所以能活動,必須依賴經隧中源源不斷的真氣運行,賦予能量。所謂經絡是總稱,經是指直行的較大的十二條通道,與臟腑有密切聯系。絡有十五,橫行於陰經陽經之間,為十二經表裡配合、聯系、傳注的紐帶。絡之細微者叫孫絡、浮絡,就象網羅那樣遍布全身。
奇經八脈,《奇經八脈考》雲:八脈者,沖脈……,督脈……,壬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凡人有此八脈,具屬陰神,閉而不開,維神仙家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 丹田,丹是葯的一種,是從葯里提煉出來的精華,丹田既是修道之人希望從身體里提煉出精華的部位。丹田的部位傳統說法有三個,頭頂百會為上丹田(另說在眉心);心窩為中丹田(另說在臍中);臍下三寸為下丹田(有說在臍內一寸三分,有說臍下二寸,有說臍下一寸半,有說在會陰)。總之,以上部位都是真氣運行集中而又活潑的部位。
丹田是人體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位於膀胱之後,直腸之前,是一個夾室,有氣則開,無氣則合,為壬、督、沖三脈所起之處,諸經匯集之所。因此又稱丹田為「氣海」(並非指氣海穴)。丹田真氣飽滿之後,即經第二腰椎處,沿督脈向上移動,活潑有力,《難經》稱其為「腎間動氣」。
入門功法
一、姿勢
(1)盤腿坐式:分雙盤、單盤、自由盤。雙盤為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雙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這個坐法只是為了穩固不搖動,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勢如前。自由盤如圖,是一般人習慣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子上,以坐下來大腿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可放下兩拳(拳眼相對)。
(3)站式:如圖。
二、對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閉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輕抵上顎。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謂「吞津」。
(2)眼睛:閉目內視,練到那一步就內視那一部位。若練功時心猿意馬,思如潮湧,就睜開眼睛,注視虛空或鼻尖少時,打斷思路,閉目再坐。此謂「慧劍斬亂絲」。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從容自然,沒有粗糙的聲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氣運行法的關鍵問題,在後面的練功過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貫通壬脈的一、二、三步過程中,一直注意呼氣,吸氣時任其自然,自無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練功須知
(1)環境:練習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也不必過分強調這個問題,沒有他人干擾即可。
(2)不要在: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勉強練功;風雨雷電時暫且不練。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氣的運行不比勉強引導,當其充盈時自會運行,勉強引導易出偏差。
(4)幻覺和觸動:練功時,由於真氣活躍,經絡開啟,會出現各種幻覺和觸動,請勿驚慮。經常出現的有:大、小、輕、重、涼、熱、癢、麻。出現以上情況時,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懼憂慮。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氣時注意心窩部
①方法:練功條件准備好,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約一兩分鍾後平靜下來即可沒有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識作為。久久行之,真氣就在心窩部聚集起來。而且這個方法本身就是排除雜念的好辦法。
呼氣時真氣下行進入丹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聚集真氣,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步時並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開始就氣沉丹田,初學不易掌握,一時見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終止。
②時間:如果想如期完成這一階段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條件許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練習,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緊,抓緊練習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鍾。認真練習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應:練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氣就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第二步、氣沉丹田
①方法:當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氣即覺心窩發熱時,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用力過大將產生高熱,很不舒服。
②時間: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鍾,10天左右即可氣沉丹田。
③反應:每次呼氣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當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的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時把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30分鍾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③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形成氣丘,隨著時日和功夫增長,氣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強。力量足夠時會向下遊走,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背發熱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勿忘勿助!意識跟隨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引導(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決定的,若力量不夠,它就會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充實再繼續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頂即可。
②時間:每天可增加練功次數和時間(40~60分鍾)。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人經過數小時、數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關過程為正常生理現象,人人可通,極個別通不過的另有原因。
③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名門處感覺真氣活躍,自覺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氣培養充足,一股熱力直沖而上,勢頭很猛,一次沖過督脈;有的行行駐駐,數日方過;有的像水銀柱一樣,隨呼吸上下活動,漸次上行。通督前後身體可能不穩,注意及時調整。頭部感覺箍緊,有時沉悶不適,為正常現象。此階段異常關鍵,不可疑慮放鬆。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氣過玉枕、百會後,向下經鵲橋(舌抵上顎)入壬脈。小周天就已經通了!此時,一吸氣真氣入腦海,一呼氣真氣入丹田。此後,原則上還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會出現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百會,靈活掌握。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60分鍾或更長。 ③反應:此步初期,可能各種觸動現象不斷,十餘天即可消失。
常見問題
1、練過其他功法,能不能練習真氣運行法?答:可以。只要求在功法上不要混淆即可。
2、性生活對練功有影響嗎?答:有所影響。通關前要節制,以免延遲通關。
3、練功主要由那些禁忌?答:不要在打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練功。風隱雷電時也要暫停練功。
4、女性和男性練功一樣嗎?月經來時可否練功?答:男女練功有所區別。女性在懷孕時不宜做氣沉丹田和通關的追求,恐引起流產。月經來時不要意守下丹田,以免血多或經期延長,未通關者靜觀鼻尖,已通關者可守上丹田。其餘男女相同。
5、練功過程中體位能隨時改變嗎?答:可以變化。以求舒適自然為最好。
6、該功法如何收功?答:無需收功。結束時,只需稍微緩解,搓手浴面即可。
7、心窩部在哪裡?答:巨闕穴,胸骨劍突下一寸五分。以此穴為核心的范圍,並非僅指此穴。
8、真氣已經深入丹田,為什麼進入第三步功就找不到了?答:丹田容積很大,有氣則開,無氣則闔。開始丹田有感覺是因為其未完全打開,及至完全打開,真氣如小溪入海,自無感覺。是故,丹田又稱「氣海」。堅持練功丹田自然感覺飽滿。
9、練功過程中總想放屁,怎麼辦?答:練功第二步中,腸鳴矢氣是正常現象。第三步後期到第四步,要注意提肛控制,以免真氣走失。
10、練功第三步小腹漲的厲害,就是不往督脈去。怎麼辦?答:此時把意識轉向命門(意守命門),很有效果。
11、通關後怎樣練功?答:五步功成後,如果沒有其他追求,意守丹田即可。參照第五步。此時小周天已通,可以說您已經正式進入了氣功領域。繼續修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