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修行之人如何發菩提心
第一種方法是成就眾善本。
什麼叫善本呢?
善本就是善根,取植善堅固而不拔之義,因為善是菩提之本,所以稱為善本。
吉藏大師在《勝鬘經寶窟》中說道:「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為菩提根,故名為本。」
這就是說善本,就是善因,藉由善為菩提之根,所以稱為本。
一言以蔽之,成就善事,一件不為少,萬件不為多。只要有所積累,那就一定功不唐捐。
經中對此做了一個比喻,說就像須彌山用眾寶庄嚴一樣,菩提心也需要眾善庄嚴。
所以,想要發菩提心的親們朝此方向努力吧。
第二種方法是行檀波羅蜜。
什麼是檀波羅蜜呢?
檀波羅蜜是六波羅蜜之一。檀是檀那的略語,意思是布施或施主,也就是指以財或者法布施於人。而波羅蜜,翻譯為度或者到彼岸,也就是說度脫生死海而到達涅槃彼岸的修行之法。
檀波羅蜜就是說能幫助修行者度脫生死之海抵達涅槃彼岸的布施修行之法。
經中也做了一個譬喻,就像大地長養萬物一樣,修行者也藉由檀波羅蜜來長養菩提心芽。
第三種辦法是行屍波羅蜜。
屍是持戒的音譯,屍波羅蜜是指能幫助眾生度脫生死到彼岸的持戒。
經中做了一個比喻,就好像獅子王能夠降伏各種野獸一樣,修行者修行屍波羅蜜能夠滅除邪見,達到解脫的彼岸。
親們不要小看檀波羅蜜和屍波羅蜜的力量,《大智度論》中說:「檀波羅蜜因緣故,得大富無所乏少;屍波羅蜜因緣故,出三惡道人天中尊貴;住二波羅蜜果報力故,安立能成大事。」
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是說,以行持檀波羅蜜的因緣故,修行者可以得到大富的果報,資生受用之物不會擔心有所缺乏,當你修行需要什麼的時候,總會在第一時間可以得到需要的物品。而修行屍波羅蜜,則可以保證修行者出離三惡道之苦,常常受生在人間或者天上,而且享有尊貴的身份。在這兩個基本保障下,修行者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修行,成就菩提正道。
這就是行持檀波羅蜜和屍波羅蜜的力量。
B. 怎麼才能發起真正的菩提心
只有堅定不移地按照戒律去做,堵住所有的漏洞和妄想,這個菩提種子才會真正地顯露出來,才會發起來。菩提心就是智慧,也是清凈心,也是無相心。怎麼樣才能發起菩提心呢?
首先我們應該嚴持戒律在三皈五戒寧死不犯的情況下,同時眼睛不外觀,耳朵不聽,不貪吃不貪睡,敢放下一切,在這個基礎上。甚至,比如說我們有很多人有工作,工作可以不要,但不可以破壞戒律。如果和戒律相沖突的時候,寧可守戒,工作可以舍掉,甚至命可以不要,但是一定要給世間留下正氣。
我們有這種心,時而久之,這個菩提心就會發起來。這個菩提心是自動發起來的,不是人為發起來的。當發起這個菩提心的時候他不會退轉,不會說今天發菩提心明天就沒了,後天就找不著了,大後天又開始去搞那些墮落的事情,不會這樣。發起這個菩提心,這一生一世都不會退轉的,他勇猛地往前走,不管前面有多大困難他都能克服。所以這個菩提心是成佛的本錢,非常重要,它的發起必須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嚴持戒律就必須放下自己所有的利益,不可以有半點將就或是方便可找,這都不行。
C. 菩提心的奧妙和如何生起菩提心
菩提心的奧妙和如何生起菩提心
要透徹的懺悔業力,必須依賴對眾生的慈悲,因為業力是緣眾生而造作。為了要消業障、累積資糧,於是我們觀想意念佛菩薩或持咒,如此不斷地精進,最後能慈悲、智慧雙運而成佛。在過程中一切的善巧,是為了讓純正的菩提心能夠如實生起,而且堅固地於心中不斷增長。沒有任何法門可以不依賴菩提心便可成佛,絕對沒有。如果擁有菩提心,持咒持錯了,觀想觀錯了,念經念錯了,甚至不會念經都沒有關系,到最後你還是會成佛,因為你的心本來就是具備佛性。念經、持咒、觀想這些善巧,是為了讓我們透過對眾生的慈悲,以凈化自己的內在,進而能讓勝義菩提心產生出來。勝義菩提心產生時,也就是當菩提心達到遍滿一切,對每一個眾生遍知的智慧及慈悲都是一體雙運的。
當你擁有菩提心時,無論修任何一種法,不管表面是以小乘、大乘或金剛乘的方式來修,或是只會持咒、只會觀想,最後都會成就佛的果位;倘若沒有菩提心,無論表面修的是大圓滿、大手印等深奧的法門,或是凈土等等法門,都無法成就圓滿菩提。甚至最終這些修持,可能會變成妖魔鬼怪的來源,因為心中沒有佛的心、菩薩的心時,所修持的一切,只是為了達到自己世俗的權力、慾望,或是某種幻想的境界而修。然而,當一個人具備菩提心時,修行自然而然會走上正道。
所以我們可以用是否具備菩提心,來觀察自己有沒有誤入偏差的修行道路。一生中我們最需要去努力的修行,就是讓菩提心從心中生起並增長。能產生永恆不退轉的菩提心,當然最好,如果我們目前尚有困難做到,就盡量每一天好好地思惟菩提心的真義。
阿底峽尊者的例子
藏傳佛教的經典里提到,對於傳授自己菩提心,也就是讓我們進入大乘佛教的傳承上師,比任何一個傳授其他決竅的上師有著更大的恩德。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之前曾到印尼去學佛。在現今印尼東爪哇婆羅浮屠的地方,有位高僧叫做金洲大師,是阿底峽尊者眾多的上師之一。阿底峽尊者到西藏時,有人請示有關他的上師們的事跡行誼。當阿底峽尊者提到上師的尊名時,會雙手合掌放在胸前,但是當有人講到金洲大師時,如果戴著法帽,他會將法帽拿下來,隨後雙手合掌,放在頭頂上,一面流淚一面說著金洲大師的尊名。
弟子看大師提到不同的上師有不同的反應,就問他:「上師,你是不是對你的上師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的修行是不是有高低之別?」他說:「沒有,我每位上師都是成就者,他們的修行以及成就沒有高低之分,但是對我的恩德有大小之別。我現在心中還能保有一點點的菩提心,完全是靠金洲大師傳授我菩提心的加持力。就這一方面來說,他的恩德是無與倫比的。
外相是假,心是真
身為大乘佛教徒,我們常常只是口頭上自稱為大乘佛教徒;然而,是不是大乘佛教徒,跟外相上是否聽聞大乘之法,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大、小乘佛教徒關鍵性的差別,在於內在是否生起菩提心。發菩提心,若只用頭腦想一想,是比較簡單的,能在心中真實生起,的確不容易。讓菩提心能從我們心中真正生起,播種紮根,並開花結果,這是比較重要的,否則光用嘴巴說說,當成口號,是沒有多大的意義的。
同樣的,並不是聽了密法就是金剛乘的弟子,聽小乘之法就是小乘的弟子。當心中有著為了讓所有眾生成佛,而來學大乘之法的菩提心,即使外相上持守小乘戒律,我們也是大乘修行者;如果內在是具備讓所有眾生馬上離苦得樂,即時成佛的密乘式發心,外在用小乘式的戒律來約束自己,我們還是金剛乘的修行者。
生起願菩提心的方法
「我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為了讓他們能夠成佛,我願意去付出」,口頭上說說,只是口號;當我們用頭腦認真思惟時,形成一種願力,仍須實修,才能漸進圓滿。發出了這樣的願菩提心,可用三種不同的方式實修:自他平等、自他交換、他比自重。
自他平等
首先要學會「自他平等」,這與「平等舍」很類似。無始以來直到現在,我們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可是卻一直認為有個實有的「我」存在,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一切的依賴,因此對「自己」特別珍愛,會對「我」執著。打從一出生,一直到長大、老、死的過程里,無論我們對他人有多少的付出,有多大的愛心、耐心,其實仔細探究,不可否認的是,最愛護的還是自己。如果以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我們想脫離輪回,想要成佛,也是因為太愛自己。
人最偏袒、最關愛疼惜的,是自己的身體和心靈,無論何時,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身心非常健康,外在沒有生理上的病痛,內在沒有心靈上的憂惱,任何小傷害對我們來說,都是最無法容忍的。想一想,如果連別人小小的語言諷刺,一些稍稍不客氣的惡語言詞,我們也無法忍受,更別說他人的打罵或傷害。同樣的,每個眾生和我們一樣都希望離苦得樂;只要是有生命的眾生,無論外在有多兇猛、多惡劣,或是多溫馴、多慈祥,心態上都一樣不希望痛苦,而希求快樂,但問題是不知如何分別什麼作為可以帶來快樂,什麼因果會帶來痛苦。
我們的願望與想做的事情,在因果關繫上不成比例,不符合因果邏輯,甚至是完全顛倒的。因為希望快樂,所以,想方設法讓自己擁有,但是卻在擁有的過程中,也想方設法傷害別的生命。當每個眾生都有如此的心態時,就會導致彼此在相互傷害中求生存。輪回中痛苦的這些眾生,無始以來,到目前為止,都是依照這種模式在生存,因為有無明的存在,所以根本不知道如何舍取因果。
自他無常
我們都被自己的貪念、瞋恨、嫉妒、傲慢等等妄念所左右,在這些情緒的勢力范圍之下,每個生命都會為了保護自己而犯錯。既然我們要做一個修行者,那麼在理解了這一點之後,就更不應該去偏袒任何一方。要一次又一次的思惟,也許我現在最不喜歡的人,昨天或前世是對我恩德最大的人;現在我很喜歡的眾生,也許是我欠他很多的冤親債主,甚至可能是前世的仇人;今天的仇人,也許明天會是幫助我最多的恩人;今天的情人,有可能會是明天的仇人。因為親仇關系無常,所以我現在要不分親疏,平等地看待。
但是,這必須不斷地訓練自己這樣去思惟,而不是偶爾或短時間想一想就能做到;如果不願用心去訓練自己接受而慢慢習慣,那麼就不容易做得到;如果能習慣以後,自然就可以慢慢的做到自他平等。
己所欲施於人
此外,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為止,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讓自己滿足,達到自己的慾望而努力,甚至很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不惜犧牲最寶貴的生命。現在就要想:為什麼我願意為自己這樣付出,也希望別人對我付出,但是卻不願意用同樣的方式對別人付出?
就像當我們還是小孩子、年輕人時,希望長輩能呵護疼惜我們,可是當自己長大成人後,這些當時我們希望能疼愛、珍惜我們的長輩也步入老年時,就開始覺得他們講話比較啰嗦,做的事情也不合我們的意,愈來愈討厭。想一想,我們年老時,當然希望別人能幫助我、服侍我、孝敬我,可是現在有人需要我們照顧時,我們卻吝於付出。就像我們生病時,多麼渴望有人來探視、來安慰我們,多期盼有醫生能趕快醫好自己的疾病,讓自己從病痛中得到解脫;可是有人生病時,我們就躲得遠遠的,不願意去接近,所以大多數的人都會對病房、醫院等地方有恐懼感。我們要知道,人的生命都有著相似的過程在循環,現在這些我們所不喜歡的,或想逃避的情境——病人、老人、啰唆的人,其實再過一段時間,我們也會走上他們的道路。這些都必須較為深入去思考,才能細細體會。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擁有快樂、財富、權勢時,會非常滿足愜意,所以,在別人擁有時,我們也應該感到同樣的快樂。特別是菩提心所要面對的,不只是一、兩個人,而是希望六道所有的眾生,都可以得到如此的福報與功德,同時盡心力為他們付出的心態。古時候許多高僧,都曾經告訴弟子們要學會一個法門,就是訓練自己將所希望的、想擁有的給予別的生命,而自己不希望也不願意接受的事物,不要給予別人。我們對自己很珍惜,所以要學會用同等的心情與方式去對待別人。因為你付出如此偉大的愛給別人時,到最後其實從中享受最多愛的是自己。因此,要學會平等去看待每一個生命。這是「自他平等」。
D.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1,菩提心的定義: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2,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慾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
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4)如何獲得菩提心的方法擴展閱讀
1,菩提心的由來:
在佛法的修學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門的修學都是建立在發菩提心的基礎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離開菩提心,一切法門所講的正見都是為菩提心服務。只有發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見才會有著落處。離開菩提心,佛法的修學就會變得空洞和抽象;
不論哪一部經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薩的修行都是以發菩提心為開始,不同的只在於願力的體現。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葯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諸大願等等,諸佛菩薩的願力都是菩提心的體現。
2,菩提心的分類:
(1)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雲:「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
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2)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E.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庄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凈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F. 如何發菩提心
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上講得太好了,講絕了。真正想往生極樂世界的心就是菩提心,是真的不是假的。一般人講發菩提心,他是假的,他不是真的。為什麼?想到極樂世界,這個地方又放不下,這就是假的。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兒統統放下了,不聞不問,一切隨它去,那是真的,那個管用,阿彌陀佛他馬上就來照顧你;你還有一絲毫放不下,佛不來,來了沒用處,你還有貪戀,你還有情執。什麼時候放下,跟佛就感應道交,就一念相應。有一絲毫沒放下,怎麼念佛也沒有感應,為什麼?它障礙。這個法門,凡夫成佛是真容易,簡單,方法太簡單了,容易,一點都不難,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不修就不能去。所以,什麼叫菩提心一定得搞清楚。什麼叫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當然其他全放下了;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就是想拜他做老師,親近他老人家。我這一生就是這么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樣的心願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常常勸導同學,要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真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其他念頭就忘掉了,全沒有了。這一念、這種舉動就是自行化他,自行就是化他。
文摘恭錄—凈土大經解演義(第三二三集)
G. 達真堪布:怎樣才能生起菩提心,佛教網
第一,依靠上師、善知識。
首先要觀察,然後要依止,最後修習他的意行。
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有上師、善知識的標准,就以這些標准來衡量上師善知識,這就是「觀察」。觀察好了以後再依止,最後修習他的意行,即想他所想,行他所行。
應該先觀察,後依止,不能先依止,後觀察。磕幾個頭,做一下供養,轉身而走,這不叫依止;若半信半疑,即使是在座下聽法,這也不叫依止。
身口意三門完全要交給上師善知識,然後修習他的意行。這樣如理如法地依止善知識,就可以產生菩提心,這是第一種因緣。
第二,善根成熟。
若是善根成熟了,一瞬間相續中就有出離心、菩提心了。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六祖慧能等。這是為什麼?他前世修行已經到了一定的層次了,今生就要成佛了。有些人也整天念《金剛經》,想跟六祖慧能學,想頓悟。難啊!你是這個根基嗎?如果能,那你就是這種善根成熟者。
有些人認為:「某某人也沒有修出離心和發菩提心,只念一句佛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些人都是利根者,他通過念一句佛號能往生。他不是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而是修的差不多了,可能只是一丁點兒因緣沒到而已。因緣一到,瓜熟蒂落。
可見,前世修的那些善根一旦成熟,相續當中頓時就能產生菩提心。在修行的道路上,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內心,所以不要好高騖遠,否則你連解脫的機會都會錯過。
第三,悲心。
通過慈、悲、舍、喜四無量心來發菩提心,最主要的是慈心和悲心,尤其是悲心。若是有悲無量心,也就有慈無量心了;若是有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也就有舍無量心和喜無量心了。相續中真正產生了慈悲之心,也就能產生菩提心了。
第四,聽聞甚深法義。
「甚深法義」在此處指的是大乘佛法的教義。聽聞甚深法義,應該反復諦聽,認真思維。若認為聽一遍、思維一下就OK了,這是不如法的。
聞思不能有知足的時候。有些人覺得自己已經聞思的差不多了。其實你覺得都會了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會;你覺得都懂了的時候,根本就沒懂。大家要好好觀察內心,時刻調整心態。這樣長時間認真聽聞思維甚深法義,就能產生菩提心。
第五、積累善根福德。
若能不斷地、無有窮盡地積累善根福德,有善根、有福德的時候就能產生菩提心。為了積累善根福德,哪怕再微小的善根也要做,再微小的福德也要積累。雖然一滴水不算什麼,但若是累積起來,再大的容器也會盛滿。
我們很多時候是大的善根不能做,小的善根不願意做,結果最終什麼善根也沒有。到臨終的時候,裝善根的「白袋子」空空的,裝惡業的「黑袋子」滿滿的,看你怎麼面對閻羅王,怎麼面對這些獄卒們?如果你的「黑袋子」裝得多,就說明你惡業造得多,他們就會懲罰你;如果你的「白袋子」裝得的多,說明你好事做得多,閻羅獄卒們會熱情地招待你,把你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同樣,如果「白袋子」裝得多,善根、福德積累得多,菩提心就能在你的相續中產生。
彌勒菩薩共講了這五種發菩提心的因緣,大家看看自己具備哪些?通過這些標准去衡量,有沒有希望產生菩提心?對一個修行人來說,這非常重要!如果還不具備這些因緣,就可以採取方法令自己具備。
通過這些方法,在有些眾生的相續當中只能產生世俗諦的菩提心,在有些眾生的相續當中不僅能產生世俗諦的菩提心,還能產生勝義諦的菩提心。若產生了世俗諦的菩提心,這個心不是很穩定,還要繼續保護;若是產生了勝義諦的菩提心,這個心絕對是穩定的,不退轉的。
H. 如何培養菩提心
《優婆塞戒經》-- 怎樣算是發菩提心?
「善男子:發菩提心有五事:一者親近善友,二者斷嗔恚心,三者隨師教誨,四者生憐愍心,五者勤修精進。」
1、親近真正善友,此善為善男子善女人的善,十善業道之善。非世間狹義之善
2、斷除嗔恚心,心境始終平和。不取不著我相可以做到慈心不嗔
3、跟隨法師的教誨,跟隨善知識的教誨,放下我慢,心懷慚愧。
4、內心具慈悲,見他受苦心生憐憫而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5、於佛正法勤行精進,不懈不怠。
發了菩提心的人就應該具足如上五事
「復有五事:一者不見他過,二者雖見他過,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生驕慢,四者見他善業,不生妒心,五者觀諸眾生,如一子想。」
又有五事
1、不見他人過失,不計較他人過失,不因他過失而嫌棄他輕賤他
2、即使見到他人過失也不心生悔意,不因見他人犯了過失而對自己當初慈悲接引教化他的利他心弘法心生出悔意
3、即使得了善法,了知善法了知佛正法,也不生傲慢之心,也不自覺高人一等,以自心如大地,不生起伏不起驕慢
4、見到別人行善業修善法有成就也不懷嫉妒,而應心生隨喜,心生恭敬
5、將所有眾生當作一子,因為子故而懷慈悲心利他心救度心,因為一故非二非三,而不勝分別,不生優劣想,以平等心無分別心慈悲對待所有眾生
發菩提心的人具足如上五事
「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有智慧的人,如上發起真正菩提心,就能夠迅速破壞如須彌山一樣極重極多難可稱計之惡業惡果,破除障礙。發菩提心有如此巨大的功用,大家都應該如佛所教如上所說廣發菩提心,就可以在修法中事半功倍。廣獲其利。
「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世尊明確告訴我們: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
「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發菩提心果真不可思議,在家人發菩提心尤其不可思議。因發菩提心故在家人可為人天做導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轉地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