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朗讀有什麼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要提高朗讀技巧,老師要善於指導。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學語文朗讀技巧的相關內容,歡迎閱讀。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1】
一、採用多種形式朗讀
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
朗讀技巧的習得、掌握和運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通過長期的實踐,不斷的反復的訓練,才能熟中生巧。
為了避免單調、枯燥,朗讀形式應盡量多變,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通過強化讀的環節,可以把學生帶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邊朗讀邊想像、聯想.
想像和聯想是形象思維的主要形式。
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像,努力激起學生對於作品內在意境美的再創造,使文中描寫的情景像電影畫面一樣一幕幕地從學生腦海中映過。
這樣,學生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入,對於文章語言表達形式的領會就會更加深刻,就會從中受到真的啟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尤其是朗讀詩歌和一些優美雋永的散文,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省略的情節明朗化。
如教學《春雨沙沙》一課時,教師可利用投影,讓學生想著去感受柳枝的輕柔、桃花的嬌媚、田野的碧綠、小朋友的可愛、春雨的潤物細無聲……學生們從心靈上受到感染,讀時就特別人情人境,從讀書聲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進而培養了豐富的想像力。
三.適當的朗讀技巧指導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也就是對語音、語速、語調、停
頓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
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有所側重。”要想達到這一要求,教師必須根據課文類型的不同,根據每個課時教學任務的不同,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和訓練,尤其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更不容忽視。
如果從低年級就開始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學生到中高年級達到感情朗讀的要求是不成問題的。
在朗讀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把音讀准,然後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讀、不重復、不顛倒、不讀破句。
有的句子很長,要對學生進行指導。
如《蘭蘭過橋》一文中有個長句子:“蘭蘭驚奇地站在潛水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劃過去。”如果讓學生在一些詞的後面做上停頓記號,學生就會讀得很好。
如:“蘭蘭驚奇地站在潛水橋上,透過玻璃/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游來游去,各種各樣的船隻/從橋頂上駛過來劃過去”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再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教給學生一些朗讀的技巧。
如在《嘀哩嘀哩》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後讓學生用符號形象地標出朗讀的技巧。
“|表示停頓較長,“l”表示_般的停頓,“.”表示讀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調,“”表示降調,“。”表示曲調。
教學中通過投影片,直接用符號在文中表示,使朗讀訓練具有了目標性、可感性。
這樣,學生在朗讀時便有所憑借,他們就能繪聲繪色地讀出春天的美麗。
在以後的文本朗讀中,學生會有意無意地運用這些技巧,從而大大地提高朗讀水平。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2】
朗讀是“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的活動”,【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地位不容忽視,師生首先要把握朗讀的基本技巧。
“技巧不應處於被動消極適應的地位,技巧應該理直氣壯地站出來,為感情的抒發鳴鑼開道”【2】。
朗讀技巧是指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時,為了表達思想內容、目的情感而運用的方法,主要表現在停連、重音、語氣語調、節奏等方面【3】
我們需要認真地沿著為朗讀界、播音界等所接受的方式,按照“停連—重音—語氣—節奏”的路徑進行訓練。【4】
一 恰當停連
停連是生理上換氣的需要,更是表達作品思想內容和聽眾感受情緒的需要,停連包括停頓和連接。
恰當停連可以把語言的層次表達清楚,可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聽眾對語言內在含義的思考。
停連不恰當會造成語義分歧、語流不暢。
停連有語法停連和強調停連之分。
語法停連,是由語言的結構形式決定的語流聲音的中斷和延續。
停頓時間是:句號(包括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
從結構上,是段落>層次>句子。
學生朗讀時,教師應給予適當提示。
強調停連,是句中特殊的間歇和連接,是為了突出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情感,或為了加強語氣而作的停連。
示例:
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
“現在,這海∧就完全屬於我們的了!”
示例: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光瀲灧的∧西湖,卻從沒有看見過∧灕江∧這樣的水。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呀,綠得∧彷彿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只有船槳激起∧一道道水紋,擴散出∧一圈圈漣漪的時候,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後移。
除了標點顯示的停頓外,以上標示了強調停頓的地方。
二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讀時應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和情感表達突出重點的詞語。
朗讀時突出重音一般技巧:一是重音重讀;二是重音輕讀;三是重音慢讀,拖長音節;四是利用前後停頓。
【5】重音有語法重音、邏輯重音之分。
語法重音是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特點,為突出句子成分自然讀出的重音。
強調重音是為了突出語意重點或表達某種思想感情而特意讀出的重音。
示例如下:
晚飯過後,火燒雲上來了。
(主語)
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謂語)
她的名字叫翁香玉。
(賓語)
以上三句是語法重音,加點詞必須重讀。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
(並列性重音)
駱駝很高,羊很矮。
(對比性重音)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排比性重音)
以上三句是邏輯重音,加點詞語必須重讀。
三變換語氣
語氣表達作品的感情色彩與分量,語氣的聲音形式就是語調,通常有四種:平直調、高升調、降抑調、曲折調。
示例:
⒈狗跑在我的前邊。
(平直調)
⒉你以為這是什麼車?旅遊車?(高升調)
⒊說起森林的功勞,那還多得很。
(降抑調)
⒋許是累了?還是發現了新大陸?(曲折調)
要把一篇作品讀得有聲有色,必須理解作品內容和作品表達的感情色彩,根據具體語句變換語氣語調。
因此,在指導朗讀前,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深入品味作品。
例句一客觀地陳述在打獵歸來的路上,狗與作者行進的先後順序,不帶任何褒貶色彩,因此語氣語調平直,沒有顯著的高低升降變化。
例句二是一位送孩子去醫院停車時被人警告車位是用來停放緊急車輛時生氣的父親的話。
一向不愛表達的父親在孩子出事時非常著急,當別人不讓他停車時他發出了憤怒的反駁,語氣急促高昂,句尾音強而且向上揚起。
例句三中作者對森林的作用與功勞是了如指掌的,因此以肯定的語氣告訴讀者,採用降抑調,語流狀態由高向低,句尾音強而短促。
例句四作者對小鳥的落下表示猜測,因此語流狀態是起伏曲折,採用曲折調。
四把握節奏
節奏是指“由一定思想感情的波瀾起伏所造成的,在有聲語言的表達上所顯示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回環往復的聲音形式”。
【6】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基調,從句子表達的語氣和情感需要出發,讀出其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使全篇富於節奏美。
【7】文章節奏類型有:緊張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緩型、輕快型、凝重型。
緊張型:聲音多揚少抑,多重少輕,語速快,氣較促。
示例:
排炮過後,敵人竟使用了燃燒彈,我們附近的荒草著火了。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燒得枯黃的茅草畢畢剝剝的響。
我忽然聞到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扭轉頭一看,哎呀!火燒到邱少雲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經燒著,火苗趁風勢亂竄,一團烈火把他整個身子包住了。
(《我的戰友邱少雲》)
在訓練此段文字時,學生語速較慢,語調輕柔,情緒舒緩。
讀完後,筆者如此評價:“感覺這火不是燒的戰友!是燃燒的篝火吧?”。
學生立即領悟,換了一種急促的語氣,讀出了緊張與焦急,甚至讀出了心痛。
低沉型:語勢沉緩,多抑少揚,多重少輕,音強而有力,情感壓抑。
示例: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牆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新年的太陽升起來了,照在她小小的屍體上。
小女孩坐在那兒,手裡還捏著一把燒過了的火柴梗。
(《賣火柴的小女孩》)
高亢型:語速較快,語勢多揚少抑,聲音強勁有力,情懷激越。
示例:
在蒼茫的大海上,狂風卷集著烏雲。
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海燕》)
舒緩型:語速較慢,語勢平穩,聲音輕柔而不著力。
示例: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
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
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春》)
輕快型:語速較快,多輕少重,多揚少抑,聲輕不著力,歡快、詼諧。
示例:
我家有個小弟弟,/聰明又淘氣,/每天爬高又爬低,/滿頭滿臉都是泥。
/媽媽叫他來洗臉,/裝沒聽見他就跑;/爸爸拿鏡子把他照,/他閉上眼睛格格地笑。
(《小弟和小貓》)
凝重型:多抑少揚,多重少輕,音強而著力,語勢平穩,語速偏慢。
示例: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
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
㈡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方法
朗讀有助於培養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朗誦好不好,取決於掌不掌握技巧方法。接下來我為你整理了小學語文朗讀技巧,一起來看看吧。
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方面是由於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一方面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餘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停頓有三種:
(1)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生理停頓不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2)語法停頓。在書面語言里就反映為標點。一般說來句號、問號、嘆號後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後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後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於句子停頓的時間。
(3)強調停頓。即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在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面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
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來體現。重音有兩種:
(1)語法重音。在不表示什麼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置比較固定,常見的規律是: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③動詞後面的形容詞、動詞及部分片語充當的補語常重讀;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如果一句話里成分較多,重讀也就不止一處,往往優先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連帶成分。值得注意的是,語法重音的強度並不十分強,只是同語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較,讀得比較重一些罷了。
(2)強調重音。指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或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何時該用強調重音並沒有固定的規律,而是受說話的環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過上海。(回答“誰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你去沒去過上海?”)
我去過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過哪兒?”)
因而,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鑽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較准地找到強調重音之所在。
用於烘托氣氛,突出內容發展變化,增強文體表達效果,可以從四個方面把握。
(1)區別氣氛。快讀表達熱烈、快樂、緊張、恐怖,慢讀表寧靜、莊重、沉悶、凄涼。
(2)人物性格。年輕人說話快;開朗活潑,勇敢機智,或狡猾奸詐者講話速度宜快;老年人講話,或者誠實淳樸、沉著鎮定、愚昧遲鈍者,講話宜慢。
(3)人物心情。心情愉快歡暢或緊張焦急時話速度較快,心情沉重悲哀或者表緬懷心情的話速度較慢,抨擊痛斥敵人時候語速度更快。
(4)區別題材。抒情性強的詩文,語言速度不宜過快,慷慨激昂的文章和激情奔放的詩歌,語言速度不宜過慢。
指語句中的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趨勢,它隨著語氣和說話人的感情變化而變化,著眼點在於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1)升調:調子平而升高,表示反問,疑問,驚異,興奮和號召等語氣。
(2)降調:先平而降,表肯定,感嘆請求,沉痛,慚愧等語氣。
(3)平調:調子無明顯的高低變化,表嚴肅,平靜,莊重,冷漠,思索等語氣。
(4)曲調:調子先升高而降低,曲折變化,表示含蓄,誇張,反語,諷刺,懷疑,意外,驚奇等語氣。
語句的節奏指一定時間內語詞的疏密程度。掌握好節奏技巧,一要有快慢之分,二是快慢交替進行,三是隨材料內容情感需要分清主導節奏和輔助節奏。
輕快型:多揚少抑,多輕少重,語詞密度大,語言速度較快,常常表達喜悅欣慰心情;
凝重型:多抑少揚,多重少輕,語詞疏,語言速度慢,常常表達嚴肅,肅穆之情;
低沉型:聲音暗沉,句尾顯沉重,語速慢,敘述不幸事,表達悲哀之情多用此;
高亢型:明亮高昂,揚而更揚,語言速度偏快,表達令人振奮,狂喜的激情;
舒緩型:輕松明朗,輕柔舒展,語言速度較慢,表達感覺上的愜意舒心;
緊張型:多揚少抑,多重少輕,音節短,氣促,語言速度快,常表示急迫內容,焦急恐懼之情。
㈢ 朗誦技巧和發聲方法
朗誦是一門學問,我們想要完成朗誦這項任務,不但要有天賦,而且還要講究朗誦 方法 ,下面是我精心收集和整理的關於 朗誦技巧 和 發聲方法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目錄
朗誦技巧和發聲方法
朗誦竅門小知識
有效朗誦訓練知識
方法一
呼吸訓練
氣息是聲音的動力來源。充足、穩定的氣息是發音的基礎。有的人講話或 唱歌 聲音洪亮、持久、有力,人們贊嘆說,他(她)「中氣」很足,相反,有的人說話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氣無力,上氣不接下氣,像蚊子嗡嗡叫一樣,使人難以聽清,這種人則「中氣」不足。其間除了身體素質的區別外,還有一個氣息調節技巧問題,即呼吸和講話的配合、協調是否恰當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說話是在呼氣時而不是在吸氣時間進行的,停頓則是在吸氣時進行的。如果是持續時間較長的講話或朗誦,必然要求有比平時更強的呼吸循環。
方法二
聲帶訓練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說話時,聲帶的振動頻率大約在60-350赫之間。聲帶的振動頻率決定了發音的音響、音高、音色。聲帶對發音起很大的作用。聲帶的好壞,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後天的訓練和保護。注意恰當的訓練與運用聲帶,改變聲帶條件,保護聲帶,都是提高語音素質的重要方面。
聲帶訓練
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氣清新處「吊嗓子」:吸足一口氣,身體放鬆,張開或閉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發出「啊」或「咿」的連續聲響。還可以做高低音連續變化起伏的練習。
聲帶運用要科學,得當。這主要是指:
(1):在長時間計劃之前,聲帶要做准備活動,猶如賽跑前韌帶要做准備活動一樣。方法是:將聲帶放鬆,用均勻的氣流輕輕的拂動它,使之發出細小的抖動聲,彷彿小孩子撒嬌時喉嚨里發出後的那種聲音。可以逐漸加大到一定分量,使聲帶啟動,以適應即將到來的長時間運動。
(2):在人數較多或場合較大的地方講話時,發音要輕松自然,處理還節奏,停頓,特別是起音要高低適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鳴器的共鳴作用,要運用「中氣」的助力來說話,不能直著嗓子叫喊,否則,聲帶負擔過重,會導致聲帶很快不堪重負,變得嘶啞,影響效果。
聲帶保護
為了保護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識的少抽煙,喝酒,甚至,不抽煙,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對聲帶都有不良影響。不喝過燙或過冷的湯水。
方法三
共鳴訓練
聲帶所產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佔人們講話時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過共鳴腔放大得來。共鳴腔是決定音色的重要發音器官,直接引起語音共鳴的是聲帶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頭腔也有共鳴作用。說話用聲是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共鳴器以咽腔為主又可分為高、中、低三區共鳴。高音共鳴區,即頭腔,鼻腔共鳴,音流通過該區共鳴,可以獲得高亢響亮的聲音。中音共鳴區就是咽腔、口腔共鳴,這里是語音的製造場,是人體中最靈活的共鳴區,音流在這里通過,可以獲得豐滿圓潤的聲音。低音共鳴區,主要的胸腔共鳴,音流通過該區共鳴,可以獲得渾厚低沉的聲音。
要想使說話的聲音好聽和持久,就要正確的運用共鳴器。而運用共鳴器的關鍵在於處理好「暢」與「阻」的對立和統一關系。所謂「暢」,就是整個發音得聲道必須暢通無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鬆滑潤,脊背自然伸直,以便聲音不憋不擠,形成一個聲柱流暢地奔湧出來。所謂「阻」,並不是簡單的把聲音阻擋住,而是不讓聲音直截了當地通過聲道奔湧出來,讓它通過共鳴器加工、錘煉、變得洪亮、圓潤、雄渾、優美動聽。 要處理好「暢」與「租」的關系,必須進行共鳴訓練。
介紹幾種簡單易行的共鳴訓練方法:
1、放鬆喉頭,用「哼哼」音唱歌。
2、學鴨叫聲。挺軟齶,口腔張開成一圓筒,邊發gaga音,邊仔細體會,共鳴運用得好的gaga音好聽,共鳴運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學牛叫聲。類似打電話的「嗯」(什麼?)和「嗯」(明白了)。
4、牙關大開合,同時發出「啊」音。
方法四
吐字訓練
吐字清晰,是朗誦的起碼要求之一。因此,吐字歸音是學習朗誦必須練習得一項重要基本功。吐字歸音使我國傳統的說唱藝術理論中在咬字方法上運用的一個術語。它將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分為出字——立字——歸音三個階段。出字是指聲母和韻頭(介音)的發音過程,立字是指韻腹(主要母音)的發音過程,歸音是指音節發音的收尾(韻尾)過程。其基本要領是:出字要准確有力,又叼住彈出之感:立字要拉開立起,明亮充實,圓潤飽滿:歸音趨向要鮮明、迅速「到家」,干凈利索。總之,就是要求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有頭有尾,構成一個「棗核型」形式:聲母、韻頭為一端,韻尾為一端,韻腹為核心:字的中間發音動程大,時間長,字的兩頭發音動程小,關合所佔時間也短。當然,對「棗核型」不可做絕對化的理解。不過,無論如何,吐字時,不僅要有頭有尾,不含混,而且又要連接的好,渾然一體,不能有分解,斷接的痕跡。 普通話的吐字歸音 漢字的音節結構分為聲、韻、調幾個部分。聲,又叫字頭;韻,分為韻頭、韻尾、韻腹三個部分;調,字神,體現在韻腹上。 漢字的發音應該以遵循漢字的音節結構特點。
方法五
讀句訓練
吐字歸音訓練與讀句訓練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讀句訓練,就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語句、段落,進行快讀訓練。要求做到把音讀准,不增減字、詞,不重不斷,停頓自然,有節奏,連貫流暢。目的是訓練朗誦時語句干凈利索,出口成章,不拖泥帶水,把習慣性的口頭語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消除。因此,在練習把握高音時,要依據自己的聲帶情況而定,並且要留有餘地,不要將自己音域中的高音用盡,否則會給人「聲嘶力竭」的感覺。另外,還必須注意,同唱歌一樣,起音的音高一定把握好,要適中,起音太高或太低,會給後面的朗誦帶來困難,或者高的朗誦不下去,或者低的聽不清楚。一旦不小心出現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則應及時進行調整。
<<<
聲音
朗誦演講同演唱一樣,都是一種聲音的傳播,所以能夠打開人們封閉的心扉,進入朗誦演講者欲創設的情境中,聲音的功能不可或缺。從這點看,似乎又有些先天性的因素在裡面,但也非演唱那般嚴格。有些人聲線適合所有題材類型的詩歌或 文章 ,而有些人聲線或許只適合某一種題材類型的詩歌或文章。我們根據自己聲音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朗誦題材就可以了。
普通話
朗誦演講的語言除特殊情況外,肯定還是以普通話為主。所以標準的普通話自然也是對朗誦演講者的基本要求,朗誦時要講究字正腔圓。
語調
如何把詩歌或文章讀的起伏有致就是語調的功勞了, 總結 起來也是那四個字,抑揚頓挫。而能夠很好的使朗誦演講自然大方,不顯生澀,往往與情感的發揮與氣息的調節密切相關。一個好的朗誦演講者往往能夠同時掌握全篇與局部的感情基調,一氣呵成。
語氣
就看個人對於氣息的調節了。無論是講話還是朗誦演講都要語氣,朗誦演講者對於氣息的控制調節尤其重要。一個真正好的發音並不是從他的喉嚨上發出來,而應是再往下點,有的人是胸腔,甚而腹腔,所以能夠氣沉丹田,用丹田的這口氣是最好的了。這不是武俠里的臆想,有些人可以很好的將一句長句讀下來,而有些人卻不可以,這往往就是氣息的運用在作怪了。能夠把握好氣息就能夠做到語斷氣不斷,而做不到的人往往語斷了氣也跟著斷,形成斷層。
語速
一般初學的朗誦演講者在讀一首詩或者文章時往往容易語速過快,原因有二:一是對詩歌文章的感情無法捉摸,二是有一種由於緊張和其他心理因素造成想把詩歌或文章趕緊讀完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容易造 成語 調的同一水平線現象。所以語速的緩急也同樣與情感的把握、語調的輕重有很大的關系,能夠把握住語速,也就能夠把握住整個朗誦演講的節奏,也就能夠及時且持久的引導帶動觀眾的聽覺神經,這是很重要的。
<<<
1,朗誦不是簡單的讀出來,朗誦是對作品的再創作。
2。朗誦,說白了就是有感情的說話,一定要把情感注入其中,好的音色,只是一個條件,音色必須為表達情感服務,真正打動人的,不是音色,而是情感。
3。所有有聲語言,都要有對象感。腦海裡面要有聽眾,內心裡要想著有什麼樣的聽眾要聽自己誦讀。如果缺失了對象感,也就意味著缺失了指向性,誦者無指向,聽者就會茫然。
4。要學會運用輕重音,停連語調,營造好語言氣場,實現最佳的朗誦效果。
5。關於排比句的處理。一定要尋求變化,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要有,有的需要延伸性變化,有點需要起伏性變化,等等,如果沒有變化,就是簡單的重復,就會變得乏味,就會使聽者厭倦。
6。要學會氣息的變化。要以氣托聲,以聲動人,給聽者的感覺是,聲音離他越近,越能夠打動他(她)。
7。朗誦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尋求變化,否則,誦者感覺很累,聽者也不是享受,誦者要設法把聽眾帶入作品,跟隨自己的節奏,享受作品。
8。關於起伏。朗誦必須要有起伏變化。只有高山,一直從頭高到尾,就不能凸顯哪裡是作品的高潮,反之,如果通篇都是平原,沒有高山,作品就不會出現高潮,同樣作品就會顯得平淡,不會收到好的感染和共鳴效果。
9。朗誦與字幕。有許多誦友在荔枝和喜瑪拉雅里讀,伴奏字幕不是固守的朗誦節奏,朗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對作品的理解和表達,不要刻意去追字幕,可以稍作微調,如果差異大看不到字幕無法正常誦讀,可以先把稿子下載下來,借用背景音樂,在作品的總體時間內完成作品。
10。要博採眾長。多聽,多看,多思考,把他人的長處吸納過來,為己所用,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誦讀水平。
11。朗誦與播音的區別。播音的主旨是表達聲音,字音讀准,字正腔圓,朗誦的主旨是表達情感,以情動人,好的聲音要為情感表達服務,發自內心的聲音,自然的氣息連帶,詮釋出來的聲音才會更入心,與聽眾產生心靈共鳴,甚至可以使聽者靜心,有凈化心靈之美。
<<<
朗誦技巧和方法發聲相關文章:
★ 朗誦時的發聲技巧方法
★ 朗誦技巧和方法發聲
★ 朗誦正確的發聲方法
★ 朗誦的技巧
★ 朗讀發聲技巧
★ 朗誦發聲技巧
★ 朗誦時的發聲技巧
★ 發聲和朗誦的技巧
★ 朗誦的技巧
★ 朗誦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㈣ 朗讀文章的技巧與方法
誦讀的技巧和方法與大家分享如下:
1、朗誦不是簡單的讀出來,朗誦是對作品的再創作。
2、朗誦,只有自己感覺舒服,感染了自己,才有可能讓聽者舒服,與誦者和作品產生共鳴,進而打動聽者。
3、朗誦,說白了就是有感情的說話,一定要把情感注入其中,好的音色,只是一個條件,音色必須為表達情感服務,真正打動人的,不是音色,而是情感。
4、所有有聲語言,都要有對象感。腦海裡面要有聽眾,內心裡要想著有什麼樣的聽眾要聽自己誦讀。如果缺失了對象感,也就意味著缺失了指向性,誦者無指向,聽者就會茫然。
5、要學會運用輕重音,停連語調,營造好語言氣場,實現最佳的朗誦效果。
6、關於排比句的處理。一定要尋求變化,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要有,有的需要延伸性變化,有點需要起伏性變化,等等,如果沒有變化,就是簡單的重復,就會變得乏味,就會使聽者厭倦。
7、要學會氣息的變化。要以氣托聲,以聲動人,給聽者的感覺是,聲音離他越近,越能夠打動他(她)。
8、朗誦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尋求變化,否則,誦者感覺很累,聽者也不是享受,誦者要設法把聽眾帶入作品,跟隨自己的節奏,享受作品。
9、關於起伏。朗誦必須要有起伏變化。只有高山,一直從頭高到尾,就不能凸顯哪裡是作品的高潮,反之,如果通篇都是平原,沒有高山,作品就不會出現高潮,同樣作品就會顯得平淡,不會收到好的感染和共鳴效果。
10、朗誦與配音秀。配音秀的字幕是首讀者的朗誦節奏,朗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對作品的理解和表達,不要刻意去追字幕,正確的方法是,先把稿子下載下來,借用背景音樂,在作品的總體時間內完成作品,才能體現自己的創作,否則,就成了對原創者的口型了。
11、要博採眾長。多聽,多看,多思考,把他人的長處吸納過來,為己所用,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誦讀水平。
12、朗誦與播音的區別。播音的主旨是表達聲音,字音讀准,字正腔圓,朗誦的主旨是表達情感,以情動人,好的聲音要為情感表達服務。
㈤ 小學生朗讀訓練方法有哪些
一、讀悟結合,相互促進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出來,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時,我們細讀作品,就會感悟到:在小女孩的悲慘命運中也融化了作者的感情,滲透著他自己的生活遭遇。作者把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感受到的辛酸、痛苦和憎惡,通過小女孩的命運抒發出來,使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融為一體。 二、朗讀示範,有法可依
我們提倡「多讀」,並非放任自流地讀。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範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範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運用的語氣、節奏、音色等,對一些比較難讀懂的文章或古詩,可以一開始就以示範引路,這樣可以降低難度,放緩坡度。一般來說,當學生無法達到朗讀要求或者是學生的朗讀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范讀,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麼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麼?……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師的范讀中學到具體可感的朗讀知識和技巧。
三、正確朗讀,技巧指導
教學生正確朗讀必須做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讀,不重復朗讀字句。我們要提供給學生朗讀的機會,讓他們在讀書的時候語速要略慢一些,多讀幾遍。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為學生今後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關於朗讀技巧(如重音、速度、語調等),對於小學生來說,是很不容易理解的。而朗讀,最重要的是個體獨特的感受。對於同一句話,有多少種不同的讀法,就有多少種不同的含義。因而,我們應通過讓學生不斷的練習,來感受不同的意義該怎樣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同時我們應該讓學生了解重音是用聲音來突出重點;朗讀的速度應根據文體和文章內容的不同而分;朗讀的語調是由聲音的高低、強弱和快慢來決定的。我經常和孩子們做這樣的游戲:出示一個句子,請不同的學生來讀,看誰猜得准他要表達的意思。比如「你過來」這個句子就有很多種方式讀,分別表達著不同的含義。有高興時的語氣,傷心時的語氣,著急時的語氣等等。通過不斷的練習,孩子們知道了在什麼時候該採用什麼樣的語氣,這樣讀出來的效果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感情等等。
四、多種練習,讀有提高
朗讀技巧的自覺掌握和運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中進行訓練。為保證每節課每個學生都有朗讀的機會,設計朗讀的形式也要為全體學生服務。可採用齊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教師引讀、個人自讀、同桌互相檢查讀、四人小組評議讀、開火車輪讀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同時,課外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朗讀活動,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朗讀環境。如舉行朗誦比賽,讓學生自己選擇文質兼優的課文片斷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表演,當場評分、獎勵。注重朗讀形式的多樣化不僅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讀准讀好文章,還能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促進學生興趣的提高。在課堂教學法中,我們應採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去吸引學生,促使學生興奮起來,達到樂讀的功效。
五、創設情境,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起無窮的潛能,興趣的培養又是多途徑的。在朗讀課文時,可以通過創設美好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的興趣,從而達到激發「讀」的興趣。
總之,激發興趣,調動學生讀的積極性;有效指導,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合理練習,鞏固學生讀的實踐……使讀書訓練因素有效整合,讓學生盡可能地獲得朗讀的技能技巧,從而形成言語能力,促進學生語感形成,發展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維能力。
六、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課文字里都蘊藏著作者的情感,也是學生情感的發言地。學生通過想像、聯想、能夠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摯的情感,因此,指導有感情的朗讀,要為學生創設課文內容所需要的情境引導學生入境,入情、調動起他的想像、聯想、藉助他們已有的生活經歷、經驗感受來理解體會課文的內容,也可以用教師的描繪情境,用圖畫展示情境,這樣學生入情入境,甚至進入角色,便容易「情動辭發」而讀出情感。如:在朗讀《靜夜詩》這首古詩時,學生們在幼兒園時都能背誦出來了,但都是一知半解的。我教這首古詩時,先引導學生讀古詩(邊讀邊聽凄涼的古箏音樂),了解詩人李白被流放到外地,時值中秋佳節之際,天上月圓,人間團聚。而詩人孤身一人在外地,他看到天上的明月,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自己的家鄉和親人。這種思鄉情,經過課文對照,學生們加深了對古詩的理解,朗讀面部表情就比較嚴肅了。並通過語氣的變換,朗讀時情景的融合,使學生了解作者一人在外的孤單的場面。通過我對當時情境的渲染,學生心中激起感情的波瀾,有了這樣的感覺,我在進一步的指導,就能通過學生的朗讀把課文的意境展現出來,從而讀得入情入境。
七、「讀後評議」是朗讀的良方
學生朗讀完後,教師要及時發現他們的不足,適當點拔,給予鼓勵,並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他們逐漸實踐中掌握朗讀的規律,學會朗讀的基本方法。要讓學生了解,朗讀的好壞不是單純的語言技巧問題,而是要在深入分析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方面多下功夫,同時經過自己刻苦的反復實踐,才能真正掌握好。
㈥ 朗誦技巧和方法發聲
朗誦技巧和方法發聲如下:
1、呼吸訓練
正常情況下,說話是在呼氣時而不是在吸氣時間進行的,停頓則是在吸氣時進行的。如果是持續時間較長的講話或朗誦,必然要求有比平時更強的呼吸循環。
2、聲帶訓練
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氣清新處「吊嗓子」:吸足一口氣,身體放鬆,張開或閉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發出「啊」或「咿」的連續聲響。還可以做高低音連續變化起伏的練習。要有意識的少抽煙,喝酒,甚至,不抽煙,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
3、共鳴訓練
放鬆喉頭,用「哼哼」音唱歌。學鴨叫聲。挺軟齶,口腔張開成一圓筒,邊發gaga音,邊仔細體會,共鳴運用得好的gaga音好聽,共鳴運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學牛叫聲。類似打電話的「嗯」(什麼?)和「嗯」(明白了)。牙關大開合,同時發出「啊」音。
4、讀句訓練
吐字歸音訓練與讀句訓練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讀句訓練,就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語句、段落,進行快讀訓練。要求做到把音讀准,不增減字、詞,不重不斷,停頓自然,有節奏,連貫流暢。
㈦ 朗誦的技巧和方法
朗讀技巧之一:停頓。
停頓是指朗讀過程中聲音的斷和連。我們在朗讀時,既不能一字一停,斷斷續續地進行,也不能字字相連,一口氣念到底,無論是朗讀者還是聽眾,無論是生理要求,還是心理要求,朗讀中的停頓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顯示語法結構的需要,更是明晰表達語、傳達感情的需要。
朗讀技巧之二:語速。
語速是指朗讀時在一定的時間里,容納一定數量的詞語。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狀態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總是有千差萬別的。朗讀各種文章時,要正確地表現各種不同的生活現象和人們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須採取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朗讀速度。
普通話朗讀技巧之三:重音。
為了准確地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有時強調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詞或短語,被強調的這個詞或短語通常叫重音,或重讀。在由詞和短語組成的句子中,組成句子的詞和短語,在表達基本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時候,不是平列地處在同一個地位上。
方法:
要學會運用輕重音,停連語調,營造好語言氣場,實現最佳的朗誦效果。 關於排比句的處理。一定要尋求變化,哪怕是細微的變化,也要有,有的需要延伸性變化,有點需要起伏
性變化,等等,如果沒有變化,就是簡單的重復,就會變得乏味,就會使聽者厭倦。要學會氣息的變化。要以氣托聲,以聲動人,給聽者的感覺是,聲音離他越近,越能夠打動他(她)。
朗誦時,一定要千方百計尋求變化,否則,誦者感覺很累,聽者也不是享受,誦者要設法把聽眾帶入作品,跟隨自己的節奏,享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