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人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現在人們工作壓力大,有時候不注意身體就會出現一些問題,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需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下面我就來分享中醫養生保健的常用方法。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宜常搽:每天清晨,搓熱雙手,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搽到額部兩手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可反復10餘次,至面部輕輕發熱為度;可以使面部紅潤光澤,消除疲勞。
發宜常梳:用雙手十指伸入發間,用手指梳頭;從前到後按搓頭部,每次梳頭50—100次,可流通氣血,清醒頭腦。
目宜常運:將眼球自左至右轉動10餘次,再自右至左轉動10餘次,然後閉目休息片刻。每日可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耳宜常凝:兩手掩耳,低頭、仰頭5—7次,頭腦清凈,驅除雜念;常做這種動作,可去頭眩之疾。
齒宜常叩:每天清晨睡醒之時,把牙齒上下叩合,先叩臼齒30次,再叩前齒30次;可令人牙齒堅固不痛。
口宜常閉:每日經常閉口調息,舌抵上顎,呼吸均勻和緩。
津宜常咽:每日清晨,以舌抵上顎,或用舌尖舔動上顎,漱津滿口時,分數次咽下,有助於消化功能。
氣宜常提:在吸氣時,稍用意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上升,稍後,在緩緩呼氣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於氣機升降。
心宜常靜:每天抽出一定時間,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靜心安神,從而使氣血平和,思維敏捷。
2. 中醫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
中醫養生,要對時對症,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的養生方法,每天不同的時辰也有具體的養生方法,下面是我整理的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歡迎閱讀。
在中醫理論中,不僅四季的變換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有一套相應的養生理論,一天24小時也是如此。由於古人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因此這套養生之法又被清代養生家尤乘稱為「十二時辰無病法」。
中醫認為,人體內的經氣就像潮水一樣,會隨著時間的流動,在各經脈間起伏流注,且每個時辰都會有不同的經脈「值班」。如果能夠順應這種經脈的變化,採用不同的方法,就可以達到良好的養生效果。
一天24小時的養生方法
亥時(晚9~11時),為三焦經當令。「亥」字在古文中是生命重新孕育的意思,所以你要想讓身體有一個好的起點,就要從此刻擁有好的睡眠開始。對老年人而言,可能存在睡眠困難問題,但不管採取什麼方式,盡量在晚上11點半前進入睡眠狀態。
子時(子夜11~凌晨1時),膽經當令。這段時間正是中醫養生中特別強調的「子覺」時間。《黃帝內經》里,「凡是十一藏取決於膽」講的就是人體內有11個臟器都依賴膽經的功能支持,因此要有足夠優質的睡眠以保膽經獲得充足的能量。
丑時(凌晨1時~3時)為肝經當令。靜心養氣是最好的保肝方法。要特別指出的是,某些年輕一族如在這個時間喝酒,將會對肝造成極大的損傷。
寅時(凌晨3時~5時),肺經當令。按照中醫理論,寅時是人體陽氣的開始,也是人體氣血從靜變為動的開始,必須要有深度睡眠,最怕有人打擾。
卯時(早晨5~7時),大腸經當令。早起不貪睡,晨起首先活動四肢筋骨,打太極拳,叩齒摩面或雙手扣後腦,做「鳴天鼓」。
辰時(上午7~9時),胃經當令。活動後喝一杯開水,用木梳梳發百遍,然後洗漱。早餐應該清淡,要吃飽。飯後可以百步走,但不宜做強度鍛煉。
巳時(上午9~11時),脾經當令。開窗通風後,可從事腦力活動,但要注意勞逸結合,讓眼睛得到及時的休息。
午時(上午11時~午後1時),心經當令。這是午餐時間,除要營養豐富,葷素搭配外,建議可以喝點湯,菜要少鹽。酒可喝但不能醉。飯後宜睡半小時,不要過多。
未時(午後1~3時),小腸經當令。午睡後可做少量和緩的運動,喝一杯茶。
申時(午後3~5時),膀胱經當令。這是最好的學習時間,記憶力和判斷力都很活躍。除用腦學習外,要注意多喝水。
酉時(午後5~7時),腎經當令。這是腎虛者補腎的最好時機。晚飯宜吃少、清淡,可以喝點粥。
戌時(晚7~9時),心包經當令。准備睡眠,睡前要靜心養氣,用冷水洗臉、溫水刷牙、熱水洗腳,睡宜採取右側卧位。
這種養生法的核心就是順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規律,重點睡好子午覺,以此達到養生的目的。
四季養生 小常識
一、 平衡飲食
(一)六種保健品
1、 綠茶
2、 紅葡萄酒
3、 豆漿
4、 酸奶
5、 骨頭湯
6、 蘑菇湯
綠茶第一抗癌,第二能堅固牙齒,第三腦血管不易破裂
紅葡萄酒,紅葡萄的皮上有一種東西,叫逆轉醇,抗衰老
常喝人不得心臟病,還能降血壓降血脂
(二)人體需要弱鹼
什麼是弱鹼?蔬菜、水果
1、谷
老玉米是黃金作物,含大量的卵磷脂、亞油酸、穀物醇、VE
蕎麥含18%的纖維素,三降,清理腸道
薯類:白薯、紅薯、山葯、土豆
燕麥:三降
小米:除濕、健脾、鎮靜、安眠
2、豆:一兩大豆蛋白等於二兩關瘦肉,等於三肉雞蛋,等於四兩大米
大豆中起碼有5種抗癌物質,特別是飴黃酮,它能防治預防、治療乳腺癌,但只在大豆中才有
豆漿里含的是寡糖,它100%吸收,而且豆漿里含有鉀鈣鎂待,鈣比牛奶含量多。
3、菜
美國人認為胡蘿卜是美容菜,養頭發、養皮膚、養粘膜
第一,它養粘膜,不容易感冒;第二,它健美;第三,它有點抗癌作用,而且對眼睛特別好
常吃南瓜不得糖尿病,常吃苦瓜也不得糖尿病
西紅柿裡面有東西叫蕃茄素,它和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周圍有纖維素包裹,很難出來,所以必須高溫,加溫到一定程度才出來。
大蒜,先把它切成片,一片一片的薄片放在空氣里15分鍾,它跟氧氣結合以後產生大蒜素。大蒜本身不抗癌,大蒜素才抗癌
黑木耳有兩個作用,其中一個是使不粘稠,(網路知道:黑木耳還有較強的.吸附作用,經常食用利於使體內產生的垃圾及時排出體外。黑木耳對膽結石、腎結石也有較好的化解功能,黑木耳的作用因為它所含的植物鹼具有促進消化道、泌尿道各種腺體分泌的特性,植物鹼能協同這些分泌物催化結石,潤滑腸道。)
如果你吃花生米,千萬不要吃,實在要吃,把皮剝了吃,提高血小板止血用的,我們中老年人千萬不要吃了。
花粉是植物的精子,它孕育著生命,營養最豐富,在植物里是最好的東西
假如有牛肉,又有豬肉,應該吃豬肉,牛肉問題太多
如果有豬肉人,又有羊肉,吃羊肉;有羊肉又有雞肉,吃雞肉;有雞有魚,吃魚;有魚有蝦,那吃蝦呀
魚容易普及,魚肉蛋白一小時就能吸收,吸收率為100%,而牛肉蛋白3小時才吸收。魚對老年人,身體虛弱的人特別合適。當然蝦比魚還好
要吃7成飽,一輩子不得胃病,吃8成飽最多了,若吃10成飽,那2成沒有用,是廢物。要老年人特別要只吃7成飽
二、物質平衡
(一)1克螺旋藻等於1000克各種蔬菜的綜合。營養特別豐富,最全面,營養分布最平衡,而且是鹼性食品。
輻射對我們影響很大,但有幾個方法可以預防:第一喝綠茶,第二吃青菜,第三吃螺旋藻,第四吃藻復康。藻復康是最好的,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選擇一種,實在不行就吃青菜蘿卜。
(二)有氧運動
飯後45分鍾再運動,而且老年人的運動散步20分鍾就可以了。
早上鍛煉,基礎血壓高,基礎體溫高、腎上腺素比傍晚高出4倍,有心臟病的人很容易出問題。
70歲以上的老人,慢慢起,先動動胳膊動動腿,再按摩按摩心臟,坐一兩分鍾再起來。
午睡時間是午飯後半小時,而且最好睡一個小時。
睡前洗個熱水澡,水溫40~50度,這會使睡眠質量提高。
(三)晨練注意事項
中老年人早晨激烈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
三、心裡狀態
1、5個避免生氣的方法:一是躲避;二是轉移,即人家罵你你去釣魚、下棋當沒聽見;三是釋放,人家罵你,你不要跟他對罵,你該找個知心朋友談談,釋放出來,要不然擱在心裡要得病的;四是升華;五是控制,這是最主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你怎麼罵我我不怕。
2、笑使很多病都不得。第一不得偏頭痛,第二不得後背痛,因為笑的時候微循環旺盛。痛則不通,不通則痛。
3、只有笑才能鍛煉腸胃。笑在國際上已經成為一個健康的標准。
4、笑促進腦下垂體產生腦內胚,它是天然的麻醉劑。
3. 關於中醫養生方法
中醫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寶藏,很多優秀的老中醫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了中醫養生的真諦。那麼,你知道中醫崇尚的養生 方法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帶來關於中醫養生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中醫崇尚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中醫養生方法1. 規律作息
生活簡單、作息規律,是五位國寶中醫奉行多年不渝的養生圭臬。
清晨5點半或6點起床運動,然後看診、閱讀、寫字,晚上11點以前一定會就寢。
每天寫書打電腦,88歲的中醫師易權衡以「8小時工作、8小時睡眠、8小時適當運動」的三八原則,維持活力充沛。
作息不固定、生理時鍾被打亂,影響健康甚鉅。新近日本的動物研究發現,生理時鍾錯亂,會影響身體荷爾蒙分泌,引發多種疾病,甚至讓血壓飆升,嚴重危害心血管功能。
尤其睡眠充足最重要。國寶中醫們不熬夜,每天睡足7~8小時,因為睡眠是補氣養生根本。
《黃帝內經》提到:「人卧則血歸於肝。」以中醫觀點來看,晚上11點至凌晨3點,血液流經中醫的肝膽系統,此時身體獲得完全休息,就能修復肝功能、恢復體力和思考能力。
董延齡中醫師提醒,睡前不要做太劇烈的運動,或者耗費腦力的事情,睡不著不用勉強,不妨先拉把椅子坐下來,慢慢將呼吸下沉,靜坐10分鍾放空腦袋,稍有睡意再回去睡覺。
或者可准備一盆溫熱水泡腳,易權衡醫師說,「腳溫熱較好睡,」利用泡腳或按壓摩擦腳底中間的湧泉穴,腳丫子暖了,很快就能進入夢鄉。
中醫養生方法2. 多喝茶
晨起一杯濃濃的龍井綠茶,是百歲中醫師姜通喚醒身心的良方。「是那種苦到臉會變色的茶,」負責照顧父親飲食的姜家女兒笑說。但近幾年因飲食清淡少油,姜通已改喝較淡的龍井茶,怕傷到腸胃。
「來,來喝茶,」易權衡醫師喜歡喝茶,采訪當天正巧遇到寒流,他拿著巴掌大的不銹鋼壺走來走去,一遍遍專注地沖茶、倒茶,無論是訪客或患者,人人手捧一杯熱呼呼的茶,格外溫暖。
茶含有多種抗氧化物,對健康的功效早為人所知。以中醫觀點,茶具有利尿、解毒、生津止渴、清熱和安定心神功能,很適合長期用腦用眼的人,前市立中醫醫院營養師許雲卿提到。
但要特別注意:
◎ 沖泡水溫80℃:水溫太高會破壞綠茶中的有效成分。
◎ 不宜久泡:茶沖泡後要把葉子撈出來,茶葉不可在水裡泡超過8小時,以免產生大量單寧酸,損傷胃壁。
◎ 飯後不要喝濃茶:茶葉單寧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質結合後,會讓腸胃蠕動變慢,反而更不利消化。茶含少量咖啡因,神經衰弱、產婦、失眠或胃潰瘍的人不建議飲用。
中醫養生方法3. 書寫
寫書法、 日記 或做詩詞繪畫,則能抒發心情,維持內心平靜。
美國的研究發現,寫日記能夠紓緩內心痛苦,加強體內免疫系統,改善身體狀況,甚至可預防或緩解憂鬱症。 性格淡薄寧靜的中醫師馬光亞,有「從容老人」封號,他認為養生首重心情放寬,不要急、慢慢來,練毛筆字正是鍛煉心性的好方法。
馬光亞年幼時偶然在木板上以毛筆字書寫,受到兄長贊美後啟發興趣,從此愛上書法藝術,不但用毛筆抄寫醫書葯方,也把平日所見所聞、以詩詞方式記錄下來。後來他也愛用毛筆畫畫,無論是家鄉田園、竹子、花鳥或鴿子,都有樸拙的趣味。
愛妻情深的中醫師巫水生,則習慣用毛筆寫日記,30年從未間斷,迄今將近200本。
年輕時中醫啟蒙老師薛位珍讓巫水生學寫毛筆字,一方面是讓他靜下心來,二來則是訓練他把脈時的手腕穩定度。
有趣的是,寫日記的好習慣,也幫他免除了一次土地官司糾紛。有次巫水生碰上別人借他土地不還鬧上法院,幸好他有寫日記習慣,借土地的過程也詳細記載在日記里,當他出示日記給法官看時,法官一度懷疑,直到他拿出一百多本日記,才讓法官相信不是編造,最後平安化解這場官司。
中醫養生方法4. 睡午覺
利用午睡鬆弛一下恢復體力,不但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降低血壓、減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濃濃的八字眉、看來有點嚴肅的中醫師巫水生,年過七旬卻能每天從早上10點看診到晚上8點,他的好體力,讓許多年輕醫師自嘆不如。原來他午餐吃得簡單,吃完一碗麥片後必定中場喊卡,休息小睡一會,補充下半場元氣。
但午睡時間不宜過長,建議不超過半小時,才不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狀況。
中醫養生方法5. 靜心
信仰,是支持國寶中醫的靜心力量。美國針對100位百歲人瑞所做的調查發現,信仰是超越飲食和運動的長壽原因。
走進馬光亞醫師家裡,廳堂中央一幅等人高的白衣大士觀世音圖,是他心緒平靜的依靠。馬光亞生前信奉聞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每日虔誠念經拜拜,「神明有幫助我,」他曾這樣告訴女兒說。
巫水生是虔誠__,每個星期日固定上教堂禮拜,行醫遇上困惑、內心不安時,他總會合掌禱告。說也奇怪,有時禱告完後心情豁然開朗,自然會發現合適患者的葯方。
中醫養生方法6. 菜多肉少
國寶中醫們飲食清淡,菜多肉少是大原則。
易家餐桌上, 最常出現兩道青菜搭配一小塊豬肉、雞肉或蒸魚,「一碗白飯吃完就算了,」飲食適量,白飯配菜,是易權衡醫師維持體態均衡的原因。他舉出歷代養生醫家主張素食多蔬,而現代醫學也證明,蔬菜中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纖維質,多吃對身體有益。
巫水生醫師因家族遺傳血壓偏高,所以飲食中特別注意攝取大量蔬果,每天下午四、五點,必定補充一杯現打綜合蔬果汁。只有到外頭餐廳用餐時,他才會「破例」吃點肉,「但經常一個月還吃不到一次,」他說。但巫水生也提醒,蔬果汁在中醫里偏涼性,最好白天喝,不要在睡前飲用,以免影響腸胃功能,反而不好入睡。
會做菜的董延齡,因年輕時歷經戰亂逃難,受過飢荒所苦,腸胃功能較差,因此多選擇平或溫性的葉菜類及豆類,如包心菜、四季豆等。他並自己腌漬香椿醬,香椿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對胃不好的人有幫助。
中醫養生方法7. 和緩運動+按摩
打一套八段錦就能讓全身細胞活躍起來;按摩則可讓筋絡暢通,加強氣血流動。
「你看我這把年紀了,還有肌肉喔,」76歲的中醫師董延齡自豪地捲起袖子,露出結實的二頭肌,這是他持續運動50年的成果。他結合各家養生功法,自創「延齡操」,每天拍打轉動全身筋骨關節;此外,他並搭配按摩小腿經絡,促進下肢循環,他深信「變老,從腳開始。」除了鬆弛全身筋肉關節,並可加上按摩筋絡,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臟腑功能。
92高齡辭世的馬光亞教授,生前沒有任何慢性病,他視力極佳,可看到月歷上的小字;且一口好牙、氣色紅潤,一點都不顯老。他自述保持年輕的秘訣是,每天做穴道按摩。早上起床後先將手心搓熱按摩全臉,按摩眼睛和耳朵的穴道;另外他也會按壓腳底中間的湧泉穴,有滋補腎經的青春功效。
中醫養生方法8. 好學不倦
多樣化興趣,讓國寶中醫保持頭腦靈活、心情開朗,每天生活充實、新鮮而有趣。研究也發現,活到老、學到老,可讓人變得更聰明。大量廣泛的閱讀、手不釋卷,是每位國寶中醫師的習慣。百歲人瑞中醫師姜通,具有西醫資格,他精通英、日語,每日除閱讀國內報章雜志外,也翻閱國外期刊資訊,隨時更新醫療資訊。
平時他最愛窩在西門町老咖啡店裡的一角,喝咖啡、寫稿、閱讀,享受沒人打擾的悠閑午後。「啊,那家 蛋糕 是自己做的,特別好吃,」提到愛吃的甜食,姜通還會露出孩子般開心而滿足的笑容。對任何事都充滿好奇,姜通的另一興趣是跳舞,而且持續到八十多歲還在跳,他年過百歲仍腳步輕盈、動作敏捷優雅,不是沒有原因。他從大學時代開始跳舞,一星期要跳上三、四次,後來也拉太太一塊去跳,夫妻倆很享受共同跳舞的忘我樂趣。
一席長袍執筆揮毫,儒雅斯文的馬光亞教授,私底下則喜歡高歌一曲,他常在家唱卡拉OK,無論國台語歌都認真學唱,也唱得有模有樣。女兒馬育台回憶說,父親的拿手歌曲是「采檳榔」,在告別式上他們還特別播放一段父親的歌聲,讓眾人懷念不已。
持續活動、好學不倦,以及永保赤子之心,國寶中醫為養生做了最好的註解。
中醫養生方法相關 文章 :
1. 古代中醫十種養生方法
2. 中醫二十四小時養生方法是怎樣
3. 中醫養生的方法
4. 中醫養生保健的5種方法
5. 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
6. 中醫話養生
4. 有哪些中醫養生的實用方法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
背宜常捶陽氣旺
人體背部有豐富的脊柱神經和臟腑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膚、皮下組織的穴位,通過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捶背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鬆,防治慢性腰痛和腰肌勞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皮膚營養,加速背部皮膚新陳代謝。
面宜多擦氣血平
按摩面部,能激發陽氣。方法為兩手搓熱後,用手掌擦面部數十次,或用雙手輕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鍾,每日2-3次。因經絡系統中足三陽經都起於頭面部,擦面可疏通經絡,並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將兩手搓熱,以中指沿鼻部兩側自下而上,帶動其他手指,擦到額部向兩側分開,經兩頰而下,像洗臉一樣,擦10餘次。經常按摩面部能使面色紅潤,少生皺紋,防止面部神經麻痹,同時還具有消除疲勞,振奮精神的作用。此時有助於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環。
目宜常運眼不花
中醫稱眼球轉動為運眼。將眼閉上,眼球自左向右轉動6-10次,然後再自右向左轉動6-10次。眼球轉動要慢,然後閉目片刻,再突然睜開眼睛。速度要均勻,每個轉動方向可作2-4節拍。此法對於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適,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背宜常暖不疼痛
背主一身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及膀胱經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並暢達全身經脈,防病治病。日常可採用按摩、曬太陽等法。保護好背部既可防治感冒,又可固腎強腰。中老年應加強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年起床時給背部的鍛煉與調養,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件衣服,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背宜常暖,防治受寒。
腹宜常摩易消化
腹為胃腸等臟器所在,常作腹部按摩有利消化。平時經常用手摩腹,可消除腹脹,有助於食物消化。仰卧在床,兩腿伸直,腳尖朝上,兩手搓熱,兩手相疊,用掌心在臍部為中心的腹部,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各轉摩12次。
肢體常搖筋骨壯
四肢經常活動,不僅鍛煉四肢肌肉、筋骨、也能通過四肢運動促進內臟氣血運動,增強體質。兩手握拳,連同兩肩,向前輪轉,先由里向外下方轉再由外向里上方轉,然後再反方向轉,各轉20次,也可先左後右。
皮膚干沐人不老
用手掌、干毛巾沐浴周身皮膚,及全身按摩,能疏通經絡,活躍氣血,抗衰老防疾病,即將兩手搓熱,常搓摩周身皮膚,像洗澡一樣。一般從頭頂百會開始,順次面部,兩邊肩
5. 中醫有那些養生保健方法
養生方法分為三種,一為中草葯,二為針灸,三為火罐,但常首選艾灸。古書記載灼艾第一,選擇優質艾草、專業醫生、合適手法,搭配正確穴位,可使生命延長,生活質量提高,起到養生保健的作用。臨床治療疾病時,葯物無法解決的問題可用針,針無法解決的問題可用艾灸。灸法中包含穴位貼敷療法即天灸療法,也可起到強生健體的作用。
6. 中醫日常養生該怎麼做
1.修身養性 中醫理論認為,想要健康長壽需要修身養性,也就是在生活中,要修煉自己的氣性。比如說平日里要學會排出各種的妄念,多說好話,別總是說人的是非。平日里遇事待人要和氣...
2.適當運動 平日里有堅持運動的人,往往身體會比較健朗,因為中醫理論認為,適當的運動能夠促進...
3.學會靜神 靜神養生可是中醫養生最為常見的法子之一,平日里保持神氣清靜有助平衡心理,保養...
4.注意飲食 飲食是人體補充營養最重要的途徑,中醫理論表示,合理的飲食有助調養自身的精氣...
7. 中醫的養生方法有那些
早睡早起,戒煙限酒,睡前泡腳,推拿,按摩這些都是中醫的養生方法。
8. 怎樣用中醫養生
中醫養生保健,注重的是心靈和身體的雙重保養。第一,在心靈調養方面,《黃帝內經》中提出要做到恬淡虛無,也就是說保持心態的平和,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平時可以多聽一些舒緩的音樂或者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來調暢情志。第二,身體上的保養,從飲食和鍛煉兩個方面,飲食要清淡、營養、易消化,少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寒涼、煎炸、燒烤類的食物,盡量多吃一些平和的食物,並且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