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懲戒教育方法

如何懲戒教育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9 02:16:33

A. 老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懲戒有什麼好的辦法

一,恪守懲戒選秀權

教育方式有很多,教師務必在教育感柒,楷模助推,說動教育等溫婉的教育方法都未果的情形下,即可履行教育懲戒權。教育方式選擇的這類選秀權,務必要恪守!教師肯定不可以亂用懲戒權!

二,嚴格控制懲戒幅度

懲戒的幅度務必嚴格控制在一定范疇以內,不然極有可能造成不幸,引起分歧,更主要的是物極必反,教育實際效果也不會多麼好。相關部門應當對教師常見懲戒方式的執行幅度做優化的要求。

六,爭得班級管理協力

跟父母講明白懲戒的重要性並服務承諾一定會在科學規范的范疇內應用懲戒權,我堅信絕大多數父母是會明白並認可的。一旦班級管理彼此達到教育統一戰線,教育實際效果當然會更好許多。對於極少數難題父母,假如有意蠻不講理,會有管她們的。

只需教師用心去感受,做事張弛有度,教育懲戒就一定會充分發揮其積極主動功效。

B. 合理懲罰孩子教育的方法

一、教育孩子過程中如何恰當地懲罰

現在的教育方法可謂是多種多樣,各有說法,對於孩子的教育確實另很多家長感到頭痛,不知使用怎樣的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以後變得更優秀,語氣重了、懲罰太多又怕對孩子的自尊心受影響,懲罰輕了又怕對孩子起不到教育的效果。很多教育界的專家認為,恰當的懲罰是對孩子的愛的一種體現,也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那麼教育孩子過程中,如果恰當地懲罰呢?

1、當孩子做錯時,要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被罰。

如果不是,受罰後孩子雖然改正了錯誤,但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能以後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讓孩子明白自己受罰的原因才是根除錯誤的關鍵。在懲罰孩子前,家長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懲罰他。懲罰後,最好強化一次,確認一下孩子是否記住了自己錯在哪裡

2、懲罰時要把握好度。

父母懲罰孩子的目的是為了良孩子改正,懲罰過重會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輕了又起不到作用,可以參照國外教育專家的說話:「兒童第一次應該受到懲罰的痛苦時,不達到目的`,不能中止。

3、懲罰要「循規」。

為了讓懲罰有規范,父母要事先跟孩子商量制定一個獎懲制度,讓孩子明白犯錯後要受到什麼懲罰,建立這樣的制度,就讓會孩子平時的行為有所注意,減少犯錯誤的次數。孩子犯錯後,父母要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能一時沖動而隨意懲罰孩子。孩子以後犯了同樣的錯誤,也要按規則進行,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威信。

4、家長在批評孩子時,還要給孩子指條出路。

孩子單純,生活經驗少,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告知孩子改正錯誤的具體方法,讓孩子改錯有明確的目標,效果才明顯。父母態度要明確,跟孩子說明應該怎麼做、達到什麼要求或標准,否則有什麼樣的後果。孩子經歷對自己不當行為的反思之後,通過改錯獲得原來的自信,當孩子以後再犯錯誤時做了後悔的事情,就地想辦法把過失彌補回來,不會覺得自己是個沒用的人。還有懲罰孩子要堅持,要求孩子作出具體的改錯反應才能停止。

每個父母都非常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孩子生活閱歷少,貪玩好動,是非不分,所以家長的教育對孩子以後的人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的過程中,既不能傷害親子感情,又要讓孩子正確地改正錯誤,是每位家長都要學習的教育方法。

二、孩子愛玩手機怎麼辦

孩子對手機中游戲的了解,多半來自大人,因此大人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機中的游戲。另外,有些家長為了哄孩子,主動拿出手機給孩子玩,這樣一旦讓孩子體會到了游戲的快樂,以後就難以剎車了。

如果寶寶已經迷上了手機游戲,家長可以觀察一下,寶寶喜歡玩手機的哪一部分,比如他喜歡聽音樂,比如他喜歡用手去按數字鍵,比如他喜歡看手機鮮亮的顏色等,然後有針對性地用玩具去替換手機。

給孩子買個手機類的玩具做替代品,或者直接買個手機模型,也可一試。

若不能讓孩子完全遠離手機游戲,建議家長一方面和孩子約定游戲時間,讓孩子有選擇地掌握時間,另一方面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多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與同齡人交往,參與戶外的活動,擴展孩子的視野和興趣。

當孩子哭鬧著要玩手機游戲時,先找別的玩具把他們的注意力吸引開,不要心軟,不要一哭鬧就滿足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再哭再鬧也不能滿足。

C. 如何有效懲罰犯錯的孩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孩子犯錯誤是他成長的必經階段,是天經地義的,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孩子永遠不會犯任何錯誤。

世上也沒有絕對意義上壞孩子,更沒有那種從頭壞到腳不可救葯的壞孩子!只要勇於認錯和改錯的孩子都好孩子。

孩子犯錯後需要適當的懲罰。懲罰和賞識一樣,都是一種教育手段,合理的懲罰能夠使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於他們改過自新,健康成長。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科就曾經說過:「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這種合理的懲罰制度有助於形成學生堅強的性格,能培養學生責任感……適當的懲罰,不僅是一個教育者的權利,也是一個教育者的義務。」

懲罰犯錯的孩子目的何在?一個孩子犯錯之後,家長或者老師對他進行懲罰的目的不外乎讓他知錯改錯,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勇於承擔犯錯的責任,以後不再重犯,幫助他不斷成長。

懲罰犯錯的孩子應該遵守以下原則。

第一.尊重的原則。

不管孩子犯了哪種錯誤,家長務必要尊重犯錯的孩子,維護他的自尊心。以免使親子之間產生更大、更多、更深的新矛盾,產生更多的分歧,造成親子之間的裂痕和傷害。

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在人格上和家長是平等的,所以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讓他們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第二.有效的原則。懲罰的目的是要讓要孩子知錯改錯,吸取教訓,不再重新犯錯。所以,懲罰孩子的方式要讓孩子能夠接受才能有效。

第三.科學的原則。

家長懲罰孩子的方式方法要人性化、合理化和科學化,懲罰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他的自信心。

第四.靈活性原則。如果遇到孩子情緒非常激動時,家長就不要著急進行批評;如果家長心情不好時也不要急於批評。世界上沒有一種萬能的批評教育方法,家長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不要死板和僵化。

懲罰犯錯孩子的方法有哪些呢?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北師大教授趙忠心老師提出了以下幾種非常有效的方式:

1.【批評教育孩子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和環境】

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要及時,不能延誤。如果不趁熱打鐵,時過境遷後可能坐視良機。但家長也要注意批評教育的時間、地點、場合和環境。比如許多家長常常在飯桌邊數落孩子。人的消化功能和情緒有很大的關系,情緒不好,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吃飯時批評孩子,違背飲食衛生的要求。

家裡來客人時不要批評孩子。有什麼問題和不滿,等客人走了以後再說也不遲。當著客人的面批評孩子,一是顯得對客人不尊重,使客人感到難堪;二是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孩子有傷孩子的自尊心,會引起孩子反感。

走親、訪友、在馬路上,孩子有錯也不要輕易批評指責,應當回家之後再說。在公共場合,大庭廣眾之中,讓孩子當眾出醜,下不了台,孩子會喪失教育的主動權。

此外,在有的情況下家長不宜立即批評孩子。比如,在孩子的情緒非常激動時,家長就要等一等,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利用時間的幫助,也許效果會更好一些。

2.【批評要留有餘地】孩子有缺點,不指出就是默許;有錯誤不批評,就是姑息,會發展得越來越嚴重。具體做法如下:

A.批評不能過頭,不能沒完沒了。要恰如其分,適可而止,還要分別情況區別對待。比如缺點是一般性還是嚴重的,犯錯誤是有意還是無意,是惡習還是偶發,是品德問題還是一般差錯,等等。家長不能不問青紅皂白,只要發現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就劈頭蓋臉地訓斥,並且無限上綱。那樣就會把孩子推到絕路上去。

B.在批評孩子時,家長還要注意孩子的態度。如果孩子對缺點和錯誤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家長就不要沒完沒了地批評,要適可而止,給孩子留有一定的餘地,讓孩子自己去反省。這樣做體現了家長對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們能夠認清危害,行動上能夠改正,這本身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C.如果孩子犯了錯以後感到內疚,或已有自我悔恨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還應該給予給予寬容、諒解,不予批評。這樣就會使孩子感動,驅使孩子自動地改正錯誤,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這就是有理、有利、有節,恩威並濟、寬嚴得體,孩子必會悅服。

3.【批評教育方式方法應當多樣化】在一定情況下,家長隨時給孩子以暗示提醒,如果只用一個眼神、手勢、動作,孩子就可以明白的事或道理,家長就沒有必要啰嗦。(以上是趙忠心老師的觀點)

【協商處罰法】北京市史家小學的德育主任李曉鵬老師提出的「協商處罰」,讓孩子參與對自己錯誤處罰方式的決定和選擇,不僅有效保護了孩子的尊嚴,而且讓孩子更深入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而起到了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家長可以參考和借鑒此做法。

以下是我個人的建議:

【自我批評法】開展自我批評也很有用。讓孩子自己反思自己的錯誤,找出錯誤原因,然後自己批評自己,這種方式孩子容易接受,也非常有效。如果孩子的反省不夠深刻,家長可以在一旁進行引導、指點、啟發和補充,最終達到知錯改錯的目的。

批評教育孩子忌諱以下幾種方式:

1.【餐桌教子】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統計的數據,超過一半的中小學生在吃飯時挨過父母批評。但實際上,餐桌訓子不僅達不到教育孩子的預期效果,相反可能會產生諸多害處。

很多父母在餐桌上訓斥完孩子後,還要強迫孩子把碗里的飯菜吃完。根據醫學上的研究證明,人的情緒與胃酸分泌及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情緒低落時進食,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

哈爾濱的一名13歲的男孩就因為經常被父母在吃飯時訓斥,而對吃飯產生強烈恐懼,一想到吃飯就胃疼,最後不得不被父母送到某專業機構進行心理輔導。

現在生活節奏加快,父母雙方工作繁忙,吃飯時是父母與孩子交流的良好契機。如果父母對孩子只是一味的批評指責,會讓孩子喪失與父母溝通的興趣,從而堵塞這個良好的交流通道,不利於孩子與父母親子關系的培養。

所以,父母要避免把餐桌成為教育孩子的平台,而需要多與孩子討論生活趣事與見聞,讓餐桌成為與孩子交流感情的平台。其實,讓孩子愉快地進餐,就是良好的教育。

2.【體罰】打孩子是愚蠢的。

「經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見的結果有兩種:一種是你打他,他就打別人,你打出了一個小霸王。在孩子當中是這樣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氣,他就去攻擊別人。第二種結果你打他,打出一個膽小鬼。因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發現你發火的樣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結果孩子就是條件反射,大人聲音一高就開始哆嗦。結果這樣的孩子一出去什麼都怕,見到誰都怕。

我知道,許許多多打孩子的爸爸,大概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後果往往並沒有有利於孩子,反而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給孩子一拳一腳,實際上孩子感到最大的傷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傷害,他會產生一種怨恨。所以說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記住這樣一句話: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沒有好結果的。」___孫雲曉

懲罰的方式參考以下做法:一段時間內禁止孩子看電視、看電影、玩游戲,踢球、聽音樂、外出遊玩等等。

3.【人格侮辱】盡量使用尊重的言語,不得使用攻擊性或侮辱性的言辭,禁止家長用臟話指責孩子。

4.【對人不對事】「懲罰要對事不對人。父母之所以要慎重使用懲罰方法,就是因為不當的懲罰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巨大的傷害。因此,建議父母們在懲罰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您懲罰的只是他的錯誤行為,他仍然是您所喜愛的孩子,如果改正了錯誤,您會更喜歡他。」___孫雲曉

古人說:「教亦多術。」教育孩子沒有什麼固定的模式或絕招,單一的教育方式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厭煩,家長最好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恰當地選擇,靈活地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方式方法,經常變換教育方式方法,孩子就不會感到厭煩,批評教育才能達到效果。

作者簡介:臧曉芸,女,生於1971年2月,49歲,水瓶座,畢業於西北師范大學英語專業,本科學歷,從事中小學英語教學26年,喜歡閱讀和寫作。每天學習家庭教育知識,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孩子。

D. 教育懲戒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在教學活動中,如學生存在輕微違紀行為的,老師可以實施下列懲戒手段:(一)點名批評;(二)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三)適當增加額外的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四)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五)課後教導;(六)學校校規校紀或者班規、班級公約規定的其他適當措施。

如果學生違反校規情節嚴重或當場懲戒拒不改正的,學校可以實施下列懲戒並告知其家長:

(一)由學校德育工作負責人予以訓導;(二)承擔校內公益服務任務;(三)安排接受專門的校規校紀、行為規則教育;(四)暫停或者限制學生參加游覽、校外集體活動以及其他外出集體活動;(五)學校校規校紀規定的其他適當措施。法律依據:《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 第八條 教師在課堂教學、日常管理中,對違規違紀情節較為輕微的學生,可以當場實施以下教育懲戒:(一)點名批評;(二)責令賠禮道歉、做口頭或者書面檢討;(三)適當增加額外的教學或者班級公益服務任務;(四)一節課堂教學時間內的教室內站立;(五)課後教導;(六)學校校規校紀或者班規、班級公約規定的其他適當措施。教師對學生實施前款措施後,可以以適當方式告知學生家長。第九條 學生違反校規校紀,情節較重或者經當場教育懲戒拒不改正的,學校可以實施以下教育懲戒,並應當及時告知家長:(一)由學校德育工作負責人予以訓導;(二)承擔校內公益服務任務;(三)安排接受專門的校規校紀、行為規則教育;(四)暫停或者限制學生參加游覽、校外集體活動以及其他外出集體活動;(五)學校校規校紀規定的其他適當措施。第十條 小學高年級、初中和高中階段的學生違規違紀情節嚴重或者影響惡劣的,學校可以實施以下教育懲戒,並應當事先告知家長:(一)給予不超過一周的停課或者停學,要求家長在家進行教育、管教;(二)由法治副校長或者法治輔導員予以訓誡;(三)安排專門的課程或者教育場所,由社會工作者或者其他專業人員進行心理輔導、行為干預。對違規違紀情節嚴重,或者經多次教育懲戒仍不改正的學生,學校可以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或者留校察看的紀律處分。對高中階段學生,還可以給予開除學籍的紀律處分。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學生,學校可以按照法定程序,配合家長、有關部門將其轉入專門學校教育矯治。

E. 教育懲戒如何實施

F. 如何懲罰孩子最有效的七種懲罰方式


如何懲罰孩子

1、事先把合理的懲罰後果告訴孩子

每次6歲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媽媽都會告訴她,如果她們兩個有一個人哭鬧耍賴,或者兩人發生爭執,就不能再一起玩了。周末帶依依去公園,她的媽媽也會事先告訴她,如果在娛樂場她跑到離父母太遠的地方,就必須離開游樂場。這種方式對依依來說非常有效,每次她都會按照媽媽的規定去做。她的媽媽認為這是因為依依知道媽媽肯定會說到做到。

理論上講,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系,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那麼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然而,有時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先知先覺,那該怎麼辦呢?合理的反應是,看到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必須針對這個行為想出一個適度的處罰結果,然後馬上執行,決不能緩行。比如說,你帶兒子去超市買東西,他總是在貨架的過道跑來跑去。此時錯誤的做法是,對他說:“下一次買東西你必須坐在購物車里了!”,正確的做法是,馬上就把他抱進購物車里,告訴他這一次就必須坐在裡面了。

2、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3歲的樂樂非常喜歡看書,他的媽媽說,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覺前把故事書拿走,這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了。他媽媽的經驗是:每天晚上睡覺時間一到,她就把樂樂喜歡看和想讓媽媽講的那幾本書堆放在一起,告訴樂樂:“如果你按時刷完牙,洗漱完畢,按時上床,那你就可以看這些書。”如果樂樂一次不合作,他的媽媽就拿走一本書。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他最喜歡的一些特別待遇呢?比如看哪一個動畫片,玩某個玩具,或者想晚上9點上床睡覺而不是8點半?如果有,一旦你的孩子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父母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3、事不過三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也有人嘗試過對於3到6歲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張紙上畫3個笑臉,然後把它貼在牆上顯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夠經常看見的地方。當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為,就在一個笑臉上畫個'X',並且在下面寫明他的不良行為是什麼。如果所有的笑臉上都畫了叉,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他的一個最愛。一些父母嘗試這種做法後,驚奇地發現在笑臉上畫叉,對孩子來說效果太強大了。

4、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

寧寧的媽媽一直對3歲的寧寧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寧寧的媽媽都會提醒寧寧,在家裡玩最重要的規矩就是:一不能打小貓,二不能在沙發上亂蹦亂跳。如果寧寧一天都沒有違反這個規矩,那麼他就得到一個獎勵:多看一個動畫片,或者今天多講一個故事。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種不能得到獎勵的壓力,他就能夠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另外,也有的父母把獎勵方法和畫3個笑臉的方法結合起來了:他們先把一些獎勵品放在盒子里,如果一天下來三個笑臉全都被畫了叉,就拿走一個獎勵品。目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渴望,期望自己一天的行為使所有獎勵品都完整無缺。總而言之,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5、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張貼一張表格,說明各種不良行為的罰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罰金為一枚一角硬幣,和同伴打架罰金為兩枚一角硬幣。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說臟話了,就讓他上繳罰金,放在一個預先准備的罰金儲存罐里。

6、追加一些家務活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系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例如事先准備好一列家務清單,羅列出3~4個孩子最不喜歡的家務活--掃地或者把玩具分類收拾好等等,那麼孩子就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將會招致哪種後果。

7、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有的人或許會產生疑問:這就是對孩子打人的懲罰?這明明沒有任何懲罰呀?確實沒有任何懲罰,因為父母用各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給孩子的過激行為降降溫,使他不要再有這些不好的行為了,所以,一些低調的緩和方式有時也可以試用,也許就足以達到你們期望的效果呢。

無論父母使用哪種管教方式,都應該事先給孩子解釋清楚。不要等到孩子一犯錯,才開始管教,懲罰孩子。如果沒提前給孩子說清楚定的規矩是什麼,哪些行為是將受到懲罰的,那麼孩子就對不良行為沒有任何認識和概念,也不知道大人對他行為的期望是什麼。而父母呢,一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為,就很有可能反應過激,從而使用較為嚴厲的懲罰方式對待孩子,不過,懲罰過於嚴厲,將很難堅持到底。

如果試圖嘗試一種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開始並不見效,也要堅持2個月看看效果。很多父母在嘗試一種處罰方式的時候,如果使用幾次,發現它對孩子並沒有效果,就會改用其他的方式了。著名教育專家蒙謹認為,事實上,總是變換不同的方式,其結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堅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終會認輸,放棄懲罰他了。

閱讀全文

與如何懲戒教育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設計控制器增益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975
洗砂機使用方法 瀏覽:960
手機上恢復視力的方法有用嗎 瀏覽:807
比例尺兩種計算方法 瀏覽:848
創造與魔法新手快速刷經驗方法 瀏覽:615
蘋果主頁按鈕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0
如何成為牛人最有效的方法 瀏覽:373
思力華的使用方法 瀏覽:764
扒胎機的使用方法教程 瀏覽:39
最簡單的查找器製作方法 瀏覽:656
latoja使用方法 瀏覽:484
故事啟發的教學方法 瀏覽:576
都有哪些種植的方法 瀏覽:550
企業分析法是選股的方法嗎 瀏覽:111
Wto分析方法內容 瀏覽:746
圖解題的方法和步驟 瀏覽:406
破壁孢子粉的鑒別方法 瀏覽:255
腘伸肌鍛煉方法 瀏覽:393
嬰兒拉肚子的鑒別方法 瀏覽:262
如何培養正氣的方法 瀏覽: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