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萬有引力定律怎樣使載人飛船上天
並不是萬有引力定律使飛船上天,而是利用萬有引力定律來制定飛天的計劃,升天主要還是需要燃料燃燒所提供的推力。
1、萬有引力定律寫成公式就是:F=GMm/r^2 大概意思是兩個有質量的物體之間會產生引力,引力的大小就由兩個物體的質量和相互之間的距離來決定。
2、這里解釋還用到一個公式F=mv^2r,這是物體做圓周運動時的規律,物體A繞點B轉動的時候,需要有一個向心力F,否則是無法保持勻速圓周的運動。這個向心力的大小就由這個物體的質量、速度和運動的圓周半徑。
3、因為燃料是有限的,所以飛船上天之後不可能一直消耗燃料來保持運動,所以根據上面的兩個公式,算出飛船被地球吸引的力,再算出在某個高度上如果將這個吸引力全部用作向心力時需要的速度,那麼飛船上升到這個高度的時候有這個速度的話就不需要燃料的推力即可保持繞著地球轉,因為這時引力的作用就是讓飛船保持繞地球的轉動,沒有多餘的引力來將飛船拉向地球。
4、飛船剛起飛的時候只要推力大於自身的重力就可以將飛船推向天空,然後只要在達到指定高度前達到需要的速度就可以了。
5、再重新看一下公式F=mv^2r,換一下就變成V^2=F/mr,這里就可以看出,運動的半徑越小,需要的速度就越大,飛船繞著地球沿地表飛行的時候運動的半徑是最小的,這時需要的速度是最大的,越往外飛,需要的速度越小,所以飛船隻要超過這個速度就可以脫離地球的引力,飛出地球。根據向心力公式和萬有引力公式就可以推算出這個速度。這個就是理論上的第一宇宙速度。
這些只是我自己理解的簡單理論,若有錯還請見諒
B. 佛 能升天,那麼他受不受萬有引力。易筋,易骨我都相信。可是,升天要怎麼才能實現。 有沒有脫離牛頓力學
萬有引力是 人 給物質世界的特性下的定義 其實是沒有引力這一說的 是所有相同物質之間有一種相互靠近的力量 人修成了佛 那麼 他的身體就不屬於 也就是修的 改變成了 和地球所有物質都不一樣的物質了 也就是 不屬於地球所包含的所有的物質世界裡的任何一種物質了 那麼這種相互靠近的力量就對他的身體不起作用了 所以他就可以飛升到很深遠的宇宙中去了 人沒有修煉 他的身體 包括所有的物體 桌椅板凳 鋼鐵石塊兒 是屬於地球的物質的 都被這種力量拉拽著 走不出去 除非你能用很大的力量沖出去 但是 人力是達不到的 只能藉助外在力量 可是又牽扯到回來吃飯的問題 佛的身體變成了另外的物質 就不存在吃人間煙火的問題了 先說這些吧 我是看書知道的 挺有意思吧
C. 反牛頓什麼意思
牛頓式望遠鏡又稱反射式望遠鏡,第一架反射式望遠鏡誕生於1668年。牛頓經過多次磨製非球面的透鏡均告失敗後,決定採用球面反射鏡作為主鏡。他用2.5厘米直徑的金屬,磨製成一塊凹面反射鏡,並在主鏡的焦點前面放置了一個與主鏡成45度角的反射鏡,使經過主鏡反射後的會聚光經反射鏡以90度角反射出鏡筒後到達目鏡。這種系統稱為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它的球面鏡雖然會產生一定的象差,但用反射鏡代替折射鏡卻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D. 如何自製牛頓式反射天文望遠鏡需要哪些材料一般哪些店鋪有的買 望指點,謝謝!
我在這里上傳了一些資料,你可以下載了以後看一下,我以前搜集了很久,也很詳細。
http://iask.sina.com.cn/u/1738521913/ish?uid=1738521913
E. 火箭能在太空飛行的原理是( )。A.牛頓第一定律B.牛頓第二定律C.牛頓第三定律
在大氣層內,火箭的飛行可以根據牛頓的作用與反作用的理論解釋,即火箭向後噴出氣體,氣體向後推動空氣,空氣就會給火箭以大小相同的反作用力來推動火箭前進。但是,當火箭飛出了大氣層到了宇宙空間,空氣沒有了,空氣的反作用力也就不存在了,那麼,火箭為什麼還能繼續飛行呢?其實還是要用牛頓定律來解釋這一問題,關鍵是力和作用點的變換。火箭向前飛行時,燃燒劑和氧化劑在燃燒室迅速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以每秒數千米的速度向後噴出。我們把火箭和噴出的氣體作為互相作用的兩個物體,作用點選在火箭上,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火箭在噴氣的時候相當於給氣體一個向後的推力,按牛頓定律,噴出的氣體就會通過在火箭上的作用點給火箭一個反作用力,使火箭向前飛行。這個物理過程與空氣無關,所以即使是在沒有空氣的宇宙空間,火箭也會照樣高速飛行。
F. 如何推翻牛頓萬有引力定理
很簡單,在高樓陽台上跳下,如果不下落,就推翻了引力定律。這是物理定律的最開放的特徵,它不聲稱自己多麼堅不可摧,但是試圖與之反著來對著乾的,總要以失敗告終。
G. 火箭向地上噴火為什麼能升空 我知道是牛頓第三定律。說是為什麼
這是牛頓第三定律,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火箭向地上噴氣(火)火箭給地一個力叫做作用力,大部分力被用來推動火箭了,地面推動火箭的力是反作用力。火箭的質量相對於地太微不足道了!這和直升機升空,噴氣式飛機飛行一樣。如果還不理解的話,你可以對著水泥牆打一拳,你的拳頭給牆的力是作用力,那麼牆給你的力就是反作用力,所以牆沒有打你你會手痛。望採納!
H. 請教一下牛頓反射試的矯正過程
一)望遠鏡的效能、可見度系數和黃昏系數
望遠鏡的效能是望遠鏡提供遠處景物細節的能力,可以在嚴格的實驗條件下測量出來。比如在可控光照的廠房裡,用不同口徑和倍率的望遠鏡在不同光照條件下觀察一定距離外類似視力檢查表的分辨力測試圖。望遠鏡的效能與分辨力和亮度密切相關。而望遠鏡的分辨力主要受倍率的影響,口徑決定的集光力和口徑和倍率共同決定的出瞳直徑主導著望遠鏡的亮度。
由於望遠鏡的倍率和口徑對分辨力和亮度有決定性的影響。所以選擇這兩個參數來衡量望遠鏡性能,有兩種著名的指標,一種指標稱為可見度系數 Visibility factor ,由加拿大天文學家 Roy L Bishop 提出,加拿大皇家天文學會的觀察者手冊 Observer' s Handbook 發表;另一種叫作黃昏系數,由德國蔡司光學公司發表。
望遠鏡的可見度系數可用鏡肩上印製的乘號兩邊的兩個數字相乘求得。黃昏系數可用這兩個數字的乘積求開平方的方法取得。由於兩種指標對倍率和物鏡直徑都有相等的權重。所以無論是加拿大皇家天文學會還是德國蔡斯公司都認為望遠鏡的口徑和倍率對於其性能有著相同的重要性。可見度系數使用直觀,計算簡潔,可以迅速地大致判斷一部望遠鏡的倍效能。黃昏系數計算比較復雜,但是相對精確地表達了不同口徑和倍率的望遠鏡之間性能上的差異。
可見度系數反映瞭望遠鏡特別是在在暗光條件下的觀察效能。使用望遠鏡系數大的望遠鏡能比使用小系數的望遠鏡在黎明、黃昏等不良照度下獲得更多的景物細節。但是可見度系數大的望遠鏡並不一定比可見度系數小的那一架亮,而亮度高的望遠鏡不見得能比較暗的一隻看到更多的東西。這與人眼的生理特點有關,在一定的照明條件下,人眼能否發現目標與景物同背景的對比度關系很大。在保證一定亮度的情況下,加大望遠鏡的倍率會使天空背景變暗,比如城市的燈火。這樣原來淹沒在明亮背景里的微弱光點就凸現出來了。這和粉筆在白牆上寫的字不易看到,而淺得多的黑板上的白灰卻清晰可見是一個道理。而且人的感知就有對數特點,盡管景物和背景的照度被削弱了相同的倍率,但是他們引起的主觀亮度的改變卻不一樣。所以在在一定范圍內加大倍率往往會得到提高景物與背景的對比度,從而使肉眼有更好的觀察條件。另外,在低亮度條件下,區別於膠捲成像,肉眼感光細胞能通過相互關聯來獲得信息。所以較大的物體更容易被肉眼發現,而細小的物體則往往會被忽略掉。所以在較暗的條件下,通過口徑和倍率都比較大的望遠鏡能看到更多景物的細節。而在亮度系數大的低倍鏡里,視張角較小、對比度較差的景物往往會被淹沒在相對明亮的視野中。這點在實際天文和地面觀察中的到了充分的驗實。所以 Bishop 指出10X40望遠鏡在暗光下的觀察效果略高於7X50;他還認為5mm是適應性最好的出瞳徑,而最適合夜間手持觀察的望遠鏡是10X50。
望遠鏡指數還反映瞭望遠鏡的規格和用途。理想的出瞳徑在3-7毫米之間。用途最廣便於攜帶的7X30,7X35,8X30,8X32望遠鏡指數在210-260之間,高光力型的7X40,7X42,8X40,8X42望遠鏡指數在280-340之間;選擇手持望遠鏡口徑或倍率上限的望遠鏡指數介於350-500之間;望遠鏡指數在此以上800以下的用於天文和遠距離觀察等,已不適合手持,應盡量使用三角架;指數800以上的幾乎以無手持可能,通常用於天文、觀景等特殊用途;而指數在1600以上的望遠鏡基本是固定式的大型觀察鏡了。
黃昏系數更准確地描述了不同望遠鏡間性能上的差異。實際上可見度系數900的15X60望遠鏡的觀察效能只比可見度系數400的10X40望遠鏡強約1.5倍,而不是2.25倍。因為在加大倍率提高解析度時也降低了景物的亮度,可能使觀察效能下降。所以單純加大倍率不會有效提高望遠鏡的觀察效果。比如40mm的10倍望遠鏡在暗光下的觀察效果只相當於7X50。要把望遠鏡的觀察效能提高1.5倍,需要把倍率和口徑都增加1.5倍。因為只有在保證亮度的前提下提高解析度才能獲得相應的回報。
所以望遠鏡的效能由倍率和口徑共同決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望遠鏡的倍率或增大其口徑或同時採用以上兩種措施都能達到相似的觀察效果,視對望遠鏡的理論流派和風格而異。
二)望遠鏡的主要技術性能
1、通光孔徑:
限制通過望遠鏡光能的圖形框子(一般是物鏡框)叫做入射瞳孔(簡稱入瞳),
亦即望遠鏡物鏡的通光孔徑D。
2、 放大率(放大倍數)
眼睛通過望遠鏡所看到物體像的張角和眼睛直接看物體時的張角之比即為
放大率。如果已知物鏡和目鏡的焦距,則可由物鏡的焦距F除以目鏡的焦距f可得放大率r:
r=F/f
望遠鏡的放大率也可由入射瞳孔的直徑D除以出射瞳孔的直徑d得到,即:
r =D/d
放大率越大,一般觀察的物體越清晰。
雙筒望遠鏡的基本性能通常用數字表示在它的外蓋上,例如:8x42第1個數字表示望遠鏡的放大率為8倍,後一個數字表示物鏡的通光孔徑為∮42毫米。
3、 視場:
當眼睛在出瞳點觀察時看到的物體范圍叫做視場。廣角或超廣角望遠鏡(視場大於60度)的觀察范圍比一般望遠鏡的觀察范圍要大。
雙筒望遠鏡的視場一般用數字表示在它的外置上,例如122/1000表示用望
遠鏡觀察,在1000米的距離上可觀察到直徑122米范圍的視場。有時亦可用英尺和角度表示。
4、 解析度:
望遠鏡的解析度用它所能分辨的物方無限遠兩個物點對望遠鏡物鏡中心的張角∝表示(單位:秒)。望遠鏡的解析度直接與入射瞳孔直徑有關。入射瞳孔直徑(一般為物鏡通光孔徑)越大,望遠鏡解析度就越高,觀察的物體就越清晰。
5、 出射瞳孔直徑:
入射瞳孔在目鏡後面的像叫做出射瞳孔。出射瞳孔位於目鏡後,只有當眼睛
與出射瞳孔相重合時才能觀察到望遠鏡的全視場。
出射瞳孔直徑越大,用望遠鏡觀察物體的主觀亮度就越高。據此,在傍晚及光線較弱的條件下觀察需要用大出射瞳孔直徑的望遠鏡。
望遠鏡的出射瞳孔直徑等於入射瞳孔直徑D除以望遠鏡的放大率r:d=D/r
6、 出射瞳孔距離:
出射瞳孔到目鏡靠近人眼最後一個表面頂點的距離即為出射光瞳距離。出射瞳孔距離大於16毫米時常稱為長出瞳距離,它便於戴眼鏡觀察。
7、 透過率:
望遠鏡的透過率影響所觀察物體的亮度。透過率與多種因素(如玻璃對光的吸收,光學表面透射時的反射損失,光散射等)有關。特別是光學表面透射時的反射損失對透過率影響最大同時也影響成像清晰度。因此,望遠鏡的光學鏡片與空氣接觸的表面都要渡減反射膜(增透膜)。鍍的膜系不同望遠鏡的透光效果會不一樣(單層透過率約50%、雙層透過率約65%、多層膜透過率可達85%以上),以鍍寬頻增透膜效果最佳。但考慮價格因素一般只在光學零件數目較多或在較高檔的望遠鏡中鍍制寬頻增透膜。判別一個望遠鏡的透過特性,可以觀察鏡片反光情況, 若反光嚴重,則透光差, 成像就模糊。
三)望遠鏡的放大倍數FAQ
一、什麼是望遠鏡的放大倍數?
就是用肉眼觀察一個物體的張角與用望遠鏡在同一個地點觀察相同物體的角度放大倍數。例如,肉眼看一隻鳥的角度為6角分,而用一個望遠鏡觀察為60角分,則該望遠鏡的放大倍數為10倍。
二、放大倍數是如何計算的?
放大倍數 = 物鏡焦距 / 目鏡焦距。
如果望遠鏡沒有標明物鏡焦距,可以實際測量一下。例如,量出太陽成像的直徑,並根據太陽每米焦距成像直徑為8.7mm計算即可。另外,物鏡焦距一般能夠從鏡筒的長度估計出來。對於一些結構特殊的望遠鏡,光路有可能經過內部棱鏡或平面鏡折射會縮短實際鏡筒的長度,屋脊形折射甚至在外面不易觀察出來。還有,長焦的攝影鏡頭由於採用了特殊結構,盡管沒有反射,也可以使得鏡筒的長度遠小於焦距。
三、是否是放大倍數越大越好呢?
不是的。望遠鏡的放大倍數要適中才好,主要有如下限制:
1、放大倍數太大,不宜穩定
雙筒望遠鏡一般用手持,超過10倍左右晃動厲害,不利於觀察,眼睛容易疲勞,甚至引起惡心。固定望遠鏡倍數太大也會因為風吹草動引起震動。對於自己,12倍為手持極限,而且觀察時最好肘部有依託,身體或望遠鏡依附某些固定物體。
2、放大倍數大,則實際視野相應減少
一般來講,倍數越大,可同時觀察的區域就越小。這不僅僅是因為目鏡的原因,即便目鏡在焦距變化時能夠保持視在視角不變(例如60度),也會因觀察區域的減小使得視野與放大倍數成反比變小。這樣,就不利於發現和尋找目標,對於經常變換目標的觀察觀測尤其不利。即便是找好了目標,架子稍有晃動就容易失去目標。對於沒有自動跟蹤裝置的,要經常手動調節才能使目標保持在視野之內。
3、在相同物鏡口徑的情況下,倍數越大,亮度成平方反比越低。例如口徑50mm,7倍時亮度(指數)為50,10倍為25、15倍為11、25倍為4,而物體的亮度的減小會直接影響人眼的觀察效果(人眼的分辨能力、色彩能力均隨著亮度的減小而變得越來越差)。一般來講,白天亮度小於5、夜間亮度小於20時,觀察暗弱物體就很難。大口徑的望遠鏡在這一點上就具備優勢,例如,口徑300mm的反射鏡,放大50倍時,亮度仍為36(非常亮)。另外,觀察太陽系亮天體時,由於亮度高,基本不受此限制。
4、大倍數的取得一般通過短焦距的目鏡來進行的。目鏡焦距短,會造成鏡目距離(即出瞳距離)小、視在角度小等遺憾,造成觀察不舒服、不適合戴眼鏡者等問題。
5、大氣本身等觀測條件的不理想也限制了最高的放大率。
大氣有個寧靜度,好者可以達到1角秒以下,盡管這樣,對於人眼最好1角分的分辨能力,放大倍數超過100就會受影響,例如看月面會產生「蒸汽」上升的抖動效果,角度越低現象越嚴重。如果觀察時大氣寧靜度很好,就可以相應選擇更高一點的放大倍數。
6、倍數選擇的太大,超過了理論分辨極限,會造成無效放大理論上,望遠鏡的分辨能力有個極限,為140/口徑毫米數,單位是角秒(是以觀察人眼最敏感的黃綠光為基礎計算的)。再好的望遠鏡也超不出這個極限,只能是接近。由於望遠鏡的功能之一是觀察細節。倍數選擇太大以後,由於這個理論極限,再放大已經不會有更多的細節出現,因此也失去意義了。但放大倍數到底選擇多大,不僅與望遠鏡的理論分辨能力有關,而且還與當時的觀測條件,尤其是與觀測者本身的眼力有關。選擇倍數是物鏡口徑的毫米數乘1.5的說法(也有乘2的說法),是對於普通條件下的一種參考值。眼力不好、望遠鏡質量好就可以把倍數選擇大點;相反,眼力很好(或觀測時不想看到太多的不理想成像)、望遠鏡質量一般,就可以把倍數選擇的低一點。例如,口徑80mm的折射鏡,最大可以選擇120倍至160倍。
四、口徑50mm的雙筒望遠鏡,如何選擇倍數來購買呢?
口徑50mm的雙筒望遠鏡是一個在價格、性能、可攜帶性等平衡得很好的尺寸,值得初學者選擇。
若主要手持,倍數應選擇10倍左右。我以前有個16倍的,手持不穩,因此已經送人;
若能夠放在三腳架上,且觀測目標主要為太陽系天體(如月亮、木星等),倍數可以選擇的大一點,如16-20,但一定要慎重。
若以暗弱天體為觀察對象同時兼顧夜間觀察,可選低倍數的,如7-8倍。
如果多用途,可以選10倍,即10x50的最為通用:出瞳為5,亮度不錯,手持正好
(我自己目前常用7x35和12x60兩架,出瞳均為5mm)
五、雙筒望遠鏡能否選擇變倍的?
=============================
可以選擇,但最好可變倍數不要太大。
變倍望遠鏡很方便、適合多種用途,是犧牲如下指標為代價的:
1、價格稍高
2、結構復雜、容易損壞
3、視角一般偏小
4、鏡片多,分辨能力稍差
5、逆光表現不如固定倍數的,反差會低一些
六、口徑80mm的折射望遠鏡,應該選擇多大的放大倍數呢?(即配什麼目鏡呢)
=====================================================================
80mm折射望遠鏡,也是一款在價格、性能、可攜帶性等平衡得很好的種類,值得初學者選擇。
假如主鏡焦距800mm(f/10),則根據公式,選擇目鏡焦距為32mm、20mm、12.5mm、8mm時,
放大倍數分別為25、40、64、100,
出瞳分別為:3.2、2、1.3、0.8mm,
亮度分別為10、4、1.6、0.6,
其中,30mm或更大焦距的目鏡適合觀察深空天體和彗星,而10mm左右的目鏡適合太陽系內天體、雙星等觀測。
七、是否可以選配巴洛夫鏡來提高放大倍數?
===================================
巴洛夫鏡不僅可以提高最大放大倍數一便於仔細觀察亮物體,還可以在較高的倍數下仍然採用同一個目鏡(而不是採用短焦距的目鏡,其出瞳距離和視角很可能比較小)來提高觀察的
舒適程度。如果你也這樣想,買巴洛夫鏡還是有用的。其缺點是,引入了不穩定的因素,成像會受一定影響。
四)望遠鏡的光路圖
一、折射式望遠鏡
上圖為開普勒望遠鏡原理光路圖。從天體射來的平行光線,經物鏡後,在焦點以外距焦點很近處成一倒立縮小實像a′b′。目鏡的前焦點和物鏡的焦點是重合的,所以實像a′b′位於目鏡和它的焦點之間距焦點很近的地方,目鏡以a′b′為物形成放大的虛像ab。當我們對著目鏡觀察時,進入眼睛的光線就好像是從ab射來的。顯然,圖中ab的視角β遠大於直接用眼睛觀察天體的視角a,所以,從望遠鏡中看到的天體使人覺得離自己近看得更清楚。
開普勒望遠鏡系統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望遠鏡光學系統,實際應用中還需要增加正像系統,作為雙筒望遠鏡,一般是通過棱鏡來實現,根據棱鏡種類的不同,分為保羅式和屋脊式,棱鏡的作用是在獲得正像的同時,使光線在有限長度的鏡筒內反復迂迴,從而大大縮短光路,這一點對於手持式望遠鏡是非常重要的,早期的望遠鏡的物鏡甚至需要吊在桅桿上,人們不可能把這樣的望遠鏡隨身攜帶,隨意觀測的。
下圖為伽利略望遠鏡原理光路圖。作為目鏡的凸透鏡改為凹透鏡,從而使人眼睛接收到一個正立的虛像。伽利略望遠鏡是一種古老的觀劇望遠鏡,能直接成立正像,但視場較小,現在一般應用於玩具望遠鏡,以及外觀精美的觀劇望遠鏡,高倍單筒望遠鏡等更傾向於作為工藝禮品的望遠鏡產品。
二、反射式望遠鏡
使用凹面主鏡採集光線反射形成圖像,上圖是典型的牛頓反射式天文望遠鏡,光線被反射到鏡筒內一塊小的平板反射副鏡到目鏡成像觀測。
反射式望遠鏡能以較低的成本獲得較大的口徑,從而獲得較好的集光力,同時能很好的控制色差,因此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天文望遠鏡系統。
三、折反式望遠鏡
折反射望遠鏡的物鏡是由折射鏡和反射鏡組合而成。主鏡是球面反射鏡,副鏡是一個透鏡,用來矯正主鏡的像差。此類望遠鏡視場大,光力強,適合觀測流星,彗星,以及巡天尋找新天體。根據副鏡的形狀,折反射鏡又可以分為施密特結構和馬克蘇托夫結構,前者視場大,像差小;後者易於製造。
兼顧折射和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的優點,既有大口徑採光特點又有反射後折射到焦點成像的高質量和高分辯率。同時大大縮短了光學鏡筒長度便於攜帶。
在過去,折反式望遠鏡一般是小型天文台和天文發燒友的選擇,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光學工藝發展帶來的成本下降,折反式望遠鏡越來越多的進入普通家庭。
五)望遠鏡的主要技術性能
1、通光孔徑:
限制通過望遠鏡光能的圖形框子(一般是物鏡框)叫做入射瞳孔(簡稱入瞳),
亦即望遠鏡物鏡的通光孔徑D。
2、 放大率(放大倍數)
眼睛通過望遠鏡所看到物體像的張角和眼睛直接看物體時的張角之比即為
放大率。如果已知物鏡和目鏡的焦距,則可由物鏡的焦距F除以目鏡的焦距f可得放大率r:
r=F/f
望遠鏡的放大率也可由入射瞳孔的直徑D除以出射瞳孔的直徑d得到,即:
r =D/d
放大率越大,一般觀察的物體越清晰。
雙筒望遠鏡的基本性能通常用數字表示在它的外蓋上,例如:8x42第1個數字表示望遠鏡的放大率為8倍,後一個數字表示物鏡的通光孔徑為∮42毫米。
3、 視場:
當眼睛在出瞳點觀察時看到的物體范圍叫做視場。廣角或超廣角望遠鏡(視場大於60度)的觀察范圍比一般望遠鏡的觀察范圍要大。
雙筒望遠鏡的視場一般用數字表示在它的外置上,例如122/1000表示用望
遠鏡觀察,在1000米的距離上可觀察到直徑122米范圍的視場。有時亦可用英尺和角度表示。
4、 解析度:
望遠鏡的解析度用它所能分辨的物方無限遠兩個物點對望遠鏡物鏡中心的張角∝表示(單位:秒)。望遠鏡的解析度直接與入射瞳孔直徑有關。入射瞳孔直徑(一般為物鏡通光孔徑)越大,望遠鏡解析度就越高,觀察的物體就越清晰。
5、 出射瞳孔直徑:
入射瞳孔在目鏡後面的像叫做出射瞳孔。出射瞳孔位於目鏡後,只有當眼睛
與出射瞳孔相重合時才能觀察到望遠鏡的全視場。
出射瞳孔直徑越大,用望遠鏡觀察物體的主觀亮度就越高。據此,在傍晚及光線較弱的條件下觀察需要用大出射瞳孔直徑的望遠鏡。
望遠鏡的出射瞳孔直徑等於入射瞳孔直徑D除以望遠鏡的放大率r:d=D/r
6、 出射瞳孔距離:
出射瞳孔到目鏡靠近人眼最後一個表面頂點的距離即為出射光瞳距離。出射瞳孔距離大於16毫米時常稱為長出瞳距離,它便於戴眼鏡觀察。
7、 透過率:
望遠鏡的透過率影響所觀察物體的亮度。透過率與多種因素(如玻璃對光的吸收,光學表面透射時的反射損失,光散射等)有關。特別是光學表面透射時的反射損失對透過率影響最大同時也影響成像清晰度。因此,望遠鏡的光學鏡片與空氣接觸的表面都要渡減反射膜(增透膜)。鍍的膜系不同望遠鏡的透光效果會不一樣(單層透過率約50%、雙層透過率約65%、多層膜透過率可達85%以上),以鍍寬頻增透膜效果最佳。但考慮價格因素一般只在光學零件數目較多或在較高檔的望遠鏡中鍍制寬頻增透膜。判別一個望遠鏡的透過特性,可以觀察鏡片反光情況, 若反光嚴重,則透光差, 成像就模糊。
六)望遠鏡的選擇
凡一個正規廠家製造的望遠鏡, 除了附有產品性能說明書外, 在產品上都十分清晰地印出注冊商標和表徵望遠鏡性能的標志, 一般應有放大倍數、進光孔徑、視界等三個參數。例如:7乘50望遠鏡上面就有「7x50」、「119/1000m」等標志, 它們表示了該望遠鏡的主要性能。
1. 放大系數:
例如字樣「7x50」表示望遠鏡的放大倍數為7倍, 進光徑孔為50mm, 望遠鏡放大倍率的含意並不是把看到的景物實際尺寸放大, 而是放大了人眼看物體的張角(專業術語稱」角放大率「(, 如看一個人, 當他離你近的時候, 他的身高對你眼睛的張角大, 主觀感覺為「近」, 而但他離你遠時, 雖然他的身高尺寸沒有變, 但由於身高對你的眼睛的張角小了, 主觀感覺就遠了(小了)。這個人對你的眼睛的張角經過望遠鏡放大, 使你主觀上感覺到這個人離你近了(大了), 望遠鏡上所標的放大倍數就是把這個實際張角放大的倍數。倍數越大拉得越近。但是, 放大倍數並非越大越好, 太大, 會把手的抖動和心跳、呼吸起伏及空氣熱對流同時放大, 使你觀察的物象出現漂浮和不穩定的感覺, 所以手持式望遠鏡放大倍率以不超過20倍為好, 一般以10倍左右為最佳。當前市場上有的手持式望遠鏡放大倍數大得出奇, 那是有不法行為的人為了蒙騙用戶, 迎合部分顧客追求高倍率的心理, 隨意改標志, 以謀取暴利, 如10倍改110倍; 8倍改80倍等。知道了倍率是拉近距離的概念, 購買時對外界目標進行觀察, 就很容易發現標志是真是假。
2. 進光孔徑:
如「7x50」字樣中的「50」就表示該望遠鏡的進光物鏡孔徑是50mm, 孔徑越大進光越多, 觀察景物的亮度越高, 尤其是黃昏時作用更大。當然, 亮度又受放大倍率的制約, 如果我們把「7x50」這一對數字前後顛倒相除為50%7=7.1mm, 這就得到了該望遠鏡的出光孔徑, 使用望遠徑時, 出光孔徑與人眼瞳孔重合時, 能取得最佳觀察效果。人眼的瞳孔直徑能隨光線強弱在大約2-7mm之間變化, 如果一架望遠鏡的出光孔徑與人眼最大瞳孔尺寸越接近, 你會感到景物越明亮清晰, 但進出光孔徑越大, 體積重量增加, 製造成本就相應增加很多。
3. 視界:
字樣「119x1000m」表示你用這架望遠鏡觀察距離你1000m處的景物, 在左右上下所能看到的最大范圍是119m, 它是一個角度關系, 越遠越大。所以, 有時也會看到以角度值表示的視界值, 加8度、30分等。
有了高性能的望遠鏡, 還必須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 才能取得最佳觀察效果。
一、視度調節:
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各種望遠鏡有定焦和可調視度兩大類型。定焦型為固定視度, 適合視力較好的年輕人使用, 凡視力有缺陷者, 都應選用可調視度望遠鏡, 使用時必須調節目鏡才能清晰地觀察不同距離的景物。遠視、近視、老視和左右眼視力有差別等, 都是依靠望遠鏡上的調節機構加以補償。
兩種調節視度的方法:
(1) 左右目鏡分別旋轉調節, 即左右眼分別對遠處目標觀察, 分別旋轉左右目鏡至目標最清晰為止。
(2) 中調機構和旋轉右目鏡來調節。使用這種調節機構的方法是:第一步選擇1000米左右一個清晰的目標, 先通過調節中間手輪使左眼看清目標, 第二步旋轉右目鏡使右眼看清同一目標, 通過這兩個步驟, 可把使用人的視力缺陷補償正確, 以後對不同距離景物觀察只需要旋轉中間手輪即可。望遠鏡的這種視度調節, 一般也稱「距離對焦」。
二、限瞳距離調節:
人眼的瞳距各人不同, 當你使用雙目望遠鏡觀察景物時, 如果感覺左右眼兩個視場不重合, 景物就沒有立體視覺(景物層次感), 說明望遠鏡的瞳距和你的眼瞳距不吻合, 需要調節。做法是將望遠鏡的兩鏡筒向外扳大或向內扳小, 直到兩眼觀察到的景物合為一個象, 兩視場完全重合為止, 一般望遠鏡的瞳距均可在50-72mm之間調整, 以保證觀察到最佳效果。
當你對著望遠鏡的物鏡方向觀看時, 你會看到各種色彩, 有的象紅寶石, 有的象黃金, 有的象美麗的紫羅蘭,這些閃動的奇異光彩是玻璃表面經過特殊的鍍膜工藝處理而出現的。光學鍍膜的主要作用或是為了增加光線的透光量, 使觀察景物時更加明亮清晰, 色彩逼真; 或是為了裝飾, 讓人喜歡。在人眼可見光譜范圍內, 紫羅蘭色的膜層透光率最高, 其它顏色的膜層透光都有選擇性, 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紅膜望遠鏡就是一種裝飾, 該望遠鏡外觀很漂亮, 但還是屬於白天用的望遠鏡, 並非是一些不負責任的經銷者為了謀取非法利潤所講的「夜視望遠鏡」、「紅外望遠鏡」等, 購買者要了解這一點, 以免上當受騙。除瞭望遠鏡的光學特性外, 膜層的色彩和望遠鏡外裝飾性包皮也構成瞭望遠鏡的不同檔次和款式。包皮一般分人造革和橡塑兩大類, 顏色和花紋搭配變化無窮, 給你提供了廣闊的挑選餘地, 利用有關的光學知識, 再結合你的主要用途和愛好, 進行一番合理的分析取捨, 你一定會挑選到滿意的、貨真價實的望遠鏡。
八)初學者對於望遠鏡的幾個誤區
放大倍數:初學者總是認為望遠鏡倍數越高越好,很多不肖商家也常常以虛假的倍數來吸引消費者,幾百倍幾千倍都有。事實上手持最合適的倍數應該在6-10倍之間,當今軍用望遠鏡以7×為主。即使在依託良好的情況下,也只能再稍高一點,而且這些高於10倍的望遠鏡用起來會很不方便,舒適度很差。需要更高的倍數要麼採用三角架架設,犧牲機動性,要麼採用穩像技術,同樣會增加體積重量。
關於軍用:我國能見到的軍用鏡無非是早期解放軍裝備的蔡司,蘇制,捷克,繳獲日軍美軍鏡,後來自行生產的62,69,74,88,95等或者衍生的民用型號。俄羅斯望遠鏡由於價格便宜,用料較足而比較常見,但是基本都並非軍用型號。西方軍用鏡一般都是從香港等地方流入的,數量極少。從性能上講,頂級的民用鏡強於軍用鏡,價格也是如此。軍用鏡數量少,結構特殊,性能好的收藏價值較高,而現代軍用望遠鏡的收藏價值有下降趨勢。
夜視功能:望遠鏡不具有夜視功能,任何純光學望遠鏡看到物體的表面亮度都無法超過人眼。望遠鏡的亮度在瞳孔直徑大於望遠鏡出瞳直徑時和透光率成正比,和出瞳直徑平方成正比,但最大無法超過人眼。在出瞳直徑大於人眼瞳孔直徑時只和透光率成正比。
自動調焦:真正自動調焦的望遠鏡多年前美能達曾出過一款需要電池驅動,後來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設計,(註:中國兵器裝備集團目前也研發成功一款8-25x25電動變焦望遠鏡)。有些所謂自動調焦望遠鏡其實是利用人眼的調節能力或者說景深。任何中低倍數的望遠鏡都能做到類似能力。
鍍膜:鍍膜是為了在光學表面減小反光從而提高透光率,亮閃閃的鍍膜只能損害望遠鏡的光學性能。鍍膜反光應該越暗弱越好,至少也要比不鍍膜的反光弱。一般不鍍膜的面反光5%左右,單層鍍膜2%左右,多層增透鍍膜0.2-1% 。 在正規產品中,最一般的望遠鏡只有部分表面鍍單層增透膜,好一些的全部表面鍍單層鍍膜,再好一些的全部表面鍍膜,某些面鍍多層增透膜。最好的全部表面鍍多層增透膜(FMC)。當然,即使同為多層鍍膜或者單層鍍膜,不同廠家的膜系也不一樣。
I. 火箭升天的原理和特性有哪些
火箭原理
發動機
當大多數人想到馬達或發動機時,會認為它們與旋轉有關。例如,汽車里的往復式汽油發動機會產生轉動能量以驅動車輪。電動馬達產生的轉動能量則用來驅動風扇或轉動磁碟。蒸汽發動機也用來完成同樣的工作,蒸汽輪機和大多數燃氣輪機也是如此。
火箭發動機則與之有著根本的區別。它是一種反作用力式發動機。火箭發動機是以一條著名的牛頓定律作為基本驅動原理的,該定律認為「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火箭發動機向一個方向拋射物質,結果會獲得另一個方向的反作用力。
開始時您可能很難理解「拋射物質,獲得反作用力」這個概念,因為這好像和真實情況不大一樣。火箭發動機似乎只會發出火焰和噪音,製造壓力,而與「拋射物質」沒什麼關系。
燃料
燃料是氮的氧化物有:CO,H2,C2H2,CH4,C2H4,CH3CH2OH,N2H4,高級硼硅烷(這都是火箭推進器的燃料)和2踢腳差不多的 點火和原理都一樣。只是上面的那層不是火葯,是火箭頭(裡面是衛星之類的東西)。航空煤油是無色透明的,聞上去和普通的煤油沒什麼區別,而且不易揮發。燃點大約在300C左右,別說用打火石了,就算用明火也是點不燃的。早在運載火箭發明前,人們使用油和汽作燃料,汽車、輪船和飛機就是靠這些燃料來行駛的。後來,科學家發明了靠化學能來產生動力的運載火箭。運載火箭是用煤油、酒精、偏二甲肼、液態氫等作為燃燒劑,而用硝酸、液態氮等提供的氧化劑幫助燃燒的,人們習慣上把燃燒劑和氧化劑通稱為火箭發動機的燃料或推進劑。
推進劑
從物理形態上講,火箭發動機使用的推進劑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液態物質,另一種是固態物質。燃燒劑和氧化劑都是呈液體形態的發動機則稱為液體燃料發動機,或稱為液體火箭發動機,兩者都是呈固體狀態,則稱為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固態氫、固態氧,作為火箭動力。如果在兩種燃料中,一種為固體,一種為液體,則稱為固-液火箭發動機或直接稱其物質名稱的火箭發動機。如,氫氧火箭發動機。由於固態燃燒劑產生的能量比液體氧化劑發出的能量高,所以,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多是固-液火箭發動機,兩種燃料相遇燃燒,形成高溫高壓氣體,氣體從噴口噴出,產生巨大推力而把運載火箭送上了太空。常用推進劑有:1、液氫(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很高,多用於太空梭及運載火箭末級,價格昂貴、不易儲存。
2、肼-50(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中型火箭,價格適中、較易儲存。
3、RP-1高精煉煤油(燃料)液氧(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火箭第一級,價格適中、不易儲存。
4、肼(燃料)、四氧化二氮(氧化劑),燃燒效率一般,多用於衛星,容易自燃、價格相對便宜、腐蝕性極強。
J. 火箭能在太空飛行的原理是因為牛頓第三定律嗎_
牛頓運動定律適用於解決低速運動問題,適用於宏觀物體,不適用於處理高速物體和微觀粒子 火箭在太空飛行時受地球的萬有引力,圍繞地球飛行,遵從牛頓定律,在變軌或者改變方向時,靠火箭噴出的高壓氣體給火箭一個反作用力,不考慮其他條件,可以認為動量受衡,同樣滿足牛頓定律,而且是第三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