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用中獸醫的方法治療瘡瘍腫毒

如何用中獸醫的方法治療瘡瘍腫毒

發布時間:2022-09-12 10:08:13

㈠ 瘡瘍腫毒是什麼

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瘡瘍腫毒分別兩個不同的症狀的不同表現
創傷出現感染以後,就形成了瘡瘍。一般「傷」在皮膚,出現感染後,傷口比較淺,感染也就比較薄,故稱為「瘍」。「創」在肌肉深處,感染以後膿血郁積較深,同時伴有紅腫熱痛,故稱為「瘡」。如果瘡瘍胖紅腫厲害,則是瘡腫或瘍腫。如果潰破化膿比較重,則叫瘡毒或瘍毒。

㈡ 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哪些

治療方法,是針對疾病所採取的措施。中醫外科疾病的治療方法,包括內治方法和外治方法兩種。
一、內治法:中醫外科的內治方法大約分三大類十一種方法。中醫外科疾病是從瘡瘍論治開始,其治療方法也明顯體現針對瘡瘍的初起、形成、潰後三個階段治療措施,即中醫外科疾病三類治法,即消法、托法、補法。
消法:是指運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和方葯,使初起的腫瘍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是一切腫瘍初起的治法總則,適用於初起腫瘍、非化膿性腫塊疾病和各種皮膚病。
托法:是指運用補益氣血和透膿的葯物,扶助正氣,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擴散和內陷的治療法則,適用於外瘍中期。
補法:是指運用補益葯物,恢復正氣,助養新生,使瘡口早日癒合的治療法則,適用於潰瘍後期。
內治方法中詳細分為十一種方法,具體如下:
1、解表法:是運用解表發汗的葯物,使邪從汗解。在具體應用時,還要分風寒、風熱之不同,則其治療方法也相應地施以辛涼解表和辛溫解表。
2、通里法:是用瀉下葯物,使蓄積在臟腑內部的毒邪得以疏通排出,從而達到除積導滯,逐瘀散結,瀉熱定痛,邪去毒消的目的,分為攻下(寒下)和潤下兩法。
3、清熱法:用寒涼的葯物,使內蘊熱毒得以清解,是治熱毒蘊結的主要法則。在具體運用時,還要分清熱之盛衰,火之虛實,分別使以不同的清熱法,如清熱解毒、清氣分熱、養陰清熱等不同方法。
4、溫通法:是運用溫經通絡、散寒化痰等葯物,以驅散陰寒凝滯之邪,是治療寒證的主要法則,根據病邪的不同,分為溫經通陽、散寒化痰,溫經散寒、祛風化濕之不同。
5、祛痰法:是運用咸寒軟堅化痰葯物,使因痰凝聚的腫塊得以消散的法則。臨床運用中,大多是針對不同病因,配合其他治法使用,才能達到化痰、消腫、軟堅的目的。根據病情不同,可分為疏風化痰、解郁化痰、養營化痰等不同。
6、理濕法:是運用燥濕或淡滲的葯物,以祛除濕邪的一種治法。外科疾病中,由濕邪致病者,多挾有熱邪、風邪、寒邪之不同,因此,本法必須結合清熱、袪風等法,才能達到治療目的。
7、行氣法:是運用理氣的葯物,使氣機流暢,氣血調和,從而達到消腫散堅止痛的目的。外科疾病中,肝氣郁結而發病者有很多,往往導致氣血凝滯,因此,行氣法多與活血葯配合使用。
8、和營法:是用調和營血的葯物,使經絡疏通,血脈調和流暢,從而達到瘡瘍腫消痛止的目的。
9、內托法:是運用透托和補托的葯物,使外科疾病的毒邪移深就淺,早日液化成膿,並使擴散的證候趨於局限化,邪盛者不致膿毒旁竄深潰,正虛者不致毒邪內陷,從而達到膿出毒泄,腫痛消退的目的。根據不同病情,分為透托和補托兩類。
10、補益法:是運用補虛扶正的葯物,使體內氣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種虛弱現象,恢復人體正氣,助養新肉生長,使瘡口早日癒合的治療法則。根據患者虛損情況,分為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法。
11、養胃法:是運用扶持胃氣的葯物,使納谷旺盛,從而促進氣血生化的來源,扶正祛邪,促進康復。具體運用分為理脾和胃、和胃化濁、清養胃陰等不同方法。
二、外治法:中醫外科的外治方法是運用葯物和手術或配合一定的器械等,直接作用於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以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分為葯物療法、手術療法和其他療法三大類。
葯物療法:是運用葯物製成不同的劑型,施用於患處,並賴葯物的性能,使其直達病所,產生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1、膏葯:是按配方用若干葯物浸於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黃丹再煎,利用黃丹在高熱下經過物理變化,凝結而成的制劑。
2、油膏:是將葯物和油類煎熬或搗勻成膏的制劑。
3、箍圍葯:是借葯粉具有箍集圍聚、收束瘡毒的作用,從而促使腫瘍初起輕的可以消散;即使毒已結聚,也能促使瘡形縮小,趨於限局,達到早日成膿和破潰;就是在破潰後,余腫未消者,也可用它來消腫,截其餘毒。
4、摻葯:是將各種不同的葯物研成粉末,根據制方規律,並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時摻布於膏葯或油膏上或直接摻布於病變部位。分為消散葯、提膿祛腐葯、腐蝕葯、平胬葯、生肌收口葯、止血葯、清熱收澀葯、酊劑、洗劑、新鮮草葯直接外用等。
手術療法:依據病變不同可分為切開法、烙法、砭鐮法、掛線法、結扎法等。
其他療法:主要有引流法、墊棉法、葯筒拔法、針灸法、熏法、熨法、熱烘療法、滾刺療法、洗滌法(浸漬法)等。
總之,各種不同方法的運用,主要是醫師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病情的不同階段,擇機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而應用的。有時治療時,可能內外治結合,也可能內治、外治中多種不同的方法聯合應用。如內治方法,運用時,往往是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但應用中不同階段會有所變化,這就是為什麼中醫治療具有十分明顯的個體化特色,而不是一方統百人,一方統一病。

㈢ 什麼叫做無名腫毒,怎麼樣才能治好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中葯 ------ 生梔子 , 搗碎 , 用水或酒 做成糊狀 貼患處 外面用塑料袋套好 一天一宿 一般是腫脹 基本都能好轉的 如果嚴重的 繼續使用 每天換葯一次 一元可以買很多

山梔子,為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是中葯名。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㈣ 怎樣用葯浴治療疔瘡

療是常見的外科疾患,多因臟腑火毒為患,或外感熱毒之邪,郁滯肌膚而成。發病一般較迅速,多發於顏面、手足等處,發於顏面稱「顏面疔」,發於四肢稱「紅絲療」,發於手指末端稱「蛇頭疔」等。初起局部無頭,或有粟米粒狀瘡頭,或癢或麻,繼則紅腫熱痛,以後瘡形擴大,疼痛加劇而呈搏動性,在瘡頭出現白色膿點,破潰後出黃稠膿液,逐漸腫退痛止,趨向痊癒。如果誤治或失治,容易引起「疔瘡走黃」而危及生命。
方一【組成】蔥頭、紫花地丁、生蜜各適量。
【用法】將上三物共搗爛取汁,塗洗患處。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疔瘡腫毒。
【說明】蔥頭能消腫毒,有良好的抗菌消炎作用。紫花地丁為癰腫疔毒要葯,其功能涼血,消腫毒。蜂蜜能止痛解毒,故三者合用,解毒消腫,功效益彰,對療瘡腫毒較為適宜。
方二【組成】萵苣適量。
【用法】將萵苣搗爛,絞取汁,先以針刺破疔瘡頭及四畔,再用萵苣汁擦洗患處。
【功用】清熱瀉火解毒。
【適應證】魚臍疔。
【說明】魚臍疔即疫疔,是指因感染疫毒所致頭面、頸項、手臂初起皮膚小疹,形如蚊跡,繼之瘡頭黑而深,四周紅赤腐漿,出血壞死,形如魚臍狀,發熱惡寒的病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皮膚炭疽等疫患,萵苣功能泄心去熱,解燔炙火毒,故能有效地治療上症。
方三【組成】田螺1個,冰片少許。
【用法】將冰片放入田螺內化為水,取其水塗洗患處。
【功用】清熱消腫止痛。
【適應證】疔瘡。
【說明】田螺性味甘咸寒,能外敷治熱瘡。冰片有消腫止痛瀉火功效,葯理研究表明其有抑菌消炎作用。
方四【組成】10%大蒜液。
【用法】用紗布浸入蒜液,濕洗患處。
【功用】抗菌消炎。
【適應證】唇疔。
【說明】唇疔是指疔生於口唇。大蒜有抗菌消炎之功效,臨床用於治療化膿性組織感染,有較好的療效。
方五【組成】赤小豆150克,大黃35克。
【用法】上葯放沙鍋內,對人涼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熱將葯水裝在帶細跟的新噴壺內,不斷淋洗患處,下接搪瓷盆。如果葯水已涼,加熱後再倒入小噴壺內,再繼續淋洗1遍。每日可淋洗2次,每劑葯可用2日。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疔瘡。
【說明】赤小豆排癰腫膿血,大黃功能清熱解毒。
方六【組成】黃芪、當歸、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100克,白礬50克。
【用法】將上葯研為細末,每次用50克,煎液洗患處。
【功用】托毒活血,祛風散邪。
【適應證】疔瘡。
【說明】黃芪能生血生肌,排膿內托,其托毒之力較強,配伍當歸活血,木通通絡,荊芥穗祛風,地骨皮清熱,諸葯合用,尤適用於疔瘡內毒較盛而欲內陷者。
方七【組成】芭蕉樹根莖500克,石菖蒲全株100克。
【用法】將上葯水煎,以熱氣熏患處,待葯液變溫後,以液洗患處。每日2次,3~5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紅絲疔。
【說明】芭蕉根莖功能瀉熱解毒,治一切腫毒。石菖蒲有祛風去濕、活血解毒的作用,故兩者相伍,可治紅絲疔。
方八【組成】黃連70克。
【用法】黃連加水2 000毫升,煮沸3次,每次15分鍾,冷卻備用,不去渣,不加防腐劑。用時將葯液置於瓷杯內,浸泡患指,葯液以浸沒全部病灶為宜,浸泡3小時後拭乾,外敷黃連紗條,以消毒紗布包紮,然後用膠布固定。每日1次,5~10日為1個療程。
【功用】清熱,泄火,解毒。
【適應證】蛇頭疔。
【說明】黃連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治癰疽瘡瘍、無名腫毒的要葯。現代臨床上亦常用黃連治療皮膚感染性炎症,能使疼痛減輕,炎症消退。
方九【組成】大黃、黃連各15克,陳皮、甘草各12克,白酒1 000毫升。
【用法】將上葯浸於白酒中1周,用時取葯棉蘸葯液擦洗患處,同時將蘸有葯液的葯棉敷於瘡上,每日擦敷4~6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疔瘡。
【說明】方中大黃、黃連皆為清熱解毒的佳葯,陳皮理氣消腫,甘草解毒。

㈤ 中獸醫治療方法概括為哪八法

八法是中獸醫針對家畜病證進行葯物治療的大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療方法。
1) 汗法概念:汗法,也叫散法或解表法。 2)吐法)概念:吐法,也叫涌吐法或催吐法。
3)下法概念:下法,也叫攻下法或瀉下法。一般情況下,將下法分為攻下、潤下、逐水三種。 4) 和法概念:和法,也叫和解法。和法可分為和解表裡、調和肝脾、調和肝胃三種。 5) 溫法概念:溫法,也叫祛寒法。:按照中寒的部位和程度不同,溫法可分為回陽救逆、溫中散寒、溫經散寒三種。
6).清法概念:也叫清熱法,。分類: 臨證常把清法分為清熱瀉火(適用於熱在氣分) 、清熱解毒(適用於熱毒引起的瘡黃腫毒等) 、清熱涼血(適用於熱在營分,血分) 、清熱燥濕(適用於濕熱證);清熱解暑(適用於夏季的暑熱)五種。
7).補法概念 補法,也叫補虛法。有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四種。 8)消法概念:消法,也叫消導法或消散法。

㈥ 治療陽證癰瘍腫毒初起宜用什麼方劑

仙方活命飲
出自《校注婦人良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的功效。
主要成份為:白芷(3克)貝母(6克)防風(6克)赤芍葯(6克)當歸尾(6克)甘草節(6克)皂角刺(炒,6克)穿山甲(炙,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沒葯(6克)金銀花(9克)陳皮(9克)。本方主治瘡瘍腫毒初起而屬陽證者。現代常化裁運用於膿皰瘡、癤腫、蜂窩阻織炎、乳腺炎、化膿性扁桃體炎等屬於熱毒實證者。

㈦ 怎樣用葯浴治療臁瘡

臁瘡又稱「爛腳瘡」,俗稱「老爛腳」,多由長期站立或外負重物,以致影響下肢氣血運行,絡脈失暢,復因濕熱流注,或局部皮膚破損,邪毒乘隙侵入,發為瘡病。病變好發於小腿下部內外臁而名。
本病初起局部先癢後痛,殷紅漫腫,繼則潰爛,形成潰瘍,滋水淋漓,臭不可聞,瘡面呈灰自或暗紅色,日久邊緣隆起,可伴濕疹。潰瘍經年累月,久不收口,即使癒合,亦易復發。患肢常伴有青筋顯露(下肢靜脈曲張)。本病相當於西醫所說的「下肢慢性潰瘍。」
方一【組成】蜜糖、生蔥各適量(視病灶大小而定)。
【用法】將生蔥搗爛成泥狀,絞取汁與蜜糖拌勻,外洗患處,每日1次,病癒而止。
【功用】解毒生肌。
【適應證】臁瘡。
【說明】蔥有解毒殺菌作用,蜜糖功能解毒潤燥,其含有的豐富營養物質(糖類、酶、微量元素等),對下肢潰瘍日久不愈的瘡面有一定的癒合作用。
方二【組成】馬齒莧100克。
【用法】將馬齒莧加水煎湯,與蜜調和,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臁瘡。
【說明】馬齒莧為外科瘡瘍之要葯,有涼血散熱之功效,主治症結、癰瘡疔腫等。現代葯理學研究表明,馬齒莧能抑制各種致病菌,故常用於化膿性皮膚病。
方三【組成】柿霜、柿蒂各30克。
【用法】上兩物加水煎煮,濾取汁外洗瘡面,每日1次。
【功用】解毒生肌。
【適應證】臁瘡。
【說明】柿霜為柿製成柿餅時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含有豐富的糖類物質;柿蒂系柿的果蒂,亦含有齊墩果酸、葡萄糖等營養物質。兩者合用,能促進潰瘍面的迅速癒合。
方四【組成】海蟄皮數張,硃砂微量。
【用法】將海蟄皮切碎,搗爛,用紗布絞取汁,內摻微量硃砂,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行瘀。
【適應證】臁瘡。
【說明】海蟄性味咸平,能清熱消痰,行瘀化積。故可用來治療臁瘡。硃砂,為人工製成的赤色硫化汞,有攻毒燥濕作用。但本品有毒,外用劑量宜輕,一般1~2克。
方五【組成】生豆腐渣500克,茶葉25克。
【用法】將生豆腐渣捏成餅,如瘡面大小。先用清茶水洗凈患處,紗布拭乾,然後貼上,再以紗布包紮固定,每日換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臁瘡。
【說明】豆腐渣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民間常用來治療外科瘡瘍腫痛疾患,效果較好。茶葉有清熱解毒功效,與豆腐渣配合,對臁瘡有效。
方六【組成】生蔥、馬勃各20克,鹽少許。
【用法】將生蔥、鹽共煎湯洗瘡瘍面,用紗布拭凈,再以馬勃(研末)外敷,每日1次。
【功用】解毒殺菌。
【適應證】臁瘡。
【說明】蔥具有較好的殺菌作用。馬勃功能清熱解毒,研究表明,馬勃對各種致病菌有抑製作用,兩者相配,解毒殺菌力更著。
方七【組成】綠豆150克,桐油少許。
【用法】將綠豆煎取汁與桐油調成液狀,外洗患處,再用紗布包紮,隔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生肌。
【適應證】臁瘡。
【說明】綠豆性味甘寒,功能清熱解毒,有利水、消腫、解毒之效。故對臁瘡患者,不但能清熱解毒,還能使創口癒合加快。
方八【組成】鮮蟹、雞蛋黃各2個。
【用法】將鮮蟹生搗爛,絞取汁與雞蛋黃調勻,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生肌。
【適應證】臁瘡。
【說明】蟹性味咸寒,功能清熱散血,續絕傷。蟹性專破血,故能續斷絕筋骨。雞蛋黃氣味俱厚,故能補形。臨床報道治療創面潰瘍,具有較好的療效。
方九【組成】豬骨、豬肝、豬肺、豬血各15克。
【用法】各物搗爛,絞取汁和勻,搽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潤燥生肌。
【適應證】臁瘡。
【說明】豬骨、豬肝、豬肺、豬血皆為血肉有情之品,善於滋陰潤燥生肌,促使創面癒合。
方十【組成】蜂蜜適量。
【用法】將蜂蜜外洗瘡面,外用紗布包紮,隔日1次。
【功用】益氣補中,止痛解毒。
【適應證】臁瘡。
【說明】蜂蜜,能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研究表明,蜂蜜尚有較強的殺菌力,運用蜂蜜外敷,不但能促使創面癒合,還能殺菌預防感染。
方十一【組成】雞蛋10隻。
【用法】將雞蛋煮熟後去白,蛋黃放入小鐵鍋中,用文火炒煎至油出,取出蛋黃油,清瘡後用蛋黃油紗布外洗潰瘍面,並包紮固定,每日1次,10~30日為1個療程。
【功用】滋陰潤燥。
【適應證】臁瘡。
【說明】蛋黃油具有促進潰瘍癒合的良好作用,故被廣泛用於治療外科燒傷、靜脈曲張性潰瘍、麻風潰瘍、皮膚濕疹等疾病。
方十二【組成】金銀花、連翹、黃柏、苦參各9克,川椒6克,艾葉、冬青葉各30克,大蔥3根。
【用法】上葯加水適量,煎沸,將葯液倒入盆內,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洗2次。
【功用】清熱解毒,祛風勝濕。
【適應證】臁瘡。
【說明】金銀花功能解毒清熱,配伍連翹以增強其力,黃柏、苦參清熱燥濕、收斂瘡口,川椒、艾葉祛風除濕,大蔥則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冬青葉為治潰瘍久不愈之佳品。

㈧ 這個秘方可用嗎懂中葯的進

你的用量太大了,而且對於去痘也沒有明顯效果,你仔細看下下面對於這三種葯物的介紹和功效

透骨草
別名:地構葉、地構菜、竹格叉、鐵線草
主治功能:祛風除濕,解毒止痛。用於風濕關節痛;外用治瘡瘍腫毒。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葯豆科植物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

苦參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1.5—3米。主根圓柱形,長可達1米,外皮黃色。單數羽狀復葉,長20一25厘米;小葉l5—36,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很少橢圓形,長3—4厘米,寬1.2—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背面有平貼柔毛。總狀花序頂生,有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花冠淡黃色,旗瓣匙形,翼瓣無耳。莢果長5—8厘米,種子間微溢縮,呈不顯明的串珠狀,疏生短柔毛,有種子1—5顆。花果期6—9月。各地野生,生於向陽山坡草叢中和山麓、郊野、路邊、溪溝邊;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根供葯用,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治療濕熱、黃疽、痢疾、腸炎、皮膚瘙癢等症;莖皮纖維可織麻袋。

【功 效】:清熱,燥濕,殺蟲。

【主 治】:治熱毒血痢,腸風下血,黃疸,赤白帶下,小兒肺炎,疳積,急性扁桃體炎,痔漏,脫肛,皮膚瘙癢,疥癩惡瘡,陰瘡濕癢,瘰癧,燙傷。

【性味歸經】:苦,寒,有小毒。①《本經》:「味苦,寒。」②《別錄》:「無毒。」③《本草從新》:「大苦,大寒。」

入肝、腎、大腸、小腸經、膀胱、心經。①張元素:「少陰腎經。」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胃、大腸、肝、腎四經。」③《本草新編》:「入心、肺、腎、大腸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用葯忌宜】:脾胃虛寒者忌服。《醫學入門》:「胃弱者慎用。《本草經疏》:「久服能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葯物配伍】:《本草經集注》:「玄參為之使。惡貝母、漏蘆、菟絲子。反藜蘆。」配荊芥,祛風燥濕;配木香,行氣止痛、清熱燥濕;配黃柏,清熱燥濕;配黃連,清熱濕熱;配茯苓,清熱利尿。

【別 名】:苦骨(《綱目》)、川參(《貴州民間方葯集》)、鳳凰爪(《廣西中獸醫葯植》)、牛參(《湖南葯物志》)。苦參,又名:苦識、水槐(《本經》)、地槐、菟槐、驕槐、白莖、虎麻、岑莖、祿白、陵郎(《別錄》)、野槐(《綱目》)、山槐子、白萼。苦以味名,參以功名,故名苦參。

【處方名】:苦參、炒苦參、苦參炭

處方中寫苦參指生苦參。為原葯材去雜質及蘆頭和須根,洗凈曬干,切片入葯者。

炒苦參為苦參片用麩炒至微黃入葯者。

苦參炭為苦參片用武火炒至外面焦黑,裡面焦黃,存性,而後入葯者。

【商品名】:苦參。以根條均勻、不帶疙瘩頭、乾燥、皮細無須根者為佳。

【葯用部位】:本植物的種子(苦參實)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動植物資源分布】:我國各地皆有分布。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春、秋採收,以秋采者為佳。挖出根後,去掉根頭、須根,洗凈泥沙,曬干。鮮根切片曬干,稱苦參片。

【拉丁名】:葯材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 原植物 Sophora flavescens Ait.

【炮製方法】:揀凈雜質,除去殘莖,洗凈泥土,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干。《雷公炮炙論》: 「凡使苦參,先需用糯米濃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穢氣並在水面上浮,並須重重淘過,即蒸,從巳至申出,曬干細銼用之。」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生葯材鑒定】:乾燥根呈圓柱形,長10~30厘米,直徑1~2.4厘米。表面有明顯縱皺,皮孔明顯突出而稍反卷,橫向延長。栓皮很薄,棕黃色或灰棕色,多數破裂向外捲曲,易剝落而顯現黃色的光滑皮部。質堅硬,不易折斷,折斷面粗纖維狀。橫斷面黃白色,形成層明顯。氣刺鼻,味極苦。苦參片為斜切的薄片,形狀大小不一,斜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1~1.5 厘米,厚約2~5毫米。質堅硬,切面淡黃白色,有環狀年輪,木質部作放射紋。以整齊、色黃白、味苦者為佳。全國各地均產,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產量較大。顯微鑒定: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多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散有纖維束,纖維束周圍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均勻木化增厚;射線較寬而明顯,幾達至木栓層形成不成環。木質部導管放射狀排列;木纖維束也為晶纖維。粉末:淡黃色。①澱粉粒類圓形或長圓形,直徑4-22μm,臍點裂縫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12分粒組成。②纖維細長,平直或稍彎曲,直徑11-27μm,壁甚厚,非木化,孔溝不明顯,胞腔線形。纖維束周圍的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含晶細胞的壁不增均勻木化增厚;草酸鈣方晶類雙錐形、菱形或多面形。③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7-126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有的數個紋孔口連接成線狀。也有網紋導管。④薄壁細胞類圓形或類長方形,壁稍厚,有的呈不均勻連珠狀,非木化,紋孔大小不一,有的集成紋孔域,有的胞腔含細小針晶。⑤木栓細胞表面觀類多角形,垂周壁有紋孔呈斷續狀,表面有不規則細裂紋。另偶見石細胞。

【中葯化學成分】:根含多種生物鹼(1%-2.5%),以d-苦參鹼(d-matrine)及d-氧化苦參鹼(d-oxyma-trine) 為主,兩者含量之比,因產地不同差別很大,我國東北產苦參中氧化苦參鹼含量較多。另含微量d-苦參醇鹼(d-sophoranole)、l-臭豆鹼(l-anagyrine)、l-甲基金雀花鹼(l- methylcytisine)、l-野靛葉鹼(l-baptifoline)、l-槐果鹼(l-sophocarpine)、N-氧化槐果鹼(N-oxysophocarpine)、l-乙基槐明鹼(l-ethylsophoramine)、槐定鹼(sophoridine)、粉防己鹼等。黃酮類化合物有苦參(kurarinone)、異苦參素(isokurarinone)、去甲苦參素 (norkurarinoe)、次苦參素(kuraridin)、苦參醇素(kutstinol)、次苦參醇素(kuraridinol)、新苦參醇素(neokurarinol)、去甲苦參醇素(norkurarinol)、去甲脫水淫羊霍素 (noranhydroicaritin)、異脫水淫羊霍素(isoanhydroicaritin)、蛇麻素(xanthohumol)、異蛇麻素(isoxanthohumol)及三葉豆高麗槐甙(trifolirhizin,l-maackiain-β-D- glucoside)等。

【中葯化學鑒定】:(1)本品橫切片,加氫氧化鈉試液數滴,栓皮部即顯橙紅色,久置不消失。(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加熱迴流10min,濾過,取濾液1ml,置試管中,加鎂少量與鹽酸 3-4滴,加熱,顯紅色。另取濾液5μl,點於濾紙上,噴以5%三氯化鋁乙醇溶液,晾乾,置紫外燈(254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 (3)取本品粗粉1g,加含0.5%鹽酸的乙醇20ml,加熱迴流1h,濾過,濾液加氨試液使呈中性,蒸干,殘渣加1%鹽酸溶液10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分置三支試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鉍鉀試液,生成紅棕色沉澱;一管中加碘化汞鉀試液,生成黃白色沉澱;另一管中加碘化鉀碘試液,生成棕褐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4)薄層層析:到本品粉末0.5g,加氯仿25ml及濃氨試液0.3ml,放置過夜,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氯仿0.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液。另取氧化苦參鹼和槐定鹼,加乙醇製成每ml 各含0.2mg的混合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用2%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醇-水(2:4:2:1)展開8cm,取出,晾乾,再以甲苯-丙酮-乙醇-濃氨試液(20:20:3:1)展開,展距與第一次相同,取出,晾乾,依次噴以碘化鉍鉀試液和亞硝酸鈉乙醇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兩個棕色斑點。

【來源】為豆科植物皂莢的棘刺。植物形態詳"皂莢"條。

【採集】全年可采,但以9月至翌年3月間為宜。

【葯材】完整的棘刺有多數分枝,主刺圓柱形,長5~15厘米,基部粗約8~12毫米,末端尖銳;分枝刺一般長1.5~7厘米,有時再分歧成小刺。表面棕紫色,尖部紅棕色,光滑或有細皺紋。質堅硬,難折斷。葯材多縱切成斜片或薄片,厚在2毫米以下,木質部黃白色,中心為淡灰棕色而疏鬆的髓部。無臭,味淡。以片薄、純凈,整齊者為佳。
主產江蘇、湖北、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此外,廣東、廣西、四川、安徽、浙江、貴州、陝西、江西、甘肅等地亦產。

【化學成分】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炮製】揀去雜質;用水浸泡,潤透後切片,曬干。

【性味】辛,溫。

①《綱目》:"辛,溫,無毒。"

②《醫林纂要》:"辛咸,溫。"

③《四川中葯志》:"性溫,味辛,有小毒。"

【功用主治】搜風,拔毒,消腫,排膿。治癰腫,瘡毒,癘風,癬瘡,胎衣不下。

①《本草圖經》:"米醋熬嫩刺針作濃煎,以敷瘡癬。"

②楊士瀛:"能引諸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義補遺》:"治癰疽已潰,能引至潰處。"

④《綱目》:"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⑤《本草崇原》:"去風化痰,敗毒攻毒。定小兒驚風發搐,攻痘瘡起發,化毒成漿。"

⑥《四川中葯志》:"治風熱瘡疹,並能通乳。"

⑦《葯材學》:"治扁桃體炎。"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醋煎塗,研末撒或調敷。

【宜忌】《本草經疏):"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選方】①治癰疽惡毒,外發內發,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則痛極大腫,在胸膈腰脅肚腹腸胃之內者,則痛極大脹:皂莢刺飛尖一兩,乳香、沒葯、當歸、川芎、甘草各二錢,白芷、花粉、金銀花各五錢。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後服;毒在中半飽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潰。(《醫鑒初集》)

②治癌瘭惡瘡:皂角刺(燒存性,研)、白及少許,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③治婦人乳癰:皂角刺(燒存性)一兩,蚌粉一錢。和研,每服一錢,溫酒下。(《仁齋直指方》)

④治瘡無頭者:皂角刺(陰干燒灰),為末,每服三錢,酒調,嚼葵菜子三、五個,前葯送下。(《儒門事親》)

⑤治痔疾,肛邊癢痛不止:皂莢刺二兩(燒令煙盡),臭樗皮一兩(微炙),防風一兩(去蘆頭),赤芍葯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上葯,搗羅為末,用釅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葯,和丸,如小豆大,每於食前,煎防風湯下二十丸。(《聖惠方》皂莢刺丸)

⑥治腹內生瘡在腸臟: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溫服。不飲酒者,水煎亦可。(《藺氏經驗方》)

⑦治大風癘瘡,體廢肢損,形殘貌變者:皂角刺飛尖一斤(微炒,研為極細末),赤鏈蛇一條(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兩,生半夏二兩,真鉛粉一兩。俱炒燥,研為末,和皂莢刺末,一總水泛為丸,如綠豆大,曬干,入凈磁瓶內。每早晚各服三錢,白湯下。(《本草匯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燒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婦人良方補遺》)

⑨治小便淋閉:皂角刺(燒存性)、破故紙等分。為末,無灰酒服。(《聖濟總錄》)

⑩治小兒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腦子少許,漱口,摻入舌下,涎出自消。(《聖惠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扁桃體炎
皂角刺3錢水煎,早晚2次分服。觀察10例,1例無效(並發扁桃體周圍膿腫),其餘均在2~8日內治癒。大都在服葯次日,體溫及白細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覺症狀及扁桃體紅腫減輕

㈨ 怎樣用葯浴治療癰疽

癰是指由多個相鄰的毛囊及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感染,有時是由1個癤或多個癤腫發展而成,一般瘡面淺而大。常發生於較粗厚的皮膚處,如頸項部或背部、腰部等。其主要症狀是初起局部為一片醬紅色浸潤區,稍高出正常皮膚,堅硬疼痛,病變繼續發展,表面出現多個膿頭,狀如蜂窩,中央部常壞死潰爛,周圍紅腫范圍較大,無明顯界限。病程中常伴有高熱、寒戰、頭痛等症狀。
疽是指發於肌肉筋骨間的瘡腫,瘡面一般較深,臨床分有頭疽和無頭疽兩類。有頭疽屬陽性瘡瘍,根據形態和發病部位的不同而命名,如發背、腦疽等;無頭疽屬陰性瘡瘍,其病位較深,多發於筋骨之間或肌肉深部,一般病程較長,如缺盆疽、環跳疽等。由於癰與疽形態相似,且可以互相轉化,所以習慣上往往癰疽並稱。
方一【組成】蔥、麻油各適量。
【用法】將麻油煎蔥至發黑,趁熱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腫毒初起。
【說明】蔥能通氣,消腫毒,葯理學研究表明,蔥對多種致病菌有殺滅作用。麻油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之功兩者相合,解毒消腫,故能有效地治療腫毒初起。
方二【組成】麻油適量。
【用法】將麻油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涼血。
【適應證】癰瘡腫毒。
【說明】麻油能解毒涼血,外敷一切惡瘡疥癬。有生肌長肉,止痛,消癰腫的作用。
方三【組成】蔥汁適量。
【用法】用蔥汁外洗患處,每日4或5次。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一切腫毒。
【說明】蔥汁功能散瘀血,止痛,具有良好的解毒消腫的作用。
方四【組成】絲瓜適量。
【用法】將絲瓜搗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涼血解毒。
【適應證】癰疽不斂,瘡口太深。
【說明】絲瓜性屬寒物,味甘體滑。有解毒、清熱、涼血之功,凡癰疽瘡瘍均可用。
方五【組成】萎黃蔥葉適量。
【用法】將萎黃蔥葉煮沸,取汁浸漬患指。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甲溝炎。
【說明】蔥葉功能解毒消腫,故可用於治療化膿性甲溝炎、指頭炎。
方六【組成】豬蹄1隻,薔薇根50克,炙甘草、芍葯、白芷各25克。
【用法】將上五物切碎,以水2 000毫升,煮豬蹄,取汁1 000毫升,去滓,下諸物,再煮取500毫升,以洗瘡。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癰疽等毒潰爛。
【說明】豬蹄,能解癰疽,消毒氣,去惡肉。薔薇根治熱毒風,癰疽惡瘡。甘草、芍葯、白芷皆有解毒消腫之功,諸物合用,故能有效地治療癰疽等毒潰爛。
方七【組成】米漿水適量,食鹽少許。
【用法】用米漿水人鹽少許,加熱漬洗患指。
【功用】清熱涼血。
【適應證】手指腫毒。
【說明】米漿水即米泔水,性味「甘寒,無毒」,功能清熱涼血,故常被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瘡瘍腫毒。
方八【組成】白及55克,松香25克。
【用法】將葯物放沙鍋內,對入涼水300毫升,煎沸去渣,趁熱將葯水裝在帶細眼的新噴壺內,不斷淋洗患處。已用過之葯水不要再用,需另補加適量水,煎後繼續再用。每劑葯可重煎3次,使用3日(冬季),夏天只能使用1~2日。
【功用】解毒消腫,祛腐生肌。
【適應證】瘡癰潰瘍疼痛,不易收口者。
【說明】白及為外瘍消腫生肌之要葯。松香,外敷可祛膿拔毒。
方九【組成】夏枯草25克,金銀花、赤芍、拳參、白芷各30克,地丁4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連翹、丹皮各15克。
【用法】上葯共煎液,1/4的葯液留作濕敷,3/4的葯液用作熏洗。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癰腫未化膿者。
【說明】夏枯草性味苦辛寒,功能清熱散結,主寒熱,瘰癧,頭瘡。葯理學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有較廣的抑菌譜,作用亦較強。配伍金銀花等葯,其效更強。
方十【組成】一枝黃花65克,野菊花根20克。
【用法】上葯加醋適量煎水,趁熱熏洗瘡口。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適應證】癰腫潰後腐肉不脫者。
【說明】一枝黃花常用作清熱消炎劑。野菊花根有清熱解毒之功。
方十一【組成】鮮蒲公英30~60克。
【用法】上葯煎水外洗患處。每日1或2次。
【功用】解毒消腫。
【適應證】癰腫初期。
【說明】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證,可服可敷,頗有應驗。

如何治療口瘡

上火,排便 問題都可以通過 「黃三片」解決,一次4粒,一般小包的大概在18粒左右,才三毛錢,包裝高檔點可能會買三、四塊錢。

其它問題嘛,沒事可以吃點維生素B1、B2、VC,也都是幾毛錢一小瓶,一瓶大概在100粒左右.

然後,可以買點羅漢果泡水喝,羅漢果分大中小三等,大的一般2元一個。一個最少可以喝一個星期多,放多放少自己掌握。(關於羅漢果的詳細功效,在網路隨便一搜就有)

閱讀全文

與如何用中獸醫的方法治療瘡瘍腫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焦油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289
草酸用什麼方法能夠去掉 瀏覽:224
紅參原液的使用方法 瀏覽:1002
用電腦鍵盤關機操作方法 瀏覽:741
牛皮癬運動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503
噴霧香水使用方法 瀏覽:682
戒除美沙酮的最佳方法 瀏覽:12
大池過濾器安裝方法 瀏覽:507
測量方法技術的起源 瀏覽:363
崗位分析方法的選擇依據是 瀏覽:984
食用鑄鐵消除內應力最好的方法 瀏覽:518
測量透鏡焦距的方法哪個好 瀏覽:194
3x97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57
益節美國氨糖食用方法 瀏覽:561
飛利浦溫奶器使用方法 瀏覽:925
FDMS顆粒物測量方法 瀏覽:777
2015新君威後備箱進水解決方法 瀏覽:931
北京標桿企業調研方法有哪些 瀏覽:115
鉛筆生活技巧和方法 瀏覽:539
煙氣控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