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提煉寫問題的方法

如何提煉寫問題的方法

發布時間:2022-09-12 06:39:02

『壹』 如何恰當地提煉分論點

如何恰當地提煉分論點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所以,要特別注意分論點的確立。中心論點確定之後,如何展開論述,這是學生最犯難的時刻。搜腸刮肚,無理可講,蹙眉咬筆,難下一言的現象極為普遍。即使勉強成篇,也大部分空洞無物,或直通通地擺論據,或貼標簽式地下結論,更有甚者東拉西扯,越出中心論點之軌。究其原因,在於學生認識的模糊,思維的混亂,理論水平的低下,析理方法的缺乏。要改變這種「言不成理」「強詞奪理」的現狀。筆者認為,必須在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理論水平的前提下,促使他們的寫作思維趨向於「條理化」、「清晰化」,讓他們學會在中心論點的制約下提煉出適當的分論點。
一、分論點幾種常見的形式
(一)並列式
即對中心論點進行條分縷析,分解出幾個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全面性。
論證的層次作橫向展開,分論點之間的關系是並列的,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對中心論點或論述的中心問題展開論證。並列式的各個分論點,看起來是各自獨立的,其實是緊密相關、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並列展開是打開和擴展思路的重要方法,從而也是使論點得到盡量充分和完善的論證的手段。一個論點確立之後,想著可以從哪些方面論證它,把可以用來論證的方面一一聯想起來,排列出來。這樣,思路就打開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擺出來,這樣,對論點的論證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並列展開的過程中,還可以用對照的形式展開分層論述,把兩種事物、意思、態度或行為有意識的加以對比,以突出證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從而達到論證的目的。
先看一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談骨氣》(吳晗作),「談骨氣」是一個論題型的標題,可談的東西很多,但作者從孟子的名言入手,認為只要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者中之一的就是「大丈夫」,就是有骨氣的人,而這類人古往今來,不勝枚舉。因此作者把「中國人是有骨氣的」定為全文的中心論點,並把它切割成三個分論點,來有力地支撐這個中心論點,請看圖示:
分論點① 富貴不能淫:文天祥寧死不屈,拒絕高官厚祿
分論點② 貧賤不能移:古代一貧者寧可餓死,不受嗟來之食
分論點③ 威武不能屈:聞一多面對國民黨手槍,拍案而起
為了有力地論述「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個中心論點,作者從經濟利益、人格尊嚴、個人安危三個方面入手,並舉出典型的事例,使每一個分論點都強有力地證明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建立並列式分論點的好處在於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論述觀點,使文章條理清晰,論述充分,避免了論述片面、空泛的不足。
又如:
<<談意氣>>
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
人有意氣,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
人有意氣,才能摧不垮,壓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這山望著那山高新解》
①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精神;
②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進取開拓的精神;
④這山望著那山高,是一種力爭上游的精神。
<<梅花香自苦寒來>>
①苦可以激發進取心;
②苦可以培養堅強的的意志
③苦可以培養創造精神.
論證中平行結構的幾個方面的展開與說明,是中心論點的具體化,恰似文章結構中的總分關系。一般來講,在應試議論文的寫作中,適時恰當地採用平行結構,有如下一些好處: 首先,能使文章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議論文重在闡明道理,而要說明某個問題,如能分成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往往可以使議論顯得有條不紊,多而不亂。其次,從議論的力度和效果來看,採用平行結構往往能使議論氣韻酣暢,有如重浪排闊,給讀者造成強烈印象,從而增強了議論的說服力。
再次,議論時恰當合理地採用平行結構,能顯示出作者在特定的思維范圍內的不同指向的深度開掘,體現出作者思維的深刻程度。
可以說,平行結構是應試作文寫作中快速成文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層進式
即對事理作縱深剖析,以顯示思維的深刻性。
在論說文的寫作中,我們經常採用逐層深入的寫法。所謂逐層深入,就是論說的問題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由「是什麼」到「為什麼」再到「怎麼辦」,即我們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論證過程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發展的過程。圍繞文章的中心論點或議論的中心問題,展開層次,逐一闡述,最後得出結論。運用層次展開的論證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論點的統帥下,確立幾個從屬於中心論點、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的分論點,通過對分論點的逐一闡述,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有力的證明。
如《我們應該珍惜時間》
① 珍惜時間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思想認識)…… 是什麼
② 珍惜時間是學有所成的保證。
(作用) …… 為什麼
③ 珍惜時間應落實到行動中去。
(做法) …… 怎麼樣
我們應該珍惜時間」這一中心論點,其實包含著三層含義:(1)是什麼,(2)為什麼,(3)怎麼做。他們之間是有一定的邏輯關系的,只有先有了正確的思想認識,才能認清其意義和作用,才會把「惜時」化為自覺的行動。建立這樣的層進式的分論點,能使說理透徹,邏輯思路清晰。
再看一個例子:《說節儉》,可以先確立一個中心論點,教育廣大青年勿忘節儉精神。這是針對當今青年學生生活奢侈浪費的現象有感而發的,因此,論述時把「對青年學生的勸導」放在最後,也就是最應強調突出的一層,前面再設置兩層作為鋪墊,於是又可切割成在內容上逐層深入的三個層進式的分論點:
分論點① 節儉是古聖今賢提倡的美德
分論點② 當今社會仍需提倡節儉
分論點③ 我們青年學生尤其應該提倡節儉
上面兩個例子,一個屬於結構上的層進式分層論證,一個屬於內容上的層進式分層論證。運用層進式論證方法能使文章分析層次清楚,更好地顯示分析論證的條理性和深刻性。
又如:
<<在困難面前>>
①要承認困難,因為困難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②要不怕困難,因為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
③要分析研究困難,千方百計地戰勝困難.
(三)對比式
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正確的觀點和做法都有與之對立的觀點和做法存在。寫作議論文時,如果能把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和做法放在一起加以對比,建立對照式的分論點,必定能更好地彰顯正確觀點的可信,暴露錯誤觀點的荒謬。請看例子:文題——《知恥應後勇》
分論點① 知恥不後勇,必定自甘墮落,遺恨千古。

對照

分論點② 知恥而後勇,化恥辱為上進的動力,也有成功的一天。
要把「知恥應後勇」的理由論述充分,把中心論點切割成兩個對立的分論點,在對照中顯現「知恥而後勇」的重要,「知恥不後勇」的惡果,中心論點自然可以讓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了。建立對照式分論點的好處在於能使觀點、做法的利弊善惡對比更加鮮明直觀,論述更有力量,說理的穿透性更強。即將事理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以顯示思維的鮮明性.
又如:
《習慣》(上海市高考試題),
這也是一個論題型標題,先確定一個中心論點。由於習慣有好壞之分,於是論點也應包含兩方面:我們應培養良好習慣,杜絕惡習。 根據分析,可切割成以下分論點:
分論點① 良好的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
對照 為什麼
分論點② 惡習將對你遺害無窮
分論點③ 良好的習慣應從小培養
並列 怎麼做
分論點④ 克服惡習要有堅強的意志《習慣》
再如:
<<學貴多問>>
①多問可以相互參照,便於釋疑;
②孤陋寡聞導致學業荒廢。
又如:
《如何估價自己》:
①正確估價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不斷努力,不斷前進;
②過高地估價自己,瞧不起別人,剛愎自用,不思努力,就會停滯不前。
二、提煉分論點的方法
如何圍繞中心論點提煉出適當的分論點?首先,要學會通過對中心論點的分析,理解中心論點的內涵,確定議論文的中心論點 ,同時弄清作文的要求。這是能否正確提煉分論點的前提條件,也是防止偷換論題、轉移話題的關鍵。其次,要懂得根據中心論點提煉分論點,是對各種事物和現象分析的結果,是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相關性(相同、相異、相因、相反、相成等)的抽象,概括的結果,是以果(中心論點)推因(分論點)的思維過程。
(一)闡釋內涵
這種方法是對中心論點的內涵的揭示與闡發,是對某一論題思索認識的結果。
如初語教材中《理想的階梯》一文,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奮斗是理想的階梯」,並列的幾個部分可以說是對「奮斗」一語的分解與具體化:
《理想的階梯》
中心論點:「奮斗是理想的階梯」
1、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2、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3、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
一些抽象的文題,如《知識就是力量》、《時間就是一切》等常用此類結構布局謀篇來進行議論. 論述得既簡明而又頗有深度,得了很高分數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分析理由
議論文常要論述某種主張、做法,而要證明應不應這樣做,最好的方法真過於談作用說危害了。即主要是從原因這個角度來設立分論點,通過用「為什麼」來設問達成,在論述過程中,闡明幾個並列的理由,證明應不應這樣做。
比如宋代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一篇精短議論文《勤有三益》,作者為了說明「為人當勤勞」這一觀點,就採用了如下的平行結構:
1、勤勞,可以有所獲免飢寒也;(創財)
2、勤勞,可以有所勞延壽考也;(健體)
3、勤勞,可以有所事遠淫邪也。(修身)
即主要是從原因這個角度來設立分論點,通過用「為什麼」來設問達成,在論述過程中,闡明幾個並列的理由,證明應不應這樣做。
又如,高考優秀作文有一篇作文叫《嚴於律己,寬於待人》,作者在論證時,也用了此種結構:
正確態度:寬於待人,嚴於律己。
1、寬於待人,才會有知人之智;
2、嚴於律己,則會有自知之明。
又如〈〈愛〉〉
1. 因為愛,任長霞直面黑暗,九死不悔。
2. 因為愛,叢飛燃燒自己,點燃希望。
3. 因為愛,黃伯雲亮劍出手,奮斗不息。
論述主張、做法類的議論文常用此形式,如《學生要不要參加家務勞動》、《課外閱讀小儀》。
(三)探尋方法
《請帶上你的三件法寶》
①科學是戳破迷信的假面具的利劍,這是最有力的一件法寶。
②懷疑是啟動科學大門的密碼,這是打破迷信的第二件法寶。
③探索實踐是埋葬迷信的鐵鍬,這是第三件法寶。
此種類型主要從「怎麼辦」的角度來設立分論點。
(四)運用對比
《如何估價自己》
①正確估價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長處,又看到自己的不足,就會不斷努力,不斷前進。
②過高地估價自己,瞧不起別人,剛愎自用,不思努力,就會停滯不前。
將兩種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情況,分解成正反兩個方面,從而從正反兩個方面提煉分論點,以顯示思維的鮮明性。
在展開分層論述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採用什麼樣的論證結構展開分層論述,應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以及題目或材料本身的特點和具體情況而定。無論是遞進展開、並列展開還是對照展開,都各有特點,各有長處,因而在確立論述的方法來展開分層論述時,應注意找准方法與具體寫作情況之間的最佳結合點,不可草率從事。
二是分層不宜過多。由於受篇幅和時間的限制,論說展開的層次不能過多,否則往往會顯支離破碎,雜亂無章,反而會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論證的效果。一般說來,以分三到四層為佳以上的幾種提煉分論點的方法,為了方便起見,將它們分開講述,其實,在實際運用中過程中,往往是交叉、綜合使用的。只要我們在使用這些方法的過程中,掌握好圍繞中心論點,提煉分論點的原則,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貳』 怎樣提煉分論點

怎樣提煉分論對於一篇議論文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分論點的有無、當否,直接影響到思路是否清晰,說理是否透徹,結構是否合理,最終影響到文章的整體效果的優劣。在議論文的寫作訓練中,很多同學深感苦惱的一個問題是不會圍繞中心論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地展開分析說理,文章常常表現出思路狹窄、閉塞,內容膚淺、單薄,說理寬泛、蒼白,表達模糊、籠統的毛病。學會圍繞中心論點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構設分論點,鋪展行文,這是克服上述毛病的有效途徑之一。一、 追問原因法,就是把中心論點作為結論去追溯這個結論產生的條件和原因,或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或揭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形成分論點。由於因果聯系是存在於一切事物和現象之間的一種普遍聯系,因此,運用因果分析法形成分論點是議論文寫作中使用得較多的一種方法。例1:2005年高考北京地區高考作文題為:以安為題材,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寧、安逸以及安於等意思,自行選定角度寫議論文。字數:不少於800字。 提煉: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中心論點),如:安全是生產得到保障的前提。再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於是得到分論點: ⑴沒有安全,生產將受到威脅,;⑵沒有安全,勞動者生命得不到保障;⑶沒有安全,長期贏利的目標無法實現。例2:古訓說:不以規矩,難以成方圓。現代人說,如何創新,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框框,突破規矩。請以規矩為話題作文。 分析: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中心論點):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再對這個句子表述的現象追問原因,於是得到分論點 : ①沒有規矩,個人不能成才;②沒有規矩,集體不能穩定;③沒有規矩,國家不能發展。 例3:2000年的高考話題作文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所謂追問辦法法,就是解決論證中的怎麼辦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具體措施和途徑。這些具體措施和途徑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論點。採用追問辦法法提煉分論點,也必須先確立中心論點。例1:05年江西高考,話題臉提煉:先把話題(題目)擴展成一個句子(即中心論點):城市的臉(即外顯的給外人的整體形象)要美化。然後追問美化的方式:⑴美化自然環境;⑵改善城市治安;⑶提高市民文明素質。例2:06年湖南高考,題目談意氣提煉:先把題目談意氣中的關鍵詞意氣擴展成一個句子(即中心論點),:人要有意氣,然後追問:人怎樣才能有意氣?於是得到三個分論點:⑴堅韌不屈,不畏風霜,不畏冷雨;⑵勇敢不懼,勇往直前,不怕犧牲; ⑶自信樂觀的,幾多風雨陰霾,總能撥開雲霧見陽光例3:命題作文《學會欣賞別人》。 追問結果法,就是把由話題(標題)確定的中心論點作為前提,去推想在這個前提下將會產生的結果(意義、價值、影響)。 例1:話題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提煉: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為前提,可以去闡發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意義(結果)。這樣我們可以想到:⑴在思維領域,正因為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那麼多發明創造,才有百家爭鳴的局面;⑵在文學藝術領域,正因為答案的豐富多彩,才有風格的多樣、創作方法的多樣,才有百花齊放的絢麗多彩;⑶在經濟領域,正因為答案豐富多彩,我們經濟才繁榮,社會生活才豐富多彩。例2:以擁抱生活為話題提煉:話題擁抱生活即為中心論點,無須擴展成句子,用推想結果的方法提煉:⑴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會樂於為生活付出;⑵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會有奮斗的力量;⑶擁抱生活,熱愛生活,就會創造美好的生活。 例1:06年廣東高考,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提煉:將話題變具體一點為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為它作中心論點,謂語雕琢可涉及的人有: 叢飛,李春燕,洪戰輝等,於是可以組合成文章主體部分的三個內容:⑴叢飛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⑵李春燕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⑶洪戰輝等用愛雕琢心中的天使。 例2:以最美的顏色為話題作文提煉:把話題補充為什麼是最美的顏色,於是可得到分論點:⑴綠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是生命的顏色;⑵紅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象徵熱情;⑶白色是最美的顏色,因為它象徵純潔。例3: 如理想話題提煉:文章的中心論點可以是奮斗是理想的階梯,對主語奮斗一詞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具體分分解,分析概念階梯(奮斗)的能指和所指,即可形成分論點:①刻苦勤奮,是理想的階梯; ②珍惜時間,是理想的階梯; ③迎難而上,是理想的階梯。5.追問內容法即問一個關涉哪些方面 例1:05年江西高考,話題臉提煉:將話題擴展為一個句子:三國戲是一部臉戲(中心論點),再對謂語臉戲,內涵和外延,進行具體分分解,即得到三個分論點:⑴三國戲是一部關於奸絕曹操的臉的戲;⑵三國戲是一部關於智絕諸葛亮的臉的戲;⑶三國戲是一部關於忠絕關羽的臉的戲。例2: 06年廣東高考,話題雕琢心中的天使提煉:將話題補充為一個句子:一代大家蘇軾雕琢心中的天使。然後對賓語天使具體化,即得到分論點:⑴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愛國的天使(國家危難時);⑵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樂觀的天使(受貶時)⑶一代大家蘇軾把自己雕琢成的詞壇的天使(文學上)。 例3:《拒絕窩囊廢》文題提煉:題目即為中心論點。對窩囊廢進行分析,分析它的能指和所指,可以形成三個分論點:(1)拒絕平庸無能者(提倡德才兼備);(2)拒絕怯懦無聊者(提倡敢作敢為);(3)拒絕鼠目寸光者(提倡志存高遠)。 值得說明的是:⑴ 沒有明確的話題的作文,如材料作文以及話題隱含的作文,都可以先將觀點用一個句子表述出來,然後再根據以上方法提煉分論點;⑵在具體作文時,上述五種有時要同時用到其中的幾種,如:06年湖南高考作文談意氣(命題作文),有一篇滿分作文所提煉的三個分論點為:舍我其誰的意氣,使人奮起;獻身理想的意氣,使人勇敢;勇於探索的意氣,是人們發揮潛能的金鑰匙。這三個分論點就使用了第一和第四種方法。再如:廣東考生一篇優秀作文,四個分論點為:洪戰輝責把自己雕琢成具有責任之心的天使;徐本禹把自己雕琢成具有報恩之心的天使;李春燕把自己雕琢成具有執著之心的天使;邰麗華堅強把自己雕琢成具有之心的天使。四個分論點運用於了第四和第五種方法。 二、分論點的表述使用分論點的要求是:扣得住、分得開、排得順;同時要求語言表達警句化。 1.扣得住,是說所列的幾個分論點應該從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 。如果是有的從是什麼的角度說,有的從為什麼的角度說,又有的從怎麼辦的角度說,就是沒有扣得住中心觀點,這樣寫文章實際上論點就難以集中了。比如有的同學以讀書樂為題列了如下的論述提綱:讀書是苦的,但苦中有樂;讀書要有目的、有方法,才能真得其樂;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所以其樂無窮。這三條,每條回到一個問題,而不是從同一角度回答同一問題,就是沒有扣准。 2.分得開,是說所列分論點之間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疊,沒有包容關系 。某同學以讀書樂為題列的如下提綱就沒有分開:讀書可以增長知識,充實頭腦,一樂;讀書是一種高雅的精神活動,二樂;讀書可以提高素質,陶冶情操,三樂。第三條所說的提高素質實際包容了第一條的增長知識,充實頭腦,而陶冶情操與高雅的精神活動也有交叉:這就造成了邏輯混亂,思路不清。 3.排得順是說分論點的先後順序要合乎邏輯,合乎情理 。也是以讀書樂為題,某同學的如下提綱就有排得不順的毛病:讀書能使人解煩惱,振作精神;讀書能給人豐富的知識,高度的智慧;讀書能使人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讀書能使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情操。這幾個分論點都是從為什麼的角度闡述讀書樂的,所以是扣得準的。但它有分不開的問題,第1和第3似乎可以合並,現在開說必交叉。這里還有順序的問題,第1、第2,應本資料來自廣祥大語文該先說哪一條?恐怕得先2後1;第3、第4,應該先說哪一條?恐怕得先4後3。如果1、3合並,那麼比較合理的順序應該是:讀書能給人豐富的知識,高度的智慧;讀書能使人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情操;讀書能使人精神振奮,熱愛生活,熱愛工作。下面的提綱就符合扣得住、分得開、排得順的要求:⑴針對青年人,從為什麼的角度回答問題 :讀書可以增加知識;讀書可以明辨是非;讀書可以增長才幹;讀書可以陶冶情操。 :讀書可以增補知識;讀書有助於工作;讀書有益於教育子女。 :讀書可使老有所養(神);讀書可使老有所長(智);讀書可使老有所為。

『叄』 如何提煉科學問題如何提煉科學問題

在撰寫自然科學申請書或類似的課題申報書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明確研究對象,以及針對這個研究對象有哪些科學問題要研究。這里一定要體現出管理學科的特點,那就是通過對現實生活的觀察,總結出重大的現實問題,並從中提煉出待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通過對這些關鍵科學問題的研究又能夠回過頭指導實踐。這才符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部所提倡的做「頂天立地」的科研的指導精神。

在提煉科學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符合幾個特徵:

(a)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b)問題是新的,或是老問題在新形勢下產生了新的變化;
(c)已有的技術方法均不能解決,要研究新的方法。

如果不符合(a),那這個問題沒有研究的意義,因為不具備指導性;如果不符合(b),說明此問題都被研究過了,更沒有研究的意義;如果不符合(c),那即便這個問題是新的,但是用已有的方法就可以解決了,也用花大力氣去研究了。所以說,以上幾個特徵缺一不可。

在符合這幾個特徵的基礎上,還要特別注意:(1)體現創新思想!要讓評委有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的感覺;(2)最好能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與中國的國情緊密結合(如果是很基礎性的研究則不需要)。

『肆』 如何提高總結提煉能力

提高總結歸納能力:①總結歸納是對知識的再加工和重組;②多閱讀,多積累素材;③注意總結的時機,不要在對知識還不熟悉時就開始總結;④多觀摩,選擇性背一些好的範本,並對其進行模仿;⑤多練習,既可用筆記和圖表,也可口頭總結,多和好友互助,互相講解;⑥能力的提高需要時間和過程,不要想一蹴而就。
學習中的總結歸納即是用自己的語言把知識重新組織並表達出來,本質上是對大腦中已攝入知識(注意:不是對書中知識)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大腦中積累知識越多,大腦在知識間進行聯系和區辨的能力就越強,對知識進行總結和歸納也就更輕松。因此,提高總結歸納能力,首先要多閱讀,多積累素材,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見多才能識廣。
在學習中,如果只學了部分知識,就開始對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或者,對知識還相當陌生,就開始總結歸納,此時,總結歸納出來的知識結構未必對知識有整體性的把握,未必能很好地兼容後續要掌握的知識。因此,學習的開始階段,可不急於總結歸納,不急於下判斷,作結論,保留部分知識的不確定性,保持對知識的開放狀態。當對整個知識的理解更深入,自己站的位置更高以後,總結和歸納才會更有條理。總結歸納更多是用在復習中對知識的回顧和重組,而不是一邊學習一邊就總結歸納。
寫作的能力是總結歸納能力的基礎,因為良好的寫作能力,其背後體現的是良好的思維能力、良好的對思維中素材進行取捨和組織的能力。當遇到好的文章、好的筆記、好的論述答題、淺顯易懂的書籍時,可對這些範本多觀摩多模仿,並選擇性地背誦一些,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的同時,也在提高總結歸納的能力。
平日里多思考一些這類的問題:一本教材,若自己來編排,該如何確定目錄順序?若把知識向別人講解,該從何開始講起?該先講A還是B?當你這樣思考時,你已在進行總結和歸納了。也可從模仿老師、他人或網上的筆記,把書上知識用目錄樹或圖表的形式表達出來,逐漸過度到自己獨立地建立出更加完善的筆記結構。
作業和考試中的一些答題,即是從大腦思維中選擇和提煉一些知識,用文字寫出來,這也是一個總結歸納的過程。但很多學生在學習中,並不主動對知識進行回顧重組,而是過分依賴做題和測試來提高能力和成績,是其總結歸納能力不高的原因。
有時候你覺得看懂了聽懂了,知識還未必是你的;正確地把題做出來了,知識也未必是你的;但若你說出來了,並且把他人說懂了,知識就肯定是你的了。經常和好友組隊,互相向對方敘述書中的知識,互相檢查和指正。這是很好的學習手段,長期使用也能大幅地提高總結歸納能力。
總結歸納能力是比較基礎的能力,其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練習了未必會馬上看到效果。比較而言:答題或寫作的方法更正式,較累,有嚴謹的評測體系,若做得不好,容易傷害積極性;而組隊互相講解的方法較隨意,更有趣味性,表達得不好也不會太傷人。而且經常和他人進行相互講解模擬,不僅能提高總結能力,也能提高用言語交流和溝通的能力。

『伍』 如何提煉科學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的提煉

自2001年7月《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實驗稿)》頒布至今,已經過去了14個年頭,這意味著在我國很多地區小學科學課程改革已經完成了兩輪的實驗。這一次課程改革不僅是課程設置的變革,把原來的「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課」,更是課程理念的變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倡導探究式教學方式。課程性質從注重知識技能的傳授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十幾年的摸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科學課堂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強調問題來自學生、盡可能讓學生自己通過探究尋找答案、開始使用探究式教學方式、通過動手做學習科學、廣泛運用合作學習方式[1]……但是,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公眾、家長,對科學教學的質量都還不是十分滿意。

「什麼才是好的科學教學」,這個問題困擾著包括骨幹教師在內的大部分科學教師。對學科本質的追問促使科學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科學教學最本真的問題:什麼是科學?影響科學教學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哪些問題是科學教學最關鍵的問題?破解了這些問題,就能為科學教學「保底」,讓新教師少走彎路,讓更多的科學教師更自信地走進科學課堂。
教學關鍵問題,是決定學科課程實施質量的核心問題。問題的提出基於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和學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基於學生學習的規律和特點,問題指向教師學科教學實踐能力發展的障礙點、關鍵點和生長點。[2]
一、撿拾散落的珠貝
提煉關鍵問題的第一步彷彿在沙灘上散步,仔細搜尋散落的珍珠和貝殼。課標、教材、課堂、教研活動都是我們提煉關鍵問題的「海灘」。
1. 來自課標的問題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那麼,什麼是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課程性質決定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因此,「什麼是科學素養」是每一位科學教師首先要明確的問題。
再如,教學方式變革是本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課程標准將「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作為一個基本理念提了出來,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3]因此,「探究學習的基本特徵是什麼」應該是每一位科學教師能夠清晰回答的問題。
2014年,科學課標修訂委員會對小學科學課標做出了結構性調整,將原來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三大內容領域擴充為四大領域,即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凸顯了對技術素養的要求。為了應對這種變化,「怎樣在科學課中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成為每一位科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2. 來自教材的問題
每一套教材的編寫都有其指導思想、基本思路、體例框架和編寫特色,但是,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教材很難把編者的這些想法外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解讀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翻開任意一套小學科學教材,我們都能看到大量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有一類涉及對學生識別與控制變數能力的培養。以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例,這類活動包括比較柔韌性、比較吸水性、溶解的快與慢、聲音的變化、減慢食物變質的速度、探究種子發芽的條件、蚯蚓的選擇、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擺的研究、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因素、控制生銹的速度等,內容涵蓋3~6年級的8本教材。怎樣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學生識別與控制變數的能力?四個年級的培養目標該怎樣制訂?能力培養的梯度該怎樣搭建?教材編寫者在編排這些活動的時候是怎樣設計的?能力的培養有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知識的積累也存在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這些都需要教師在正確解讀教材文本、理解編者意圖的基礎上,合理設定各階段培養目標。這樣,我們才會聚焦「怎樣讀懂科學教材」「怎樣指導學生識別和控制變數」等核心問題。
3. 來自課堂的問題
學科教學基本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在小學各學科的教師中,科學課的教師有一項獨具特色的基本功,那就是實驗技能。實驗操作技能可以憑借大量反復的操練在短時間內提高,但是,關於實驗的基本理論是少有人關注和研究的。小學科學課有多少個基礎實驗?哪些實驗需要學生親手操作,哪些實驗需要教師演示?哪些是探究性實驗?哪些是模擬實驗?哪些是控制變數的實驗?那麼,「科學實驗有哪些主要類型」是不是一個教學關鍵問題?
作為教研員,筆者每年都會觀摩不少於100節的科學課,並有機會與一線教師深入探討教學中的困惑和問題。在諸多的問題中,「怎樣指導學生的科學記錄」「怎樣提高小學生的觀察能力」「怎樣將數據轉化為證據」是讓教師們普遍感到棘手的問題。
4. 來自教研活動中的問題
各級教研活動都是圍繞一定的主題開展的。例如,近兩年北京市海淀區小學科學教研的主題是「基於學習者分析的教學策略研究」。在「學生是學習主體」理念的指導下,作為教師,除了要研讀課標、理解教材之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研究自己的學生,了解了解他們的已有經驗、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等,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及內在機制是什麼」就成為我們必須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回想近幾年的科學教學研究活動,從全國小學科學教學年會到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組織的各項科學教學研究活動,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即「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教學」。還有一些「熱詞」,如學情分析、教學策略、思維參與、教學評價等,代表了一定時期內小學科學教學研究的熱點問題。由此,我們提煉出以下關鍵問題:「怎樣幫助學生建構科學概念」「怎樣偵測學生的前概念」「常用的科學教學策略有哪些」「怎樣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如何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等。
二、串起美麗的項鏈
我們從課標、教材、課堂和教學研究活動中發現和提煉出的關鍵問題猶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要想串出美麗的「項鏈」,我們必須尋求理論支撐,將這些問題架構起來,形成有一定層級結構和邏輯關系的問題鏈。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中學化學教研室開展的「初中化學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項目將教學關鍵問題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跨學科通識性教學關鍵問題,第二類是學科內通識性教學關鍵問題,第三類是學科內實踐性教學關鍵問題。筆者認為有一定普適性,試著以此梳理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問題,形成了如下的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清單(見表1)。
三、後續研究設想 提煉關鍵問題不僅需要對科學教學的現狀有充分的了解,還要對科學課程標准、科學教學的基本理念有深入的理解;不僅要熟悉科學教材的體系框架,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求。即便如此,提煉出的關鍵問題能否稱得上「關鍵」也需要反復推敲。因為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工作,能夠借鑒的研究成果很少,並且缺少理論支撐,主要憑借我們20年來對科學教學的體驗、觀察與思考以及多年積累的教研工作經驗,其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我們的研究還遠遠沒有結束,如表1
「小學科學教學關鍵問題清單」所示,目前我們提煉了15個關鍵問題。下一步,我們要做兩件工作:一是對每一個問題給出答案,通過教育教學理論與真實課例相結合的方式對每一個關鍵問題進行概要、通俗的論述。我們希望這些問題的解答能夠指引科學教師走上科學教學的正確道路,全面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質量。二是在實踐中繼續思考和提煉小學科學教學的關鍵問題,對問題清單做出必要的和及時的調整,使之更加符合教師教學的需要。

『陸』 如何從材料中提煉論點

先看一則敘事性的材料:
戰國時期,秦、趙兩國軍隊對峙長平。趙國任用老將廉頗,堅守不出,秦軍無計可使。於是秦國派間諜前往趙國首都邯鄲,散布謠言:「秦國只害怕趙括,不害怕廉頗」。並且,收買了趙國宮廷的一名宦官把這一消息帶給趙王。趙王果然中計,決定以趙括取代廉頗。趙括的母親聽到這一消息,急忙上書趙王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用他作為將軍,趙軍必然大敗。為了國家的安危,不能用趙括作為將軍。趙王不聽忠言,任用了趙括。趙作為將軍之後,秦國偷偷起用名將白起作為將軍,與趙軍對壘。由於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冒然出擊,被秦國圍困在一條小河裡,亂箭射死。秦軍俘虜了四十萬趙軍,在長平至咸陽的路上,將他們全部活埋。
要求根據上述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寫一篇作文。操作程序如下:第一步,找出主要事件。上述材料包括四件事:秦、趙兩軍對峙長平;趙王中計以「括」代「頗」;趙母上書阻止用「括」;趙括紙上談兵誤國。比較這四件事,趙括紙上談兵誤國最為重要。第二步,弄清主要事件涉及的主要人物。材料中主要事件涉及四個人物:趙括、白起、趙王、廉頗。分析對比,不難發現趙括為主要人物。第三步:用「二分法」分析主要人物,提煉主要觀點。我們必須弄清材料對人物是褒揚,抑或貶斥。如果是褒揚,弄清褒揚什麼。材料褒揚的精神品質,思想方法即為要提煉的主要觀點;如果是貶斥,要弄清貶斥的內容,材料貶斥的精神,思想方法的對立面即為要提煉的主要觀點。這則材料主要批判趙括兵敗誤國,警示我們理論與實際脫節,最終導致了戰爭的慘劇。因此,我們樹立起「實踐」重要的觀點。這一觀點與趙括的思想方法相對立。
一般來講,對於一則材料,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提煉的觀點很多,但學生首先要把握主要觀點,再理解材料的其它觀點,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才能有所選擇,才能發揮自己的寫作優勢。
再說論說性材料提煉觀點的方法。論說性的材料總是先提出一個問題,然後分析問題,最後解決問題。對於一則論說性材料,如果材料講的是「是什麼」的問題,那麼這則材料的中心論點就是我們要提煉的主要觀點;如果材料講的是「為什麼」的問題,我們不妨把材料當成論據,它所要證明的觀點就是我們要提煉的觀點;如果材料講的是「怎麼辦」的問題,那麼辦法所依據的思想方法就是所要提煉的觀點。下面是一則論說性的材料,讓我們提煉出一個觀點來。
材料是:2000年3月以來,我國北方地區連續多次發生沙塵暴。全國約1500公里的鐵路,3萬公里的公路和5萬多公里的灌渠遭到破壞,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多億元,相當於西北五省1996年財政收入的3倍。
這則材料談的是「為什麼」的問題,它指出了2000年3月以來沙塵暴的嚴重危害,如果把它作為一則論據,這則材料證明的觀點就是「保護環境,刻不容緩」,這就是我們所要提煉的觀點。
敘事性材料和論說性材料都是文字性材料。以右面一幅漫畫為例,研究一下非文字性材料(圖表、圖畫、影像等)提煉觀點的方法。
首先,把漫畫變成文字性的材料。漫畫中共畫三棵樹,兩大一小。大樹是父、母外形。小樹則是一小孩形象。「父親」樹為小樹遮擋風雨,「母親」樹為小樹遮擋陽光。小樹十分瘦弱,長不茁壯,「父母」大失所望。畫下標題為「可憐天下父母心」。
然後,按文字性材料提煉觀點的方法提煉出觀點。材料中有事即父母過分關心孩子,結果是孩子難以成才;事中共三人,「父母」為主要人物,他們對孩子教育的方法顯然不妥,即過分關心愛護。我們要提煉的觀點應與漫畫中「父母」的思想方法對立,為「要孩子在鍛煉中成長」。
非文字性材料提煉觀點要分兩步走:首先要把圖表變成文字性材料;然後再按兩類文字性材料提煉觀點的方法提煉觀點。

『柒』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師提煉核心問題的能力

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是教師專業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數學教師隊伍建設的邏輯起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提高自身的理論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新的小學數學課程標准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能夠解決許多新的課題, 如創新教育、問題解決、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數學建模、數學文化等;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不斷提高是時代的需要,是教育發展的必然。
教師專業發展的核心,是要求教師對教育真諦應有深刻的理解。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只有將人的培養、將完整人格的自我塑造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看作教育的最終目標,生命的無限可能性才能在教育的過程中展開,教師才能成為富於時代精神、創新精神的人,教師職業也才能具有像醫生、律師一樣的專業不可替代性。」尤其對於小學數學教師,其學科的特殊性要求更高,而其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更為重要。因此,不揣冒昧,對小學數學教師專業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對數學教學問題的執著探討
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同樣,對數學教學問題的執著探討,也是每位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心臟」。數學教學問題,不僅包括學科知識問題、學科教法問題,也包括學科理念問題。具體到某個數學問題的解決和變式、問題情境的創設和教法設計、解題過程的評價和反思、數學能力的形成和培養、數學情感的體驗和養成、數學思想的概括和發展等等,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一個個的解決,都能有效地促使教師走向成熟。數學教師只有對在數學教學中碰到的許多實際問題不輕易放過,及時地去請教他人,才能促成他們數學教學專業的順利發展。
二、對數學教育理論的不斷學習
羅樹華說過,教師學習是新世紀、新時代的要求,是履行育人使命的需要,是更新觀念、完善自我、提高人生品味的需要。學習的內容有:1.專業知識技能;2.現代生活與處世做人的知識技能;3.「終身學習」的知識技能。學習的關鍵環節是閱讀、思考和自悟。同樣,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要通過有系統的專業培訓和理論學習。這些培訓要根據教師的不同發展階段,伴隨著他們的教學實踐而展開,包括新教師上崗培訓、青年教師新苗研修班的培訓、青年教師骨幹研究班的培訓、名師班和奧數班的培訓,以及新課程和新理念的培訓,也包括進修深造。同時,在教學實踐中要堅持不斷地學習數學教育理論,尤其要學習當代的數學教育理論,及時更新數學教育的理念。托佛勒《第三次浪潮》的問世,標志著信息革命的開始。一個人的數學素質是在先天的基礎上,主要通過後天學習所獲得的數學觀念、知識、能力的總稱,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
它包括數學意識、思維品質、創造能力和數學語言四個層面,這些數學素質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習。
三、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反復實踐
身教是最有效力的實踐環節,課堂是數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陣地。一個優秀教師的特質包括穩定而持久的職業動力,優異的教學能力——教學內容的處理能力、教育機智、與學生交往的能力、教學組織與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科研能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特質——對教育教學具有高度的自我調節和完善的能力。這些特質都要在課堂的反復實踐中磨煉出來。教育教學實踐是數學教師發展的基礎平台。教師的智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汲取;教師的能力,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師的價值,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實現。顧泠沅教授也曾說,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拼搏」中提煉自己。所以,數學教師必須在數學課堂的反復實踐和決戰中促成專業的逐漸發展。
四、對數學課堂實踐的深刻反思
反思就是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實踐,反省自己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及教育效果,以便對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及時的調整,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教師的反思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從而不斷提高其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師的反思能力是其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也是現代教師素質的必要組成部分。誠如J.Galderheal所說:「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數學離不開思維,更離不開反思,因此,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也不例外。
五、對數學教育方式的改革創新
教師的教育研究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不斷提升教師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和價值感、尊嚴感。一個教師如果缺少研究者的眼光,那他就難以成為一個專家教師;而如果一個教師不從事真正的科研活動,那麼他也就難以形成研究者的眼光。創新是教師實踐活動的靈魂,教育科研是教師發展的助推器。教師具有創新的潛力: (1)專業人員不僅是已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繼承者和實踐者,也是專業知識的發展者。(2)一些實踐性的、無法預見的、從未見過的教學情境對教師是一種強大的激勵力量,這些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般性和偶然性的聯系能夠在教師那裡不斷形成新的專業知識。作為專業人員,教師在這種情境中能夠體驗到理性釋放的愉悅和創造性沖動的欣喜。(3)教師專業創新的潛力包括: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對具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進行行動研究。可見,優秀的數學教師是在教學研究和改革創新中發展起來的。教師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師需要擔負起克服人類無知與陋習的重要使命。

『捌』 如何提煉文章的中心思想

1、標題詮釋法.許多標題就是文、段的中心,結合文段的內容對標題的含義進行闡釋.

2、找中心句.中心句有統領的作用.文章的中心句多在開頭和結尾,也有在中間的;段落的中心句多在段頭,又叫首括句,也有在段尾、段中的;

3、摘要法.文、段的意思總是多層次的,如果有主次之分,那就提取主要的省去次要的;如果是層層遞進的,那就提取它最後歸結的意思.

4、聯合法.文章中段落、層次的意思如果是並列的,那就把它們聯合起來,簡要概述.

5、詞句整合法.文、段、層的主要意思,通常是通過重要的語句或關鍵的詞語表達出來的,我們把這些相關的語句或詞語重新整合,就可概括出主要意思.

6、概述法.某部分的意思有時候很難從原文中找到相應的詞語,那就要在分析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簡要表述.在答題的時候,有時候幾種方法要交替使用或綜合使用.思路是組成文章結構的內因,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顯.

由於思路的靈活性,文章結構的形式也就有多樣性;但是,基本的思路是容易認識的,基本的文章結構也是容易把握的.靈活多變千姿百態的思路歸結起來,不外三種基本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那麼,在提煉作者思路或劃分文、段結構層次的時候,一般採用:時間分析法,空間分析法,邏輯分析法.所謂邏輯,就是指思維規律.它包括以下思維順序:因果、主次、先後、內外、表裡……等等.在記敘文中按事情發展變化或思想感情變化劃分結構,在議論文中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格式劃分結構,實際上使用的都是邏輯分析法,在說明文中按程序劃分結構,實際上使用的是時間分析法.段落層次關系在內容上通常體現為:並列關系(在內容上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共同表達一個意思),層進關系(不同段或層的內容的意思依次逐漸推進深化),總分關系(包括總分式、分總式、總分總式).特別要注意的是,劃分結構要從全局著眼,抓住線索,整體思維.

『玖』 談談你對主題的認識,在寫作中,如何提煉主題

怎樣提煉和表現文章的主題
黃高才
主旨,即我們平常講的中心思想。《現代漢語詞典》對「主旨」一詞的解釋是: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這一解釋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寫進文章中的材料本身所蘊含的主要思想意義;二是作者寫作的目的和意圖。材料本身所隱含的思想意義是客觀的,作者寫作的目的和意圖是主觀的,主旨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沒有客觀材料這一思想載體,作者的意圖就無法表現;沒有作者明確的寫作目的和意圖,蘊含在材料中的思想意義也就不能被發掘和表現出來。材料是作者寫作目的和意圖得以表現的基礎,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意圖是材料中自然存在的思想意義得以升華和表現的條件,二者缺一不可。這就是說,主旨由材料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和作者寫作目的和意圖兩個要素構成,最終體現為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評價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觀點和主張等。
現在,人們習慣於把主旨稱作主題,二者有沒有區別呢?主題是指通過作品所描寫的生活體現出來的一種主要的思想。這種思想既包括題材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又包括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見解,所以也叫主題思想。原來人們把一般記事、抒情類文章的中心思想稱做主題,而把論述類文章的中心思想稱做主旨。現在,各類文章的中心思想都稱被作主題。主題是作者從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對題材的加工、提煉中產生的,是生活暗示給他的一種思想。由於文章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者總是力圖通過文章來說明某個問題或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看法,因此,任何文章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
主題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客觀性,即它來自現實生活,是作者通過觀察社會、體驗生活而得到的客觀結論;二是主觀性,即帶有作者自己的主觀感情色彩;三是觀念性,即主題是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是作者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結果;四是時代性,即任何一部作品的主題都體現著時代精神。由主題所具有的這幾個特徵來看,它不僅包含作者思想方面的觀點和主張,而且包含著感情方面的褒貶和愛憎,比主旨涵蓋的范圍更大一些,用它作為文章中心思想的代名詞更合適一些。
主題的另一涵義相當於廣義的題材概念,指社會生活或現象的某一方面,如「愛情主題」、「戰爭主題」等。
主題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兩點:一是決定著文章的價值。在一篇文章中,主題的正誤決定著文章的成敗。二是決定著材料的取捨、謀篇布局和寫作技法的使用等。在動筆前首先確定好主題,材料的選擇、結構的安排、表達方法的使用等就有章可循,寫起來就會得心應手。那麼,怎樣提煉和確立文章的主題呢?
要談主題的提煉問題,首先要看主題的獲得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哪怕是再細微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聯想與思考,可以使人有所認識和感悟,形成一個確定的主題,寫出一篇優美的文章。在與人的交往中,對方細小的一個動作,可能使你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可能讓你產生一種親切感,可能引發你的聯想與思考,繼而使你產生一種表達的沖動。在與人的交談中,對方一句無意識的話語,也可能給予你一種啟示或啟發,使你的思想深處有所觸動,從而形成一篇短章。閑暇時散步,目光所觸及的一景一物,都可能引起你的想像與聯想,在你的大腦中幻化出優美的意境,在你的筆下成為一篇美文。在閱讀圖書或瀏覽報刊時,其中所寫引發了你的聯想,使你對某個問題有了一種新的認識或感悟,在大腦中凝結為一種的思想,一個明確的主題就產生了。由此可見,主題的獲得實際上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感悟,是以作者對生活的真實體驗為基礎的。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有可記、可議、可評的現象和事實,我們會時時處處有感悟、有感想、有感動,所以主題的提煉就顯得十分容易了。
從主題產生和獲得的過程來看,提煉主題的方法主要有二:一是充分地發揮想像和聯想,發掘客觀事物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意義;二是要用心去感知和體驗生活,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分析和思考來尋找和發現問題,去尋求感悟和感動,從中提煉出好的主題。
聯想是發現客觀事實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意義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聯想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某事、某物為出發點的,聯想的翅膀一旦張開,就必然會由此及彼,觸類旁通,把這一事、一物和生活中的種種事物聯系起來,促使作者的想像發生質的飛躍,從而使作者有所感悟和發現,最終發掘出事物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從另一個角度講,聯想是一種心理活動,通過聯想,使生活中存在的客觀事實與作者的心靈發生「碰撞」,使其內心深處迸發出思想與感情的火花,繼而使其思想和感情得以「燃燒」、「升華」,最終凝成好的主題。
在這里,要提醒同學們注意的是:由於我們的生活閱歷有限,思想尚處於一種「成長期」,因而在提煉主題時不要一味地求「大」,主題過大,以我們大部分同學現有的知識與思想實際不易做深做透,難免會出現主題不突出、不鮮明的問題。事實上,一篇文章是否感人並不在於主題的大小。例如:
回報母愛
吃面條時,不小心掉了一根在地上。不知什麼時候,一隻母雞領著一群剛孵出不久的小雞來到身旁。那些小東西一見地上的面條,便搶著拉扯,可惜力氣太小,彼此拖拉了一陣,面條依然完好無損。在一旁的母雞見了,便上前一步,用嘴把面條啄成一段一段,讓小雞們津津有味地吃著,它自己卻一點也沒吃。
看著這個場景,我想到了人類的母愛。每個人都有母親,每一個母親從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無私的奉獻:扶子學走路,教子學說話,送子去求學……每一個母親在為孩子做著這一切的時候,並沒有想過從孩子那裡得到回報——世間的母愛就是這樣的無私。
據說,鳥類有著回報母愛的美德——當母親年邁不能自己去覓食的時候,小鳥會捧著食物回來奉養自己的母親。和鳥類相比,人更應該懂得回報——我們將拿什麼來回報那無私的母愛呢? (湖南屈妙和)
這篇習作從一隻母雞對小雞的關愛與呵護展開聯想,以鳥類回報母愛的美德做鋪墊,提煉出了人類「回報母愛」的主題。
聯想不僅僅是一種提煉主題的方法,而且是一種升華主題的重要方法。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首詩如果僅僅寫出「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這樣的實景,而沒有藉助於聯想的翅膀,由自身的不幸遭遇聯想到普天下的受苦人,由衷地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激情呼喊,其詩味與情味就淡而又淡了。
文章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人與事是構成生活的主體,因而寫文章其實也就是寫人和事。任何人和事都有文章可作,寫得怎樣,作得如何?在於大腦的加工和提煉。主題的提煉,實際上就是在平凡的人和事當中,去尋找和發現問題,去尋求感悟和感動。例如:
元宵
今天是元宵佳節。早晨,一覺醒來,睡眼朦朧地來到飯桌前一看,我眼睛即刻瞪得跟元宵似的——桌上放著炸元霄、蒸元霄、煮元宵,別無選擇,只好硬著頭皮吃了一肚子元霄。媽媽見我沒吃多少,便說:「早上吃不下東西,媽給你留著中午吃吧。」一句話,我差點沒讓最後一口元霄噎住。
中午,逃難到奶奶家。奶奶見我來了, 高興得不得了,忙擺桌子吃飯。一邊往桌上放碗,一邊笑呵呵地對我說:「快來吃,奶奶特意為你煮的元霄。」一句話說得讓我叫苦連天。既然特意給我煮的,勝情難卻,只得硬著頭皮吃了。
晚上,為了不再受「煎熬」,我拒絕再去奶奶家,一口跑回我的家,這時,我寧可吃點殘羹剩菜也不想再見到那「可愛」的元霄。媽媽見我回來,很高興地沖我喊到:「怎麼才回來呀?元宵我還給你留著呢」。一句話說得差點讓我背過氣去。哎,飢腸轆轆,沒辦法,我只好齜牙咧嘴地又吃了一肚子元霄。
晚餐過後,我再沒心思看元宵晚會了,怕又看見元霄。於是,便愁眉苦臉的一頭倒在那元霄似的被窩里。(吉林董雪揚)
這篇習作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件事直筆實寫,表現了「愛的傷害」這樣一個主題,讀來讓人深思。類似於文中所寫的事情,我們同學大都經歷過,如媽媽拆看女兒的信件、不讓孩子一個人出門,等等。為什麼我們未能將其寫成文章呢?主要還是缺少分析和提煉,希望同學們今後在這方面下點功夫。
主題提煉出來了,怎樣在文中表現和突顯呢?突顯主題的方法主要有這么幾種:
1.標題點旨所謂標題點旨是指文章的標題本身就是文章主題的高度概括。人們習慣於把標題比做文章的眼睛,用集中概括文章主題的句子做文章的標題,可以突顯文章的主題。
2. 開宗明義所謂開宗明義,就是一開篇就點明作者的寫作意圖或文章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如劉增山的《秋魂》的開篇——「人們啊,你可知秋天為何有一個豐厚的收獲?因為它有著一個成熟的頭腦。」一開篇就表明了作者的觀點,使得文章主題明確、突出。
3.片言居要所為片言居要,就是在行文的關鍵處設置「文眼」句來突顯文章的主題。「文眼」句是指詩文中那些最富有表現力、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整個作品的主題或脈絡層次的關鍵詞句。它往往是作者著力刻畫和描摹的中心點、觀察的出發點、選材的側重點、內容的核心點、結構的銜接點、情感的升華點、思想的閃光點、主題的凝聚點。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窺視到文章的全部精神。如《弈喻》中的「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就是能夠揭示和突顯文章主題的文眼句。
4.呼應顯旨所謂前後呼應,就是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內容前面說到了,後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內容雖然主要在後面說,但在前面也提一下。前後呼應是強調和突出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方法。如《想家》一文開頭寫「在外求學的哥姐回家喊想家」,末尾寫「等到下次回家,我也要喊:好想家!」就是前後照應,能夠很好地突顯「想家」這一主題。
5.篇末點題篇末點題是指在文章的末尾用簡明的語言直接點明主題,或運用議論、敘議結合或抒情與議論相結合等手法揭示和突出文章的主題。如《石縫間的生命》末尾的一段文字——「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憾人們心靈的情感力量,它使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變得神奇輝煌。」這段議論文字揭示和突顯了文章的主題。
6. 緊緊圍繞主題選擇和組織材料主題從材料中提煉出來,還要依靠材料來支撐。緊緊圍繞主題來選擇和組織材料是突顯主題的根本方法。如《想家》一文所用的材料都是緊緊圍繞著「家」來選的,因而主題十分明確、集中和突出。
7. 欲揚先抑,突出主題所謂欲揚先抑,說得簡單一些就是指本要大力頌揚的對象,而落筆時先貶抑它,然後筆鋒一轉,對其進行褒揚。欲揚先抑,是一種寫作技巧。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褒揚某個人物或事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可以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造成鮮明對比,給讀者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參考資料: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4540d60100cxjg.html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煉寫問題的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焦油含量檢測方法 瀏覽:289
草酸用什麼方法能夠去掉 瀏覽:224
紅參原液的使用方法 瀏覽:1002
用電腦鍵盤關機操作方法 瀏覽:741
牛皮癬運動治療方法有哪些 瀏覽:503
噴霧香水使用方法 瀏覽:682
戒除美沙酮的最佳方法 瀏覽:12
大池過濾器安裝方法 瀏覽:507
測量方法技術的起源 瀏覽:362
崗位分析方法的選擇依據是 瀏覽:983
食用鑄鐵消除內應力最好的方法 瀏覽:517
測量透鏡焦距的方法哪個好 瀏覽:194
3x97簡便計算方法 瀏覽:557
益節美國氨糖食用方法 瀏覽:561
飛利浦溫奶器使用方法 瀏覽:925
FDMS顆粒物測量方法 瀏覽:777
2015新君威後備箱進水解決方法 瀏覽:931
北京標桿企業調研方法有哪些 瀏覽:115
鉛筆生活技巧和方法 瀏覽:539
煙氣控制方法有哪些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