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太極拳五步技巧
太極拳五步技巧
太極五步是太極十三總勢中的五種步法,即指進、退、顧、盼、定。這五種步法同樣也對應著人體經絡臟腑的有關竅位,同時也與五行對應,即金木水火土。現將其對應關系分述如下:
(1)前進:在五行中屬水,方位正北。人體對應穴位是會陰穴,此穴屬腎經。此勁的`勁源在會陰穴,如欲前進,只要意在會陰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體即自然前進。從外表看,此勁只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粘勁。
粘勁,主前進。粘勁帶有主動性,系用自己的手、腕、臂來粘對方的手、腕、臂,將對方粘起,使對方引進落空,達到牽動四兩撥千斤的目的,為太極拳推手中最重要之基本內勁。粘勁要求輕靈,周身放鬆,手上絕對不可用力。粘勁好像釣魚,身體好似魚竿,特別是脊柱部分,要中正安舒,胳臂好像魚竿上的軟線,手和腕部可比做魚鉤。要想用粘勁將對方粘起,此勁一定要由它的勁源會陰穴發動,通過臂達於手或腕部,胳臂必須松軟無力,手和腕部要輕靈。此時主動粘或被動粘對方,都能達到理想效果。否則,胳臂有力,臂部僵硬,好比用棍子釣魚,棍子一動就會將魚驚跑。
(2)後退:在五行中屬火。火能化萬物。方位正南。人體對應竅位為印堂穴,此穴屬心經。勁源在印堂穴,如欲後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後退。從外形上看,只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連勁。
連勁,即連貫也。連綿不斷,不脫離,無停無止,無聲無息。太極推手,實應有進有退,有化有發,退如得勢,則發亦自隨矣。其上身看似往後退,而意氣已前迸矣,此為以退作進之法。進則要有粘,退則要有連。誠奧妙無窮焉。反之,初學者在對方用力推來時,沒有連勁,身體單純後退,形成兵敗如山倒之勢,被迫跌出,乃不懂連勁也。真正懂連勁之後,即能得屈、伸、動、靜之妙,開、合、升、降之效。見進則退,遇出則合,看來則讓,就去即升。果能到此地步,即人懂勁境界也。
(3)左顧:在五行中屬木。木屬直性。方位正東。人體對應竅位為夾脊穴,此穴屬肝經。此勁的勁源在夾脊,如欲側轉前進,只要意想夾脊穴往實腳之湧泉穴上落,身體便會自然地側旋著前進。從外形上看,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黏勁。
黏勁,如粘如貼,不丟不頂,彼進我退,彼退我進,彼浮我隨,彼沉我松,丟之不開,投之不脫,黏勁在太極推手中可化解棚、擠、按等進攻手法。當對方進攻時,我周身放鬆,特別要放鬆自己的手和臂,不與來力抗拒。否則手用力反抗,即暴露了腰部勁源,反抗之手或臂即成為自己之勁端,易被對方通過勁端,擊中勁源。應在對方來力末接觸自己身體之前,即全身放鬆,立即意念夾脊穴,對准來力接觸我之部位,輕輕黏住往側面移動,使對方發力落空。注意黏勁在對方來力落空未跌出前,不可離開。
(4)右盼:在五行中屬金。方位正西。人體對應竅位是膻中穴,此穴屬肺經。此勁的勁源在膻中穴。如欲側轉後退,只要右手抬至與乳平(即以拇指與膻中穴相平),同時左手抬起至肚臍與心窩之間,而左右兩手心均向下,意想膻中穴微收,眼神順左手食指往下看,身體便會自然地側轉後退。上述為左虛右實,反之亦然。從外表看,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隨勁。
隨勁,隨即順從,跟隨之意,緩急相隨,不即不離,進退相依,不先不後,舍己從人。對方主動我為被動,隨其後而行。所謂亦步亦趨也。太極拳有舍己從人之術,對方接觸自己身體何處,該處即應相隨而靈活,假使接觸手,手不單要放鬆而要保持靈活;接觸肘,肘放鬆仍要靈活;接觸胸部,胸要放鬆靈活,周身處處都應如此。但應注意,接觸手時,意念集中在勁源的膻中穴上,膻中穴對正手輕輕相隨,如此類推,對方接觸我何部位,膻中即與該部位微微相合,隨其動而動。如意念集中在接觸部位,即為意之雙重。但應注意不丟不頂;對方進一尺,我退九寸,少退一寸即為頂;對方進一尺,我退一尺零一分,多退一分為丟。只有不丟不頂,才能引進落空,借力發人皆此意也。
(5)中定:在五行中屬土。方位正申央。人體對應竅位是丹田穴,此穴屬脾經。勁源在丹田,如欲立穩重心,只要意想命門和肚臍,立刻會身穩如山嶽。所以說五步應五行,五行在人體中又對應五竅。從外表看,表現在步法上。蘊於內者,即不丟頂勁也。
不丟頂勁要練於內,形於外,只有內外合才能靈活奏效。中定不離位,含胸把腰松。對方來勢,或高或低,或橫或直,或左或右,或長或短,不能肯定。或先得能定步走化,當走化對方來力,意念要集中在丹田,前方來力,意想肚臍貼命門;後方來力,意想命門貼肚臍。不要與之相抗,當松開其來力後,勁源反之則為發,必便對方彈跳跌出。手或臂一覺著力,隨即放鬆變為虛,如遇偏重則松之,遇雙重則偏沉之,隨彼之來力方向而去,瀉去其力,不稍抵抗,使人處處落空,毫不得力,所謂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意念守住丹田,變化在肚臍命門之間,全身松靜,保持我順人背,若能達此境界,對方雖有千斤之力,亦無法施用。輕靈玄妙,能收四兩撥千斤之效。
粘連黏隨,即不丟不頂之勁。主進退,為太極推手中最需要之基本內勁。掤、捋、擠、按、采、挒、肘、靠等八法,可以用姿勢表現出來,可以比做陽勁。粘、連、黏、隨,沒有固定姿勢可以標榜,可以比做陰勁。此勁由推手而來。初練時兩手不知所覺,猶如木棍;逐漸由手而臂、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膚,逐漸生有感覺,有感覺如可粘黏,有粘黏始可將敵吸住,為我所制。此種粘黏,須由高明教師引領之。比如蓄電池充電,教師為一發電機,學習者為一無電蓄電池,老師教學生如同蓄電池充電。功練成如發電機已將電充入蓄電池中,以後蓄電池才能單獨發電,俗稱喂勁。故練習此勁至相當程度後,皮膚上有似雲似霧之氣,如漆似膠。一遍對手,即不丟不離。非但兩手如此,周身皆然。其技藝愈高,氣愈厚,而面積愈大。但此氣不能目睹,僅能感覺,故藝高之人,於推手時,一搭手即知對方程度。其理即在彼此粘黏圓圈之大小也。此勁為太極推手中最重要者。初步必須練習,否則不能研究其他。
;
B. 太極拳的十個小技巧
太極拳的十個小技巧
太極拳是一項武術運動,那麼你知道打太極拳有什麼技巧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吧。
太極拳技巧一:松
練拳不修松,到頭一場空。要心松,意松,神松,體松。五臟六腑松,四肢百骸松,節節松,周身松。一動一虛實,一動一鬆柔,松而不懈,剛柔相濟,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技巧二:靜
從預備到收式,都要心靜,意靜,神靜。外靜,排除一切干擾,於世事而不見,聽而不聞,神不外弛,意念貫注。內靜,神氣內守,意導行隨,氣隨行走,意氣力合。
太極拳技巧三:空
心空,意空,神空,體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全身氣息充盈。
太極拳技巧四:通
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體一通無有不通。一動無有不動,動則根松摧,中通暢,稍發透,氣行通達無滯處。
太極拳技巧五:樂
即是笑。笑為發自內心之笑,是內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則氣降體舒神暢。
太極拳技巧六:圓
太極即是圓,陰陽各半,互為包容。一動一圓,一靜一圓。無論是棚、捋、擠、按、采、列、肘、靠還是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均以弧形、圓形動之。
太極拳技巧七:柔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柔而不軟,剛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散。動如棉中裹鐵,屈伸輕靈柔緩,從容、安舒、柔合。
太極拳技巧八:連
太極拳套路從起勢到收勢均為連貫系列動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為軸,動作如行雲流水,均速連綿不斷。
太極拳技巧九:緩
氣沉丹田,動靜相間,思緒高度貫注,一招一式,緩慢勻速,意氣合一,悠緩流暢。
太極拳技巧十:合
上下相合、左右相隨、內外相應。外: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氣功要合。開合自然流暢,全身協調和合。
C. 打太極的技巧
太極是一項極好的健身運動。太極拳拳法源遠流長,拳理博大精深。初習拳探理,多半一知半解。然久而習拳則頗有體感。「十個技巧」細細品味,令人身心舒暢。
太極拳技巧一:松。練拳不修松,到頭一場空。要心松,意松,神松,體松。五臟六腑松,四肢百骸松,節節松,周身松。一動一虛實,一動一鬆柔,松而不懈,剛柔相濟,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技巧二:靜。從預備到收式,都要心靜,意靜,神靜。外靜,排除一切干擾,於世事而不見,聽而不聞,神不外弛,意念貫注。內靜,神氣內守,意導行隨,氣隨行走,意氣力合。
太極拳技巧三:空。心空,意空,神空,體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全身氣息充盈。
太極拳技巧四:連。太極拳套路從起勢到收勢均為連貫系列動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為軸,動作如行雲流水,均速連綿不斷。
太極拳技巧五:緩。氣沉丹田,動靜相間,思緒高度貫注,一招一式,緩慢勻速,意氣合一,悠緩 流暢。
太極拳技巧六:合。上下相合、左右相隨、內外相應。外: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氣功要合。開合自然流暢,全身協調和合。
太極拳技巧七:通。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體一通無有不通。一動無有不動,動則根松摧,中通暢,稍發透,氣行通達無滯處。
太極拳技巧八:樂。即是含笑意。且發自內心之,是內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則氣降體舒神暢。
太極拳技巧九:圓。太極即是圓,陰陽各半,互為包容。一動一圓,一靜一圓。無論是棚、捋、擠、按、采、列、肘、靠還是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均以弧形、圓形動之。
太極拳技巧十:柔。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柔而不軟,剛而不硬,棚而不架,松而不散。動如棉中裹鐵,屈伸輕靈柔緩,從容、安舒、柔合。
「松,靜,空,通,樂,圓,柔,連,緩,合」為統一整體,乃太極之真境界!
三首歌訣是練太極拳三個階段的意境,並形象比喻了練拳要領,由此體會揣摩,頗有益處。
如站水中至頸深,身體正中氣下沉。 四肢動作有阻力,姿勢變換要慢勻。
此訣含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尾閭中正、動作慢勻、邁步似貓行等要領,尤其在水中行走之阻力比喻,將意念貫穿於動作至每一瞬間,做到輕而不浮,柔而不軟,松沉兼備而增長內勁。對初學者極為重要。
如在水中身懸空,長江大河浮游中。腰如車輪精神涌,滔滔不斷泅水行。
此訣含上下相隨、內外相合、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以腰為軸、圓活貫串等要領,乃為由練體階段進入練氣階段,內勁由渾厚而更見輕靈之關鍵。此時身法已就,進展亦速。
身體如在水上行,如臨深淵履薄冰。精神合注神內斂,妙趣環生味無窮。
此乃虛靜而神凝之境界。形與意,從有而歸之於無。雖動猶靜,輕靈至極,其樂無窮。
原作者:小倩
山人運動祝各位身體健康,運動暢快~
D. 太極拳基本技法
太極拳 是一項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運動,要練好太極拳必須掌握它的“技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基本技法。歡迎閱讀!
太極拳基本技法太極拳基本技法(一)虛靈頂勁:
虛靈頂勁即“頂頭懸”。練拳時講究頭部的頭正、頂平、項直、頦收,要求頭頂的百會穴處要向上輕輕頂起,同時又須保持頭頂的平正。要使頭正、頂平,就必須使頸項豎直、下頦里收。頂勁不可過分用力,要有自然虛靈之意。做到虛靈頂勁,精神才提得起來,動作才能沉穩。扎實。
太極拳基本技法(二)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寬胸實腹,“意注丹田”,意識引導呼吸,將氣徐徐送到腹部臍下。太極拳在運動時,一般都是採用腹式呼吸,同時“意注丹田”,這樣能達到太極拳“身動、心靜、氣斂、神舒”的境地。
用腹式呼吸來加深氣息的深長,應自然、勻細、徐徐吞吐,要與動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強制的 方法 。要求整套動作都要與一呼一吸結合得非常密切,應根據動作的開合、屈伸、,起落旦進退、虛實等變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說,呼吸一總是與胸廓的張縮、肩腫的活動自然結合著。在一個動作里,往往就伴隨著一呼一吸,而不是一個動作固定為一吸或是一呼。這種與動作自然配合的方法運用得當,可以使動作更加協調、圓活、輕靈、沉穩。
太極拳基本技法(三)含胸拔背:
含胸是胸廓略向內涵虛,使胸部有舒寬的感覺。這樣有利於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鎖關節放鬆、
兩肩微含、兩肋微斂的姿勢下,通過動作使胸腔上下徑放長,橫隔有下降舒展的機會。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臟、橫膈活動加強。拔背與含胸是相互聯系的,要含胸就勢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內涵虛時背部肌肉向下松沉,兩肩中間頸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並略向後上方拉起,不能單純地往後拉。這樣背部肌肉就會有一定的張、彈力,皮膚有綳緊的感覺。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須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太極拳基本技法(四)松腰斂臀:
太極拳要求合胸、沉氣,因此在含胸時就必須松腰。松腰不僅幫助沉氣和下肢的穩固,更主要的是它對動作的進退旋轉、用軀干帶動四肢的活動及動作的完整性,起著主導作用。斂臀則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礎上使臀部稍作內收。斂臀時,可盡量放鬆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後輕輕向前、向里收斂,象用臀把小腹托起來似的。
太極拳基本技法(五)圓襠松胯:
襠即會陰部位。頭頂百會穴的‘虛靈頂勁”要與會陰穴上下相應,這是保持身法端正、氣貫上下的鍛煉方法。襠要圓,又要實。胯撐開,兩膝微向里扣,襠自圓。會陰處虛上提,襠自會實;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斂,自然產生襠勁。太極拳講究“邁步如貓行”,要求步法輕靈穩健,兩腿彎屈輪換支持身體進行活動。因此銀部關節須放鬆,膝關節須靈活,才能保證上體旋轉自如,踢腿、換步靈便。
太極拳基本技法(六)沉肩墜肘:
太極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墜肘,兩臂由於肩、肘的下墜會有一種沉重的內勁感覺,這就是上肢內在的道勁。兩肩除沉之外,還要有些微向前合抱的意思,這能使胸部完全涵虛,使脊背團成圓形。兩肘下墜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向里的裹勁。這樣的沉肩墜肘,才能使勁力貫串到上肢手臂。
太極拳基本技法(七)舒指坐腕:
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坐腕是腕關節向手背、虎口的一側自然屈起。掌的動作是整體動作的一部分,許多掌法都是與全身動作連成一氣的,因之舒指坐腕,實際是將周身勁力通過“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完整一氣。
太極拳基本技法(八)尾閭中正:
尾閻中正是關系身軀、動作姿勢“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的準星。因之太極拳運動時極重視尾閻中正,不論是直的或是斜的動作姿勢,都必須保持尾閭與脊椎成直線,處於中正狀態。更重要的是,尾閻中正還影響著下盤的穩固。所以尾閭中正同樣是和以上七點聯貫統一的。能夠統一地做到這八點,就可以使軀干、上肢、下肢的內在勁力達到完整如一的地步。
太極拳基本技法(九)內宜鼓盪,外示安逸:
鼓盪是對內在精神所提的要求,鼓盪是精神振奮的意思。內宜鼓盪是說內在的精神要振奮,然而這種振奮是沉著的,“神宜內斂”的,並不流於形色,表現是安逸的。
太極拳基本技法(十)運動如抽絲,邁步如貓行:
E. 學好太極拳的十個技巧
學好太極拳的十個技巧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下面來給大家講講學好太極拳的十個技巧,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啦。
太極技巧一:松。
練拳不修松,到頭一場空。要心松,意松,神松,體松。五臟六腑松,四肢百骸松,節節松,周身松。一動一虛實,一動一鬆柔,松而不懈,剛柔相濟,用意不用力。
太極技巧二:靜。
從預備到收式,都要心靜,意靜,神靜。外靜,排除一切干擾,於世事而不見,聽而不聞,神不外弛,意念貫注。內靜,神氣內守,意導行隨,氣隨行走,意氣力合。
太極技巧三:空。
心空,意空,神空,體空。中空道通,全身透空。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全身氣息充盈。
太極拳技巧四:連
太極拳套路從起勢到收勢均為連貫系列動作,立身中正安舒,以腰為軸,動作如行雲流水,均速連綿不
太極拳技巧五:緩
氣沉丹田,動靜相間,思緒高度貫注,一招一式,緩慢勻速,意氣合一,悠緩流暢。
太極拳技巧六:合
上下相合、左右相隨、內外相應。外: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手眼身法步要合,神形意氣功要合。開合自然流暢,全身協調和合。
太極技巧七:通
心通,意通,神通,全身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體一通無有不通。一動無有不動,動則根松摧,中通暢,稍發透,氣行通達無滯處。
太極拳技巧八:樂
即是含笑意。且發自內心之,是內含笑意,外示安逸,笑則氣降體舒神暢。
太極拳技巧9:圓
太極即是圓,陰陽各半,互為包容。一動一圓,一靜一圓。無論是掤、捋、擠、按、采、列、肘、靠還是前進、後退、左顧、右盼,均以弧形、圓形動之。
太極拳技巧十:柔
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柔而不軟,剛而不硬,掤而不架,松而不散。動如棉中裹鐵,屈伸輕靈柔緩,從容、安舒、柔合。
“松,靜,空,通,樂,圓,柔,連,緩,合”為統一整體,乃太極之真境界。
;F.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其要領
初學者一定要掌握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練習中體會太極拳的節奏感。訓練太極拳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太極拳的訓練方法及其要領。歡迎閱讀!
太極拳的訓練方法
習太極拳貴在堅持,很多人因為找不到太極拳的練習方法,就放棄了學習,下文有詳細的學習方法。
一、樁功
樁功是練好太極拳的首要問題。沒有樁功的太極拳好比建在沙灘上的樓房,風一吹便倒,由此可見樁功的重要。那麼練太極拳要站哪些樁功呢?
太極拳樁功很多,有開合樁、下蹲樁、馬步樁、手揮琵琶樁、提手上式樁、白鶴亮翅樁等等,實際上每個太極拳的動作就是一個樁。
許多人都不喜歡練樁,覺得樁功枯燥乏味,其實樁功是太極拳的基本功,而且樁功是靈活多變的。
要把樁功練得一般人兩三個乃至三五個都推不動、拉不動,多棒的小夥子,也休想抬起胳膊來,才算基本達到太極樁功的要求。
而現在從各體育大學院校到省市武術隊的專業教練,以及各地的太極拳輔導站的教練員、輔導員們,根本不教學者練樁,甚至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站樁。
據這些教練員、輔導員們講,出光碟的那些專家教授,都不談太極拳站樁的問題,叫我們知道什麼?所以我說那些練太極拳不站樁、不懂站樁、或說站樁沒用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毀了太極拳的根子!
練好樁功能穩固下身,下身不穩會影響到上身的施展,因此,一定要多練樁功。
二、頭部功夫
練太極拳對頭部的要求是,頭容正直,下頦微里收。名曰:虛領頂勁,下頦微一收,氣貫於頂。如果推手發人時差了頭頂懸之勁,就可能發不動,或發不遠。
有了這頭頂懸的勁,就可能發得動,或發得很漂亮。所以虛領頂勁不可少。面部表情要自然,不可嘻皮笑臉,也不能齜牙咧嘴(練形意拳、八卦掌也是同樣的要求)。總之不管多難多易,都要求面部表情自然,好象什麼事也沒發生那樣。
三、眼部功夫
練太極拳時,眼神從始至終都要配合動作。該看前方時要看前方,該看前手時要看前手。不管看哪裡,都要讓人覺著自然得體。不能該看前手時看了後手,該看右手時看了左手。
如白鶴亮翅,定式後應看正前方;又如左野馬分鬃,抱球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眼應看上面右手食指。當左腳邁出去,慢慢落實成左弓步時,左手也同時到左胸前,右手停於右胯旁,這時眼就得看左手虎口或食指。
眼看左手時,既不能瞪眼也不能迷茫,而是要兩眼有神注視前手。更為難做的是,不論一趟太極拳有多少動作,練10分鍾、 20分鍾乃至30分鍾、40分鍾,眼都不眨一下。我的恩師練一趟八十八式也不眨一下眼。
練眼也專門有練眼之功,如香火頭練眼功、提渣滓練眼功、看太陽練眼功、看月亮練眼功等。日後我再專門談練眼的功夫,可以讓大家把眼練得能看夏天中午12點的太陽數分鍾乃至更長。
四、鼻子呼吸之功
練太極拳從始至終應呼吸自然。練時配合動作呼和吸,使呼吸慢慢拉長。呼和吸應以耳朵聽不見為佳,而且呼吸不能有間斷。須知練太極拳不同練早操的二八呼、四八呼,而是要根據動作的難度大小、長短配合呼吸。
從起式到收式,都應是起吸落呼、收吸放呼。久而久之,就可使動作和呼吸結合上。再加緊下大功夫,就能達到氣與勁合的境地。當然還有更為高深的呼吸功夫,即練著練著太極拳,突然感覺耳旁如打了一聲雷,不覺自己有呼吸,這就是胎息。
如果經常能達到胎息的境界,長壽是定然無疑的。不過這種呼吸,現在練太極拳的專家教授們、七八九段們,恐怕是知者甚少了。要想學會如此境界的呼吸,速找明師虛心求教,可能還能學到。
五、耳之功夫
一般人可能會問,練太極拳與耳朵有什麼關系?又不是和人比武,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請聽聽我講的耳在太極拳中的作用,可能會有所幫助。前面談了呼吸是耳朵聽不見的呼吸,那麼耳朵聽什麼呢?我認為耳要聽蟬鳴。
什麼是蟬鳴?蟬鳴即我們稍一靜,大腦中發出的“而”的聲音。只要能排除雜念,神不外散,專注地聽蟬鳴,久而久之,剎那間耳邊“嘩啦”一聲,如同雷聲,就入靜了。
此時,只知練拳,不知其他,見如不見。見人如不見,見物如不見,見一切如不見。這就是練太極拳所講的動中求靜的最佳效果。
久靜而生動,此動不是練太極拳動作的動,而是一點真陽在動,這一點真陽即是無念而自舉的動(所以要練真正的太極拳,尤其是養生功,不能集體在一起,更不便男男女女在一起練,關鍵就在於此。
這個怕是一萬個練太極拳的也沒幾個懂的,更別說什麼太極拳專家教授、七八九段)。真陽一動就得會收,這收氣之法,不是得真傳者,也絕對不知道。真陽一動,要用小周天收氣之法收之。
氣越收越足,真陽越動越勤、越堅、越硬,直至七個小周天都收不住,即改用無孔笛顛倒兩頭吹之功。七個無孔笛也收不住、降不了,速開通奇經八脈。八脈開通身屬陽,准備下手采小葯。
當我們練著練著突然覺得一點真陽要奪關而出,千鈞一發之際,要會勒陽關,調外葯,調到葯產神知,此時要會上下任督接連之法,速用寶劍斬插之,這叫做寶劍插在三江口,管叫黃河水倒流,風吹之,火化之。
太極拳的練習要領
一、扎扎實實練好基本功
在太極拳功法中,腰功是其重要的基本功之一。針對初學太極拳不會用腰或練拳多年仍不會用腰者,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基本功練習。
筆者在選擇練腰的基本功法上,主要學練的是俯腰、涮腰、扭腰、擺胯、抖擻等,並以上述功法作為熱身練習磨練多年,漸漸增長了腰勁。
除此之外,還針對自身情況選擇拳勢中某些技術性較強、典型的用腰動作進行練習,如:雲手、野馬分鬃,以及陳氏太極拳中發勁動作等。
通過單勢練習,學會腰走圓形、S形、8字形,以及腰走小圈,手走大圈等“腰之運化”的技能技巧,為練好太極拳奠定了基礎。
二、以中正為本
太極拳要求行拳要緩慢均勻,形態上要求上輕下穩中間活。中間當然是指腰間。活,是指腰的運化要靈活。而這一切,都要以上體中正為根本。
只有保持上體中正,才能使腰胯放鬆,才能使縱軸免受外力擠壓,也才能保證腰的靈活運轉。
因此,練拳時必須遵循身法要領,注意虛領頂勁,含胸拔背,頭正、項豎、沉肩、肘墜,使腰間始終保持松豎狀態,而沒有絲毫“額外負擔”,以便隨時發揮其“主宰”作用。
三、正確把握旋轉度
太極拳拳勢中以腰為主的旋轉動作,除腳下旋轉90°以上的旋轉外,通常其旋轉度均為45°以內,如此既符合腰的生理動量,也符合太極拳注意松腰和內動的基本要領。
在以腰為主的旋轉中,需要提出的是腰胯之間的動量關系,即,轉腰只可隨上下一線而擺胯,決不可扭胯。胯與腰保持在同一條中軸線上,腰與尾閭也在同一條中軸線上,除此若出現腰胯歪扭,便容易造成肌肉緊張,甚或關節扭傷。
四、以意領動腰在先
用意,是太極拳中的重要,是太極拳所有的步驟的前提。用腰也需要我們能夠用意來引導,那麼在練習的過程中就應該遵循意念先動的原則,同時要注意將意念放於腰上。
這么做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腰功,同時也符合了太極拳腰為主宰的思想,能夠提高我們的太極拳水平。
太極拳的學習步驟
一、打基礎
開始學練太極拳的時候,最初的十多天最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
其實,並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於人們建立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的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但是,這就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盡快學會動作,然後去追求動作的規范與否,就會與秘傳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
這樣的學練太極拳幾年、幾十年,只能算是比劃太極拳套路,只相當於天天練體操,可取得活動筋骨的效用,而太極拳豐富的內涵之滋味就無從品嘗了。
所以,學太極拳的第一階段,關鍵的關鍵就是解決如何學拳,如何練拳的問題。
魏樹人老師說:“由簡到繁地學習、掌握太極拳的內功理法,是把握太極拳基本技術核心的關鍵。從內功理法入手,由淺入深地琢磨、體驗動作的內含主旨,隨著日久功深,便可自然轉入下一個階段——內外相合。”
這個階段關健就是學會動作要領,粗通神意氣的內涵,並能一點點的融進行拳走架的整修過程中。
在這個階段,不僅要重視以上的內容學習, 還需要我們重視對於太極拳基本功的學習與掌握。
基本功是太極拳學習的基礎,也是提高太極拳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式。對於練習者來說,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以及學習的太極拳流派特點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幫助自己打下更好的基礎。
二、內外相合
著名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令人慾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
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道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
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全身暢通了,那麼,‘內聖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於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很多人對於內外相合並不了解,也就很難去掌握內外相合的相關內容。內外相合指的是身體與自然的交匯融合,是練習者通過神意氣的結合形成的功夫。
在這個階段,練習者能夠感受到太極拳的功效。另外,對於內外相合最好的練習方式就是三道氣圈。
平時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地練習這三道氣圈。走路的時候帶著三道氣圈;轉身的時候要照顧到三道氣圈;轉身的時候要照顧到三道氣圈;站樁時可專門練習三道氣圈(包括三圈相摞)。
G. 怎樣快速學太極拳的方法技巧
太極拳 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方式,它的好處多多。想要快速學習太極拳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怎樣快速學太極拳,希望你們喜歡。
快速學太極拳的 方法
太極的基本姿勢要領
太極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呼吸的節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 1
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雲流水,輕柔勻緩;練拳要領2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連貫協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定;太極對於身體的各個要求頭——保持“虛領頂勁”,有上懸意念,不可歪斜搖擺,眼要自然平視,嘴要輕閉,舌抵上顎;頸——自然豎直,轉動靈活,不可緊張;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聳、前扣或後張;肘——自然彎曲沉墜,防止僵直或上揚;腕——下沉“塌腕”,勁力貫注,不可松軟;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
身體要求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內縮;背——舒展伸拔,稱為“拔背”,不可弓駝;腰——向下松沉,旋轉靈活,不可前弓或後挺;脊——中正豎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內微斂,不可外突,稱為“溜臀”、“斂臀”;胯——松正含縮,使勁力貫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穩健扎實,彎曲合度,轉旋輕靈,移動平穩,膝部松活自然,腳掌虛實分清。
大家如果要想動作做到位,那麼就好好的練習上面提到的運動要領。
認識太極拳的類別
太極拳發展至今主要有陳、楊、武、吳、孫五大流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還創編有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八十八式、四十二式太極拳和三十二式、四十二式太極劍等。現將五派太極拳按起源先後簡介如下:
1、陳氏太極拳:
主要為河南陳家溝陳長興傳授的,其中以陳發科最為有名。其特點是剛柔相濟,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2、楊氏太極拳:
楊露禪學拳於楊長興,後去北京授拳,並傳其子楊健候,楊健候傳楊澄甫,後經楊澄甫廣為推廣。其特點是勻緩柔和,舒展大方。
3、武氏太極拳:
武禹囊先學於楊露禪,先學於河南趙堡陳青萍,並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陽鹽店得王宗岳《太極拳譜》,武禹囊深研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動作靈活,步法輕捷。
4、孫氏太極拳:
刨子孫祿堂,其拳得自郝為真,加以改進而成。其特點是開合鼓盪,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5、吳氏太極拳:
吳鑒泉學於其父吳全佑(系楊露禪之徒),後自成體系。其特點是柔合緊湊,大小適中。另外太極拳按架式的大小還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6、大架式:
陳氏、楊氏、八十八式、二十四式、四十二式通常多採用大架式。大架式的特點是拳式舒展大方,輕靈沉穩兼而有之。
7、中架式:
以吳氏太極拳為代表,其拳架大小適中,長於柔化。
8、小架式:
以孫氏太極拳為代表,架式小巧緊湊,步活身靈
學太極拳的好處
1、增加神經系統的靈敏性——練太極要「心靜意定」,練拳時必先令大腦皮層休息(心靜),將協調全身內外器官機能的任務交由中樞神經系統(意定)執行,加強了神經系統的靈敏性。
2、暢通經絡、血管、淋巴及循環系統——因練太極拳的時間不會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帶氧運動一樣,能使血氣運行順暢。練了若干時間,會察覺有指尖麻軟發痹、關節微響、針刺、腹鳴等感覺。
根據中國醫學理論認為這是經絡暢通的反應。透過摟拗屈膝絞轉等運動,動脈血管得到適量擠壓及放鬆,能使血液加速運行,增加氧氣的供應,也促進了淋巴系統的新陳代謝,加強了個人的抵抗力。
3、改進柔韌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極拳多以慢速走圓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運動,加上重心交替變換,運行動作又多摟、拗、絞轉,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動如下勢、蹬腳等式子,能改善各關節的柔韌度。
4、提高心肺功能——練太極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實,透過深、長、細、緩、勻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氣量及遞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數,確保氣體能充分交換,相對地提高了各器官的獲氧量。又因練太極拳時間較長(連打四次廿四式太極拳約需時廿多分鍾),此等帶氧性活動能訓練及提高心肺功能。
5、治療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練拳時各關節、肌肉、骨骼會相互牽引、絞纏、擠壓和舒張,內臟又因腹式呼吸(腹實胸實)而產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橫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對腸的蠕動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練拳時的舌頂上顎,唇齒輕閉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6、消除壓力——練拳時因要「心靜用意,心無雜念」,又要體松,精神只集中於「意」上,加上太極拳本身要求剛柔並重,呼吸調協,各器官的獲氧量相對提高,故練後使人頓感輕快,壓力盡消,情緒穩定平伏;又因練拳後血氣循環暢旺,精神亦抖擻起來,工作效率自然提高。這無疑對樣樣打太極拳的好處不但能夠強身健體,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排除壓力以及舒緩情緒,是現代人理想的運動之一。
練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
太極拳,是綜合了歷代各家拳法,結合了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古典哲學和傳統的中醫理論而形成的一種內外兼練、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搏擊技藝的雙重性,尤其是它的醫療保健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太極拳的運動特點:中正安舒、輕靈圓活、鬆柔慢勻、開合有序、剛柔相濟,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這種運動既自然又高雅,可親身體會到音樂的韻律,哲學的內涵,美的造型,詩的意境。在高級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1、對人體礦物質吸收有好處
據有關資料顯示,太極拳對脂類、蛋白類及無機鹽中鈣、磷的代謝得良好的。有報道說,老年人鍛煉5~30分鍾後,血內的膽固醇含量會下降,而血中蛋白含量增加,這樣動脈硬化的症狀也會大大地減輕。
2、對大腦有好處
練太極拳時,首先要求精神貫注,不存有雜念。這樣,在意識的支配下,人的意念始終集中在動作上,排除了大腦 其它 思緒的干擾,專注於指揮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使神經系統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其次,練習動作需要“完整一體”,從眼神到上肢、軀干、下肢,上下不散,前後連貫,綿綿不斷。同時,由於某些動作比較復雜,需要有良好的支配與平衡能力,因此要求大腦在緊張的活動下完成,這也對中樞神經系統起著間接訓練作用,從而達到強化大腦的調節目的。
3、對骨質有好處
太極拳螺旋式的弧形動作使全身各部肌肉群和肌肉纖維都能參加活動,經過反復地纏繞絞轉,使肌肉能拉長到一般運動所不能達到的長度,長年累月如此絞轉,一張一弛,使肌肉勻稱豐滿,柔韌而富有彈性,並增加收縮能力。由於肌肉的收縮對骨骼的牽拉作用以及新陳代謝的加強,骨的血液供給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態結構和性能都發生良好的變化,骨質也變堅固,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彎、抗壓縮和抗扭轉方面的性能,不易發生變形和畸形。
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