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哀怎麼拆分(五筆) 請說明原因
當二個字根就能打出一個字時,肯定同碼字比較多,為了減少同碼字,就要追加一個識別碼。俗稱「報戶口」
一般是左右結構的為每區1位;上下結構的為每區2位;雜合結構為每區3位
「哀」字,打YEU,Y(高頭)E(家衣底)U(末筆是點捺,上下結構,所以是四區的第二位,即U)(五筆的區位號是42)
再上個五筆鍵盤圖,讓你對照參考
B. 古代哀字怎麼寫
去查 康熙字典 辭海 如果想知道用甲骨文怎麼寫 那就不好查了
C. 「哀」字為何能表達悲傷 古人造字的智慧讓我們嘆服!
「哀」字的本義是悲傷,悲痛,表示傷心到了極點,也引申出了:悼念,憐憫等含義。它表示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從造字的角度來說,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要想造出一個漢字出來准確地表達它的含義並不容易。
但是這也難不倒我們聰明的古人。
早在金文中,「哀」字就已經被造出來了。
從金文的字形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哀」字的外面是一個「衣」,表示的是一件衣服,裡麵包裹著一個「口」字。
我們人在傷心哀哭的時候,往往要用手擋住面部,正是所謂的「掩面而泣」。那麼這個字形就很形象地描繪了一個人以衣掩口哭泣的樣子。
「哀」字本身是一個形容詞,但在使用的過程中還發生了詞性的變化,很多時候會被用做一個動詞。比如:
柳宗元《捕蛇者說》裡面有:君將哀而生之乎。意思是:您要可憐我,使我活下去嗎?,這里的「哀」就表示可憐的意思。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裡面有:秦不哀吾之喪而伐吾同姓。意思是:秦國不但不為我們的國喪哀傷,反而討伐我們的同族。這里的「哀」就表示哀傷的意思。
《淮南子·說山》裡面有:各哀其所生。這里的「哀」就是一個通假字,通「愛」,表示關心愛護的意思了。
補充資料:
「哀」字常用的片語:
哀悼āi dào:①悲痛地悼念(死者)②為一個人的逝世而舉行的紀念儀式。
哀家āi jiā:舊小說、戲曲中太後或皇後在丈夫死後的自稱。
哀兵必勝āi bīng bì shèng:《老子·六十九章》:「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實力相當的兩軍對抗,悲憤的一方有必死的決心,一定能獲得勝利。
哀鴻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後用哀鴻遍野比喻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災民。
哀子āi zǐ:古時父母故居喪者的自稱。《禮記·雜記上》:「祭稱孝子孝孫,哀稱哀子哀孫。」後來父在而母故居喪者自稱為哀子。
「哀」字的一些成語:
哀兵必勝āi bīng bì shèng 原意是力量相當的兩軍對陣,悲憤的一方獲得勝利。後指受欺侮而奮起抵抗的軍隊,必定能取勝。《老子》第六十九章:「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不,~!不要樂,要哀,何小姐能彈《易水吟》的譜子嗎?(《啼笑因緣續集》一0回)
哀鴻遍野āi hóng biàn yě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在天災人禍中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飢民。《詩經·小雅·鴻雁》:「鴻雁於飛,哀鳴嗷嗷。」 舊社會,每逢水災戰亂,人民就被迫四處逃亡,~,一片凄涼。近義詞:哀鴻滿路。
哀而不傷āi ér bù shāng 哀:悲哀;傷:傷害。憂愁而不悲傷。比喻做事沒有過頭也無不及。《論語·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她喜歡打扮,願意有朋友,可是這都不過是一些小小的、~的、青春的游戲。(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6]
哀莫大於心死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於思想頑鈍,麻木不仁。《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人說:「~。」我的心已經死了。我不該再到你們公館里來,打擾你們。(巴金《家》二回)
最後留一個作業給大家: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杜牧《阿房宮賦》,想一想這里的「哀」字是什麼意思呢?
D. 哀的結構是什麼
一、哀的意思是:
1、悲傷;悲痛:悲哀。哀鳴。
2、悼念:哀悼。默哀。
3、憐憫:哀憐。哀矜。哀其不幸。
4、姓。
二、漢語拼音:āi
三、哀的部首:口
四、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五、造字法:形聲;從口、衣聲
六、相關組詞:
哀求、悲哀、哀思、哀號、哀鳴、哀悼、哀怨、哀辭、哀樂、哀切、節哀、誌哀、哀泣、哀榮
(4)如何寫好哀字的方法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造字本義:動詞,披麻戴孝哭喪。
文言版《說文解字》:哀,閔也。從口,衣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哀,憐憫。字形採用「口」作邊旁,採用「衣」作聲旁。
二、片語釋義:
1、哀鳴[āi míng]
悲哀地叫:大雁哀鳴。
2、哀悼[āi dào]
悲痛地悼念(死者):哀悼死難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3、哀怨[āi yuàn]
悲傷而含怨恨:哀怨的笛聲。傾訴內心的哀怨。
4、哀辭[āi cí]
哀悼死者的文章,多用韻文。
5、哀號[āi háo]
悲哀而大聲地哭叫。號(háo)。
E. 怎麼寫好字
總體上講:
一、態度要端正,有些人不重視寫字,認為字寫得好不好無所謂,只要答案正確,考試就能得滿分,其實不然,把字寫好,終身受益。
二、寫字的姿勢要端正,姿勢不正,寫出的字也不會端正;眼睛離作業本太近,容易造成近視眼;做作業時彎腰駝背,寫出的字歪歪扭扭,大大小小。
三、要勤練,只有通過勤奮的練習。
詳細說來:
怎 樣 寫 好 鋼 筆 字
(楷行書問答二十一則)
□吳文環
一、寫字的字體已經成形,能不能改,怎樣改法?
答:能改,而且用不多久。很多同志認為:寫字已經成形,年齡已經漸大了,不能改了……,這種看法不對。要知道,寫好字並不是什麼難事,也不是高不可攀,而是極其好學,只要你方法對頭,改正舊的寫字習慣。具體地說,在你練寫的時候,必須端正寫字的姿勢和執筆方法,這是首要條件。
現在列舉先人練字二例,現結合本身體會,談談這個問題。
大家知道,中國書聖王羲之,他先從衛鑠學書,之後又多見先代名家鍾繇等名著,遂改變初學。正是他,繼往開來,把古樸的書體變成嬌美流暢的今體,對楷、行、草書均有創造性的貢獻,這就是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歷史功績。
再說顏真卿,他初學褚遂良,後從張旭得法。他參用了篆書筆意,寫出了端莊雄偉的楷書。是他開創了二王以外的新風格。
我本身先從鍾紹京的楷書摹法,後又從歐陽詢、黃自元的楷書得法,在行書上追學黃若舟的筆法,自感距離尚遠,自己仍須努力。但不論你寫的字成形多少年,都是可以改的。
有的同志提出:寫鋼筆字摹仿毛筆字帖行嗎?實踐證明,可以,其效果一樣。
寫好鋼筆字和毛筆字,不論年齡大小,不論你寫字是否成形,只要勤字當頭,下定決心,認識到對工作對前途有著相關的重要性,經過一番努力,是能寫好的。
起步雖晚猶可追,古往今來,有許多三十而立後學成才的名師。宋朝的梁顥,八十二歲才考上進士,他詠道:「也知少年登科好,爭奪龍頭屬老成。」明朝李贄,棄官就學,立志著書的時候已是五十四歲了,他的名著《焚書》,《藏書》先後在六十四歲和七十三歲時完成的。
成就的取得,不在於年齡大小,關鍵在於志向和恆心。
二、寫字應當從何學起?
答:先要選好你所理想的字帖,又要考慮是否近似你所寫的字形,選好了,先看上幾遍,分析其中字形要點和結構的規律。這叫「意在字先」,然後用透明白紙先描摹,後臨摹,熟記每個字中的關鍵部位。具體步驟分述如下:
寫字的姿勢和執筆
(1)坐要正,肩要平,背要直,身子和頭部不能歪,更不要低;兩眼距桌面約一尺,前胸距桌沿約三寸。
(2)執筆要正,筆尖應直向前,切忌內斜,(只要掌心放平些,筆尖就自然向前);食指指尖距筆尖約一寸。拿筆不正或筆尖向內斜,就寫不好捺,寫不好橫,寫不好鉤,很難順手,甚至每寫一筆,就得挪動一下右手。同時,寫出的線條一無骨氣,二無韻律,字形也就談不到舒展大方。
(3)筆桿的斜度,寫大字拿筆往上些,筆桿斜度要稍大,寫小字往下些,筆桿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應傾斜在食指關節處,超過這個部位,寫出的筆畫,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筆桿斜度不適當,筆速要受到局限的,並且不可能寫出飄然、神韻的字形來,因此不應傾斜「虎口」處。
(4)握筆要輕松,運筆才自如;握筆太緊,寫出的字,不能開闊大方。據在中學講課所見,一個有五十人的班級里,就有四十五人拿筆不正或筆尖向內斜,大學里也是這樣,正是這個緣故,這些同學寫出的字,鉤不象鉤,捺不象捺,筆畫全是平拖堆砌。
前已說過,寫字好壞,在姿勢和執筆上有絕對關系。如同木工鋸木一樣,如果姿勢和拿鋸不正,即便「線條」畫得再直,你也要鋸歪的。這和寫好字的道理是一樣的。
三、學書法的步驟應當怎樣安排?
答:先從楷書基本筆畫學起,即點、橫、豎、撇、捺、提、鉤、折八種。
一個字好比一台機器,基本筆畫練好,等於把「零件」加工好;練好偏旁部首,就好比開始「組裝」;練整個字形,就等於進入「總裝」。就是說,先學「分解」,後學「連貫」。所以說,楷書是基礎,而基本筆畫則是基礎的基礎。
在練寫基本筆畫時,要分類去練。如練寫「丶」時,要把丶、丿、丶、丨等分別練好,然後後再寫「連貫」,進行組合。
一般的規律:練楷書先練基本筆畫;再練筆畫順序;三練偏旁部首;四練字形結構;五練分行布局。
漢字的「點」畫寫時要加重,如石墜地。什麼樣的部位需要什麼樣的點,要做到「意在筆先」。如「宀」上頭的點按鍾紹京、歐陽詢的寫法,用短小豎勢書寫是比較有力的。
四、為什麼說學字必先練楷書?
答:大家知道,幼兒開始走路時,必先學站立,站穩了才能學邁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後跑起來。
這和練字的三部曲一樣,先練楷;再練行;三練草。歷代書家一致主張,只有練好楷書,基礎牢了,再寫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練好楷書,寫出的字,才能筆不浮滑,體不支離。
五、先學楷書需要多久呢?
答:只要你選好字帖,每天堅持寫兩頁,持之以恆,兩個月就可以收效。至於練寫的方法,仍是先描摹,後臨摹,然後對照找差距。對難寫的字,要分別記下來,專門突破。
當你練有成效的時候,你就自然產生了興趣:越寫越愛寫,越看越高興!這就是你成功的開始。
六、寫行書已經習慣,再練楷書能成嗎?
答:沒問題,而且還快呢。因為你對字形的結構已有一定的印象,在書寫上也有一定的基礎,手指和腕部更有一定的素養,只要方法改變一下,糾正你原來拿筆和運筆姿勢,按著楷書的基本體系,堅持練下去,那麼,在半年的時間就可收效。
七、要想寫好每個字,其重點應當掌握哪些?
答:第一要掌握筆力,這里指的是該用力的筆畫就要用力;不該用力的就要輕筆過渡。例如寫國、紅、真、鋼等字,輕重分得清,看起來就會給人以美感。
一般來說,寫「丶、一、丨、丶(捺)」等筆畫著筆應用力,其它稍輕些。但一個字中的個個筆畫不能都用力。比如,寫「人、大、天」等字的撇畫應當輕,捺畫應當重。相反,撇畫寫成重,捺畫寫成輕也可以,總之不能平均用力。
八、有人說,基本筆畫好練,間架結構難寫,是這樣嗎?
答:說起來好象很難,實際上只要你方法找准,路子對頭,是很容易的。
比如,你首先練好了基本筆畫之後,就有基礎功底了。所說方法找准,路子對頭,指的是在結構上分清是獨體字,還是合體字。
如果是獨體字,就要掌握字的中心和重心。例如「上、下、千、十」等字全是獨體字,這就要掌握它的重心:橫畫稍長,豎畫稍短,而豎畫必須居中而下(楷書)。
如果是合體字,則要分清是左右結構;還是上下結構;是左中右結構,還是上中下結構,是半包結構,還是全包結構。
弄清這六個區別,再按字的定義和組織規律去掌握。這樣,就可寫出一個完美而秀麗的字形來。
例如:「好」「媽」屬於左右結構;「幸」「素」屬於上下結構;「常」「掌」屬於上中下結構;「匠」「醫」屬於半包結構;區別這些不同的結構定義,就好辦了。
比如:幸、素二字的上下兩豎,注意居中對齊;常掌二字是個長形體勢,不要寫太長,稍加緊縮;好媽二字是個左右結構,左邊稍小,右邊稍大些,只要掌握好疏密得當,參差有序,不就好看了嗎?相反,不分字形,疏密不當,一寬一窄,線條輕重不分,那就難看了。
九、有人說,要想寫好鋼筆字,必先練好
毛筆字才行,是這樣嗎?
答:不是。實踐證明,那樣要多走彎路。為什麼?道理很清楚:因為漢字的結構規律完全一樣,只是字形大小書寫工具及手法不同,兩先學哪一種都行。
繼承和臨摹古人作品,應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丟開個人的風格。
有些人對怎樣寫好字過於神秘化,也有的人把寫好字說成是天生的……。事實上,不論寫毛筆字還是寫鋼筆字,都不需要十年或二十年。不客氣地說,毛筆字我只練了兩年。當我把兩年後寫的字聯拿給一位書法編輯看時,所得到第一句評語是:「你的字起碼有十年的功夫」。這位編輯問我:「你都跟誰學過?」我說:「沒跟誰學過」。事過三個月之後,我寫的字聯在一本雜志上選登了。
此事使我聯想到,多少人和書法資料都一再聲稱:要想寫好字,沒有十年以上和更多的年頭是練不成的……。又說,寫好字是天才等等。這些論斷是不符合實際的。事實上,只要字帖選好,方法對頭,下定恆心,用不上一年的時間就可取得成效,請同學們試試看。
有的人提倡寫好鋼筆字必先練好毛筆字,實際不必要,因為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同時掌握兩種筆法。
十、怎樣安排好字形有大小?
答:中國漢字有大有小,形狀各異,不論用毛筆或鋼筆,寫出的大小不能完全一樣,我們管它叫「參差有序」。
具體要求:筆畫多的寫細稍收縮,筆畫少的寫粗稍擴散。要寫得大小勻稱,不要象棋子不分大小一律排列。例如:「騰」字同「小」字;「口」字同「國」字;「工」字同「騫」字。
十一、寫字講究呼應,這指什麼說的?
答:要想把字寫得生動活潑,就得注意線條的往來和筆勢的呼應。筆畫相間有呼應,句間的開頭和末尾也講究呼應,這樣的寫法是為了避免機械式和堆砌現象。我們經常提到的「筆斷而意連」,使點畫互相間的聲勢具有連貫性,這種聲勢好比幼兒伸手喊媽媽,媽媽伸手接幼兒的那種動作。
《書筏》中說:起筆為呼,收筆為承。反之,如果寫完一筆再考慮下一筆,中斷筆間勢能,那就是《續書譜》所批評的:「圖寫其形,末能涵容,皆支離而不貫,其結果多成珠子,字形當然活不起來」。
所以要使字寫得生動活潑,情趣誘人,呼應二字是不能忽視的。
十二、據說橫豎有原則寫法,是這樣嗎?
答:是的,這是當代書法家鄧散木說的,鄧老講得有道理。寫「橫」要稍斜,左邊低,右邊高,其斜度約在5-7度上下。不要低於5度。不要高於7度。這是因為人的兩眼視覺並不平衡,如果把「橫」畫寫成平直,那麼,由於兩眼的錯覺,看上去右端的末尾似乎倒下去了,很不自然。
漢字的「豎」畫比較重要,在一字當中起著棟梁作用。虞世南在《筆隨論釋行》(引王羲之語)說:「為豎必弩,貴戰而雄。」故寫豎畫要剛勁有力。如中、牛、千、山等字。
十三、練字用什麼樣紙好?應注意些什麼?
答:用方格本較好,因為它有一定的方格,對你練寫的字形在規范上有一定的約束。在練寫時要按行按序進行,每寫完一頁,就要分析一下,看看差距在哪?每寫完一本,也要留存起來,以鑒別對照,衡量進步的程度。在練寫時,切不能無規律地東寫一個,西寫兩個,這樣的練字會影響你掌握章法和布局。
按著次序練寫,一能練好章法,二能安排好整篇布局,更會幫你養成寫好行序的好習慣。如果任意亂寫一通,那你在正式寫作時,雖然字形本身寫得尚好,但全篇布局肯定不規整,這是個大事。
十四、寫字在快慢上有關系嗎?
答:關系很大。寫字在行筆快慢上有極大關系,字形的優美,線條的神韻,大部在快速行筆中體現出來。呼應的連貫筆勢也是在快速運筆中體現。慢筆寫出的字是沒有神韻的。
大家知道,一些快速行筆的人寫出的字形和篇章,不拘泥,不呆板,具有高昂的氣勢!這就是他們運用了「一氣呵成」的良好效果。
要想快速行筆,達到滿意的效果,除了要對字形本身結構具有素養之外,更重要的是執筆要正,並盡量往上些。
書寫每個字要按照字的基本定義去構思,信指而書,信腕而行,不要做作,不要修飾。「筆勁洞達美而韻,書貴瘦硬方有神」。這就是寫字在快慢上應當體現的一面。
十五、書寫基本筆畫時,應注意哪些?
答:(1)寫「點」重如石,形斷而意連;
(2)寫「橫」要稍斜。一字有兩「橫」上「橫」要仰勢,下「橫」寫俯勢;
(3)「豎」畫粗而壯,寫直不要歪;
(4)「撇」之發筆利,「捺」之發筆揚;
(5)「折」的發筆緩,「鉤」之發筆沖。
初練稍慢,循序漸進。要知道,書體成就的取得,都必需先把楷書的基本筆畫練好,它是寫好一切書體的立足點。
十六、學字非得模仿古人的字體嗎?
答:是的,這是一個繼承傳統的問題。但是時代在前進,事物在發展,各種藝術總是要不斷創新,因此也不能一味照搬古人的,應當取其精華。
明代的陳洪綬說:「謂學者,竟言鍾王,顧古人何師?擷諸家法意,自創一體」。蘇軾在「畫論」中也提到:「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王羲之變隸法為行楷後稱「書聖」;張旭變二王草法為今草稱「草聖」。如果照古人一翻再翻,千人一體,千字一面,那就說談不上書法藝術的發展。脫其窠臼,創出新貌,沒有個性創新,就等於失去其生命力了。這是兩種書法在發展上的必然趨勢。
十七、怎樣選擇字帖?
答:這要看你對哪種字體感興趣,也要看你的字近似哪種,然後就可定下來。如果選不到理想的鋼筆字帖,也可選毛筆的字帖。如「靈飛經小楷字帖」,歐陽詢的「三十六法」,黃自元的「九十二法」,這些秀麗端莊,遒媚勁健的楷書雖屬毛筆字帖,但它的字形和大小,都可做學習鋼筆字的範本。
十八、衡量一個字、一篇文章應從哪些方面來評價?
答:第一要看字的「筆力」;第二要看字形和間架結構規律的掌握;第三要看全篇手法和布局。
「筆力」分布怎樣,結構相間的疏密程度是否適當,字間、行間、開頭、結尾等,條理是否分明。
要知道,真正的書法功底還要注重在挺拔雄勁的楷書上面。
十九、 怎樣才能掌握好章法和布局?
答:書寫文章時,不能看一個字寫一個字,應當看準一句,接連不停地寫下去。這樣的寫法,能使字序整齊,氣韻豐滿。如果看一個寫一個會產生字間、行間以致整個篇幅的不規則現象,這雖然是個小事,但對衡量作品的整個格調是很主要的。
鋼筆字橫寫居多,要邊寫邊向左方看齊,豎寫時邊寫邊向上部看齊。
字的大小,一般在5×8mm的寬高度,字間的距離應佔一個字的一半,行間距離應佔一個字的寬度。
字形寫得雖好,但章法和布局安排不當,是要降價三分的。因此必須重視對章法布局的安排,要在平常寫作時養成好的習慣。
二十、怎樣體現書法藝術美感?這種美感從何而來?
答:書法藝術是運用聯想來喚起人們內心情感的萌發,其中包括「形、神」兩方面。
書法「形」的美主要運用點線、結構、疏密、輕重、行筆的緩急組成形象的「字形」,以這形式的美、力度的美、結構的美喚起人們的情趣和美感!
書法「神」的美,指的是線條組合後總體的外貌。它不是象幾何學里那樣機械式的配合,而是書家以唯物的、運動著的氣勢和本能,發自熱愛生活的審美理想。「壯則雄健以嵑嶫,麗則綺靡以清遒」。這就是書法「神」美的應有體現。
古人說,情之喜、怒、哀、樂各有分數,它體現在書者的廣闊胸懷中。喜則氣和而字舒;怒則氣憤而字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書者內心蘊含著生命激發的意念,洋溢於字里行間震撼著欣賞者的心靈,從而引起共鳴。
我國書法藝術「形神」兼備,氣勢生動!正是這種美,中國的書法藝術價值已被世界所重視。一九七七年四月美國耶魯大學舉辦的首屆國際書學史討論會上,就有《中國書法對現代畫家的影響》的論文。
具有典型東方美並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中國書法藝術,其影響之大,可窺一斑了。
二十一、今後在寫字上應注意哪些?
答:要注意「識、簡、連、美」四個方面,這是原副省長,遼寧書法家協會名譽會長朱川同志提倡的,這四個字,對今後硬筆書法規范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識」指的是寫出的字要准確,清晰易辨。既然文字是代表無聲語言的符號,表達一個人的心意和行動,那麼,這個符號寫出來就得叫人認識。如果寫得七扭八歪,誰也不認識,日子久了,連自己也不認識了,這種字還有什麼用處呢?
「簡」指的是按國家規定的簡化字去寫。要知道,漢字由繁向簡發展、不斷輾轉演變已不是現在的事。從秦始皇統一文字並做了規范以後,小篆變隸書,草書變楷書,漢末的草書又變成楷書的草體。字體的不斷簡化是漢字發展的規律。
今天,我們正在建設物資文明和精神文明,人們對漢字書寫效率要求更高。因此簡寫漢字的提法就十分必要了。但提倡寫簡化漢字,不是亂來的。
「連」指的是用連寫的筆勢寫出的字,簡單地說,就是快寫的連筆字。
不論行書或草書,都必須有規范性的約束,不是無規律地亂來。重復地說,寫出的字,必須叫人看得懂,領會其意,不給別人為難才行。
「美」是指一個字寫出後的最高要求。書法美的表現形式是以線條造型美,而不是以象形美。
比如寫個「魚」字,欣賞者如果根據這個「魚」字象不象自然界里的「魚」而判斷它美不美,這就混淆了美的含義。
評價字形美不美,應摒棄漢字古老的原型,而是以其線條造型所體現的「形、神」為依據。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漢字象形性的古老寫法已不被人們所重視。如果有人認為象形性強的甲骨文是美的,那麼,沒有象形性的楷書就不美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書法史的實際情況。
線條本身的美,來源於造型。毛筆字表現在「筋、骨、血、肉、神、氣、韻、味」(朱川語)上,鋼筆亦如此。
這種美不是牽絲拖沓或牽強做作,而是線條整體自然美,它通過「形、神」的具體化所表現出來的。
F. 如何寫致哀悼辭
哀祭文是人們用於哀悼與祭奠的文體。哀祭文也叫「悼詞」、「祭文」、「誄文」、「哀辭」等。
悼詞:
悼詞分為宣讀體悼詞和書面體悼詞。宣讀體悼詞用於一定的祭奠活動,要在一定場合宣讀;書面體悼詞用於普通禮節性的書面哀悼,不一定要求宣讀。按悼詞的表現手法可分為記敘式、議論式和抒情式三類,其中以記敘式悼詞最為多見。
1、記敘式悼詞。以記敘死者的生平業績為主,並適當地結合抒情或議論。通常的宣讀體悼詞往往採用這種形式。
2、議論式悼詞。以議論死者對社會的貢獻為主,並適當地結合抒情或敘事。它常見於書面體的哀悼文章。
3、抒情式悼詞。以抒發對死者的悼念之情為主,並適當結合敘事或議論。
例文:
某某同志生平介紹
某某同志是某市某單位職工,中國共產黨黨員,因病無效,於某年某月某日下午N時N分在某醫院不幸逝世,終年N歲。某某同志某年某月某日出生於某市,某年某月參加工作,某年某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某年某月參加工作,某年某月任某職務,某年某月兼任某職務。
某某同志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他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勤奮踏實、吃苦耐勞,重活累活搶著干,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兢兢業業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在擔任某職務期間,他加強管理,經常深入一線,主動做好服務,積極做好後勤保障;他堅持以共產黨員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廉潔自律,勤儉持家,對上級交辦的各項任務不折不扣完成,對職工求助熱情,在一些重大或突擊性的任務中總能見到他的身影。從中層職務退下來後,他積極幫助和扶持年輕同志,並仍然忙碌在後勤工作第一線;他為人正直、熱情、直爽,團結同志,樂以助人,他為單位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為某單位的某項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的工作得到了單位領導和職工的一致好評,先後多次被評先進工作者。
某某同志的一生,是兢兢業業、努力工作的一生,某某同志的逝世,使某市某單位失去了一位好職工,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志。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某某同志,並對某某同志的家屬表示深切的慰問!某某同志與我們永別了,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團結一致,同心同德,為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G. 岳父病痛離世,該怎麼寫哀詞
我覺得哀辭應該這樣寫。
泰山大人疾病離世,令我內心萬分哀痛。回想岳父在世之時。對我百般照顧,千般疼愛。我的內心時常掛欠。岳父患病之時,我也曾盡孝床前。然回天乏術。願岳父在天之靈在天之靈。我們平安。願岳父在天堂永祥幸福。
H. 節哀順變的哀字怎麼寫
哀
筆畫數:9;
部首:口;
筆順編號:412513534
筆順:捺橫豎折橫撇折撇捺
筆順說明:提為橫,點為捺,豎勾為豎,橫折或豎提都為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