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提升覺知力
1、不是在外境,必須回歸到自身,聚焦內在,內觀自身,這是前提。知道自己是一切的根源,開始、過程和結果皆由自己主導。確立這一點之後,談覺知力才有效。
2、知道心念是如何產生的,知道心念去往的方向和大致產生的結果,知道如何和心念(包括思維和情緒)和諧相處,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占絕對主導權。
3、學會藉助外在的人事物反觀自己,磨煉自己,修煉自己,提升自己。比如生活中因一件小事爆發情緒,在你即將暴怒的時候,立刻打住,立刻觀察情緒是從哪裡產生的,你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不要執意,不要深陷其中。
4、運用對比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處理同樣的問題,尤其是涉及情緒方面,對比看看哪種情況危害更大,價值更大。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提升。
5、當你覺得暈頭轉向的時候,先從自己的主觀圈子裡跳出來,以客觀的角度觀察別人是如何有效處理問題,從外界角度入手,找到內在的著力點。
6、保持正念的習慣,把正念帶入你生活中的任何一種場合,包括你的呼吸,姿態,眼神等等,專注當下那一刻,不閃躲,不幻想,不刻意,不迴避。
7、多親近大自然,放空身心靈,以自然界的角色置身其中,感受生命的演變,觀察四季的變化,體會規律的運行,融入,接納,同頻,前行。
8、藉助高能量磁場的人和環境以明心見性,啟迪智慧,打開內心開關,呈現本真本源,空杯心態,謙卑,務實,求實,求真,明理。
⑵ 如何做到純粹的覺知
身為人,我們最難做到的是純粹覺知。意識總是混雜在頭腦運作中保持清醒,要做到純粹覺知,必須把頭腦停下,同時讓意識清醒的成為旁觀者。這根困難,頭腦完全停止運作而讓意識保持清醒於覺知。如果隨時能夠輕松做到,恐怕辰星大佬也要望塵莫及了
⑶ 中年人,你要保持五種覺知
【《認知覺醒》讀書筆記】
三十多歲的年紀,就算你再不想承認,脫發、肚腩、壓力、焦慮,時刻在提醒著你:你正在步入中年。
現在在面對的,是我們人生的三個關口: 責任關口 ,上有老下有小,上頭四個老人要贍養,下面有兩個小孩要扶養,如果響應國家政策的還要有三個…… 職業關口 ,前浪未退,後浪追擊,自己的事業尚未有很大起色,身後卻又有一群「後浪」在向你奔涌而來…… 比較關口 ,左有錢右有勢,身邊的人貌似除了自己,都有所成就……
渾渾噩噩走到這個關口才猛然發現,肩上已經壓上了家庭的重擔,職業生涯未卜,自己昔日的同學、同事卻已一騎絕塵。 自己卻感覺做了一場夢,醒來之後,發現而立已過,各種焦慮奔涌而來。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能做的,要麼隨波逐流,繼續渾渾噩噩;要麼奮起直追,拍馬向前。只不過,真有奮起追趕的打算,手持馬鞭卻四顧茫然,什麼都想學,什麼都需要學,什麼都等著學,就是不知道從哪開始!於是,在焦慮中,買各類書,報各類課,可惜,急躁的我們,一時看不到成果又會放棄,故態復萌。
可就是有些不甘心,內心的一些想法還在慫恿你,讓你蠢蠢欲動,因為我們都知道,只要有想法,最早的行動就是現在!
今天的筆記,就是想用這本書來提醒正在進入中年的我輩中人: 保持覺知,中年也能翻盤!
一、保持環境覺知,理智選擇。 現在回想下自己,有多少時間能讓自己獨處。於我而言,最安靜的時候,就是把車開回小區車位,熄火後的那幾分鍾。我們身邊的環境充滿了各種嘈雜的聲音,無論是工作還是家庭,就像身處於鬧市之中,時刻有狀況在爭奪你的注意力。而我們要做的, 就是在壓力環境中盡可能保持較大的格局和遠見,主動覺知,承受壓力,集中心力做出理性的決定。
二、保持目標覺知,少即是多。 目標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我們的心智帶寬的內容。但是如果想要讀的書很多,想要學的知識也很多,太多的選擇,反而讓我們無所適從,最終只能一事無成。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避免盲目奔波,從忙碌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做最重要的事情。 事情反正永遠做不完,那不如先做好手頭上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情 。
三、保持慾望覺知,審視決策。 我們什麼都想要,我們什麼都得做,毫無頭緒,這時焦慮就占據了我們大腦的大部分空間,也就是我們的心智帶寬。當我們的大腦中存在大量任務和念頭的時候,行動力是最弱的。所以需要保持對慾望的覺知,清理我們大腦的緩存,把這些想法和任務從大腦中搬離出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紙筆把念頭列出來,清空大腦。 真正的高手,不是同時間做多件事,而是避免同時做很多事。
四、保持情緒覺知,謹慎決定。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生活中的很多悲劇,都是在情緒激烈的時候造成的。前兩天,我的一個小老弟發微信問我最近在工作中,老是因為說錯話而得罪人,他很苦惱。我告訴他,注意自己說話時是什麼情緒,說之前先停留三秒。其實停留幾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個短暫的停留,脫離自己,覺知自己的情緒。所以說, 不要在興奮、憤怒之時做決定,要始終保持心氣平和。
五、保持閑余覺知,自我設限。 過多的時間富餘,反而更低效。前年我因為帶狀皰疹而在醫院住了一個星期,知道自己要住院,我反而有點暗暗高興,終於有大把的空餘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情了。住院前,我給自己准備了好多本書,計劃了很多學習的內容。可惜最終我才發現,如此富足的時間,我卻無法完成自己的學習計劃。
其實,適當的閑余時間是我們應對壓力和意外的寶貴資源,但是一旦這個資源過多,卻並不是什麼好事。就像一個人突然一夜暴富一樣,你會迷茫和無措。所以,如果你發現你某一方面很富足,不妨給自己設限,適當製造稀缺,這樣反而能成就自己。
人到中年,慢慢發現自己什麼都缺,缺錢、缺時間、缺睡眠、缺機會,但是我們可以把缺的問題先放一放,收起自己的那部分可憐的注意力,保持覺知,脫離自己,也脫離繁雜,或許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本文部分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⑷ 提升覺知能力的17個自我溝通方法
不斷重復地問,直到內心的答案涌現,從自己生活當中所發生的每一件事去自問自答,讓每一個升起的事件當作升起的鏡子一般,來反觀自我、內觀自己並從中得到領悟及智慧。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提升覺知能力的17個自我溝通方法,歡迎借鑒參考。
1、當我在批評別人指責別人時
我深層的了知對方就是[我];其實[我]是在指責批評[我]自己。重復的告訴自己;她(他)就是[我]。不斷重復的告訴自己,對方就是[我]
並且再三問自己:
從這當中我看到了我自己什麼過失?
我體會到了我自己有何感受?
我領悟到我自己在批評什麼?
指責什麼?
從中我將體悟到,原來我只是急忙於引導別人去看到別人的污點,而且最好不要看到我自己的缺失,原來我在指責別人的同時正是在指責自己啊!
2、當別人在批評我指責我時
我深層地感受對方的憤怒與心念謙虛地告訴自己:
千萬不要試圖去證明誰對誰錯
不斷重復地告訴自己:
不要去證明對與錯
此時更要打開自己的心,柔軟自己的心,融入對方的心。感同身受地去了解對方憤怒的情緒及無明的恐懼,用更大的慈悲與謙虛去面對對方的指責。
3、當我與別人斤斤計較或相互比較而且絕不退讓時
先讓那個愛計較的自我抽離出來後,去看看兩方的行為?再看看如此的行為後果將會如何!一個結果是你[贏]了,得到比較多。在此結果下你能否洞察到:其實是你輸了!因為日後你將會失去更多。
另一個結果是你[退]了,失去了一些,在此結果下你能否洞察到:其實是你贏了!因為日後,你將會得到更多。
在一得一失的情況下,能否更宏觀的觀測到這個物質宇宙其實一切都是平衡的,得與失永遠相等,因此短暫的獲得將導致日後永遠的失去。短暫的失去,必將會再獲得回來。所以何需浪費時間精力去斤斤計較與比較呢!因此:
好好的問自己:我在計較什麼?
重復的問自己:
我害怕失去什麼?
我能得到什麼?
我在貪著什麼?
最後,你將如實的發現,只要去除自己的貪念,你將得到更多。
4、當我見不得別人好,嫉妒別人時
恭喜自己吧!因為你已經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匱乏欠缺的點。但是,可能你還無法察覺到那是來自害怕擁有的一種心靈層面!
反復問自己:我害怕擁有什麼?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我曾經失落過什麼?
同時也告訴自己:那是我可以擁有的!
(重復的告訴自己這個觀點)
從此你將會發現你是值得擁有你所想要的一切的,只要你不再害怕擁有,不再逃避擁有,清除心中的障礙後,讓你心想事成的心念不再存有任何的雜質,你將發現自己不僅可以擁有一切,還可以創造一切擁有!
5、當我無法忍受別人的行為與缺點時
我深切的明白別人的行為風格及缺點,正是凸顯出我自己隱藏的問題所在,來自於過去的我,來自於無明隱性的我,感謝對方的示現,讓我見識到我無法面對的另一個我。
耐心的告訴自己:
當我無法忍受對方的缺點時,
正是無法忍受隱性自我的缺點。
不斷重復的告訴自己:
對方的缺點正是我的缺點。
此時你將明白,無法忍受別人的行為風格及缺點,正是自己的風格及缺點。
6、當我無法忍受別人對我的眼光與看法時
我必須了解到我自己有哪些缺失害怕被別人知道,檢視自己還有哪些問題是自 己害怕被別人看到的。
重復的問自己:我在意的是什麼?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
我在害怕什麼?
我不能面對的是什麼?
最後你終將明白,這一切只是自己無法看清自己,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罷了。
7、當我無法對別人誠實並且不斷說謊時
扣心自問:自己是否有隱瞞對方,或已造成傷害對方的事實,或是有哪些行為是害怕對方知道的。
誠實的問自己:有那些事是自己不該做而去做的?
重復的問自己:有那些事是不想讓對方知道的?
此時你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不斷說謊,並且隱瞞到底,而且讓自己每天生活在暗無天日,見不得陽光如無間地獄般的日子裡,並且不斷辛苦的創造謊言來掩飾或裝飾你所處的無間地獄。
另一種選擇是面對你說謊隱瞞的對象,將所做一切攤在陽光下,誠實和正直的面對自己,如需懺悔,就好好至誠至意的懺悔,從此過著充滿陽光燦爛幸福自在的日子。
8、當我傷害別人因此自責而無法寬恕自己時
我深深的明白,並且看到那是來自於心靈的報復所導致的傷害行為。
重復的問自己:為何想報復?
重復的問自己:
透過傷害,我可以報復到什麼?
透過傷害,我可以得到什麼?
最終我將明白原來我只是無法寬恕曾經傷害過我的人,而我亦無法寬恕自己曾經有過相同的行為,這一切都是我們彼此傷害時所經歷的痛。唯有當我們都是一體,所感受到的都是相同啊!
9、當我受到傷害,委屈而無法原諒對方時
我深刻的感受被傷害的痛,我必須明白:這是對方要我深刻的去憶起他曾遭受的痛,我必須感同身受對方被傷害過的痛。
真切的問自己:為何由我來感受?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為何是我受到傷害?
最後我將明白,其實就是來自於自己曾經傷害過別人,而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讓我憶起別人的感受及被傷害的痛。
10、當我在可憐,同情別人,想幫助對方時
我必須檢視自己內心的動機,是否來自於想要表現自己,而有否定對方能力的意圖?是否透過幫助的行為來貶低對方的能力?問自己是否真正懂得尊重他人?
誠實正直的問自己:
我可憐,同情對方的目的是什麼?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
我的幫助對他有用嗎?
我的介入是幫助他還是害他?
你會發現,我們只是透過貶低別人來滿足自己,我們不懂得真正去尊重他人的選擇,透過可憐,同情與幫助的心態去貶仰他人的能力。從中我們才看到自己的另一種意圖:原來我們是想控制他人。要相信:唯有真正地尊重對方,肯定對方是有能力的,對方才能從中獲得再生的力量。
11、當我的身體受傷或生病時
透過如此的機緣,我必須洞察到為何會如此?我的身體正透過如此的訊息傳達給我,告訴自己:是時候了!必須停下腳步來好好地自我內觀。
重復的問自己:我到底怎麼了?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身體想告訴我什麼?
去傾聽身體所傳達的訊息,去理解來自內心的想法,去面對這些訊息與想法,不要去否定內在的真實聲音,也不要去追求外在任何解決方法,唯有內觀自己才會明白自己怎麼了!最終你必須看到一切肉體的問題,都是來自心靈創傷所創化的假相而已。唯有醫好自己的心,肉體才有復原的可能。
12、當我經歷災難遭遇橫禍時
我必須深深的感恩擁有如此的體驗,自己能否清楚的看到:那隻是自己選擇遭遇的一個歷程!透過這種重大的災禍,重重的提醒自己:把握每個當下!並喚醒自己:務必力求覺醒!
重復的問自己:自己還要迷失嗎?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自己覺醒了嗎?
從中去認清楚自己選擇這些災禍,並應許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目的為何?是否是自己讓自己大死之後,才能有重生的感覺及啟示呢?正如一隻鳳凰之所以成為鳳凰!是源自於一隻鳥選擇讓自己沖入火中,讓自己經歷浴火重生的體驗,才能變成一隻完美的鳳凰!所以好好的感恩自己所選擇的歷程,真實的感恩後,你將不必再選擇同樣的遭遇了。
13、當我無法原諒別人並對別人生氣時
此時此刻的你也正代表自己無法原諒自己,而且自己在對自己生氣。
重復的問自己:不能原諒自己什麼事?
不斷重復的問自己:
自己在生氣自己那些問題點?
自己還要再演戲嗎?
當然你會看到這一切都是在演戲,藉由生氣來演給別人看而已,同時也演給自己看,所以你必須看清楚演戲的目的:只想獲取別人的認同與肯定,及表達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罷了。
當觀眾不了解或是離場遠去時,只有繼續演給自己看,對一個持續生氣的人就是如此。
試著用自己的智慧想想看,是否可以選擇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而也能達到同樣的目的呢?
14、當我在為自己的缺點行為辯解時
我清楚的看到其實是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缺點,自己無法誠實面對自我問題的結果所導致的辯解行為其實是來自於自己過去及現在的業種。
如實的告訴自己:辯解只是逃避面對的手段
不斷重復的告訴自己:不要再辯解,好好面對自己吧
15、當我無法擁有財富時
當我無法擁有財富,一直賺不到錢時,先自我回溯檢視自己是否有重大失落事件,過去曾經有過的失落會讓自己害怕擁有,必須先扶平。面對過去曾經失落的事件,使內心不再害怕罣礙,面對失落,重拾失落的自己,這時看看你所處的四周環境:
重復的問自己:我害怕擁有什麼?
重復的問自己:我不能擁有什麼?
重復的問自己:我可以擁有什麼?
反復不斷的問自己:害怕擁有那些?不能擁有那些?可以擁有那些?直到最後你會體悟到你是可以擁有一切的。
16、喚醒內在的洞見
去觀照自己內在的一切,傾聽自我內在的聲音,察覺每一個起心動念,
為何心痛?為何煩惱?為何害怕?為何擔心?為何懊喪?為何動怒?為何固執?為何計較?為何愛戀?為何傷悲?
時常觀照這十個升起的念頭或感覺,仔細看著它面對這十個想法,不斷的問自己:為何回升起這些想法?
要求自己去觀照這十個為何?背後的靈光及深層的聲音,當你看到這些靈光,聽到真正的聲音時,你將洞察到這一切的想法與念頭,都只是內在靈光反面的陰影罷了。去喚醒這些內在的靈光,洞見它們,那些負面的陰影自然會消失。
17、自我覺醒之道
當我們在做夢時,我們不能指望夢境里的人來叫醒我們自己,讓我們覺醒,因為夢里的人物都是我們心識幻化的現象。反之亦然。目前生活在現世的我,如同作一場人生大夢一般,怎能指望身邊的人來喚醒自己,如果有人宣稱他有能力可以喚醒你,點化你,讓你成就,那麼他必定是魔,而且是由你感召過來的幻相,如夢境之人一般,怎麼可能是真。
因此覺醒之道,絕對是靠自己!如做夢之人當知道自己在做夢時,夢必消失,自然清醒。是故心外求法皆是非法,依靠外力,必入魔境。自悟之道,唯有內觀,惟有面對自己,面對心靈的種子,面對過去,現在,未來的我。
因此常常告訴自己:
看看此刻的我,我在創造那些假象?
看看此刻的我,我被那些情緒影響?
看看此刻的我,我在欺騙自己什麼?
看看此刻的我,我為何還存在這里?
以上這17條自我覺醒之道,提升自我覺知能力以達到自我溝通。
⑸ 如何提高覺知力
覺知力也是一種活動,他也需要能量去維持。所以,保持良好覺知的前提是,自身的精氣神要好,自身的能量要充足。
比如,身體健康的時候,會頭腦清醒,思維清晰,反應靈敏,情緒穩定,心情放鬆,覺知力良好。身體有病時,會頭腦昏沉,心情煩躁,情緒不穩定,意識雜亂,頭腦反應慢,覺知力弱。
比如,進入氣場好的環境里,與氣場能量高的人在一起時,會頭腦清醒,心情平靜的,意識平和,頭腦反應快,覺知力強。反之則,頭腦雜亂,情緒煩躁不安,心情差,意識混亂不清,反應呆滯,覺知力差。
所以,要想提升覺知力,對內要保護好自己的精氣神,避免能量的過度損失。對外要多親近正能量和高頻率的人和環境,多看好的、聽好的、說好的、做好的。與高能量、高頻率、高氣場接通共振。
⑹ 提高覺知力的法門
請看完問題默想一分鍾,給出你的答案: 路邊有一個老太太跌倒了,扶還是不扶?
答案區:
無論是修佛打坐、心理學身體掃描,還是瑜伽冥想,都是在通過刻意練習提高覺知能力,讓人不困在當下的情緒中,生出智慧 。智慧的人,能覺知到跌倒的老人,是否良善之人,善良的,扶便可以了,無需顧忌;覺知到對方不是善良的人,還生惻隱之心想要幫忙的話,就需要保全自己的方法。
在這個左右為難的場景中,「 覺知能力賜予智慧,讓我們可以更好的應對復雜的生活百態 。」接下來,一起來揭秘這個神器。
一、覺知的覺知
1、 覺知是一種能力 。佛教中講,覺知是對當下的一切都明白,明白當下發生的一切。想像一下你處於某個情景,但又能跳脫出來,俯瞰整個情景,這就是覺知。
2、覺知包括對內和對外 。對內包括對自己的情緒壓力和各種狀態的了解。對外包括別人的情緒、狀態感知以及對社會環境的了解和洞察。
覺知兩個字分開來講,覺是感覺,感觸。知是認知,知道。
例如:
五官都是收集這些感覺的器官,是「覺」,然後在大腦中形成的一個狀態是「知」。再比如觸電這個過程,觸電的觸是覺,觸電之後我們可以判斷是電,這個過程就是知。
一般來說,覺知有四個階段:
1、不知不覺
自己做了什麼並不清楚,這是一個糊里糊塗的狀態。
2、後知後覺
等到事情做過之後才明白,這是一種相對滯後的狀態。
3、當知當覺
非常清楚自己當下的狀態,也知道該如何去做,也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
4、先知先覺
這是一種極高的狀態,可以預測未來,活在未來,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狀態。
看見真實的自己
二、接下來看一下提高覺知能力有哪些益處?
1、 覺知力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看見情緒,從容應對 。當我們覺知到情緒時,它就會消散。比如我們覺知到悲傷,體會到悲傷在心臟或者胸口聚集,看見它、觸碰它,悲傷也就慢慢消散了。
2、覺知力可以讓我們防微杜漸。 例如別人的某些做法讓我們感到憤怒或者煩躁,身體的反應,是一個能量聚集的過程。而當我們擁有覺知力,對身體敏感,身體能量的細微變化被覺知,從而即刻調整。就像《關鍵沖突》中講,沖突的關鍵時刻不是在沖突發生中,而是在沖突發生前。而在沖突發生前,因為覺知,沖突被化於無形。是不是很神奇?
3、擁有覺知力是「愛」自己的起點,它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照顧自己的身體 。現代人常常被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所迷離,直到生病,才知道要停下來休息,去照顧身體。而擁有覺知力後,能體察到身體的細微變化,便能把心從外引向內,開始真正的看見自己,照顧自己,「愛」自己。
4、擁有覺知力還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幸福。 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想要不平凡的人生大多都會事與願違。但其實平凡中也可以不平凡。覺知力可以讓我們品嘗到一茶一飯的美味,嗅到一花一世界的芬芳。擁有覺知力可以讓我們能夠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從而活得更幸福。
5、覺知讓我們回歸神性:因為遞弱代償,大部分人類從遠古時期形成的自身感應和預知能力在退化。 一個人如果能繼續回歸自身,保持恬淡虛無就能做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這就是向內求達到覺知的至高層次,今天的人和科學依舊無法解釋這一現象。
需要給自己一些獨處
三、覺知力有這么多優點,那怎樣才能提高呢?
1、 正念冥想
呼吸練習:尋找呼吸最明顯的身體部位,去察覺氣息進出時鼻端的感覺;當練習深入時,你會對吸入與呼出的整個過程,以及呼和吸之間的停頓都有覺察。
身體掃描:從頭到腳一點一點掃描自己的身體。掃描中,會有念頭和情緒的涌現,要懷著友善的心去觀察這些念頭和情緒,用接納的態度說一句:好吧,我接納此刻的狀態。
觀察自己的感受:面對不同的感受,培育一種平衡的心態:不執著於愉悅的感受,不抗拒不愉快的感受,對中性的感受也要保持覺知狀態。
對心的正念:對心的正念,就是對念頭、情緒的覺知和溫和的回應。對念頭的覺知可以讓我們意識到:
(1)所有的念頭都只是精神現象
(2)念頭不等同於事實
(3)我們不等同於我們的念頭
(4)習慣性的思維導致習慣性的行動
(5)念頭會變化
強烈的念頭通常會伴隨著強烈的情緒。我們內心的痛苦同樣會讓我們憔悴和疲憊。「 我們要願意為這份痛苦留出空間,去歡迎它,觀察它,不要強求改變,或者逃避 。」而是要有意的確認它,允許它的存在,善意的歡迎它,溫和的去體驗它給你帶來的感受。
在對話的過程去觸碰你的心
對情緒的證明練習,可以讓你認識到:
(1) 所有的情緒都只是精神現象
(2)情緒不等同於事實
(3) 我們不等同於我們的情緒
(4) 習慣性的思維於習慣性的情緒彼此影響
(5) 情緒會變化
對現象的變化的覺察:去覺察各種現象的變化。對變化的覺察,通常被融入到各種不同的正念練習中。
對呼吸的正念練習時,觀察呼吸的變化。
對身體進行掃描時,觀察身體感受的變化
對念頭的正念練習時,觀察念頭的變化
對情緒的正念練習時,觀察情緒的變化
2、覺知日常行為
第一步:從觀察身體開始
從觀察身體動作來提高覺知,走路的時候,很清楚的知道你在走路,每個動作都很清楚。 吃飯的時候,很清楚這個食物,怎樣去夾菜,這一口是怎麼放到嘴裡,然後是怎麼經過咀嚼,怎麼吞咽下去,經過食道,到達胃部,都是可以被覺知。這樣可能吃飯時間會很長。但是,有功夫的人,可以在5分鍾之內把一個便當吃完,他也是了了分明。為什麼?因為他有覺知,他可以覺知每個當下。
第二步:感知你的感受
每一個情緒升起的時候,清楚的覺知它。覺知到此時此刻,我們正在發脾氣,我們正在焦慮,我們正在愉悅。
第三步,情緒是從哪裡來的?
「 覺察情緒是從身體的哪一個部位開始產生,如何擴展到全身。」 它先是從腹部有輕微的震動,然後慢慢擴大。如果我們覺知力足夠強的話,我們會在他剛剛開始震動的時候就已經覺知了。這個時候如果你要轉變它,就相對容易。
我們練習到什麼時候才算是有一些小成就呢?
就看你下意識的動作有沒有減少。
「 所謂下意識動作,就是你不用保持覺知,就可以做的動作 。」 你每天怎麼起床,怎麼刷牙,都已經是很習慣,很自然的動作。不需要覺知。這就是下意識。我們常常鑰匙忘了帶,丟三落四,忘東忘西,那表示你沒有覺知。這種失念,下意識的狀況愈來愈少,覺知的時間愈來愈長,就表示練習有進步。
3、學習心理學
「 學習心理學是認知自己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學習心理學有助於讀懂我們自己的人生腳本,看到自己被困在情緒中,看到自己的短板,我只是在觀我,還能更深一層的意識到,我們的念頭,情緒,行為等背後更深一層的邏輯。
4、寫日記
把每天自己有感觸的事記錄下來,梳理自己 。
一天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讓自己心靈一振的事情,比如電視劇的某個情節打動了自己;比如,同事的某些話傷害了自己。自己的一個無意識動作得到了同事的贊賞等等。 把這些行為記錄下來,描述一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情緒,自己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這么想,是基於怎樣的認知才這樣想的, 同事的反應是什麼樣的,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你們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如此,一層一層的去剖析,會發現很多,自己之前忽略的東西。
覺知能力是修行的最高法門,一念」開心「,需要且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去打磨這項能力。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覺知和醒來的過程
《醒來》
從生到死有多遠
呼吸之間
從迷到悟有多遠
一念之間
從愛到恨有多遠
無常之間
從古到今有多遠
笑談之間
從你到我有多遠
善解之間
從心到心有多遠
天地之間
當歡場變成荒台
當新歡笑著舊愛
當記憶飄落塵埃
當一切是不可得空白
人生是多麼無常的醒來
人生是無常的醒來
特別鳴謝: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聯合創作,由藍帽 李麗 主創,後備軍團: 蕭佩儀 、 楊曉慧 和 雷思蕾 。
白帽: 趙紫蕭 、 張亞偉
紅帽: 曹志斌 、 周海波
黃帽: 李小軍 、 董婉莉
黑帽: 霍亮 、 趙紫蕭
綠帽: 阮立志 、 白茹冰
⑺ 保持覺知
這幾天瑜伽課上的勤,進步也是巨大的,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覺知力變強了。
我所感受到的覺知是指肌肉上的覺知。瑜伽里有很多諸如「上臂外旋,小腿內旋」之類的說法,才練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怎麼發力,只能依樣畫瓢,幾次下來後,慢慢能體會到每個動作的發力點,也就是所謂的肌肉覺知。
其實,生活中除了肌肉覺知,我們很有必要在其他方面也保持覺知,比方說情緒覺知和理智覺知。
顧名思義,情緒覺知就是對我們的情緒保持覺知。一般情緒失控多發生在人際交往中,比方說職場和家庭。
這種經歷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領導布置的任務不合理,隨口懟了句,然後一發不可收拾。或者是原本是計劃好好溝通來著,不知咋地最後竟然吵了起來。這些情況就是沒有覺知情緒,從而導致事情脫離了自己的掌控。
職場之中的紛爭,很多人希望可以用完美的溝通術解決。但實際上大多數人的情商並不足以達到當場想到完美策略化解危機的地步,大多數情況,我們還是忍耐著應承下來,後期再徐徐圖之。這個忍耐就是面上微笑,心裡BB,即在覺知情緒的情況下控制情緒。
要做到這一點不難,盡量保持心態平和,亢奮和抑鬱的時候,往往自顧不暇,很難再考慮別人。另外,有空的時候多練幾句「給錢的,給錢的」
家庭中情緒爆發所造成的傷害往往要比職場中情緒失控引起的傷害要大,畢竟一個是親人,一個是別人。一般情況下,它的傷害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家人朝你發脾氣的時候。比方說父親在忙,你說了幾句話,他突然朝你大吼「閉嘴」,你會覺得很委屈,如果平日里他經常開玩笑似的說你話多,你就會覺得更委屈。往深處想,你會覺得他的教育方式有問題,然後將自己的一些缺點如內向,說話沒重點之類的都怪在他身上,越想越難受。另一方面,就是你發脾氣的時候。比方說,母親每次打電話給你,不是催促你找男朋友,就是叮囑你要做家務,你會覺得很煩躁,忍不住就頂了幾句。這個時候,你會非常厭煩那種被人安排的生活,你會覺得母親不會溝通,情商低,繼續想下去,會覺得自己的情商也受到影響……
很多人對職場看的很通透,拿錢辦事,但在家庭這個充斥著愛、責任等多項因素的環境中往往會迷失自己。所以說,想在家庭中保持情緒覺知,最重要的一點是降低要求。因為親近,所以你覺得懂你,愛你,尊重你都是理所當然,但實際上,哪有那麼完美無暇的愛呢?再親近,也是兩個人,不期待,不要求,才能活的更輕松。當我們看透了這一層,就很容易冷靜下來覺知情緒。
理智覺知,就是關照自己的思想,這個有點像是自己跟自己說話。你做了一件好事,你會對自己說,這么好看善良的仙女,誰以後有福氣能娶到呢?面對老闆的提問,你對答不得體,你會想,完了,老闆是不是計劃辭掉我了?這些都是自己的思想,覺知它們是後續行動的第一步。
面對好的思想,如被誇後,助人後的心理活動,保持覺知有助於固化美好感受,並激勵自己以後多做類似行為。面對那些不好的思想,保持覺知可以讓你在短時間內做出最有利自己的決策,避免事情惡化。意識到老闆對自己不滿意了,自己又不想離開公司,那趕緊的,做低頭認錯狀。題目很難,意識帶自己想放棄時,咬牙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會兒。
當然保持覺知只是第一步。很多時候,意識到自己想放棄了,那就放棄吧。意識到自己想看電視,知道現在不是時候,還是去看了。知道自己不能吃油炸,最後還是控制不住自己…這就是清醒地墮落。
對待這種情況,不得不提我們老生常談的自律。說起自律,那一定不能放過目標,能不能控制自己,說到底還是信念夠不夠強。古有三分鍾熱度一說,可見要想長時間的保持信念強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所以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採用間斷性加強信念的策略,簡而言之就是三思而後行。很多人之所以會清醒地墮落,在於他們在覺知和行動之間沒有給自己留白。我們不妨給自己20分鍾。比方說想吃東西了。意識到這一點後,給自己設個20分鍾番茄鍾,然後在這20分鍾內可以看一些與減肥、健康相關的視頻或文章,可以是偶像劇小姐姐,可以是你男神的擇偶標准等,如果過了20分鍾還是想吃,那就吃吧……
覺知是個好東西,無論是肌肉上的覺知還是情緒上的覺知還是理智上的覺知,都能幫助我們清醒地活著,至於清醒後如何過活,這就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