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量利分析是指在對成本按形態劃分的基礎上就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所進行的分析。即以數量化的會計圖形來揭示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以及利潤等有關因素之間內在的、規律性的聯系。
本量利分析是現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本量利分析不僅可為企業完成保本、保利條件下應實現的銷售量或銷售額的預測,而且若將其與風險分析相聯系,還可為企業提供化解經營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保證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若將其與決策相結合,可幫助企業進行有關的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和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量利分析還可成為編制全面預算和控製成本的基礎。
促使人們研究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關系的動因,是因為傳統的成本分類不能滿足企業決策、計劃和控制的要求。企業的這些內部經營管理工作,通常以數量為起點,而以利潤為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生產和銷售數量時,非常想知道它對企業利潤的影響。
管理人員需要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應當除了業務量和利潤之外都是常數,使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函數關系。這樣,他們可以利用這個模型,在業務量變動時估計其對利潤的影響,或者在目標利潤變動時計算出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業務量水平。建立這樣一個模型的主要障礙是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不清楚。為此,人們首先研究成本和業務量之間的關系,並確立了成本按性態的分類,然後在此基礎上明確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
本量利相互關系的研究,以成本和數量的關系研究為基礎,它們通常被稱為成本性態研究。所謂成本性態,是指成本總額對業務量的依存關系。在這里,業務量是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水平的標志量。成本有不同的性態,大體上可以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不受業務量影響的成本,變動成本是隨業務量增長而正比例增長的成本。在把成本分解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後,再把收入和利潤加進來,成本、銷量和利潤的關系就可以統一於一個數學模型。
建立本量利方程式涉及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5個,即售價、單位變動成本、產銷量、固定成本總額,目標利潤。依據上述諸因素之間的關系,即可建立有關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目標利潤=銷售收入-銷售成本=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固定成本總額)
保本點,是指能使企業達到保本狀態的業務量的總稱。既在該業務量水平上,企業收入與變動成本之差剛好與固定成本持平。
盈虧平衡分析分析
盈虧臨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一項基本內容,亦稱損益平衡分析或保本分析。它主要研究如何確定盈虧臨界點、有關因素變動對盈虧臨界點的影響等問題。並可以為決策提供在何種業務量下企業將盈利,以及在何種業務量下會出現虧損等信息。
我們在後面的案例分析中將主要考慮盈虧臨界點的確定問題,在這里,我們先給出盈虧臨界點的概念和一些基本公式。
盈虧臨界點,是指企業收入和成本相等的經營狀態,即邊際貢獻等於固定成本時企業所處的既不盈利又不虧損的狀態。通常用一定的業務量來表示這種狀態。
利潤=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銷量-固定成本,令利潤等於零,此時的銷量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
盈虧臨界點銷售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盈虧臨界點銷售額=固定成本/邊際貢獻率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銷售量/正常銷售量,這個比率表明企業保本的業務量在正常業務量中所佔的比重。由於多數企業的生產經營能力是按正常銷售量來規劃的,生產經營能力與正常銷售量基本相同,所以,盈虧臨界點作業率還表明保本狀態下的生產經營能力的利用程度。
如將成本、銷量、利潤的關系反映在直角坐標系中,即成為本量利圖,因其能清晰地顯示企業不盈利也不虧損時應達到的產銷量,故又稱為盈虧臨界圖或損益平衡圖。用圖示表達本量利的相互關系,不僅形象直觀、一目瞭然,而且容易理解。
2. 本量利分析的運用中注意哪些問題
前提
1、假定所有成本都以劃分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兩部分,形影的成本習性模型已經存在。
2、假定在一定時期內,業務量總是在相關范圍內變動。它的變動不會改變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所有特徵。
3、假定在多數情況下企業只生產和銷售一種產品;若企業組織多種產品的生產經營,則假定其品種結構不變。
4、假定計算期內產品的生產量和銷售量一致,企業能夠自動實現產銷平衡。
5、假定企業按照變動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和按貢獻式程序確定損益。。
6、假定利潤口徑等於營業利潤。
基本關系式
利潤=(單價-單位變動成本)*銷售量-固定成本
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
確定盈虧臨界點,是進行本量利分析的關鍵。
所謂盈虧臨界點,就是指使得貢獻毛益與固定成本恰好相等時的銷售量。此時,企業處於不盈不虧的狀態。
盈虧臨界點可以採用下列兩種方法進行計算:
3. 什麼是本量利分析法在物業中應如何應用
本量利分析法是根據有關產品的產銷數量、銷售價格、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等因素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分析計量而確定企業目標利潤的一種方法。
4. 量本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即分析考察企業的成本—業務量(銷售收入)—利潤之間的依存關系。這三個變數之間的依存關系,即形成企業的利潤結構,進行本量利分析的目的是要從結構上把握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加或減少會給經營利潤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根據成本(Cost)、業務量(Volume)和利潤(Profit)三個詞的英語首字母,也將本量利分析簡稱為CVP分析。
本量利分析,包括盈虧臨界點分析、各因素變動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首先先引入幾個概念:
貢獻毛益—指銷售凈額減去變動成本總額後的余額。
變動成本—變動性製造成本、變動性銷售費用和變動性管理費用。
單位貢獻毛益,通過貢獻毛益與銷售量的比值推算。
貢獻毛益率=單位貢獻毛益/單位產品售價
或:貢獻毛益率=總的貢獻毛益/總的銷售收入
以此推算企業需要達到什麼樣的業務量水平才可以補償企業的所有成本——正好夠本,盈虧相抵。這就是盈虧臨界點分析。用公式可表示為:
BE=FC/(SP-VC)
BE表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
FC表示固定成本;
SP表示單位產品售價;
VC表示單位產品變動成本。
企業業務量如低於此點,就發生虧損;如高於此點,則取得盈利。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該指標說明企業要實現盈利所要求的最低作業水平。
盈虧臨界點作業率=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正常開工的業務量
安全邊際:表示盈虧臨界點銷售量與預計業務量之間的差額,經濟含義是指現有的業務量再降低多少企業將從盈利狀態轉入虧損狀態。計算公式如下:
安全生產業務量=預計業務量-盈虧臨界點業務量
安全邊際率=(安全邊際/實際業務量)*100%
銷售邊際率=銷售利潤/銷售收入=安全邊際率*貢獻毛益率
表明只有安全邊際部分(即超出盈虧臨界點的業務量)的貢獻毛益率才構成為企業的利潤。
5. 如何運用本量利進行經營決策分析
一、 摘要 本文章對本量利(也稱量本利)分析方法進行闡述與說明,並利用本量利分析中的盈虧臨界分析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對一個處於虧損的水廠進行了分析,測算出了其盈虧臨界點和敏感因素的敏感系數,並為該水廠的定價決策提供定量的財務分析支持。
二、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內容 本量利分析,又稱量本利分析,是指在對成本按形態劃分的基礎上就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依存關系所進行的分析。即以數量化的會計圖形來揭示售價、銷量、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總額以及利潤等有關因素之間內在的、規律性的聯系。通過對這種聯系的研究,可為企業規劃、控制,乃至決策提供必要的經濟信息和相應的分析手段。 本量利分析是現代成本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本量利分析不僅可為企業完成保本、保利條件下應實現的銷售量或銷售額的預測,而且若將其與風險分析相聯系,還可為企業提供化解經營風險的方法和手段,以保證企業既定目標的實現;若將其與決策相結合,可幫助企業進行有關的生產決策、定價決策和投資項目的不確定性分析。此外,本量利分析還可成為編制全面預算和控製成本的基礎。 促使人們研究成本、數量和利潤之間關系的動因,是因為傳統的成本分類不能滿足企業決策、計劃和控制的要求。企業的這些內部經營管理工作,通常以數量為起點,而以利潤為目標。企業管理人員在決定生產和銷售數量時,非常想知道它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管理人員需要一個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應當除了業務量和利潤之外都是常數,使業務量和利潤之間建立起直接的函數關系。
6. 目標利潤規劃的本量利分析法在目標利潤規劃中的應用
在企業規劃之中,利潤規劃是基本的規劃之一。利潤規劃規定在將來一定時期內所要達到的利潤目標及其實現方法。與企業損益表中的事後利潤不同,目標利潤是一種對未來某時期利潤的預期。它和預計收入、標准成本之間有著如下的等式關系:目標利潤= 預計收入-標准成本目標利潤可以根據企業過去的相關數據和同類企業的情況進行估算而得。在利潤規劃的本、量、利分析中,存在著一個特殊的產銷量點,在該點上,企業的總成本和總收入相等而出現不盈不虧的現象,這一點就稱作保本點或盈虧平衡點。企業的保本點,可以根據一項產品、一組產品、一個事業部、整個企業的成本來計算。在計算保本點時,必須把企業生產活動和非生產活動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都包括在內。
運用公式的方法進行本、量、利分析稱作公式法。除公式法外,還可以用圖將本、量、利三者之間的關系表達出來,該種方法被稱作本、量、利分析的圖解法。圖解法就是將銷售收入曲線和生產成本曲線合並在一起,作出直角坐標上的圖像,成本曲線是固定成本曲線和變動成本曲線的合成,銷售收入曲線一般是一條通過原點的直線,斜率為單位產品的銷售價格。
在上圖,總成本線上某一點的縱坐標,是變動成本線上與該點橫坐標相等的點的縱坐標加上固定成本。總收入線和總成本線相交於點(5,2.50)。交點處總收入等於總成本,因此,交點即為保本點。在交點上方,總成本線低於總收入線,企業獲利;在交點下方,總成本線高於總收入線,企業出現虧損。總收入線和總成本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就是企業在某個銷售額(橫坐標)下的盈利或虧損。保本點處的銷售量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量,跨過此點,企業贏利。在規劃目標利潤時,企業預計的銷售量往往是大於保本點處銷售量的,企業預計的銷售量和保本點處銷售量之間的差額稱作安全邊際。安全邊際標志著從保本點銷售量到預計銷售量之間有多大差距,如果企業不能達到預計銷售量,並且所差的數值超過安全邊際,企業將發生虧損。安全邊際= 預計銷售量(或金額)-保本點銷售量(或金額)安全邊際率= 安全邊際/ 預計銷售量×100%安全邊際和安全邊際率常用來測定企業經營某種產品風險的大小,因為它們可以用來表示預計銷售量高於或者低於保本點銷售量的情況,安全邊際率越高,則表示情況越安全,因為銷售量降到保本點的風險越小。
在本、量、利分析中,主要因素如售價、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業務量等,如有變動,對保本點均有影響;同時,保本點僅是目標利潤為零的點,而企業的目標利潤往往不為零。因此,我們必須討論在各種因素變動的情況下,本、量、利關系有何變動。
7. 求本量利分析法的應用領域
本量利分析法是研究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的成本、業務量、利潤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的一種專門方法。本文探討這種方法在財務管理方面的應用問題。
一、在償債能力預測中的應用
企業的償債能力是指企業償還各種到期債務的能力,其強弱反映了企業債務風險的大小。因此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是企業經營目標及財務目標的穩健性保證。企業的管理當局、投資者、債權人、供應商都十分重視企業的這一能力。
目前,企業對償債能力進行評價和衡量的指標有許多,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負債比率、已獲利息倍數、債務本息償付比率等。這些指標雖然能夠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來衡量企業償債能力的大小,但卻均不能揭示這一能力大小的臨界狀態。運用本量利分析法的原理便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知道,債務利息是從息稅前利潤(亦稱營業利潤)中支付的;債務本金雖是用稅後利潤所形成的貨幣資金支付的,但通過按所得稅率調整之後,也可以轉換成從稅前利潤中支付的現金流量。因此,根據本量利分析法的原理,就可以建立起下列描述企業償債能力處於臨界狀態的等量關系式:
息稅前利潤
=債務利息支付額+債務本金支付額/(1-所得稅率)
銷售×銷售-單位變-固定成
數量單價動成本本總額
=債務利息+債務本金/(1-所得稅率)
支付額支付額
由上述等量關系式可見,企業償債能力的臨界狀態是當息稅前利潤等於債務利息支付額和債務本金支付額(調整後的)之和時的狀態。我們把這一種狀態稱之為「償債能力的臨界點」。根據上述等量關系式,便可推導出下列計算「償債能力臨界點的銷售數量」的公式:
固定成+債務利息+債務本金/(1-所得)
本總額支付額支付額 稅率
償債能力臨界=─────────────────────────
點的銷售數量 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
「償債能力臨界點的銷售數量」反映了企業為了提高償債能力,降低債務風險而進行有關財務決策的臨界狀態。即:如果預計的銷售數量大於償債能力臨界點的銷售數量時,則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較強,債務風險較小,債務本息的償還有保障,可以維待現有的財務杠桿水平,甚至還可以適當提高;否則,企業的償債能力較弱,債務風險較大,債務本息難以全部償還,因而應降低財務杠桿水平,以減少債務風險。
二、在營業現金流量預測中的應用
在這里,營業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在一定時間內由於生產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數量,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用營業現金流量來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與盈利能力、償債能力,比利潤更科學、更客觀、更具有實際意義。無論企業內部管理當局還是外部投資者、債權人,都十分重視跟決策密切相關的營業現金流量信息。這就需要對企業未來營業現金流量加以正確預測。
運用本量利分析法的原理,在假設利潤全部收到現金的條件下,成本、銷售數量、營業現金流量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可用下列方程式來加以描述:
營業現金流量=凈利潤+折舊
=銷售-變動成-固定成×(1-所得稅率)+折舊
收入本總額本總額
=銷售×銷售-單位變×(1-所得稅率)-固定成×(1-所得稅率)+折舊
數量單價動成本 本總額
由上述方程式可見,當「銷售數量×(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1-所得稅率)=固定成本總額×(1-所得稅率)-折舊」時,營業現金流量等於零,即營業現金流量處於臨界狀態。我們把這種狀態稱為「營業現金流量臨界點」。營業現金流量臨界點的銷售數量可根據下列銷售數量的表達式來計算:
固定成本總額×(1-所得稅率)-折舊+營業現金流量
銷售=─────────────────────────
數量 (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1-所得稅率)
在上述銷售數量的表達式中,當營業現金流量等於零時,其銷售數量便為營業現金流量臨界點的銷售數量,則說明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的營業現金收入大於營業現金支出,其餘額可以作其他安排;否則,就說明企業的營業現金不足,需要通過籌資等途徑來加以解決,以維持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進行。另外,在上述銷售數量的表達式中,當營業現金流量為目標值時,其銷售數量便為保證目標營業現金流量實現的目標銷售數量。
三、在長期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在長期投資決策分析中,使用的是現金流量,而不是利潤。因此,按本量利分析法計算的利潤盈虧臨界點對長期投資決策分析就沒有多大實際價值。但是,這並非否認本量利分析法在長期投資決策中的應用。
在上述表達成本、銷售數量、營業現金流量三者之間數量關系的方程式中,只要把這三個與整個企業相聯系的變數看作是投資項目的變數,這個方程式就成為表達在投資項目使用期內這三個變數之間數量關系的方程式。由此方程可見,當投資項目的凈現值處於臨界狀態,即等於零時,公式中的營業現金流量應是凈現值等於零時的營業現金流量。我們把這種狀態稱之為「項目凈現值臨界點」。該點的銷售數量,便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項目凈現值臨界點的銷售數量=[固定成本總額×(1-所得稅率)-折舊+凈現值為零時的營業現金流量]/(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1-所得稅率)
項目凈現值臨界點的銷售數量反映了企業對投資項目進行決策分析的臨界狀態。如果投資項目的預計銷售數量大幹凈現值臨界點的銷售數量,則說明該項目的凈現值大於零,故該項目可行;否則,就不可行。
最後,在上述預測償債能力臨界點及其銷售數量、營業現金流量臨界點及其銷售數量、投資項目凈現值及其銷售數量中,都是假定銷售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在預測期內保持不變。但在實際工作中,對於這些假定不變的因素,都有一個有效的相關范圍,例如,在一定數量內,銷售單價和成本水平一般不會發生變動,如果超過這個數量范圍,往往就會增加單位變動成本或固定成本總額。另外,在時間方面,一般是以一年為期限,如果超過一年,銷售單價和各項成本均有可能發生變化。總之,這些假定如果與實際情況有出入,那麼對預測分析的結果就必須作相應的修正。
作者:符紹強 來源:財會通訊2002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