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如何規避同源方法變異

如何規避同源方法變異

發布時間:2022-09-07 01:47:23

① 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是怎麼回事

你好!首先要說明一下同源染色體,即:控制同一個性狀的染色體,成對存在。一般,一條來自父方,另一條來自母方。如果是等位基因突變的話,就是同一位點上的基因突變,可能會有性狀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類型很多;基因缺失、基因插入、易位、顛倒。。。。。。

② Common Method Variance是什麼意思

common method variance
網路 共同方法變異; 同源方差; 產生共同方法變異; 共同方法變異量;
[例句]To avoid common method variance, data are dyad-approach collected from employees and peers by the questionnaire.
為排除共同方法變異的疑慮,本研究搜集員工與同事兩個來源的資料。

③ 同源誤差是什麼

同源偏差的英文應該是common variance
說的是如果變數都由一個人填寫,變數即使沒有理論關系也會相關。
你可以搜索「共同方法變異」的文獻。 共同方法偏差(common method biases,CMB),是指由於同樣的數據來源或評分者、同樣的測量環境、項目語境以及項目本身特徵所造成的預測變數與效標變數之間的人為的共變性。它是源於測量方法而不是研究構念的一種變異,這里的方法包括不同的抽象水平,如特定條目內容、問卷類型、反應形式、一般測試環境等。在最抽象水平上,方法效應可以解釋為諸如光環效應(Halo effect)、社會贊許性、熟悉-寬容效應或是-否一致性反應等。共同方法偏差在心理學、行為科學研究尤其是在問卷法中廣泛存在。

④ 何以多倍體可以阻止基因突變的顯現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在這方面有什麼不同

基因突變包含顯性突變和隱性突變兩大類,那麼無論是哪一種突變情況,如果是多倍體生物的話,其他染色體上帶有的等位基因也同樣會轉化為性狀,因此,在這個過程中,隱性突變就更加不容易表現出來。但從理論上講,如果該個體是個隱性純合子,那麼顯性突變將不會被阻止。同源多倍體在這方面,表現優勢比較明顯,如上述。異源多倍體並不阻止基因突變的顯現,原因,此多倍體分別進行基因表達。與染色體組數無關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⑤ 同源染色體之間發生不等交換,導致染色體結構變異

同源染色體之間如果發生不等交換,那就不能稱為交叉互換,結果就是導致染色體結構變異,一條染色體長一條染色體短。

⑥ SPSSAU共同方法變異偏差

共同方法偏差(同源方差,CMV)是指測量方法(比如問卷收集數據)帶來的可能潛在誤差。通常情況下是使用Harman單因子檢驗方法。即:把所有量表項進行因子分析時,如果只得出一個因子或者第一個因子的解釋力(方差解釋率)特別大SPSSAU【具體多大建議以文獻為准,通常50%則非常大】,此時可判定存在同源方差(共同方法偏差)。 同源方差的檢驗還有其它方法,比如驗證性因子分析(CFA),可通過SPSSAU【問卷研究-驗證性因子分析】進行研究。同時建議點擊右側"燈泡"這個按鈕,對應有詳細幫助說明SPSSAU【視頻、例子,疑惑和理論等】。

⑦ 蛋白質在免疫學上具有同源性是什麼意思如何確定是否同源怎麼檢測

就是說,它們的祖先是一樣的,它們對應的基因是某由一個基因經過不同的變異而來的。這一點常被用來鑒定物種的親緣關系,如果具有同源蛋白質,說明進化上有關系。方法就是測定它們的氨基酸序列,看看是否相似和程度的大小。具體方法講起來很復雜,大概就是,把蛋白質分解成很多的片斷,再一一檢測每個片斷的首尾氨基酸,最後合並起來一個完整的序列。

⑧ 怎樣理解同源性狀變異的平行規律

親緣關系相近的物種因遺傳基礎比較近似,往發生相似的基因突變,稱突變的平行性,由於突變平行性的存在,可以考慮一個物種或屬所具有突變類型。
如果不同生物的同一個性狀遺傳自同一個共同祖先,那麼就是同源性狀;或者說這些性狀有共同的遺傳祖先。
同源性狀(homologous character):一般來說,如果兩個物種中有兩個性狀(狀態)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就可以稱這兩個性狀為一對同源性狀:(1)它們與這些物種的祖先類群中所發現的某個性狀相同;(2)它們是具有祖先—後裔關系的不同性狀。兩個或多個類元的性狀,也見於它們的共同祖先的是同源性狀。或者兩項性狀,或者一項性狀的線性系列,一個直接地或順序地從另一個衍離而來,則為同源物。

⑨ 生物如何變異

生物變異 -網路

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蘊含著形形色色的變異現象。在這些變異現象中,有的僅僅是由於環境因素的影響造成的,並沒有引起生物體內的遺傳物質的變化,因而不能夠遺傳下去,屬於不遺傳的變異。有的變異現象是由於生殖細胞內的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因而能夠遺傳給後代,屬於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
正常人的紅細胞是圓餅狀的,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紅細胞卻是彎曲的鐮刀狀的。這樣的紅細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性貧血,嚴重時會導致死亡,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表明,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是由基因突變引起的一種遺傳病。
基因突變的概念 人們在對鐮刀型細胞貧血症患者的血紅蛋白分子進行檢查時發現,患者血紅蛋白分子的多肽鏈上,一個谷氨酸被纈氨酸替換。為什麼發生氨基酸分子結構的改變呢?經過研究發現,這是由於控制合成血紅蛋白分子的DNA的鹼基序列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最終導致了鐮刀型細胞貧血症的產生。
除鹼基的替換以外,控制合成血紅蛋白分子的DNA的鹼基序列發生鹼基的增添或缺失,有時也會導致血紅蛋白病的產生。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就叫做基因突變。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並且通常會引起一定的表現型變化。例如,小麥從高稈變成矮稈,普通羊群中出現了短腿的安康羊等,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
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引起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可以歸納為三類:一類是物理因素,如X射線、激光等;另一類是化學因素,是指能夠與DNA分子起作用而改變DNA分子性質的物質,如亞硝酸、鹼基類似物等;第三類是生物因素,包括病毒和某些細菌等。
基因突變的特點 基因突變作為生物變異的一個重要來源,它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第一,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無論是低等生物,還是高等的動植物以及人,都可能發生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在自然界的特種中廣泛存在。例如,棉花的短果枝,水稻的矮稈、糯性,果蠅的白眼、殘翅,家鴿羽毛的灰紅色,以及人的色盲、糖尿病、白化病等遺傳病,都是突變性狀。自然條件下發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自然突變,人為條件下誘發產生的基因突變叫做誘發突變。
第二,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它可以發生在生物個體發育的任何時期。一般來說,在生物個體發育的過程中,基因突變發生的時期越遲,生物體表現突變的部分就越少。例如,植物的葉芽如果在發育的早期發生基因突變,那麼由這個葉芽長成的枝條,上面著生的葉、花和果實都有可能與其他枝條不同。如果基因突變發生在花芽分化時,那麼,將來可能只在一朵花或一個花序上表現出變異。
基因突變可以發生在細胞中,也可以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發生在生殖細胞中的突變,可以通過受精作用直接傳遞給後代。發生在體細胞中的突變,一般是不能傳遞給後代的。
第三,在自然狀態下,對一種生物來說,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據估計,在高等生物中,約10五次方到10的八次方個生殖細胞中,才會有1個生殖細胞發生基因突變,突變率是10的負五次方到10的負八次方。
第四,在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由於任何一物都是長期進化過程的產物,它們與環境條件已經取得了高度的協調。如果發生基因突變,就有可能破壞這種協調關系。因此,基因突變對於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害的。例如,絕大多數的人類遺傳病,就是由基因突變造成的,這些病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又如,植物中常見的白化苗,也是基因突變形成的。這種苗由於缺乏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最終導致死亡。但是,也有少數基因突變是有利的。例如,植物的抗病性突變、耐旱性突變、微生物的抗葯性突變等,都是有利於生物生存的。
第五,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一個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生突變,產生一個以上的等位基因。例如,控制小鼠毛色的灰色基因可以突變成黃色基因,也可以突變成黑色基因。
人工誘變在育種上的應用 人工誘變是指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線、γ射線、紫外線、激光等)或化學因素(如亞硝酸、硫酸二乙酯等)來處理生物,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用這種方法可以提高突變率,創造人類需要的變異類型,從中選擇、培育出優良的生物品種。

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告訴我們,在生物體通過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隨著非同源染色體體的自由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組合,這樣,由雌雄配子結合形成是一種類型的基因重組。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由於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生局部交換,這些染色體單體上的基因組合,是另一種類型的基因重組。
基因重組是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在有性生殖過程中,由於父本和母本的遺傳特質基礎不同,當二者雜交時,基因重新組合,就能使子代產生變異,通過這種來源產生的變異是非常豐富的。父本與母本自身的雜合性越高,二者的遺傳物質基礎相差越大,基因重組產生變異的可能性也越大。以豌豆為例,當具有10對相對性狀(控制這10對相對性狀的等位基因分別位於10對同源染色體上)的親本進雜交時,如果只考慮基因的自由組合所引起的基因重組,F2可能出現的表現型就有1024種(即2的十次方)。在生物體內,尤其是在高等動植物體內,控制性狀的基因的數目是非常巨大,因此,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雜交後代的表現型種類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換引起的基因重組也考慮在內,那麼生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的變異就更多了。
由此可見,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染色體變異:
基因突變是染色體的某一個位點上基因的改變,這種改變在光學顯微鏡下是看不見的。而染色體變異是可以用顯微鏡直接觀察到的比較明顯的染色體變化,如染色體結構的改變、染色體數目的增減等。

染色體結構的變異:
人類的許多遺傳病是由染色體結構改變引起的。例如,貓叫綜合征是人的第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引起的遺傳病,因為患病兒童哭聲輕,音調高,很像貓叫而得名。貓叫綜合征患者的兩眼距離較遠,耳位低下,生長發育遲緩,而且存在嚴重的智力障礙。
在自然條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染色體發生的結構變異主要有4種:1.染色體中某一片段的缺失;2.染色體增加了某一片段;3.染色體某一片段的位置顛倒了180度;4.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
上述染色體結構的改變,都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和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大多數染色體結構變異對生物體是不利的,有的甚至會導致物體死亡。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一般來說,每一種生物的染色體數目都是穩定的,但是,在某些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生物體的染色體數目會發生改變,從而產生可遺傳的變異。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染色體組 在大多數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都是兩兩成對的。例如,果蠅有4對共8條染色體,這4對染色體可以分成兩組,每一組中包括3條常染色體和1條性染色體。就雄果蠅來說,在精子形成的過程中,經過減數分裂,染色體的數目減半,所以雄果蠅的精子中含有一組非同源染色體(Ⅹ、Ⅱ、Ⅲ、Ⅳ 或 Y、Ⅱ、Ⅲ、Ⅳ)
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例如,雄果蠅精子中的這組染色體就組成了一個染色體組。
二倍體和多倍體 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兩個染色體組的叫做二倍體。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叫做多倍體。其中,體細胞中含有三個染色體組的叫做三倍體;體細胞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叫做四倍體。例如,人、果蠅、玉米是二倍體,香蕉是三倍體,馬鈴薯是四倍體。多倍體在植物中很常見,在動物中比較少見。
多倍體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體細胞在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完成了復制,但是細胞受到外界環境條件(如溫度驟變)或生物內部因素的干擾,紡錘體的形成受到破壞,以致染色體不能被拉向兩極,細胞也不能分裂成兩個子細胞,於是就形成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如果這樣的細胞繼續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就可以發育成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組織或個體。
人工誘導多倍體在育種上的應用 與二倍體植株相比,多倍體植株的莖稈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例如,四倍體葡萄的果實比二倍體品種的大得多,四倍體番茄的維生素C的含量比二倍體的品種幾乎增加了一倍。因此,人們常常採用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來獲得多倍體,培育新品種。
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來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染色體數目加倍的細胞繼續進行正常的有絲分裂,將來就可以發育成多倍體植株。目前世界各國利用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已經培育出不少新品種,如含糖量高的三倍體無子西瓜和甜菜。此外,我國科技工作者還創造出自然界沒有的作物----八倍體小黑麥。
單倍體 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數目不僅可以成倍地增加,還可以成倍地減少。例如,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體細胞中有32條染色體,而雄蜂的體細胞中只有16條染色體。像蜜蜂的雄蜂這樣,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做單倍體。
在自然條件下,玉米、高糧、水稻、番茄等高等植物,偶爾也會出現單倍體植株。與正常植株相比,單倍體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它們在育種上有特殊的意義。育種工作者常常採用花葯離體培養的方法來獲得單倍體植株,然後經過人工誘導使染色體數目加倍,重新恢復到正常植株的染色體數目。用這種方法得到的植株,不僅能夠正常生殖,而且每對染色體上的成對的基因都是純合的,自交產生的後代不會發生性狀分離。因此,利用單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只需要兩年時間,就可以得到一個穩定的純系品種。與常規的雜交育種方法相比,明顯縮短了育種年限。

---------
學習生物的變異,知道變異的來源有兩個:環境因素改變和遺傳物質的改變。其中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變異是可遺傳的,其來源主要有三個: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生物如果沒有變異現象,就不可能出現適應環境的物種。

⑩ 如何降低餐廚垃圾飼料化後存在的同源性風險

餐廚垃圾飼料化技術的同源性污染研究
摘要:以瘋牛病為例,闡述動物源性飼料同源性污染的機理,分析餐廚垃圾飼料化技術及其同源性污染,並參考歐盟等對動物源性飼料的管理制度提出:我國餐廚垃圾處理應審慎選擇飼料化處理技術,禁止使用其飼料化產品喂養反芻動物

1餐廚垃圾飼料化技術的同源性污染問題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餐廚垃圾產生量增長和公眾環保意識增強,餐廚垃圾處理行業得以迅速發展。目前,國內餐廚垃圾處理主要有3類技術:好氧堆肥、厭氧消化及飼料化,其中飼料化技術約佔80%,居於主導地位。餐廚垃圾富含蛋白質、脂肪及各種微量元素,完全滿足其作為飼料原料的基本要求[1]。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於食物消費中產生的剩餘肉、骨、蛋等動物源性成分,根據有關研究,北京市部分餐飲單位中蛋白質與脂肪約佔50%[2]。餐廚垃圾飼料化產品是一種含有多種動物成分的動物源性飼料(動物源性飼料指以動物或動物副產物為原料製作的單一飼料[3]),當其作為動物飼料使用時,就有可能產生同源性污染,即由某種動物食用其同種類動物的肉、骨、血液等動物組織生產的動物源性飼料,產生的潛在、不確定性的傳播疾病的風險。
2動物源性飼料的同源性污染研究動物源性飼料的同源性污染的關注源於1985年英國爆發的瘋牛病。在對瘋牛病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最終確定牛的喂養飼料——牛、羊的動物肉骨粉造成了瘋牛產生及傳播[4]。目前該病已在歐美國家爆發,亞洲的韓國、日本也受到波及,受影響的國家達100多個。瘋牛病也可以傳染給人,引起一種病死率極高的神經退化病——新型克雅病。瘋牛病以及人新型克雅病都是由一種全新的病毒——朊毒體(Prion Protein,PrP)引起的。朊毒體與一般病毒最大的區別在於其不含有生物通用的遺傳物質——核酸,僅由蛋白質構成。朊毒體存在朊蛋白(正常型,PrPc)和阮病毒(致病型,PrPsc)2種形式,其差別只在於蛋白質分子的3級構像不同。PrPc是存在於生物體內的正常蛋白質,但當生物體感染PrPsc時,PrPsc能「強迫」正常的PrPc變成具有致病型的PrPsc。由於朊毒體主要存在於動物的腦部、脊髓等神經細胞中,所以會引發瘋牛病等神經疾病[5]。同源性污染不僅存在牛、羊中,有些科學家懷疑這種情況在人類自身也出現過。在19世紀60年代之前,巴布亞紐幾內亞福爾人中的庫魯人「人吃人」現象普遍,在後來的調查中發現,庫魯人中存在一種類似瘋牛病的腦神經疾病。遠古時代的穴居人也有食用同類的現象,有人類學家認為,類似瘋牛病的疾病蔓延是穴居人滅絕的一個可能原因[6]。2006年我國曾爆發豬高溫症,雖然並沒有證據顯示這是由動物源性飼料引起的,但調查時發現這些豬場多數都使用動物源性飼料,且包括豬血、骨粉等[7]。
3飼料化處理技術的同源性污染分析
3.1直接乾燥法直接乾燥法是在對餐廚垃圾進行預處理後(一般為分揀、脫水脫油過程),採用濕熱或乾熱的工藝,將餐廚垃圾加熱到一定溫度以達到滅菌及乾燥的效果,並通過後續處理獲得飼料或飼料添加劑。比較典型的工藝流程見圖1。
 
圖1餐廚垃圾乾燥制飼料典型工藝流程
乾燥法制飼料的技術核心是高溫乾燥滅菌過程,不同企業及加熱工藝的加熱溫度和持續時間不同,濕熱法一般略高於乾熱法。以某使用濕熱法的企業工藝為例,其乾燥滅菌溫度為120℃以上加熱30min。根據有關研究,引起瘋牛病的朊病毒在134~138℃的高壓蒸汽中18min仍不能使之完全失活[5]。
乾燥法處理過程主要採用物理方法,並未改變餐廚垃圾中牛、羊等動物物質的種屬,高溫也並不能保證殺死所有病原體。因此,其產品作為飼料使用時存在同源性安全隱患。
3.2生物處理法生物處理法的技術核心是微生物利用餐廚垃圾中的營養物質,最終把這些物質轉變為自身的成長和繁殖所需的能源和物質。其產物一般被認為是由微生物自身及其蛋白分泌物組成的蛋白飼料。這一技術多以小型生物處理機的形式存在,且一般生物處理時間較短(1d以內)。國內比較典型的處理工藝流程見圖2。
 
圖2餐廚垃圾微生物飼料化技術工藝流程
按此種處理工藝,從分子生物學理論分析餐廚垃圾主要引起同源性問題的動物源性蛋白質的物質變化,見圖3。
 
圖3動物蛋白質物質變化
由此可知,添加高蛋白含量的特異性微生物,利用其生命活動,將餐廚垃圾中的動物源性蛋白質通過一系列的生物過程轉變成微生物自身的特異性蛋白,改變物質屬性,並殺滅病原體。此法事實上是生物乾燥和生物發酵的結合。但是,由於餐廚垃圾成分復雜,以及此處理法生物作用時間短、生物增殖條件限制,產品中仍有大量未被降解的餐廚動物源性成分,作為動物飼料使用時仍可能存在同源性污染的風險。 
4歐盟對動物源性飼料的管理要求自從瘋牛病產生的原因確定以後,歐美等西方國家都對動物源性飼料作了規定,其中歐盟的要求最為嚴格、詳細。歐盟議會和歐盟執委會第1774/2002號條例規定:「在經過衛生檢驗後,任何不適合人類食用的動物源性副產品不應該再進入食物鏈。」該條例還指出「科學資料表明,使用同源性動物蛋白飼喂同種動物,將會有傳播疾病的風險。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應禁止上述做法。因此,應當制定實施規則,確保用作飼用的動物副產品在加工、存放和運輸過程各個環節分別進行。如果有充分科學依據,使用同源性動物蛋白飼喂魚和毛皮動物,應留有餘地。」該條例第22條規定:「含動物源性產品(歐盟定義為動物副產品及其加工製品)的用途在下列情況被禁止:①使用同源性動物蛋白飼喂同種動物;②使用餐飲廢棄物或含有餐飲廢棄物的飼料飼喂除毛皮動物以外的農場動物;③在牧場使用除糞肥以外的有機肥料和土壤改良劑[8]。」作為預防措施,歐盟已經全面禁止了餐廚垃圾的飼料化產品重新進入人類食物鏈的可能。
5結論與建議1)餐廚垃圾處理中應審慎選擇飼料化技術。使用動物源性飼料喂養同種動物存在傳播疾病的風險。我國餐廚垃圾中可能含有所有可食用動物的源性蛋白,為防範風險,餐廚垃圾處理中應審慎選擇飼料化工藝。2)禁止使用餐廚垃圾生產牛羊等反芻動物飼料。由於瘋牛病、羊瘙癢症等疾病更容易在反芻類動物中傳播和發病,借鑒相關法規要求,應明確禁止餐廚垃圾飼料化企業生產此類動物飼料或飼料添加劑。3)對餐廚垃圾飼料化生產過程及產品制定相關管理制度。為將餐廚垃圾飼料化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降到最低,需建設部門和農業部門配合共同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建設部門著重管理生產過程,如對乾燥法的乾燥滅菌溫度、持續時間,生物法的發酵時間、轉化效率等提出明確要求,增強產品的安全性;農業部門注重對飼料化產品的管理,對產品標識、流向、接受單位及使用范圍提出要求,盡量避免同源性問題的產生,尤其要杜絕這些產品成為牛羊等反芻動物飼料的可能

閱讀全文

與如何規避同源方法變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菜鳥寫作技巧和方法 瀏覽:762
閑置快速賣出去的方法 瀏覽:549
電腦用電壓力鍋做蛋糕的方法 瀏覽:5
建行隨芯用使用方法 瀏覽:282
眼角的皺紋用什麼方法可以弄掉 瀏覽:930
汽車螺紋測量方法 瀏覽:396
分析企業財務數據的方法 瀏覽:844
解決好三農問題的方法 瀏覽:775
小彈力帶的腿部訓練方法 瀏覽:872
eminence使用方法 瀏覽:185
統計方法與資料分析課 瀏覽:419
如何擠奶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81
榮耀6電量提醒設置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111
黃褐斑國外治療方法 瀏覽:618
煎包機的製作方法視頻 瀏覽:840
電腦怎麼清理桌面垃圾最快方法 瀏覽:608
轎車輪胎性能檢測方法及其標准 瀏覽:439
pc肌鍛煉方法教學視頻 瀏覽:999
接觸角測量儀使用方法 瀏覽:791
冰晶石用什麼方法乾燥好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