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朗讀有哪些技巧
朗讀技巧之一:停頓
停頓是指朗讀過程中聲音的斷和連。我們在朗讀時,既不能一字一停,斷斷續續地進行,也不能字字相連,一口氣念到底,無論是朗讀者還是聽眾,無論是生理要求,還是心理要求,朗讀中的停頓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顯示語法結構的需要,更是明晰表達語、傳達感情的需要。
朗讀技巧之二:語速
語速是指朗讀時在一定的時間里,容納一定數量的詞語。世間一切事物的運動狀態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總是有千差萬別的。朗讀各種文章時,要正確地表現各種不同的生活現象和人們各不同和思想感情,就必須採取與之相適應的不同的朗讀速度。
普通話朗讀技巧之三:重音
為了准確地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有時強調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詞或短語,被強調的這個詞或短語通常叫重音,或重讀。在由詞和短語組成的句子中,組成句子的詞和短語,在表達基本語意和思想感情的時候,不是平列地處在同一個地位上。有的詞、短語在表達語意和思想感情上顯得十分重要,而與之相比較,另外一些詞和短語就處於一個較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採用重音。
朗讀(reading aloud),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學生完成閱讀的基本功;就語言學習而言,無論中文還是英文等任何語言學習,朗讀是最重要的。
作用
體會文章敘述節奏和音樂美,對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幫助,訓練對文章字句的分析能力 有助於練習語言,增強話語的流利程度,對身心也有好處,開朗個性等。
一是有利於開發右腦。因為大聲讀實質是朗讀者在自己欣賞自己的聲音,久而久之,有利於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自我培養。
二是能改變學生的性格。性格內向者往往發出的聲音也很小,如果全體學生都能堅持大聲讀課文及其它文章、書籍,很容易使學生愛講話,性格也就隨之而變。
三是有利於學生體會到辯論、爭論的價值,這是更好的、高質量地參與未來的事務的一種素質。
四是有利於改變差生,大多數的差生的突出表現就是不會大聲讀課文,大聲讀不好課文,從大聲朗讀開始訓練,許多差生能在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五是大聲讀,因為腦神經處於極度興奮狀態,這本身就能刺激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書籍。
六是大聲讀需要集中精力,大腦處於"排空"狀態,有利於記憶材料。
七是大聲朗讀文章是語感形成的必由之路,可以這么說,沒有真正的大聲讀文章,就不會有什麼真正的語感。
八是大聲讀文章有利於"詩性美"的再現。每篇文章、書籍都有著"詩"的美,都有著作者美的靈感,而大聲讀,可以將這種美還原。
九是大聲讀有利於其它學科的學習。比如在數學解題時如果大聲讀題,效果一定會更好。而需要廣泛深入思考、記憶的學科如果大聲讀,學習效率一定會很高。
十是有利於提高寫作能力。大聲讀他人作品是學習的過程,大聲讀自己的作品實質是修改完善的過程。
⑵ 朗誦聲音技巧有哪些
朗誦訓練與提高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當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萬萬不可急於求成。忽視基本功的訓練,幻想一步到位,是辦不到的。應先從分項訓練開始,即從語音、語調、語氣、等項訓練做起,一項一項地練,才能有所作為。下面我為你整理朗誦的聲音技巧,希望能幫到你。
聲音技巧
1:“聲音美”的基本標准。
(1):正確清晰。
所謂正確,是指發音正確。一方面,不可讀別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譯”方式將方言變成蹩腳的普通話。
所謂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確的停頓和適當的節奏,不要前言不對後語,或者結結巴巴,使人聽不明或弄不懂。
(2):明快清脆。
這既是指說話要開門見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虛,快言快語,有什麼說什麼,又是指聲音要乾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帶水。
(3):圓渾清亮。
如果說“正確清晰”是要求聲音表達科學化的話,那麼,“圓渾清亮”則是要求聲音表達藝術化。其內涵主要指:聲音流暢自然,圓渾雄厚,悅耳動聽,有滋有味。
(4):富麗清新
這是指聲音既要富於變化,豐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鮮,生動活潑。
(5):堅韌清越。
堅韌,是指聲音堅實、耐久、有力、有始有終。清越,是指聲音宛轉悠揚,給人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難以磨滅的印象。
達到“聲音美”的主要技巧。
1:規范語音的技巧。
(1):音節讀准。
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普通話的標准和規范來吐字發音。,使發音正確、聲調准確,、字正腔圓。也就是說,按普通話的構成要求把漢字音節的聲母,韻母,聲調念准,進而讀准每個常用的音節。常用的漢字不過4000個左右,它們都離不開418個音節和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聲調。因此,只要下苦功夫,讀准聲母,韻母和聲調,從而讀准全部音節都是不難做到的事情。
當然,讀准每一個音節後,不等於語音就規范了,還要進一步訓練既保持自然由於因的讀法,又在咬字上進行適當的加工,以便聽眾對你講出的每一個字詞都能聽的真切。
(2):音節協調。
適當多用一些雙音節詞,四音節詞講話或練習朗誦,可以增強語言的響度和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比較優美悅耳。
運用擬聲詞、象聲詞也是使音節協調的一種辦法。它既可以使被表述的事物形象生動,又可使聲音和諧,達到聲與形的有機統一,增添語言的表現力。
(3):韻調和諧。
這里所說的“調”,是指聲調。漢字一字一個音節,每字又有四聲即平仄之分,如果聲調搭配的好 ,就可出現高低抑揚,急緩起伏之情勢。
平聲字和仄聲字交錯使用,可以形成聲音的抑揚相應,高低相配,急緩相間,起伏相連,從而使聲音剛柔相濟,協調和諧。
2:選擇語氣技巧。
語氣,即說話的口氣。它既存在於書面語言之中,更存在於口頭語言之中。在書面語言里,作者語氣要通過讀者的視覺引起思維才能感受,認識,體會。而口語表達中的語氣,將句式、語調、理性、詞采、音色、立場、態度、個性、情感等融為一體,由朗誦者直接訴諸於聽眾的聽覺,聽眾當即就可直觀的感受到,因而,它對口語表達的效果產生直接的、立竿見影的影響。語氣之強弱、長短、清濁、粗細、寬窄、卑亢等變化,均能產生不同的聲音效果。
語氣的內涵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多姿多彩的復雜形態。語氣的多樣性是語言本身豐富性的反映,也是語言能力強的一個表現。語氣不同,表情達意也就有不同。其中尤其以聲音和氣息狀態至為重要。朗誦者必須通過聲音和氣息將思想感情表達出來,而不同的聲音和氣息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請看下錶:
氣息 聲音 給聽眾的感覺 表達的思想感情
氣徐 聲柔 溫和的感覺 愛的感情
氣促 聲硬 擠壓的感覺 憎的感情
氣沉 聲緩 遲滯的感覺 悲的感情
氣滿 聲高 跳躍的感覺 喜的感情
氣提 聲凝 緊縮的感覺 懼的感情
氣短 聲促 緊迫的感覺 急的感情
氣粗 聲重 震動的感覺 怒的感情
氣細 聲粘 躊躇的感覺 疑的感情
氣少 聲平 沉著的感覺 穩的感情
氣多 聲撇 煩躁的感覺 焦的感情
可以主義說,有了恰當的語氣,才能使朗誦者具有形象色彩、感情色彩、理性色彩、語體色彩、風格色彩;有了恰當的語氣,才能增強語言的魅力,才能恰當的表達思想感情。才能調動聽眾的情緒,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
語氣是多種多樣的,無論從表達主體和聽眾的關系來看,還是從表達主體的心境和思想感情來看,或者從表述內容和方式來看,它都是豐富多彩的,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不同,變化多端,氣象萬千。在朗誦過程中,語氣永遠不會是單一的,常常出現幾種語氣交替出現或結伴而行的現象。不過,在綜合運用多種語氣的過程中,還是有主次之分的,主要的感情色彩造成主要的語氣色彩,即語氣的基調。所以,無論是朗誦詩歌,散文,小說等等,都掌握這個基調。與此同時,又要適時根據內容、感情、對象等的變化,選擇調控自己的語氣,使之恰如其分。
總之,語氣要服從內容,語氣要看對象,語氣要質朴自然,貼近生活。
3:調控速度的技巧。
朗誦的速度,是指朗誦中音節的發音時間長短,或者說單位時間里吐字的數量。大體分快速、中速、慢速三種情形。
快速。一般用用於表示緊張、激動、驚奇、恐懼、憤怒、急切、歡暢、興奮的心情,或者用於敘述急劇變化的事物與驚險的場景,或者用於刻畫人物的機警、活潑、熱情的性格等
中速。一般用於感情與清潔變化起伏不大的場合,或用於平常的敘事、議論、說明、陳述等。
慢速。大多用於表示沉重、悲傷、憂郁、哀悼的心情,或用於敘述莊重的情景。
不論快速、中速、慢速,都有一個:“度”。比如,快速,也不能像放鞭炮似的,使人耳不暇接;慢速,也不能慢慢騰騰,半天一句,使人聽起來十分吃力,等的不耐煩。一句話,就是快慢要得體。
朗誦的速度,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
一是取決於內容和情節。從結構上來說,朗誦中一般既有快速,又有中速、慢速,有張有弛,起伏跌宕;從內容和情節來看,陳訴速度慢於抒情速度,抒情速度慢於議論速度;情調低沉的敘述、人物對話應該慢些;急切的呼籲、憤怒的譴責、熱烈的爭辯、激昂的陳述、緊張的場景描述應該快些。內容和情節本身的客觀要求,是決定表達速度的最主要依據。
二是取決於表達者的年齡。顯然,朗誦同樣的內容,少年兒童快於年青人,青年人快於中年人,中年人快於老年人。
三是取決於聽眾的年齡和接受能力。一般來說,對於老年人和少年兒童或接受能力相對較低的聽眾,或聽眾普遍對某些內容感興趣,不少人都想將其記錄下來的時候,應該把表達的速度放慢些。
快於慢都是相對的。無論是快還是慢,都須以表述得清晰明了,聽眾聽的真切明白為基本出發點,要做到快而不亂,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相間。
4:變換節奏的技巧。
節奏與速度有密切的聯系,但又不是等同的。節奏不單是一個速度問題。節奏是一種有秩序的、有規律的、協調的變化進程。
在朗誦過程中,節奏包括哪些要素呢?大體有以下這些:結構的疏與密,內容的詳與略,情節的起與伏,情感的激與緩,聲調的抑與揚,陰涼的大與小,態勢的動與靜,速度的快與慢,語流的行與止,過程的長與短等等。這些要素的綜合運用,便會形成節奏,形成有聲語言的樂章,激盪聽眾的情感,啟迪聽眾的思維,引發聽眾的共鳴,鼓舞聽眾,感召聽眾。
這些要素有的前面已經講過了,這里著重介紹一下語流的行止技巧,亦即通常所說的朗誦中的停頓與連續的技巧。
最基本的行止知識,是標點知識。根據標點符號、段落等區分停頓間隙的長與短。但語流的行止,遠不止這些。停頓,既可以用來換氣,又可以用來表示意義的區分、轉折、呼應,還可以傳達引起聽眾注意的信息,相反,當表述某種連貫是情節、景況,或當表達者感情奔放,如行雲流水,不可遏制之時,則需要一氣呵成,需要語句的連續不斷,以下著重介紹一下有停頓的知識。
停頓,就是指句子當中,句子之間,段落之間的間歇。常見,常用的停頓有以下幾種:
(1):換氣停頓。
前面已經講到,人的正常呼吸大約是4?5秒鍾一次,由於換氣的需要,在表達過程中必然要有停頓,這種停頓即換氣停頓。特別是有些長句,中間沒有也不應有標點符號,而一口氣卻無法說完,必須酌情進行換氣停頓。比如這樣的長句:、
“飲水思源,我們怎能不萬分感激||和無限緬懷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呢!”
“我祝願全國的青少年||從小立志獻身於||雄偉的共產主義事業,……”
標有“||”符號的地方是指需要換氣停頓的地方。事實上,這里的停頓,還不僅是為了換氣,而且是為了加強語言的清晰度和表現力。倘若將上述的兩個長句不停頓的勉強一口氣念完,即難做到清晰,又不可能有多大表現力,平淡的很,勉強的很。
換氣停頓要恰當,必須服從內容和思想感情表達的需要,盡管換氣停頓的具體方法個人不盡相同,但是,卻不能隨心所欲,想在哪裡停頓就在哪裡停頓。比如:上例第一句如果按下述方法換氣停頓,變成:“飲水||思源,我們怎能||不萬分感激和無限緬懷偉大領袖||毛主席和敬愛的||周總理呢!”那就不能恰當的表達思想感情了,甚至會引人發笑,顯得有些滑稽了。
並且,有些句子如果在不同的地方停頓,意義不同,甚至會完全相反。如:“他望著我笑了起來”,若在“我”後面停頓,是指他笑了起來;若在“望著”後面停頓,是指我笑了起來。
(2):語法停頓。
語法停頓是根據句子的語法結構所作的停頓。這種停頓,一般根據標點符號進行時間長短不一的停頓,凡有標點符號的地方都應有適當的停頓,停頓時間大體是:句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至於省略號,、破折號、感嘆號、問號等,要根據其使用的地方和表情達意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停頓時間的長短。另外,章節停頓段落停頓句群停頓句子停頓。
(3):邏輯停頓。
邏輯停頓,是指在朗誦過程中,有時為了表達某種感情,強調某一觀點或概念,突出某一事物或現象,在句中沒有標點符號的地方作適當的停頓,它不同於前兩種停頓,邏輯停頓是最小單位常常是一個詞。
如:“我相信,||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有自己的女宇航員,||在中國人面前,||美的橫竿真在飛速地||上升!”
這種邏輯停頓,雖然隨著所強調的和突出的內容不同,停頓的地方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它仍然要受語法停頓的制約,一般是在較大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較長的附加成分中心詞之間,較長的聯合成分之間作邏輯停頓。
(4):心理停頓。
心理停頓又稱感情停頓,它沒有固定的模式,即可以在句子開頭停頓,也可以在句子中間或結尾停頓。前幾種停頓,停頓的時間都較短,通常最長都只能是幾秒鍾。而心理停頓,可短亦可長,短則幾秒,長則幾十秒,甚至幾分鍾,由表達者根據所表達的內容或情感的需要,自行設計和掌握,運用得好,可以產生很強的藝術效果。
心理停頓主要用於以下場合:
第一, 論理之後擬舉例說明,需作停頓,舉例結束亦作停頓。前者是為了引起聽眾注意你的“轉折”之舉,後者是為了讓聽眾引發聯想,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第二, 設問之後回答之前需作停頓。如前所說,有些設問是不作答的,而有些設問是自問自答的,在設問後,自答前,應作停頓,既可使聽眾產生懸念,,還可為後面的出人意料的巧妙回答作出鋪墊。
第三, 感嘆或感嘆之餘需作停頓。感嘆之餘,緊接著運用心理停頓,以加深聽眾的印象,引起聽眾的共鳴。
第四, 話題轉移或告一段落之際需作停頓。這是為了讓聽眾將已講完的話題暫時擱下,作好迎接新湖哈體、新內容的心理准備。
5:把握語調的技巧。
語調,是語音、語氣、速度、節奏的和諧統一,它好比樂曲的旋律一樣,體現出語言的完美性。
由於語調的變化,主要反映在速度、節奏、重音、升降這四個要素上,其中重音及升降尚未論及,下面對關系語調變化的這兩個要素的運用技巧作些介紹,以助對與的准確把握。
(1) 重音技巧。
這里所說的重音,是指根據表情達意的需要,有意加重音量與力度的某個或某些詞。人們說話時,往往把主要的意思加語氣來表達,以引起聽眾的注意力,重讀的部分就是一句話里中心和主體。
漢語中的重音有詞語重音和與重音兩大類。
詞語重音是比較固定的、有規律的。就讀音輕重程度可分為重,中,輕三個等級。兩個字的詞語有“重輕”格式,如中國,安徽,玻璃,白菜。高度等,還有“中重”格式,如改革,紅旗,人民等,三個字的詞語中只有“中、輕、重”一種格式,如北京站,輔導員,文化宮,國務院等,四個字的詞語,其基本格式是“中輕中重”,如:“自力更生,天經地義,刻苦鑽研:等。
語句重音,常用的是語法重音。它是指句子中不同的語法成分讀音輕重不一,其中有的句子成分要讀的重些。比如:謂語一般要比主語讀的重些,如:“同志們辛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讓我們一起干一杯!”
此外還有邏輯重音,又稱作強調重音,是根據說話的目的和重點,有意將某些詞或片語讀的重些。如:“香港一定會回歸祖國”,“我自豪,我是一個軍人的妻子”。同一句話,重音不同,意思也就有所不同。比如:“我請你喝茅台酒”,如果重音是“你”,那是強調請客的對象,如果重音是“茅台酒”,那是強調的是喝的東西,如果重音是“我”,那是強調請客的主人。
重音的處理關鍵在在於選擇好重音詞,一般是選在朗誦者著意強調,以示區別之處。
應當注意的是,重音切記過多,一是過多顯示不了孰輕孰重,二是會造成朗誦者的與聽眾的雙方疲勞。
(2) 升降技巧
語調的升降,是指語調的高低抑揚變化。同一語句,往往因為語調升降處理不一樣,而能表達出多種多樣的異地。如:
這是一百萬元。(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司空見慣)
這是一百萬元!(強調金額很大)
這是一百萬元?(懷疑,不相信有這么多)
這是一百萬元?(驚訝,怎麼這么多)
這是一百萬元?(喜悅,為一下子有這么多錢而高興)
這是一百萬元!(後悔,不該錯過賺大錢的機會)
從上例可以知道,語調的升降變化,在句末較為明顯。語調可分為四種:高升調,降抑調,平直調,曲折調。
高升調:句子的語勢由低到高。一般表示驚訝、疑問、反詰、呼喚、號召等。如:
近來你的學習成績怎麼下降了!
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
降抑調:句子的語勢由高到低。一般表示肯定、感嘆、懇求、自信、祝願等,如:
我們的理想一定能實現。
請你幫我解決這個問題吧。
平直調:整個句子語勢平穩舒展,沒有明顯的高低變化。一般用於陳述、說明、解釋,表示嚴肅、莊重、平靜、冷漠、悼念等。如:
我們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毛澤東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曲折調:句子的語勢曲折變化,有起有伏。一般用來表示誇張、諷刺、幽默等,如:
她太可愛了,連哭鼻子的樣子也招人喜歡。
好個國民黨的友邦人士!是些什麼東西!
⑶ 怎樣播音/朗誦好聽
要讓朗誦的聲音好聽,就要掌握以下朗誦的技巧:
一、正確、深入的理解
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確地表現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
望文生義。其次,要把握作品創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准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
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掃除文字障礙後,就要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這篇作品以象徵手法,通過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三個畫面的描繪,塑造了一隻不怕電閃雷嗚,敢於搏風擊浪,勇於呼風喚雨的海燕——這一「勝利的預言家」的形象。
而這部作品誕生之後立即不脛而走,被廣大工人和革命群眾在革命小組活動時朗誦,被視作傳播革命信息,堅定革命理想的戰歌。
綜合分析之後,朗誦時就不難把握其主題是:滿懷激情地呼喚革命高潮的到來。進而,我們又不難把握這部作品的基調應是對革命高潮的嚮往、企盼。
二、深刻,細致的感受
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裡「擠」情、「造」性。
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三、豐富、逼真的想像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像,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歷一樣。
以陳然(我的自白書)為例,在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的同時,可以設想自己就是陳然(重慶《挺進報》的特支書記),當時正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我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飽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動搖。
最後,敵人把一張白紙放在我面前,讓我寫自白書,我滿懷對敵人的憤恨和藐視,滿懷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自豪地寫下了「怒斥敵酋」式的《我的自白書》。這樣通過深入的理解、真摯的感受和豐富的想像,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
四、符號的運用
朗讀者在分析體味文字作品的准備工作中,為了清楚准確地表達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更好地實現朗讀目的,往往在文字中做些標記,以提醒自己注意。我們把這些標記稱做「朗讀符號」。
(3)如何朗誦長句方法擴展閱讀:
朗誦的文學性
朗誦的內容一般都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一些非文學作品,如社論、書信等,一旦作為朗誦材料,往往也會偏向於表現某個人的某種思想感情,自然帶上明顯的文學色彩。
文學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都是運用語言表現的。有聲語言最能顯示語言的風采和魅力。文學作品通過朗誦可以再現作品描寫的人物形象、環境氣氛和生活場景,充分發揮它的藝術魅力和教育作用。
⑷ 小學語文怎樣朗讀長句子
在朗讀的時候,如果句子很長,一口氣說不下來,可以採取以下兩種方式來解決,使長句子能從容、自然、流暢地讀出來。
1. 意群停頓
句子可以按照它的意思和結構分成小段,這樣的小段就叫做意群。
在說話和朗讀時,意群的作用是:如果感到句子很長,一口氣說不下來,可以在意群和意群之間有一個很短的停頓(換氣)。正確的停頓應該在意群和意群之間。同一個意群內不應停頓。
意群之間的停頓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可以按照個人的需要,可停頓也可不停頓,可多停頓也可少停頓。
2. 句中上升
在一個長句子中,如果有許多重讀音節,按照降調的規律,應該逐個遞降。但由於重讀音節很多,聲音會越來越低,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會感到不舒服,聽起來會很單調,說到最後嗓音會低不下去。
因此,我們可以在句子中間選擇任何一個你認為重要的重讀音節,將嗓音提高,好像又開始了一個從高到低的遞降過程。我們把每一個從高到低的遞降過程的語調組合叫語調群。句中某個音節上升的現象叫做句中上升。
只有一個從高到低的語調群,聽起來比較單調。
有一個句中上升,因此就有了兩個從高到低的語調群。聽起來比較生動。
(升高的這個音節quite可以用↑來表示)
在生活語言中,把長句子分成幾個語調群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也就是說,句中上升是常有的現象。有時想要把句中某個字說的誇張一些,甚至可以把句中上升讀得比第一個重讀音節還要高。對於我們初學者,學習句中上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避免單調。
⑸ 朗誦有怎樣的技巧
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於上口的文章。
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干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於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據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把握作品的內容
准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
但是,如果離開了准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麼,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准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
停頓
停頓是指朗讀過程中聲音的斷和連。我們在朗讀時,既不能一字一停,斷斷續續地進行,也不能字字相連,一口氣念到底。
句號、問號、感嘆號的停頓比分號長些;分號的停頓要比逗號長些;逗號的停頓比頓號長些;而冒號的停頓則有較大的伸縮性:它的停頓有時相當於句號,有時相當於分號,有時只相當於逗號。
(5)如何朗誦長句方法擴展閱讀:
朗誦的內容一般都是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一些非文學作品,如社論、書信等,一旦作為朗誦材料,往往也會偏向於表現某個人的某種思想感情,自然帶上明顯的文學色彩。
文學藝術也是語言的藝術。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都是運用語言表現的。有聲語言最能顯示語言的風采和魅力。
朗誦,一般都在舞台上,在大庭廣眾之中進行。朗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表演技能。要有優美的語音、端莊的儀態。
⑹ 怎麼朗讀更好
喜歡朗讀的朋友一定非常關心朗讀技巧,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朗讀技巧。
朗讀時抑揚頓挫(聲調高低)地出聲閱讀。有助於更快理解文章,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有助於記憶。
朗讀能力的高低體現語文能力(造句、作文)的高低;高質量的朗讀,對於提高語文水平大有作用。
1、基本要求:
(1)正確清楚地讀。
正確——讀准字音,不讀錯字,包括不添字、不漏字、不調換字的順序等。如「堅強」中的「強」讀 qiáng ,「勉強」 中的「強」讀 qiǎng 。
清楚——發音、吐字清晰分明,不能含含糊糊。
(2)連貫流利地讀。
適當語速(一般接近平時說話的速度),不唱讀、不頓讀、不拖腔拉調,做到詞連續,句子間停頓恰當。初步了解內容時先默讀,掃清生字和難句後再朗讀,效果較好。
(3)聲情並茂(有感情)地讀——讀出不同的語調(較高要求),停頓,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現手法體現在對文章的意義、感情有比較深刻的理解,掌握語言的邏輯性(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
(4)因文而異地讀——朗讀時的感情、態度、語氣和節奏。
記敘文:因事明理,以事感人,具體、細致,語氣自然,節奏感強。
說明文:語速適當,語調舒緩,關鍵性的說明語句,語音要清晰。
議論文:把握文章內在的邏輯關系,把概念、判斷和推理融會貫通,並以切身的感受,鮮明的態度,直言不諱,具有邏輯力量的有聲語言表達出來。
詩歌:分清格律詩和自由詩。
文言文:一般平穩、舒緩、從容和深沉。
注意:句子的朗讀——多在實踐中提高朗讀水平,並且堅持不懈。
高 升 調
多在疑問句、反問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表示憤怒、緊張、警告、號召的句子里使用。
A.
高昂的語調—語速較快。
熱烈歡快的氣氛。
降 抑 調
B.
低沉的語調—語速較慢。
沉悶壓抑的氣氛。
多用在敘述、說明或表示遲疑、思索、冷淡、追憶、悼念等句子里,平直舒緩。
C.
—中速
D. 表示特殊感情,如譏諷、譏笑、誇張、強調、雙關、特別驚異等句子里。
語調由高而低而再高,把句中一些特殊的音節加重加高或拖長,形成升降曲折的變化。
2、朗讀技巧:
(1)呼吸:熊腹式呼吸,自如地控制呼吸。
(2)發音:關鍵是對嗓子的運用(嗓音的控制和調節),不要自始至終高聲大叫。
(3)吐字:清楚,克服發音含糊、吐詞不清的毛病,熟練掌握詞語的標准音。
(4)停頓:①標點符號停頓:頓號最短。有時因表達需要,在沒有標點處也可停頓。
②長句中的適當自然停頓,便於領會句意。
③感情停頓:不受標點制約,完全根據感情或心理需要的停頓,特點是聲斷而情不斷。
(5)重音: 強調重音:在句中位置不固定。
—重音 : 感情重音:在表現內心感情變化強烈、情緒激動的地方。(中段開始「訓」和「練」。)
色彩豐富,形象生動,強調突出意義,增強感染力。
(6)語速:掌握語速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緒和氣氛,增強語言表達效果。內容和體裁決定語速。
①根據內容掌握語速:與作品的情境相適應,根據作品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人物個性】環境背景、感情語氣、語言特色來處理。
②根據體裁掌握語速:(見前)
(7)語調:(見上ABCE)
句子里聲音高低升降的變化,其中結尾的升降變化最為重要,一般和句子的語氣緊密結合。朗讀時如果注意到語調的升降變化,語音就會有動聽的腔調,也能更細致地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
例如: 春 曉 孟浩然
春眠… 不覺曉 (春日酣夢不知不覺到了早晨,)
(坦然舒適,平起,「眠」稍拉長) (有朦朧感,由睡而醒的輕松自如,語速稍快,稍揚)
處 處 —— 聞啼 鳥 → (到處都是鳥兒明快的啼叫聲。)
(稍減) (「聞」開始上升,接准「啼」;陽平「啼」 上揚擴展,)
(四周樹上、空中傳來鳥鳴,歡快清脆。高起較長較強) (然後下降為上聲的「鳥」。)
夜來— 風↑雨↓聲(想起夜裡的那陣陣風雨聲)
(回憶,沉緩,「來」 稍長) (「聲」托住,語音仍在)
花落—— 知—— 多→少_。(感嘆不知多少花兒零落在庭院)
(中度平起,接去「落」下行) (「多少」感慨,「少」長而不揚。)
(有惋惜之情,又無可奈何)(「知」平起,隱含不知)
①春曉:春天的清晨(春日黎明)。曉,天剛亮時。捕捉典型的春天氣息,表達自己喜愛春天和憐惜春光的情感。②不覺曉:不知不覺,沒有察覺到早晨的來到。 ③聞啼鳥:聽到小鳥的鳴叫聲。
④夜來:夜裡。
朗讀技巧:是在朗讀活動中所運用的一切表達方法,是實現朗讀目的的必要手段,是朗讀時為了使聲音清晰洪亮,為了增強語音的感染力,更恰當地傳情達意而使用地一些技巧和方法。
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內部技巧;二是外部技巧。
一、朗讀內部技巧
1. 形象感受的運用
朗讀者要學會在作品形象性詞語的刺激下,感觸到客觀世界的種種事物以及事物的發展、運動狀態,使情、景、物、人、事、理的文字元號在內心跳動起來。朗讀者的形象感受,來源於作品中的詞語概念對朗讀者內心刺激而產生的對客觀事物的感知、體會、思考,是「感之於外,受之於心」而形成的。朗讀者要善於抓住那些表達事物形象的詞語,透過文字,「目擊其物」,好像「看到、聽到、嗅到、嘗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樣,在內心「活」起來,形成「內心視像」。朗讀者 自身的經歷、經驗和知識積蓄,是形成「內心視像」的重要條件。朗讀者要善於發揮記憶聯想和再造想像的能力,以增強有聲語言的強烈感染力。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第1段中:「天氣冷得可怕,天正下著雪,黑暗的夜幕開始垂下來了。」朗讀時,不應僅僅把它們看成是白紙黑字,而應透過這些表達形象的話語,產生視覺想像,「看到」雪花、天黑,從而「感到」冷極了。再如《荔枝蜜》中:「熱心腸的同志送給我兩瓶。一開瓶子塞兒,就是那麼一股甜香,調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帶著股清氣,很有點鮮荔枝的味兒。」朗讀時要注意運用嗅覺想像和味覺想像,當讀到「一開瓶子塞兒」時,要真的覺得一股甜香味兒撲鼻而來;「調上半杯一喝」,則有唇齒含香的感覺。
練習: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 邏輯感受的運用
朗讀者要學會將作品中的主次、並列、轉折、遞進、對比、總括等「文路」,在邏輯感受過程中轉化為自己的思路,進而形成內心的「語流」,以增強有聲語言的征服力。朗讀時,作品中的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以及全篇的思想發展脈絡、層次、語句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朗讀者頭腦中形成的感受,就是邏輯感受。邏輯感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語言目的要明確,不能似是而非;語言脈絡要清晰,不能模稜兩可。語言目的必須抓住語句、篇章的真正含義,挖掘實質。語言脈絡指的是上下銜接、前後呼應、貫通文氣、連接層次語句,文中起著「鵲橋」作用的虛詞是獲得邏輯感受的重要途徑。
練習:
(1)並列性: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
(2)對比性: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3)排比性: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4)遞進性:起先,這小傢伙只再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
3. 內在語的運用
沒有內在語,有聲語言就會失去光彩和生命。朗讀者要學會在朗讀中運用「內在語」的力量賦予語言一定的思想、態度和感情色彩。朗讀時,內在語要像一股巨大的潛流,在朗讀者的有聲語言底下不斷涌動著,賦予有聲語言以生命力。內在語的潛流越厚,朗讀也就越有深度。
練習:「人的身軀怎能從狗的洞子里爬出!」
--在敵人的威逼利誘面前,革命者仍保持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4. 語氣的運用
聲音受氣息支配,氣息則由感情決定,而感情的引發又受文章內容和語境的制約。學會將情、氣、聲三者融為一體,並能運用自如,才能增強有聲語言的表現力。語言從字面上理解,「語」是通過聲音表現出來的「話語」,「氣」是支撐聲音表現出來的話語的「氣息狀態」。朗讀時,朗讀者的感情、氣息、聲音狀態,同表達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有什麼樣的感情,就產生什麼樣的氣息,有什麼樣的氣息,就有什麼樣的聲音狀態。
語氣運用的一般規律是:喜則氣滿聲高,悲則氣沉聲緩,愛則氣緩聲柔,憎則氣足聲硬,急則氣短聲促,冷則氣少聲淡,懼則氣提聲抖,怒則氣粗聲重,疑則氣細聲粘,靜則氣舒聲平。感情上有千變萬化,才會有氣息上的千差萬別和聲音上的千姿百態。
二、朗讀外部技巧
朗讀者既要重視內部心理狀態的支配作用,又要發揮外部表達技巧的作用。脫離了內部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技巧就難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如果沒有最完善的聲音形式,內部心理狀態也無從表達,因而朗讀者不能忽視外部表達技巧的運用。
1.語勢
語勢,指的是朗讀(或說話)時聲音的高低變化,又稱作句調。聲音的高低升降是由音高決定的。高低升降雖然是就整個句子說的,但一句話的高低升降常常表現在最後一個音節上,末句如果是語氣助詞或輕聲字,就表現在倒數第二個音節上。句調有四種。
(1)平直調(→)
句子語勢平直舒緩,沒有顯著的高低升降變化。陳述、說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調,表示庄嚴、悲痛、冷淡、沉重等感情。如下面的句子: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2)揚升調()
句子語勢先低後高,句末音調明顯上揚。疑問句、感嘆句可以用揚升調,表示疑問、反詰、號召、驚訝等感情。如下面的句子:
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么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你就只覺得它只是樹? (茅盾《白楊禮贊》)
(3)降抑調()
句子語勢先高後低,句末音節說得低而短促。陳述句可以用降抑調,表示堅決、贊揚、祝願,懇求等感情。如下面的句子: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我愛過土地})
(4)曲折調()
句子語勢有低——高——低的曲折變化,或者末一二個音節音調曲折並且拖長。疑問句、陳述句可以用曲折調,表示驚訝、懷疑、諷刺、幽默等感情。如:(未完待續)
「——這些海鴨呀,享受不了戰斗生活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
(高爾基《海燕》)
2.停頓
停頓就是語流中的間歇,我們說話或朗讀,短句可以一口氣說完;遇到長句或者幾個句子,中間就要有適當的間歇。語言中的停頓,不單是人們生理上換氣的需要,更是表情達意的需要。常見的停頓有以下幾種:
(1)句逗停頓
按照各種標點符號所作的停頓叫句逗停頓。停頓時間的長短一般是:句號、問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破折號和省略號較為特殊,停頓時間的長短酌情而定。
(2)語法停頓
表示語法關系的停頓叫做語法停頓。語法停頓可以使句子的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明 確、脈絡清楚。語法停頓的時間一般較短促。其停頓的主要位置是:主語和謂語之間,動詞和賓語之間,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聯合成分之間,特別是各部分較長時,更應注意它們之間的停頓。
(3)強調停頓
強調停頓是句子中特殊的間歇。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或者為了加強語氣,而在不是語法停頓的地方作適當的停頓,或在語法停頓的基礎上變動停頓時間,這樣的停頓叫作強調停頓,也叫邏輯停頓或感情停頓。
(4)結構停頓
結構停頓是由文章的層次結構決定的,是為了表示文章的層次、段落等而作的停頓。停頓時間的長短,應視具體的語言環境而定,在一般情況下,間歇時間的長短是:段落>層次>句子。
必須注意的是,停頓只是聲音的間歇,而朗讀者的情緒則不能受影響。有的人一停頓,就使聽眾產生「結束」的感覺,這是不正確的。其實,停頓仍是思想感情的繼續和延伸,不是休止,更不是中斷。停頓運用得當,會給聽眾留下思索、回味,遐想的餘地,收到「此時 無聲勝有聲」的特殊藝術效果。正確的停頓與呼吸有很大的關系。但並不是說每次停頓都要吸氣、換氣,這樣反而會使呼吸急促、情緒緊張。朗讀節奏舒緩的作品,可用「慢吸慢呼」的方法,使呼吸和停頓有機地配合,不露呼吸的痕跡;朗讀節奏快的作品,則用「快吸快呼」的方法,利用呼吸造成一種聲勢,使朗讀更有藝術感染力。總之,要根據文章的內容來決定停頓時採用哪種呼吸方法。恰當地運用停頓和呼吸,會使它們相得益彰。
⑺ 朗誦技巧和方法有哪些
朗誦訓練與提高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當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萬萬不可急於求成。忽視基本功的訓練,幻想一步到位,是辦不到的。應先從分項訓練開始,即從語音、語調、語氣、等項訓練做起,一項一項地練,才能有所作為。下面我為你整理朗誦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朗誦技巧和方法
(1):音節讀准。
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普通話的標准和規范來吐字發音。,使發音正確、聲調准確,、字正腔圓。也就是說,按普通話的構成要求把漢字音節的聲母,韻母,聲調念准,進而讀准每個常用的音節。常用的漢字不過4000個左右,它們都離不開418個音節和陰平、陽平、上聲、去聲4個聲調。因此,只要下苦功夫,讀准聲母,韻母和聲調,從而讀准全部音節都是不難做到的事情。
當然,讀准每一個音節後,不等於語音就規范了,還要進一步訓練既保持自然由於因的讀法,又在咬字上進行適當的加工,以便聽眾對你講出的每一個字詞都能聽的真切。
(2):音節協調。
適當多用一些雙音節詞,四音節詞講話或練習朗誦,可以增強語言的響度和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比較優美悅耳。
運用擬聲詞、象聲詞也是使音節協調的一種辦法。它既可以使被表述的事物形象生動,又可使聲音和諧,達到聲與形的有機統一,增添語言的表現力。
(3):韻調和諧。
這里所說的“調”,是指聲調。漢字一字一個音節,每字又有四聲即平仄之分,如果聲調搭配的好 ,就可出現高低抑揚,急緩起伏之情勢。
會適當運用朗讀技巧.
對課文的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是朗讀好的基礎.但是,如果不能把從課文中理解的東西正確的運用語調、速度、重音、停頓等手段表達出來,還是達不到讀出思想感情的水平.所以,還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適當運用朗讀技巧來表情達意.
1.語調.語調對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很大.像“啊”這個字,念的長一點、短一點、高一點、低一點、重一點、輕一點……就可以表達出來了,每篇課文有個基本語調——基調.如《祖父的園子》的基調是歡快喜悅的,《慈母情深》的基調是深沉、辛酸的,《橋》的基調是激昂的.同一篇課文,不同部分、不同句子的語調也不同.
2.速度.根據課文的內容,決定朗讀的速度.一般緊急、熱烈、愉快、興奮的內容要讀得稍快一些;庄嚴、沉痛、平靜、悲傷的內容要讀得稍慢一些.在一篇課文中,速度也是有變化的.
3.重音.在表達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詞語要讀得重一些.重音一般是把聲音加強並配合音節的延長來表現的,有時為了突出某些詞語還要一字一頓地讀.但在表達幸福、溫暖、欣慰、體貼的情懷時,往往要把重音輕讀,即讀得反而比其他語句輕柔.
4.停頓.這里說的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而作的停頓.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強調一種特殊意義,可以延長和縮短停頓時間,還可以不按標點停頓.在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時,為了增強感染力也可以變化停頓時間.
1.標點符號停頓。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停頓符號,也是朗讀作品時語言停頓的重要依據。標點符號的停頓規律一般是:句號、問號、感嘆號、省略號停頓略長於分號、破折號、連接號;分號、破折號、連接號的停頓時間又長於逗號、冒號;逗號、冒號的停頓時間又長於頓號、間隔號。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間,停頓的時間要比一般的句號時間長些。以上停頓,也不是的。有時為表達感情的需要,在沒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停頓,在有標點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頓。
2.語法停頓。語法停頓是句子中間的自然停頓。它往往是為了強調、突出句子中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或補語而做的短暫停頓。學習語法有助於我們在朗讀中正確地停頓斷句,不讀破句,正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
3.感情停頓。感情停頓不受書面標點和句子語法關系的制約,完全是根據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頓處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據感情的需要決定停與不停。它的特點是聲斷而情不斷,也就是聲斷情連。
一、朗讀首先要正確.
“正確”指的是用普通話讀,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掉字、不添字、不顛倒、不唱讀,能讀出輕聲和兒化韻.朗讀正確,是讀書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比較難達到的要求,稍不注意,就會出錯.要讀得正確,必須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讀書時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二、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要做到朗讀得流利.
流利指的是不斷讀,不讀破句,不重復字句.要做到流利地讀,就不能夠看一個詞讀一個詞,看一句話讀一句話.要做到嘴裡讀這個詞的時候,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個詞甚至幾個詞;嘴裡讀這句話時,眼睛就看到下面一句話。
三、朗讀速度要適中.
在朗讀過程中還要注意停頓,標點是書面語言組成部分,它表示了句子的不同語氣和不同長短的停頓,所以要能根據文中的標點讀出適當的停頓.正確 的讀出標點的停頓,可以幫助理解詞句的結構、文章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除去注意長句中間的停頓外,在讀完課題後,也應稍作停頓,再讀課文,每個 自然段間也應有停頓.
四、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讀.
理解是朗讀的實質,也是朗讀的目的,如果朗讀的正確、流利、速度也合適、停頓也正確,但讀完後不理解內容,等於白讀.
朗誦技巧有哪些
朗讀需要事先做准備。准備工作分為四步:理解作品,產生願望,引發心動,調配技巧。一個人若做多做熟了,這個過程會於片刻之間快速完成。
(一)理解作品
也許人人都會遇到這樣的遺憾,就是當你讀完一篇作品後,有一段不短的時間,心裡總纏繞著一種莫名的情感,令人不快不安也不能釋懷,就好像夢魘般想動卻動彈不得,又像是付了點小錢卻無意間拿走了人家昂貴的物品,雖然沒人前來討要,自己卻怎麼也不能心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反復被一篇作品拽著重讀後,終於明白:當朗讀超前於理解時,這種朗讀會因太不到位而受內心的指責。
(二)產生願望
朗讀的再創造活動需要由朗讀願望來驅動。朗讀願望強烈與否、實在與否、端正與否直接影響朗讀效果。
(三)引發心動
引發心動是指由作品激起朗讀者情感和思維的積極運動,朗讀需要有這種內在運動作為依託。心動主要表現為感受活動和潛語活動。
1.感受活動:與說話的由想到說過程不同,朗讀的過程是由看作品到理解、到感受、到發聲,這其中感受是關鍵。感受如果不活躍敏銳,便容易使朗讀變為機械讀書、有口無心。而要讓感受活躍起來,就要啟用全腦。形象的想像力和抽象的理解力對感受一樣重要,不可缺少。
2.潛語活動:有些作品,它某處的字面意義與整體的內涵意義之間有某種不同,要想把這類作品字里行間豐富的含義挖掘並體現出來,就必須准確地找出暗含其中的潛語。潛語又叫內在語,在戲劇藝術中又叫潛台詞。潛語能量很大,在言語下流動,隨時賦予語言以根據和生命。只有把握住潛語,朗讀才有深度,也才會迷人。
(四)調配技巧
朗讀需要的發音技巧很多,不只需要一種。所以,既要根據內容從自己已經掌握的所有技巧中選出適用的,又要將入選的幾種進行巧妙的組合安排。技巧的合理搭配對朗讀效果也是至關重要的,搭配不同則表現力強弱不同。
⑻ 超實用的朗誦技巧訓練方法
朗誦訓練與提高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當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萬萬不可急於求成。忽視基本功的訓練,幻想一步到位,是辦不到的。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超實用的朗誦技巧訓練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普通話是科學語言體系,它嚴謹、豐富、優美、悅耳、又很強的節奏感與自然和諧的音韻美。
普通話的標准包含語音、語匯、語法三大方面。成人學習普通話則應一般把重點放在語音上,即在掌握北京音的練習上。
1:發音訓練
人類發音,沒有單獨的發音器官,是使用呼吸器官、消化器官來做發音器官的。發音器包括呼吸器官、喉頭和聲帶、口腔和鼻腔三個部分。其中,除了聲帶外,其他所有的發音器官都是“兼職”。說話時,橫在呼出氣流通道上的兩條聲帶,迅速地一開一閉,把穩定的氣流切成一串串的噴流,進而轉換成聽得見的峰音,隨著舌、唇、齶等器官的運動,不斷改變聲道的聲學性質,將峰音變成能區別的語音,通過胸腔、喉腔、咽腔、鼻腔、口腔組成的共鳴器放大而發出聲音。這就是發音的全過程。從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出,發音效果如何,與呼吸、聲帶、共鳴器等有著直接的關系。為此,在發音訓練中,著重要進行下列訓練。
(1):呼吸訓練
氣息是聲音的動力來源。充足、穩定的氣息是發音的基礎。有的人講話或唱歌聲音洪亮、持久、有力,人們贊嘆說,他(她) “中氣”很足,相反,有的人說話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氣無力,上氣不接下氣,像蚊子嗡嗡叫一樣,使人難以聽清,這種人則“中氣”不足。其間除了身體素質的區別外,還有一個氣息調節技巧問題,即呼吸和講話的配合、協調是否恰當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說話是在呼氣時而不是在吸氣時間進行的,停頓則是在吸氣時進行的。如果是持續時間較長的講話或朗誦,必然要求有比平時更強的呼吸循環。
講話時的正確呼吸方法,應當採用由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也稱丹田呼吸法),即運用小腹收縮,丹田的力量控制呼吸。郭蘭英在談到運用這種呼吸方法時說:“唱歌時小肚子常是硬的,唱的越高就越硬”
胸腹式聯合呼吸介於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兩者之間,是二者的結合。
具體方法如下:
吸氣:小腹向內即向丹田收縮,相反,大腹、胸、腰部同時向外擴展,可以感覺到腰帶漸緊,前腹和後腰分別向前、後、左、右撐開的力量。用鼻吸氣,做到快、靜、深。
呼氣:小腹差不多始終要收住,不可放開,使胸、腹部在努力控制下,將肺部儲氣慢慢放出,均勻地外吐。呼氣要用嘴,做到勻、緩、穩。在呼氣過程中,語音一個接一個的發出後,組成有節奏的有聲語言。
這種呼吸方法可以使腹部和丹田充滿氣息,為發音提供充足的“氣”,同時,由於小腹向內收縮,胸前向外擴張,以小腹、後腰和後胸為支柱點,為發音提供了充足的“力”。“氣”與“力”的融合,為優美的聲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講話過程中,要處理好講話和呼吸的關系,必須注意:
第一, 盡可能輕松自如,吸氣要迅速,呼氣要緩慢、均勻,吸入的氣量要適中。
第二, 盡可能在講話中的自然停頓處換氣,不要等講完一個長句才大呼大吸,顯得講話很吃力。還要根據自己的氣量來決定是否用中途不便停頓的長句,不要為了渲染和曾強表達效果而勉為其難地為之。那樣,會適得其反。
第三, 盡可能時講話時的姿勢有利於呼吸。無論是站姿和還是坐姿,都要抬頭舒肩展背,胸部要稍向前傾,小腹自然內收,雙腳並立平放。這樣發音的關鍵部位??胸、腹、喉、舌等才能處於良好的呼吸准備和行進狀態之中。呼吸順暢,方可語流順暢。
練習呼吸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
1,聞花香:彷彿面前有一盆花香花,深深地吸進其香氣,控制一會兒後緩緩吐出。
2,吹蠟燭:模擬吹滅生日蠟燭,深吸一口氣後均勻緩慢地吹,盡可能時間長一點,達到25-30秒為合格。
3,咬住牙,深吸一口氣後,從牙縫中發出“噝-----”聲,力求平穩均勻持久。
4,數數:從一數到十,往復循環,一口氣能數多少遍就數多少遍,要數的清晰響亮。
5,用繞口令或近似繞口令的語句練習氣息。如:
出東門,過大橋,大橋底下一樹棗兒,拿著桿子去打棗,青的多,紅的少。一個棗兒,兩個棗兒,三個棗兒,四個棗兒,五個棗兒,六個棗兒,七個棗兒,八個棗兒,九個棗兒,十個棗兒``````這是一個繞口令,一口氣說完才算好。
開始做練習的時候,中間可以適當換氣,練到氣息有了控制能力時,逐漸減少換氣次數,最後要爭取一口氣說完,甚至多說幾個棗兒。
(2):聲帶訓練
在通常情況下,人們說話時,聲帶的振動頻率大約在60-350赫之間。聲帶的振動頻率決定了發音的音響、音高、音色。聲帶對發音起很大的作用。,聲帶的好壞,既有先天因素,也*後天的訓練和保護。注意恰當的訓練與運用聲帶,改變聲帶條件,保護聲帶,都是提高語音素質的重要方面。
聲帶訓練。最基本的方法是,清晨在空氣清新處“吊嗓子”:吸足一口氣,身體放鬆,張開或閉合嘴,由自己的最低音向最高音發出“啊”或“咿”的連續聲響,。還可以做高低音連續變化起伏的練習。
聲帶運用。聲帶運用要科學,得當。這主要是指:第一:在長時間計劃之前,聲帶要做准備活動,猶如賽跑前韌帶要做准備活動一樣。方法是:將聲帶放鬆,用均勻的氣流輕輕的拂動它,使之發出細小的抖動聲,彷彿小孩子撒嬌時喉嚨里發出後的那種聲音。可以逐漸加大到一定分量,使聲帶啟動,以適應即將到來的長時間運動。第二:在人數較多或場合較大的地方講話時,發音要輕松自然,處理還節奏,停頓,特別是起音要高低適度,控制好音量,充分利用共鳴器的共鳴作用,要運用“中氣”的助力來說話,不能直著嗓子叫喊,否則,聲帶負擔過重,會導致聲帶很快不堪重負,變得嘶啞,影響效果。
聲帶保護。為了保護自己的嗓子,要有意識的少抽煙,喝酒,甚至,不抽煙,不喝酒,少吃或不吃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那些對聲帶都有不良影響。不喝過燙或過冷的湯水。
(3):共鳴訓練
聲帶所產生的音量是很小的,只佔人們講話時音量的5%左右,其他95%左右的音量,需要通過共鳴腔放大得來,。共鳴腔是決定音色的重要發音器官,直接引起語音共鳴的是聲帶上方的喉、咽、口、鼻四腔,此外,胸腔和頭腔也有共鳴作用。說話用聲是以口腔共鳴為主,以胸腔共鳴為基礎。共鳴器以咽腔為主又可分為高、中、低三區共鳴。高音共鳴區,即頭腔,鼻腔共鳴,音流通過該區共鳴,可以獲得高亢響亮的聲音。中音共鳴區就是咽腔、口腔共鳴,這里是語音的製造場,是人體中最靈活的共鳴區,音流在這里通過,可以獲得豐滿圓潤的聲音。低音共鳴區,主要的胸腔共鳴,音流通過該區共鳴,可以獲得渾厚低沉的聲音。
要想使說話的聲音好聽和持久,就要正確的運用共鳴器。而運用共鳴器的關鍵在於處理好“暢”與“阻”的對立和統一關系。所謂“暢”,就是整個發音得聲道必須暢通無阻,胸部舒展自如,喉部放鬆滑潤,脊背自然伸直,以便聲音不憋不擠,形成一個聲柱流暢地奔湧出來。所謂“阻”,並不是簡單的把聲音阻擋住,而是不讓聲音直截了當地通過聲道奔湧出來,讓它通過共鳴器加工、錘煉、變得洪亮、圓潤、雄渾、優美動聽。
要處理好“暢”與“租”的關系,必須進行共鳴訓練。一下介紹幾種簡單易行的共訓練方法。
1, 放鬆喉頭,用“哼哼”音唱歌。
2, 學鴨叫聲。挺軟齶,口腔張開成一圓筒,邊發gaga音,邊仔細體會,共鳴運用得好的gaga音好聽,共鳴運用得不好的gaga音枯燥、刺耳。
3, 學牛叫聲。類似打電話的“嗯”(什麼?)和“嗯”(明白了)。
4, 牙關大開合,同時發出“啊”音。
5, 模擬汽笛長鳴聲。(di)既可平行發音,也可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地變化發音。
6, 做擴胸運動,同時盡量發高亢或盡量低沉的聲音 。
7, “氣泡音”練習。閉嘴,用輕勻的氣流沖擊聲帶,使之發出細小的抖動聲。
8, 音階層練習。選一句話,在本人音域范圍內,先用低調說,一級一級地升高,然後又一級一級地下降,在一句高一句低,高低交替,一句話又高到低,再由低到高。
9, 誇張四聲練習。選擇韻母因素較多的詞語或成語,運用共鳴技巧做誇張四聲的訓練。如:清——正——廉——潔——,英——勇——頑——強——。
10, 大聲呼喚練習。假設某人在離自己100米處,大聲呼喚:張——師
——傅——,快——回——來——!喂——,那——里——危——險——,快——離——開——!
(4):吐字訓練
吐字清晰,是朗誦的起碼要求之一。因此,吐字歸音是學習朗誦必須練習得一項重要基本功。
吐字歸音使我國傳統的說唱藝術理論中在咬字方法上運用的一個術語。它將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分為出字——立字——歸音三個階段。出字是指聲母和韻頭(介音)的發音過程,立字是指韻腹(主要母音)的發音過程,歸音是指音節發音的收尾(韻尾)過程。其基本要領是:出字要准確有力,又叼住彈出之感:立字要拉開立起,明亮充實,圓潤飽滿:歸音趨向要鮮明、迅速“到家”,干凈利索。總之,就是要求一個音節的發音過程有頭有尾,構成一個“棗核型”形式:聲母、韻頭為一端,韻尾為一端,韻腹為核心:字的中間發音動程大,時間長,字的兩頭發音動程小,關合所佔時間也短。當然,對“棗核型”不可做絕對化的理解。不過,無論如何,吐字時,不僅要有頭有尾,不含混,而且又要連接的好,渾然一體,不能有分解,斷接的痕跡。
漢字的音節結構分為聲、韻、調幾個部分。聲,又叫字頭;韻,分為韻頭、韻尾、韻腹三個部分;調,字神,體現在韻腹上。
漢字的發音應該以遵循漢字的音節結構特點。要求得“珠圓玉潤”,應該盡量將每個漢字的發音過程處理成為“棗核形”,以聲母或者韻頭為一端,以韻尾為另一端,韻腹為核心。
要達到棗核形是讓自己的普通話更純正的關鍵,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強調字字如核,這樣必然會違背語言交流的本質,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聲音的感情色彩,破壞語言的節奏。
一個漢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會結束。要在短短的時間內兼顧聲韻調和吐字歸音,必須從日常訓練開始嚴格要求:
1、出字——要求聲母的發音部位準確、彈發有力。
2、立字——要求韻腹拉開立起,做到“開口音稍閉,閉口音稍開”。
3、歸音——干凈利落,不可拖泥帶水。尤其是 i u n ng等做韻尾時,要注意口型的變化
吐字要清晰,最基本的在於對漢字音節(一個漢字就是一個音節)的組成部分??聲母、韻母、聲調要讀准。輔音聲有21個,練習要嚴格掌握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發音要有力。韻母有39個,練習時控制好口腔的開合、唇形的平展圓斂及舌頭的升降伸縮。此外,聲調練習也很重要。漢語中不少字或詞的聲母、韻母完全相同,只是因為聲調不同,意義就不一樣,另外,有些方言與普通話在一些字的發音上的區別也僅在於聲調不同。練習聲調先從讀准單個字的聲調開始,然後再練習語句中的每個字的聲調。
所謂正音練習,就是根據普通話的讀音標准,校正自己的地方音和習慣音。正音練習包括很多內容,主要有:平舌音和翹舌音練習,鼻音和邊音練習,送氣音和不送氣音練習,前鼻音和後鼻音練習,等等。下面著重介紹一下其中平舌音和翹舌音練習。因為不少人,尤其是南方人,在平舌音和翹舌音的區分和發音方面,常常弄不清初,發不準。問題主要出在z、zh不分,c、ch不分,s、sh不分。
怎麼辦?下面提出兩個解決這個問題的主要方法:
第一, 選擇一些字、詞進行對比練習和組詞練習,以讀准其聲母,並辨音記詞,提高區分能力。
字的對比練習。訓練要求是,對比平翹舌聲母,再分別組詞作朗誦練習。
平--翹
之字只咋扎總中
嘴追增正尊准藏張
詞的對比練習。訓練要求是:對比平翹舌聲母,再分別用每個詞說句話。
平--翹
自主支柱栽花摘花木材木柴
推辭推遲私人詩人司機實際
組詞練習。
訓練要求是:用平翹舌音組詞,辨音記詞,再用每個詞說句話。
Z——zh 在職 雜志 栽種 增長 自重 宗旨
Zh——z 渣滓 張嘴 種族 長子 沼澤 振作
C——ch 財產 草場 猜出 採茶 綵綢 餐車
Ch——c 車次 場次 蠢才 純粹 差錯 陳詞
Sh——s 三十 喪生 掃射 私塾 四十 四聲
S——sh 哨所 山色 深思 神速 上訴 深邃
第二, 選擇一些繞口令,分清平翹舌音,由慢到快反復練習。
繞口令此處省略
在吐字訓練中,還要注意到位練習,即口型和發音器官操作到位的練習。韻母在形成口形時作用最大,講話中的每一個音節都離不開韻母。在講話時,有的人有意無意地會出現圖省事的情形,嘴巴沒張應有的程度,或者嘴,齒,舌,鼻,喉,聲帶等器官動作不夠協調,於是就發生“吃字”,“隱字”,“丟音”或含混不清,音量過小,吐字不準等現象。如有人吧:“政治家”,念成:“整治家”,“針織家”,有人將“公安局”念成“官局”等等,總之,由於發音不到位,便會造成歧義,產生誤解,不能准確的表情達意。。
(5):讀句訓練
吐字歸音訓練與讀句訓練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讀句訓練,就是選擇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語句、段落,進行快讀訓練。要求做到把音讀准,不增減字、詞,不重不斷,停頓自然,有節奏,連貫流暢。目的是訓練朗誦時語句干凈利索,出口成章,不拖泥帶水,把習慣性的口頭語逐漸減少,直至完全消除。
2:音量、音高、音質訓練
(1):音量訓練
音量是指聲音的強弱、大小。它主要決定於氣息和共鳴器。不少人在朗誦中把握不好自己的音量,或大或小,前者對身體消耗太大,又不利於恰當的表情大義,後者或造成聽眾聽不清,甚至聽不見的現象。因此,音量的把握也需要必要的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幾點:
1, 不論在何種場合,音量都要適中,不可太大或太小。
2, 要根據聽眾的多少和場所的空間大小來確定自己的音量,要使在場的所有聽眾都能毫不費力的聽清你的朗誦。
3, 要根據朗誦的氛圍和內容來確定音量的大小。比如:朗誦紀念性,追悼性的內容,音量不宜太大,朗誦祝賀,聲討,動員性內容,音量可以大一些。
4, 根據朗誦內容的長短來確定音量的大小。朗誦內容較短。一般來說,音量可以稍大,如果內容較長,一般來說,音量可以稍小,以免因為音量較大,持續時間較長,使嗓音嘶啞。
(2):音高訓練
要弄清楚什麼是音高,先弄清楚什麼是音域。音域,是指某一樂器或人聲所能發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間的范圍。音高,則是指人講話時所使用的音域。音高決定於發聲體的振動頻率,頻率越高,聲音越高。每個人的聲帶條件都不一樣,發音的技巧也不相同,所使用的音域不同,從而音高就不同。
通常情況下,人們講話時使用的音域范圍一般只有一個8度,多數情形下,卻只有4??5度。不練習時可以的,沒什麼大問題。在文章內容情緒激昂的情形下,也不能把8度全用上,(偶爾要用高8度音),因為把8度全用上,時間稍長,會感到非常吃力,高低起伏太大,便會高不成低不就。因此,在練習把握高音時,要依據自己的聲帶情況而定,並且要留有餘地,不要將自己音域中的高音用盡,否則會給人“聲嘶力竭”的感覺。
另外,還必須注意,通唱歌一樣,起音的音高一定把握好,要適中,起音太高或太低,會給後面的朗誦帶來困難,或者高的朗誦不下去,或者低的聽不清楚。一旦不小心出現了起音偏高或偏低則應及時進行調整。
(3):音質訓練
音質,又叫音色,是由於波形和范音的不同造成的聲音的屬性。它主要決定與共鳴器,是聲帶音通過共鳴啟發聲音變和變調的產物。當人的某個或某些發音器官有缺陷或發生病變,音質就會發生變化,聲音會變得不中聽。還有,盡管沒有發音器官方面的問題,由於發音時存在這樣那樣的毛病,也會影響音質。比如,鼻音過重,翹舌音使用不當,呼吸音和雜音等,就會使聲音黯然失色。
過重的鼻音是因為鼻腔的共鳴聲太響亮造成的。要克服這種毛病,主要方法是,發音吐字時嘴要張到位,舌頭要用力一些,以減少鼻腔共鳴。
不當的翹舌音,常常是地方口音習慣或因為分不清楚平舌音和翹舌音,發音吐字不準所造成的。這樣的毛病要根據前面已經談過的正音練習中所介紹的方法來克服。
呼吸音,是由於發音時聲帶沒有充分閉合,大量的非發聲的空氣跑出來,造成嗓音中夾雜著呼吸音,或者是由於朗誦時吸氣過於頻繁,講話過快,用力過度,精神緊張,造成上氣不接下氣,呼吸音過大。克服的主要辦法時,在講話或朗誦時,按照前面介紹過的呼氣與吸氣的方法正確的呼呼吸,自然的呼吸。
雜音主要來自嗓子沙啞,嘶啞,喉鳴等。主要*平時保護好嗓子,講話時正確地運氣,發音,從而消除影響音質的雜音,使聲音純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