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代哥瓷收藏 哥窯瓷器鑒定有何特徵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宋代哥窯收藏價值相當高 在拍賣會上能拍到上千萬
一,釉面呈龜子紋。內底裂紋開片的鐵線紋,擬構築的極其漂亮的百極碎,也可說是內底呈鐵線紋隱現的似魚子紋、聚沫攢珠,堪稱完美!
二,牡丹紋飾深綠偏藍,其莖顯黑,葉片上繪有黃彩。實有浮雕工藝的美感。【此應為唐代唐三彩制瓷工藝。也可認為是最早的宮庭藝術,但也可作為鑒定是否是宋哥窯的表面特徵的認定標志。它也可徹底否定做青窯的章生一兄弟倆為哥窯大師,而是另有一個正宗的唐三彩的傳人,北宋哥窯瓷器宗師。】
三,【第1角度看】,筆洗釉面本底為淡黃色,上部開裂紋顯金黃色,俗稱『金絲』。筆洗沿口呈褐黃色,俗稱『鱔血』。而逐漸向下黑色愈深,形成俗稱黑色紋裂的『鐵線』。【第2角度看】,筆洗瓷釉上有兩種主要元素,一種在加溫後,變輕,逐漸向上使釉面越來越淡黃,上部面上的開裂紋形成『金絲』。向上元素甚至沖上沿口,堆浮集成褐黃色的片雲狀,『鱔血』型態。另一種元素在加溫後,變重,並逐漸沉澱向下愈顯愈黑,下面釉面開裂紋形成黑色『鐵線』。【我們也可從第3角度簡單地去看】它的第三特徵;上黃下帶黑;由上到下排列為,鱔血、金絲、鐵線的『立式型態』
Ⅱ 怎樣鑒定宋代哥窯瓷器的真假
真品宋代哥窯瓷器無需鑒定,因為到目前為止沒有沒有發現宋代的真品哥窯瓷器,人們見到的只是傳世哥窯瓷器,現在我們見到的知識仿哥釉瓷器,所以宋代哥窯瓷器無需鑒別。謝謝
Ⅲ 宋代哥窯和定窯的特點和鑒別方法
宋代哥窯瓷器的造型莊重、古樸典雅,釉色淡雅自然,尤以獨特神奇的紋片為裝飾而著稱。清代乾隆皇帝曾寫下十首贊頌哥窯瓷器的詩篇,其中《粉青葵瓣口盤》一詩中曰:「色暗紋彰質未經,哥窯因此得稱名。」另一首《曝書亭集硯銘》贊道:「叢台澄泥鄴官瓦,未若哥窯古而雅。綠如春波停不瀉,以石為之出其下。」
哥窯是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一。宋人文獻沒有哥窯的記載,元人孔齊首次提及哥哥洞窯,他在《至正直記》里有「乙未(1355年)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看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雲: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也。」可見至晚自元未起,哥窯已被認定為宋代名窯,而且當作重要收藏對象。把哥窯列為宋代五大名窯,最早見於宣德年間的《宣德鼎彝譜》,該書有「內庫所世故柴、汝、官、哥、鈞、定」的記載。由於哥窯窯址至今還未找到確切公認的窯址,因此給它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是,我們的先輩們對宋代哥窯進行著不間斷的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近代我國的陶瓷界、考古界、科技界等專家學者及工作人員,承前啟後地進行深入、全面、系統、科學的研究,以已故的我國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為代表,在不計其數的凡屬哥窯類型的器物中,進行分類、排比、對照中篩選出為數極為稀少的器物,認定為傳世哥窯瓷器。這種傳世哥窯瓷器指的是元人孔齊在《至正直記》時所記載的「舊造」哥窯瓷器,而不是其他窯的產品,更不是後世各朝代的仿製品。
傳世哥窯瓷器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外一些大型博物館及少數收藏家手中。這些傳世哥窯瓷器造型有碗、盤、碟、洗、瓶、魚耳爐、罐等。燒制時大多採用墊燒工藝,個別用支釘支燒。胎色有黑灰、深灰、淺灰、土黃等,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呈黑灰、深灰有紫口鐵足的現象,淺灰、土黃的沒有紫口鐵足。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釉色以灰青為主,也有砂米黃、淺灰青、米黃色等。釉面均有紋片,有大小紋片相結合,有紋片非常細小的魚子紋,有大紋片呈黑色,小紋片呈黃色的全絲鐵線,有的紋片僅為一色。紋片按顏色來區分,有鱔血、金絲鐵線,有淺黃魚子紋等。按開片的形狀來區分有網形紋、梅花紋、百圾碎、魚子紋等。
宋代哥窯瓷器自誕生之後,這種風格獨特的瓷器品種盛燒不衰,賡續相繼,歷代文人雅士為文作詩,贊不絕口。特別是釉面那種層層疊疊、千奇百態的開片紋飾,不但開創了我國陶瓷史上審美的新情趣,而且確有「巧如範金,清比琢玉」之感,在宋代五大名窯中首屈一指。
定窯是我國宋、金時代的五大名窯之一。它是繼唐代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一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河北曲陽澗磁村一帶。考古資料顯示,山西平定、陽城、介休等地也燒制定窯風格白瓷,產品質量不遜於河北曲陽。定窯盛行於北宋中後期,由於瓷質精良、色澤淡雅,紋飾秀美,被宋朝政府選為宮廷用瓷,使其身價大增,產品風靡一時。據《歸潛志》記載
,「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可見,定窯器在當時不僅深受人們喜愛,而且產量較大。金王朝統治中國北方地區後,定窯瓷業很快得到了恢復,有些產品的製作水平不亞於北宋時期。從有龍鳳紋飾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窯產品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
定窯白釉瓷器的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刻花、印花三種。
劃花是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裝飾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狀工具劃出簡單花紋,線條鋼勁流暢、富於動感。蓮瓣紋是定窯器上最常見的劃花紋飾。有一花獨放、雙花並開、蓮花荷葉交錯而出、有的還配有鴨紋,紋飾簡潔富於變化。立件器物的紋飾大都採用劃花裝飾,(圖1),刻花的比較少見。早期定窯器物中,有的劃花紋飾在蓮瓣紋外又加上纏枝菊紋,總體布局顯得不很諧調,這應看成是當時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一種新裝飾手法,也給定窯器斷代提供了一個依據。
刻花是在劃花裝飾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時與劃花工藝一起運用。如在盤、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纏枝花卉輪廓線,然後在花葉輪廓線內以篦狀工具劃刻復線紋。紋飾中較常見的有雙花圖案,通常是對稱的。定窯刻花器還常常在花果、蓮、鴨、雲龍等紋飾輪廓線一側劃以細線相襯,以增強紋飾立體感。
定窯紋飾中最富表現力的是印花紋飾。這一工藝始於北宋中期,成熟於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窯器物紋飾在盤、碗等器物中心,這類器型內外都有紋飾的較少。定窯器物紋飾的特點是層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間,常用回紋把圖案隔開。紋飾總體布局線條清晰,繁而不亂,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定窯印花題材以花卉紋最為常見,其次是動物紋飾。動物紋飾中主要有牛、鹿、麒麟和飛龍等。定窯飛龍紋一般裝飾在盤、碟、碗等卧件上。(圖2)飛龍紋位於器物中心,祥雲圍繞,獨龍為多,尚未見有對稱的雙龍紋飾。飛龍身形矯健,昂首騰飛於祥雲之間,龍尾與後腿纏繞,龍嘴露齒,欲吞火球,背有鰭,身刻魚鱗紋,龍須飄動,龍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窯立件上只裝飾有變形龍紋,其裝飾水平與盤、碟上的龍紋相去甚遠。禽鳥紋飾中主要有鳳凰、孔雀、鷺鷥、鴛鴦、雁、鴨等,做工精美的飛鳳比較少見。花卉紋以牡丹、蓮花最常見,菊花次之。花卉紋布局多採用纏枝、折枝等方法,講求對稱。定窯瓷器最精美的紋飾大都集中在盤、碟上,紋飾多者可達四層。每層紋飾富於變化,外圈紋飾多為幾何紋或變形蓮瓣紋,中心為動物、花卉結合紋飾,充滿浮雕感,藝術氣息濃郁。而這件宋代定窯孩兒枕更是該窯名品,其造型神態及紋飾的裝飾工藝等皆為上乘之作。(圖3)
宋代定窯瓷器的主要特徵:一是胎體輕薄,胎質潔白。二是釉面多為乳白色,白中閃淺米黃色。積釉處常有淚痕狀流釉,呈黃綠色。器物外壁釉薄處可見胎上旋坯痕。三是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口沿則多不施釉,俗稱「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四是官府所用瓷器底部有「官」、「尚食局」等。五是定窯器物釉面通常有氣泡。用放大鏡觀察,一般可見大小不等的氣泡,一些較大氣泡疏散排布於密集小氣泡區域的周圍,這種現象類似宋影青瓷器特徵。金代定窯器的上乘之作與北宋定窯器沒有什麼差別。而金代中低檔次的定窯器在裝飾技法上明顯劣於北宋定窯器。部分產品採用砂圈疊燒法,器物內底有一圈露胎。這是金定與北宋定窯器的明顯區別。
Ⅳ 哥窯瓷器的鑒別方法
哥窯瓷器的鑒別
哥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鑒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
視和關注,對哥窯的課題研究從未間斷且方興未艾。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俗成百圾碎」或「龜子紋」),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瓷器特徵
開裂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有油灰色、米色、粉青色三種瓷釉彩,表面滿裂紋。
Ⅳ 怎樣鑒定哥窯瓷器
瓷器鑒定
裂紋
哥窯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底足
哥窯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攢珠聚球
就是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Ⅵ 宋哥窯瓷器有什麼鑒定方法
金絲鐵線,紫口鐵足 ,相對來說對於新手來說是這樣的,鑒於現在的市場,我個人建議請專家老師看看,畢竟看古董得評經驗, 這樣收藏的放心,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您
Ⅶ 哥窯瓷器特點 瓷器鑒定收藏必看秘籍
宋朝時中國瓷器發展的高峰時期,宋代有五大瓷器名窯: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均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哥窯作為宋代重要瓷窯之一,它的產地至今還未被確認,僅僅在歷代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窺見一斑。哥窯瓷器非常珍貴,現存於世的僅有一百餘件,其珍貴程度不亞於元代的青花瓷器。哥窯能位列宋代五大瓷窯之一,其瓷器必有其獨特之處。哥窯瓷器如此名貴,那麼哥窯瓷器的特點又是什麼呢?
哥窯瓷器以爐、瓶、洗、盤、碗等仿古式樣為主,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大開片中套小裂紋,即所謂的「金絲鐵線」。哥窯瓷器的釉屬於無光釉,釉層極厚,有的地方厚到了與胎的厚度相同的程度,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哥窯瓷器的胎體多為紫黑色、鐵黑色或黃棕色,說明胎料中含有較多的鐵質和其他金屬雜質,因此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徵。作為一種變廢為奇的名貴瓷器,從明代開始出現了大量的仿哥窯瓷器,到了清代發展到了頂峰,其逼真程度往往令人難以分辨真假。
哥窯瓷器特點
第一,瓷釉。哥窯瓷器上的釉屬於無光釉,釉質非常厚,光澤瑩潤猶如酥油一般,手感細膩。顏色豐富多彩,有灰黃、灰青、米黃、粉青、月白、油灰等多種種瓷釉彩。
第二,開裂。哥窯瓷器的一個非常獨特而且重要的特徵就是瓷器的釉面開裂,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釉面開裂現象。釉面開裂本來是瓷器燒制的一個比較大的缺陷,但是後來人們掌握了釉面開裂的規律,認為那是一種美,並且在燒制瓷器的過程中有意讓其開裂。裂紋有的淺而黃被稱為「金絲」,有的深而黑,則被稱為「鐵線」,哥窯瓷器的「金絲鐵線」之說由此而來。哥窯瓷器的釉面開裂現象致使瓷器在外觀上呈現出一種縱橫交錯的裂紋,雖然釉面有開裂現象,但是對釉面沒有其他的影響,釉面光澤仍顯瑩潤,手感也非常細膩。
第三,氣泡。哥窯瓷器表面所上的釉比尋常的瓷器厚,最厚的地方甚至能趕上瓷器胎質的厚度,在這種情況下,瓷器在燒制的過程中,瓷釉之中會產生氣泡,像露珠一般若隱若現,這時候釉質不是顯得很瑩澈,人們稱這種現象為「聚沫攢珠」。這是哥窯瓷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傳統鑒別方法必不可少的一環。
第四,胎質。燒制哥窯瓷器的土含鐵量非常高,在瓷器燒制過程中,土質中所含的鐵會還原,所以哥窯瓷器的胎質都是呈紫黑的鐵色。在上釉時口部釉質較薄,底部一般是不用上釉的,所以沒有上釉的瓷器的底部會顯現胎質本來的顏色,即鐵黑色,通常被稱為「鐵足」。而瓷器口釉質較薄胎質的顏色相對會比較淡,呈現紫黑色,所以被稱為「紫口」。哥窯瓷器的「紫口鐵足」之說由此而來,這也是鑒別哥窯瓷器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是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的名窯。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國際拍賣市場上,近兩年每出現一件,一般成交價都在上百萬美元。現在古玩市場上出現的哥窯瓷器,95%以上都是現代仿品。哥窯瓷器現存世量稀少,在市面上非常珍貴,造假者甚多,藏家在購買時一定要謹慎。
Ⅷ 宋代哥窯傳世絕品鑒定法則是什麼
一、哥窯器必須具有眾所周知的「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前者是哥窯的與眾不同的裂紋,大紋為「鐵線」,有的顯藍,大紋中套的小紋為「金絲」,有的不一定顯金黃,大紋小紋合稱為「面圾破」,它應當是密而不疏,曲而不直;後者是哥窯顯露的較為特殊的胎色,但兩者往往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瓷胎滿釉器有「紫品」而無鐵足。鐵足應當是胎質本身的無釉顏色。鐵足如是人為施加的一種黑色釉,其真偽值得懷疑,與《七修類稿續編》中記載的「其足皆鐵色」相悖。
二、哥窯屬青瓷系列,釉色為青釉,濃淡不一,有粉青、月白、油灰、青黃等色,因窯變作用,釉色多顯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澤,非人為主觀意志所為。胎質有瓷胎和砂胎兩種,少花紋,無年款。胎色有黑灰、深灰、杏黃、淺灰等。釉面不光潔,但有一層如酥油之光,釉質較深濁不清透,釉層厚薄不勻,蘸釉立燒之器,底足之釉最厚,有的可達4毫米。其燒造方法為裹足支釘燒或圈足墊餅燒,後者可明顯見到所墊圓餅燒造的痕跡。
三、哥窯的底足也頗為特別,其圈足底邊狹窄平整,非寬厚凹凸,足之內牆深長,足之外牆淺短,難以用手指提拿起來。
四、哥窯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稱道、又最被人忽視的特徵,即所謂「攢珠聚球」。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鑒定》一文中早已說過,「如官、哥釉泡之密似攢珠,……這些都是不易仿作的特徵,可以當作劃分時代的一條線索。」顯然,「攢珠」指的是哥窯器中之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布在器物的內壁和外壁或內身和外身上。但孫老說得比較籠統,實際上真正哥窯的釉內氣泡不僅僅只是「攢珠」,還顯現出一種比「攢珠」稍大一點的「聚球」。球比珠大,也就是說哥窯有大小不同的兩種氣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間雜錯落,而是較為整齊地排列在一起。聚球式的氣泡比攢珠的氣泡數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內壁,像一個很厚的環。
可惜的是,在許多介紹哥窯的著作中卻很少提到這個「攢珠」且「聚球」的特徵。而這個特徵又是歷來仿哥器無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時期最能亂真的仿哥製品,能做到「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卻無法做到「攢珠聚球」。它是當之無愧的劃分真假宋代古哥窯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據。
Ⅸ 怎樣鑒別宋代哥窯瓷器的真假
目前看到的哥釉都是仿哥窯的瓷器,真品宋朝的哥窯沒有流傳下來,高古哥窯都是傳世哥窯,實際上人們說的哥窯都是傳世哥窯,傳世哥窯僅存於各大博物館,我們現在見到的都是仿哥釉瓷器,所以不存在鑒別宋朝哥窯瓷器的問題,只不過是鑒別仿哥釉瓷器與宋朝哥釉瓷器的相差程度。謝謝
Ⅹ 專家如何鑒別一件瓷器是宋代哥窯的
您的問題,鑒別一件瓷器是宋代哥窯,具體是不是真品,補充圖片或者鏈接看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