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皮膚濕疹的治療方法
方葯】
1.主方
萆薢滲濕湯(高秉鈞《瘍科心得集》)加減
處方:萆薢15克,薏苡仁、土茯苓、滑石、魚腥草各30克,牡丹皮、澤瀉、通草、防風、黃柏各12克,蟬蛻6克。水煎服,每日1劑。
便秘者,加大黃12-15克(後下)。濕熱較盛者,加龍膽草、梔子各12克。劇癢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
2.中成葯龍膽瀉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風熱型【證見】
皮膚見紅斑、丘疹、鱗屑、結痂,或有少量滲液。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
【治法】
疏風清熱,佐以利濕。
【方葯】
1.主方消風散(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荊芥、防風、牛蒡子、苦參各12克,蟬蛻9克,生地黃25克,生石膏30克(先煎),魚腥草30克,金銀花1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l劑。
瘙癢較劇者,加浮萍9克、白蒺藜15克。滲液偏多者,加土茯苓30克、木通12克。
2.中成葯
(1)銀翹解毒顆粒(根據銀翹散原方配製成的沖劑),口服,每次1-2包,每日2~3次,溫開水溶解後服。
(2)防風通聖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血虛風燥型【證見】
患部皮膚增厚,表面粗糙,或呈苔蘚樣變,色素沉著,脫屑,或見頭暈乏力,腰酸肢軟。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緩或濡細。
【治法】
養血祛風。
【方葯】
1.主方當歸飲子(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
處方:當歸、防風各12克,川芎、荊芥各9克,白芍、何首烏、丹參、白蒺藜各15克,生地黃25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瘙癢難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蠣各30克(先煎),夜交藤、酸棗仁各15克。某一階段見糜爛、滲液者,加萆薢15克、土茯苓30克、澤瀉12克。
2.單方驗方:千斤首烏湯(廣州中醫學院《外科學》)
處方:千斤拔30克,何首烏15克,烏豆衣12克,當歸、蟬蛻、苦參、白鮮皮各9克。水煎服,可復渣再煎服,每日l劑。
濕疹的外治法
1.急性濕疹
(1)早期見紅斑、丘疹、丘皰疹、水皰,而未見糜爛、滲液者,可用石珍散或二妙散、六一散等外撲,或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外塗。
(2)紅腫、糜爛、滲液多者,宜用下述中葯或中草葯煎水待冷濕敷。常用中葯、中草葯:黃柏、地榆、野菊花、蒲公英、金銀花葉、側柏葉、苦參、九里明、三椏苦、黑面神、火炭母等。選5—6味各30克,或用皮膚外洗二方,煎水冷濕敷,也可用綠茶葉水濕敷。
(3)濕敷間歇期,或經濕敷滲液已明顯減少者,可外塗青黛散油或二妙散油,也可外塗爐甘石洗劑。
2.亞急性濕疹常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必要時(滲液較多者)也可濕敷。並可選用三黃洗劑、爐甘石洗劑、二妙散油或青黛散油外搽,或用石珍散水調外搽。
3.慢性濕疹可選用皮膚外洗一方或皮膚外洗二方水煎外洗,並選用5%~10%硫黃軟膏、5%一10%黑豆餾油軟膏或青黛膏外搽。
『貳』 濕疹的治療方法怎麼治濕疹最快方法
濕疹作為眾多皮膚病中的一種,多數是由於皮下組織出現病菌感染所導致的。不但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瘙癢感,如果出現在臉上,還影響患者形象。然而有些患者對濕疹並不重視,不了解病情就盲目用葯治療,濕疹就難以治好甚至越治越嚴重。
葯物,只是眾多治療濕疹的方法之一,用葯治療也是有講究的,因為皮膚不同於其他部位,它可以說是人體最為脆弱的組織,所以吃錯了葯,很容易對皮膚造成巨大傷害。所以在用葯時,應當盡量以外用葯物為主,比如 潤安 舒潔 霜,因為外用葯物的危害性相對要小一些,如果濕疹患者,經過一段時間治療,但病情沒有好轉,就應該停止治療,及時去醫院看醫生了。
濕疹檢查徹底才能夠治療,這里的檢查,說的是要檢查出什麼原因引起的濕疹,病菌型號和含量是多少。因為單一的病菌感染導致的濕疹,治療難度要比多重病種結合的治療難度小。所以要檢查出病菌型號和含量是多少,然後才能對症治療。
濕疹的治療,應該先從個人生殖器衛生開始做起。首先保持病患部位衛生,然後,再採取醫學的方式進行治療濕疹。因為但凡是濕疹治療,自身因素才是重點,無法保持自身干凈的話,去醫院治療濕疹也是浪費時間和金錢。所以,經常洗澡,並且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這些都可以輔助治療濕疹的。
『叄』 濕疹的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治療好後還可能會再次復發,治療相對是比較復雜的。但是濕疹引發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也是有極大成效的,針對每種濕疹的狀況要尋找其引發的根源,而後再選擇正確有效的治療方式方為最佳。
三、濕疹要加以注意,避免復發濕疹多是在自身皮膚保護力低的情況下而引發的,避免對皮膚的刺激,不用過燙的熱水洗澡,不抓撓破損皮膚,在清洗衣物時,使用浴液,減少肥皂、洗衣粉等洗滌用品的使用。此外還要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比如辣椒,麻辣鴨頭,火鍋,辣根,辣條,濃茶,咖啡等。
濕疹在尋找到其根源後,是可以找到最佳方式積極醫治的。
『肆』 濕疹,皮膚病的一種,有什麼方法可以根治
中醫認為濕疹與「濕」相關,內因性濕稱為內濕,是指腸胃功能不佳,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形成濕濁之氣停留在體內,日子一久,漸成濕熱體質。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偏濕者皮膚的水泡較多,搔後泡破滲出黏體,患者會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症狀,中醫以除濕止癢湯治療。急性濕疹多屬中醫所謂的「濕熱」型患者,患部皮膚紅癢、水泡滲液,容易口渴、心煩、便秘,小便深黃量少等,中醫多會配給清熱除濕湯加以治療。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的問題,病情日久,患者皮膚會呈現暗淡不紅、滲液少、有淡黃色的脫屑或結痂的斑片,臉色也較蒼白,胃口不好、腹脹、排便稀軟,中醫多採用除濕胃苓湯治療。
此外,如何治療濕疹症狀也有部分慢性濕疹患者屬於「血燥」型,皮膚會變得粗糙、肥厚,表面有抓痕、血痂,膚色暗淡甚至有色素沉澱。重慶迪邦皮膚病醫院專家建議:濕疹患者應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與油炸的食品,飲食應清淡,多吃水果蔬菜。榴槤、芒果、龍眼、荔枝等屬熱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建議濕疹患者可多吃綠豆、冬瓜、蓮子、苦瓜等清熱利濕食品,有助於濕疹的痊癒。
『伍』 皮膚濕疹的治療方法。
濕疹治療方法當然是選擇「清適敏」,「清適敏」在治療濕疹方堪稱「中醫一絕」,作為「中醫清法」的古典配方,自然有許多特別用葯。據說,該葯傳承於《黃帝內經》中「孩兒面、生肌散和清血方」的精髓,長期服用後可讓人脫胎換骨,容顏重生。 摘抄[清適敏醫學論文]:中醫認為「血運不通百病生,氣血不清則皮毛萎」。現代醫學也證明:血液系統是一個營養運輸系統,也是個人體最重要的代謝系統,代謝物通過皮膚、尿液排出體外。血液流通不暢會導致組織器官營養不良,發生病變,而不幹凈的血液則會觸發人體的身我免疫系統,加大自我的排毒能力;當皮膚系統不能適應這種反應時,皮膚免疫系統就是出現過激反應,從而導致痤瘡、皮膚過敏、風疹、蕁麻疹和濕疹……,同時皮膚系統也一個開放的系統,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所以濕疹實際上是皮膚系統對血液毒素的過激反應所致,要從根本上解決濕疹問題,需要解決「清潔血液」,增加皮膚的免疫能力。 濕疹治療「清適敏」的神奇效果,一方面來自於「葯食同源」的安全配方,便於患者長期服用;另外是以中醫「清」法的古典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基礎。「清」分為「內清和外清」,是指「內清血毒,外清風邪」,從而使肌體回歸純凈的狀態,煥發肌膚的自然色彩。 近年來,「中醫清法」經過我國著名中醫賈春寶博士發揚光大,創造出「清適敏」純中葯方葯,將濕疹治療、蕁麻疹治療和中醫美容、活悅生肌相結合。其葯食同源的配方主在採用黑珍珠、雞松茸、猴頭菇、樺褐孔菌等名貴中葯配伍,長期服用,可明顯改善體質,讓肌膚自然、光潔,熠熠生輝。 濕疹治療清適敏葯物成分說明: 珍 珠:富含豐富蛋白質和一些微量元素,具有鎮靜安神、解毒生肌的功能,長期服用可以,清除肌體表面老化及壞死組織,促進肌膚新生,使皮膚恢復年輕瑩潤的光彩。 雞松茸:含有活性多糖,是靈芝的 5 倍,它非常容易被人體吸收,具有護肝補腎、扶正固元、抵抗過敏、增強免疫力等功能。 山桅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消散毒瘡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滋陰化燥,給肌膚補充水分作用。 樺褐孔菌:它寄生於樺樹上,可耐零下60度的極寒,生長期達15年,成年菌會吸干樺要的精華,導致樹木乾枯。現代醫學證明,其提取物對改善血脂、酸性體質、促進血液循環具有良好作用,被譽為「上帝賜給人類的最好的葯物」。
『陸』 皮膚病濕疹是怎麼引起的,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我兒子剛出生沒幾個月耳朵流膿,醫生說是濕疹,用的利康業沒幾天就好拉
『柒』 濕疹如何治療,有什麼好方法嗎
可以補充益生菌。
不是所有益生菌都具有調節過敏的效果,主要的區別還在於菌株的不同,敏仕通益生菌所含的專利菌株,都是經過專利篩選所得,具體菌株成分包括有:
1、唾液乳桿菌預防過敏反復,調整過敏體質一種現代醫學已知少有的能改善過敏體質、預防過敏反復發作的益生菌菌株。是人體消化道中的原生菌種,誘導專一性的免疫反應。可改善先天性與後天性免疫反應,降低IgE使其正常,增進抗過敏能力,調整改善過敏體質。
2、植物乳桿菌: 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對致病菌有抑製作用
3、鼠李糖乳桿菌能很好的緩解過敏體質能夠在腸道內定植,起到調節腸道菌群、預防和治療腹瀉、促進代謝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效。具有高效降膽固醇,加快細胞增殖,有調節菌群、提高免疫力及抗癌等生理保健功能。
4、羅伊氏菌刺激免疫系統,調節Th1型免疫反應實驗表明,羅伊氏乳桿菌不僅對嬰幼兒安全,且作用效果明顯,包括重病特別護理的早產兒。平衡過敏所發引發的Th2型細胞免疫反應,達到改善過敏體質的效果。
『捌』 皮膚病的專科醫院及濕疹的治療方法
你好,濕疹最佳治療方法。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
你好,濕疹最佳治療方法,可採用中醫療法,這是以治其外必治其內,治其內必先治其本
\quot;為原則,針對濕疹等皮膚病的病因機理,從改善肌膚微循環入手,內清臟毒、外療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