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寫意畫講究用筆和用墨,用筆包括什麼;用墨包括墨色的什麼的變化。
中國寫意畫講究用筆和用墨,用筆包括(落筆),(行筆)、(收筆),用墨包括墨色的(濃淡),(干濕)的變化的運用。
中國畫中的筆與墨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中的兩個方面。筆中有墨,墨中見筆,是傳統畫對筆墨的基本要求,各種用筆中都脫不開墨色的變化。變化而有韻味卻是不易之事,它是隨著實踐與涵養的提高而提高的。
有墨而無筆,則墨中無骨,而無骨之墨易爛易平,從而失去表現力與中國畫特殊之筆力感。因此前面所講到用筆問題實際上同時是離不開用墨課題的。寫意著色人物畫,盡管將主題轉入用墨與用色,實際也是進一步研究用筆的過程。
(1)筆墨線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勾勒是中國畫用筆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現的難度也最大。單線勾勒明確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筆形式更需精心設計和具有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畫面筆筆講究,有力度、經看,筆與筆之間要有呼應,節奏,構成疏密有致,濃淡與枯溫得當。
改變傳統線的用筆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總體上線的節奏感與造型的整體感。
筆簡而意繁。勾勒應盡量洗練,必要時勾勒可重新按需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變物象的原本形態。注意每一筆功力的體現,筆與筆之間的剛柔、曲直、濃淡的對比,互相之呼應與韻律,主體構成的用筆應盡量反復斟酌。
以勾勒、皴擦、滲染等手法為主,畫面可將扎實與虛松結合起來,並注意實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② 中國畫有哪些用筆的方法和墨色變化
筆法,是運用毛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筆鋒的運用和各種用筆的技法。執筆法和筆鋒的運用是只談用筆,而各種用筆的技法,則是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墨、水三者是魚水關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凈筆不會出形,純水、純墨不用筆也難上畫面,潑墨、潑彩也要用筆因勢利導。為講述方便則將筆法與墨法分開講
執筆
古人把執筆方法歸納為擫、押、鉤、格、抵五個字。
「擫」是用大指肚緊貼筆管的內側。「押」是用食指第一節貼住筆骨外側和大指內外配合。「鉤」是用中指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的外側。「格」是無名指第一、二節之間的骨節緊貼筆管用力把中指向內的筆管擋住並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無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鉤。
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後,再學運腕,用五字執筆法還要做到「指實掌虛」,掌不僅要虛還要豎起來,「掌豎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懸肘」。懸腕是把手腕離開桌面,懸腕的運動軸心在肘。其旋轉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畫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畫,還必須懸肘,懸肘的運動軸心在肩,旋轉的幅度大於懸腕,但畫工筆人物面部五官的細微處,必須枕腕來畫,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這樣指頭也得以穩定,便於描繪其精細處。
筆鋒的運用
毛筆的筆頭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筆尖,中部是筆腹與筆管相接處為筆根。筆鋒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的區別。
中鋒是將筆管垂直,筆尖正好留在墨線中間,畫出的線條挺拔流暢,中鋒也叫正鋒,或叫正用筆。用中鋒畫的線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畫時提、按用力比較均勻,行筆較穩。若用力不勻,有輕有重,則線條會有粗細變化。
側鋒是筆管與紙面不垂直,筆管傾斜,行筆時筆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畫的線條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筆尖不在墨線中間, 筆尖的一邊光,筆腹的一邊毛,並有飛白的效果,側鋒線條一邊輕、一邊重,有一種切削感。
順鋒是指筆從懷內至懷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這樣的筆鋒呈順勢,叫順鋒用筆。
逆鋒則與順鋒向相反的方向行筆,筆鋒也採用逆勢。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筆,於筆鋒推進中,受阻散開自然形成飛白效果。按筆的輕重,行筆的快慢,畫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筆鋒的運用還有:「提按」、「轉折」、「虛實」、「滑澀」、「頓」、「戳」、「揉」等方法。
用筆通常容易有三種毛病,即「版」、「刻」、「結」。「版」,缺少腕力,下筆猶豫不定,勾畫出的形狀不準確、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體感。
「刻」,筆跡顯露,運筆呆滯,轉折的地方出現不應有的稜角。
「結」,筆跡遲頓,該散的地方散不開,運筆不流暢。
筆法必須服從為客觀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時必須接受畫家思想感情的指揮,所以由於描繪對象和畫家個性感情的不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筆法和藝術效果。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
「畫是不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之一筆一劃就象一個個動人的音符,組成了支美妙的動人樂曲。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畫畫家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行、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這前做到「胸有成竹」。
2、用墨有光彩、講層次,求變化。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潑墨法:用筆毛飽蘸濃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膽落於紙上。積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後)層層添加。破墨法:先畫一種墨,未乾時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參考資料:http://ftp.haie.e.cn/Resource/Book/E/SZJY/TS007034/0005_ts007034.htm
③ 素描畫線條有什麼技巧
1、單線:先重後輕,先輕後重,兩頭輕,兩頭重等等,排線條更多,由重到輕由輕到重的漸變。
(3)筆墨線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技法種類
一、線和線條技法:石膏穿插體,素描的要素是線,但是線在實質上卻是不存在的,它只代表物體、顏色和平面的邊界,用來作為物體的幻覺表現。直到近代,線才被人們認為是形式的自發要素,並且獨立於被描繪的物體之外。
二、用線條來組成物體的形象:素描是用線條來組成物體的形象,並且描繪於平面之上,即由線條形式引起觀者的聯想。例如兩條線相交所構成的角形,可以被認為是某平面的邊界;另外加上第三條線可以在畫面上造成立體感。弧形的線條可以象徵拱頂,交會聚集的線條可表現深度。
人們可以從線條的變化當中,得到可以領會的形象。因此透過線條的手段,單純的輪廓勾勒可以發展成精緻的素描。
三、用線條區分立體與平面:在素描中可以用線條區分立體與平面,至於色彩明暗是為了加強和分清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我們可以運用線條的開始,消失和中斷來畫出邊界,並且形成平面,也可使色彩至邊界而上。線條的粗細能表現物體的變化,甚至光和影也可用線條的筆觸變化表現出來。
四、平面技法的輔助,素描的線條技法還需要平面技法的輔助。平面技法在使用炭粉筆時,在明暗對照上可用擦筆法。
五、毛筆畫法的使用:更重要的是使用毛筆畫法,因為毛筆能發揮筆觸的寬度和筆調的強度並且能增加空間感和立體感。
六、藝術性的加強:素描也可用多色畫筆作為基本材料,用來加強素描效果以及素描的藝術性。
④ 國畫的基本的用筆技法具體是什麼,都有什麼效果,謝謝
中國畫技法:
(主要有構思、構圖、用筆、用墨、設色、收拾等方面,其中用筆用墨為最基本的技法)。
構思——又叫立意,即作畫之前的形象思維過程。
構圖——即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又叫置陳布勢等。亦即畫面各種物象的位置、比例、墨色等的安排。
用筆——即六法中的「骨法用筆」,有線描、勾勒、皴、擦、點染,筆用中鋒、逆鋒、藏鋒、露鋒、拖筆、 破點等。
用墨——經歷代畫家發展有:焦、濃、重、淡、清、退、埃、宿等各種墨色,運用時須各得其所。又有潑 墨、破墨(即濃淡相生)等具體技法。
設色——白描:不設色,全用線條表現,或僅以淡墨、淡水色稍加渲染。重彩:一般指工筆重彩、勾勒填色、大青綠等。淡彩:以墨色為主調,敷以淡彩色。沒骨:純用色彩畫,並不勾線。(純用墨點染,不溝勒的亦叫沒骨。)
收拾——畫成以後再作整體收拾,使全畫最後達到氣韻生動的境界。
筆墨:
中國畫表現形象的基本手段。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石濤說:「夫畫者,形天地萬物者也,舍筆墨其何以形之哉。」我國歷代畫家在長期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筆墨技法和創造技巧。
設色:
即六法中的「隨類賦彩」。不同的色彩賦不同的感情,畫家往往用色彩來表達他的感情。中國畫常用的顏色有墨、藤黃、石黃、土黃、胭脂、洋紅、硃砂、朱膘、赭石、花青、石青(可分頭青、二青、三青等三種)、石綠(也分頭綠、二綠、三綠等三種),白粉等。但基本顏色只有紅、黃、藍三種,即洋紅、藤黃和花青。把上面的顏色加以配合,可以調出許多種顏色來。
墨彩:
工筆花鳥畫中配彩法的一種。即對形象勾線或不勾線,完全用墨的濃淡來表現的叫墨彩。墨彩以淡雅為佳,因它用濃墨的面積不宜過大、過多,因為重墨多易使畫面產生沉濁之感,但亦不能淡而失神,要使濃淡相宜,才具有清新神韻的效果。
淡彩:
工筆花鳥畫中配彩法的一種。即先墨彩的方法把對象畫到八九分,然後用淡薄的色彩稍作渲染的叫淡彩。淡彩要做到色不礙墨、墨不離色,既能融合一體,又能顯示墨的韻味,才能產生一種淡雅、樸素的效果。
粉彩:
工筆花鳥畫中配彩法的一種。在表現方法上多用於勾染和沒骨。在顏色運用上以植物顏色和白粉為主,以水彩和淡薄的礦物質色為輔。粉彩勾線切忌用一色的濃墨,而要施淡墨為主。因為墨絲過濃和粉彩相並,則容易顯得枯僵,缺乏妍麗。調粉的色彩不宜過厚,但也不能太淡薄,過淡則無神,要做到薄中見厚。粉彩用粉是重要關鍵。粉和色要用到暈化自然,不露粉痕,不顯料氣,干凈滋潤,才能發揮粉彩鮮明嬌麗的特點。
重彩:
工筆花鳥畫中配彩法的一種。重彩勾勒勾染的方法,並以服務態度和物質色為主,因用色比較厚重,所以色感較富麗帶有裝飾性稱為重彩。重彩渲染要作到薄中見厚,厚中生津,染不露痕,深淺自然。切忌臟、花、斑、枯、火、膩等。這些毛病多出於順序不對,用筆不輕順,用色過厚或厚薄不勻。清王石谷自謂「學習青綠三十年,方得青綠之法」這雖然有些誇張,但其經驗說明了渲染設色並非易事。
筆墨表現形式:
(有白描、工筆、寫其細部,整個畫面純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白描——用細線勾畫出物象輪廓及其細部,整個畫面純用墨色。有的再加淡墨渲染。
工筆——勾勒細膩精巧的叫工筆,工即工整工細之意,敷色也層也渲染,顯得渾厚濃重。
寫意——只寫物象的大意,用筆簡練流暢,筆墨自然,不用色的寫意畫,又稱「水墨畫」。
勾勒著色——亦稱「單線平塗」。它用筆先勾出物象邊線,中間用墨或用色平塗。
粗細相間——亦稱「兼工帶寫」。它比工筆要粗,比寫意要工。
粗中有細——如花草畫得粗,但繞花飛動的小蟲、蝴蝶、或蜻蜓等則畫得很細。
沒骨法——一般不用墨線勾輪廓。
潑墨法——是沒骨法的擴展,用大塊墨色,再運用自然形成的濃淡,加上較細的筆道,有的地方還露出飛白,這樣才見精神。
界畫——一部或大部分用直尺畫墨線組成的畫,主要表現庄嚴雄韋的建築物,如宮殿、廟宇、樓閣、亭台、水榭等,以及整齊精緻的傢具陳設等。
線描:
中國民族繪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是構成中國畫民族風格的一個要素。線描是運用線的輕重、濃淡、粗細、方圓、轉折、頓挫、虛實、長短、干濕、剛柔、疾徐等不同的筆法來表現物象的體積、形態、質感、量感和運動感的一種方法。它不著顏色,有時可有一些淡墨來略加渲染,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造型規律,並富有韻味。用線的變化,要與造型的形式美緊密相連。其線或剛健、或婀娜、或輕靈、或凝重,由於用筆多變遂產生極為豐富的感覺。中國畫用線造型的歷史悠久,通過歷代畫家的長期實踐和不斷地創造,積累了大量的極為豐富的線描技法經驗,僅畫人物衣褶的描法就有「十八描」。用線描來造型的特點是清晰、簡練、富有裝飾性,可以完美地刻劃各種現象,表現出千變萬化的各種物象的新的生命。
白描:
中國畫中完全用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稱「白描」。白描有單勾和復勾兩種。用線一次成的單勾。單勾有用一色墨勾成的,也有根據不同對象用濃淡兩種墨勾成的,例如花用淡墨勾,葉用濃墨勾。復勾是先用淡墨全部勾好,然後根據表面具體情況決定復勾一部分或全部。復勾的線不能依原路的線刻板地重迭地勾一道。復勾的目的,是加重質感和濃淡的變化,使物象顯得更有神彩。復勾的線必須流暢自然,更防止受原線路的約束,否則復勾的線很易呆板。物象的形、神、光、色、體積、質感等關系就靠線條來表現,從某咱意義上說來,它比別的畫法更不易掌握。白描要特別注意「樸素簡潔」、「概括明確」的特點。在構圖上的取捨力求單純,對虛實、疏密要偏重於對比較強烈的安排,層次要分明,在線的處理上要帶有裝飾性、旋律性,防止碎亂、呆板、鬆散等毛病。
沒骨:
國畫表現技法之一。就是不勾輪廓線,而完全用墨或色渲染成的叫沒骨。沒骨畫法有渲染、點染兩種。沒骨渲染:對形象不用線勾輪廓,用層染或混染,以墨或色把形象渲染而成的叫沒骨渲染。渲染時要注意清潔和用水的分量,在前後形體重迭處的明暗,不要模糊不清,可以空出一絲水路,沒骨渲染重鮮嫩,畫幅宜小。沒骨點染:先在筆上調好墨或色的濃淡,然後以一筆或幾筆點出形象的各個局部而完成之。沒骨點染有粗細之分,細致的在工筆花鳥中常用來表現草蟲、小花、小草和枝梗等。較粗的則是兼工帶與的主要表現方法。明呂紀常和工筆翎毛結合運用,造型生動。齊白石常用點染和工筆草蟲結合表現,也雖開生面。
皴法:
國畫表現技法之一。早期山水畫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以線條勾勒輪廓,然後敷色。隨著繪畫的發展,為了表現山石樹木的脈絡紋路和(凸凹),因地質的結構不同,表現在山嶽的外形上也各不相同。皴法的種類很多,一般有(1)披麻皴、(2)亂麻皴、(3)芝麻皴、(4)大斧劈、(5)小斧劈皴、(6)卷雲皴、(7)雨點皴(雨雪皴)、(8)彈渦皴、(9)荷葉皴、(10)礬頭皴、(11)骷髏皴、(12)鬼皮皴、(13)解索皴、(14)、亂柴皴、(15)牛毛皴、(16)馬牙皴、(17)斫 皴、(18)點錯皴;(19)豆瓣皴、(20)刺梨皴(豆瓣皴之變)、(21)破網皴、(22)折帶皴、(23)泥里撥釘皴、(24)拖泥帶水皴、(25)金碧皴、(26)沒骨皴、(27)直擦皴、(28)橫擦皴等。
墨法:
古人說「墨即是色」,濃淡水墨可代替各種色彩。用墨要有濃淡干濕,只干不濕太瘠枯,只濕不幹太臃腫,濃淡干濕結合起來,變化多,生動而有氣韻。用墨之法:一般有焦墨、積墨、破墨、擂墨等。焦墨是一種磨得極濃的墨,用焦墨的旁邊須有濃淡墨為之暈渾,否則焦墨孤立,難見筆意。積墨:用濃墨和淡墨連敷幾次,有一種深厚的味道。破墨:先用淡墨上紙,趁濕用濕墨加上,化出奇紗的韻味。擰在紙上捺轉,略似魚鱗,由濃漸淡,參差不齊,謂之擂墨。所以用墨和用筆不分不開的。
用筆六要:
國畫表現技法之一。一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滯。二要變化而有聯系,要將粗、細、濃、淡、長、短、橫、直、干、濕、輕、重根據物象參差需用,既有變化,還要互相聯系。三要蒼老而滋潤,蒼老就顯出含蓄的筆力,用筆光滑就顯得雅嫩,過於蒼老亦易枯燥,故須在蒼老中滋潤,也就是干濕並用。四要松靈而凝煉,松靈比自然更進一步,要活潑輕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輕浮,輕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練是一筆畫去到盡端有回鋒。五要剛柔相濟,即在輕柔中有骨力。所謂「線棉裹鐵」才能穩厚,剛健的鋒中要參以巧運,「扛鼎中有嫵媚。」故一筆中要能剛健婀娜兼有之。六要巧拙互用,用筆朴質顯得老實,故要在巧筆中夾幾筆拙,在拙筆中夾幾筆巧,應巧拙互用,方為得法。
⑤ 國畫筆墨技法
國畫筆墨技法如下:
1、曲直
用筆要輕重、疾徐、偏正、曲直,要出於自然而無浮滑,鈍滯等病,極盡變化。
2、中
要中、側鋒並用,順、逆筆兼施,或者施橫掃,或點垛皴擦,尖鋒與禿鋒混用,渴筆與濕筆互見,離披點畫,跡斷氣連,指腕虛活,收放自如,要有節奏性。
3、留
留,指用筆筆相生,筆筆相應,沉穩有力,如屋漏痕。圓,指筆線不平扁,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如折釵股。
4、重
重,指用筆有力,不輕浮,如高山墜石,力透紙背,入木三分。
5、變
變,指用筆力求變化,輕重,疾徐,偏正,曲直。:
6、水
用水亦是墨法的關鍵之一,要使墨色豐富,要善於用水。清代張式《畫譚》說:「墨法在於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
墨色的變化,在於水分摻的多少。墨與水的調和,才能產生它的「彩」「氣」和「韻」。墨的濃、淡,是水與墨的多少調節問題。
不管多少與濃淡,它所表現在畫面上的,總是顯得明潔、滋潤。而不可顯得臟、暗,顯得鬆散凝滯而無神。它可以濃,甚至到焦。但不可顯得枯、澀,顯得火辣辣的。
⑥ 畫水墨畫,要怎樣講究用筆
掌握好水和墨的變化,結合布局造勢,運用手法,皴擦,點,染,等。現代的一些技法也很出效果。總之先立意,後落筆。基本功一定要扎實。就是多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