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孔子如何通過對比方法闡述道理

孔子如何通過對比方法闡述道理

發布時間:2022-08-30 12:31:08

Ⅰ 孔子過泰山側運用了對比手法,得出了什麼結論

運用了反襯對比的表現手法。

通過婦人一家為躲避苛政,躲避山林寧願被老虎咬死,也不願回到現實中去,反襯了當時苛政的嚴酷,賦稅勞役的深重。

得出了:苛政猛於虎也

滿意請採納哈。。O(∩_∩)O哈哈~祝親學習進步!!

Ⅱ 孔子關於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敘述

(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義」就是「宜」,也就是說,君子走的始終是一條適宜的正路。而小人則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驅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記惦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君子是合群的,雖然他內心裡莊重、庄嚴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頭卻從來不爭。同時,他也決不拉幫結派,謀取私利。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小人則剛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生活中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面:大家討論一件事情的時候,領導的話還沒說完,馬上就會有人跳出來說,對對對,領導說得真好,什麼高屋建瓴、深謀遠慮之類的溢美之詞說了一大籮筐;可是到會後他轉臉就會對別人說,哎,這個領導說的都是什麼啊?我一點都不同意他的觀點!
關於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還有一個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
「周」就是能夠團結照顧到很多人,他以道義為准則與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個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會像空氣里的氧氣一樣,讓朋友們感覺到很歡欣,感到受到照應。「比」這個字形,象兩個人緊挨著站在一起,意思是說,小人喜歡結成小圈子,他不會融入大集體。

(4)「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歡互相勾結,是因為他的心裡有鬼,想通過這種勾結謀取私利和維護既得利益。所謂「結黨營私」,正是這個意思。而君子則胸懷坦盪,因為他坦然無私,所以能夠平和,能夠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說,同「悅」,高興。一個君子你很容易與他相處,但是你又難以取悅他。假如你想以不正當的手段取悅他,他反而會不高興。決不會說你給他一個小恩小惠,他就給你大開綠燈、大開後門。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時候,他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一個合適的位子。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點是你很容易取悅他,但是你很難與他相處。生活中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比如說你給他施一點小恩小惠,幫他一個小忙,甚至你請他喝一頓酒,這個人就會很高興了。即便你取悅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義的,是不正當的,他也還是會很高興。但這樣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萬不要以為取得了他一時的歡心,他以後就會非常忠誠地一路給你開綠燈,雖然你費了很多力氣,花了很多錢財,打通了關節,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時候,他不會根據你的才幹給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責備,覺得你這兒也不夠格,那兒也不達標,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費。他會想法刁難你,讓你覺得很尷尬。所以這樣的人你很難與他相處。

Ⅲ 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恆而已通過對什麼和什麼的對比闡述了什麼的道理

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恆而已。良馬雖善走...閱讀附答案
閱讀下面兩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題。(16分)
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恆而已。良馬雖善走,而力疲氣竭,中道即止。駑馬徐行弗間,或反先至焉。是故舉一事,學一術,苟進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於學,一旦發憤,不分晝夜,數十日後,怠心漸生,終以廢學。孔子日:「欲速則不達。」孟子日:「其進銳者其退速。」此之謂也。
有種樹者,樹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問其術,則日:「吾無他巧,但識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時耳。凡人於初植者,恆朝夕審視,吾聽其自然,若不以為意。植之既久,人已厭忘,吾則加勤焉。」
宋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②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往視之,苗則槁矣。
觀此二者,則知修業之道矣。立志苟堅,執事苟專,必不在一日增進,自矜功效也。百里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謂已至。事求有濟,功貴其成,修業者其念之哉。
【小題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4分)
(1)而力疲氣竭(2)駑馬徐行弗間
(3)苟進取不已(4)植之既久
【小題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2分)A.而力疲氣竭 泉香而酒洌 B.灌溉以時耳 太醫以王命聚之C.芒芒然歸然足下卜之鬼乎D.必有成功之一日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7分)
(1)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2分)

(2)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2分)

(3)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謂已至。(3分)

【小題4】從這個故事中你明白了一個什麼道理?(3分)
答:
答案
【小題1】(1)盡,用盡 (2)慢慢的 (3)如果 (4)已經
【小題2】D
【小題3】(1)野花開放,散發出清幽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2) 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就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了。(3) 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說已經到達。
【小題4】做事情最重要的是有恆心和毅力,要有持之以恆地精神,這樣才能有所成功。(意思對即可)
解析

Ⅳ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何理解這句話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麼,什麼叫作周、什麼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黨,就叫作比。這是最通俗的解釋。周,還可以解釋為合、親和以及調和。另外,周,還有接濟和救濟的意思,如:周濟。比,解作阿黨,阿(ē婀)意為迎合。阿黨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結。

於是,我們知道:做人必須信守道義原則,團結周圍可以團結的人而不能以謀取利益為目的勾結別人為非作歹。喪失道義原則、朋比為奸、結黨營私、唯利是圖,那是小人的行為。

Ⅳ 孔子閑居文言文中孔子運用了什麼的說理方法,闡明了什麼道理

孔子閑居文言文有三個版本,1、子夏問如何理解「豈弟君子,民之父母」2、孔子慨嘆「銅鞮伯華而無死,天下其有定矣」子路問為何這么說,孔子回答了他;3、子貢問如何做一個謙卑的人,孔子回答像大地一樣就行。第一則出自《禮記》,孔子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說理方法,闡明了要做人們的父母官,就要奉行禮樂之道,有大公無私的精神才行。

Ⅵ 為學是如何利用對比手法的

為學的對比手法:
一,貧富差距,通過貧富的不同來體現外部環境的不同,可利有外界的手段的不同,顯然,貧者可利用的東西少,富者可利用得多;
二,最終實現結果不同,貧者可以「自南海還」.富者「有慚色」
三,對外界的分析與目標的實現的決心不同,貧者相信,富者認為不可行。

《為學一首示子侄》,收錄於《白鶴堂文集》,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僅其祖父直系就達69人之眾,但當時連一個文舉人都沒有,作者見狀,甚為憂心,急而訓之,所以才寫出這篇文章來。
文章著重論述做學問的道理,指出人的天賦才資並非決定學業有否成就的條件,只有通過主觀努力,才能有所成就。先講為學的難與易的關系並非一成不變,而可相互轉化,轉化的條件在於人的主觀努力:「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平庸與聰明的關系也可轉化,如孔子的學說卻由天賦不高的學生曾參相傳。接著講了四川邊境貧富兩僧想去南海的故事,富者一直想雇船而不能實現,貧者苦行一年而返,說明天下無難事,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點出立志為學這一中心命題。結尾指出,自恃聰明而不學者必敗,愚庸者能勤奮學習則必有成就。全篇採用以虛帶實,就實論虛的寫法,兩僧對比,例證生動,觀點鮮明。

作者簡介:
彭端淑(約1699年-約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約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約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雲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

Ⅶ 師說 一文中運用了下列三個對比,試分別說明它們對本文論說表達起了什麼作用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並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准。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實,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後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後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准,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准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度和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於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聖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聖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聖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並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聖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聖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贊揚李蟠「不拘於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不拘於時」的「時」指「恥學於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古道」指「從師而問」,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Ⅷ 孔子閑居,孔子是用什麼方法來闡明道理的

運用舉例的方法來闡述道理
原文
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於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
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無服之喪也。」
子夏曰:「言 則大矣!美矣!盛矣!言盡於此而已乎?」孔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之服之也,猶有五起焉。」子夏曰:「何如?」子曰:「無聲之樂,氣志不違;無體之禮,威儀遲遲;無服之喪,內恕孔悲。無聲之樂,氣志既得;無體之禮,威儀翼翼;無服之喪,施及四國。無聲之樂,氣志既從;無體之禮,上下和同;無服之喪,以畜萬邦。無聲之樂,日聞四方;無體之禮,日就月將;無服之喪,純德孔明。無聲之樂,氣志既起;無體之禮,施及四海;無服之喪,施於孫子。」
子夏曰:「三王之德,參於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於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曰:「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其在《詩》,曰:『帝命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齊。昭假遲遲,上帝是祇。帝命式於九圍。』;是湯之德也。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清明在躬,氣志如神,嗜欲將至,有開必先。開降時雨,山川出雲。其在詩曰:「嵩高唯岳,峻極於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四國於蕃,四方於宣」。此文武之德也。三代之王也,必先令聞,《詩》雲:『明明天子,令聞不已』。三代之德也。『弛其文德,協此四國』。大王之德也。」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譯文
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旁邊侍立。子夏問道:「請問《詩》上所說的『平易近人的君王,就好比百姓的父母氣怎樣做才可以被叫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回答說:「說到『百姓的父母』一嘛,他必須通曉禮樂的本源,達到『五至』,做到『三無』,並用來普及子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現了災禍,他一定能夠最早知道。做到了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啊!」
子夏說:「什麼是『百姓的父母』,學生已經領教了。一再請問什麼叫做『五至,?」孔子回答說:「既有愛民之心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詩歌至於百姓奮就會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禮至於百姓,就會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既有愛民的樂至於百姓,就會有哀民不幸之心至於百姓。哀與樂是相生相成。這種道理,瞪大眼睛來看,你無法看得到;支楞起耳朵來聽,你無法聽得到;但君王的這種思想卻充塞於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
子夏說:「什麼是『五至』,學生已經明白了。再請問什麼叫做『三無』?」孔子回答說:「沒有聲音的音樂,沒有喪服的服喪,大體上已經懂了。這就叫做『三無』。」子夏說:沒有形式的禮儀,「什麼是『三無』,再請問什麼詩最近乎『三無』一的含義?」孔子回答說:「舊夜謀政,志在安邦』,這句詩最近乎沒有聲音的音樂;『儀態安詳,無可挑剔』,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形式的禮儀;『看到他人有災難,千方百計去支援』,這句詩最近乎沒有喪服的服喪。」
子夏說:「您這番話太偉大了,太美妙了,太有哲理了!是不是話說到這里就算到頭了呢?」孔子說:「怎麼會呢?君子在實行『三無』的時候,還有『五起』呢。」子夏說:」『五起』怎麼講?」孔子說:「第一,沒有聲音的音樂,百姓不違背國君的心願;沒有形式的禮儀,國君的態度從容不迫;沒有喪服的服喪,設身處地地同樣非常悲傷。第二,沒有聲音的音樂,心願已經滿足;沒有形式的禮儀,『態度恭恭敬敬;沒有喪服的服喪,愛心延及四方各國。第三,沒有聲音的音樂,上下心願交融;沒有形式的禮儀,上下和睦齊同;沒有喪服的服喪,使萬國之民競相孝養。第四,沒有聲音的音樂,四方聞者曰益增多;沒有形式的禮儀,『天勝似一天,一月強過一月;沒有喪服的服喪,使純粹的道德曰益光明。第五,沒有聲音的音樂,使響應之心紛紛而起;沒有形式的禮儀,普及四海;沒有喪服的服喪,傳及後世子孫。」
子夏問道:「夏禹、商湯、文王的德行,與天地並列而為三。請問怎樣才可以稱作是與天地並列而為三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無私』的精神,以恩德招攬天下百姓。」子夏接著問道:「什麼叫做『三無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樣無私地覆蓋萬物,像地那樣無私地承載萬物,像曰月那樣無私地照耀萬物。按照這三條來招攬天下百姓,就叫做『三無私』。這個意思在《詩經》里也有所反映:『奉行天命不敢違,至於成湯登君位。降下政教不遲緩,聰明謹慎曰向上。明德長久照下民,恭恭敬敬事上帝,帝命九州效法湯。』這就是商湯的德行。天有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既有刮風下雨,也有下露降霜。這些都是天所顯示的教化,人君應當奉行以為政教。大地承載著神妙之氣,風雷鼓盪,萬物萌芽生長。這些都是地所顯示的教化,人君應當奉行以為政教。聖人自身的德行極其清明,他的氣志微妙如神。在他行將稱王天下的時候,神靈有所預知,一定要為他生下賢能的輔佐之臣。就好像天降及時之雨,又好像山川飄出祥雲。有《詩》為證:『五嶽居中是篙山,巍巍高聳入雲天。中嶽高山降神靈,生下甫侯和申伯。只有甫侯和申伯,才是周朝棟染臣。諸侯靠他作屏障,宣揚盛德遍四方。這就是文王、武王的德行。夏、商、周三代稱王,在其稱王之前就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詩》上說:『勤勉不倦的天子,美好名聲千古傳。這就是三代聖王的德行。《詩》上又說:「太王施其文德,團結四方各國。這就是太王的德行。」子夏聽到這里,一躍而起,倚牆而立,說:「弟子敢不接受老師的這番教誨嗎!」

Ⅸ 《師說》的論證方法是什麼

下定義、作結論:中國古代散文,尤其是唐以前,不以議論見長。能言善辯如孟子、荀子,也總是在他們的議論文章中運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來幫助說理。

相比之下,韓愈這篇論說文卻在邏輯思維方面大大超過了前人。這表現在概念明晰、論證嚴密上。如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並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接著從這個定義出發,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餘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創作背景:

《師說》作者於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於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

作者決心藉助國子監這個平台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後,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鬆學業,看不起教書之人。

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願求師,又「羞於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Ⅹ 孔子將知之好之者,樂之者,進行對比,強調了成為樂之者的重要性,你認為我們當如何從知之者變成樂之者

孔子將「知之者」「好之者」「樂之者」進行對比,強調了成為「樂之者」的重要性,你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從「知之者」變成「樂之者"?
答:
從「知之者」變成「樂之者」最重要的是要轉變學習態度,在學習中試著去發現其中的樂趣,並以此為突破口,慢慢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習的過程變成快樂的體驗。

閱讀全文

與孔子如何通過對比方法闡述道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骨科治療腱鞘炎的方法 瀏覽:595
電腦突破網路限速的方法 瀏覽:158
溶液中鋰離子濃度檢測方法 瀏覽:161
紅杉樹樹皮的食用方法 瀏覽:732
剔除離散值計算方法 瀏覽:621
seo有哪些重要的方法 瀏覽:738
阻止電瓶車上樓線路安裝方法 瀏覽:31
古代陶瓷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413
什麼方法能快速開車 瀏覽:69
嬰兒吐奶用什麼方法解決 瀏覽:737
水泥牆石材背景牆安裝方法 瀏覽:446
兩相電機如何調整接線方法 瀏覽:48
老式塑料管連接方法 瀏覽:516
城市宣傳欄的測量方法 瀏覽:765
玻璃推拉門地滑軌道安裝方法 瀏覽:983
去狗皮的正確方法 瀏覽:521
狀態粉使用方法 瀏覽:21
皮卡車如何找30公分邊線最笨方法 瀏覽:100
交通安全方法有哪些 瀏覽:665
新飛電壓力鍋使用方法 瀏覽: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