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的時代怎麼計算
歷史學是一門以時、空為維度的科學。談及任何歷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時間段落和空間范圍。歷史的空間范圍這里不去說它。歷史的時間段落則以年為本位度量單位。年也是社會生活的元單位。時間是運動的速度,空間是運動的范圍。年便是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比年小的時間單位有季、月、旬、周、日、時、分等。地球斜著身子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
轉帶來了季節的變化。月最初是月亮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圓缺盈虛一次的周期。公歷的月由此發展而來,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周又稱星期,最初與月相變化有關,恰為月亮圓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體運動為基準。旬、時分、秒的發明是為了精細地劃分時間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時、分秒按照24進位和60進位嵌入日內,分秒不差。周
與年、月之間則不求除盡,讓它周而復始。如一年有52周多。這方面的匹配協調問題已解決得比較圓滿。
在史學界和社會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單位有年代、世紀、千紀、萬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較常用。但在它們與年的匹配協調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其原因在於它們並不是以天體運動或別的什麼運動為基準,而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於是可以這樣約定,也可以那樣俗成。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予和認同。
二
現在通用的公歷紀年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4世紀的希臘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烏斯(Eusebius,260-340)採用了統一的綜合編年法。6世紀的西班牙神學家伊西多爾(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督紀年法,即現行的公歷,它的起點是公元1年(A、D、I)。這個紀年及其起點也是主觀規定,習慣成自然的,並沒以運動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為基準。8世紀時英國教會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紀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數,依次定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沒有在公元前後之間定出一個公元零的[當時歐洲通用的羅馬數字無零(0)的形式],為後來的分歧和爭議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後基督紀年法隨基督教勢力的擴展而得到越來越
廣泛的使用,我國也在辛亥革命後改行公元紀年。
16世紀時,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數段,採用了「世紀」一詞來表示100年的年數段。最早的應用是教會史家編纂的教會史《馬格德堡世紀》。基督教自來有千年王國、千的慶典的教義和說法。現代我國史學界引進後往往模仿世紀譯成「千紀」,其中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三聯書店出版的蘇聯科學院的鴻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冊。也有的學者把幾千紀稱為「第幾千年紀」。我覺得那樣就比前者多了兩個字,沒「幾千紀」好。因為語言詞彙的發展規律便是在准確豐富的基礎上力求簡扼。
20世紀又出現了「年代」一詞,指十年這個時段。但「80年代」英語說eighties,「20世紀70年代」一般簡寫成1970s或1970』s,余類推。俄語則另有寫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為一年代
,十個年代為一世紀,十個世紀為一千紀的三年進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時間度量單位。
從數學上講,世紀的紀年有從0至99和從1至100兩種演算法。公元前的世紀既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也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99年為前1世紀,前100年至前199年為前2世紀……
不過公元前的事比較遙遠,相對不太重要,分歧爭議也不大,這里也就不去談這兩種劃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紀不妨可統一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余類推。如果硬要更精確,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這樣的年份稱為公元前3、2世紀之交的一年,前2、1世紀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紀上半葉、下半葉的時段恰與公元後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紀上半葉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幾千紀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潔比較普遍。公元前一千紀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兩)千紀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類推。當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這樣的年份作為兩個千紀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初期;公元前20-16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公元前二千紀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中期;公元前15-11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前兩千紀下半期;公元前12、11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晚期。
三
公元後的事情離現實較近,紀年逐漸細致化。千紀雖在世界史中也有時用到,但總的說來用得較少。常用的是世紀和年代。世紀本有從1到100和從0到99兩種計演算法,它們各有利弊,各有道理。這主要是個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的問題。加上無公元零年,事情就有點復雜。我想公元後的世紀就姑且定為從0到99為一個世紀。這樣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無法納入某個年代的麻煩。因為一個年份應屬於某個年代,一個年代應屬於某個世紀。年不應跨年代、跨世紀。如果把公元後的世紀定為從1到100,則2001年便是21世紀的開端,而1990-1999年又已統一為20世紀90年代,那樣2000年便無年代可歸屬。把世紀定為從0到99還適應了許多人想早點跨入下個世紀下個千紀的願望。因為21世紀還是公元三千紀的第一個世紀。當然這樣一來公元1世紀便只能是從公元1年到99年。作為一個特例,公元1世紀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點遺憾。以此類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為19世紀,1900年至1999年為20世紀,2000年至2099年為21世紀。21世紀和22世紀構成公元3千紀初期。
特別是要注意的是,在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段問題時,要減去一年即沒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國曾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無公元零年;得減去一年。所以本應在1990年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紀以來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因而出現了「年代」。它指一個世紀的1/10,表示10年這個年數段。從數學上講,年代的紀年也有從0到9和從1到10兩種計演算法。《辭海》1970年版「世紀」條說,亦有主張1971-1980年為20世紀70年代者;1989年版說亦有主張1981-1990年為20世紀80年代者。我覺得年代應統一為從0
到9。例如20世紀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紀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劃分的原因在於,這樣一來,「幾」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這個「幾」,比較方便。例如1970-1979年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還有,這樣外語也便於縮寫,如將80年代簡寫為1980s等。如果年代從1到10,英、俄
語等未見得能縮寫。因為那樣的劃分最後一年要進為1990。不過20年代以前的兩個年代尚無統一名稱或叫法(這也旁證了「年代」啟用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著去補稱它們,本世紀初的兩個十年卻迫切需要定名。我認為,2010年至2019年應稱為21世紀「二十年代」。這樣與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協調。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個「-」(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稱謂要費斟酌一些。漢語和外語都可以說「某世紀第一個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這樣說又不簡扼,難以被全社會普遍接受並流行開來。當然外語的局面簡寫形式仍可為2000s或2000』 s,不進外語的簡寫與口說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語的民族現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間徘徊。漢語的書面形式和口頭表述則應一致。我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稱為零十年代、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幾個選擇中,我認為零十年代最為科學,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與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數軸上)1以前的(自然)數是0。當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點拗口,不大習慣。但在生活中零作為詞素其使用已較為廣泛,漸為人們接受了。例如零點等於午夜24點,現在人們更愛說零點正(整)、零點15分,而不大愛說24點正(整)、24點15分。氣溫表上的零度人們則只能說零度,並在此基礎上說零上幾度,零下幾度。這樣的話,本世紀初的第一、第二個十年也就可以簡稱
為20世紀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眾更樂意接受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潔也未嘗不可。不覺 有一個簡寫問題。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書面形式現在也可以並經常用阿拉伯數字簡寫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類推 ,我們也可將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簡寫為10年代、00年代;但仍讀作用中文書寫的年代,而不讀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一個世紀有100年,公元1年~公元100年是1世紀,公元101年~公元200年是2世紀……依此類推。
一個年代有10年,10年~19年是10年代,20年~29年是20年代……90年~99年是90年代。另外,01年~09年稱XX世紀初,00年稱XX世紀末。
比如1967年是20世紀60年代,1903年是20世紀初,2000年是20世紀末。
公元前跟公元後基本相同,只不過起訖年順序相反。
比如公元前16世紀50年代是指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550年。
② 歷史的年代怎麼計算
千紀、世紀、年代問題 一 歷史學是一門以時、空為維度的科學。談及任何歷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時間段落和空間范圍。歷史的空間范圍這里不去說它。歷史的時間段落則以年為本位度量單位。年也是社會生活的元單位。時間是運動的速度,空間是運動的范圍。年便是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比年小的時間單位有季、月、旬、周、日、時、分等。地球斜著身子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 轉帶來了季節的變化。月最初是月亮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圓缺盈虛一次的周期。公歷的月由此發展而來,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周又稱星期,最初與月相變化有關,恰為月亮圓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體運動為基準。旬、時分、秒的發明是為了精細地劃分時間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時、分秒按照24進位和60進位嵌入日內,分秒不差。周 與年、月之間則不求除盡,讓它周而復始。如一年有52周多。這方面的匹配協調問題已解決得比較圓滿。 在史學界和社會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單位有年代、世紀、千紀、萬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較常用。但在它們與年的匹配協調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其原因在於它們並不是以天體運動或別的什麼運動為基準,而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於是可以這樣約定,也可以那樣俗成。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予和認同。 二 現在通用的公歷紀年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4世紀的希臘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烏斯(Eusebius,260-340)採用了統一的綜合編年法。6世紀的西班牙神學家伊西多爾(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督紀年法,即現行的公歷,它的起點是公元1年(A、D、I)。這個紀年及其起點也是主觀規定,習慣成自然的,並沒以運動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為基準。8世紀時英國教會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紀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數,依次定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 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沒有在公元前後之間定出一個公元零的[當時歐洲通用的羅馬數字無零(0)的形式],為後來的分歧和爭議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後基督紀年法隨基督教勢力的擴展而得到越來越 廣泛的使用,我國也在辛亥革命後改行公元紀年。 16世紀時,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數段,採用了「世紀」一詞來表示100年的年數段。最早的應用是教會史家編纂的教會史《馬格德堡世紀》。基督教自來有千年王國、千的慶典的教義和說法。現代我國史學界引進後往往模仿世紀譯成「千紀」,其中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三聯書店出版的蘇聯科學院的鴻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冊。也有的學者把幾千紀稱為「第幾千年紀」。我覺得那樣就比前者多了兩個字,沒「幾千紀」好。因為語言詞彙的發展規律便是在准確豐富的基礎上力求簡扼。 20世紀又出現了「年代」一詞,指十年這個時段。但「80年代」英語說eighties,「20世紀70年代」一般簡寫成1970s或1970』s,余類推。俄語則另有寫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為一年代 ,十個年代為一世紀,十個世紀為一千紀的三年進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時間度量單位。 從數學上講,世紀的紀年有從0至99和從1至100兩種演算法。公元前的世紀既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也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99年為前1世紀,前100年至前199年為前2世紀…… 不過公元前的事比較遙遠,相對不太重要,分歧爭議也不大,這里也就不去談這兩種劃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紀不妨可統一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余類推。如果硬要更精確,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這樣的年份稱為公元前3、2世紀之交的一年,前2、1世紀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紀上半葉、下半葉的時段恰與公元後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紀上半葉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幾千紀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潔比較普遍。公元前一千紀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兩)千紀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類推。當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這樣的年份作為兩個千紀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初期;公元前20-16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公元前二千紀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中期;公元前15-11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前兩千紀下半期;公元前12、11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晚期。 三 公元後的事情離現實較近,紀年逐漸細致化。千紀雖在世界史中也有時用到,但總的說來用得較少。常用的是世紀和年代。世紀本有從1到100和從0到99兩種計演算法,它們各有利弊,各有道理。這主要是個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的問題。加上無公元零年,事情就有點復雜。我想公元後的世紀就姑且定為從0到99為一個世紀。這樣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無法納入某個年代的麻煩。因為一個年份應屬於某個年代,一個年代應屬於某個世紀。年不應跨年代、跨世紀。如果把公元後的世紀定為從1到100,則2001年便是21世紀的開端,而1990-1999年又已統一為20世紀90年代,那樣2000年便無年代可歸屬。把世紀定為從0到99還適應了許多人想早點跨入下個世紀下個千紀的願望。因為21世紀還是公元三千紀的第一個世紀。當然這樣一來公元1世紀便只能是從公元1年到99年。作為一個特例,公元1世紀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點遺憾。以此類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為19世紀,1900年至1999年為20世紀,2000年至2099年為21世紀。21世紀和22世紀構成公元3千紀初期。 特別是要注意的是,在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段問題時,要減去一年即沒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國曾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無公元零年;得減去一年。所以本應在1990年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紀以來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因而出現了「年代」。它指一個世紀的1/10,表示10年這個年數段。從數學上講,年代的紀年也有從0到9和從1到10兩種計演算法。《辭海》1970年版「世紀」條說,亦有主張1971-1980年為20世紀70年代者;1989年版說亦有主張1981-1990年為20世紀80年代者。我覺得年代應統一為從0 到9。例如20世紀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紀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劃分的原因在於,這樣一來,「幾」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這個「幾」,比較方便。例如1970-1979年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還有,這樣外語也便於縮寫,如將80年代簡寫為1980s等。如果年代從1到10,英、俄 語等未見得能縮寫。因為那樣的劃分最後一年要進為1990。不過20年代以前的兩個年代尚無統一名稱或叫法(這也旁證了「年代」啟用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著去補稱它們,本世紀初的兩個十年卻迫切需要定名。我認為,2010年至2019年應稱為21世紀「二十年代」。這樣與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協調。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個「-」(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稱謂要費斟酌一些。漢語和外語都可以說「某世紀第一個十年」(the first clecade of a certain century)。但這樣說又不簡扼,難以被全社會普遍接受並流行開來。當然外語的局面簡寫形式仍可為2000s或2000』 s,不進外語的簡寫與口說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語的民族現在也在The Zips 、The Naughts、The Zilches、The Oh-Ohs之間徘徊。漢語的書面形式和口頭表述則應一致。我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稱為零十年代、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幾個選擇中,我認為零十年代最為科學,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與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數軸上)1以前的(自然)數是0。當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點拗口,不大習慣。但在生活中零作為詞素其使用已較為廣泛,漸為人們接受了。例如零點等於午夜24點,現在人們更愛說零點正(整)、零點15分,而不大愛說24點正(整)、24點15分。氣溫表上的零度人們則只能說零度,並在此基礎上說零上幾度,零下幾度。這樣的話,本世紀初的第一、第二個十年也就可以簡稱 為20世紀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眾更樂意接受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潔也未嘗不可。不覺 有一個簡寫問題。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書面形式現在也可以並經常用阿拉伯數字簡寫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類推 ,我們也可將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簡寫為10年代、00年代;但仍讀作用中文書寫的年代,而不讀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③ 歷史紀年換算
考學用 歷史年代計算 一、 世紀與具體年代的換算 方法一:推導法。 即首先明白一個世紀為一百年,然後進行推算。 即:1――100年為1世紀 101――200年為2世紀 然後,看所要換算的年代在哪個百年中,這個年代即為哪個世紀。 如:公元30年,在1――1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1世紀。 公元202年,在201――3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3世紀。 公元1640年,在1601――1700年中,所以它是屬於17世紀。 公元前的年代換算成世紀,方法與公元後的演算法一樣,只需要在公元後的時間前加上公元前即可。 如:公元前30年,屬於公元前1世紀 公元前202年,屬於公元前3世紀。 方法二:計演算法。 即:用所要換算的這個年代的百位或百位、千位的數字,加上1,所得的差即為這個所需換算年代所在的世紀。公元前的年代演算法也是如此,只需加上公元前即可。 例: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哪個世紀? 解析: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公元前221年,百位數字是2,所以,2+1=3,因此,秦始皇統一中國是在公元前3世紀。 需要注意的是:整百的年份所在的世紀數,即是它數字本身的百位或百位、千位的數字。 例: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成為征服印度的重要工具。東印度公司成立是在哪個世紀? 解析: 1600年是個整百的年份,所以,它所在的世紀即是16世紀。 二、 周年的計算 1、 需要計算的兩個年份同在公元前或同在公元後。 此時的演算法是:用後一個年份減去前一個年份,所得差即為周年的時間。 2、 需要計算的兩個年份一個在公元前一個在公元後。 此時的演算法是:用公元後年份的數字加上公元前年份的數字,然後再減去1,即是所求的周年數。 三、 特殊年代的計算 課本上有兩個特殊的年代,一個是關於中華民國的年代――1912年,一個是 關於伊斯蘭教的年代――622年。 例7、2008年是中華民國多少年?又是伊斯蘭教多少年? 解析:這兩個年代是特殊的年代,在解答的過程中,要注意到它們本身也是一個年頭。因此正確的演算法是:用2008減去起始年份,還必須加上1。即: 2008-1912+1=97(年) 2008-622+1=1387(年) 或者用2008減去兩個特殊時間的前面一個年份亦可。即: 2008-1911=97 (年) 2008-621=1387(年)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問題和下面的兩個問題不同。 2008年是中華民國成立多少周年? 2008年是伊斯蘭紀元多少周年? 針對以上問題,只需用2008減去前面一個時間即可。即: 2008-1912=96(周年) 2008-622=1386(周年)
④ 年代怎麼算
年代的計算:
1、公元某世紀初:即公元1年到公元19年。
2、公元某世紀二十年代:公元20年到公元29年。
3、公元某世紀三十年代:公元30年到公元39年。
4、公元某世紀四十年代:公元40年到公元49年。
5、公元某世紀五十年代:公元50年到公元59年。
6、公元某世紀六十年代:公元60年到公元69年。
7、公元某世紀七十年代:公元70年到公元79年。
8、公元某世紀八十年代:公元80年到公元89年。
9、公元某世紀九十年代:公元90年到公元99年。
年代計算注意事項:
其中0到19是沒有年代的,這不必驚奇,因為"年代"作為"十年"這個概念並沒有多久的歷史,也沒有非常權威的定義,人們用多了也就約定俗成了。
2000年作為21世紀第一年算哪個年代,人們用年代這個概念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它,碰上了,大家都叫它"21世紀初",那它就不必規劃到年代裡,同時0到19年稱為某世紀初。
⑤ 怎麼算世紀年代(歷史)
千紀、世紀、年代問題
一
歷史學是一門以時、空為維度的科學。談及任何歷史事件、事物、人物等等,都要界定它的時間段落和空間范圍。歷史的空間范圍這里不去說它。歷史的時間段落則以年為本位度量單位。年也是社會生活的元單位。時間是運動的速度,空間是運動的范圍。年便是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比年小的時間單位有季、月、旬、周、日、時、分等。地球斜著身子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
轉帶來了季節的變化。月最初是月亮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圓缺盈虛一次的周期。公歷的月由此發展而來,但已有所不同。日是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周又稱星期,最初與月相變化有關,恰為月亮圓缺一次1//4。以上的年、季、月、周、日都以天體運動為基準。旬、時分、秒的發明是為了精細地劃分時間段落和工作生活方便。時、分秒按照24進位和60進位嵌入日內,分秒不差。周
與年、月之間則不求除盡,讓它周而復始。如一年有52周多。這方面的匹配協調問題已解決得比較圓滿。
在史學界和社會生活方面,比年更大的度量單位有年代、世紀、千紀、萬年等,其中前三者比較常用。但在它們與年的匹配協調中,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其原因在於它們並不是以天體運動或別的什麼運動為基準,而是人為規定,約定俗成。於是可以這樣約定,也可以那樣俗成。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全社會的參予和認同。
二
現在通用的公歷紀年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4世紀的希臘人、基督教史家攸西比烏斯(Eusebius,260-340)採用了統一的綜合編年法。6世紀的西班牙神學家伊西多爾(Isidore,560-636)在攸氏的基礎上提出了基督紀年法,即現行的公歷,它的起點是公元1年(A、D、I)。這個紀年及其起點也是主觀規定,習慣成自然的,並沒以運動或自然界的某一重大事件為基準。8世紀時英國教會史家比德(Bede,673-735)首先按公元紀年推算公元前的年數,依次定為公元前1年,公元前2年(……Ⅲ、Ⅱ、ⅠB、C)等等。比德的推算沒有在公元前後之間定出一個公元零的[當時歐洲通用的羅馬數字無零(0)的形式],為後來的分歧和爭議埋下了病根。比德以後基督紀年法隨基督教勢力的擴展而得到越來越
廣泛的使用,我國也在辛亥革命後改行公元紀年。
16世紀時,為了將紀年序列劃分為比年大比千年小的年數段,採用了「世紀」一詞來表示100年的年數段。最早的應用是教會史家編纂的教會史《馬格德堡世紀》。基督教自來有千年王國、千的慶典的教義和說法。現代我國史學界引進後往往模仿世紀譯成「千紀」,其中有代表性、影響最大的是三聯書店出版的蘇聯科學院的鴻篇巨制《世界通史》十卷二十冊。也有的學者把幾千紀稱為「第幾千年紀」。我覺得那樣就比前者多了兩個字,沒「幾千紀」好。因為語言詞彙的發展規律便是在准確豐富的基礎上力求簡扼。
20世紀又出現了「年代」一詞,指十年這個時段。但「80年代」英語說eighties,「20世紀70年代」一般簡寫成1970s或1970』s,余類推。俄語則另有寫法……至此便形成了十年為一年代
,十個年代為一世紀,十個世紀為一千紀的三年進位序列和比年大的三大時間度量單位。
從數學上講,世紀的紀年有從0至99和從1至100兩種演算法。公元前的世紀既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也可以從公元前1年至前99年為前1世紀,前100年至前199年為前2世紀……
不過公元前的事比較遙遠,相對不太重要,分歧爭議也不大,這里也就不去談這兩種劃分法的利弊得失了。我想,公元前的世紀不妨可統一為公元前1年至前100年為前1世紀,公元前101年至前200年為前2世紀,余類推。如果硬要更精確,也可以把公元前200年、100年這樣的年份稱為公元前3、2世紀之交的一年,前2、1世紀之交的一年。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某世紀上半葉、下半葉的時段恰與公元後相反。例如公元前12世紀上半葉指公元前1200年至前1149年,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指公元前50年至前1年。
在世界古代史中,公元前幾千紀的初期、上半期、中期、下半期、晚期的廉潔比較普遍。公元前一千紀指公元前1年至前1000年,公元前二(兩)千紀指公元前1001年至前2000年,余類推。當然也可以把前3000年、前2000年這樣的年份作為兩個千紀相交的一年。我想公元前20、19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初期;公元前20-16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公元前二千紀上半期;公元前17-13五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中期;公元前15-11五個世紀應統一視為前兩千紀下半期;公元前12、11兩個世紀似可視為公元前兩千紀晚期。
三
公元後的事情離現實較近,紀年逐漸細致化。千紀雖在世界史中也有時用到,但總的說來用得較少。常用的是世紀和年代。世紀本有從1到100和從0到99兩種計演算法,它們各有利弊,各有道理。這主要是個約定俗成,習慣成自然的問題。加上無公元零年,事情就有點復雜。我想公元後的世紀就姑且定為從0到99為一個世紀。這樣可避免1800年、1900年、2000年等年份無法納入某個年代的麻煩。因為一個年份應屬於某個年代,一個年代應屬於某個世紀。年不應跨年代、跨世紀。如果把公元後的世紀定為從1到100,則2001年便是21世紀的開端,而1990-1999年又已統一為20世紀90年代,那樣2000年便無年代可歸屬。把世紀定為從0到99還適應了許多人想早點跨入下個世紀下個千紀的願望。因為21世紀還是公元三千紀的第一個世紀。當然這樣一來公元1世紀便只能是從公元1年到99年。作為一個特例,公元1世紀便只有99年,留下了一點遺憾。以此類推,公元1800年至1899年為19世紀,1900年至1999年為20世紀,2000年至2099年為21世紀。21世紀和22世紀構成公元3千紀初期。
特別是要注意的是,在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段問題時,要減去一年即沒有的公元零年,不可疏忽。例如,1989年我國曾隆重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1989+551=2540。但因無公元零年;得減去一年。所以本應在1990年紀念孔子誕辰2540周年。
四
本世紀以來生活節奏進一步加快,因而出現了「年代」。它指一個世紀的1/10,表示10年這個年數段。從數學上講,年代的紀年也有從0到9和從1到10兩種計演算法。《辭海》1970年版「世紀」條說,亦有主張1971-1980年為20世紀70年代者;1989年版說亦有主張1981-1990年為20世紀80年代者。我覺得年代應統一為從0
到9。例如20世紀20年代指1920年至1929年,20世紀90年代指1990年至1999年。如此劃分的原因在於,這樣一來,「幾」十年代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這個「幾」,比較方便。例如1970-1979年為70年代,其中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七。還有,這樣外語也便於縮寫,如將80年代簡寫為1980s等。如果年代從1到10,英、俄
語等未見得能縮寫。因為那樣的劃分最後一年要進為1990。不過20年代以前的兩個年代尚無統一名稱或叫法(這也旁證了「年代」啟用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先不必忙著去補稱它們,本世紀初的兩個十年卻迫切需要定名。我認為,2010年至2019年應稱為21世紀「二十年代」。這樣與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叫法吻合、協調。一十年代的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個「-」(10-19)。2000年至2009年的年代稱謂要費斟酌一些。漢語和外語都可以說「某世紀第一個十年」()。但這樣說又不簡扼,難以被全社會普遍接受並流行開來。當然外語的局面簡寫形式仍可為2000s或2000』s,不進外語的簡寫與口說不求一致,前已述及。如操英語的民族現在也在TheZips
、TheNaughts、TheZilches、TheOh-Ohs之間徘徊。漢語的書面形式和口頭表述則應一致。我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可稱為零十年代、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等。在上述幾個選擇中,我認為零十年代最為科學,具有前途。一因其中每一年在十位上都有零(00-09),二因它與一十年代、二十年代等匹配。三因
(在數軸上)1以前的(自然)數是0。當然,最初叫零十年代有點拗口,不大習慣。但在生活中零作為詞素其使用已較為廣泛,漸為人們接受了。例如零點等於午夜24點,現在人們更愛說零點正(整)、零點15分,而不大愛說24點正(整)、24點15分。氣溫表上的零度人們則只能說零度,並在此基礎上說零上幾度,零下幾度。這樣的話,本世紀初的第一、第二個十年也就可以簡稱
為20世紀零十年代、一十年代了。自然,如果群眾更樂意接受頭十年代、初十年代、元十年代的廉潔也未嘗不可。不覺有一個簡寫問題。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等的書面形式現在也可以並經常用阿拉伯數字簡寫為20年代、30年代等。以此類推,我們也可將一十年代、零十年代簡寫為10年代、00年代;但仍讀作用中文書寫的年代,而不讀作零零年代、一零年代。
⑥ 年代是怎麼演算法
每一世紀中從「……十」到「……九」的十年.如1920-1929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1950-1959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年代,將一個世紀以連續的十年為階段進行劃分的叫法,通常適用於用公元紀年.一個世紀為100年,依次按每10年為一個歷史時期進行劃分為10個年代,依次分別叫做10年代,20年代,30年代,.,90年代,100年代.要明白年代的劃分,得首先明白世紀的劃分.[編輯本段]世紀的劃分 公元紀年是從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開始計算的,(之前謂之公元前),每100年劃分為一個世紀.例如:公元1世紀(也就是第一個100年),為公元1年~公元100年的歷史時期,公元20世紀(也就是第二十個100年)就是1901年~2000年的歷史時期.[編輯本段]年代的劃分 從一個世紀的第1年開始,每10年劃分為一個年代.例如,公元20世紀10年代,為1901年~1910年的時期,20世紀80年代,就是1971年~1980年的時期.再舉例如下:公元1世紀10年代 公元1年~公元10年; 公元1世紀100年代 公元91年~公元100年; 公元20世紀10年代 公元1901年~1910年; 公元20世紀90年代 公元1981年~1990年; 公元20世紀100年代 公元1991年~2000年.不過,對於年代的劃分,時下流行著一種不同的(准確來說應該叫欠嚴謹的)方法,例如20世紀90年代,指為1990年至1999年這段時間的連續10年.照此劃分方法,那麼請問:2000年作為20世紀的最後一年,屬於20世紀的哪個年代呢?以上表述不全正確,關於公元紀年,本人只說明一點,那就是沒有公元零年,公元元年就是公元1年,公元前1年是公元1年的去年,公元前後相差年數演算法為N=A-B-1,A表示公元後年份,B表示公元前年份,可寫為負數,N表示相差年數,如公元1年與公元前1年相差為「1-(-1)-1=1」年.關於世紀,1個世紀是100年沒有錯,但有人接受不了20xx年是21世紀,原因在於21世紀本應寫為「第21個世紀」,公元紀年為西元紀年,用英語說21世紀是「twenty-first century」,可以看出N世紀就是第N世紀的意思,1世紀就是第一個世紀,為公元1年到公元100年,21世紀為2001年到2100年.但近300年來對某一世紀的年份跨越出現了爭議,有人認為20世紀應該是1900年到1999年,2000年算到21世紀里,本人個人意見不贊成此觀點.關於年代,單單從「每一世紀中從『…十』到『…九』的十年,如1990-1999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句話就能看出年代是以『…十』開頭到『…九』結尾的,『零』總不能算成『零十』吧,因此一個世紀可按十年十年的劃分為10個十年,但只有9個年代,分別如下:公元某世紀10年代:公元10年到公元19年; 公元某世紀二十年代:公元20年到公元29年; 公元某世紀三十年代:公元30年到公元39年; 公元某世紀四十年代:公元40年到公元49年; 公元某世紀五十年代:公元50年到公元59年; 公元某世紀六十年代:公元60年到公元69年; 公元某世紀七十年代:公元70年到公元79年; 公元某世紀八十年代:公元80年到公元89年; 公元某世紀九十年代:公元90年到公元99年; 其中00,01到09是沒有年代的,這不必驚奇,因為「年代」作為「十年」這個概念並沒有多久的歷史,也沒有非常權威的定義,人們用多了也就約定成俗了,以上編輯者所言2000年作為20世紀最後一年算哪個年代,很簡單,人們用年代這個概念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它,現在碰上了,大家都叫它「20世紀末年」,那它就不必規劃到年代裡,同時01到09年稱為某世紀初,10到19年,也就是10年代通常不稱為「一十年代」(這個詞沒聽說過吧!)而稱為某世紀第二個十年(貌似第一個十年只有9年,而「恰恰是這點,佐證了第二種關於世紀的跨度分法」;「也恰恰是這點,佐證了年代應該劃成01到10,11到20,91到100的觀點」;「也恰恰是這點,讓『…十』到『…九』的劃分自相矛盾.但是看官請明白一點,大家用年代此詞時真不是把這都劃分好了才用的,是用著用著出現問題的再解決.此處問題的原因在於人們對「一十年代」或「一零年代」的叫法不習慣,感覺別扭,因此才出現了問題.關於此處的解決方法是:將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這套稱呼和年代結合著用,10既是第一個十年裡的,也是10年代的,11到19則相應為第二個十年中的與10年代的,目前作為模糊概念,大家就是這樣用的),91到100年一般又稱為某世紀最後十年,或稱為世紀末,這都是習慣叫法,按第二個十年的解決方法去想就對了.
⑦ 歷史年份怎麼計算的
關於公元紀年的計算方法:
一、世紀
100年一個世紀,百位前面數值加1, 例:1069年(王安石開始變法),10+1=11,所以,公元11世紀; 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2+1=3,所以,公元前3世紀; 例: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0+1=1,所以,公元前1世紀; 例:公元9年(西漢結束),0+1=1,所以,公元1世紀。
二、年代
1.早期(初期):世紀頭二十年 例:20世紀早期,1900——1919年左右; 例:前594(魯國實行「初稅畝」),公元前6世紀早期。
2.上半期:世紀前50年 例:1800年——1850年左右,19世紀上半期。
3.中期:40——60年代 例: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19世紀中期。
4.後半期:世紀後50年代 例:1851年——1899年,18世紀後半期。如:公元20年—公元29年,為公元1世紀20年代;公元1980年—公元1989年則為公元20世紀80年代。20~29年稱為20年代,30~39年稱為30年代,……,90~99年稱為90年代。
三、計算涉及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與單純的計算公元前或公元後的時間有所不同,即必須在計算出的時間總數上減去一年,如計算公元前841年到1949年之間有多少年,正確的計算是841+1949-1=2789年,可以把這種演算法歸納成一個簡單公式「前後相加再減一」。
這里之所以要減出一年是因為公元紀年不設公元0年,不能按照數學上的正負數的概念來計算跨公元前後的時間。
(7)歷史如何算年代方法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的劃分:
1、中國近代史: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1919年五四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是古代史與近代史的分界點,標志著中國由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現代史:1919年-1949年
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近代史與現代史的分界點,這標志著中國的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為新民主主義革命。
3、中國當代史:1949年至今,也有將中國現代史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⑧ 歷史的年代怎麼算如:1900是多少年代
1900年是20世紀10年代,1900年-1999年都是20世紀。
想要知道一個年份是幾世紀幾年代,前兩位數字加1,就是所屬的世紀;第三位
數字加1,就是所屬的年代。例如:1657年就是17世紀60年代
如果年份是三位數,例如:342年。第一位數字加1,就是所屬的世紀;第二位數字加1,就是所屬的年代。那麼,342年就是4世紀50年代。
這是挺通俗的方法。
看得明白么,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