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練習書法臨帖時需要注意些什麼呢
所謂臨帖一般來說有兩種方式,一為臨,即對照著帖來寫,一為摹,即描紅的意思,後者多用於青少年,入門之用,這里要注意的是,摹寫切不可長時間的練習,有一些基本知識和認知後就要開始臨帖。我們講臨帖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將帖立起來進行臨,這樣的好處是看的比較全面,有人說平放在前面不也行嗎?是的,可以,但由於視線的問題,帖上的字,如果離的近就顯得大,遠就會小,這樣不利總體所得出的判斷。
在臨帖過程中要注重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注意選擇常用字進行練習,這主要得意於,凡是常用字,古人在這方面下的功夫最多,裡面的法則也就最多,規范的東西,特色的體現也就最多,所以要注重常用字的多臨習。二是要注意筆劃少的字要多臨習,越是筆劃少的字,書寫起來的難度就越大,掌握的尺度就困難,也是最能體現書法家筆意,神情的,所以寫好筆劃少的字就容易掌握總體篇幅的深度。三是要注意臨習帖上比較清楚的字,就是說帖上只要是清楚的字你就可以臨,不清楚的字,最好不要臨,這是因為,帖上的字大部分是拓來的,由於碑文的長時期風化磨損,有些字己變得漠糊不清,字的結構、筆意己發生了變化,這樣你再去臨寫就容易被誤導,產生出錯誤的筆劃來,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情況。
我們說在臨帖的過程中我們還應全身心的投入,一定要入靜,調整氣息,注意每一個的間架結構,筆勢走向,長短變化,筆劃特點,重點突破重要的字,舉一反三,是臨帖,第一就是要臨的象,先形似而後神似,否則就是錯誤,反復臨寫錯誤就是鞏固錯誤,這點也要切記。要先專而後博。
② 怎樣讀帖讀帖到底讀什麼
帖
拼 音 tiè tiě tiē
部 首 巾 筆 畫 8
釋義
[ tiè ]
學習寫字時摹仿的樣本:碑~。字~。畫~。
[ tiě ]
1.便條:字~兒。
2.邀請客人的紙片:~子。請~。
3.寫著生辰八字的紙片:庚~。換~。
4.量詞,用於配合起來的若干味湯葯:一~中葯。
[ tiē ]
1.妥適:妥~。安~。
2.順從,馴服:服~。俯首~耳。
3.姓。
③ 學書法的時候一定要多讀貼,為什麼要這樣做
讀帖是學習書法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經常提到臨帖,對於讀帖做得比較少,有些朋友甚至忽略了讀帖這一方法,而我的老師告訴我,要把臨帖和讀帖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讀帖和臨帖的時間要一樣。
其次,要讀一下這本字帖書寫的年代和背景了解一下作者所生活的時代,也可以了解一下作者那個時代的整體的書法氛圍,一個優秀的書法家,他的作品一定是要融於他所處的時代的,但同時,他的一些部分又會超越這個時代,這就是大師了。
④ 書法臨帖的方法及要求
書法臨習就是依照范帖進行書寫基礎訓練和作品欣賞,它是接受書法傳統,發展書法的必由之路。書法臨習的基本內容是書寫技法、書法形象作品精神。
臨習方法:
(1)讀帖
書法臨習應先動腦後動手,未臨摹之前,先要理解,這就需要讀帖。讀帖就是體會范帖的神韻,認識范帖,分析它的寫法,掌握它的基本特點和規律。
(2)摹帖
摹帖就是直接依託在范帖或其仿樣上書寫。常用的摹寫形成有四種。
仿影法:把透明的紙覆在范帖上,照著紙面上透過來的字影描摹。
描紅法:在印有紅色範字的紙上描摹
廓填法:也叫雙勾填墨法。就是把透明的書寫紙覆在范帖上,用硬筆沿字點畫的外沿精確勾畫,然後照空心字描摹。廓填法的好處是在勾勒過程中能加深對范帖點畫形態的認識。
豐肌法:就是把透明紙覆在范帖上,用硬筆在字的點畫中線上勾畫,然後看著字帖沿單線描摹。
(3)臨帖
臨帖就是把字帖放在一邊,憑觀察、理解和記憶書寫。常用的臨寫形式有四種。
對臨法:反范帖放在眼前對照著寫,可以寫得與範字一樣大,也可以放大或縮小。
背臨法:不看范帖,憑記憶書寫臨習過的字。
意臨法:不求局部點畫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對帖的大關繫上和神韻的把握上。
創臨法:運用對范帖點畫、結體、篇章和風格的認識、書寫范帖上沒有的字,或聯字成文,創作作品。
臨帖要求
字帖應放置於書案左上方。硯台放在右上方,練慣用紙正對自己,不能歪斜,書寫時紙可上下左右移動。 墨不可蘸得太飽,養成完後再蘸的習慣,不能寫一筆就蘸墨。
書法格式為從上到下豎寫,先右後左。 每天的臨帖時間應保證半小時以上,至少應寫三十字,節假日也不要間斷。如欲在書法上有所成就,這點時間是很不夠的。
初學可參照點畫運筆動作圖示,但千萬注意這只是為初學方便而提供的圖示。事實上點畫的運筆都是一氣呵成的,決不是簡單的機械動作的重復。因此,臨寫點畫既不能信手塗雅,也不能像木偶一樣動作僵化。一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在臨習中逐漸領悟筆法,否則一旦形成不良習慣,糾正起來就不容易了。
字的結構要經過長時間臨習才能掌據。應先看清楚字再下筆,盡量養成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的習慣,不能看一筆寫一筆。特別要注意第一筆起筆的位置。初學只要能把字工整地寫在格子中間就算達到目的了。
米字格是供臨習書法的界格紙,臨習時對照範本字形,掌握點畫位置,充分利用米字格,能幫助我們盡快掌握字的結構安排,為過渡到“背臨”奠定良好的基礎。
⑤ 怎麼臨摹字帖
1、臨帖是每一位學書法者不可缺少的功課。首先要弄明白臨帖是在臨什麼,臨帖就是學規矩,把練習的紙張放在字帖旁邊,根據字帖里字的外形和筆勢慢慢地對照在練習紙上進行書寫。
2、臨帖前,要學會看帖,看內容,看作者的書寫年代,甚至於作者在書寫時的心境。需要學習者做到「形在心中,意在筆先」,看的同時記住筆畫和結構的主要特徵。下筆臨寫時,才能心中有數,做到心手合一,達到理想的臨寫效果。
3、學習者要學會邊臨帖邊體會。每寫一遍應該與字帖對照,找出筆畫、結構好的方面和差距,下一遍臨寫時注意縮小差距,分析、改進寫得不像的字體與臨得不準的部位,力求字如法帖。經過多年的練習,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就能一筆到位,不再塗描。
4、由於楷書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字體,所以一般建議從楷書入手。楷書於隸書與行書之間,於上承接隸書,於下則便於我們掌握與楷書相近但技法更為復雜的行書。所以一通百通掌握好楷書就基本上能掌握毛筆書寫技巧,對學習其他書體(隸書,行書等)也大有幫助。
⑥ 初學硬筆書法怎樣 讀帖 臨帖
所謂讀帖就是看著帖上的字,琢磨每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如何起筆。落筆、收筆。
臨帖就是比照著字帖上的字,在另外一張紙上寫字。這種辦法容易學到字帖上的字的神,對間架結構來說要差一些。
想學間架結構,就要用摩的方式,就是拿一張比較薄的紙,直接放在要學習的字帖上,一筆一筆的描摹。
實際上如果你特別想學,可以採用空臨的方式,就是用手指或其他物品,按照每個字的字形,在空中比劃。這個適合於不能使用紙筆的場合,但也有走火入魔之嫌。
學習書法有幾點要注意:
1、拋掉原來的寫字習慣,嚴格按照所學習的字帖習字。
2、認真、仔細的臨寫,不能著急。
3、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4、眼高手低的時候一定要堅持住。
⑦ 書法教學中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讀帖能力
人們常說:「字是人的第二張臉面」。這是因為字寫得如何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學識、性格、氣質、風度等。《新課標》提出: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於小學生身心特徵來說,寫字不僅可以鞏固識字,字寫得正確端正,行款整齊,有一定的速度,有助於更好地完成各科作業,也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可在我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做寫字的習慣真是讓人擔心。有的書寫方法不當:有橫握著筆,有拳握著筆,有的一直握到筆尖處,有的又遠離筆尖。有的落筆太重,每字的一筆一畫都是那麼用力,彷彿是在刻字。有的落筆很輕,彷彿蜻蜓點水。有的坐姿不正:斜著坐的(擺出喝茶老人的姿勢),彎弓坐的(像上了年紀似的),有的手托下巴,(好像頭會掉下來似的。)那怎樣培養學生良好的寫字習慣呢?通過實踐,我摸索出下面幾個教學方法:
一、要培養學生正確坐姿及握筆的好習慣
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良好的寫字姿勢是基礎。小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危害不小,輕者影響寫字質量,養成不良習慣;重者影響生長發育、不利於身心健康。學生正處於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以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書寫,不僅有利於書寫的規范,也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首先把正確坐姿及握筆的要點編成順口溜如:「右手握筆背挺直,眼離書本約一尺,胸離桌子約一拳,手離筆尖約一寸。讓學生熟記成誦,並印發給家長,讓家長配合學校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其次於學生中出現的問題採取反復抓,抓反復,尤其應引導學生親自體驗,自悟問題的緣由,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過去抓學生的坐姿,握筆,只要求做到「三個一」,至於為什麼要「三個一」,學生就不得而知了,常常難以堅持,現在,我把工作做到細微處。先讓他們執筆寫字時靠近筆尖,學生立刻就會發現這樣執筆是看不見筆尖的,為了看到筆尖,身體就得往前傾,頭向左偏,時間久了,學生感到很不舒服。告訴學生這樣不僅人易疲勞,而且容易造成近視和脊柱彎曲。再讓學生手指離筆尖稍遠些,他們就能感到腰板可以挺直了,胸部就能與桌沿一拳的距離了。這樣,使學生在體驗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寫字姿勢。
另外,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讓家長不斷的提醒孩子,在寫作業、練字時都保持正確的寫作姿勢和握筆姿勢。這樣老師、家長、齊抓共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養學生寫好規範字的好習慣
要掌握千變萬化的書寫線條,離不開扎實的基本功。「學好規矩,循序漸進」。寫字技巧的學習離不開這條基本原則。如果把一個字看成是一部組合巧妙的「機器」的話,那麼,八個基本筆畫則是組成「機器」的「零件」。「零件」是否精確,直接關繫到「機器」是否能正常運轉。為此,寫字課中,對規范、漂亮的基本筆畫、筆畫的變化及漢字部首進行教學是重中之重。在課堂上,我把八種基本筆畫、部首寫法結合範字教給學生,讓學生反復練習,直到筆筆到位,各個象樣。學生有了這樣的基礎,就能學以致用,逐步寫成規范的正楷字。
三、培養學生認真讀貼的好習慣
讀帖是指臨摹者在寫前對字帖靜觀默察,細想體味,對範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筆先。在眾多正楷字帖中,一些著名硬筆書法家龐中華等的字帖都是很好的範本。而實際教學中,學生常常不讀貼,或對字帖稍作瀏覽,就匆匆下筆,以至顧此失彼,徒勞無功。要提高寫字教學的效率,就必須培養學生的讀貼能力和習慣。我們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臨筆畫,臨間架結構,臨行氣,臨章法等。如臨筆畫,引導學生觀察筆畫的位置,起筆和收筆的方圓,藏露,筆畫的長短、精細、俯仰、斜正、曲直等。讓學生養成「整體把握,細致觀察」的讀帖習慣。
四、培養學生「勤學苦練」的習慣
勤學苦練是古今書家的共同之處。如何讓學生做到這一點,我的做法是講故事,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愛聽故事是小孩的天性,自古至今有許多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練字的軼事趣聞。我在寫字課中有重點地介紹他們勤學苦練書法的事跡。如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為了洗筆方便,索性就到庭院的池塘邊去寫,在池塘邊洗筆。天長日久,那水塘里的水就變成黑的了,成了後人傳為美談的「墨池」。唐代書法家歐陽詢看到晉古碑,在碑前觀了三天才離去。這樣既教育學生學習他們勤學苦練的精神,又激發學生寫字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與自己的惰性做斗爭。我堅持識字、寫字有機結合,即教學生字時有機地進行寫字指導。當然,僅靠一周一節寫字課,學生是不可能把字寫好的。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個練字的計劃。確定每天練字的時間,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15分鍾練字,回家練15分鍾,並要求家長督促,真正落實「天天練」。因為有了老師的指導,家長的督促,學生進步更明顯了,興趣更濃了。
五、培養學生「提筆即是練字時」的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咱們天天為了實際需要而寫字,其實天天在練字」。我們常常見到的情形是:學生練字時是一種書寫,做作業時又是另一種書寫。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學生作業多,難以顧及書面質量;另一方面是學生沒有實現知識的遷移,沒有形成自覺寫字的習慣。為此,我在寫字課上,對學生反復強調,一定要將練字融入日常的各科作業之中,養成「提筆即是練字時」的意識。要有「提筆即是練字時」這種意識,就應該做到不管是什麼場合,不管什麼時間,只要提起筆來寫字,就要嚴格遵守正確的寫字姿勢。特別要抓緊日常各門作業這一練寫字的最好機會,和各科老師取得配合,共同督促學生的寫字姿勢,養成認真書寫的好習慣。
良好的寫字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也是磨練學生意志、性格、品質的過程。對此,教師一定要從嚴、從實、從點滴抓起,要抓住小學階段的最佳時期,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⑧ 怎麼樣才算是真的讀帖
何謂讀帖?怎樣讀帖
讀帖,是學書的一個重要方法。所說讀,並非出聲去讀,而是「觀」之意。即在臨帖之餘,或臨帖之前,詳觀和揣摩帖中字的點畫、用筆、結體和神韻等,將它們觀之入眼,銘記於心,然後去臨習。宋代黃庭堅雲:「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宋代姜夔在.《續書譜》中引用唐太宗的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於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這里所說「觀」、「諦觀」,即是讀帖的意思。
要將古人法帖學到手,要靠臨摹,而比臨摹更重要的一個環節則是讀帖。因為讀帖鍛煉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於眼,記於心,方能臨時出於手,顯於紙。如果眼觀不準,心記不住,手是難以表現出來的。不少學書者的經驗證明:臨不好帖的主要症結不在手上,而在眼上。有些人不讀帖,拿起帖即臨,有些人讀帖不認真,一看而過。眼未看清帖字的精微,手必然臨不好其形神。初學者對此應特別予以重
視。
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強調:「察之者尚精」。讀帖務求精細周到。首先,要仔細揣摩帖字的用筆方法,對點、橫、豎、鉤、撇、捺等逐一進行分析,看它用的是藏鋒還是露鋒,是圓筆還是方筆,是折筆還是轉筆,是明折還是暗折,等等。然後,研究字的形體結構特徵,如筆畫的粗細、長短、大小、高低、斜正、收放、爭讓以及結體松緊、取勢縱橫,還要分析帖字的布局和神情、意態等。對這些都了解和掌握了,臨帖就比較有把握了。當然,對初學者來說,讀帖並不是一「讀」就懂,「讀」後也不一定立即奏效。它有一個養成習慣和逐步提高的過程,而且應將讀帖與臨帖緊密結合起來,讀後臨,臨後讀,兩者配合,逐步深化,正如清代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所說:「擬進一分,則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既精而察益精。」
⑨ 寫毛筆字讀帖的步驟
說到「讀帖」,古人有古人的說法,今人有今人的說法。時過境遷,各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我只是僅就我這個業余書法愛好者是怎樣「讀帖」的,說出來供同我一樣條件的書友學習時參考。首先是選帖。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墨寶」,字體不一,章法不一,千姿百態,各有千秋。一踏進「書法殿堂」,真有點頭暈目眩,不知東西南北的感覺。我覺得:你如果是初入門,而且是自學,那在學習「中國書法史」的同時,你就應該隨著歷史的發展進展,對不同時代、不同的書家、不同書體的帖,都要有個基本全面的了解。第二步,當你選擇准備主學什麼書體後,再著重去選擇什麼帖。當你選准了帖後,則進入了如何讀帖的階段。我在開始學書法時,選擇的是墨皇本《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和《唐摹蘭亭序三種》兩個帖。選好帖後,我首先把這兩個帖本用復印機進行了加工。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掛到牆上,坐在一米開外,能欣賞的程度就行了。再就是縮小,把這兩個帖本縮小到能時刻隨身帶著走,到哪裡都方便拿出來看的程度。這樣,就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可以很方便的「讀帖」了。古人講:學習要用「三餘」。我呢,則效法行之。一是早上入廁,坐在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勤車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個多小時。中午午飯後,有半小時休息時間。我就抓緊看。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裡沒客人了。就是我最幸福的時刻了。坐在書房裡,把大帖掛出來去看。那種「美」是語言無法形容的。那時的我,可以說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啊!看帖、讀帖,不能不動腦,更不能不動手。動腦,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專業術語里講的「形質」,在帖上,點畫、結構、章法,都是看得到的。對於「字」,看它提按、頓挫、疾徐、藏露、方圓的用筆技巧。著重要體會書家的「筆力」。古人對此又叫「骨力」或「骨氣」。但是,「三餘」動手在宣紙上「臨」有困難,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著畫。體會每個字的用筆。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首尾相應,上下承接,左右顧盼,遞相映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