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管理自己
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彼得德魯克---自我管理
《哈佛商業評論》2005年1月
我們活在最有機會的時代:只要有抱負、有才智,不論出身,都能在自己選擇的事業領域登上巔峰。
不過,責任也跟著機會而來。
現在,企業不會過問員工的職場生涯;身為知識工作者,必須當自己的老闆。
你必須自行決定要在何處安身立命。
知道何時該換跑道,讓自己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職場生涯中,都努力投入工作,保持生產力。
要做好這些事情,你必須深刻了解自己:
不僅要認清自己的長、短處,也要知道自己如何學習、如何與別人共事、價值觀為何、
在哪裡能做出最大貢獻。
因為唯有善用自己所長,才能真正達到卓越的境界。
歷史上成就不凡的人物,如拿破崙、達文西、莫扎特之類的人物,都很懂得自我管理,也因此才能有偉大的成就。不過在大家眼中,他們畢竟屬於罕見的非凡人物,才華與成就都非比尋常,凡夫俗子自認無法企及。但現在,大多數人也必須像那些非凡人物一樣學習自我管理,即使天資平庸的人也應該如此。我們必須懂得如何開發自我,把自己放在能作最大貢獻的位置。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們必須保持警覺與專注的心態,也就是說,知道怎樣轉換自己的工作,還有何時轉換。
第1問:我的長處是……
大多數人都自認了解自己的長處,結果往往是誤解。自認了解自己短處的人更多,但也多半是誤解。問題是,唯有發揮長處,才會有優秀的表現,靠短外不可能展現績效,若是靠自己一竊不通的項目,更不可能成功。
從前,一般人幾乎沒有必要了解自己有什麼長處,因為在出生時,每個人的地位與職業就已經註定。農民的兒子還是農民,工匠的女兒將來也是會嫁給工匠。不過現代人可以選擇,所以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長處,才能找到發揮的空間。
發現自己長處的唯一方法,就是進行回饋分析。每當你作了重大決策或行動時,記下你預期會發生的情況,等9到12個月後,再把實際結果與你原先的預測相對比。我用這個方法已經有15到20年了,每次結果都出乎我意料之外。例如,經由回饋分析,我才了解自己對技術型人員,無論是工程師、會計師或市場研究員,都只憑直覺就能了解他們,這點令我大感意外,我還發現,我和通才型人士之間缺乏共鳴。
回饋分析絕對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14世紀,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日耳曼神學家就發現了這種方法;大約150年後,約翰.喀爾文與羅耀拉的依納爵也採用這種分析方法,各自教導信徒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追求績效與成果,因此他們各自創立的喀爾文教派與耶穌會,都在三十年內,成為歐洲勢力最大的教會組織。
只要持之以恆,你可以藉由這個簡單的方法,在短短兩、三年內了解自己的長處是什麼,而這是你最應該知道的要事。回饋分析可以顯示,你因為做了或沒做哪些事情,因此無法充分發揮所長、獲得最大效益。它也可以告訴你,哪些領域你並不擅長,哪些領域你毫無天分,根本做不來。
我們活在最有機會的時代:只要有抱負、有才智,不論出身,都能在自己選擇的事業領域登上巔峰。
不過,責任也跟著機會而來。
現在,企業不會過問員工的職場生涯;身為知識工作者,必須當自己的老闆。
你必須自行決定要在何處安身立命。
知道何時該換跑道,讓自己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職場生涯中,都努力投入工作,保持生產力。
要做好這些事情,你必須深刻了解自己:
不僅要認清自己的長、短處,也要知道自己如何學習、如何與別人共事、價值觀為何、
在哪裡能做出最大貢獻。
因為唯有善用自己所長,才能真正達到卓越的境界。
歷史上成就不凡的人物,如拿破崙、達文西、莫扎特之類的人物,都很懂得自我管理,也因此才能有偉大的成就。不過在大家眼中,他們畢竟屬於罕見的非凡人物,才華與成就都非比尋常,凡夫俗子自認無法企及。但現在,大多數人也必須像那些非凡人物一樣學習自我管理,即使天資平庸的人也應該如此。我們必須懂得如何開發自我,把自己放在能作最大貢獻的位置。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們必須保持警覺與專注的心態,也就是說,知道怎樣轉換自己的工作,還有何時轉換。
第1問:我的長處是……
大多數人都自認了解自己的長處,結果往往是誤解。自認了解自己短處的人更多,但也多半是誤解。問題是,唯有發揮長處,才會有優秀的表現,靠短外不可能展現績效,若是靠自己一竊不通的項目,更不可能成功。
從前,一般人幾乎沒有必要了解自己有什麼長處,因為在出生時,每個人的地位與職業就已經註定。農民的兒子還是農民,工匠的女兒將來也是會嫁給工匠。不過現代人可以選擇,所以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長處,才能找到發揮的空間。
發現自己長處的唯一方法,就是進行回饋分析。每當你作了重大決策或行動時,記下你預期會發生的情況,等9到12個月後,再把實際結果與你原先的預測相對比。我用這個方法已經有15到20年了,每次結果都出乎我意料之外。例如,經由回饋分析,我才了解自己對技術型人員,無論是工程師、會計師或市場研究員,都只憑直覺就能了解他們,這點令我大感意外,我還發現,我和通才型人士之間缺乏共鳴。
回饋分析絕對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14世紀,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日耳曼神學家就發現了這種方法;大約150年後,約翰.喀爾文與羅耀拉的依納爵也採用這種分析方法,各自教導信徒使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追求績效與成果,因此他們各自創立的喀爾文教派與耶穌會,都在三十年內,成為歐洲勢力最大的教會組織。
只要持之以恆,你可以藉由這個簡單的方法,在短短兩、三年內了解自己的長處是什麼,而這是你最應該知道的要事。回饋分析可以顯示,你因為做了或沒做哪些事情,因此無法充分發揮所長、獲得最大效益。它也可以告訴你,哪些領域你並不擅長,哪些領域你毫無天分,根本做不來。
三個行動:
做過回饋分析後,接下來就可以採取一些行動。首先,就是專注發揮所長,把精力放在能產生效果的地方。
其次,努力強化自己的長處。回饋分析可以讓你很快知道,自己需要改善或學習的技能有哪些,哪方面的知識有待充實,這些通常都可以補救。數學家是天生的,但每個人都能學會三角函數。
第三,找出自己在哪些方面犯了「知識的傲慢」的毛病,因為這種無知心態而無法發揮能力,你必須改正這個毛病。
有太多的人,尤其是專精某一個領域的人,對其他領域的知識往往不屑一顧,或認為有聰明的頭腦就夠了,不需要知識。例如,一流的工程師對自己不懂人情世故,往往自鳴得意,還認為涉及「人」的事情往往沒有條理可言,不適合優秀工程師的腦袋,。而人力資源的專業人士,也常常對自己不懂初級會計或計量方法引以為傲,其實這處以無知為傲的心態,會讓自己走向失敗,應該要努力吸引能讓自己充分發揮所長的技術與知識。
改掉壞習慣:
同樣重要的是,要改掉自己的壞習慣,也就是因為你做了或沒做一些事而有損成果與績效。由回饋分析,可以很快覺察到這些習慣。例如,有一位規劃人員可能發現,自己訂的完美計劃失敗,是因為無法貫徹到底,他和許多聰明人一樣,以為觀念的力量足以移山;但移山得靠推土機,觀念只能指示推土機往哪裡挖。他應該認清,計劃制定完成,並不表示工作就此結束。他還得去找執行計劃的人,向他們解釋內容,還必須在執行期間機動調整與修正。最後,他必須決定何時停止推動計劃。
如果問題出在沒有禮貌,回饋分析也可以反映出來。禮貌是組織的潤滑劑。兩個移動的物體接觸時,必然會產生磨擦,不論人或物體都不例外,這是自然法則。禮貌有時只是簡單說聲「請」和「謝謝」,叫得出對方的名字,或是問候對方的家人;有禮貌作潤滑劑,兩個人不論是否互有好感,都可以共事。可惜聰明人往往不懂這一點,聰明的年輕人尤其不懂。如果回饋分析顯示,某人的表現很好,不過一旦需要與別人合作,就一再敗事,那問題可能出在他對人沒有禮貌。
拿自己的預測和實際結果相比,就可以看出哪些事你不要去做。在很多領域,我們都欠缺天賦或才能,甚至連普通水準也很難達到。我們不該擔任這些領域的工作、職務或任務,知識工作者尤其應該謹記這一點。我們應該盡量避免把精力浪費在改善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因為,從無法勝任進步到普通水準需要耗費的精力,遠多於從一流水準進步到卓越。可是大多數人,尤其是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努力想讓無法勝任的人進步到普通水準。其實,我們應該把精力、資源與時間用來協助勝任的人,提升為績效卓越的明星。
第2問:怎麼把事情做好?
說也奇怪,很少人了解自己是怎麼完成事情的。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不同的人用不同方式做事,表現也不同。太多人用不適合自己的方式工作,也幾乎註定不會有好表現。對知識工作者來說,「我怎麼做才會有好表現」可能比「我的長處是什麼」更重要。
人人各有所長,同樣地,把事情做好,各人也有各人的獨特方式,這與人格特質有關。不論人格特質是先天或後天培養的,早在你開始工作之前,人格就已經形成了。因此一個人怎麼做事,其實已經定型了,就和一個人天生擅長或不擅長什麼事一樣。做事的方式或許可以稍加調整,改變起來也絕對不容易。唯有做自己擅長的事,才會有傑出的成就,同樣地,唯有以自己最能發揮的方式做事,才會成功。
下列幾項人格特質,往往就決定了一個人怎麼把事情做好。
人格特質1——我是閱讀者或聆聽者?
首先,要分辨自己是閱讀者或聆聽者。極少人知道有這種區別,也不曉得很少人能兼具兩者,而了解自己屬於哪一項人的就更少了。不過從以下一些例子可以看出,要是缺乏這方面的認識,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二次大戰時,歐洲戰場聯軍最高統帥杜懷特.大衛.艾森豪堪稱媒體寵兒,他的記者會以風格獨具著稱:不論記者提出什麼問題,杜懷特.大衛.艾森豪都能全盤掌控,以優雅圓潤的措詞,用兩、三句話就清楚描述某種狀況或解釋某項政策。十年後他擔任美國總統時,當年對他仰慕有加的同一批記者,卻公開對他表示不屑。他們抱怨,艾森豪總是不正面回答問題,反而沒完沒了地談些不相乾的話題。他們也喜歡調侃他的答復前後矛盾。不合文法,簡直是謀殺純正的英語。
杜懷特.大衛.艾森豪顯然不知道自己是閱讀者,而非聆聽者。他擔任聯軍最高統帥時,幕僚要求記者必須在每次記者會召開前至少半小時,先以書面提交問題;更何況,他那時掌控全局。他擔任總統之後的情況不同,他之前的兩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哈利.杜魯門都屬於聆聽者,而且他們也很清楚自己是聆聽者,面對自己發問的記者會游刃有餘。杜懷特.大衛.艾森豪或許認為自己應該承襲前兩任總統的作風,結果卻連記者提的問題也沒有聽進去。
不過,論起聽不懂別人的話,艾森豪還不算是最差的,幾年後,林登.詹森出任總統,表現非常糟糕,主要歸於他不了解自己是個聆聽者。
他的前任約翰.甘西迪屬於閱讀者,手下有一批高明的作家擔任他的文職,他們奉命先提出書面意見,然後才與總統當面討論。詹森留下這些人擔任幕僚,他們也就照寫不誤,但詹森顯然完全不了解他們寫的東西。他擔任參議員時,一直表現得很優異,畢竟,國會議員必須是聆聽者。
很少有聆聽者能變成好的閱讀者,反之亦然。聆聽者如果想變成閱讀者,就會落得和詹森一樣的下場,也難逃和艾森豪相同的命運,不會有什麼表現或成就。
人格特質2——我是怎麼學習的?
要知道自己怎麼做才會有好表現,第二件事就是必須了解自己如何學習。
許多一流的作家,例如溫斯頓.邱吉爾,在學校的表現都很差,他們記憶中的學校生活,完全只有折磨。不過,他們的同學對學校的回憶,多半都不像他們那麼痛苦,就算不很喜歡學校生活,頂多也只是覺得無聊而已。原因就出在作家的學習通常不是經由聽與讀,而是透過書寫。但學校不容許他們用這種方式學習,所以他們的成績很差。
一般學校的基本假設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一種,而且人人適用。但那些學習方式不同於一般人的學生,被迫按照學校教的方式來學習,真是苦不堪言。
其實,學習方式可能有六種之多:有些人透過書寫來學習,如邱吉爾。有些人是靠寫下大量筆記來學習,像貝多芬留下許多筆記本,卻表示自己作曲時從未翻閱這些資料。據說有人問他,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記下那些東西?他的回答是:「如果不立刻寫下來,我很快就會忘記,可是寫到筆記本上,我就永遠不會忘記,而且事後也不需要再查看。」另外,有些人由做中學,有些人則靠聆聽自己談話來學習。
我認識的一位執行長,就是屬於靠談話學習的例子。他把業績平平的小型家庭企業,改造為業界龍頭。他習慣每周一次召集所有高階主管到辦公室里,聽他滔滔不絕談上兩、三個小時。他會提出一些政策面的議題,然後,針對每一個議題各列舉三個不同論點。他很少咨詢部屬的意見,也不要他們提出問題,他只是需要聽眾來聽他談話罷了。他就是這么學習的。這個例子相當極端,但是從談話中學習絕不是什麼罕見的方法。成功的訴訟律師和許多診斷醫師都是如此。
在各種了解自我的重要事項中,最容易的就是了解自己怎麼學習,當我問別人:「你是怎麼學習的?」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可是如果再問:「你會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嗎?」就很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才是有好績效的關鍵;或者反過來來說,如果不根據這方面的認識來行動,就難有好表現。
人格特質3——我善於合作或單打獨斗?
我是閱讀者或聆聽者?我是怎麼學習的?這些是一開始就該問的問題。可是要問的問題絕不只這些。為了有效地自我管理,你還必須問:我善於和別人合作,還是適合單打獨斗?如果確認自己善於和別人合作,還必須再問:我以什麼關系和別人合作?
有些人擔任部屬時表現得最好,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偉大軍事英雄喬治.巴頓將軍,就是擔任美軍部隊最高指揮官,但在他受推薦擔任獨立指揮之責時,美國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卻說:「巴頓是美軍有史以來最好的部屬,但可能會是最差的指揮官。」馬歇爾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有識人之明的。
有些人在團隊內表現很好,有些人則在獨立作業時最有成效。有些人特別擅長擔任教練與指導者,有些人就是無法勝任指導者的工作。
人格特質4——我適合作決策或當顧問?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我適合當決策者還是顧問?很多人擔任顧問時表現傑出,卻無法承受作決策的負擔與壓力。還有很多人需要顧問來強迫自己思考,然後他們就能以此制定決策,並且充滿自信、迅速勇敢地執行。
順便一提,組織里第二號人物晉升為最高領導人時,往往無法勝任,這也是原因之一。決策者最適合擔任最高職位。強勢決策者經常指派了信任的人坐第二把交椅,擔任自己的顧問。這位第二號人物往往表現突出,可是一坐上第一把交椅,表現就完全走樣。他們雖然知道該作途徑決策,但就是無法承擔真正作決策的責任。
其他該問的重要問題還包括:我在壓力下表現良好,或是需要組織架構分明、可預測的環境?我在大機構或小機構表現得比較好?很少有人在各種環境下都能有良好的績效。我就會看到不少在大機構中非常成功的人士,換到較小的機構後表現非常差勁,反之亦然。
最後,我還要再重復一次:別想改變自己,這是很難做到的,你應該努力改善自己的做事方法,同時,盡量不要接下自己做不來或做不好的工作。
第3問:我的價值觀……?
為了管理自我,你最後還得問:我的價值觀是什麼?這並不是道德問題,因為關於道德,人人都適用同樣的准則,而且檢驗方法很簡單,我稱為「鏡子檢驗。」
20世紀初,各個強權國家中最受尊重的外交官,非德國駐英大使莫屬。他足堪大任,如果沒當上德國總理,至少也會成為外交部長。可是,他突然在1906年辭職,不願意主持外交使節團為英國愛德華七世所辦的宴會。這位國王是有名的好色之徒,而且明白表示希望宴會照他喜歡的方式舉行。據說這位德國大使說:「我可不希望早上刮鬍子時,在鏡子里看到一個皮條客」。
這就是「鏡子檢驗。」道德要求你自問:我希望早上在鏡子里看到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某一個組織或場合里合乎道德的行為,在其他組織里也是合乎道德的。但道德只是價值系統的一部分,尤其只是組織價值系統的一部分。
如果組織的價值系統讓你無法接受,或者不符合你個人的價值觀,在那裡工作,勢必會讓你感到挫折而難有表現。
有位很成功的人力資源主管,在公司被另一家大公司收購後獲得晉升,負責她最擅長的工作,包括選拔人才出任要職。她深信,應該先確認內部沒有合適人選任這些要職,才考慮向外選才。可是公司卻認為應該以外部人才為優先,好引進新血。當然,這兩種策略各有利弊,根據我的經驗,比較適當的做法是雙管齊下,內外各選一些人才。不過問題是,兩者在本質上相互矛盾,不是政策上的,而是價值觀的矛盾。這兩種做法的觀點截然不同,無論就組織與員工的關系、組織對員工及前途應負的責任,以及員工對企業最重要的貢獻是什麼,兩種觀點的看法都不一樣。經過幾年的掙扎,這位主管辭職了,金錢損失頗為可觀,但她的價值觀就是與公司格格不入。
同樣地,葯廠為求績效,應該持續進行小幅度改良,或是砸重金尋求高風險、但不常發現的「突破」?如何抉擇,基本上並非經濟問題,因為兩種策略最後的結果可能大同小異。這終究還是兩種價值觀關系的沖突,也就是葯廠究竟認為,應該致力協助醫師改良既有做法,或是要追求科學上的新發現。
企業應該追求短期成果或著重長期發展,同樣也是價值觀的問題。財務分析師認為,企業應該可以兩者兼顧,而成功的企業人士對此有更深的了解。當然,每家公司都必須有短期績效,但短期績效與長期成長之間有沖突時,各家公司會決定本身的優先順序。基本上,這並不是經濟面的分歧,而是價值觀的沖突,各企業對於企業功能與管理職責各有不同看法。
2. 怎麼分清是自己能力不行還是被職場 PUA 了
主要看你自己的情緒是否整日陷在無法自拔的狀態里。職場PUA往往是一整套的思想控制你,所以不是一件事,一句話,你遇到這樣的職場上司或者同事,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而這在這個正常人那裡,幾乎是不可能的,誰無缺點,誰又會一無是處呢,這時候可能就是遇到職場PUA了,要注意遠離這樣的人。
另外還要分析,這個人對你如此,還是所有人都對你如此。如果能力不行,同事那裡得到的反饋都是差不多的,如果其他都還好,就那一個同事或者上司覺得你不行,也有可能是上司PUA,遠離就不說了,辭職都是有必要的。
還有就是,這個人有沒有對你除了工作外的行為進行干涉。如果是職場PUA,除了工作,他甚至對你的個人行為都指指點點,各種侮辱你的語言都會有意無意帶出來,所以,職場一定慎之又慎,能力不斷提高同事,也提高自己的識人之心,高度警惕,不要被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了才好。
3. 那幾個步驟教你認清自己臉型
那幾個步驟教你認清自己臉型
那幾個步驟教你認清自己臉型?很多人為自己是什麼臉型不了解,知道了是什麼臉型那麼不管在化妝,發型或是在衣著上採取相應的搭配會起到不一樣的美感哦。下面我小姐姐就帶你認識一下吧!
第一步:找出臉部最寬的部位
如果各部位比較平均:前額、顴骨和臉頰這三個部分都差不多寬,那麼你的臉型應歸於方型、圓形或08:522012-5-25者橢圓形。可以點擊下一頁跳到第二步啦。
如果最寬的部分是前:前額最寬,往下臉頰漸漸變窄,那麼你的臉型就是心型,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倒三角。
如果最寬的部位是顴骨:那麼這類臉型歸於鑽石型臉型。
如果下顎最寬:那麼臉型是屬於三角形,也叫做梨形。
第二步:識別下巴的形狀
如果是圓形下巴:圓臉和橢圓臉的下巴圓潤。
如果是方形下巴。下巴線條較硬,那麼你的臉型就是方型。臉頰向下雖然是逐漸變尖,但線條趨緩或者顯的較平,也是方型臉。不過,鑽石型和倒三角的臉型也同樣可能出現較方的下巴。
如果是尖下巴:若臉型從臉頰開始到下巴很明顯的變尖,那麼可以直接歸於心型。
第三步:臉的長寬比
如果長寬比比較平均:許多臉型的長度都比寬度稍長。假如,在眼睛下方畫一條水平的線(即與雙耳的'水平線平行),然後在臉部中間畫另一條垂直的線(從前額的頂部通過鼻子到下巴)。你會發現這兩條呈十字交叉的線,其長寬比為1(寬度):1.5(長度)。這個比例反映了大部分臉型的特點。
如果臉長度較短:這個十字的長寬比為1:1,那麼臉型應為圓形。
如果臉長度較長:這個十字的下半部分比較長,那麼你的臉型就是橢圓形。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臉型(除了圓臉,因其測試結果和其他臉型都不同),根據不同的人的測量方式,都有可能被認為是橢圓形。例如,一個橢圓形較方的臉型,會被認為是方臉。
1、將自己的頭發全部撂到後面,露出整個臉來,尤其是需要露出發際線。然後,用一張白紙,記錄下額頭寬度、顴骨寬度和下頜寬度。額頭寬度就是左右發際轉折處之間的距離;顴骨寬度就是左右顴骨最高點之間的距離,也就是兩頰最寬處兩點的連線;下頜寬度其實就是兩腮的最寬處。下面根據自己記錄的數據比較就可以輕松判斷自己的臉型了。
2、菱型臉
菱形臉的前額和下頜寬度比較小,而頰骨是比較寬,那你就是屬於菱形臉。菱形臉適合留中分發型,這樣可以適當遮蓋寬大的顴骨,起到廋臉型的效果;或者在紮起頭發的情況下,在臉頰兩側留兩撮波浪形的劉海,也可以起到很好的遮臉效果,還能顯出甜美的個性。
3、矩形臉
矩形臉的特徵是臉長大於臉寬。臉頰輪廓呈現長而直的形態。前額高,下巴長 。矩形臉的人可以選擇37偏分頭,這樣可以增加臉寬並縮短臉長;另外也可以留齊肩發,將頭發燙成蓬鬆的卷發,適當留一些劉海,都可以很好修飾臉型。
4、圓形臉
圓形臉的臉長度與臉寬度基本相等,臉部看起來圓潤飽滿。圓臉的人,發型可以採用6:4的偏分發型,這樣可以使臉型看上去顯得窄一些。也可以選擇剪厚劉海,頭發燙成微卷的波浪形,這種錯覺與調和的效果,能使圓臉的妹子看起來更加的甜美。
5、方形臉(國字臉)
方臉的特徵是前額較寬,下頜很寬且顴骨稜角分明,臉部輪廓十分明顯。方臉人群千萬不要嘗試中分發型或者全臉顯露的發型,會顯得臉更方,可以考慮大卷發,碎劉海,緩和方臉臉型堅硬的輪廓線。
6、橢圓形臉(鵝蛋臉)
鵝蛋臉的臉寬約為臉長的一半,前額與下頜的寬度幾乎相同,線條弧度流暢,整體輪廓均勻。鵝蛋臉被人認為是最為完美的臉型,幾乎可以hold住任何的發現,所以鵝蛋臉的妹子隨意變換你的發型吧,完全不用擔心不好看
4. 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
一、找准方向--找准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
這是避免盲目轉行最重要的一條。要先行挖掘自己的職業氣質、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結構等方面的因素,找到自己的職業潛力集中在哪個領域,只有找准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發掘自己的潛力。[分享]教你少走彎路的十條忠告
二、看清行業--看清目標行業的發展趨勢
主動、全方位地了解目標行業現狀和前景,畢竟朝陽行業才更有前途,也能給你這位新人更多的機會。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不能僅僅靠報紙或者雜志介紹,比較理想的做法是向目前已在該行業供職的朋友打聽,以便獲得可靠消息,打聽的內容包括升遷制度、薪資狀況等各個方面,多多益善。
三、剖析自我--認清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假如不能准確地為自己定位,不清楚自己強項弱項,只是盲目跟風或跟著感覺走是絕對不行的。要掂量一下自己的職業含金量,我的優勢在哪裡?這些優勢是否足以幫助我在新的行業站穩腳跟?我的弱點在哪裡?有什麼方法可以盡快提升?和上司「犯沖」怎麼辦?
四、尋找匹配--看自己與新行業是否匹配
在自己與新行業之間尋求共同點,一般來說,知識技能、客戶群、工作內容三方面中有一方面有共同點就也就等於有了轉行的基礎,比如原本是做銷售職位的,從日用品改行做醫療器械,雖然行業變動了,但工作內容相似,就比較好上手;或者,自己的專長、興趣與目標行業有一定的關聯性,也是轉行的基礎。
五、找到入口--找到最佳的轉型切入點
確定要轉行之後,還要找到一個切入點,這是決定你能否走穩走對轉行第一步的關鍵。找准切入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你對新行業、新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有足夠的掌握,對新行業產品信息有充分的了解,還要懂得使用高效、專業的求職方法,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揭秘房地產公司「魔鬼培訓」招聘騙局
六、果斷行動--當機立斷採取行動
在原有領域走得越遠,轉行的難度也就越大。一旦確定了必須轉行,那就不要再猶豫,因為等待、觀望的時間越長,付出的代價也就越大。這個時候,建議不妨可以換個角度思考問題,把這一切都看作是投資,你並不是在換工作,而是在對一新領域進行投資,捷足先登者自然收益越大。
七、卧薪嘗膽--適應期避免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得不償失。轉行不同於跳槽,跳槽可以為新企業在短時間內創造價值,而轉行的人往往需要一段的適應期,卧薪嘗膽,而缺少耐心、沒有放平心態就使許多轉行者半途而廢。
轉行就像另選樹干,有一個退下來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收入的減少和職位的降低在所難免,但只要方向正確,這一現象只是暫時的,超越舊有職位與薪水也只是時間問題。反之,如果半途而廢,其代價也是慘痛的,即使想要再轉回原行業,是否還有空缺或獲得原來的報酬和地位就很難講了。
5. 職場如賽場,步入中年的人如何應對下半場
人到中年,教你如何面對職場"下半場"
職場35歲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你有大把的機會對未來做規劃,不斷調整人生方向。而到35歲,你差不多就過了「待價而沽」的年紀,沒有資格再異想天開,你只能從不斷地交易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個年紀,最重要的是認清自己。本文從三個方面切入,助你緩解職場危機,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職場如賽場。上半場靠體力,下半場靠耐力。
35歲,是個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年紀。論體力和精力,你比不上年輕人;論資歷和定力,你比不上年長的人。
不信你隨便上哪個公司轉一圈,都會感受到一種「空心現象」:
幾個四五十歲的高層,帶著一群二十郎當歲的小毛頭,你不禁會想,那些30多歲的「新中年」都跑哪兒去了?
其實,他們從未刻意躲藏,只不過相較而言,有些人迫不得已的早早「退居二線」。
「人這一輩子沒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絕倫。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當你覺得收入不如別人時,不要隨便和別人攀比,因為你永遠不可能知道別人在獲得收入的背後付出了什麼,同理,當我們生活不如別人時,亦無需格外羨慕,因為我們的生活質量是自己通過努力創造來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生活不夠好說明你的努力還不夠。其實,我們只要堅持就好,堅持3天容易,難的是始終堅持!
WANG QI BAO WEN
6. 怎麼才能完全的認知自己
要想客觀的認識自己,首先就要承認自己的不完美,而這種不完美,並不意味著沒有希望,只是我們生物多樣性中的一部分,可能你有殘疾,或者閱讀障礙,還可能天生就害怕某種花粉,這意味著,在某些單項上,你可能永遠落在了別人的後面。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木桶理論,老師說,人就像一個桶,桶里所容納的知識多少,取決於你最短的那塊板,所以我們拼了命想把他補齊,結果卻往往並不如意,因為現實告訴我們,並不是所有缺陷都是可以通過努力克服的,而對於這些天生的短板,去彌補他,是事倍功半,人生是短暫而有限的,把所有力量都投入到彌補缺陷上去,一旦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就會對自己徹底喪失信心,不斷貶低自己的價值。
7. 怎樣才能在職場中正確的評估自己
你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嗎?你知道自己工作的極限在哪裡嗎?是否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擅長方向優勢領域,只是以一種最隨便的態度生活在職場里,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卻從來沒有得到相應的成果,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方向在哪裡?
一個人的價值並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你進入了這一個崗位之後通過你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學習,慢慢提升起來的,只要穩步的做到的這一切,你的個人價值是一定會得到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