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胡的特徵
高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巴彥保力格、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高音四胡傳統樂曲有:《八音》、《花腰調》、《荷英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恩吉婭》、《阿斯爾》、《趕路》等,創編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調》、《阿斯爾十二調》、《東蒙民歌聯奏》、《歡樂的草原》、《白駿馬》、《牧馬青年》和《馴馬手》等。
中音四胡
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圓筒形,用薄黃銅板卷焊而成,筒長16厘米、直徑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筒口外用銅箍緊固,筒後端敞口,口內設銅制邊框。琴頭琴桿用一整塊紅木或柴檀木製作,全長9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張有四條絲弦或銅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68厘米。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均與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有兩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可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演唱等說唱音樂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中音樂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並與高音四胡、馬頭琴、三弦、火不思等樂器合奏。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等。中音四胡獨奏曲目與高音四胡相同,改編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爾》、《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低音四胡
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大四胡和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牧區的低音四胡,為便於在馬上攜帶,琴體可以裝拆成幾個部分,即一個琴筒、兩截琴桿、弦軸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內腔而成圓筒形,筒長30厘米、直徑15厘米~20 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馬皮或牛犢皮為面,筒後端敞口。嗣後琴筒又用硬木製成圓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桿木製,多為兩截,全長110厘米,張四條腸衣弦、絲弦或銅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桿,兩端系以馬尾而成,弓長85厘米。主要流行於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和興安盟等地。主要用於蒙古族說唱好來寶和蒙古族演唱。
半農半牧地區的低音四胡,琴筒多用竹材或硬木板製作,呈圓筒形或八方形,筒長25厘米、直徑(或對角)14厘米。琴桿硬木製,桿長108厘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和歌舞伴奏。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制琴師張純華等,改革製成復音筒四胡,並將低音四胡的形制統一。琴筒呈八方形,筒身由內、外兩層組成,每層都由八塊長方形硬木板條拼合膠粘而成。筒長20厘米、直徑(對角)11.5厘米。琴桿由上下兩截接合而成,全長105厘米,在介面處包有5厘米長銅皮。弦軸長20厘米,琴馬竹或木製,張絲弦或鋼絲弦,細竹系馬尾為弓,弓長61厘米,弓桿中部包有長10厘米銅皮,弓根部裝獸骨或木製旋鈕。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說唱、歌舞伴奏。
演奏低音四胡時,將琴筒置於左腿根部,琴頭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用於伴奏時,常用五度關系定弦為:G、G、d、d,音域G—g1,有兩個八度。主要用左手食指、無名指第二關節處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還不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來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顫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並用弓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襯托曲調的熱烈氣氛。用於獨奏或器樂合奏時,定弦提高五度,常定弦為:d、d、a、a,音域d—d2,有兩個八度。除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彈撥裡弦配合右手弓桿敲擊琴筒,也經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輕彈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彈弦,這些都是四胡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發音圓潤優美,音色渾厚深沉,是蒙古族說唱音樂、民族器樂合奏、伴奏中的重要低音拉弦樂器。 彝族四胡,彝族弓拉弦鳴樂器。較漢族、蒙古族四胡體積小,音色脆亮。流行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永仁等地。
外形與京胡相似,琴筒為圓筒形,多使用一截兩端通透的毛竹筒製成,筒長11.5厘米、直徑6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或蟒皮為面,筒後端敞口。琴桿竹製,當地多採用鳳尾竹製作,全長60厘米。琴頭平頂無飾,上端等距橫置四軸。弦軸木製,圓錐形,軸長13厘米,軸柄外表刻有直條瓣紋。琴桿中部設有絲弦千斤,皮面中央置有木或竹製橋形琴馬。張四 條絲弦。琴弓用金竹製作弓桿,彎度較大,兩端拴以兩束馬尾為弓毛,弓長52厘米。
演奏時,採用坐姿或立姿,坐奏將琴筒置於左腿上,立奏將琴筒置於腰部左側,左手持琴,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按弦,右手執弓,將弓毛分別置於一、二兩弦和三、四兩弦之間沾松香拉奏。彝族四胡按五度關系定弦,兩弦為一組,定同音,定弦為c1、c1、g1、g1,音域c1—c2。音色與京胡相似,清脆而明亮,音量較大,富有高原特色。常用 第一把位演奏,很少換把。多用短弓和打音等技巧。可用於獨奏或為歌舞伴奏。彝族人民常獨奏四胡自娛。打歌場合使用四胡時,奏者則邊拉邊舞,是民間歌舞常用的伴奏樂器。 布依四胡是布依族、苗族弓拉弦鳴樂器。苗族又稱四弦胡。流行於貴州省黔南、黔西 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地。
外形與彝族四胡相同,但琴體較小。琴筒圓筒形,用毛竹筒或泡桐木挖空製成,規格不一,因奏者(即製作者)不同而有異。前口蒙以蟒皮或羊皮為面,後敞口,琴筒內設置有琴膽,用一根鋼絲盤成螺旋狀,可使樂器發出優美的音色和較長的餘音。琴桿用硬雜木製成,全長僅35厘米。琴頭有的雕刻成龍頭、雞頭或小鳥為飾。上設四軸。張有四條絲弦,一、三兩弦為一組,二、四兩弦為一組,五度定弦為c1、g1、c1、g1。音域c1—c2。
演奏時,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細竹拴雙毛弓拉奏,弓毛分別夾於一、二兩弦和三、四兩弦之間。只使用第一把位,不換把演奏。音色柔和、洪亮。可用於獨奏或伴奏。布依族、苗族人民常在節日和農閑之時拉奏自娛,也是民間歌曲和布依戲的伴奏樂器。
Ⅱ 蒙古族四胡的低音四胡
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大四胡和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
牧區的低音四胡,為便於在馬上攜帶,琴體可以裝拆成幾個部分,即一個琴筒、兩截琴桿、弦軸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內腔而成圓筒形,筒長30厘米、直徑15厘米~20 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馬皮或牛犢皮為面,筒後端敞口。嗣後琴筒又用硬木製成圓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桿木製,多為兩截,全長110厘米,張四條腸衣弦、絲弦或銅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桿,兩端系以馬尾而成,弓長85厘米。主要流行於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和興安盟等地。主要用於蒙古族說唱好來寶和蒙古族演唱烏力格爾伴奏。
半農半牧地區的低音四胡,琴筒多用竹材或硬木板製作,呈圓筒形或八方形,筒長25厘米、直徑(或對角)14厘米。琴桿硬木製,桿長108厘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和歌舞伴奏。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制琴師張純華等,改革製成復音筒四胡,並將低音四胡的形制統一。琴筒呈八方形,筒身由內、外兩層組成,每層都由八塊長方形硬木板條拼合膠粘而成。筒長20厘米、直徑(對角)11.5厘米。琴桿由上下兩截接合而成,全長105厘米,在介面處包有5厘米長銅皮。弦軸長20厘米,琴馬竹或木製,張絲弦或鋼絲弦,細竹系馬尾為弓,弓長61厘米,弓桿中部包有長10厘米銅皮,弓根部裝獸骨或木製旋鈕。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說唱、歌舞伴奏。
著名四胡演奏家蘇瑪,用於獨奏的四胡規格為:琴筒呈橢圓形,筒長20.5厘米,筒前口蒙以薄牛皮為面,筒高10.5厘米、筒寬12厘米。琴桿全長100厘米、千斤距琴筒42.5厘米、琴弓長50厘米。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珍藏著一件清宮舊藏的提琴,用料和形制較為獨特,琴筒為匏制,呈八方形,筒長14厘米,筒前口蒙以薄木板為面,面寬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邊飾玳瑁,寬0.6厘米,筒後口內側設有邊框,中央為出音孔,孔徑4.3厘米。琴桿為圓柱體,系用斑竹製成,桿長88.3厘米,上端琴頭裝飾為獸頭,系用紫檀木雕刻而成,頭長9.6厘米。琴桿上部設置四軸,均在右側,軸長15.2厘米。琴桿下端穿過並露出琴筒之外,用於拴弦,並系有黃絲穗為飾。面板中央置琴馬。細竹系兩束馬尾為琴弓,弓桿彎度較大,弓長32厘米。此琴為清代製品,曾用於宮廷番部合奏樂中。
演奏低音四胡時,將琴筒置於左腿根部,琴頭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用於伴奏時,常用五度關系定弦為:G、G、d、d,音域G—g1,有兩個八度。主要用左手食指、無名指第二關節處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還不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來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顫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並用弓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襯托曲調的熱烈氣氛。用於獨奏或器樂合奏時,定弦提高五度,常定弦為:d、d、a、a,音域d—d2,有兩個八度。除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彈撥裡弦配合右手弓桿敲擊琴筒,也經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輕彈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彈弦,這些都是四胡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發音圓潤優美,音色渾厚深沉,是蒙古族說唱音樂、民族器樂合奏、伴奏中的重要低音拉弦樂器。
「烏力格爾」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說唱藝術,漢族稱其為蒙語說書或胡琴書。通常是由一人用低音四胡自拉自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帕傑和毛依罕兩位老藝人,他們使用的低音四胡還鑲嵌著螺鈿裝飾,工藝十分精緻,並且在弓桿中間 還鑲有鋼片或象牙等,演奏起來弓桿和琴筒碰擊出有節奏的音響,猶如拍板一般,在悠揚渾厚的琴聲中有清脆明快之感。這種四胡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之中。蒙語說書,曲調豐富、純朴健康,富有草原特色,深受蒙古族人民所喜愛。
低音四胡長期在蒙古族民間流傳,涌現出許多技藝精湛的演奏家,如蘇瑪、阿拉坦倉等。被稱為民間藝術家的蘇瑪,是蒙古族人民的驕傲,他九歲學琴,在老師哈斯瑪的指導下,琴藝進步很快,到十八歲已是負有盛名的四弦琴手了。1955年他參加全國群眾業餘音樂舞蹈觀摩大會演出,並獲得優秀表演獎,他演奏的《趕路》、《八音梆子》和《悶工》三首四胡獨奏曲灌制了唱片。1956年,蘇瑪隨中國文化藝術代表團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這時他已獲得了民族民間藝術家的光榮稱號。蘇瑪用他畢生的精力,創造性地發展了四胡的演奏技巧,蹄鼓似的彈音,電鈴般的打音,百靈般婉轉的扣音,清泉般叮咚的點音,風雨般嗖嗖的掃音,瀑布般下落的流音,馬頭琴般轟鳴的和音,是蘇瑪獨特的藝術結晶。1970年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蘇瑪留給人間的有:《內蒙四弦獨奏曲集 》、《蘇瑪四弦演奏法》、《蘇瑪琴曲一百首》和三首四弦獨奏曲的唱片。這是比金子還貴重的遺產,它像珍珠一樣在閃光,為年輕的四胡演奏者照亮了通往藝術之宮的道路。低音四胡的傳統樂曲有:《萬里》、《剛來瑪》、《荷英花》、《八音》等,創編樂曲有:《蟒古斯》、《八音梆子》和《趕路》等。
Ⅲ 四胡演奏方法
四胡是流行於我國內蒙和華北地區的拉奏樂器,蒙古族稱之為候勒或四弦。琴筒木製,蒙以蟒皮,張四根弦,弓毛分兩股,分別夾於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四胡以高音譜表記譜。
定弦:
四胡以一、三兩弦為外弦,二、四兩弦為內弦。外弦定為d1;內弦定為g。兩組弦之間音高相距為純五度。
常用音域從g—g2。共兩個八度。
四胡一、三弦發音較明亮、柔和;二、四弦發音較粗獷、豐滿。
演奏技巧:
四胡能自如地演奏音階和音程的跳動,也可以演奏各種裝飾音和滑音,其演奏方法與二胡大致相同(請參照二胡)。由於四胡的琴弦和弓毛的股數比二胡多,在演奏的靈活性方面稍遜於二胡。
在蒙古族說唱音樂的伴奏中,四胡演奏者有時用指甲頂弦以代替按弦,有時用左手彈弦,甚至用弓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和樂曲氣氛的渲染。
四胡音色粗獷,聲音飽滿,音量較大,常用於好來寶、二人台、皮影戲的伴奏。四胡可獨奏,亦可參加合奏。
四胡演奏時,左手扶琴桿,食指、中指、無名指用第二節肚、小指用指尖肚按弦,姆指內側觸弦,可以自如地演奏。
常用的演奏方法有:弓法、連弓、分弓、頓弓、跳弓、抖弓、擊弓(用弓桿敲擊琴筒)等。撫弦法:按、滑、打、彈、勾、頂、敲等。可出泛音、和音效果。
高音四胡音色剛健明亮,聲音穿透力強,極富色彩性,擅於演奏輕快、華麗的旋律,亦能演奏清新抒情的樂曲;可獨奏,也可參加齊(合)奏和重奏,但由於個性極強,又是雙弦、雙股弓,因而易出雜音、"炸弦",所以獨奏技巧要求較高。
中音四胡音色柔和粗獷,音量較大,常用於好來寶、烏力格爾、敘事民歌的伴奏,亦可參加(齊)合奏,較少獨奏。
低音四胡音色低沉豐滿,聲音醇厚,略帶沙音,富有特殊魅力,多用於好來寶和烏力格爾及敘事民歌的說唱伴奏,也可參加齊(合)奏。
清脆明亮、剛健鏗鏘,是高音四胡的鮮明演奏風格。這與蒙古族另一代表性樂器馬頭琴與潮爾的那種柔美深情、凄楚悲涼的演奏風格截然不同。但卻恰好從兩個側面全面揭示出蒙古族人民熱情奔放、剛直果敢的英雄品格與深沉內向、蒼勁悲他的內心世界,反映出蒙古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的全面風貌和神韻。
Ⅳ 四胡演奏的技巧有哪些
四胡是流行於我國內蒙和華北地區的拉奏樂器,蒙古族稱之為候勒或四弦。琴筒木製,蒙以蟒皮,張四根弦,弓毛分兩股,分別夾於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四胡以高音譜表記譜。
定弦
四胡以一、三兩弦為外弦,二、四兩弦為內弦。外弦定為d1;內弦定為g。兩組弦之間音高相距為純五度。
常用音域
從g—g2。共兩個八度。
四胡無明顯的區別。四胡一、三弦發音較明亮、柔和;
二、四弦發音較粗獷、豐滿。
演奏技巧
四胡能自如地演奏音階和音程的跳動,也可以演奏各種裝飾音和滑音,其演奏方法與二胡大致相同(請參照二胡)。由於四胡的琴弦和弓毛的股數比二胡多,在演奏的靈活性方面稍遜於二胡。
在蒙古族說唱音樂的伴奏中,四胡演奏者有時用指甲頂弦以代替按弦,有時用左手彈弦,甚至用弓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和樂曲氣氛的渲染。
四胡音色粗獷,聲音飽滿,音量較大,常用於好來寶、二人台、皮影戲的伴奏。四胡可獨奏,亦可參加合奏。
Ⅳ 怎麼用苗族四弦演奏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箱置於右腹前方的右大腿根處,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扶持琴桿,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用於按弦;右肘和右腕挾持琴箱,右手拇指和食指(或中指)執骨制撥子於琴馬上方的圓孔處彈撥琴弦發音。苗族四弦的定弦分為兩組,一、二弦為一組,三、四弦為另一組,每組定弦相同,多定弦為b、#f1,音域b~#f2。音色圓潤、柔和。
Ⅵ 蒙古族四胡的高音四胡
高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民間的小四胡,琴筒竹或木製,呈圓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軸、四弦,張羊腸弦或絲弦,音色較粗獷。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收藏有一件小四胡。琴筒木製,雙層,呈八方筒形,筒長13.3厘米、內徑7厘米,蒙蟒皮為面。琴桿柴木製,全長77厘米,琴頭平頂,鑲有骨飾。四軸、四弦。琴弓長72厘米,弓尾裝有螺旋,可調 節弓毛張緊度。通體髹深棕色漆。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藏品,1958年梅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20世紀60年代,四胡演奏家孫良、朝魯和制琴技師張純華等人合作,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參照低音四胡和中音四胡的規格,將高音四胡統一為現有形制:琴筒呈八方筒形,用八塊硬木薄板拼粘而成,筒長14厘米,前口蒙蟒皮或薄牛皮為面,面徑(對角)9厘米。琴桿用硬木製作,全長8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軸長17厘米。皮面上置有琴馬,張四條鋼絲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78厘米。
20世紀90年代初,四胡演奏家與制琴師合作,又研製成功兩種高音四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趙雙虎與內蒙古歌舞團民族樂器廠段庭俊合作,研製的雙層琴筒高音四胡,音量大、音質純、傳遠性好。獲得文化部1990年文化科技進步四等獎。內蒙古民族劇團滿都拉與呼和浩特市二輕民族樂器廠周印合作,研製的雙套筒高音四胡,琴桿裝在琴筒外面,木製千斤,音高可微調,音域在傳統琴的基礎上擴展五度。獲得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進步三等獎。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置於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二關節指肚按弦,拇指內側觸弦,右手執弓沾松香置於四弦間拉奏,多採用一弓一音。高音四胡按五度關系定弦為d1、d1、a1、a1,音域d1—d4,有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高音四胡傳統樂曲有:《八音》、《花腰調》、《荷英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恩吉婭》、《阿斯爾》、《趕路》等,創編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調》、《阿斯爾十二調》、《東蒙民歌聯奏》、《歡樂的草原》、《白駿馬》、《牧馬青年》和《馴馬手》等。
Ⅶ 怎樣學四胡教學書 - 百度
四胡的技巧:
「+」是彈奏記號,在演奏時,先把指甲放到琴弦的里邊向外頂,遇到有彈奏記號的音時向外彈出;
一般情況下,F調的1和5用一指彈奏,2和6用三指彈奏;
如有兩個同音以上的連續彈奏,在演奏時直接彈奏即可。
四胡的簡介:
四胡,拉弦樂器,又名四股子、四弦或提琴。蒙古族稱之為呼兀爾,源於古代奚琴。宋代陳暘《樂書》:「奚琴四胡本胡樂也。」清代用於宮廷樂隊,稱提琴。清代《律呂正義後編》:「提琴,四弦,與阮咸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是北方民族共同使用的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主要流行於內蒙古地區,其它如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及四川等地也見流行。
胡兀爾由二弦變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爾",大約最遲發生於明末或更早一些時候,清《律呂正義後編》稱為"提琴"。《清會典》記載:1632年(天聰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爾,獲其樂,列為燕樂,是曰《蒙古樂曲》。其中《番部合奏》所用15件樂器中,就有提琴(四胡)清《皇朝禮樂圖式》所繪龍首提琴與現代四胡基本相似。而在《清朝文獻通考》、《西域圖志》中,則稱四胡為"披帕·胡幾爾",夾四弦間而軋之",亦與現代四胡相差無幾。胡兀爾由二弦變為四弦的「侯勒禾胡兀爾」,發生於明末或更早一些時候,清《律呂正義後編》稱為「提琴」。《清會典》記載:1632年(天聰六年)5月"太宗文皇帝平定察哈爾,獲高音四胡其樂,則稱四胡為「披帕·胡幾爾」,並詳細記載了衛拉特蒙古部宮廷音樂中的四胡及其形制:「披帕·胡兀爾,即提琴(四胡)也。圓木為槽,冒以蟒皮,柄上穿四直孔以設弦軸,四弦共貫以小環(即千斤),束之於柄。竹片為弓,馬尾雙弦,夾四弦間而軋之」,亦與現代四胡相差無幾。
四胡視頻:
http://v.ku6.com/show/ePp8sVqbHKe07uj8.html
http://my.tv.sohu.com/us/63348640/59951388.shtml
http://.ku6.com/watch/09188999492081352151.html?page=videoMultiNeed
http://v.ku6.com/show/uPwoDodUpDFxliC-uzl3fQ...html
Ⅷ 四弦胡的演奏方法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弦,右手執弓、弓毛分別置於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拉奏,弓向內推壓時,一、三弦同時發音,弓向外靠拉時,二、四兩弦同時發音。四弦胡的定弦為:a、e1、a1、e2,音域a—a2,有兩個八度。發音響亮,音色渾厚,音量較大。由於每組的兩弦為八度音程關系,所以四弦胡的發音始終是發八度雙音,音響具有與其它奚琴類拉弦樂器不同的特色。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壯族人民多在農閑勞動之餘自拉自唱自娛,並常為民間歌曲伴奏,是當地慢板山歌和敘事歌的主要伴奏樂器。較著名的樂曲有《酒歌》等。
Ⅸ 四胡的技術參數
四胡,蒙古、達斡爾、錫伯、赫哲、漢等族弓拉弦鳴樂器。因張有四條琴弦而得名。蒙古語稱侯勒、胡兀爾,意為四弦胡琴。漢族稱四弦、四股弦、二夾弦等。清代文獻載為 提琴。歷史悠久,形制多樣,音色渾厚深沉,富有草原風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和戲曲伴奏。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華北等廣大地區。
歷史較為悠久,四胡起源於我國古代北方奚部的拉弦樂器奚琴,宋代陳暘《樂書》中載有:「奚琴本胡樂也。」蒙古文著作《成吉思汗箴言》中也有「您有抄兒、胡兀爾的美妙樂奏」 的記載。13世紀後,四胡已在蒙古族地區流傳。在16世紀阿拉坦汗時期(1507年—1581年)的宮廷壁畫中,就繪有一女樂工手持細棒狀琴桿、筒形琴箱、四軫同設琴首後端、馬尾弓夾於弦間拉奏的樂器,與今日之四胡演奏形像完全相同。到了清代,四胡稱作「提琴」,用於宮廷音樂「番部合奏樂」中的細桿四弦,其形制已與今日流行的蒙古族四胡基本相同。清代音樂論著《律呂正義·後編》(卷七十五)載:「提琴、四弦,與阮咸相似,其實亦奚琴之類也。」《律呂正義·後編》是清乾隆敕撰的,成書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
四胡由共鳴筒、琴頭、琴桿、弦軸、千斤、琴馬、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圖)。流行於漢族地區的四胡,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共鳴筒有銅制和木製兩種。木製者,琴筒呈八方形,用紅木、花梨木或硬雜木製作,筒長13.2厘米~13.8厘米,前口外徑(對角)8厘米~10厘米;銅制者,琴筒呈圓筒形,用薄黃銅片卷焊而成,筒長13.3厘米~14厘米、外徑6.8 厘米~9厘米。 琴筒前口蒙以蟒皮、牛皮或羊皮,筒後口加邊框。琴頭、琴桿用一整塊木料製成,多使用紅 木、紫檀或烏木製作,桿長79厘米~85厘米、直徑2厘米~2.4厘米。琴桿上端為琴頭,平頂、鑲有骨飾,稍斜向後方。琴桿上部呈方形柱狀體,等距橫置四個弦軸,與琴筒平行安裝,弦軸多使用紅木製作,呈圓錐形,軸頂加骨片為飾。琴桿中、下部為圓形柱狀體,中部設有千斤鉤 ,下端裝入琴筒中。皮面中央置竹製橋形琴馬。張有四條絲弦或鋼絲弦,一、三弦為裡弦,二、四弦為外弦,每組兩弦,音高相同。琴弓用細竹拴馬尾而成,弓長75厘米,馬尾分為兩股。
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收藏有四胡多件。共鳴筒大部分為銅制圓筒形,筒長11.2厘米~14.2厘米、直徑8.5厘米~10厘米,前口蒙以蟒皮。琴桿多為紅木製,全長80厘米~83.5厘米,上方下圓,琴頭稍向後傾斜,平頂、鑲有骨飾。弦軸紅木製,軸頂鑲骨飾,張四條絲弦。其中一件四胡,共鳴筒銅制圓筒形,筒長13.6厘米、直徑8.5厘米,前口蒙以小鱗蟒皮,後端敞口置邊框。琴頭、琴桿是用一整塊紅木製成,全長83.5厘米。琴頭平頂、鑲有骨飾,頂端稍斜向後方,置軸部位呈方柱形,正寬2.4厘米、側寬2.6厘米,其上橫置四個弦軸。弦軸紅木製,圓錐形,軸長16.6厘米,外表刻有麻花形凸條花紋,軸頂鑲有骨片為飾。琴桿呈圓柱形,直徑2.2厘米,上端置有千斤,下端裝入琴筒中。皮面中央置竹製長橋形琴馬,張四條絲弦(老弦、中弦各二)。琴弓用江葦竹(筧竹)制桿,竹子細的一端在弓的尾部(與二胡弓相反),兩端系以兩股馬尾為弓毛,弓長78厘米。此琴選料考究,製作細致,堪稱四胡精品,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在這個樂器博物館的四胡藏品中,還有一件形制獨特的小四胡,琴筒為圓筒形,用一截毛竹筒製作,筒長11厘米、外徑7.5厘米,前口蒙以小鱗蟒皮為面。琴桿花梨木製,全長60.5厘米,琴頭平頂無飾,上端橫置四軸,弦軸花梨木製,呈六方錐形體,軸長16厘米。琴桿圓柱形,上粗下細,中部置千斤。皮面中央置竹製琴馬,張四條絲弦。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筒置於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將弓毛分別置於一、二弦和三、四弦之間沾松香同時拉奏兩條琴弦。大四胡定弦為c、c、g、g;中四胡定弦為g、g、d1、d1;小四胡定弦為d1、d1、a1、a1。音域分別有兩個八度,但在說唱音樂中一般只用一個把位。音色小四胡清脆,中四胡明亮,大四胡渾厚。四胡的弓、指法與二胡大致相同。可以獨奏、器樂合奏或伴奏。主要用於京韻大鼓、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天津時調、山東琴書、東北大鼓、湖北小曲、紹興蓮花落、山西二人台、內蒙二人台、東北二人轉、吉劇、北京曲劇、河北皮影、河南二夾弦等說唱和戲曲的伴奏。
蒙古族地區流行的四胡,形制和漢族地區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紅木、紫檀木製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弦軸和軸孔無錐度,利用弦的張力緊壓軸孔以固定,有的還在琴桿、琴筒上鑲嵌螺鈿花紋為飾,細竹系以馬尾為琴弓,弓桿中部包以長10厘米 銅皮或鑲鋼片、象牙,根部裝骨或木製旋鈕,張絲弦或鋼絲弦。有低音四胡、中音四胡和高音四胡三種。
〔低音四胡〕
低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大四胡和好來寶四胡,廣泛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的牧區和半農半牧區。
牧區的低音四胡,為便於在馬上攜帶,琴體可以裝拆成幾個部分,即一個琴筒、兩截琴桿、弦軸和琴弓等。琴筒最早用一整段木料掏空內腔而成圓筒形,筒長30厘米、直徑15厘米~20 厘米,筒前口蒙以羊皮、馬皮或牛犢皮為面,筒後端敞口。嗣後琴筒又用硬木製成圓形、六方形或八方形。琴桿木製,多為兩截,全長110厘米,張四條腸衣弦、絲弦或銅弦。琴弓用木料或柳枝作桿,兩端系以馬尾而成,弓長85厘米。主要流行於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和興安盟等地。主要用於蒙古族說唱好來寶和蒙古族演唱烏力格爾伴奏。
半農半牧地區的低音四胡,琴筒多用竹材或硬木板製作,呈圓筒形或八方形,筒長25厘米、直徑(或對角)14厘米。琴桿硬木製,桿長108厘米,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說唱和歌舞伴奏。
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民族樂器廠制琴師張純華等,改革製成復音筒四胡,並將低音四胡的形制統一。琴筒呈八方形,筒身由內、外兩層組成,每層都由八塊長方形硬木板條拼合膠粘而成。筒長20厘米、直徑(對角)11.5厘米。琴桿由上下兩截接合而成,全長105厘米,在介面處包有5厘米長銅皮。弦軸長20厘米,琴馬竹或木製,張絲弦或鋼絲弦,細竹系馬尾為弓,弓長61厘米,弓桿中部包有長10厘米銅皮,弓根部裝獸骨或木製旋鈕。可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說唱、歌舞伴奏。
著名四胡演奏家蘇瑪,用於獨奏的四胡規格為:琴筒呈橢圓形,筒長20.5厘米,筒前口蒙以薄牛皮為面,筒高10.5厘米、筒寬12厘米。琴桿全長100厘米、千斤距琴筒42.5厘米、琴弓長50厘米。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里,珍藏著一件清宮舊藏的提琴,用料和形制較為獨特,琴筒為匏制,呈八方形,筒長14厘米,筒前口蒙以薄木板為面,面寬11.5厘米、高10.7厘米、厚0.4厘米,邊飾玳瑁,寬0.6厘米,筒後口內側設有邊框,中央為出音孔,孔徑4.3厘米。琴桿為圓柱體,系用斑竹製成,桿長88.3厘米,上端琴頭裝飾為獸頭,系用紫檀木雕刻而成,頭長9.6厘米。琴桿上部設置四軸,均在右側,軸長15.2厘米。琴桿下端穿過並露出琴筒之外,用於拴弦,並系有黃絲穗為飾。面板中央置琴馬。細竹系兩束馬尾為琴弓,弓桿彎度較大,弓長32厘米。此琴為清代製品,曾用於宮廷番部合奏樂中。
演奏低音四胡時,將琴筒置於左腿根部,琴頭稍斜向左方,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弓拉奏。用於伴奏時,常用五度關系定弦為:G、G、d、d,音域G—g1,有兩個八度。主要用左手食指、無名指第二關節處按弦,有時用中指或無名指的指甲從弦下頂弦來代替按弦,還不時從弦下彈弦,小指多用來奏出第一把位的滑音和泛音,常用的有揉音、滑音、泛音、打音和顫音等技巧。右手常用中弓部位演奏,並用弓桿敲擊琴筒,以加強節奏、襯托曲調的熱烈氣氛。用於獨奏或器樂合奏時,定弦提高五度,常定弦為:d、d、a、a,音域d—d2,有兩個八度。除常用技巧外,左手拇指的指甲彈撥裡弦配合右手弓桿敲擊琴筒,也經常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輕彈琴筒皮面配合左手指甲彈弦,這些都是四胡獨具特色的演奏技法。低音四胡發音圓潤優美,音色渾厚深沉,是蒙古族說唱音樂、民族器樂合奏、伴奏中的重要低音拉弦樂器。
「烏力格爾」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說唱藝術,漢族稱其為蒙語說書或胡琴書。通常是由一人用低音四胡自拉自唱。20世紀五六十年代著名的帕傑和毛依罕兩位老藝人,他們使用的低音四胡還鑲嵌著螺鈿裝飾,工藝十分精緻,並且在弓桿中間 還鑲有鋼片或象牙等,演奏起來弓桿和琴筒碰擊出有節奏的音響,猶如拍板一般,在悠揚渾厚的琴聲中有清脆明快之感。這種四胡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之中。蒙語說書,曲調豐富、純朴健康,富有草原特色,深受蒙古族人民所喜愛。
低音四胡長期在蒙古族民間流傳,涌現出許多技藝精湛的演奏家,如蘇瑪、阿拉坦倉等。被稱為民間藝術家的蘇瑪,是蒙古族人民的驕傲,他九歲學琴,在老師哈斯瑪的指導下,琴藝進步很快,到十八歲已是負有盛名的四弦琴手了。1955年他參加全國群眾業餘音樂舞蹈觀摩大會演出,並獲得優秀表演獎,他演奏的《趕路》、《八音梆子》和《悶工》三首四胡獨奏曲灌制了唱片。1956年,蘇瑪隨中國文化藝術代表團赴捷克斯洛伐克參加第十一屆「布拉格之春」國際音樂節演出,這時他已獲得了民族民間藝術家的光榮稱號。蘇瑪用他畢生的精力,創造性地發展了四胡的演奏技巧,蹄鼓似的彈音,電鈴般的打音,百靈般婉轉的扣音,清泉般叮咚的點音,風雨般嗖嗖的掃音,瀑布般下落的流音,馬頭琴般轟鳴的和音,是蘇瑪獨特的藝術結晶。1970年病魔奪去了他的生命,蘇瑪留給人間的有:《內蒙四弦獨奏曲集 》、《蘇瑪四弦演奏法》、《蘇瑪琴曲一百首》和三首四弦獨奏曲的唱片。這是比金子還貴重的遺產,它像珍珠一樣在閃光,為年輕的四胡演奏者照亮了通往藝術之宮的道路。
低音四胡的傳統樂曲有:《萬里》、《剛來瑪》、《荷英花》、《八音》等,創編樂曲有:《蟒古斯》、《八音梆子》和《趕路》等。
〔中音四胡〕
中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的農區和半農半牧區。 形制同低音四胡,稍小。琴筒呈圓筒形,用薄黃銅板卷焊而成,筒長16厘米、直徑10厘米,筒前口蒙以蟒皮或牛皮為面,筒口外用銅箍緊固,筒後端敞口,口內設銅制邊框。琴頭琴桿用一整塊紅木或柴檀木製作,全長9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張有四條絲弦或銅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68厘米。
演奏姿勢、方法和技巧,均與低音四胡相同。中音四胡按五度關系常定弦為d1、d1、a1、a1,音域d1—d3,有兩個八度,音色圓潤、明亮。可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或為說書、演唱等說唱音樂伴奏。是四胡重奏和民樂合奏中的主要中音樂器。它常和高音四胡一起重奏,並與高音四胡、馬頭琴、三弦、火不思等樂器合奏。中音四胡重奏合奏的定弦比高音四胡低一度,定弦為c1、c1、g1、g1。音域c1—c3。較著名的中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等。中音四胡獨奏曲目與高音四胡相同,改編的四胡重奏曲有《阿斯爾》、《老八板》和《蒙古八音》等。
〔高音四胡〕
高音四胡,蒙古族弓拉弦鳴樂器。又稱蒙古小四胡。是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改制而成。音色清脆,可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流行於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民間的小四胡,琴筒竹或木製,呈圓筒形或八方筒形,四軸、四弦,張羊腸弦或絲弦,音色較粗獷。在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里,收藏有一件小四胡。琴筒木製,雙層,呈八方筒形,筒長13.3厘米、內徑7厘米,蒙蟒皮為面。琴桿柴木製,全長77厘米,琴頭平頂,鑲有骨飾。四軸、四弦。琴弓長72厘米,弓尾裝有螺旋,可調 節弓毛張緊度。通體髹深棕色漆。此琴原為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藏品,1958年梅先生將其捐獻國家。� 20世紀60年代,四胡演奏家孫良、朝魯和制琴技師張純華等人合作,在民間小四胡的基礎上,參照低音四胡和中音四胡的規格,將高音四胡統一為現有形制:琴筒呈八方筒形,用八塊硬木薄板拼粘而成,筒長14厘米,前口蒙蟒皮或薄牛皮為面,面徑(對角)9厘米。琴桿用硬木製作,全長80厘米,琴頭平頂,上置四軸,軸長17厘米。皮面上置有琴馬,張四條鋼絲弦。細竹系兩束馬尾為弓,弓長78厘米。
20世紀90年代初,四胡演奏家與制琴師合作,又研製成功兩種高音四胡。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趙雙虎與內蒙古歌舞團民族樂器廠段庭俊合作,研製的雙層琴筒高音四胡,音量大、音質純、傳遠性好。獲得文化部1990年文化科技進步四等獎。內蒙古民族劇團滿都拉與呼和浩特市二輕民族樂器廠周印合作,研製的雙套筒高音四胡,琴桿裝在琴筒外面,木製千斤,音高可微調,音域在傳統琴的基礎上擴展五度。獲得文化部1991年文化科技進步三等獎。
演奏時,採用坐姿,將琴置於左腿上,左手扶持琴桿,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第二關節指肚按弦,拇指內側觸弦,右手執弓沾松香置於四弦間拉奏,多採用一弓一音。高音四胡按五度關系定弦為d1、d1、a1、a1,音域d1—d4,有三個八度。音色清脆悠揚、優美動聽,音量較大。演奏技巧左手有滑音、顫音、打音、泛音、雙音、雙打音、雙泛音 等,右手技法和二胡相似。主要用於獨奏、重奏、器樂合奏。常與中音四胡、馬頭琴、三弦、雅托噶或火不思等樂器重奏或合奏。較著名的高音四胡演奏家有孫良、朝魯、吳雲龍、趙雙虎、青格勒圖和滿都拉等。高音四胡傳統樂曲有:《八音》、《花腰調》、《荷英花》、《韓秀英》、《英德勒瑪》、《農恩吉婭》、《阿斯爾》、《趕路》等,創編樂曲有:《蒙古八音十二調》、《阿斯爾十二調》、《東蒙民歌聯奏》、《歡樂的草原》、《白駿馬》、《牧馬青年》和《馴馬手》等。
〔改革四胡〕
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先後改革製成大四胡、低音四胡、和聲四胡和雙筒四胡等弓拉弦鳴樂器,豐富了四胡品種。
1962年12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楊競明、王仲丙等樂改小組的民族器樂演奏家們,以四胡為造型基礎,設計試製成用於民族樂隊的大四胡和低音四胡兩種低音弓拉弦鳴樂器。共鳴箱碩大,呈八方筒形,琴頭彎月形,下設四弦軸,琴桿裝入琴筒右側。採用木面共振結構,並設計配置了杠桿琴馬,琴弓在弦外拉奏。這兩種四胡,造型比較理想,發音也清晰、純凈,但音量較小,高音衰減較快,演奏上不方便,攜帶也較困難。現藏於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中。
1977年,湛江市歌舞團胡奇文與廣州幸福弦樂廠陸全二人合作,共同研製成功一種和聲四胡。四條琴弦分別定為g、d1、a1、e2,和小提琴的定弦相同,琴弓為三毛弓,演奏時不僅能使每一條弦單獨發音,而且可以兩弦、三弦、四弦同時發音,這一創舉,在古今中外樂器史上是沒有先例的。和聲四胡具有民族形式、結構、音色和演奏方法,它的音域寬廣、發音明亮,音色似二胡又不同於二胡,演奏和弦時,有如幾把高胡、二胡在一起重奏,給人以交響之感。凡能拉奏二胡者,經過一段時間練習便能進行演奏。這是一種較有發展前途的拉弦樂器。
70年代末,株州市文工團祁爾士研製的雙筒四胡,新穎而別致。定弦也和小提琴一樣,但四弦分為兩組,g、d1兩弦一組,為裡弦,a1、e2兩弦一組,為外弦,使用二胡琴 弓,弓毛置於兩組琴弦之間演奏。它的琴桿與弦軸和原來的四胡相同,琴頭呈彎月形,琴筒採用中胡和高胡兩個琴筒,兩筒上下由蓋板並連。琴馬為雙重竹馬,底馬較長,兩馬腳分別 置於兩琴筒的蟒皮中心,馬的中間支有d1、e2兩弦,g1、a1兩弦支於底馬上面的小馬上。千斤為兩組絲弦千斤,g、a1弦為一組,d1、e2弦為另一組,分別交替纏繞於琴桿上,並用U形金屬鉤來分隔、固定。通過不同的運弓方位,改變琴弓與琴筒的角度,奏出單音和雙音。它有著清晰、明亮、渾厚和深沉的音色,可用於演奏所有的二胡曲,並能拉奏小提琴曲,由於它的獨特結構,最適於演奏富有民族風格又比二胡更有表現力的樂曲 。
〔新結構四胡〕
20世紀90年代初,鎮江華東船舶工業學院王子猶,經過數年探索、研究而創造製成新結構四胡。這種新型的弓拉弦鳴樂器,與傳統四胡琴桿穿過琴筒的結構完全不同,而採用琴筒、琴桿外部連接結構。琴筒可選用圓形、橢圓形、六方形、八方形等多種筒型,前口蒙以蟒皮。琴頭扁方形,稍向後斜,弦軸採用齒輪螺旋。琴桿較短、呈半圓形,前平後圓,正面為按弦指板,琴桿左側下端通過鋼制連接架與琴筒左側相連,穩定、牢固而可靠,並可調整和 控制。琴筒皮膜處上方設置有弓毛托,便於各種角度直線運弓,琴筒下面置有琴托,使演奏中琴身穩定。張四條琴弦,定弦g、d1、a1、e2。
這種琴筒、琴桿外側相連的新結構,可使琴筒上平面有足夠的空間,便於琴弓縱向或斜向等多角度運弓。它既保持了傳統四胡的特色,又擴展了音域和表現能力,增加了豐富的和弦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