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
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
關於編導闡述也叫導演注釋,在某些影視劇中,會有帶導演注釋的字幕,是導演對影片的拍攝技巧,鏡頭運用,演員,劇情等做的解說和評論,幫助觀眾更好的理解電影內容。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編導寫作影視故事方法技巧,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第一節 劇本基本理論 :態度、主題
<<態度>>
寫故事最重要的是對故事的態度,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寫一個青樓女子的故事,如果作者是以一個淫穢、色情的態度去寫,故事自然集中於男女之間歡愛的部份。相反,如果作者是以一個同情、尊重的態度去寫,故事便會集中於描寫青樓女子被迫賣身,身不由己的可憐、無奈……
<<主題>>
在下筆寫故事之前,你必須要問自己:你要講一個怎樣的故事?是朋友之間的友情(如電影午夜牛郎—midnight cow boy),男女之間的愛情(鐵達尼號—Titanic),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天煞地球反擊戰),還是一個控訴戰爭的故事(殺戮戰場—platon)等。這就是主題。
主題必須十分明確、貫徹、毫不懷疑。你不能寫一套戰爭片段,一時就懷疑戰爭,一時就歌頌戰爭。主題有如一支指南針,它會引導你創作故事,和貫穿故事中的枝節。而最重要的是它能避免你在寫作中偏離主道。試舉一例,清朝皇帝雍正在野史是一個殺弟、殺父奪位,q奸弟弟妻子的禽獸。但在雍正皇朝(早期亞視播出的電視劇)作者筆下的雍正,卻是一個好皇帝。因為作者的主題是要寫一個好皇帝,所以在故事中只會見到雍正徹夜不眠批奏章、視察農民、減稅、推行德政等場面,並沒有殺弟、殺父等場面。
所以,一套成功的劇本是要讓觀眾看完後,清楚明白作者想表達的思想和主題。
第二節 創造角色沖突
角色沖突是吸引觀眾的不二法門。這包括故事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沖突,角色和他自身價值觀的沖突等。
<<方法一: potogonist="" vs="" antogonist="">>
故事裡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這就是Potogonist /Antogonist
例如電影怒火風暴(Falling Down)故事中,主角剛剛經歷完痛苦的勞獄生涯,當他出獄時,他一心想見回自己的妻子,重過正常人的生活(Potogonist,他想追求的事)。但他的妻子逃避他,不認他,而四周的人也因他的犯罪紀錄而歧視他(Antogonist,阻止他達到目的的力量)。
<<方法二: unbreakable="">>
當角色和角色之間存在沖突,而且有一個不能分開的結把他們拉在一起,好戲便來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男主角的妻子是個三姑六婆、八卦的女人,而男主角的母親則是個守禮節的傳統婦女。因為環境的因素,主角和他的妻子必須搬進家裡和媽媽一起住。試想兩個完全沖突的人:媳婦和奶奶被一個 unbreakable bond 拉在一起時,會是怎樣。
第三節 創造表面張力
<<方法一:讓你的觀眾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
例如故事中的主角闖進了敵人的基地,有支槍在黑暗處伸出來瞄準著他(觀眾知道但主角不知道),敵人就快要開槍了,觀眾也為主角擔心。
<<方法二:讓你的觀眾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
主角的母親病了,他全身家只有一百元,於是他便去睹場碰碰運氣。很好運地,主角不停地贏錢,已有幾千元,有足夠的醫葯費了。但他竟然貪勝不知輸,繼續賭下去,結果輸了一局又一局(觀眾已知他已走在一條錯誤的路上)。最後連手上的一百元也輸了,竟然還去問大耳窿借錢(他用錯誤的`方法企圖達到目的)。
<<方法三:>>
故事中某些事件若存著時間的限制,或計時炸彈,能夠給觀眾一股緊張的情緒,並且這股緊張情緒能維持一段長時間。
還有十二個小時,隕石便會撞擊地球,地球上超過一半的生物會死亡。(電影--隕石撞地球)
這輛巴士必須維持在時速一百二十公理,否則車上的炸彈便會爆炸。(電影--生死時速)
<<方法四:轉折點 turning="">>
使用轉折點能製造意外的效果,引起觀眾的預期心理,加強情節張力,從而持續觀眾對故事的興趣。轉折點最常出現於故事的前段和後段。劇本前段的轉折點一般用於開啟故事和陳列出主角即將面臨的各項選擇。至於後段的轉折點則指向主角解決危機,收攏故事。
例如著名電影「生於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主角在故事開始面臨第一個轉折點:是否要參加越戰。主角最後選擇參戰,走上戰場。但好景不常,在戰爭中主角被打破了雙腳,要終生坐輪椅。原本愛國主戰的他經歷了多件事件後,改變了他的想法。導致故事結局出現了很出人意表的轉折點,他由主戰派變成反戰派,從而帶出反戰的主題。
第四節 其它技巧
<< 伏筆 (Planting)>>
相信有作文的人都會知道什麼叫做伏筆吧!埋下伏線可以吸引觀眾追看劇情。例如在電影心計中,主角湯美一早便表露了他有模仿人簽名和行為的能力(伏線),到故事發展到他殺了有錢人迪奇後,觀眾憑借伏線已經估到主角會假冒迪奇。
<< 關鍵匙 (Payoff)>>
所謂 Payoff,就是最能象徵整個故事的對象。例如在電影」Apartment」中,那條門匙就是Payoff。又如著名電影「舒特拉的名單」中,那張猶太人的名單也是Payoff。
<<蒙太奇>>
有兩個畫面,梅花間竹地播出,這就是蒙太奇。例如在電影教父中,畫面一邊播出教會里正在舉行的神聖儀式,如神父替孩子洗禮,向天主祈禱等。但另一邊畫面卻轉接地播出教會中邪惡的一面,例如教會中的領袖為求奪權,去反對他的人的住所,不停地大開殺戒。
蒙太奇亦可以指一些不同而沒有關系的畫面,當他們剪接在一起的時候,會產生另一種意義,簡單來說,如第一畫面中有一隻手正在投球,而另一畫面是另外一隻手接到一個球,然而球不見得是同一個,但當兩個畫面前在一起的時候,就是一個人把球投給另外一個人,注意/若中間再加入另外的畫面,這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 (註:這一段蒙太奇的文字解釋由網友「貝戈」提供)
第五節 劇本三大忌
<<寫劇本變寫小說>>
劇本寫作和小說寫作是兩樣完全不同的事,要知道寫劇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達一連串的畫面,所以你要讓看劇本的人見到文字而又能夠實時聯想到一幅圖畫,將他們帶到動畫的世界裡。小說就不同,他除了寫出畫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辭手法和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這些在劇本里是不應有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小說里有這樣的句子:
「今天會考放榜,同學們都很緊張地等待結果,小明別過父母後,便去學校領取成績通知書。老師派發成績單,小明心裡想:如果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
他十分擔心,害怕考試失敗後不知如何面對家人……』
試想,如果將上面的句子寫在劇本里,你叫演員看了怎樣用動作去表達。
如果要用劇本去表達同樣的意思,就只有寫成如下:
「在課室裡面,學生都坐在座位上,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看著站在外面的老師。老師手上拿著一疊成績通知書,她看了看面頭的一張,叫道:「陳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領取成績單。小明在課室的一角,兩只手不停地搓來搓去。他看出課室外面,畫面漸漸返回當日早上時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廳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備出門,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母親,見到他們嚴肅的臉孔,不知該說些什麼。小明的父親說:「會合格嗎?」小明說:「會……會的。」
「陳小明!」老師宏亮的聲音把小明從回憶中帶回現實。老師手上拿著小明的成績單看著他,小明呆了一會,才快步走出去領取……』
<<用說話去交待劇情>>
劇本里不宜有太多的對話(除非是劇情的需要),否則整個故事會變得不連貫,缺乏動作,觀眾看起來就似聽讀劇本一樣,好悶。要知道你現在要寫的是電影語言,而不是文學語言。只適合於讀而不適合於看的便不是好劇本。所以,一部優秀的電影劇本,對白越少,畫面感就越強,沖?力就越大。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寫一個人打電話,你最好不要讓他坐在電話旁不動,只顧說話。如果劇情需要,可讓他站起來,或拿著電話走幾步,盡量避免畫面的呆板和單調。
<<故事太多枝節>>
很多人寫劇本都寫得太多枝節,在枝節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場口,使故事變得復雜化,觀眾可能會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達什麼主題。試想如果在一幕電影中同時有十幾個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間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觀眾在短短時間里那能把每一個角色記得這么清楚。
其實,寫劇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愈簡單的故事就愈好。大家想想你們所看過的好電影中,它們的劇情是不是都很簡單。例如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只是講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當中男女主角產生了愛情。其它電影也一樣,簡單到報紙短評用短短幾十個字就能講出故事大綱。
但是,簡單永遠是最困難的:「 Simple is difficult。」
;B.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最近有不少人對影視的拍攝技巧感興趣,這不僅能滿足我們的愛好,還能讓自己有一技之長,影視的拍攝和我們一般的拍照是截然不同的。那麼接下來我帶大家一起詳細了解下影視拍攝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大類:鏡頭角度
1、鏡頭角度之平視
平視鏡頭是最基礎的鏡頭角度,手持穩定器向前水平拍攝,即可拍攝出平視鏡頭。在電影中,通常用平視鏡頭來保持(第三方的)客觀性,而不是改變被攝人物之間的關系。
平視
2、鏡頭角度之斜角
斜角拍攝在電影中又稱『德國式鏡頭』,顧名思義是穩定器傾斜拍攝,目的是讓觀看電影的觀眾注意到失調以及不平衡的畫面。斜角鏡頭可以利用智雲穩定器中的POV或者三維夢境功能輕松實現。
斜角
3、鏡頭角度之仰角
仰角拍攝是一個手持穩定器從低角度仰視拍攝,可以使得被攝對象更加高大或者占據主導地位的鏡頭角度。
仰角
4、鏡頭角度之俯角
與仰角拍攝相對的是俯角拍攝,利用穩定器的圖傳功能可以輕松實現從高往下處拍攝,讓被攝人物顯得弱小。想要展示鳥瞰拍攝角度的可以用獨腳架或者延長桿搭配穩定器實現,一般用於展示大局和全景。
俯角
5、鏡頭角度之過肩
過肩鏡頭也可以說是特寫鏡頭,過肩鏡頭中一個人會正對著另一個人,在電影對話鏡頭中會常用到,畫面帶有沖突感。
過肩
第二大類:景別
1、景別之特寫
特寫鏡頭是五個景別鏡頭中最重要的鏡頭,一般著重拍攝演員的表情或者面部特徵,也會放大五官的局部進行拍攝,用意是想通過特寫鏡頭來推動劇情的發展。特寫鏡頭最適合搭配穩定器的變焦功能拍攝使用。
特寫
2、景別之中景
中景鏡頭介於特寫與遠景之間,可以露出一般的人物形象,一般角色中,手裡拿著東西或者正在使用工具的時候會拍攝中景鏡頭。
中景
3、景別之遠景
遠景是與特寫相對的景別鏡頭,遠景可以拍攝對象的全身,觀眾也可以看到場面的大鏡頭。遠景鏡頭一般用於電影中的打鬥場景拍攝,能看到完整的拍攝打鬥動作以及場景。
遠景
4、景別之單人雙人
當鏡頭裡面只有一個畫面角色的.時候,可以把這類鏡頭歸類為單人鏡頭;雙人鏡頭則是鏡頭裡面有兩個畫面角色。
單人雙人
5、景別之POV視點
POV也稱視點鏡頭,視點鏡頭拍攝的畫面就是角色所看到的內容,在電影中使用POV鏡頭,是想讓觀眾更加感同身受的融入畫面鏡頭中。而在日常拍攝中,也可以利用穩定器的POV模式直接實現這一鏡頭的拍攝。
POV視點
第三大類:鏡頭運動
1、鏡頭運動之橫搖直搖
水平橫搖和上下直搖是最簡單的一組鏡頭運動鏡頭,拍攝過程中保持穩定器和相機位置不變,利用穩定器搖桿控制鏡頭上下左右移動。這種鏡頭運動的優勢在於使觀眾一直處於旁觀者的角色,鏡頭畫面和劇情發展不帶偏向性。
橫搖直搖
2、鏡頭運動之變焦
變焦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個鏡頭了,利用穩定器實現變焦和拍攝運動方向的反方向操作,即可拍攝出希區柯克變焦鏡頭。
變焦
3、鏡頭運動之跟隨
跟隨鏡頭是指手持穩定器跟隨主體移動拍攝的鏡頭,運動軌跡可以是直線跟隨也可以隨著主體的運動幅度有弧度地跟隨拍攝;跟隨鏡頭可以讓觀眾盡可能多的感知畫面中的空間和場景。
跟隨
4、鏡頭運動之不規則運動
穩定器圍繞一個點不定向的搖動,隨心所欲的控制鏡頭拍攝,叫做不規則運動。不規則的運動鏡頭可以為畫面增添運動感,使畫面更具張力。
不規則運動
5、鏡頭運動之360度環拍
360環拍是鏡頭運動中難度最大的運動鏡頭,指在展現人物的同時,手持穩定器圍繞主體進行360度的環繞拍攝,讓畫面看起來像是在三維空間中運動。360度環拍十分考驗畫面的穩定性,所以拍攝時一定要使用我們的穩定器拍攝。
360度環拍
當你精通鏡頭手法的拍攝和組合時,你可以將視角,景別和鏡頭運動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成為一鏡到底,一鏡到底一直都是難度最高的長鏡頭拍攝手法,需要極高的拍攝經驗以及一氣呵成的劇本安排,再配合演員以及拍攝設備的配合。
1、推鏡頭
推鏡頭是視頻拍攝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攝像機鏡頭與畫面逐漸靠近,畫面外框逐漸縮小,畫面內的景物逐漸放大,使觀眾的視線從整體看到某一布局,這種推鏡頭可以引導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內心活動,加強情緒氣氛的烘托。
2、拉鏡頭
拉鏡頭是將攝影機放在移動車上,對著人物或景物向後拉遠所攝取的畫面。攝影機逐漸遠離被攝主體,畫面就從一個局部逐漸擴展,使觀眾視點後移,看到局部和整體之間的聯系。
3、搖鏡頭
搖鏡頭是拍攝視頻中的一種拍攝手法,指的是當攝像機機位不動,藉助於三角架上的活動底盤或拍攝者自身做支點,變動攝像機光學鏡頭軸線的拍攝方法。
4、特寫
特寫是指在電影中拍攝人像的面部,人體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細部的鏡頭。最早由美國早期電影導演格里菲斯等人創造、使用。它的出現和運用,豐富和增強了電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歷來是電影美學。
5、移軸
移軸所拍攝的照片效果就像是縮微模型一樣,非常特別。移軸鏡頭的作用,本來主要是用來修正以普通廣角鏡拍照時所產生出的透視問題,但後來卻被廣泛利用來創作變化景深聚焦點位置的攝影作品。
C. 不同內容不同類型影片的拍攝方法技巧
不同內容不同類型影片的拍攝方法技巧大全
在進行影片拍攝的時候,不同的場景要使用不同的拍攝技巧和方式,才能拍出合適的畫面。
中國地大物博,名山大川數不勝數,千姿百態,各懷絕景。下面就簡單介紹一下使用DV拍攝山水風光的攝像要點。
全景畫面和遠景畫面在風光中佔有的地位及其重要,而廣角鏡頭的視場角開闊,景深大,和標准鏡頭相比具有表現廣闊空間的優勢,所以在拍攝中要充分利用廣角鏡頭的這一特點進行拍攝。
在使用廣角進行拍攝時,首先要有數秒的固定畫面,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完成拍攝的最後,最少也要有4-5秒的固定畫面,這樣整個鏡頭才會看起來完整些。
如果沒有廣角鏡頭,也想對群山風光進行一個全面的介紹,那麼就需要使用DV進行搖攝等運動的拍攝方式了。用搖攝將連綿不絕的群山遠景作為影片的開篇,這樣也可以很好地展現出山峰的特點,也比較具有視覺沖擊力,有“一覽眾山小”的視覺效果。
在搖攝的時候,可以從視覺的左側開始拍攝,然後將身體慢慢地均勻地向右側轉動,完成對整個群山的搖鏡頭拍攝。在進行拍攝時最好不要選用前景,而注重通過深遠的群山和開闊的視野將觀眾的視線引向遠方,要注意調動多種手段來表現空間深度和立體效果。
拍攝時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鏡頭的起幅要有2-3秒鍾的停頓;二是鏡頭的移動速度不能太快,否則容易使觀眾頭暈目眩。
如果是站在山腳下拍攝時,可以用低角度表現山的高大挺拔,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如附圖所示。如果運用鏡頭得當,短短幾秒,也可以拍攝出視覺沖擊力很強的畫面。在拍攝時可以先用平攝的方法拍攝山腳下的情況,然後再由下往上慢慢移動鏡頭直至山的頂端。小小的一組鏡頭可以把整座山的景觀納入視線,使得山風更顯雄偉壯觀。
六、七、八月間,是中國大部分地區拍攝天空的最好時機。受太平洋高氣壓的影響,是積雨雲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受高溫高壓的影響,使地面的濕氣迅速上升,高空遇冷凝成積雨雲,如沒有特別的高壓脊影響,就會在一千五百米至七千米之間形成穩固的雲層。若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稍有變化,就會雨注千山,雲橫九派,急劇的變化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拍攝機會。雖然現代科技對天氣監測會有極准確的預報,可老祖宗那句話仍然很有用,叫做“天有不測風雲”。氣象學家能夠告訴你下雨刮風,不能夠告訴你雲的形態變化。況且科學家關心的事和攝影家關心的事截然不同。科學家關心的是:雨大雨小,雨落何處是福是災;攝影家關心的是:雲卷雲舒,雲駐我心寵辱皆忘。寵辱可以兩忘,但雲駐我心則有一定的方法,拍攝夏日的天空,自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拍攝技巧。偏振鏡(PL鏡)不得不用!
一、草原光線的特點
草原的景物反光率比較平均、色調比較一致。如果用光選擇不恰,當很容易使景物內的線條不清晰甚至消失,畫面呆板,缺少變化。所以在拍攝時最好選用低角度的側逆光,它有助於表現景物的輪廓線條,形成明暗影調起伏,拉開相同顏色物體之間的色調反差,並能產生投影效果,豐富畫面的影調層次,使景物更富有立體感。
二、拍攝內容及方法
搖鏡頭拍攝。搖攝就像一段開場白,可以用在你所拍攝的草原游記的開始,來介紹事件所發生的地點以及主角人物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拍攝方法為:在選定了拍攝場景後,先從落幅到起幅,然後只轉動腰及肩的部位,雙腳卻原地不動,確保攝錄時不會超過早前劃定的位置。之後再從起幅到落幅拍攝,注意起幅和落幅的畫面要停留5秒。
用跟鏡頭拍攝騎馬。草原上最大的亮點就是騎馬了。用跟鏡頭可以連續而詳盡地表現馬在奔跑中場景,它既能突出騎馬的人,又能交待他的運動方向、速度、體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它用畫框始終“套”住運動中的被攝對象,將被攝對象相對穩定在畫面的某個位置上,使觀眾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視點相對穩定,形成一種對動態人物或物體的靜態表現方式,使動體的運動連貫而清晰,有利於展示人物在動態中的神態變化和性格特點。
拍攝一些特色的場景。如綠草中各色的花朵,一夜之間被雨水洗亮的綠色鋪陳得迷離而芬芳。在草原上背著行囊漫步,在滿眼黃花里尋覓席慕容筆下不能相忘的草原清香,那是多少震撼心靈的暢快啊!
草原上的篝火晚會。夜幕降臨,你可能露營在草原上,而草原上的篝火晚會是很有意思的。傍晚,牧民們會點起篝火,跳起藏族舞蹈,篝火的火焰,營造一個舒適的氣氛。向著火焰拍攝孩子們的笑臉,這是一個極好的拍攝場面。在這個場合,不用燈光照,將“程序AF”的拍攝形式設定為“日落和月亮”模式,這樣可以拍攝美麗的影像。
三、注意事項
有些草原海拔較高,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最好備上夏秋兩季的衣服。高原上日照很強,容易灼傷皮膚,女士最好帶上遮陽帽、遮陽傘和防曬霜。
在電視廣告中經常能夠看到美麗的花朵在瞬間含苞綻放的畫面,真是讓人驚嘆不已,那你知道這樣的畫面是如何拍攝出來的嗎?當你擁有自己的數碼攝像機之後,是不是也想拍攝出那麼美麗的畫面呢?那現在我們就開始吧!
一、拍攝前准備工作
在每次拍攝之前,都需要我們做相應的准備,那這次需要我們准備什麼呢?攝像機當然是不用說了,其次就是磁帶、電池了。拍攝這樣的畫面,可是一件長期的事情,手持當然是不可能的了,那就准備好三腳架吧!
二、攝像機的參數設置
現在,數碼攝像機都提供有自動拍攝功能,但這些功能需要你在使用的時候進行相應的參數設置才能夠使用。在本次拍攝中,我們主要是利用攝像機的間隔拍攝功能,所以在進行拍攝前,要將此功能進行調用並設置,下面我們就著手進行。在進行設置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間隔拍攝”,間隔拍攝也叫定時拍攝,它是通過對攝像機的設置,讓攝像機能自動循環地進行拍攝-暫停-拍攝,每隔一定時間自動攝影一次,從而將延續時間比較長的過程壓縮到一個相對較短的時間內,使拍攝的作品更加簡潔明快。這種拍攝方式適合於隨時間連續變化的事物,如植物的生長過程、化學反應現象隨時間的變化、運動的分解等等,用該功能拍攝時間流逝、花開花謝、日出日落的變化,效果非常獨特。
現在我們以索尼攝像機DCR-TRV25E為例,詳細說明間隔拍攝的設置方法,注意,我們主要進行兩步操作:一是選擇間隔拍攝;二是設置每次拍攝的時間;三是設置兩次拍攝之間的時間,具體如下:
第一步:在攝像狀態下按MENU鍵顯示菜單設定;
第二步:轉動撥盤(SEL/PUSHEXEC撥盤)選擇“CAMERASET”,然後按撥盤;
第三步:轉動撥盤選擇INT.REC,然後按撥盤;
第四步:轉動撥盤選擇SET,如圖1所示,然後按撥盤;
第五步:設置拍攝間隔時間。轉動撥盤選擇INTERVAL,然後按撥盤,轉動撥盤選擇所需的時間間隔,這里提供了30秒、1分鍾、5分鍾和10分鍾四種選項供選擇,您可以選擇30秒,選擇好後按撥盤;
第六步:接下來設置攝像機每次自動拍攝時間,再轉撥盤選擇RECTIME按撥盤,轉動撥盤選擇每次拍攝的時間,這里提供了0.5秒、1秒、1.5秒和2秒四種選項,您可以根據需要選擇。
選好後轉動撥盤選擇RETURN,並最終將INT.REC設置為ON狀態,如圖4所示,按MENU鍵取消菜單顯示,這樣就設置好了。
三、實地拍攝
在選擇好拍攝地點與要拍攝的花朵之後,首先要安裝好攝像機,包括磁帶、電池的安裝,三腳架的架設。一定要考慮到光線,把三腳架架好,再把攝像機呈放到三腳架上。三腳架一定要穩定,把它放在穩固、平坦的表面上,盡量遠離震源(如有汽車跑的公路、振動的機械)。如果有風,可以在三角架上加配重物以加大三腳架的穩定性,比如背包、石塊等,然後把攝像機呈放到三腳架上。
接著將攝像機對著拍攝的對象(如鮮花)進行取景,對拍攝對象的所在畫面進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使其在線條、光線、影調結構上構成一個完美的畫面。
在做好上面步驟以後,就可以按“START/STOP”鍵開始攝像了,按下後攝像機開始拍攝,在顯示器上“REC”和“INTERVAL”指示出現,位於攝像機前面的攝像指示燈點亮,錄像機就開始走帶進行正常記錄。這時,尋像器中的錄像指示燈將被點亮。暫停拍攝時則顯示綠色的“STBY”和不動的 “INTERVAL”指示。
如果要停止攝像,只需再按一次錄像開關“START/STOP”鍵即可。當然,如果關掉電源再開機,DV將回到普通攝像狀態。
怎麼樣,通過上面的介紹,您對拍攝鮮花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當然,以上只是介紹基本的拍攝方法,而要拍攝出精品、具有強烈震撼力的作品還需要多動手、多練習。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難得有個長假放鬆一下自己,帶著DV去旅遊就成了令人嚮往的事。用DV將旅行中的瞬間用流動的影像記錄下來,與朋友分享快樂的時光。那麼,在使用DV前就應做好充分的准備。比如某個景點多霧,那麼就應做好DV的防潮准備;如果某個景點多山,那麼就應盡可能地准備一個廣角鏡頭來獲得更大范圍的風光;如果某個景點過於寒冷,就應該做好防寒的准備。另外,充分了解風土人情是十分必要的。
一、出發前的攝錄
出發前都是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所以應注意刻畫人物出發前的高興心情,主要從人物的表情著手。這時你可以利用DV的隨機話筒進行配音,介紹一起出遊的家人或朋友,交代出遊的時間、地點和旅行安排,描述一番出去旅遊的背景及各種准備工作的情況。
在進行旅遊攝像時,首先要對人物、景物、事件作交代,此後,還有必要交代時間、地點。目前市場上出售的DV大部分都設有時間日期裝置,這在攝錄時用起來就比較方便了。地點的交代可以直接用畫面來表達,例如你到了火車站,可以由火車站站牌的特寫拉出火車站全景。還可以使用固定俯攝全景的手法來攝錄列車呼嘯而過的畫面,此時列車飛馳的動感得到了強有力的表現。
二、旅途中的攝錄
旅遊攝像的目的,主要是記錄旅遊者在游覽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在旅途中,游覽者有機會接觸多種多樣的事物,采擷各種各樣的鏡頭。不僅以吃、住、行是基本內容的旅遊生活紀實,珍稀動物、奇花異草、旖旎秀麗的自然風光、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名勝古跡,都可以攝入你的鏡頭。
在旅途中,可以將鏡頭伸向窗外,攝錄沿途的特色風景,以說明途中經過的主要地點。當然,不要忘記將鏡頭對准旅伴,來烘托一下攝錄的氣氛。在到達目的地之後,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沿途的情況,說明這個旅遊景點的名稱、地點、歷史及特點等。這時人們會表現出一種十分興奮和輕松的表情,此時一定要注意攝錄下來。在遊玩過程中,既要攝錄旅遊地的特色風景,也要多攝錄一些旅伴的活動情況,尤其時孩子的活動鏡頭,要注意抓攝、搶攝甚至偷攝一些有趣的鏡頭,如圖1所示。返回的行程中,既可以稍微地攝錄一些旅伴疲憊的畫面,也可以使用DV對准自己,使用自攝的方式,將自己旅行感受等記錄下來,供後期編輯使用。更重要的時,這會再次烘托出景色的美麗和令人神往的氣氛。
三、攝錄的手法
在攝錄一些美妙絕倫的景物時,畫面的節奏應該富有抒情性,應用推、拉、搖、移鏡頭時變化要慢。如果DV具有疊影過渡的功能,此時就正好派上用場。若要攝錄壯觀、雄偉、險峻的風景時,可以用一些短鏡頭拍攝,鏡頭的變化要相對急速,從而形成緊湊的畫面節奏。這當中加入能夠熟練地運用高仰、傾斜兩種角度的攝錄技巧,畫面就更能增強雄渾、壯美氣勢之感,富有藝術感染力。
旅遊所去之處不外乎名山大川。以其雄偉、險峻、延綿,被眾多的攝像愛好者納入鏡頭。攝錄山景時,畫面多以天空為背景。一般來說,攝錄點應選擇高一點,並且以站在此山攝那山為好。且攝錄時要注意遠景、近景的結合,這樣才有層次感。山川風景也有不少山近而河遠的,這就必須以山為主,以河為輔。
山必然高於河,在山近河遠的情況下要站在高山上,採取山層作為主體,用俯視角度攝錄,使白色的遠河在山層間呈現。在山區如果能看到少數民族的話,那麼攝錄時要注意多捕捉一些當地最有代表性的聲音元素,多搜集各地民俗,如抑揚起伏的叫賣聲、旋律質朴的民間小調等。這些都是DV游記中不可或缺的構成元素。至於在靜謐的大自然中攝錄下的山風溪流、松濤鳥鳴,更是滌盪心靈的天籟之音。此外,也可以利用變焦功能的特性,先拍攝風景的某一特徵的特寫鏡頭,然後再使用拉鏡頭的方法,拉***物在景點的全景,這也是“靜物動攝”原則的具體應用。
在攝錄水景的時候,不能曝光不足。因為自然界的水源常常受到天空的映襯,有強烈的反光,宛如一個巨大的發光體一般。攝錄時如依靠測光指示來處理曝光量,常常會出現曝光不足,這是因為天空與一般景物的亮度相差非常大。在海邊攝錄風光,海灘上往往顯得空曠,如圖2所示。總之,在選取畫面時要多觀察,適當選擇安排前景、中景、遠景。
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什麼影視節目,都是由一系列的鏡頭按照一定的排列次序組接起來的。這些鏡頭所以能夠延續下來,使觀眾能從影片中看出它們融合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那是因為鏡頭的發展和變化要服從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我們將在下面的內容里做詳細的敘述。
(1)鏡頭的組接必須符合觀眾的思想方式和影視表現規律
鏡頭的組接要符合生活的邏輯、思維的邏輯。不符合邏輯觀眾就看不懂。做影視節目要表達的主題與中心思想一定要明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確定根據觀眾的心理要求,即思維邏輯選用哪些鏡頭,怎麼樣將它們組合在一起。
(2)景別的變化要採用“循序漸進”的方法
一般來說,拍攝一個場面的時候,“景”的發展不宜過分劇烈,否則就不容易連接起來。相反,“景”的變化不大,同時拍攝角度變換亦不大,拍出的鏡頭也不容易組接。由於以上的原因我們在拍攝的時候“景”的發展變化需要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循序漸進地變換不同視覺距離的鏡頭,可以造成順暢的連接,形成了各種蒙太奇句型。
·前進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指景物由遠景、全景向近景、特寫過渡。用來表現由低沉到高昂向上的情緒和劇情的發展。
·後退式句型:這種敘述句型是由近到遠,表示有高昂到低沉、壓抑的情緒,在影片中表現由細節到擴展到全部。
·環行句型:是把前進式和後退式的句子結合在一起使用。由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再由特寫——近景——中景——遠景,或者我們也可反過來運用。表現情緒由低沉到高昂,再由高昂轉向低沉。這類的句型一般在影視故事片中較為常用。
在鏡頭組接的時候,如果遇到同一機位,同景別又是同一主體的畫面是不能組接的。因為這樣拍攝出來的鏡頭景物變化小,一副副畫面看起來雷同,接在一起好像同一鏡頭不停地重復。在另一方面這種機位、景物變化不大的兩個鏡頭接在一起,只要畫面中的景物稍有一變化,就會在人的視覺中產生跳動或者好像一個長鏡頭斷了好多次,有“拉洋片”、“走馬燈”的感覺,破壞了畫面的連續性。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除了把這些鏡頭從頭開始重拍以外(這對於鏡頭量少的節目片可以解決問題),對於其他同機位、同景物的時間持續長的影視片來說,採用重拍的方法就顯得浪費時間和財力了。最好的辦法是採用過渡鏡頭。如從不同角度拍攝再組接,穿插字幕過渡,讓表演者的位置,動作變化後再組接。這樣組接後的畫面就不會產生跳動、斷續和錯位的感覺。
(3)鏡頭組接中的拍攝方向,軸線規律
主體物在進出畫面時,我們拍攝需要注意拍攝的總方向,從軸線一側拍,否則兩個畫面接在一起主體物就要“撞車”。
所謂的“軸線規律”是指拍攝的畫面是否有“跳軸”現象。在拍攝的時候,如果拍攝機的位置始終在主體運動軸線的同一側,那麼構成畫面的運動方向、放置方向都是一致的,否則應是“跳軸”了,跳軸的畫面除了特殊的需要以外是無法組接的。
(4)鏡頭組接要遵循“動從動”、“靜接靜”的規律
如果畫面中同一主體或不同主體的動作是連貫的,可以動作接動作,達到順暢,簡潔過渡的目的,我們簡稱為“動接動”。如果兩個畫面中的主體運動是不連貫的,或者它們中間有停頓時,那麼這兩個鏡頭的組接,必須在前一個畫面主體做完一個完整動作停下來後,接上一個從靜止到開始的運動鏡頭,這就是“靜接靜”。 “靜接靜”組接時,前一個鏡頭結尾停止的片刻叫“落幅”,後一鏡頭運動前靜止的片刻叫做“起幅”,起幅與落幅時間間隔大約為一二秒鍾。運動鏡頭和固定鏡頭組接,同樣需要遵循這個規律。如果一個固定鏡頭要接一個搖鏡頭,則搖鏡頭開始要有起幅;相反一個搖鏡頭接一個固定鏡頭,那麼搖鏡頭要有“落幅”,否則畫面就會給人一種跳動的視覺感。為了特殊效果,也有靜接動或動接靜的鏡頭。
(5)鏡頭組接的時間長度
我們在拍攝影視節目的時候,每個鏡頭的停滯時間長短,首先是根據要表達的內容難易程度,觀眾的接受能力來決定的,其次還要考慮到畫面構圖等因素。如由於畫面選擇景物不同,包含在畫面的內容也不同。遠景中景等鏡頭大的畫麵包含的內容較多,觀眾需要看清楚這些畫面上的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就相對長些,而對於近景,特寫等鏡頭小的畫面,所包含的內容較少,觀眾只需要短時間即可看清,所以畫面停留時間可短些。
另外,一幅或者一組畫面中的其他因素,也對畫面長短直到制約作用。如同一個畫面亮度大的部分比亮度暗的部分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此如果該幅畫面要表現亮的部分時,長度應該短些,如果要表現暗部分的時候,則長度則應該長一些。在同一幅畫面中,動的部分比靜的部分先引起人們的視覺注意。因此如果重點要表現動的部分時,畫面要短些;表現靜的部分時,則畫面持續長度應該稍微長一些。
(6)鏡頭組接的影調色彩的統一
影調是指以黑的畫面而言。黑的畫面上的景物,不論原來是什麼顏色,都是由許多深淺不同的黑白層次組成軟硬不同的影調來表現的。對於彩色畫面來說,除了一個影調問題還有一個色彩問題。無論是黑白還是彩色畫面組接都應該保持影調色彩的一致性。如果把明暗或者色彩對比強烈的兩個鏡頭組接在一起(除了特殊的需要外),就會使人感到生硬和不連貫,影響內容通暢表達。
(7)鏡頭組接節奏
影視節目的題材、樣式、風格以及情節的環境氣氛、人物的情緒、情節的起伏跌宕等是影視節目節奏的總依據。影片節奏除了通過演員的表演、鏡頭的轉換和運動、音樂的配合、場景的時間空間變化等因素體現以外,還需要運用組接手段,嚴格掌握鏡頭的尺寸和數量。整理調整鏡頭順序,刪除多餘的枝節才能完成。也可以說,組接節奏是教學片總節奏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
處理影片節目的任何一個情節或一組畫面,都要從影片表達的內容出發來處理節奏問題。如果在一個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用了快節奏的鏡頭轉換,就會使得觀眾覺得突兀跳躍,心理難以接受。然而在一些節奏強烈,激盪人心的場面中,就應該考慮到種種沖擊因素,使鏡頭的變化速率與青年觀眾的心理要求一致,以增強青年觀眾的激動情緒達到吸引和模仿的目的。
(8)鏡頭的組接方法
鏡頭畫面的組接除了採用光學原理的手段以外,還可以通過銜接規律,使鏡頭之間直接切換,使情節更加自然順暢,以下我們介紹幾種有效的組接方法。
·連接組接:相連的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一系列鏡頭表現同一主體的動作。
·隊列組接:相連鏡頭但不是同一主體的組接,由於主體的變化,下一個鏡頭主體的出現,觀眾會聯想到上下畫面的關系,起到呼應、對比、隱喻烘托的作用。往往能夠創造性的揭示出一種新的含義。
·黑白格的組接:為造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如閃電、爆炸、照相館中的閃光燈效果等。組接的時候,我們可以將所需要的閃亮部分用白色畫格代替,在表現各種車輛相接的瞬間組接若干黑色畫格,或者在合適的時候採用黑白相間畫格交*,有助於加強影片的節奏、渲染氣氛、增強懸念。
·兩級鏡頭組接:是又特寫鏡頭直接跳切到全景鏡頭或者從全景鏡頭直接切換到特寫鏡頭的組接方式。這種方法能使情節的發展在動中轉靜或者在靜中變動,給觀眾的直感極強,節奏上形成突如其來的變化,產生特殊的視覺和心理效果。
·閃回鏡頭組接:用閃回鏡頭,如插入人物回想往事的鏡頭,這種組接技巧可以用來揭示人物的內心變化。
·同鏡頭分析:將同一個鏡頭分別在幾個地方使用。運用該種組接技巧的時候,往往是處於這樣的考慮:或者是因為所需要的畫面素材不夠;或者是有意重復某一鏡頭,用來表現某一人物的青絲和追憶;或者是為了強調某一畫面所特有的象徵性的含義以印發觀眾的思考;或者還是為了造成首尾相互接應,從而達到藝術結構上給人一完整而嚴謹的感覺。
·拼接:有些時候,我們在戶外拍攝雖然多次,拍攝的時間也相當長,但可以用的鏡頭卻是很短,達不到我們所需要的長度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同樣或相似內容的鏡頭的話,我們就可以把它們當中可用的部分組接,以達到節目畫面必須的長度。
·插入鏡頭組接:在一個鏡頭中間切換,插入另一個表現不同主體的鏡頭。如一個人正在馬路上走著或者坐在汽車里向外看,突然插入一個代表人物主觀視線的鏡頭(主觀鏡頭),以表現該人物意外的看到了什麼和直觀感想和引起聯想的鏡頭。
·動作組接:藉助人物、動物、交通工具等等動作和動勢的可銜接性以及動作的連貫性相似性,作為鏡頭的轉換手段。
·特寫鏡頭組接:上個鏡頭以某一人物的某一局部(頭或眼睛)或某個物件的特寫畫面結束,然後從這一特寫畫面開始,逐漸擴大視野,以展示另一情節的環境。目的是為了在觀眾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個人的表情或者某一事物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轉換了場景和敘述內容,而不使人產生陡然跳動的不適合之感覺。
D. 影視記錄拍攝的5大技巧,學會輕松拍大片
第一、 攝影攝像對焦的問題
這是一個相對專業的技術,如果你的攝像機或照相機(用於攝像)有變焦功能,那麼,你一定要用活這一個功能。此話怎講?就是在拍攝物體的時候,要把握突出主體的要領,盡可能用手動調焦,做到焦內如刀,焦外如水。焦距內的主體一定要清晰,焦距外的陪體盡量虛化。一個完整的鏡頭,如果不是交換表現主體,不要輕易轉移焦點。
第二、 光影藝術的表現
這是每一個搞攝影攝像的人不懈追求的影視效果。如果不是因為劇情的需要,拍攝那些全景畫面、大景或特寫畫面,盡量選擇日出或日落的時段,因為這一時段的光影非常出彩,色溫很柔和,光感最飽和。其次,拍攝人像最好選擇側逆光,這樣拍攝的好處是人物的輪廓分明,層次感很強。
第三、 鏡頭穩定的技巧
鏡頭不穩定,是拍攝大忌,除非你是為了刻意突出激烈震動或打鬥現場。那麼,如何做到鏡頭穩定呢,有三個辦法。1.三腳架,這是攝影攝像人必備的“利器”,攝像機上架,看似累贅,其實對於專業影視人來說,盡管移動不方便,但是起碼保證了每一組鏡頭的成功率。2.拍攝穩定器,這是最近這些年推出的一種拍攝輔助器材。有單反攝影攝像穩定器,如斯坦尼康;有手機拍攝穩定器。3.如果你什麼都沒有,那就找一個固定物體做支撐點,可以用手臂緊靠樹干或牆壁,或者把攝像器材放在固定的平台上。
第四、 鏡頭要成組拍攝
這是非常專業的拍攝技巧。如果鏡頭不成組,不僅給人視覺疲勞,而且後期製作也非常單一乏味。所謂的鏡頭成組,就是在用鏡頭表現同一組畫面的時候,要有全景、中景、大景、特寫。這是最起碼的要求。至於這些鏡頭的拍攝角度,要做到每一組畫面不同角度拍攝。特寫鏡頭一定要拍出銳度,不能虛焦。如果是鏡頭語言需要,可以用特寫鏡頭作為起伏點,從特寫畫面逐漸推拉出全景畫面。
第五、 構圖要講究藝術
攝影攝像的構圖,我想在各種自媒體平台有很多這方面的鮮活“教材”。這里,我只簡單說幾種,1.全景拍攝,一般將被攝主體或重要景物框在“九宮格”交叉點的 “井”字的四個交叉點上。2.海天場景,不能海一半,天一半,要麼海占畫面的三分之二,要麼天佔三分之二。3.人物的臉面對著的區域要開闊。4.人物特寫,寧“割”額頭不“割”下巴。
關於影視記錄拍攝的5大技巧,學會輕松拍大片,青藤小編就和您分享到這里了。如果您對影視後期有濃厚的興趣,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為您提供幫助。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於攝像技巧、後期剪輯的方法及素材等內容,可以點擊本站的其他文章進行學習。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影視記錄拍攝的5大技巧,學會輕松拍大片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E. 怎樣提高演戲技巧
1、表演不是自學就能成才的專業
如果打算參加藝考或今後往演藝界發展,那麼最佳的學習途徑就是線下學習。多多通過線下課堂各種各樣的練習,使自己不斷地增加表演經驗,才能使自己一點點的學習好並悟出表演的內在。
2、平日可以多觀影,多學習劇情及演員演技
寫一些影評,多去觀察人物感悟生活,多閱讀表演及藝術理論、文學方面的相關書籍,也能夠從某些層面提高自己的表演經驗。
演員的要求
1、彈跳力,演員要舉止輕盈,起跳輕松,跳得高且自如,落地穩健,後勁長,不可以幾個大跳後就如強駑之末,彈跳力得益於硬功夫中體能的訓練和跳的訓練。
2、柔韌度,即身體各部分的拉伸度、跨度,大跳需呈直線不可以含糊,踢紫金冠時舞者的眼睛要看到整個腳部甚至小腿,燕子翻身時要明顯清晰地看到兩條腿在空中交叉而過,柔韌度得益於毯子功的訓練。
F. 影視剪輯的技巧
影視剪輯的技巧
影視剪輯,作為影視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電影電視的發展過程中應運而生、獨立出現並完善的;同時,剪輯藝術的進步,又極大地影響和推動了影視藝術的提高和發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影視剪輯的技巧。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簡要概括地說,影視剪輯的本質就是通過主體動作的分解組合,完成蒙太奇形象的塑造;剪輯的任務則主要是以下5個方面:
1)選用剪輯素材;
2)制定剪輯方案;
3)確定剪輯手段;
4)選擇剪接點;
5)把握剪接基調。
影視剪輯的任務是繁重的,正確、合理、高明的剪輯,能夠增強影視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對影視片創作的成功有重大影響,因此,剪輯人員必須努力提高影視剪輯技巧水平,以求卓有成效地圓滿完成所承擔的藝術創作任務。
一般講影視剪輯技巧,就是指剪輯的藝術手段、處理手法、蒙太奇方法,這是剪輯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全面來講,所謂影視剪輯技巧,實際上包括剪輯技術和剪輯手段兩大部分,具體而言,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影視剪輯技術
影視剪輯技術,主要是指剪接工藝、操作規程與鏡頭連接。電影剪輯師要懂得膠片的識別與保養,器材的識別與使用,鏡頭的識別與連接,鏡頭的分類與保管;明白正片、底片的工藝,電影生產的工藝;掌握接片、卷片的方法,聲畫同步的方法,鏡頭的選擇與連接的方法等等。電視剪輯師則要懂得磁帶的識別與保管,機器的識別與使用,鏡頭的識別與連接;明白一次剪輯與脫編的工藝,電視生產的工藝;掌握組編、插編的方法,聲音捅上、拖下的方法,畫面無聲插入的方法,鏡頭的選擇與連接的方法等。雖然這些都是技術性很強的具體技法,但他們都是剪輯的基本功,必須熟練地全面地予以掌握。
2、影視剪輯手段
影視剪輯手段即狹義的剪輯技巧是多種多樣、各具功用、各有獨到之處的。常用的剪輯技巧手段,分類而言,大致有以下一些:
1)畫面處理:分剪多用法,反復插接法,移植借用法,挖格省略法拼接延長法等;2)動作處理:動作分解法,動作增減法,動作錯覺法等;
3)情緒處理:鏡頭長度延伸法,短鏡頭跳切法等;
4)段落處理:移位調整法,增刪精簡法,「留格」停頓法,「附加技巧」(電視稱之為「特技」,指畫面附加的隱、顯、化、劃、疊印等光學技巧或特殊技巧)運作法等;
5)聲音處理:聲音的刪挖、串改移位法,對白的平剪同位法,對白的串剪錯位法,音樂的拼接挖剪法,音響的特殊配置法等。
對於上述影視剪輯手段,本文以無畫面附加技巧的剪輯為例進行補充說明。無畫面附加技巧,就是全片不採用任何畫面技巧來結構整部影視片,而是利用鏡頭畫面直接切出、切入的方法銜接鏡頭,連接場景,轉換時空,使整部影視片以無技巧的剪輯方法來進行結構處理。這種方法,一般稱為現代手法(相對於傳統的有畫面附加技巧的剪輯而言),通常稱之為「跳切」。「切」,是「切換」的簡稱,是影視技術最基本的一種鏡頭轉換方式,它是指不用任何光學技巧如隱、顯、化、劃、疊印等之類來作為過渡,而是直接由一個鏡頭轉換為另一個鏡頭或由一場戲轉換為另一場戲。而「跳切」是「切」的一種,它可以不顧及一般切換時所要遵循的時空和動作的連續性,而是以動作的跳躍式組接來突顯、強調所要表達的內容,從而省略時空過程。當然,跳切也不是隨意的,它必須遵從生活上的邏輯性和適應觀眾欣賞心理的連貫性。
3、熟練掌握電影、電視剪輯的差別
就剪輯技巧而言,電影電視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由於電影與電視的差異性,在剪輯方面自然有所差別。這種差別,顯示出電影剪輯和電視剪輯各自的優長短絀。認識這種差別,掌握這種差別,對於理解和運用影視剪輯技巧至關重要。電影與電視在剪輯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電影膠片剪輯是形象的「直觀剪輯」,看得見,摸得著,人物動作、景物動作、鏡頭動作一目瞭然,操作便利,處理科學;電視磁帶剪輯是視像的「感官剪輯」,人物動作、景物動作、鏡頭動作只能看到一幀畫面,摸不著,難度大,技巧性很強,全憑剪輯者的藝術感覺;
2)電影聲音剪輯是聲像的「直感剪輯」,摸得著,精確度高,多聲道混合錄音科學,聽覺形象完美;電視聲音剪輯是「感受剪輯」,摸不著,看不見,憑剪輯人員對聲音的直接感受,聲音合成較為簡單,聽覺形象較差;
3)電影前期錄音的剪輯嚴謹、精細。由於受膠片的限制,不可能將一首歌、一個舞蹈、一段戲曲從頭到尾拍完,而是在一條錄音帶上分鏡頭,以單個鏡頭的拍攝方法,全方位地體現,但製作起來較為繁難;電視前期錄音的剪輯由於不受磁帶的限制,對一首歌、一個舞蹈、一段戲曲可以從頭至尾錄下來再插接各種不同景別的鏡頭,製作簡便、見效快,但往往因對細節的處理不夠精細,而給後期剪輯帶來諸多不便;
4)電影畫面附加技巧和字幕製作局限性大,復雜困難;電視畫面附加技巧和字幕製作簡便科學,質量也高。
綜上所述,文中所提出的這些手段、手法和技巧,均為影視剪輯所獨有。剪輯人員必須努力熟悉、學習、掌握、苦練這些基本功,以便達到能夠合理、精確、熟練、創造性地進行剪輯工作的目的。作為剪輯師,技巧掌握得愈多樣愈熟練愈好;但同時又不能一味地賣弄技巧,因為任何技巧的運用都必須服從影視創作的總體構思和藝術要求。
一:影像剪輯者必備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
·剪輯素材並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
·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以及製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
·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給影像注入生命。
剪輯者會自然而然地在眾多的鏡頭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點是剪切點,這就是剪輯的旋律感。與此同時作品的全貌也會在許許多多的攝影素材中慢慢呈現出來。透過素材,看到作品應有的面貌。
二:尋找剪切點的方法
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呢?尋找剪切點無疑是編輯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這里有點需要注意,這就是畫面的頂點。
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是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球體上升即將下落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因為前面的膠片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膠片上的畫面看起來才是動態的。
因此,越是激烈的運動,在畫面的頂點或者在動作開始的前一刻進行剪切,會在後面的膠片上產生強烈的殘留影像的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產生旋律感的剪切點讓我們以翻書的動作為例,看一下尋找剪切點的方法
如果從動作完全停止的狀態開始拍攝,忠實地將翻書的動作從一開始拍攝到結束,這樣觀眾一看就能知道是翻書的動作。
但是,僅僅讓人看明白是無法體現出影像的美妙之處的,旋律感和舒適感同樣不可缺少。那麼究竟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1~24個畫面,那麼就把最前面的3~4個片斷剪切掉,作為開始的剪切點。
這種改變對於理解翻書的動作沒有任何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舒適感。這種剪輯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影像中去。
四:電影剪輯的正確方法不是只有一個
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誤解,那就是剪切點並不是唯一的。
書頁翻到中間時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翻書動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
根據作品的不同,前後畫面的不同,剪切點可以有所變化。正確的剪輯方法不是唯一的。
當然,剪輯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幾約定,它們可以說是剪輯的規則。了解這些規則非常重要,但由於剪輯本身是一項富於創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時也會打破規則,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五:剪輯的目的
從物理制約中解放,自由控制時間和空間。
·在攝影和製作中有時需要分割鏡頭,在後面把它們構成一個情節。
·在作品中省略故事中實際時間的流逝。
·省略故事中空間的移動。
結合演出意圖構成劇情,確定作品的最終面貌。
·有目的地進行鏡頭的連接,明確、強調想表達的內容。
·使鏡頭的順序和結構更嚴密,突出情節性要素。
六: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動作連接,是指對被拍攝物體的動作進行的剪輯。
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卷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據說這就是這一剪輯方法的起源所在。
剪輯是影視後期製作的流程之一,它是決定影視片藝術生命的一個關鍵環節,處於影視後期製作中的核心地位。各種鏡頭在被巧妙組接之前,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是藝術與技術的巧妙融合使之具有敘事傳情的生命力,創作者的思維才情和美學追求滲透其間。但剪輯應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的處理。
剪輯節奏的處理
影視作品的節奏分為作品的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影視作品的內部節奏是由劇本的內部節奏所決定的,它包括故事情節、人物的思想與情緒的起伏等。以主體動作、鏡頭運動、剪輯手段來實現的節奏為影視作品外部節奏。剪輯節奏是運用剪輯手段對影片結構和鏡頭長短的處理形成的`一種韻律。一般來講,剪輯節奏的處理需要考慮諸多的元素,如時空的轉變、不同的視距與角度的造型組合、鏡頭的數量和次序的安排,以及聲畫的結合等。景別的變化盡量做到循序漸進,盡量做到舒緩平滑,避免產生突變的感覺;不同景別的鏡頭持續的時間長短也不同,一般全景維持在8秒左右,中景維持在5秒左右,近景2-3秒之間,特寫1-2秒之間比較恰當。具體鏡頭的時間長短還可結合劇情的矛盾沖突、音樂的旋律與節奏等因素來確定。
畫面的處理與鏡頭的組接方式
影視作品主要是用視覺語言來表現,其畫面必須符合觀眾的思維方式和影視的表現規律,對影視作品的後期製作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自然、流暢,沒有跳躍感,所以對畫面的處理與鏡頭的組接非常重要。在剪輯的過程中,對鏡頭的組接不是簡單的掐頭去尾的連接,而應該是在符合生活邏輯和敘事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精心組接,使之做到時間上的連貫和空間上的統一;其次,要做到畫面的匹配,即上下相連的兩個畫面中,同一主體所處的位置要保持一種邏輯關繫上的空間統一性,使得兩個畫面連接在一起時產生自然和諧的關系。
鏡頭間的連接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技巧的連接,其手法有數百種之多,主要利用淡入、淡出、疊化、劃像、定格、翻轉、分屏、跳切、閃回等特技技巧與光學技巧連接鏡頭,使鏡頭的過渡多樣化;另一種是無技巧的連接,主要是利用鏡頭在內容與造型上的關聯,進行自然連接,直接轉場。通常,剪輯的鏡頭分為運動鏡頭(如推、拉、搖、移等)和固定鏡頭(包括主體運動和主體靜止鏡頭)。
為了保證畫面組接的連貫流暢,一般可以靜接靜、動接動、靜接動、動接靜,要求動靜之間有過渡,選擇的切換點適當。如:固定鏡頭之間的組接,因為是靜止(或相對靜止)物體的固定鏡頭相互連接,可採用鏡頭連續組接的方式,截取精彩的動作瞬間或完整的動作過程。運動鏡頭之間的組接,如果主體相同,運動形式不同(如搖鏡頭與拉鏡頭組接),應去除鏡頭相接處的起幅和落幅,即只保留前一個搖鏡頭的起幅和後一個拉鏡頭的落幅;如果主體不同,運動形式相同的鏡頭,應視具體情形決定鏡頭相接處的起落幅的取捨。對於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的組接,如果表現靜態對錄時,應使鏡頭相接處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暫的停留;表現呼應關系時,應視具體情況決定鏡頭相接處的起落幅情況。此外,通常意義的鏡頭組接不能出現越軸現象,以免造成時空關系的紊亂。具體剪輯時根據創作的需要,可能會將一個鏡頭進行分割,甚至可能借用其它場景中的個別鏡頭,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確立一個攝像的總方向和總角度,選用的其它鏡頭應向總方向和總角度鏡頭靠攏,再依據方向軸線原理和越軸方法,逐個鏡頭理順鏡頭關系和人物關系。但,有時為了表現人物處於一定的狀態中,反而要用跳軸的技巧以形成一種狀態感,給人一種跳躍的感覺,表現心理和情緒上的變化。
光線與色調的處理
有時在前期拍攝時可能由於場景環境、照明條件、拍攝時間、拍攝設備等外界因素,使得某些鏡頭的光線與色調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由於素材來源不同也會造成素材色調的明暗不一致,或根據影視作品需要表達出一種情緒,創造出一種意境,形成一種色調,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等,就需要運用非線性編輯軟體或一些影視後期特技合成軟體進行調色處理,使色調與明暗相互銜接,使畫面與主題在內容上、情境上協調起來。如果實在無法校正,則應在兩個不同的鏡頭之間插入一個特寫鏡頭來過渡(緩沖),以減少對觀眾視覺的刺激。
聲畫關系的處理
要處理好影視作品的聲畫關系,實現聲音與畫面的完美結合,應掌握好各種人聲、音樂、音效之間的比例與平衡,做到層次分明,自然流暢,將與內容貼切、音質優美的聲音效果結合畫面傳達給觀眾。為了彌補原聲音的不足,使聲音生動形象地塑造藝術對象,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就必須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聲音進行加工與處理,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如音質調整、混響、延時、變速等,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聲畫的結合通常為分聲畫同步與聲畫對位兩種形式。聲畫同步表現為人聲、音樂、音效與畫面的緊密結合,節奏與情緒保持一致,即視聽信息是同等合一的,聲音和畫面共時相加構成一個總體信息;聲畫對位指從特定的藝術目的出發,在同一時間內讓聲音與畫面作不同側面的表現,兩者形成「對立」或「平行」的關系,以期更深刻地表達影片內容。
特技的處理
特技在影視後期製作中的作用主要是用於渲染、烘托氣氛,增強畫面的視覺美感,調動觀眾的欣賞情趣等。在特技的選擇與運用中,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特技圖形的選擇應與畫面內容的表達相符。特技圖形的樣式與種類繁多,在考慮畫面內容與特點的基礎上,選擇相宜的特技形式;二是特技圖形的選擇應與前後鏡頭相呼應。在組接鏡頭時,必須顧及前後鏡頭的運動形式、運動方向和運動速度等,設法使特技圖形的運動與前後鏡頭中主體的運動相呼應,這樣才會顯得和諧、自然;三是特技圖形在使用時應注重整體性,成組運用。也就是說選擇同一種形式連續用四至五次以上,使特技段落保持良好的整體感。也可以在保持統一基調的基礎作上,稍變化。
總之,影視後期製作關繫到影視作品的成功與否,它是融技術性、技巧性與藝術性於一體的創作過程,剪輯人員應不斷加強剪輯思維的培養,增強藝術審美能力的修養以及剪輯技巧的掌握,創作出結構嚴謹、節奏流暢、主題鮮明的影視作品。
1、正確的剪切點:
剪輯是將許多零碎的畫面片斷串聯為一個有節奏的整體的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的問題。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這里要提到一個剪輯技巧: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指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方法是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為什麼這么作:起源傳說: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7:3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第一點介紹的是用不同的鏡頭連接同一個被攝物體,此處要介紹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作法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剪輯無定式)。
第三點:有目的地重疊動用,用以強調。
如動作影片中必殺技的鏡頭,可以採用不同角度重放,或同角度快慢鏡重放。強化視覺沖擊力。成龍影片經常使用。
第四點:激烈的動作場面可以省略中間部分。
第五點:連接FrameIn和FrameOut畫面。
第六點:用暗鏡頭或共同點連接不同被拍攝物體的動作。
作用是大幅度縮減時間,增加影片的速度感。MTV常用。
動作連接的畫點:
將時間看起來較長的鏡頭作為主要鏡頭
考慮畫面的上下左右,以免影響動作的連續性
大幅度改變動作和攝像機的位置會增強畫面的氣勢
按照實際時間進行的連接看上去會比較拖沓,因此要壓縮過渡動作中能省略的部分。特別是動作激烈的場面,鏡頭的長度要縮短。
同時拍攝而成的素材理論上可以在任意一點進行剪輯,但是選擇不同的剪切點,重復或省略一些鏡頭,動作會更流暢。
同一動作使用不同的畫面連接時,要盡量在動作頂點處進行連接。
3、場景轉換和和製造連接點
第一點:相溶:指讓前面的畫面慢慢消失,同時讓後面的畫面徐徐出現。
與剪切相比,給人的印象更加柔和,使用起來也非常簡單,可以說幾乎是不會失敗的場景轉換方法。
第二點:淡入淡出:以黑色過渡。
第三點:用遮掩物連接不同場景。
第四點:用模糊畫面連接不同的場景。
第五點:用運動造成的模糊效果連接鏡頭。
第六點:用一樣的風景來連接鏡頭。「空切」
第七點:用曝光效果連接鏡頭。「廣告和音樂電視」
第八點:用分割畫面過渡到後續鏡頭。
4、其他有代表性的剪輯方法:
第一點:讓同時進行的不同鏡頭交替出現。
第二點:當連接很困難時,乾脆跳出。
第三點:用不同框架的鏡頭連接,產生節奏感。「一般採用三個鏡頭一組漸進」
;G. 影視後期製作幾個入門小技巧
一、剪輯師修養
1.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
2.剪輯素材並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
3.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製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
4.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給影像注入生命。
5.剪輯者會自然而然地在眾多的鏡頭中找出最棒的表情,找出哪一點是剪切點,這就是剪輯的旋律感。與此同時作品的全貌也會在許許多多的攝影素材中慢慢呈現出來。透過素材,看到作品應有的面貌。
二、尋找剪輯點的方法
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尋找剪切點無疑是剪輯者的重要工作之一,有點需要注意,這就是畫面的頂點。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是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球體上升即將下落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因為前面的膠片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膠片上的畫面看起來才是動態的。因此,越是激烈的運動,在畫面的頂點或者在動作開始的前一刻進行剪切,會在後面的膠片上產生強烈的殘留影像的效果,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電影剪輯的正確方法不是只有一個
有一點希望大家不要誤解,那就是剪切點並不是唯一的。書頁翻到中間時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翻書動作快要結束的時候也可以作為一個剪切點。根據作品的不同,前後畫面的不同,剪切點可以有所變化,正確的剪輯方法不是唯一的。
當然,剪輯也有其固定的形式幾約定,它們可以說是剪輯的規則。了解這些規則非常重要,但由於剪輯本身是一項富於創造性的工作,所以有時也會打破規則,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以上就是環球青藤小編關於影視後期製作入門技巧的相關分享,希望對各位小夥伴們有所幫助,想要了解更多影視製作的相關內容,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