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劇的妝容與服飾
概述
越劇在小歌班初期,戲中角色的穿戴大多數借用生活中的衣衫、長袍、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廟里的神像蟒袍。後來向紹興大班行頭主租用戲裝,放在篾簍里,挑著走村跑鎮,這是越劇最早出現的衣箱形式。租賃行頭多以襖、衫、蟒、靠、箭衣為主,行頭樣式,基本上是紹劇、京劇傳統樣式。
20世紀20至30年代紹興文戲時期,受上海京劇衣箱制度影響,主要演員和群眾演員的服裝開始分開。主要演員穿「私彩行頭」,由主要演員負責添置;一般演員及龍套、宮女等群眾演員,穿「堂中行頭」,這類行頭由班主或香衣班頭出資租借。由於當時觀眾既要看演員又要看行頭,促使一些名演員競相炫耀私彩行頭,有的小旦演出時,在一個晚上連換10多套服裝。有人稱這時的越劇服裝是「雜亂無章」時期。
越劇服裝設計開始於1943年。專業舞美設計韓義在《雨夜驚夢》中,對劇中魔王及4個小鬼的服裝作了設計;是年11月,袁雪芬主演《香妃》時,因劇中人物有兄弟民族及出場人物身份較多,力求藝術上的統一,全部服裝由韓義統盤設計,由演員自己置辦,戲院老闆根據角色主次貼一部分置辦費。這是越劇服裝的一大改革。
由於不懈地探索和積累,越劇服裝的輕柔、淡雅、清麗的獨特風格,不斷鞏固和發展,並在國內外演出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而成為我國戲曲服裝中另一種服裝風格樣式。
古裝衣
古裝衣是越劇的特色服裝,在劇中年輕女子和中年婦女經常穿戴。上衣有水袖或本色連袖,外加雲肩或飄帶;長裙上搭配有短裙、或中裙、佩、腰帶、玉飾。短、中、長裙又有折襇和無折襇之分。按身份不同,古裝衣又分為仕女衣、民間衣、宮裝衣。其特點是裙長衣短,胸腰收緊,形體分明。
越劇蟒
越劇蟒首先在色彩上,不再按傳統的上五色的蟒,分階、分身份嚴格穿戴的衣箱制,而是下五色、間色的都有,但又參照上五色色階等級制的習俗,在間色中選擇。如《打金枝》中蟒的色彩、紋樣更簡練更隨意,《孟麗君》中用了許多的間色蟒袍。另一種方法是參照歷史典律和官階運用色彩,如《長樂宮》中老皇帝穿黑衣,用「黼」「黻」「粉米」「日」「月」「宗彝」「藻」「山」「星」「華蟲」「火」等象徵性圖案。越劇有時把傳統的「蟒」改為袍制,叫蟒袍。在製作上和傳統的「蟒」有很大的區別。蟒不再是整件夾里,而前後是麻襯,使前後挺括硬撐,以顯官風十足。發展到後來,蟒的前後內襯有的乾脆不用麻襯,用布刮漿代替。
越劇靠越劇男班早期都用傳統大靠,女班也沿用傳統大靠(硬靠)。改革後,武生很少用靠旗、靠肚,小生串演武生更不用靠旗。「靠身」「靠腳」「靠肩」,不再用「網子穗」或「排須」、摟帶,一般也不用雙層靠肩。靠肚不再是傳統的平面一大塊,改為圍腰的「腰包」再束虎頭腰帶。靠衣不綉花,都用甲片。1944年春,袁雪芬飾演《木蘭從軍》中的花木蘭,所穿戎裝,甲片開始用銅片,上甲、下甲都用,以後,紋樣有「魚鱗甲」「丁字甲」「人字甲」「龜背甲」等,有金綉,也有用金緞、銀緞剪貼,或金銀寬邊花版線縫紉上去。護心鏡有用克羅米銅泡,或盤金、盤銀。
越劇裙
越劇的裙主要是花旦的百襇裙。最早穿的都是傳統大襇裙,前後有「馬面」,俗稱「馬面裙」,以後去掉後「馬面」,改為單馬面裙,經常用於老旦。傳統的「魚鱗百襇裙」往往作襯裙使用。以後大襇改成五分寬的百襇裙。20世紀40年代雪聲劇團受清末仕女畫的影響,設計了「褙裙」。這種褙裙,罩在大襇裙外,正面用佩,佩長及腳面,很簡潔。這種「褙裙」在《梁祝哀史》《嫦娥奔月》等劇中反復使用。短裙,行話稱「包屁股」,有折襇的,有不打折襇的,有網眼雕花的,有綉花、貼花、斜裁、平裁的,花樣繁多。
越劇雲肩最早用的都是傳統大雲肩,以後發展到百多種,如:對開雲肩、珠雲肩(白珠或金、銀珠穿成的)、有領雲肩、無領雲肩,如意雲肩、花形雲肩、網眼雲肩等。
褶子與帔
越劇小生穿的褶子是不開門襟的,有圓領、斜領、對開領,開門襟的是「帔」。這種「帔」往往在劇中有夫妻倆出場時,運用相同色彩,稱「對帔」。越劇帔在領口上又變化出多種樣式,如斜襟帔、直襟帔、翻領帔、如意領帔等。小生褶子與帔,多用間色,花紋偏一邊,有四君子花紋(梅、蘭、竹、菊),也有用牡丹、玉蘭等花紋,領邊也越改越窄,約二寸,朝秀美的方向發展。越劇所有衣服在服裝的「夾窩」里都挖「裉袋」(夾窩裁剪成圓形),所以越劇的戲服,雙肩揮灑自如、平穩服貼而且舒服。 越劇盔帽 越劇早期男班演傳統戲時的盔帽,是借用生活中的秀才帽或有額玉的瓜皮帽,有的是在拆除破舊小廟時從菩薩神像頭上取下的盔帽。以後租用紹劇、京劇的服裝和盔帽。女班進入上海後,主要演員有了「私彩行頭」,身上穿的戲服、頭上戴的盔帽都是到南恆泰彩靴店或廣東路戲服店買的。而其他穿「堂中行頭」的演員,則是穿戴租來的戲服、盔帽。這些盔帽基本上是承襲了京劇或昆劇的帽箱制,如《香箋淚》《梁祝》中小生戴的盔帽,都是京劇的文生巾。
在新編歷史劇中,越劇把歷史生活中的「進賢冠」「方山冠」「通天冠」「束發冠」「法冠」「巧士冠」「緇布冠」等加以改良,運用到舞台人物中來。傳統鳳冠是皇後、嬪妃和公主所戴,女子在婚禮大典時也戴這種鳳冠。越劇除了傳統劇目中仍戴鳳冠外,一般在其他劇目中不再戴這種裝滿絨球的鳳冠了。如《打金枝》中的公主、皇後,《長樂宮》中的皇後,《孟麗君》中的孟麗君,都改鳳冠為額形,或裝插,頭上露出髻發,採用正鳳為主,邊鳳插戴兩旁,或對鳳為主,邊鳳插戴兩旁,後再把「如意」「單鳳」「步搖」等頭飾進行裝戴。
越劇靴鞋
越劇男班在「草台班」時期,演員已穿租借的靴鞋。女班進上海後,學京劇、紹劇穿高靴,特別是大面、老生,官帶裝扮穿高靴居多。女班小生穿的靴鞋都不高,穿雲鞋,有平底鞋,有一寸左右高的鞋。小旦為彌補身材過矮,在鞋內墊高二三寸。20世紀30年代末「高升舞台」演出《彩姨娘》,筱丹桂飾彩姨娘,為了增高身材曾用「踩蹺」。直到1944年演《新梁祝哀史》的男角小生才穿一寸左右的薄高靴。解放後,小生穿三套雲高靴居多,一般都要二三寸左右,個別演員還要再加內高。1955年,拍《梁山伯與祝英台》電影後,靴鞋改革,不但穿高靴,在靴頭上也改成有雲飾紋的花樣或綉花,色彩套成強烈和諧的三色,俗稱三套雲高靴。
B. 京劇戲服的有什麼特點
從其造型、圖案紋樣和顏色上,就可以區分劇中人物文與武、善與惡、富貴與貧賤等身份。例如從服飾所綉紋樣來區分人物:官衣前胸後背有方形「補子」(又叫譜子),文官綉飛禽,武官綉走獸,另以不同禽獸的圖案區分一至七品官。男女披風上綉團花,壽字紋的多為中老年人穿用,年輕者穿的則是綉梅蘭菊竹花卉圖案;穿綉滿花卉的海青的是花花公子,穿不綉花紋素色海青的多為清貧落難書生。最有特點的是「八卦袍」,袍上所綉八卦的布局規則是:肩承天地(乾、坤卦)、胸懷風雷(翼、震卦)、背負山川(艮、兌卦)、袖藏水火(坎、離卦),前胸後背有太極(即陰陽)。穿上這種八卦袍,更顯出角色神機妙算,足智多謀。
除戲衣外,還有頭盔、靴鞋、戰旗、玉帶等配套服飾。如將帥出征時穿大靠,這大靠配上兩肩飛袖、胸背處綉的護心鏡,胸腹處凸綉出虎頭的甲衣,背後插著四支三角形背旗,再配以頭上的戰盔和腳上的戰靴,能表現軍令在身,披掛上陣的雄姿。且大靠下身作開裂形狀,分上下兩層嵌有八件一並的比裙,專用於配合表演上下戰馬的動作。將帥手中持馬鞭或執刀槍,在走圓場、跨馬、對打時,比裙飄動,誇張和美化了動作,顯示出沙場將帥勇悍威武的氣派。戲曲服裝是經過長時期的實踐,改良後而形成現今傳統程式化的形態。傳統京劇的服裝可分為:蟒、鎧、褶、帔、衣五種。粵劇服裝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材自京劇的,它的分類有蟒、鎧、褶子、開氅、官衣、帔及衣七種。其實與京劇分類並沒有太大不同,只是京劇將「開氅」歸入「帔」類;將「官衣」歸入「衣」類而已。現試詳細介紹各類粵劇戲服的特色。
蟒
據《辭源》所記:「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滿清則官無大小,凡遇典禮,皆著此袍,地藍色或石青,全身以金線綉蟒,自公侯至七品官,蟒數自八至五,以次遞降,俗稱『花衣』,又稱『蟒服』。」可見戲班中的蟒袍是取材自朝廷的官禮服的。穿蟒的多是戲曲中的帝王、將相、後妃、大臣等高貴身份人物通用的禮服。特別是於禮宴、朝會、大典、理案等場合穿著,以示莊重嚴肅。蟒的種類還有「加官蟒」、「改良蟒」等。蟒的式樣是:齊肩、圓領、右衽、大襟、大袖、帶水袖、袍長及足、腋下開*至底襟、袖根下襯有與袍不同顏色的闊邊,叫「擺」;唐朝時稱「燕尾」,明朝時叫「插擺」,配有「玉帶」,又名「角帶」。蟒的紋樣多是在袍前後襟下部綉有海水、江崖,包括彎立水、直立水、立卧三江水、立卧五江水等紋式。男蟒全身綉龍,包括團龍、行龍、大龍,或祥雲等。女蟒略短,綉龍或鳳圖,下裳配裙子及飄帶,為後妃等穿。色彩方面主要是用十種純色,包括上五色:皇帝、後妃穿黃色,元帥穿紅色,將軍及忠臣穿綠色,老臣及小將穿白色,剛烈性格人物穿黑色。至於下五色的蟒則多是一般大臣穿著。
C. 京劇戲服的顏色搭配有什麼講究
京劇服裝的服色來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衣著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會的服色為基礎演變而來。由於京劇的服裝具有高度的符號性特徵,京劇的服色也就成了體現劇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早期京劇服裝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紅、黃、黑、綠、白;"下五色"是指藍、粉、紫、秋香、皎月。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隨便使用。
體現服色特色最為明顯的服裝是男蟒和男靠。舊戲班形容服裝規模整齊通常會說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種顏色的蟒和靠,可以開很大規模的戲。由於京劇服色與劇中人物性格的密切關系,所以在給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服色的服裝上,是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的。
以長靠為例,紅靠一般都是給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戰太平》之花雲,《小商河》之楊再興,《金雁橋》之張任,《誅仙陣》之韋陀等等,以體現劇中人的英氣。
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黃靠都不是明黃色,杏黃色如《定軍山》之黃忠,《李陵碑》之楊繼業,《珠簾寨》之李克用等等,為體現老年武將老當益壯的性格;穿黃靠的還有一種性格的人是暴躁武將,如《戰宛城》之典韋,《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華車》之兀術,《瘟癀陣》之楊戩等等,由於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所以後來在《龍虎鬥》中扎明黃靠。
黑色靠一般都是給性格粗魯莽撞之人准備的,比如《長坂坡》之張飛,《金沙灘》之楊七郎,《牛頭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別姬》中的項羽扎黑色軟靠(沒有靠旗),但是由於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製。
綠色靠一般都是勾紅色臉譜的人物穿,比如《古城會》之關羽(軟靠),《鐵籠山》之姜維,《大名府》之關勝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樣,關羽的綠靠一般也是要特製的,俗稱"老爺靠"。最早的《挑華車》之高寵也勾紅色三塊瓦臉譜,所以高寵也有扎綠靠的扮相
白色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比如年輕英俊的武將,如《銀空山》的高嗣繼,《長坂坡》的趙雲,《兩將軍》的馬超等等,還有一種人物是所謂的"儒將",比如,《長坂坡》的張遼,《鎮潭州》的岳飛,《武昭關》之伍子胥等等,還有一些老年武將,比如《鳳鳴關》之趙雲,《定軍山》之嚴顏、《百涼樓》之吳禎,《絕燕令》的定燕平等等。
"上五色"一般為劇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則為劇中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藍靠的一般都為次要的武將如《戰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戲班中還有"猛烈親王扎藍靠"的諺訣,所以《挑華車》之高寵既可以扎綠靠,也可以扎藍靠。
粉色屬於小生專用色,粉靠也是小生應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荊州》之周瑜,《棋盤山》之薛丁山,《佘賽花》之楊繼業等等。倘若戲班中沒有粉靠的話,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
紫靠則為勇猛的武將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張郃、《賈家樓》之唐璧、《奪太倉》之常遇春等等。
秋香和皎月是兩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秋香是介於草綠和橄欖綠之間的綠色,皎月是湖藍和正藍之間的藍色。秋香一般為老年人物的專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劇中有其他人物必須穿杏黃靠的時候,而後台只有一身杏黃靠的時候。那麼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楊繼業,新編戲《官渡之戰》的袁紹、《對花槍》的羅藝也扎秋香靠。同樣,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戲中有小生已經扎了粉靠的時候,為了區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灘》一劇中,楊四郎必須扎皎月靠,楊八郎必須扎粉靠。
隨著京劇服色的不斷發展,靠的顏色也逐漸增多,但是新增的顏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礎上細化而已。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二)蟒袍服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