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如何提高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如何提高德育實效性,既是一線德育工作者經常思考的問題,更是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的問題。因此,是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要求,「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在明確提出德育工作特性和要求的同時,概括地回答了如何選擇德育方法。即通過「兩性」、「兩力」排序,強調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針對性」,是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必要前提,是選擇德育方法的依據。而德育「實效性」的提高,既是德育工作的落腳點,又是評價德育工作及其方法的標准。
《綱要》還要求「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從「育人」的高度,指出了當前德育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即在具體工作和行政管理中,為了強調德育、突出德育,往往把德育從其它「三育」中「剝離」出來,以至影響了德育實效。通過加強「四育」有機融合的方法來提高德育實效,是今後的努力方向。讓德育成為「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將成為德育工作的新境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則具體地提出了「三個貼近」「四個多用」,既原則、又具體地指出了怎樣選擇德育方法。在原則上強調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在方法上指出要「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強調「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
在德育工作與其它工作的關繫上,中共中央在《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顯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了人的全面發展」,明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十分明確的強調了「文化育人」「全面育人」與德育實效性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更明確地指出:「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不但進一步強調了「以人為本」「文化育人」「全面發展」在提高德育實效性上的作用,而且明確了選擇方法的方向。
處於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階層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德育內容和方法,即德育工作內容和方法的選擇要考慮「針對性」。例如,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德育方法要有區別,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的德育方法要有區別,農民工子女、富二代、官二代的德育方法要有區別……
德育方法的選擇更要重視「吸引力和感染力」。無論德育對象有什麼不同,在選擇德育方法時,都要在確保方向性、科學性的前提下,重點考慮方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為只有具有「兩力」的德育,才能真正調動受教育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引導他們在參與中得到感悟、得到提高。
德育方法的選擇,既要防止「假、大、空」,又要防止專為「上面」看著熱熱鬧鬧的形式主義。德育方法要讓學生感到德育親切、可信、愉快、有用,能讓學生感受德育的快樂。因為只有快樂的德育,才能對學生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完成教育與受教育的辨證統一,才能把外在的一定社會要求轉化為個體內在品質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即德育落實在個體內在品質的形成上,成為有效的德育。
② 德育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說服教育法,說服是使對方放棄原來的觀點和認識,接受新的意見,努力使對方心服口服,有即時或可見性的收效。
2、榜樣示範法,榜樣示範法形式主要有:偉人的典範、教育者的示範、同齡人中的優秀學生的示範。
3、情感陶冶法,情感陶冶法的種類有:一、人格感化,即教育者靠自己高尚品德、人格以及對學生深切期望和真誠的愛來觸動,感化學生,促進學生思想轉變,積極進取。二、環境陶冶,即通過學校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環境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藝術熏陶,指通過音樂、美術、舞蹈、詩歌、影視等文化藝術活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
4、自我教育法,激起學生自我教育的願望。
5、實踐鍛煉法,實際鍛煉法包括:
一、執行制度,即讓學生按照學生守則、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必要的規章制度進行鍛煉;
二、委託任務,指教育者或學生集體委託學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務;
三、組織活動,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際的活動,如:學習活動、課外活動、勞動以及一定的社會實踐活動等。
拓展資料:
德育:
廣義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狹義的德育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會或階級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詞目:德育
拼音:déyù
基本解釋
[moral ecation] 指針對學生群體的道德教育與培養
引證解釋
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
毛澤東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五:「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德育目標的概念
德育目標是通過德育活動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上所要達到的總體規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目的或結果的質量標准。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工作的基本過程。
德育依據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心理特徵
2.國家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傳統
4.時代與社會的發展需要
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過程的規律性,是對德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中小學的德育原則主要有:
其一,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並重。又稱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
其二,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 嚴格要求是指嚴格按照教育方針和德育任務,對學生進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關心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的人格,信任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展。
其三,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相結合。保證所有學生的發展同社會發展的總方向相一致,又要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其四,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並舉。通過集體來教育個人,又要通過個別教育來加強和影響學生集體。
其五,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相統一。既要重視學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相互配合,協調一致。
③ 德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簡答題)
方向性原則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將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長善救失原則(又稱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馬卡連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導原則(循循善誘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靈活施教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德育方法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說服教育法
藉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指導實踐法(又稱實際鍛煉法)
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品德評價法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品德修養指導法(又稱個人修養法)
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
④ 德育原則和方法
德育原則有:導向性原則、疏導原則、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課堂與生活相結合原則、長善救失原則、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德育方法:說服法、榜樣法、鍛煉法、陶冶法、表揚獎勵與批評處分。
德育原則(principlesofmorale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和要求。德育規律的體現,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規律制約,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體現一定階級、民族和文化的特點。是制訂德育計劃,選擇德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德育過程的依據。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則、長善救失、篤志、自省、鍛煉意志等原則。宋代朱熹主張知為先,行為重,積極教育與消極預防結合。
⑤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德育的基本原則
(1)導向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時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因為學生正處在品德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他們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們又年輕,缺乏社會經驗與識別能力,易受外界社會的影響,所以學校德育要堅持導向性原則,為學生的品德健康發展指明方向。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標需須符合新時期的方針政策和總任務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現實性結合起來。
(2)疏導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積極向上。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講明道理,疏導思想。②因勢利導,循循善誘。③以表揚激勵為主,堅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也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愛護、尊重和信賴學生。②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確,明確具體和嚴寬適度。③要求教育者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要認真執行。
(4)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發展。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對學生進行德育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5)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的發展。我國的孔子提出了「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並根據學生特點進行有區別的教育。
貫徹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②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③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德育的基本方法
(1)說服法:是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提高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方法。說服包括講解、談話、報告、討論、參觀等。
運用說服法要注意:①明確目的性。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③注意時機。④以誠待人。
(2)榜樣法: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運用榜樣法要注意:①選好學習的榜樣。選好榜樣是學習榜樣的前提。②激起學生對榜樣的敬慕之情。③引導學生用榜樣來調節行為,提高修養。
(3)鍛煉法:是指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鍛煉包括:練習、制度、委託任務和組織活動等。
運用鍛煉法要注意:①堅持嚴格要求。②調動學生的主動性。③注意檢查和堅持。
(4)陶冶法:是指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陶冶等。
⑥ 德育的原則與方法
德育原則是根據德育目的、德育目標和德育過程規律提出的指導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則對制定德育大綱、確定德育內容、選擇德育方法、運用德育組織形式等具有指導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學校德育原則是根據社會主義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標,在系統總結社會主義德育實踐經驗基礎上,批判地繼承、吸收、借鑒歷史上德育原則的有益經驗,全面系統地分析、研究德育過程中的各種矛盾關系,揭示出德育過程的客觀規律,從而制訂出正確處理和解決德育過程中基本矛盾關系的實際工作要求。教育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原則是指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貫徹這一原則的基本要求是:①要統一學校內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②要統一社會各方面的教育影響;③要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
⑦ 德育原則和德育方法
德育原則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簡答題)
方向性原則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導學生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既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的理論教育,又要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實踐鍛煉,將提高認識和行為養成結合起來,使學生做到言行一致、表裡如一。
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把對學生個人的尊重和信賴與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結合起來,使教育者對學生的影響與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品德。(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
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指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後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
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的原則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以及思想品德發展的實際現狀,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加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長善救失原則(又稱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原則)
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依靠和發揚學生的積極因素去克服他們的消極因素,促進學生道德成長。
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
指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既要通過集體的力量教育個別學生,又要通過對個別學生的教育影響集體,把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辯證地統一起來。
(馬卡連柯平行管理的思想)
疏導原則(循循善誘原則)
指進行德育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學生認識入手,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積極向上。
正面教育與紀律約束相結合的原則(靈活施教原則)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導,說服教育,啟發自覺,調動學生接受教育的內在動力,又要輔之以必要的紀律約束,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
德育方法
(重點指數:4星,常考題型:選擇題)
說服教育法
藉助語言和事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影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認識的方法。
榜樣示範法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範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方法。
指導實踐法(又稱實際鍛煉法)
是教育者組織學生參加多種實際活動,在行為實踐中使學生接受磨煉和考驗,以培養優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
教育者自覺創設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藝術陶冶。
品德評價法
教育者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進行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促使其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督促其不斷進步的一種方法。
品德修養指導法(又稱個人修養法)
是教師指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自我品德反省,以實現思想轉化及行為控制的德育方法。
包括:學習、自我批評、座右銘、自我實踐體驗與鍛煉等
⑧ 德育原則與方法
(1)方向性原則。方向性原則是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根本原則,它要求學校德育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這個原則是由社會主義學校德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我們要建設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學校要培養「四有」、「兩熱愛」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必須堅持方向性原則。(2)知行統一的原則。知行統一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參加社會實際鍛煉結合起來,把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與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言行一致的人。(3)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原則。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依靠和發揚學生積極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學生消極落後的一面,長善救失、因勢利導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優點和缺點、先進和落後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就是這種矛盾斗爭轉化的結果。德育的規律決定了發揚優點與克服缺點必須同時進行。(4)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嚴格要求與尊重學生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德育過程中,要把對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嚴格要求與對學生個人的尊重、信任和愛護結合起來,使教師的要求易於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嚴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黨和國家規定的標准,對學生進行嚴格管理和教育。尊重學生就是熱愛學生,是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護和關懷。尊重學生的人格,承認他們的自尊心,相信他們的能力。(5)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指在培養學生集體的過程中,通過集體的形成教育每個學生,又通過每個學生的進步促進集體的鞏固和發展,把培養集體與針對不同學生特點因材施教統一起來。要培養堅強的集體,就要依靠集體,培養、教育和健全學生集體。教育每個學生關心集體,自覺地為實現集體的共同奮斗目標而嚴格要求自己。通過集體建立全班的規章制度,培養良好的班風,以影響集體的每一個成員。教師要把集體當作教育的主體,先向集體提出要求。引導學生處理好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自由與紀律的關系、民主與集中的關系。通過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學會處理各種關系。要加強個別教育,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6)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正面教育和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要向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從提高思想認識入手,啟發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發揚優點,克服缺點,不斷進步。貫徹正面教育和引導相結合的原則,應做到以下幾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教育者要善於發現學生的積極因素,及時教育指導。在德育中要擺事實,講道德,要以理服人。培養典型,樹立榜樣。建立合理的規章制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7)教育與學生年齡特徵相一致的原則。教育與學生年齡相一致的原則是指為了達到德育的預期效果,教育者應使教育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等與學生的年齡特徵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品德都能得到較好的發展。中小學生的發展大致經歷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這幾個階段。每一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都各有特點,教育者必須研究掌握這些特點,特別要掌握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道德意識、道德行為等方面的特點,從而使德育要求、內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統性的同時符合學生年齡特徵,才能使德育取得較好的效果。
⑨ 簡述德育的原則和方法
德育的原則和方法主要就是德智泉美勞,我們在教育的同時,要注重孩子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品質,優先體育也很重要,孩子的身體健康,排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