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提高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思考力、應用力、自覺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本文所涉及的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可想而知,一個連課都聽不懂的人要想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則無從談起。所以,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提高聽課水平,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後利用復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從而由征服一門學科到到征服所有不擅長的學科,全面提高學習成績。
1、積極主動地聽課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看法,所謂的上課就是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如果真是如此,那你也不必事先預習功課了,只要把老師的講過的內容像鸚鵡學舌那樣重復幾遍,不就能圓滿完成任務了嗎?
實際上,中小學的課程(尤其是中學)並不好對付,在毫無准備(預習)的情況下聽老師講課,頂多隻能懂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想要做到徹底理解,幾乎不可能。
真正所謂的「上課」,就是把自己事先做過或思考過,但又不怎麼理解的問題,放在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里去求得解答的線索,然後再去思考更深一層的問題,這樣你必須做好預習和復習。
2、預習,通常分為三個階段(預習三部曲)
(1)、預習第一階段
先把教科書通讀一遍,在不甚了解的地方作個記號,上課時就針對這些疑點提出問題,直到了解為止。
(2)、預習第二階段
研究課本後的問題或習題,將它們解答出來,上課時將答案與老師講解的正確答案對照。
(3)、預習第三階段
利用參考材料,將沒有學過的內容(後幾課)做一番預習,能做到這一部,不僅預習的興趣會迅速增加,而且預習的功夫也會漸漸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當然在預習階段遇到不太明白的地方,你得立刻回過頭來復習以前的部分,所以「預習」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的「復習」因素,兼有雙重功能。正如有人曾說過的「七分預習,三分復習」。
3、復習的過程也分為三個階段
(1)、復習第一階段把課堂上學過的內容重溫柔一遍、實際上,這是最愚笨的方法,很多人都是這樣:「點到為止」,不求甚解,但總比一點都不復習好得多。
(2)、復習第二階段
把課堂上學過的重點摘出來,整理在筆記本上,這並不需要太多時間。
(3)、復習第三階段
做練習(這是加強應用能力的問題)
總而言之,要提高學習能力,必須以聽課為重,在預習和上課階段,讓你的學習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然後利用復習,將學習的要點加以深入思考和整理,以提高應用能力。
在「能力的內涵」一文中,我們將「能力」區分為「學習能力」、「執行能力」與「專業知識」,其中,尤以學習能力為其他能力之基礎。因為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並非是學到什麼東西),有了這樣的方法與技巧,學習到知識後,就形成專業知識;學習到如何執行的方法與技巧,就形成執行能力。所以說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觀察到有人學的很快,有人卻學得既慢又辛苦,原因何在?其關鍵即在學習不懂得使用方法。認知到學習有其方法,經常演練這些方法使之成為習慣,學習將會又快又透徹,能力、知識的成長也就會加速。
一般而言,學習新事物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拆解法(top down)。當面對的是既成的一套的知識系統,最好的方式是先將整套知識分拆為局部(子系統),了解個別部件(子系統)本身的意涵、整體與子系統間的關聯、以及部件與部件之間的關聯性,通透了解後,進一步再針對個別部件往下拆解、分析更小的部件。充分掌握事物的結構與層次,即能透徹了解整個事物的內涵。
譬如學校的學科就是一個系統,傳授時會區分為幾大部分,每一部分各有數個章節,各章節還可往下細拆為幾個小節,部分、章節與小節中有其關聯性,這都是方便學生吸收的做法。可惜的是,部分教師講授過程中,易忽略提醒學生所在的章節屬於整體哪個部分,與整體的關系為何,導致學生最終只學到個別部分的知識,反而忽略學科通盤的融會貫通,淪為見樹不見林,同樣犯了學習不用方法的毛病。
學習的第二種方法是並整法(bottom up)。當面對的事物未經整理成套,或是資料取得有困難時,即須由搜集資料做起。搜集資料的過程猶如瞎子摸象,一開始資料不足時,僅能摸索到少數部件,隨著資料的累積增加新的部件,搜集到六、七成後,即可嘗試由已整理的資料,去推斷事物可能的全貎。猶如一開始雖是摸到象鼻、象腳,但有六、七成把握後,可嘗試跳脫部位的層次,推論其整體為何。在此過程中,要交互運用歸納、推論及系統思考的技巧,練習去推論整體的輪廓與內涵。
舉例來說,聯強早期切入資訊通路時,對資訊通路並不熟悉,只能透過資料的搜集了解通路。一開始先看到以消費者為銷售對象的門市為主要通路,其本身包含了大型連鎖賣場、一般門市等業者,隨後發覺通路業者尚包括非門市業者,其銷售對象則以政府機關、教育單位、企業行號等,其業者大致可區分為大型系統整合商(SI)及一般加值商(VAR)。隨著時間演變,又陸續加入電視購物、網路購物等業者,漸次拼湊出通路的全貎。
學習的第三種方法,則是拆解法與並整法的混合運用。在透過並整法掌握事物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樣貎後,即要跳脫個別部件的思維,往上提升到全體的層次,再透過推論,以top down的方式重新拆解、架構其組成系統,對整體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層次。
上述三個方法都易於了解,但三種方法運用的熟練度與火候,就決定了能力的高度。因此,將學習方法運\用得愈熟練,甚至進一步將其內化成為習慣,即能提升學習能力,進而推升整體能力的層級。(Y50427)
學習能力就是要求個人不僅要學習寬泛博學的知識,還要學會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時俱進。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競爭力的高低,也正為如此,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對於組織,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的更多更快。一個組織如果想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利於不敗之地,它就必須不斷地有所創新,而創新則來自於知識,知識則來源於人。所以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真正持久的優勢就是怎樣去學習,就是怎樣使得自己的企業能夠學習的比對手更快。」學習也是一種生存能力的表現,通過不斷的學習,專業能力需要不斷提升技能組合以及刺激學習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論處於職業生涯的哪個階段,都不應該停止學習。因為在職業生涯發展中,需要勝任工作的能力和能夠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為了求生存和求發展每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學習那些自然和本能沒有賦予他的生存技術,而為取得新的生存技術就必須不斷學習。如果停止學習,必定會落後於人,而在當今社會里,落後就會被淘汰。
『貳』 怎樣把學習提高
1.嚴格自律的同時養成習慣
自律是一切的基礎。當自律能力不夠時,我們可以尋求外力幫助,例如上交手機,請家長代為監管。
同學,自律不是一個短期的過程,而是一個我們應該長期保持的習慣。只有將自律變成一種習慣,才可以長久地堅持下去。
2
.
分析自己,高效努力
在一張紙上寫下自己的各科成績,哪一個是自己的弱勢科目?哪一個科目最沒有信心?從最有信心但是成績偏低的科目入手,有利於樹立自己的信心和短期內提高一定的成績。
3
.注意方法的總結
方法總結的基礎是 與班級平均分齊平的成績,在此基礎上進行方法的內化和總結,歸納自己在學習時,哪些習慣有助成績的提升,也可以多和同學交流,採納他人的方法。
4
.
善於學科遷移
學科遷移是指將自己優勢科目的方法遷移到弱勢學科上,例如在英語學習中,背單詞是一個提高成績的好方法,那麼在語文學習中也可以多積累素材用來提升成績。
5
.及時總結,改進不足
當每次考試結束後,根據實際情況將自己的失分點歸納成幾個板塊: 粗心,知識掌握不足,運算能力弱… 及時改進讓每一次考試都成為自己提高成績的幫手。
6
.
在此預祝你學業進步!
『叄』 如何能提升學習能力
1、把注意力放在需要的地方。比如你覺得自己哪個科目學起來較為吃力,就在哪個科目上花更多時間和精力。
2、確定學習目標和計劃。學習中學會給自己定定目標(大、小、長、短),這樣學習會有一個方向;然後梳理自身的學習情況,找出自己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容易丟分的知識點;再者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地制定學習任務,一一的去落實。
3、向自己提問。針對學習內容提問時,強調事件、原因、方式、時間、地點和人物。你可以一邊閱讀或學習,一邊提問。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理解和記憶閱讀材料,因為自問自答就是加深記憶的過程。那些能在你腦中留下印象的內容才更有意義,所以更容易記住。
4、做作業時,先從難的科目入手。比如,你有化學、數學、英語和語文作業。如果你覺得化學難,那就先從化學作業開始做起。難度大的作業應該趁著頭腦清醒的時候完成。
5、掌握好的記憶方法 。為了讓學習記憶變得簡單起來,一些記憶技巧對學習記憶也是有幫助的,比如諧音法、圖像法、聯想法、結構法等等。比如我練習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其中的「編碼定位記憶」就用到了諧音轉化記憶、意義轉化記憶、形象轉化記憶、位置記憶、聯想記憶,思維導圖就是一種結構式的記憶。這些方法在特定內容的記憶上有很好的幫助。
6、發展批判性閱讀的技能 。當學生升入高年級後,需要應對更加繁重復雜的閱讀任務。如果閱讀技巧欠缺,無法辨別文中的重要信息,學生就會感到壓力和負擔,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學生需要有意識地加強在閱讀中尋找重要信息的技巧。閱讀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可以尋求幫助,改變這一現狀,比如我剛提到的精英特速讀的快速閱讀技能,對快速抓取書籍要點有很好的幫助,或者尋求老師同學的幫助等等。
7、加強應試能力 。考試成績不理想並不意味著學生對於知識點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解題技巧欠缺。也許學生對某個知識已經理解了,但考試時臨場發揮欠佳。應試的策略包括:在考試前復習時,區分知識點的重要程度;應對考試時的緊張感;合理安排答題時間,以完成所有題目。
8、尋求幫助。當面臨某個學習任務卻毫無頭緒的時候,千萬不要默不作聲,就此放棄;你應該向他人尋求幫助。
『肆』 提高學習能力的方式和方法
1、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這裡面的態度其實非常簡單,就是要時時保持學習態度,人外有人的這個時代,任何人都是有可能在某個方面比你更加出色,當然這一切都是時代發展的特點,因此抱著學習的心態面對一切,能夠讓自己學習得更快。
2、加大自己的學習動力,面對人生遇到的事物,在學習之前要知道能帶給自己什麼,那樣才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去學習,要不然學習效率將會大打折扣,因此如果當自己學習動力不夠時,可以採取一些有效的激勵手段,比如想想美好的事情,想想對比的巨大差距。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每天都有無數的信息需要我們了解接觸,在這個時候,學習的能力就代表著我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能力不足,就會影響處理信息的速度,也意味著會在不經意間錯失機會。
學習,在很多時候是一種能力,學習能力的強弱,也就意味著對這個時代的適應度,所以,我們不但要不斷的學習,還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學習的能力。
選擇你所需要的
學習是有目的地,開始的第一步是要正視自己,明白自己現在的能力,所處的位置,面臨的問題。
明白自己的能力,才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和能夠使用的方法,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才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開始起點,明白自己面臨的問題,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做。
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特別是對於沒有相應基礎,新接觸的東西,不但要抱著十二分的熱情去做,還要做好長期堅持的准備。
在這期間,應該明白自己現在屬於初學者,要抱著空杯的心態去學習,而不是已經擁有了成熟的技能,可以熟練應用了。所能夠做的,是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時間去學習,利用自己所能夠接觸到的資源去學習,同時,還要告訴自己要堅持學習。
我不知道別人會不會這樣,但是我會,在接觸一個新的東西時,稍微學到一點什麼,掌握一點技能,就會認為自己已經全部掌握了,已經很厲害了,所以就會拿著這一點東西去解決自己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但畢竟只是掌握了一點皮毛,甚至入門都差很遠,所以在解決問題時,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這時候,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去繼續學習,而是會抱怨這些東西沒用,會認為自己不適合這些東西。這種想法是非常危險的,會讓人在短時間內否定自己的選擇,長此以往下去,還會逐漸的讓人否定自己,打擊自己的自信心。
『伍』 怎樣才能快速提高學習效率
1、學習要立即動手 不要害怕艱難,所謂的難都是自己想像的。開始動手後你會發現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個待解決的具體問題,直接去解決就是了。搞清楚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2、開始學習前先找一個好教練 任何一個領域都有他人所摸索出的一套成熟的方法。找專業的教練學習、取經,絕對比你自己花時間摸索劃算。 3、學會將任務拆解 不斷為自己設立一個小目標,然後去一個個完成。這樣不斷地進步,更容易激發你學習的興趣。 4、培養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去學習完全不感興趣的東西,效率往往都會很低。如果感到學習枯燥無味,大概率的原因是目標感丟失。針對辦法是揪出問題學。如果你帶著問題去看一本書,又因為這本書勾出了更多的問題,吸引你去看另一本書,學習的樂趣自然就出來了。 5、二元論 快速建立對一個領域基本認知的辦法是二元論,即找到兩個針鋒相對的代表性人物並且吃透。文藝復興有達芬奇、密柯蘭基羅,唐詩有李白、杜甫,一個向東一個向西,吃透兩者,便對這個領域有了更綜合、更深入的理解。 6、順藤摸瓜 學習最好的方法是順藤摸瓜,當遇到一個好的作者時,不如將他所有的書都買來看看,跟著這樣的高手學習,你會進步神速。 7、定期做一些研究性小課題 把這個領域的書全部翻一遍,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吃力,看了幾本以後,建立了基本的知識坐標系後就會特別輕松。 8、與領域高手建立連接 互聯網時代,理論上你可以認識你想認識的任何人,認識後你可以關注他的事情,進入他的圈子,甚至與他發起協同。 9、到這個領域的知識聖地去一趟 很多家長帶自己的孩子參加清華北大是有道理的,地理上的擺放,哪怕是隔著圍欄看一眼也會帶來不可磨滅的影響。 10、分清舒適區和學習區 學習有舒適區和學習區之分,有效練習只發生在學習區,一旦學會了某個東西,就別在上面繼續花時間了,立即轉入下一個難題。 11、保證學習動力 學習沒了動力時多去想想,如果你學會了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些起心動念是支撐我們的真實動力。 12、知識體系化 學習了一段時間後,讓知識變得體系化,將自己所學知識羅列出一個清單,進行一次有意義的表達。 13、記住關鍵詞 關鍵詞的本質是信息壓縮,把一塊知識打包壓縮成一個詞存在腦海里方便調取。 14、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例如上下班途中、健身房鍛煉時聽一些有意義的課程或相關知識講座,學習靠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
『陸』 高效提高學習的方法
1、注意力穩定性理論:必須有目的地預習
注意力穩定性。注意力不能長時間保持穩定,而是周期性起伏變化,通俗講就是如果課堂上課45分鍾,真正有效時間大約不到20分鍾。
因此,要成為學霸,有效的課堂時間必須用來聽重點,聽難點,聽方法思路的,而要做到這一點,有目的地提前預習非常重要,必須要帶著問題聽講。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要麼不預習,要麼稀里糊塗預習,雖然瞪大眼睛聽講,最後只能自證智商確實存在差異!
課堂聽重點太重要了,特別是對於N多年沒踏入課堂的人來講,集中精神聽講基本不可能,時不時就刷刷朋友圈、看看新聞,坐立難安,盡管大多數時候在開小差,但我對上課內容吸收非常高效,這歸功於有目的的預習,帶著問題聽課,一旦老師講解到問題內容,自然就全神貫注!
2、記憶衰退理論:必須及時復習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研究發現,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後逐漸緩慢。
及時復習非常重要,合理安排復習時間也非常重要,並非復習就有效果,正確的時間點進行復習就會事半功倍!
什麼才是最佳的時間節點?
實驗給出的建議是5分鍾後重復一遍,20分鍾後再重復一遍,1小時後,12小時後,1天後,2天後,5天後,8天後,14天後就會記得很牢,很難再遺忘。
但對於較為繁重的學習,這近乎不太可能,自考君個人的實踐是:即時復述很關鍵(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12小時或睡前溫習很重要(最好是通過題目鞏固),1天後、2天後、8天後三次復習,效果通常就已經非常不錯。
3、記憶編碼理論:必須動手構建知識樹
認知心理學研究指出,記憶效果取決於信息編碼方式,「深層次」加工比「淺層次」加工更有利於知識的記憶和提取。換句話說,記憶和理解取決於如何加工信息。
加工深度很難衡量、定義,因時而異,但有效的深加工肯定是在記憶內容和已知信息間建立聯系,而建立知識樹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通過樹形結構把知識串聯、和組織!
以年初的考試學習為例,書本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無序堆積,而是一個樹形結構,一個節點就是一個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建立並完善這課知識樹,在學習中不斷調整、增刪節點,不斷發展、壯大這棵知識樹。
知識樹一旦被搭建出來,每一個節點就是一次思考,每一次思考就是與周邊知識節點的一次連接,知識之間的聯系就越來越緊密,知識樹也就越來越有條理,越來越有生命力,很多問題自然而然就能觸類旁通、融會貫通,而不是雜亂無章的一團漿糊,毫無頭緒!
4、內隱語言理論:打破學習錯覺
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學得好,是錯將熟悉當做知道。
比如我們學習一個章節內容,畫了重點記號,甚至還做了筆記,這時我們可能會認為學得很好,對知識點也了如指掌,但如果合上書做個簡單的自我檢測,瞬間就會忘掉三四成。
再比如,問自己一個經典問題:「什麼是囚徒困境」?心裡是不是很快閃出「兩個人」、「博弈」、「策略」等關鍵詞,覺得對這個問題很熟悉,但如果我要求用你完整描述出來,你真的知道嗎?
在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時,我們的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系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因此,必須將內部語言轉換成外部語言。認知心理學推薦生成與測試兩種辦法:
生成效應是指向同學、朋友、家人解釋解釋所學知識,在解釋過程中,主動思考組織知識,構建出知識的邏輯性和條理性。
有經驗的同學都知道,很多靈感都是在給別人講題中產生,甚至是請教別人時恍然大悟,另外做講座之類的對掌握知識非常有用!
5、情緒績效理論:壓力是資源
考場發揮和臨場心態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的個人心態抵得上幾個禮拜、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苦功!
這里涉及到情緒績效理,即情緒喚醒水平和績效間存在著倒U型曲線的關系,情緒太低或太高都會損害績效。所以適當的壓力是有好處的,完全沒有壓力或壓力過高都會影響發揮。
6、合理休息,休息也是學習的一種
有很多關於學習時間與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就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根本就沒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與高效率的學習同等重要,長時間無效學習尤其會讓人心生厭惡。
要想長期能夠保持穩定的學習效率,就不能一次過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確保每次學習時精力都能夠恢復。
對於長期的學習,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強度學習時間,避免精神疲勞或逆反心理,簡而言之:
1)短期內,要合理調配好學習與休息,避免過度透支精力和興趣,要細水長流。
2)長期看,長時間的堅持學習,能夠讓身心能逐步適應,之後可逐漸增加學習量和學習強度。
此外,研究還證實,學習之後休息或睡一會,能有效提高記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