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人類傳播方法與技巧

人類傳播方法與技巧

發布時間:2022-08-17 12:47:44

㈠ 人類傳播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報紙,書籍,電視,互聯網,電話,廣播,信件................其實主要的是人類的語言和文字還有圖像,還我們的肢體語言,行為,生活方式都是傳播的方式

㈡ 人際傳播基本技巧

1) 平等的原則:社會主義社會人際交往,首先要堅持平等的原則,無論是公務還是私交,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進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時間短,經驗不足,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己是大學畢業生、年輕、美貌而趾高氣揚。這些心態都影響人際關系的順利發展。 (2) 相容的原則: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與人之間的融洽關系,與人相處時的容納、包含、以及寬容、忍讓。主動與人交往,廣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與自己相似的人、還要交與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異、互學互補、處理好競爭與相容的關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3) 互利的原則:指交往雙方的互惠互利。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行為,故有"來而不往、非理也"之說,只有單方獲得好處的人際交往是不能長久的。所以要雙方都受益,不僅是物質的,還有精神的,所以交往雙方都要講付出和奉獻。 (4) 信用的原則:交往離不開信用。信用指一個人誠實、不欺、信守諾言。古人"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格言。現在有以誠實為本的原則,不要輕易許諾,一旦許諾、要設法實現,以免失信於人。朋友之間,言必信、行必果、不卑不亢、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虛而不矯飾詐偽,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不藐視位卑者顯示自己的自信心,取得別人的信賴。 (5) 寬容的原則:表現在對非原則性問題不斤斤計較,能夠以德報怨,寬容大度。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大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又密切,不可必免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並勇於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裡能撐船",他吵,你不吵;他凶,你不凶;他罵,你不罵。只要我們胸懷寬廣,容納他人,發火的一方也會自覺無趣。寬容克制並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潤滑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2.人際交往技巧: (1 )記住別人的姓或名,主動與人打招呼,稱呼要得當,讓別人覺得禮貌相 待、倍受重視,給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 (2)舉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別人感到輕松、自在,激發交往動機。 (3)培養開朗、活潑的個性,讓對方覺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 (4)培養幽默風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風趣而不顯輕浮,給人以美的享受。與人交往要謙虛,待人要和氣,尊重他人,否則事與願違。 (5)做到心平氣和、不亂發牢騷,這樣不僅自己快樂、涵養性高,別人也會心情愉悅。 (6)要注意語言的魅力:安慰受創傷的人,鼓勵失敗的人。恭維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幫助有困難的人。 (7)處事果斷、富有主見、精神飽滿、充滿自信的人容易激發別人的交往動機,博得別人的信認,產生使人樂意交往的魅力。

㈢ 【1】現代社會信息傳遞有哪些方式,和以前信息傳遞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一、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⒈、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⒉、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已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⒊、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⒋、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二、與古代信息傳遞的不同

包括以下三項:

1、傳遞類型不同:

古代信息傳遞多以動物傳遞為主,如飛鴿傳書、快馬傳書等,而現代信息傳遞多以科技為基礎,如計算機或信息系統,包括有線或無線通訊傳輸等等。

2、傳遞速度不同:

古代信息傳遞速度慢於現代信息傳遞、古代傳遞速度過慢,有時甚至靠人走路來傳遞,多者達數月才傳遞成功;而現代信息傳遞的速度較快,一秒鍾即可在數據可系統中實現大量數據的傳輸。

3、傳遞的特點不同:

古代信息傳遞的涉及數據量較小,幾乎為零,且傳遞的信息多以信箋等作為介質,容易泄露;而現代的信息傳遞涉及數據量較大,數據一般都存放在輔助存儲器中,且絕大部分數據是持久的,即不隨程序運行的結束而消失。

(3)人類傳播方法與技巧擴展閱讀

比較特殊的信息傳遞方法有: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⒊、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⒋、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狼煙等。

⒌、其他記號,擺設形式等,如誘敵的記號。

㈣ 傳播的基本過程

傳播的基本過程

傳播的基本過程,傳播過程,傳播學名詞,指的是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研究它所用的最常見的視角分別是歷時性考察和共時性考察。下面是傳播的基本過程。

傳播的基本過程1

人類社會的信息傳播具有明顯的過程性和系統性

一、傳播過程中的構成要素

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包括以下要素:

1、傳播者,信源。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與他人的人。

2、受傳者,信宿。訊息的接收者和反應者,傳播者的作用對象。可以過反饋來影響傳播者。

3、訊息。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符號組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

4、媒介。又稱傳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訊息的搬運者,也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

5、反饋。受傳者對接收到的訊息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

用。獲得反饋訊息是傳播者的意圖和目的,發出反饋訊息時受傳者能動性的體現。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

二、幾種主要的傳播過程模式

模式:科學研究中以圖形或程式的方式闡釋對象事物的一種方法。 這種方法的雙重性質:

1、模式與現實具有對應關系,但不是對現實事物的單純描述,而具有某種程度的抽象化和定理化性質。

2、模式與一定的理論相對應,又不等於理論本身,而是對理論的一種解釋或素描,一種理論可以有多種模式與之相對應。

(一)、傳播過程的直線模式

H.拉斯韋爾《 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韋爾程式」的過程模式。首次提出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誰,說了什麼,過什麼渠道,向誰說,有什麼效果)

意義:這個模式第一次將傳播活動明確表述為由五個環節和要素構成的過程,為人們理解傳播過程的結構和特性提供了具體的出發點。後來大眾傳播的五大領域: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分析,受眾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著拉斯韋爾模式的思路形成的。

缺陷:屬於單向直線模式,沒有提供反饋渠道,沒有揭示人類社會傳播的`雙向和互動性質。

香農––韋弗模式/傳播過程的數學模式:《傳播的數學理論》

信源、訊息、發射器、信號、造源、接收到的信號、接收器、訊息、信宿。 描述電子通信過程。

信源發出訊息,再由發射器將訊息轉為可以傳送的信號,經過傳輸,由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訊息,將之傳遞給信宿。這個過程中,訊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擾,產生某些衰減或失真。

意義:導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傳播不是在封閉的真空中進行的,過程內外的各種障礙因素會形成對訊息的干擾。對一些技術和設備環節的分析,提高了傳播學者對信息科技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的認識,為以文理結合的方法考察傳播過程打下了基礎。

缺陷:描述的是電子通信過程,直線單向過程。缺少反饋環節。 互動是社會傳播的本質特徵。

(二)、傳播過程的循環和互動模式

直線模式的缺陷:

1、容易把傳播者和受傳者的角色、關系和作用固定化。 2、缺乏反饋的要素或環節,不能體現人類傳播的互動性質。

奧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環模式:1、沒有傳播者和受傳者的概念,傳播雙方都作為傳播行為的主體。

2、模式重點不在於分析傳播渠道中的各種環節,在於解析傳播雙方的角色功能。參加傳播過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階段都依次扮演著解碼者 (執行接收和符號解讀功能)、解釋者(執行解釋意義功能)和編碼者(執行符號化和傳達功能)的角色,並相互交替著這些角色。

強調了社會傳播的互動性,把傳播雙方都看作是傳播行為的主體。

缺陷:1、把傳播雙方放在完全對等或平等的關系中,與現實情況不符。

2、能夠體現人際傳播特別是面對面傳播的特點,卻不能適用於大眾傳播的過程。

施拉姆的大眾傳播模式: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媒與受眾,兩者之間存在著傳達與反饋的關系。作為傳播者的大眾傳媒與一定的信源相連接,又過大量復制的訊息與作為傳播對象的受眾相聯系。受眾是個人的集合體,這些個人又分屬於各自的社會群體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之間都保持著特定的傳播關系。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傳播過程相互連結性和交織性,初步具有了系統模式的特點。

德弗勒的互動過程模式:在香農––韋弗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克服了前者單向直線的缺點,明確補充了反饋的要素、環節和渠道,使傳播過程更符合人類傳播互動的特點。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認為噪音不僅對訊息而且對傳達和反饋過程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或要素都會發生影響。這個模式的適用范圍也比較普遍,包括大眾傳播在內的各種類型的社會傳播過程,都可以過這個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說明。

這個模式也沒有超出從過程本身或從過程內部來說明過程的范疇。

三、傳播過程的特點:

1、傳播過程具有動態性。形式上體現為有意義的符號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動,實質上則是傳播者與受傳者的意義或精神內容的雙向互動。

2、傳播過程具有序列性。傳播過程中各環節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後次序,按照訊息的流向依次執行功能。

3、傳播過程具有結構性。傳播過程的結構即過程中各要素、各環節之間相互關系的總體。各環節或要素本身有各自的深層結構。

傳播的基本過程2

傳播是如何進行的?

●定義

傳播的基本過程是指具備傳播活動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過程。

●構成要素

(1)傳播者(信源)

傳播行為的引發者,即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於他人的人,既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群體或組織。

(2)受傳者(信宿)

訊息的接收者和反饋者,受傳者並不是被動的,他可以通過反饋活動來影響傳播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受傳者和傳播者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角色,在一般的傳播過程中,這兩種能夠發生角色的轉換或交替。

(3)訊息(message)

指由一組相互關聯的有意義的符號構成,能夠表達某種完整意義的信息,在中文裡訊息也被翻譯成消息,文告等。信息包括訊息,但並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訊息。廣義信息中自然界的能量交換、物質交換,廣義信息包括一般和狹義信息。

(4)媒介

指傳播的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將傳播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連接起來的紐帶。

(5)反饋

受傳者收到訊息之後的反應或回應,也是受傳者對傳播者的反作用。反饋是體現社會傳播的雙向性和互動性的重要機制,其速度和質量因媒介渠道的性質有所不同,但它總是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傳播的基本過程3

每一個具體的傳播過程都是由傳播者、傳播內容、訊息載體、媒介渠道、傳播技巧、傳播對象等要素和環節構成的,每一要素或環節都會對傳播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傳播效果實際上是作為這些環節和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體現出來的。因此,考察具體過程的傳播效果,應留意以下一些環節和要素:

(1)傳播主體與傳播效果——考察傳播者(包括媒體組織和傳播工作者)的性質,他們在信息的採集、篩選、加工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傳播者的信譽度與權威性等對效果的影響。

(2)傳播內容與傳播效果——考察內容的主題、觀點、價值取向等信息內在因素與傳播效果的關聯。文本分析是考察信息內容之效果的一種基本方法。

(3)訊息載體與傳播效果——訊息是通過語言、文字、音聲、圖形、畫面、影像等載體傳遞的。考察這些訊息載體或象徵符號的意謂、功能和效果的特性,是這個領域的主要內容。

(4)傳播技巧與傳播效果——傳播技巧指的是喚起受傳者注目、引起他們的特定心理和行動的反應,從而實現說服或宣傳之預期目的的策略方法,包括內容提示法、說理法、訴求法等,這些研究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5)傳播對象與傳播效果——受傳者並不是完全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受傳者的屬性對傳播效果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受傳者的屬性既包括性格、興趣、關心等個人屬性,也包括他們的人際傳播網路、群體歸屬關系等社會屬性。這些個人屬性、心理屬性和社會屬性對傳播效果具有重要影響。

㈤ 人類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哪些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 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
總的來說,古代傳遞方式與現在相比真是天壤之別,自從有了電,電報,電話,傳真,網路,有、無線電技術比以前快多了,但是也表小看古人,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能利用大自然的各種奇異力量來傳遞消息也是值得我們佩服的

㈥ 人類有哪些傳遞信息的方式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離傳遞信息的作用。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

閱讀全文

與人類傳播方法與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彎折的最佳方法 瀏覽:262
管理會計案例分析的方法 瀏覽:788
正確梳頭方法視頻 瀏覽:18
稻田捕河蟹的最佳方法 瀏覽:74
打疫苗用的什麼注射方法 瀏覽:947
水餃睡不著有什麼好的方法 瀏覽:464
鑄鐵鍋的使用方法 瀏覽:608
共同海損金額計算方法 瀏覽:885
如何鑒定飲茶方法 瀏覽:938
達克寧水腫治療方法 瀏覽:968
華為手機開關機密碼在哪裡設置方法 瀏覽:992
想把腳洗干凈用什麼方法 瀏覽:762
石灰粉發電方法視頻 瀏覽:168
退火的常用方法有 瀏覽:22
確定物體重心的常用試驗方法有 瀏覽:840
快速緩解中暑想吐的方法 瀏覽:258
怎麼去除積雪的方法 瀏覽:65
機器人編隊控制方法研究 瀏覽:532
小孩快速降溫的方法 瀏覽:525
三步折帽子方法簡單又好看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