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克制自己心理的不平衡
你改變不了環境,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你可以改變態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有勇氣改變你能改變的,有胸懷接受你不能改變的。人生如旅,我們學會享受過程,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結果。享受了過程,結果也就是個贈品。寫人兩筆,做人一生。一筆寫錯過,一筆寫擁有。錯過的學會釋放,擁有的學會珍惜。換個角度思索生活,你就會發現生活的樂趣
B. 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如何面對
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八大誘因
最近,大學生出問題的報道頻頻見諸各類媒體,用硫酸傷黑熊,用微波爐烤小狗,因被勸退學自感無法面對家人便殺死自己的奶奶和父親……人們不禁要問:大學生究竟怎麼了?導致這些事件的原因究竟何在?
其實,目前我國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是比較多的。由於人們認識上存在一定的誤解與偏差,以為只有表現出明顯的精神症狀才算是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大學生一些心理異常的早期表現。從現代心理學角度分析,目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令人擔憂。最近幾次心理健康調查表明,大學生已成為心理弱勢群體,他們的精神行為陽性檢出率約為16%,心理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的學生約佔50%左右。就目前的現狀看,大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鬱、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調適和解決。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並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八大誘因。
一、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
「踏著鈴聲進出課堂,宿舍裡面不聲不響,互聯網上訴說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不惜犧牲原則隨波逐流。
導致大學生交際困難有以下幾個原因: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如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由於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上大學之後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由於交際困難,一方面導致大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因無傾述對象,有問題的學生更會加重心理壓力,還易導致心理疾病。溫州市對大學生的調查表明,目前交際困難已成為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
二、對網路產生過於強烈的依賴性
不少大學生一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路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學生對網路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有的甚至染上網癮,每天花大量時間泡在網上,沉湎於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願與人面對面交往。這樣久而久之,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不利於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其次,迷戀網路還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舉止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行為怪異。
三、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
大學新生都有一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每年剛入學的大學生往往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心理學上將這一時期稱之為「大學新生心理失衡期」。導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中的大學與他們心目中的大學不統一,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新生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與其以前在中學里作為佼佼者的感覺大不一樣,這也是導致心理問題的誘因之一。
大學新生對新環境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所以,應該特別注重對大學新生入學後的心理調適,幫助他們度過心理失衡期,成功地進行角色轉換。
四、學習與生活的壓力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於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各類證書考試及考研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生活的壓力主要在於學生不善於獨立生活和為人處世,還有生活貧困所造成的心理壓力。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他們中有些人虛榮心太強,經不起貧困帶來的精神壓力,總覺得窮是沒面子的事,不敢面對貧困,與同學相處敏感而自卑,採取逃避、自閉的做法,有的同學甚至發展成自閉症、抑鬱症而不得不退學。
五、情感困惑和危機
當前,大學生對情感方面的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的性困惑問題,男生因對遺精產生誤解而緊張,對手淫認識有偏差而產生犯罪感;女生在月經前後精神緊張,在性意識與自我道德規范的沖突中產生心理矛盾。其次是大學生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這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戀愛失敗往往導致大學生心理變異,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六、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後遺症
七、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
八、就業壓力
C. 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 調整心態的方法
調整心態的方法有:
1、改善環境
隔一段時間,找些喜歡的裝飾品,給辦公桌換個裝扮,創造一個新鮮環境,不僅能激發好奇心,對提高工作興趣也大有好處。此外,把代表工作成就的紀念品擺出來,也能刺激自信心和工作鬥志。
2、自我疏導
輕微焦慮的消除,主要是依靠個人,當出現焦慮時,首先要意識到自己這是焦慮心理,要正視它,不要用自認為合理的其他理由來掩飾它的存在。
其次要樹立起消除焦慮心理的信心,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運用注意力轉移的原理,及時消除焦慮。當注意力轉移到新的事物上去時,心理上產生的新的體驗有可能驅逐和取代焦慮心理,這是人們常用的一種方法。
3、增加自信
自信是治癒神經性焦慮的必要前提。一些對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對自己完成和應付事物的能力是懷疑的,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
因此,作為一個神經性焦慮症的患者,必須首先自信,減少自卑感。應該相信自己每增加一次自信,焦慮程度就會降低一點,恢復自信,也就能最終驅逐焦慮。
4、游泳
面對工作壓力,游泳是各項運動中調節自己很合適的一項運動。因為在游泳時你全身的肌肉都會調動起來,這時你可以完全的到達一種各種事都拋之腦後的境界。除此之外,水給皮膚的感覺的是很舒服的,很溫柔。來回遊幾圈,全身心都很舒服。
5、每天留給自己一些私人空間
不必每天都埋頭工作,盡量安排一段時間來留給自己。對於私人空間,我們要充分享受自己的時光,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逛逛街,聊聊天,多留給自己一些愉快的時光。
D. 如何解決心理落差
要解決心裡落差應該放平心態:心裡落差的產生大部分是因為心態失衡了,而且,別人為什麼會突然成功,取得好成績的原因我們都不知道。要有自信哦。
E. 心理不平衡,每日很痛苦,該如何調整情緒
心理不平衡,每日很痛苦,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自己想得太多,也可以說是私心在作怪,個人利益沒有得到充分滿足所致。如何調整情緒,那就是必須要心胸開闊,不為己利而傷腦,凡事要順其自然,不必強求,要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
希望能幫助到你,
謝謝!
F. 如何調節心理問題
1. 自我鼓勵法
用某些哲理或某些名言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爭。自娛自樂,會使你的情緒好轉。
2. 語言調節法
語言是影響情緒的強有力工具。如你悲傷時,朗誦滑稽、幽默的詩句,可以消除悲傷。用「制怒」、「忍」、「冷靜」等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也能調節自己的情緒。
3. 環境制約法
環境對情緒有重要的調節和制約作用。情緒壓抑的時候,到外邊走一走,能起調節作用。心情不快時,到娛樂場做做游戲,會消愁解悶。情緒憂慮時,最好的辦法是去看看滑稽電影。
4. 注意力轉移法
請你把注意力從消極方面轉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心情會豁然開朗。例如,當你遇到苦惱時,可以將它拋到腦後或找到光明的一面,則會消除苦惱。
5. 能量發泄法
對不良情緒可以通過適當的途徑排遣和發泄。消極情緒不能適當地疏泄,容易影響心身健康。所以,該哭時應該大哭一場;心煩時找知心朋友傾訴;不滿時發發牢騷,憤怒時適當地出出氣;情緒低落時可以唱唱歡快的歌
l)將不良情緒的能量發泄出去。比如當你發怒時,不如趕快跑到其它地方,或是用拳頭錘擊牆壁,或是找個體力活干一千,或是跑一圈,這樣就能把因盛怒激發出來的能量釋放出來,從而使心情平靜下來,或者在你過度痛苦時,不妨大哭一場。笑,也是釋放積聚能量,調整機體平衡的一種方式。
(2)理智地消解不良情緒。首先必須承認不良情緒的存在;其次,承認了不良情緒的存在後,就要分析產生這一情緒的原因,並弄清楚究竟為什麼會苦惱、憂愁或憤怒,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弄清自己所苦惱、憂愁、憤怒的事物,是否確實可惱、可憂、可怒,有時實際上並不是這樣,那麼不良情緒就會得到消解;最後,有時確實有可惱、可憂、可怒的理由,那麼,就要尋求適當的方法和途徑來解決它。比如,你如果因為考試前把握不大,對能不能考好感到焦慮不安,你就要積極把精力轉移 到加強學習上來,集中精力搞好復習,減輕自己的憂慮。
(3)將不良情緒遺忘或轉移掉。一般情況下,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強烈刺激的事情,通常都與自己的親身利益有很大關系,要很快將它遺忘,是很困難的。但是,可以進行積極地轉移,即設法使自己的思緒轉移到更有意義的方面上,或者主動去幫助別人,或者找知心朋友談心,或是找有益的書來閱讀。要使自己 的心思有所寄託,不要使自己處於精神空虛、心理空曠的狀態。凡是在不愉快的情緒產生時能很快將精力轉移他處的人,不良情緒在他身上存留的時間就短。
(4)採取必要的方法
自我鼓勵法。也就是用生活中的哲理或某些明智的思想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和逆境進行斗爭。自我鼓勵是人們精神活動的動力源泉之一,一個人在痛苦、打擊和逆境面前,只要能夠有效地進行自我鼓勵,他就會感到力量,就能在痛苦中振作起來。
語言暗示法。當你為不良情結所壓抑的時候,可以通過言語暗示作用,來調整和放鬆心理上的緊張狀態,使不良情緒得到緩解。比如,你在發怒時,可以用言詞暗示自己"不要發怒","發怒會把事情辦壞的"。陷入憂愁時,提醒自己"憂愁沒有用,於事無益,還是面對現實,想想辦法吧。"等等,在鬆弛平靜、排除雜念、專心致志的情況下,進行這種自我暗示,對情緒的好轉將大有益處。
請人引導法。有時候,不良情緒光靠自己獨自調節還不夠,還需藉助於別人的疏導。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心理處於壓抑的時候,應當允許有節制的發泄,把悶在心裡的一些苦惱傾倒出來。因此,當青年人有了苦悶的時候,可以主動找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憂愁,以擺脫不良情緒的控制。
環境調節法。環境對人的情緒、情感同樣起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素雅整潔的房間,光線明亮、顏色柔和的環境,使人產生恬靜、舒暢的心情。相反,陰暗、狹窄、骯臟的環境,給人帶來憋氣和不快的情緒。因此,改變環境,也能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當你在受到不良情緒壓抑時,不妨到外面走走,看看美景,大自然的美景,能夠曠達胸懷,歡娛身心,對於調節人的心理活動有著很好的效果。
當一個人處於不良情緒狀態時,常常可以用下面的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1)意識調節法 人的意識能夠調節情緒的發生與強度,有些思想修養水平高的人往往 比思想修養水平較低的人能夠更有效地調節情緒。一個人要努力以意識來控制情緒的變化, 可以用"我應……""我能……"加上要想辦的事情來調控自己的情緒。
(2)語言調節法 語言是一個人情緒體驗強有力的表現工具。通過語言可以引起或抑制 情緒反應,即使不出聲的內部語言也能起到調節作用。林則徐在牆上掛有"制怒"二字的條 幅,這是用語言來控制調節情緒的好辦法。
(3)注意轉移法 把注意從自己消極的情緒上轉移到有意義的方向上。人們在苦悶、煩 惱的時候,看看調節情緒的影視作品,讀瀆回憶錄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行動轉移法 克服某些長期不良情緒的方法,可以用新的工作、新的行動去轉移負 性情緒的干擾。貝多芬曾以從軍來克服失戀的痛苦,不妨是一種好的選擇。 最大的心理之患在於患得患失;最大的精神負擔莫過於名利枷鎖。人不可一味地追逐名 利,也不可缺乏上進心和奮斗精神。養生首養心,養心淡名利。知足常樂,身心健康。美術 大師劉梅粟先生已年逾九十,仍精神煥發,揮毫自如。其長壽秘訣是:"寵辱不驚,看庭前 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一個人學會樂觀,淡泊名利,保持健康情緒,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制怒術 做情緒的主人,當喜則喜,當悲則悲。在遇到發怒的事情時,一思發怒有無道理,二思發怒後有何後果,三思有其它方式替代嗎?這樣就可以變得冷靜而情緒穩定。
愉悅術 努力增加積極情緒。具體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體交往中取樂;二是多立小目標,小目標易實現,每一個實現都能帶來愉悅的滿足感;三是學會辯證思維,可使人從容地對待挫折和失敗。
幽默術 常笑多幽默。心理學家認為,人不是因為高興才笑,而是因為笑才高興。不是因為悲傷才哭,而是因為哭才悲傷。生活中要多笑勿愁。
助人術 學雷鋒做善事,既可以給他人帶來快樂,也可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較好的安全感。
宣洩術 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可以通過運動、讀小說、聽音樂、看電影、找朋友談心訴說來宣洩自己不愉快的情緒,也可以大哭一場。
代償轉移術 當需求受阻或者遭到挫折時,可以用滿足另一種需要來代償。這一門課沒考好,可爭取在另一門課上取得好的成績,也可以通過分散注意力,改變環境來轉移情緒的指向。
升華術 即把受挫折的不良情緒引向崇高的境界。如著名文豪歌德在失戀後,把失戀的情緒能量升華到文學寫作中,寫出了名篇《少年維特之煩惱》。
放鬆術 心情不佳時,可以通過循序漸進自上而下放鬆全身,或者是通過自我催眠、自我按摩等方法使自己進入放鬆入靜狀態,然後面帶微笑,想像曾經經歷過的愉快情境,從而消除不良情緒。
哪些食物能調解情緒
多年來的研究顯示,某些特定的食品能影響大腦中某些化學物質的產生,從而改善人們的心情。
全麥麵包 食物中的包氨酸能提高大腦中5羥色胺的水平,使人產生愉悅的感覺。而全麥麵包能幫助色氨酸的吸收。在吃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乳酪等食品之前,先吃幾片全麥麵包,可以保證色氨酸能進入大腦,而不至於被其他氨基酸擠掉
咖啡 早上喝一杯咖啡確有提神醒腦的作用。咖啡因能使血壓暫性略有升高,並阻斷使我們感到瞌睡的化學物質傳遞。但每天喝3杯以上可能反而會使人煩躁、易怒。
水 每天應喝足夠的水,防止因缺水而感到萎靡不振。不能用咖啡或其他含咖啡的飲料代替。
香蕉 緊張與鎂缺乏密切相關,所以,生活忙碌的人在食譜中應補充富含鎂的食品,例如香蕉。
橙和葡萄 每天150毫克劑量的維生素C(約兩只橙)就可以使緊張、易怒、抑鬱的不良情緒得到改善。
辣椒 辣椒中含的辣椒素能刺激口腔神經末梢,使大腦釋放出內啡肽。這種物質能引起短暫的愉快感。
巧克力 許多女士,尤其是當她們受到經期前綜合征或不良情緒困擾時,特別想吃巧克力。因為巧克力具有鎮定作用。
牛肉 為了降低膽固醇完全忌吃牛肉,往往引起缺鐵,使人感覺疲勞,心情抑鬱。試驗表明,每天吃3盎司牛肉(一隻小漢堡包)的人比完全素食的人可多吸收50%的鐵皮
G. 如何調節心理失衡
目前發現心理失衡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灰色心理:「灰色心理」一詞源於美國。美國社會醫學專家經過調查發現,人到中年常會出現消沉頹廢、郁悶不樂、焦慮煩燥等不良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被稱為「灰色心理」。中年人為什麼會患灰色心理疾病呢?究其原因是由於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旺盛期進入緩慢衰退期,並開始感受到現代生活、工作的快節奏,在「內憂外患」的沖擊下,心理開始出現偏差。 抑 郁 症:有資料表明,抑鬱症是造成全球精神疾患的主要原因之一。在20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鬱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長,全球現有1%的人遭受此病折磨。在我國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人們固有的生活秩序被打亂。抑鬱症日益增多。情緒飢餓:情緒飢餓與否與人的生活狀況有很大關系。清貧者由於整日為油鹽操勞,思想有所寄託,不致缺少情緒體驗。情緒飢餓常產生在生活富足、閑散舒適、無所追求的人群之中,他們長期無所事事,精神毫無寄託,缺乏親情安慰,常處於情緒起伏的不健康狀態,久之則心情抑鬱,疾病纏身。 信息膨脹:社會發展至今已進入了一個「信息爆炸」的信息社會,信息量的增加,使人精神負擔加重,心理障礙加大。對現代信息如果的接受,超過了心理的承受能力,就容易造成大腦中樞神經功能的紊亂,發生現代信息膨脹綜合征。 造成人們心理失衡有許多原因,社會變遷過快、生活方式日益更新、生活觀念的更新、家庭觀念淡薄等,都會使人們走進失落的世界。現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種不健康狀態,已經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心理失衡使思維正常運作,走出心靈的誤區。 加強修養,遇事泰然處之。人的生命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是人類不能抗拒的自然規律。應當養成樂觀、豁達的個性,平靜地接受生理上出現的種種變化,並隨之調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節奏,主動地避免因生理變化而對心理造成的沖擊。 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從而改善人的情緒和抑鬱心理,同時還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盡力尋找情緒體驗的機會。一是多想想你所從事的事業,時時不忘創新,做出新的成績,躍上新的台階;再者要關心他人,與親朋好友、同事同甘共苦,無論悲歡離合,都是心靈的撼動;三是多參加公益活動,為子孫後代造福。最好是有一門愛好,無論唱歌彈琴、寫作繪畫,集郵藏幣,都會使你進入一種新的境界,在你的愛好之中尋找樂趣。 保持心情寧靜。面對大量的信息,保持心情寧靜,學會吸收現代科學信息,提高應變能力,將眾多信息予以分類歸納、綜合判斷、分析研究,使其條理化。這樣就可避免信息飽脹感和互相干擾感,適當變換環境。人在一個過於安逸的環境里反而容易誘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以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亦可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范。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對待得失成敗。這樣可減少心理失衡。
H. 心理不平衡怎麼辦
現代社會紛繁復雜,人與人之間交往之間、人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時,內心難免會有心裡不平衡的時候,這個時候自己就會感覺到世界的不公,內心可是相對的郁悶的。那麼遇到心裡不平衡時怎麼辦呢,本篇將提供些許答案。
I. 大學生如何度過心理失衡期的方法錯誤的是
1、新生要正確認識、評價自我,給自己重新進行角色定位,揚長避短,發展自己。
新生在中學階段,一般為佼佼者,有著一種心理優越感。而入學後,作為大學中普通的一員,許多新生心理很難接受這一角色,從而導致心理失衡。
對此,新生首先要逐步接受已成為普通一員的事實,能夠接納自我。畢竟能進入大學的都是強手,強手在一起,應該說大家都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已成為普通一員,都應從頭開始。新生應為成為勝利者的一員而高興,而不是相反。
其次新生入學後,心理要有目標准備,經常要問自己「我來大學干什麼」,「我在今後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有利於角色定位,適應新環境。
新生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應積極與他人做比較,通過比較發現自己的優缺點,恰當地評價自我,發揮加強自身的長處,克服弱點,發展自身,這樣會獲得自信,減輕心理壓力。對自己的評價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這樣對自己有一個清楚全面的認識,才能准確地對自己進行重新的角色定位,也才能很快的適應新環境,克服心理失衡。
另外,新生在認識、評價自我時,也應對心目中的大學進行調整,使其回歸到現實中,以減少理想大學與現實大學間的沖突而導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同時新定位的角色也只有建立在現實大學的基礎上,才可能正確。
2、學會與人相處,調整人際關系
新生入學,常常會由於人際關系復雜,交往受挫而引發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相對於中學的人際關系,大學人際關系顯得比較復雜。這主要是大學生來自祖國各地,生活習慣、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語言等有一定差別,造成交往復雜困難。另外,在大學學習不再是唯一目標,大學生行為目標多元化,也是導致人際關系復雜難處的一個誘因。
大學新生如何度過心理失衡期?相信大家對這個問題關注度很高。畢竟剛融入一個新環境,不少人可能心態沒有擺正,難以及時調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以上幾點建議希望可以給各位提供一些啟示,多做心理建設,擺脫失衡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