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硬幣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整個硬幣的製造過程可以歸納為三個基本內容:選材和坯餅處理、設計制模、壓印。
選材和坯餅處理
(一)選擇材質
製造硬幣可以採用不同的金屬材質,比較常見且相對價格低廉的金屬被用來鑄造低面額硬幣,而稀有金屬如黃金、白銀、鉑則被用來鑄造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的紀念幣。
好的鑄幣材質要求具有一定的物理特性,例如金屬質地要軟而易於加工成形,同時還要有相當的硬度以便能夠經受流通過程中的磨損。由於兼具上述特性的金屬極少,因此鑄幣材質通常是兩種或多種金屬熔為一體的合金。在美國和其他許多國家,常見使用的金屬有銅、鋅、鎳、鐵、鋁等,其中銅無論本身還是構成合金都是一種非常理想的鑄幣材質。金銀通常與其他金屬合金來提高硬度,銅就是首選材料。平常所說的「純」普制金銀幣其實都含有微量的其他金屬成分,當然,其價值還主要是按幣中貴金屬的含量來估算。製造合金的具體過程是:(1)將所選擇的金屬放在熔爐中熔成液態合金,澆入鑄錠(槽)冷卻或被壓製成條片(較厚);(2)在液壓車間對鑄錠或較厚的條片進行數次滾壓,使之成為厚度符合坯餅要求的條片;(3)將條片沖壓成半成品的坯餅,並等待進一步加工處理。
(二)坯餅處理
硬幣是由坯餅壓印而成的,坯餅的好壞直接影響成品的質量,因此坯餅的處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從合金條片沖壓下來的坯餅很粗糙,表面不光滑且四周有毛邊,需要進一步精加工,具體步驟是:(l)將坯餅放入外形類似特製攪拌機的柱狀退火爐中,退火爐旋轉。高溫對坯餅進行軟化處理。(2)退火軟化後的坯餅被置入稀釋的酸或肥皂溶液中進行清洗。(3)用專門的機器設備對坯餅磨邊、拋光。經過以上處理後的坯餅就可以直接用來壓印硬幣了。與此同時,在另外的制模車間,設計制模工作已經開始了。
設計制模
(一)模具及其工作原理
對冶金學不甚了解的人很難想像硬金屬還可以像液體一樣四處流動,但這是客觀事實,回為固體金屬可以在壓力下發生內部結構移動而變形,就如同在汽車製造廠里把一塊(片)鋼板變成有著各種曲線形狀的汽車外形鋼架一樣。
使一塊金屬變成一枚有圖案的硬幣需要藉助模具,而且是正面、背面兩個模子,因為物理學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力量相等、方向相反,任何人不可能把金屬坯餅置於空中來鑄造硬幣。實際操作的方法是,把其中的一個模子固定並將坯餅放在上面,用另一個可上下移動的模子來沖壓,這樣就使坯餅的兩個面在相互力的作用下同時壓印上圖案。模子一般由特種鋼製成,其表面刻有圖案且質地堅硬,可以在鑄造過程中使硬幣表面呈現鏡面效果。原先的模子是手工製成的,雕刻師用特製工具在模子表面艱難地刻劃出文字、數字及各種圖案。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制模普遍採用了雕刻機、電鍍、電腦輔助設計等設備和工藝來代替手工,效率和精確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於硬幣表面是浮雕鏡面效果,因此工作模表面圖案的每一部分都是凹進去的,即所說的「陰模」。為了便於理解,在此舉例說明,將一片鋁箔覆在一枚硬幣上,用擦子反復刮壓,然後取下鋁箔,會發現鋁箔與硬幣接觸的那一面出現了凹進去的圖案,這是因為硬幣表面的圖案是凸出來的。同樣道理,如果硬幣表面的圖案是凹進去的,則工作模表面圖案相應是凸出來的。
(二)圖案從平面到立體的制模過程
圖案設計工作開始於藝術家的平面畫稿,而使平面圖案變成硬幣上精美逼真的立體浮雕則需要一個復雜的工藝過程:(1)雕刻師用油土將畫稿上的平面圖案通過三維立體表現出來,然後翻成石膏模或樹脂模;(2)將石膏模或樹脂模放入電解液中,經過電鍍製成圖案凸出的銅質模坯,也稱銅型或母模;(3)通過雕刻機上觸針和雕刻刀的同步劃動而把母模上的立體圖案按既定的比例縮刻復制到另一個金屬模坯上,這就形成了原模,也稱子模,其表面的浮雕效果與實際硬幣的完全相同;(4)把原模淬火增加硬度後,在大噸位液壓機上對另外的模坯進行反復沖壓,形成圖案下凹、具有鏡面效果的工作模,然後再將工作模淬火提高硬度,以備壓印時用。
一個原模可以反復使用、沖壓翻製成很多圖案完全一樣的工作模,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圖案不變的流通硬幣可以常年生產而不間斷的原因。應當說,新的制模工藝不僅更加規范,而且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它使得原來熟練的雕刻師需要花費一整天才能做完的工作在幾個小時內就可以完成。
壓印硬幣
以前的工作模可能只能壓印幾百枚硬幣,而現在的工作模能夠壓印上百萬枚硬幣。現代的鑄幣機器是一種精確而高效的設備系統,集壓印和自動傳送為一體,它以極快的速度連續把坯餅准確地放到壓印位置並且沖壓可以瞬間完成,因此每分鍾有多達幾百枚的硬幣噴涌而出。
在早期人們通過手工錘擊方法鑄幣的時候,曾採用了金屬墊圈技術,這一技術現在仍被利用,即在金屬板上開鑿一個與硬幣直徑相同的圓孔,將坯餅放入孔中,以防止在沖壓過程中坯餅由於受壓而延展變形。有齒邊的硬幣要求金屬墊圈內側四周要設計成齒狀,機器沖壓時,坯餅四周的齒狀和正背面圖案同時壓印出來,成為有齒邊的硬幣;周邊有字的硬幣則要使用四周刻字的工作模和分割開的金屬墊圈,然後通過液壓機將文字壓印上去。
現代鑄幣壓印機充分將機械力學原理應用到實踐中,常見的沖壓機就是採用「曲桿動力」驅使沖壓頭上下移動(如同手指關節彎曲、伸直)來完成印壓。利用原模通過沖壓製成工作模需要幾百噸的壓力,壓印硬幣的噸位雖然小一些,但也需要相當大的壓力,如一枚鎳幣需要30噸/平方英寸的壓力,而一枚銀幣則需要150噸/平方英寸的壓力,其他材質的硬幣也基本在這個范圍內。
就是通過上述的機械過程,坯餅被壓印成可流通的硬幣。
B. 袁大頭銀元是什麼鑄造的
袁大頭流通時間長,鑄造地繁多,批次復雜,故含量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中央版袁大頭鑄造初期(26.86克),含純銀23.9克左右,約90%左右,其餘為銅,後改為含銀89%左右。但鑄造中後期成色劇減,含銀80左右居多,特別是軍閥版、甘肅版等版別,含銀量更低,有的甚至只有60%左右。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C. 牛頓是怎樣研究新的鑄幣方法的
牛頓在了解了鑄造銀幣的過程之後,便著手研究新的鑄造方法。他過去一度熱心於煉金術,也就是將各種金屬放在容器里混合、加熱、提煉,試圖從中提煉出金子來。雖然煉金的結果沒有煉出真正的金子,但那段經歷卻給牛頓鑄幣工作提供了難得的經驗。
即使這樣,對他來說,鑄幣新方法的研究仍是相當艱難的事,畢竟,在過去大約30年當中,他大多數時間一直在講堂和研究室度過。陌生的政府工作著實讓他有點不適應,但是,牛頓嚴謹、踏實的個性使他無論做什麼事,只要接觸了,就一定要堅持到底,而且一定要做得出色。
沒多久,他便想出了一個新的鑄幣方法:他把舊銀幣放進大熔爐里,等它熔化後再倒進預先鑄好的銀幣模子里,這樣一來,銀幣的形狀、大小和重量就統一了。
新的銀幣由於鑄造方法復雜,所以極不易再被偽造,英國的經濟自此逐漸復甦了。但是,反對黨卻不希望看到對他們不利的事情發生。於是,他們挖空心思,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想迫使牛頓離開造幣局。同時,他們還用金錢、美色來誘引牛頓,但可惜,牛頓對此都無動於衷。
經過了大約3年的時間,由於牛頓堅持不懈的努力、不辭辛勞的工作,貨幣改造工作終於勝利完成,這比國會原來預期的時間要提前許多,牛頓也因為功績卓越,由監督升為造幣局局長。升任局長的牛頓,仍住在作為督辦時的老房子里,那所房子位於倫敦的嘉明街。
D. 銀元包漿怎麼做
准備材料:銀幣、硫磺皂一塊、清水適量
1、用硫磺皂浸泡,大概浸泡個一天一夜,然後把銀幣翻過來再泡,翻過來再泡主要是因為底面的接觸和上面的接觸要保證一樣。
E. 銀元包漿如何製作
現在最普遍用的辦法是:用硫磺熏過後,再用錫使鍍銀面變黑,然後進行表面打磨,這樣凸起部分重現光澤,而凹陷部分則保留了熏銀後的黑色。 這種方法叫「熏銀」
用稀硫酸浸泡「泡印」(老銀料大多都達不到99純銀的)。呃~還有一種老的方法是丟到化糞池裡泡上一段時間。——最後這種只是聽說。
F. 銀元的鑒定方法
真銀元的特點主要是聽聲音脆而洪亮,有音韻,互擊有餘音產生,反之則偽;看其幣面顏色潤白,圖案自然清晰,色澤細膩豐富。當然真正細致鑒定的過程可歸納為四個方面:聽聲音、看外形、稱重量、定成色。
聽聲音。這是銀元鑒定的主要方法。凡成色高的銀元,聲音一般較柔和悅耳。不足成色的銀元,因含銅量高,聲色嘶啞、短促而又渾濁。假銀母音長尖高或低悶。
聽聲音一是靠「敲」,以左手拇指尖和中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心,用右手持另一枚銀元敲擊其邊緣,聽其聲音進行鑒定,先把不正常的和可疑的銀元挑出來,再行鑒別。二是靠碰,用右手拿一定數量(8至25枚左右)的銀元,向下45°斜滑至左手,聽其碰撞發出的聲音,並結合圖案、花紋來鑒定。
(6)如何鑄造銀幣的方法擴展閱讀
其他版本銀元鑒定:
1,銅質銀元:這種銀元的形態、大小、圖案完全與真銀元相似,但它是以銅為主體製造出來的,因為銅質堅硬造成圖案粗糙模糊,雖然外表鍍銀,但一磨擦,即現出銅的本質,敲擊出來的聲音比真銀元尖亮,並伴有哨聲。
2,鉛質銀元:是以鉛充銀、外為銀皮內夾鉛質之銀元,圖案與真銀元基本上沒有差別,但敲擊出來的聲音比較厚實,發悶,陰沉而帶嗒音,用火烤熱,隨之變形,鉛即流出。
3,夾餡銀元:它的外層包裹兩層銀皮,銀層比較厚,磨擦一般不易磨出痕跡。這種夾餡銀元是假銀元最為常見的一種,內夾銅、鐵、鋼、鉛、鋅、錫等多種成分,敲擊出來的聲音厚實、短促沉悶,沒有轉音,重量比真銀元輕,通常不足25克。
G. 如何用真銀元製作假模具
<strong>用真銀元製作假模具的方法如下</strong>
將一塊銀元放入未凝固的細砂,壓緊後等細砂凝固就成了模具。銀水從澆築口灌入模具,冷卻後取出,再經過修邊、拋光打磨就成了一塊假銀元。這也是早期翻砂澆築法仿製銀,這種工藝的來頭很大,從唐朝開始到清代末期我國的大部分銅錢都是用翻砂澆築法製作。它相當於錢幣鑄造史上的工業革命,用簡單的材料,便捷的方法就可以批量鑄造金屬錢幣。
H. 哪些可以自由鑄造銀幣
可以自由鑄造銀幣的貨幣制度有:
銀幣本位制,雙本位制,平行本位制,一些政治家認為,應該允許自由鑄造銀幣,這樣就會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導致物價上升,從而可以減輕農民的債務負擔。
I. 硬幣生產全過程
我只知道銀元的~不過應該跟其他硬幣的製造方法~差不多~呵呵!
銀幣的製作步驟如下:
1、配料:銀幣生產的原料是貴金屬銀和普通金屬銅,稱量的精度要求比較高,原料、半成品、成品批量稱重都由天平來完成。見上海博物館中專用萬兩天平圖(每次可稱重300公斤,精度為0.01盎司)。早期熔爐的燃料主要是煤和焦碳,後改用柴油和煤氣。每爐一次最大熔銀量150公斤,廠家按照規定的配比將各種原料放入大型坩堝中融化充分准備澆鑄胚料。
2、製造模具胚:雕刻機是造幣廠制模的主要設備,利用幾何學中相似原理,將工藝美術師設計製作的浮雕作品縮刻成模具,被稱為原模或直雕模。原始的雕刻機由人工操作,下圖為1936年法國TVR型原模自動雕刻機。造幣用模具製作,由設計圖稿、油土浮雕、石膏型、銅型再由雕刻機刻制原模。工作時雕刻機的右側放置銅型,左側放置需加工的模具坯。縮刻的比例可以根據需要來調整。現在收藏市場上零星能看到的號稱模具的陽文模具實際上是銅制模具胚。
3、製造銀幣模具工作模:雕刻出的原模一般為陽文正字,不能直接用於生產,需翻製成工作模。生產流通幣的工作模需要量大,在實際工藝中,由直雕原模翻制陰文原模,陰文原模再依次翻制二元模、工作模,再由工作模上壓印機生產。展台上的人力螺旋壓力機,是造幣廠早期的翻模設備,它以四個工人為動力,翻製造幣用模具。
4、澆鑄,是將配完料的金屬熔化後,注入澆鑄模,鑄成條片。澆鑄後的條片,經過碾片機軋製成鑄幣所需要的標准厚度。碾片機又稱軋片機或軋機,分粗軋和精軋。銀條經過8道軋制工序後,由原長560毫米被碾成長2500毫米的銀片。因軋制後的銀片過長,不便於再加工,需經剪刀機分段後通過精軋工序,軋制到硬幣所需的標准厚度。
5、製作胚餅:供印製銀幣用的坯餅由沖床(見下圖)完成。標准厚度的條片通過專用沖床上的自動進料軋輥進入沖模,沖下坯餅,展出的沖床每分鍾沖180枚。邊屑由自動裁切成短片,過秤後退回熔煉處。
6、餅胚熱處理:銀材經過冷軋加工後,變得脆而硬,不利於壓制花紋,需經烘餅爐退火後恢復原有軟度,烘餅的溫度達到700攝氏度。烘餅後坯餅的表面被氧化,去除氧化層需經酸溶液洗餅。
7、滾光邊:印花前的最後一道工序是坯餅光邊。光邊機,又稱軋邊機。坯餅通過光邊機的轉盤和月牙形邊板間的凹槽,使邊緣凸起,便於壓印時花紋成型,可降低流通時對花紋的磨損。示意圖見下。
8、直齒銀幣沖壓:壓印機是硬幣成形的專用設備,該機器將模具上的花紋印於坯餅上,同時將模圈上的絲齒印於硬幣邊緣。下圖中的銀圓壓印機由美國沃特伯里法雷爾鑄造及機器製造公司1921年製造,工作壓力160噸,每台每分鍾可生產105枚。每台機器由兩名員工操作,一人負責加裝坯餅,一人負責將坯餅整理成疊。下圖中的中間那個內齒圈就是完成銀圓齒邊的。上下鋼模中有一模圈墊套,用以保證印花時銀元統一外徑尺寸,邊齒紋(光邊幣同)也在此同時完成。 機器壓力30-200噸之間,以美金為例:一分(3.11g)與一角(2.5g) 40噸,五分(5g)60噸,二毛五(6.25g)110噸,五角(12.5g)110噸,一元合金新幣(8.1g)80噸,早期一元銀幣(26.73g)140~160噸。當年上海中央造幣廠生產船洋(26.7g)的機器壓力是160噸,速度每分鍾100枚。請注意鋼模是上下同時動作,沖幣光餅時只有上模往下動。說明一點內齒圈是用插齒刀加工出來的,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絕大多數真銀圓的邊齒底槽有兩條細夾線這就是插齒刀在模具上留下的痕跡反映到銀圓齒上了。內齒圈只能插齒機來加工,刀具是縱相從齒頂也就是直線條一條一條加工到齒根。然後內齒圈要沾火成硬齒面,這樣內齒圈就成了刀具了。原來插齒刀在內齒頂上第一刀的痕跡就變成鋒利的快口了,所以會在銀幣齒底槽上留下兩條細線。請藏友仔細觀察一下,這是鑒別真假銀幣比較重要的一點。
9、早期花邊銀幣的齒邊製作:花邊銀幣的沖壓是兩步驟完成,上邊步驟的內齒圈是平滑的,只負責餅胚的定位和限值大小,不負責印製花紋。然後再進行花邊滾制。
10、成品檢驗:壓印後的硬幣必須經過檢驗剔除廢品,銀幣需要經過稱重、驗面、驗聲。使用木架驗餅機是人工檢驗硬幣表面質量的機器,兩人操作,硬幣自動翻面,檢驗員每人檢查一個面。使用的是銀幣自動校準機,這種機器每台內有10座自動小天平,用於剔除重量不合格的產品,其檢驗精度為78毫克,每分鍾檢驗銀幣15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