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方法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點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按其普遍程度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 哲學方法。又稱「全科學方法」是適用范圍最廣的方法,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思維科學都適用。哲學方法要求我們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 一般研究法。
這是指對某類學科具體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可分為三大類型:
1、 經驗方法。即獲得經驗材料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專業的文摘、索引、工具書、光碟以及英特網教育信息資源等文獻的檢索來發揮文獻價值與創造性的利用文獻的方法。
(2)、社會調查法。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對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從中獲得來自社會系統中各種要素和結構的直接資料的一種方法。根據調查目的、對象、內容的不同,可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等多種方法。
(3)、實地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的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儀器,直接了解當前正在發生,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
(4)、實驗研究法。是實驗者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改變某些社會環境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方法。
2、理論研究法
就是把感性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加工,上升為本質的,深刻的和系統的理性認識的方法。一般有數學方法和思維方法。
3、 系統科學方法。
主要是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來使用,來獲得感性資料,又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來使用。
三、專門研究法。專門問題所採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技術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學習反應分析法,概念圖分析法等。
2. 科學研究的三大工作方法是
一般說來,科學研究就是追求知識或解決問題的一項系統活動;有待解決的問題都是與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有關的問題,而本質和規律是隱藏在現象中的,即在經驗材料的背後.只有在關於對象的經驗材料十分完備、准確可靠時,才能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和理論,揭示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才能解決科研課題,即解決科學的問題.獲得經驗材料的方法就是經驗方法,通常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文獻研究法
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文獻研究就是為了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個全面的歷史的了解.有了這種了解,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前人和當代的成果作為進一步前進的起點,不重復前人已經做過的工作,避免前人已經走過的彎路,把精力放在創造性的研究上.
文獻研究法就是有關專業文摘、索引、工具書、光碟以及Internet教育信息資源等文獻的檢索方法以及鑒別文獻真偽、發揮文獻價值與創造性地利用文獻的方法.
2、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法就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對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從中獲得來自社會系統中各種要素和結構的直接資料的一種方法.根據調查目的、調查對象和調查內容的不同,社會調查法可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等多種方法.在教育技術學研究中,經常使用問卷調查法.
3、實地觀察法
實地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儀器,直接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
3. 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3種
一、經驗方法
一般說來,科學研究就是追求知識或解決問題的一項系統活動;有待解決的問題都是與研究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有關的問題,而本質和規律是隱藏在現象中的,即在經驗材料的背後.只有在關於對象的經驗材料十分完備、准確可靠時,才能在這些材料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和理論,揭示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才能解決科研課題,即解決科學的問題.獲得經驗材料的方法就是經驗方法,通常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文獻研究法
教育技術學的發展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文獻研究就是為了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有個全面的歷史的了解.有了這種了解,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把前人和當代的成果作為進一步前進的起點,不重復前人已經做過的工作,避免前人已經走過的彎路,把精力放在創造性的研究上.
文獻研究法就是有關專業文摘、索引、工具書、光碟以及Internet教育信息資源等文獻的檢索方法以及鑒別文獻真偽、發揮文獻價值與創造性地利用文獻的方法.
2、社會調查法
社會調查法就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地對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從中獲得來自社會系統中各種要素和結構的直接資料的一種方法.根據調查目的、調查對象和調查內容的不同,社會調查法可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等多種方法.在教育技術學研究中,經常使用問卷調查法.
3、實地觀察法
實地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儀器,直接了解當前正在發生的、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
4、實驗研究法
實驗作為一種科學認識方法,開始是應用於自然科學領域,以後逐漸移植到社會科學領域.實驗研究法是實驗者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改變某些社會環境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方法.實驗研究法的基本要素是實驗者,即實驗研究中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主體;實驗對象,即實驗研究所要認識的客體;實驗環境和手段,即實驗對象所處的社會條件.在教育技術實驗研究中,實驗環境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活動的特定社會條件;其實驗手段就是藉助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刺激、干預、控制、檢測實驗對象的活動.實驗研究的過程,就是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
二、理論方法
要達到完整的科學認識,僅僅運用經驗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運用科學認識的理論方法對調查、觀察、實驗等所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把原來屬於零散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使之上升為本質的、深刻的和系統的理性認識.科學研究法中的理論方法就是提供這種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切實可行的、具體的思考方法與加工處理的步驟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數學方法
所謂數學方法,就是在撇開研究對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況下,用數學工具對研究對象進行一系列量的處理,從而作出正確的說明和判斷,得到以數字形式表述的成果.
科學研究的對象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它們的質和量是緊密聯系,質變和量變是互相制約的.要達到真正的科學認識,不僅要研究質的規定性,還必須重視對它們的量進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確地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性.在教育技術學研究中,數學方法主要是運用統計處理和模糊數學分析方法.
2、思維方法
科學的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進行思維和准確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包括歸納演繹、類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辯想像、分析綜合等,它對於一切科學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三、系統科學方法
20世紀,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橫向科學的迅猛發展,為發展綜合思維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學研究方法不斷地完善.而以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為代表的系統科學方法,又為人類的科學認識提供了強有力的主觀手段.它不僅突破了傳統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變了科學方法論的體系.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作為獲得感性材料的方法來使用,也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作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認識的方法來使用,而且作為後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顯.它們適用於科學認識的各個階段,因此,我們稱其為系統科學方法.
4. 科研方法是什麼
科研方法是指在研究中發現新現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揭示事物內在規律的工具和手段。這是運用智慧進行科學思維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獻調查法、觀察法、思辨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較研究法等。
研究方法是人們在從事科學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由於人們認識問題的角度、研究對象的復雜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處於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對於研究方法的分類很難有一個完全統一的認識。
科研方法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為解決課題研究中出現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點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按其普遍程度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哲學方法。又稱「全科學方法」是適用范圍最廣的方法,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思維科學都適用。哲學方法要求我們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一般研究法。
這是指對某類學科具體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一般方法。可分為三大類型:
1、經驗方法。即獲得經驗材料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專業的文摘、索引、工具書、光碟以及英特網教育信息資源等文獻的檢索來發揮文獻價值與創造性的利用文獻的方法。
(2)、社會調查法。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對社會現象進行考察,從中獲得來自社會系統中各種要素和結構的直接資料的一種方法。根據調查目的、對象、內容的不同,可分為:訪問調查,問卷調查,個案調查等多種方法。
(3)、實地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的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或藉助科學觀察儀器,直接了解當前正在發生,處於自然狀態下的社會現象的方法。
(4)、實驗研究法。是實驗者有目的,有意識的通過改變某些社會環境的實踐活動,來認識實驗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的方法。
2、理論研究法
就是把感性材料進行整理、分析、加工,上升為本質的,深刻的和系統的理性認識的方法。一般有數學方法和思維方法。
3、系統科學方法。
主要是系統論方法、控制論方法、和資訊理論方法。既可以作為經驗方法來使用,來獲得感性資料,又可以作為理論方法來使用。
三、專門研究法。專門問題所採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如教育技術研究中的內容分析法,學習反應分析法,概念圖分析法等。
科研方法原則:
任何一項研究都離不開方法的支撐。沒有研究方法的科學研究是不存在的,沒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
培根用實驗法最早發現了熱的運動本質;笛卡兒用他提出的直覺——演繹創立了解析幾何學;伽利略用實驗——數學方法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運用理想實驗出現了慣性定律,開創了動力學研究的先河;
牛頓用公理化的方法、歸納與演繹的方法完成了經典力學體系;湯姆生、盧瑟福、玻爾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開了物質微觀粒子的結構,建立了各種原子結構模型;愛因斯坦運用理想實驗方法、演繹方法和各種非理性的直覺、頓悟方法創立了相對論;
康德和拉普拉斯運用思辨的方法與假說方法提出了天體演化學說;拉瓦錫用定量方法、理論思維方法創立了氧化學說;凱庫勒以基本靈感與想像發現了苯的環狀結構式;門捷列夫用分類、比較法發現了元素周期表;海特勒與倫敦等把量子力學的理論引入了化學研究,創立了量子化學。
達爾文用觀察法、實驗法、分類法、比較法等提出了進化論。從中不難發現,這些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實現的。吳文俊的數學、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採用新的方法取得的,
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須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研究方法
5. 科研研究方法有哪些
科研的典型方法。前面選題和搜集資料都是科研的前提條件,接下來我們就應該正式進行科研工作。在進行科研工作之前,我們要掌握一些典型的科研方法。
1.觀察法.科學觀察是指人們通過感官,有計劃、有目的對在自然發生狀態下何在人為發生的條件下的事物。科學觀察是我們科研常用的方法,它與人們日常的觀察不同,科學觀察總是為了解決一定的科學問題而進行的,它有明確的任務、目的和觀察對象,它不僅要用眼睛看,有時還要藉助於儀器進行觀察,觀察之後還要進行詳細的、准確的記錄,而人們日常的觀察是很隨意的,沒有這些要求和規定。1.觀察方法 2 觀察的意義 3觀察的原則 4.觀察的種類 5.觀察的偏差
2實驗法。 試驗方法是獲取第一手科研資料的重要的和有力的手段。大量的、新的、精確的和系統的資料,往往是通過試驗而獲得的。試驗方法是探索自然奧秘和發明新物品的必由之路。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有許多科學理論和技術的正確與否都是通過實驗的方法才能得到驗證的。所以說試驗法是科研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1.實驗方法 2實驗新特點3.實驗的作用4.實驗的類型5.實驗的要求6.實驗的缺陷
3.模擬法。模擬方法就是根據相似的理論,先設計和製作一個與自然事物、自然想像及其發展變化過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對模型的試驗和研究,間接地去試驗和研究「原型」的性質和規律性。模擬方法與常規的實驗方法相比較,一般說來,他不是對「原型」的各種因素影響的純化和簡化,而是盡量對「原型」的復雜因素進行全面的模擬和研究。所以,模擬方法可以很好的解決實際試驗中難以實現的條件,有效的促使科研工作的進一步完成。1.模擬方法 2.模擬的特點 3.模擬的種類 4.模擬的作用 5.模擬的不足
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數學方法,理想化,類比法,假說法,綜合法等。
6. 科研思路與工作方法
一、科研思路
1.問題的提出
印度與亞洲板塊之間的碰撞啟動時間及過程,是一個為全球地學界所矚目的問題。沉積盆地的地層形態、岩相類型以及空間配置樣式是構造事件的重要標志(尹海生等,2001),利用沉積響應來識別碰撞啟動的時間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西藏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研究及其封閉時間的確定,對於解決這一問題起著關鍵性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藏南殘留海盆作為西藏特提斯晚期的駐留地,可提供關於特提斯晚期演化史的直接的依據,因此,藏南殘留海盆的性質及其演化過程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2.研究內容
1)藏南古近紀殘留盆地地層(岩石、生物、層序及年代地層)特徵分析;
2)盆地沉積相與沉積環境分析;
3)盆地屬性研究;
4)盆地演化歷程。
3.研究步驟
1)先期性工作:對工作區大地構造背景及岩相古地理背景進行了解與整體把握,對前人同類或相關工作進行熟悉與消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野外)工作重點與重點研究區乃至典型剖面路線;
2)野外資料的收集;
3)室內資料的收集;
4)綜合研究。
4.研究成果
1)藏南古近紀地層格架的確定,重點是微體化石帶(組合)的建立;
2)藏南古近紀層序地層學特徵分析;
3)在沉積相與沉積環境研究的基礎上,建立藏南古近紀沉積模式;
4)闡明藏南古近紀沉積海盆的性質(前陸盆地);
5)藏南前陸盆地的演化歷程;
6)發表相關論文。
二、研究方法
1.微體古生物學研究方法
微體古生物既是確定地層時代的重要手段,又是古沉積環境的良好指示者。因此,本書利用有孔蟲、溝鞭藻、孢粉、鈣質超微及介形蟲等微體化石對藏南古近紀地層的時代進行精細的確定;同時,以微體化石組合特徵為基礎建立生物相,從而為沉積環境的分析提供依據。
2.化石碳酸鹽岩微相分析法
微相就是沉積岩在薄片中的古生物學和岩石學的總特徵。微相是在薄片、摘片和光片中能夠被分類的所有古生物學和沉積學標志的總和。因此,在研究微相時,岩性標志和生物標志是同等重要的。微相研究主要應是微相類型的劃分確定和對微環境的進一步分析。近幾十年來,微相研究廣泛用於碳酸鹽岩環境分析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書主要通過薄片鑒定的方法,對藏南古近系碳酸鹽沉積岩進行化石碳酸鹽岩微相的研究,從而為藏南古近紀沉積環境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據。
7. 科學研究有哪些方法
所謂科學的研究方法,很明顯就是科學工作者在從事某
項科學發現時所採用的方法。但是。這個過於簡單的說明對
我們沒有多大幫助。能不能對這個問題作出更詳細的說明呢?
好吧!我們可以描述一下這個問題的一個理想答案。
(1)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應當首先認識到問題的存在。
例如,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首先應當注意到物體為什麼會
像它所發生的那樣進行運動,亦即物體為什麼在某種條件下
會運動得越來越快(加速運動),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會運
行得越來越慢(減速運動)。
(2)要把問題的非本質方面找出來,加以剔除。例如,
一個物體的味道對物體的運動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3)要把你能夠找到的、同這個問題有關的全部數據
都收集起來。在古代和中世紀,這一點僅僅意味著如實地對
自然現象進行敏銳觀察。但是進入近代以後,情況就有所不
同了,因為人們從那時起已經學會去模仿各種自然現象,也
就是說,人們已經能夠有意地設計出種種不同的條件來迫使
物體按一定的方式運動,以便取得與該問題有關的各種數據。
例如,可以有意地讓一些球從一些斜面上滾下來;這樣做時,
既可以用各種大小不同的球,也可以改變球的表面性質或者
改變斜面的傾斜度,等等。這種有意設計出來的情況就是實
驗,而實驗對近代科學起的作用是如此之大,以致人們常常
把它稱為「實驗科學」,以區別於古希臘的科學。
(4)有了這些收集起來的數據,就可以作出某種初步
的概括,以便盡可能簡明地對它們加以說明,亦即用某種簡
明扼要的語言或者某種數學關系式來加以概括。這也就是假
設或假說。
(5)有了假說以後,你就可以對你以前未打算進行的
實驗的結果作出推測。下一步,你便可以著手進行這些實驗,
看看你的假說是否成立。
(6)如果實驗獲得了預期的結果,那麼,你的假說便
得到了強有力的事實依據,並可能成為一種理論,甚至成為
一條「自然定律」。
當然,任何理論或自然定律都不是最後定論。這一過程
會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下去。新的數據,新的觀察和新的實驗
結果將不斷出現,舊的自然定律將不斷為更普遍的自然定律
所替代,因為這些新的定律不但能說明舊定律所能解釋的各
種現象,而且還能說明舊定律所不能解釋的一些現象。
以上這些,正如我已經說過的,是一種理想的科學研究
方法。但是在真正的實踐中,科學工作者並不需要像做一套
柔軟體操那樣一步一步地進行下去,而且他們通常也不這樣
做。
比起旁的事情來,像直覺、洞察力甚至運氣這一類因素
常常更起作用。在整部科學史中充滿了這樣的例子。有不少
科學家僅僅根據很不充分的數據和很少一點實驗結果(有時
甚至一點實驗結果也沒有),便突然靈機一動,得出了有用
的、合乎事實的論斷。這樣的論斷,如果按部就班地通過上
述理想的科學研究方法進行,就可能要用好幾年的時間才能
得到。
例如,凱庫勒就是在郵車上打瞌睡的時候,突然領悟到
苯的化學結構的。洛維則在半夜醒來的時候,突然得到了關
於神經刺激的化學傳導問題的答案。格拉澤卻由於無聊地凝
視著一杯啤酒,才得到了氣泡室的想法。
然而這是不是說,一切都是憑好運氣得來的,根本不需
要動腦筋去思考呢?不,絕對不是的。這樣的「好運氣」只
有那些具有最好領悟力的人才會碰上,換句話說,有些人之
所以會碰上這樣的「好運氣」,只是因為他們具有十分敏銳
的直覺,而這種敏銳的直覺則是依靠他們豐富的經驗、深刻
的理解力和平時愛動腦筋換來的。
阿西莫夫《你知道嗎?--現代科學中的一百個問題》
科學普及出版社
1984年
8.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行動研究法、資料收集法、學生帶動法、教育實驗法、個案研究法。
1、行動研究法:制定個性研究方案,通過學生實踐情況進行分析,再研究調整重新進行實踐。並將經驗總結、記錄,形成有價值的文字。
2、資料收集法:深入班級,深入學生個體,對學生現狀進行調查,利用不同的資源進行收集,找准問題所在,明確研究對象。
3、學生帶動法:通過一小部分學生先學、先走,在帶動、感染他周圍的學生也來學習。
如要詳細、全面拍攝一堂課,一部攝像機是不夠的。觀察者應准備幾部攝像機,並事先作好分工。即使是作觀察記錄,也需要事先作好設計。在記錄紙上印好以一定的格式排列的必須記錄的項目,還可以約定一些記錄符號,以盡量減少現場記錄時書寫文字的時間。
9.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課題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種,掌握好這些基本方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下面大家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的相關知識吧,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1、觀察法
研究者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對自然發生條件下的自然現象和社會論述進行直接、系統、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和描述,從而獲得經驗事實的一種科研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觀察3700名學生,並做好詳細記錄;陳鶴琴用文字和攝影像的方法記錄下808天的孩子兒童心理)
2、調查法
通過現場考察、觀察、調查、問卷、訪談、測量等方式收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分析,得出規律性認識,並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種方法。
3、經驗總結法
以自己和他人的經驗為對象,對其進行科學的篩選分析、核實、驗證,從而使人們對相關事物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善於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有經驗的教師」。
4、文獻法
對文獻進行查詢、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事物本質屬性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是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文字、圖形、符號、聲頻、視頻等等。
5、比較法
根據一定的標准,對某類教育現象進行對比研究,通過揭示其異同,找出教育現象的普遍規律及主要對象的特殊規律,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結論或具體作法。
6、個案法
把個體作為研究的對象,通過直接或間接調查了解其發展變化的某些線索特點,並據此設計和實施相應措施,促進其發展變化,然後把對這些條件、措施與結果之間聯系的認識和結論推廣到一般上去。
7、統計法
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對所收集的數據資料進行整理、計算、分析解釋和統計檢驗的原理和方法。
8、行動研究法
由社會情景的參與者,為提高對自己所從事的'社會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某依賴的背景的理解,進行反省式的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具體是
(一)分解課題研究目標,抓准研究切入點。
1、確定研究目標。確定研究方向或研究主題、總體目標。研究目標可分平行目標、層次目標和綜合目標等。
2、選定研究切入點:一是從基礎性的、容易的、關鍵性的問題中選定;二是從已經成功的經驗中去尋找;三是從學校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去尋找;四是從教育發展的趨勢中去尋找;五是從教育科學理論中去尋找。
(二)明確研究思路,確定研究方法。
1、理清研究思路。通過對研究問題進行正向分析、逆向分析和化歸分析等方法,理清和形成研究思路。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有主法和輔法。主法有觀察法、調查法、文獻資料法、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比較研究法、個案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反思研究法和質的研究法等等;輔法有統計法、測量法、和問卷法等等。
3、課題研究方法的使用與選擇。不同類型(內容、條件)的研究課題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標准選擇研究方法。
以研究過程的階段為標准,按階段研究任務確定方法,以研究對象的性質為標准,按研究對象確定方法,以課題研究的延續性為標准,按延續方向確定方法。以研究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劃分,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
(三)開展理論思維,提出研究假設。
研究假設是研究者將研究問題中的概念轉變為能通過觀察來計量的變數思考時預測的研究結果(也稱「半成品」)。
1、積極開展理性思維。
2、掌握研究假設的基本標准。研究假設應有4條標准:一是能說明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間的期望關系;二是研究者應有該假設是否值得檢驗的明確理由;三是假設應是可檢驗的;四是假設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3、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步驟是:⑴提煉問題;⑵尋求理論支持、形成初步假設;⑶推演出理論性陳述,使假設結構化;⑷形成基本觀點;⑸對基本觀點再提煉,形成假設的核心。
4、明確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研究假設形成的基本條件:要以科學觀察和經驗歸納為基礎;要以科學的思想方法為指導,通過類比、歸納、演繹等方法,做出合乎邏輯的某種命題;研究者要有豐富的知識、經驗。
5、明確研究假設表述的方式。研究假設的表述應該是有傾向性的,可以是肯定式或否定式,而且所舉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能夠操作,能夠觀察和驗證。研究假設可分為描述性假設和解釋性假設。
(四)根據課題類型,搞好研究設計。
1、應用性研究課題的設計。
這類課題,重點是研究如何把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轉化為教育技能、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科學知識同實際教育教學銜接起來,達到某種預定的實際目標。
課題特點:應用性、時代性、效益性和靈活性。
課題設計:要突出「應用」。
2、經驗研究性課題的設計。
經驗研究性總結分為一般性經驗總結和科學性經驗總結兩個層次。
課題特點: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教育科研;具有預先提出的、十分明確的科研目的,工作目的與科研目的一致;有意識地運用教育科研的有關方法;依據科研思路,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採用一定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搜集的資料全面、完整等等。
課題設計:要突出通過經驗總結得出理性認識和揭示規律的主題。
3、實驗性課題設計。
實驗性課題是在一定教育理論或假設指導下,通過實驗探究變數關系揭示教育規律的活動。
課題要求:研究者必須有一個關於解決該問題的設想或初步的特徵理論;用比較嚴密的研究程序組織研究,便於重復驗證;預設實驗條件,把變數明確區分,加以控制;對測量的事物規定操作定義。
課題設計:要突出「實驗」的特點,充分體現實驗要求。
(9)科研研究方法如何解決問題擴展閱讀:
實施課題研究
1、認真搜集資料。怎樣搜集資料,一是圍繞研究主題的指導思想,根據課題研究需要進行資料收集;二是設計科學、明確的搜集資料的工具;三是採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廣泛搜集資料;四是按計劃進行收集和採集基礎材料和原始數據;五是注重資料、數據的客觀性。
2、制訂調查計劃。通過調查手段搜集資料,必須搞好調查計劃設計。設計調查計劃內容包括明確調查題目、闡明調查目的、選定調查單位、規定調查規模、研究調查對象、說明調查方法、編寫調查提綱、擬定調查順序和時間安排等等。
10. 論文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01
【調查法】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通常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它是有計劃、有目的並且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歷史狀況或現實狀況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了觀察法、歷史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並且對調查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02
【觀察法】
觀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綱或觀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觀察被研究對象,從而獲得資料的一種方法。科學的觀察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系統性和可重復性,在科學實驗和調查研究中,觀察法具有擴大人們的感性認識、啟發人們的思維、導致新的發現這幾個方面的作用。常見的觀察方法有:核對清單法;級別量表法;記敘性描述。觀察一般利用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觀察對象。
03
【實驗法】
實驗法是研究者有意改變或設計的社會過程中了解研究對象的外顯行為。實驗法的依據是自然和社會中現象和現象之間相當普遍存在著的一種相關關系——因果關系。其主要特點是:主動變革性、控制性、因果性。實驗法有實驗室實驗法與自然實驗法兩種,實驗室實驗法便於嚴格控制各種因素,並通過專門儀器進行測試和記錄實驗數據,一般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自然實驗法比較接近人的生活實際,易於實施。
04
【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文獻研究法被子廣泛用於各種學科研究中,既能了解有關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幫助確定研究課題,又能形成關於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於觀察和訪問,還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並且有助於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獻法是一種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學研究方法。
05
【實證研究法】
實證研究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研究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麼」的問題。實證研究法試圖超越或排斥價值判斷,只揭示客觀現象的內在構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聯系,歸納概括現象的本質及其運行規律。
06
【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法是對社會現象的數量特徵、數量關系與數量變化進行分析的方法。在企業管理上,定量分析法是以企業財務報表為主要數據來源,按照某種數理方式進行加工整理,得出企業信用結果。定量分析是投資分析師使用數學模塊對公司可量化數據進行的分析,通過分析對公司經營給予評價並做出投資判斷。定量分析的對象主要為財務報表,如資金平衡表、損益表、留存收益表等。其功能在於揭示和描述社會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
07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亦稱非數量分析法,主要依靠預測人員的豐富實踐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推斷出事物的性質和發展趨勢的分析方法,屬於預測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定性分析法主要是解決研究對象「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定性分析常在定量分析之前進行,它為設計或選擇定量方法提供有用的信息;但並非所有的定量分析都必須事先進行定性分析,因為有時分析對象中含有哪些組分是已知的。這類方法主要適用於一些沒有或不具備完整的歷史資料和數據的事項。
08
【跨學科研究法】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09
【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會科學用來分析社會現象的一種方法,是社會調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過說明社會現象怎樣滿足一個社會系統的需要(即具有怎樣的功能)來解釋社會現象。
10
【模擬法(模型方法)】
模擬法和類比法很近似。它是在實驗室里先設計出於某被研究現象或過程(即原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間接的研究原型規律性的實驗方法。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徵,創設一個相似的模型,然後通過模型來間接研究原型的一種形容方法。根據模型和原型之間的相似關系,模擬法可分為物理模擬和數學模擬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