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自閉症aba是什麼
自閉症兒童的認知訓練,和正常兒童的認知發育一樣,是有規律可循的。遵循這個規律,孩子就算學得慢,總是在沿著上坡走,科學研究表明,除了深重度的智力障礙是無法接受訓練的,中重度、中度和輕度的智障兒童都可以在科學連貫的訓練中得到進步,並把自身的潛力挖掘出來。
從認知訓練角度來說,孩子學習任何一個課題(項目),都要走「感知——理解——表達——泛化(擴展)」這條線路,以學顏色為例,孩子把紅色做為顏色學習的第一步,要先「感知」紅色是咋回事、再「理解」什麼是紅色、再用語言或非語言溝通方式「表達」紅色,再把紅色「泛化」到生活中,比如過馬路時見到紅燈知道停下來。如果不了解這個學習規律,要教顏色時,拿出一堆五顏六色的氣球,一個個教給孩子「這是紅氣球」、「這是綠氣球」、「這是藍氣球」、「這是黃氣球」,這種教法如果遇上一個連視知覺都有問題(無法分辨紅色與其它顏色的不同,就是說,他連紅色物體與紅色物體的配對這一關都過不了),孩子只會被一堆氣球搞興奮或搞迷糊。
說到這,必須要提ABA教學法了。以前認為ABA是一種刻板地教孩子做這做那的訓練自閉症孩子的方法,大概就是指令發出了、孩子去執行。其實ABA是個適合所有自閉症兒童的訓練方法,甚至在與正常孩子的溝通中,都可以運用ABA。包括記憶搭積木、動物表演、講故事、木頭人游戲、視覺訓練之找不同等。例如,在玩「記憶搭積木」游戲時,有的孩子很聰明直接上六塊積木,中間一張白紙一擋,老師搭好六塊積木後,打開白紙,讓孩子記憶十個數,再擋上白紙,發指令「跟我搭一樣的」,這時候我們觀察孩子的表現就會知道這個課題設置難了,馬上後退,撤掉兩塊積木,變成四塊搭,明顯這個設置符合孩子的能力,他在記憶模型時說「太簡單了」,但真正搭時又忘掉了某個細節,我馬上給予輔助,再給他快速看一眼,他搭完後我把兩堆積木擺在一起,讓孩子自己去總結「哇,一樣的」,等孩子稍微熟悉這個游戲規則後,老師可以讓孩子也當當老師,角色互換表演!
以下是對自閉症孩子進行ABA教學時精髓的分解課題、並給予輔助、及時強化的理論實踐總結:
一、分解課題 課題是指孩子應該學會的一個能力,這樣說來,我們的孩子需要學習的課題成百上千,ABA強調把每個能力分成最小、最簡單的單元進行教學,這個過程就是「分解課題」。比如教認識顏色,從紅色開始教(先不教其它顏色),第一步應該是配對分類,讓孩子「把一樣顏色的放一起」,這就是剛才我說的學習規律的「感知」階段。說到這,可能有許多人要問「為什麼教顏色時不直接告訴孩子顏色的名稱,比如拿著紅氣球、紅杯子等教『紅色』,而是先讓孩子去配對去分類呢?」因為在認知發展規律中,知覺算是最基礎的能力,如果人在視覺上都無法分辨並理解一個物體與其它物體的不同,又怎能理解更復雜的物體命名和功用呢?
接著討論「分解課題」之學習顏色的例子,第一步是配對分類,如果孩子能在有干擾物的情況下把紅色與紅色物體快速正確地放在一起,說明孩子已經感知到了紅色,注意:隨著教學的深入,老師的指令語已經從最初的「一樣顏色的放一起」變成了「紅色的放一起」,在孩子具備這個能力後,進行第二步訓練——理解,就是讓孩子「拿紅色給老師」,如果孩子能在有多個其它顏色物體的干擾物中間快速正確地拿一個至多個紅色物體出來,說明孩子已經具備了理解紅色的能力,就進行第三步的訓練,讓孩子表達紅色,比如老師問「它是什麼顏色的?」孩子回答「紅色」。
ABA強調無論教孩子什麼能力,比如物品認知、形狀、數學、說話、畫畫等,都要遵循這個分解課題、循序漸進的原理。也許有人會認為這種教學方法很刻板,但教學的執行者是誰?是老師。試問:你手上有一個孩子,你設計好了課題、把一步步課題分解得很細,進入教學後你發現孩子對這塊的能力超乎你的預期,他學得很快、掌握得很透徹,那你還會按照寫好的教案去一步一步細細教嗎?——肯定不會,水漲船高嘛。
二、給予輔助 自閉症兒童之所以學東西很慢,是因為情緒認知的問題,讓他們無法象正常兒童那樣順利地接受外界信息並輸出這些信息,他們很難通過觀察而自然地學習。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孩子一個新的課題時給予輔助,剛開始時可能是手把手的完全輔助,隨著孩子能力的不斷提高,逐漸減少輔助。這是ABA的一個主題原則。比如教孩子畫一個蘋果,一開始需要老師手把手地教他畫,然後不再手把手教、而是給他一個視覺提示,即蘋果圖片讓他照著畫。再是老師先示範畫一個蘋果,收走,讓孩子自己去畫。最後是直接讓孩子畫一個蘋果。細想一下,其實我們正常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也經歷過無數別人的「給予輔助」,包括父母、老師、同伴,記得我小時候學包餃子,是媽媽手把手教並示範了許多回,我才學會。
做一個合格的特教老師,一定要掌握輔助的方法和技巧,不會輔助得太慢太晚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信心,也不會過多給予輔助而讓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
三、及時強化 在課堂上聽的最多的幾句話,就是「耶」、「太棒了」、「你好聰明」,這就是強化。強化的意思就是在孩子做出一個正確反應後,老師給予的反饋。在孩子反應後,及時給予強化會讓孩子願意配合,更願意繼續學習那些新的、好的行為和能力。
其實「強化」這個概念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生孩子之前、在學校當老師時,系統學習過《教育心理學》,裡面就有一章專門講「強化」,在正常兒童的教育中,強化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小時候愛學哪門功課,主要是因為喜歡教那門課的老師,而為什麼喜歡那個老師,當然是那個老師對自己好總表揚自己了。
特殊孩子雖然在認知發育上存在多多少少的障礙,但愛聽表揚是全人類的共性。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對你的要求有了正確反應,而你不強化他,他怎麼知道他的反應是正確不正確?如果他不確定這點,那為什麼還願意繼續跟隨你的教學呢?
分解課題、給予輔助和及時強化是ABA教學的內涵,了解這幾個基本概念後,我們來探討一下自閉症兒童認知訓練中有哪些課題可以去做呢?
按照兒童認知發育的規律,我把訓練步驟大概理一理——
1、模仿:動作模仿、仿說、使用物件模仿,隨後進行聽指令的教學
2、視知覺:從配對和分類開始
3、搭積木(也可以和配對、分類同時進行):搭積木屬於使用物件的模仿,練習孩子的視覺空間、順序等。如果孩子搭積木不行,就要退回到動作模仿。
4、自己的認識(五官、名字等)、日常用品認知、水果蔬菜動物卡片認知、人物認知
5、功能性配對:比如了解牙刷和牙膏都是刷牙用的。
6、分類:先把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吃的、喝的、穿的、用的、玩的給歸歸類,再進行類別教學。
7、形狀(如果孩子對顏色敏感,也可以先教顏色)
8、顏色
9、對比性認知:大小、長短、粗細、高矮、厚薄等
10、方位詞:上下、里外、前後、左右、中間、旁邊
11、肯定與否定的教學
12、數的概念:唱數、任意起止數、點數報總數、按數取物、認識自然數、序數、量的多少、數的大小、數的分解與合成、加減運算、應用題
13、時間教學:鍾表、一天的時間、星期幾、年月
14、所有課題的結合(泛化),提升孩子的綜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方法都是特教專家和老師們根據多年實戰經驗總結出來的一個大致套路,並不表示孩子非要學會前一項、才能進行後一項的學習,有許多課題是可以穿插著同時進行的。而且孩子能學的課題絕不僅僅為上述十幾項,課題是無窮無盡的,只要老師和家長肯用心,就能從基本課題上演化出許多子課題,即縱向上可以不斷延伸。
認知訓練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除了用慈繩愛索牽引孩子外,家長和老師還需要掌握更多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幫助到我們的孩子。給愛注入智慧,這份愛會更加有意義。
老師家長除了對認知訓練的步驟和課題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之外,最大的收獲就是明確了我家孩子下一步的路該怎麼走,再也不會盲目地跟隨別人的腳步。
認知是一個大腦神經活動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感覺、注意、記憶(經驗)、知覺、分析推理、策略生成、預估與調整、表達等。從這個定義不難看出,「感覺的訓練」 即感官通路的訓練是認知訓練的基礎,這包括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體覺和前庭覺的訓練,其實這些就是改善腦功能的訓練。借用一個好友對認知訓練的觀點「要想富、先修路」,這個路就是感官通路,關於感官通路方面的訓練,DOMAN方法值得大家去借鑒。
在認知的訓練上,注意力的集中是繼基礎感官能力訓練之後的又一個重要基礎,這些注意力的訓練包括視覺和聽覺方面的。
記憶是建立在不斷積累的感覺經驗上的,這些感覺經驗包括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嗅覺的和味覺的,大腦接收到新的感覺信息,透過對感覺記憶的解讀,從而形成了知覺,在知覺的基礎上,我們的大腦才有了形狀、顏色、方位、時間、大小、量度、質地等概念,到了這個階段,我們才可以說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基礎。
因此,想要給孩子進行認知訓練,先要對孩子的情況進行客觀地分析,說實話,還是要打好認知基礎,這個認知基礎就是修好感官通路。
其實想給孩子進行認知訓練,最基本的前提是你已經清楚分析並了解了孩子的情況,建議家長們多了解一些認知訓練方面的知識,知道學習一個課題(能力)的前提條件,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到你的孩子。模仿訓練的前提是孩子具有一定的視覺專注與視覺記憶、基本的互動意識、基礎的本體感意識、基本的慾望表達與動作能力。配對訓練的前提是孩子具備拿和放的能力,並具備基礎的模仿和聽指令能力。物品認知訓練的前提是孩子具備基本的配對和分類能力。學習形狀和顏色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配合能力和模仿能力、分類及配對能力、一定的認知能力。學習方位詞的前提是孩子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一定的認知能力、具備空間的概念、具備一定的身體形象感。學習數概念的前提是孩子具備配對分類能力、具備顏色形狀大小長短等認知能力。
知道了每一個課題學習的前提條件,其實就是知道了認知發育的規律。按照孩子具備的基礎能力給他設計課題,讓他跳起來就夠得著,是比較科學並明智的。
❷ 目前有哪些方法已被證實對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有效
(1)以促進人際關系為基礎的療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floor time)療法、Gutstein建立的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療法;(2)以技巧發展為基礎(skill-based)的干預療法:包括圖片交換交流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為分解訓練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3)基於生理學的干預療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排毒治療與膳食療法;(4)綜合療法,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reatment and e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屬於這一類。
❸ 七嫂網報道稱中國自閉症患者超千萬 康復機構仍面臨發展難題,什麼是自閉症自閉症如何治療、康復
千萬這個數字是根據目前國際通行標准患病概率計算出來的。目前的概率一般為千分之六到百分之一。
這樣的話,全球大約有4200萬到7000萬自閉症患者。(以總人口70億計算)
參考:衛生部辦公廳《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
兒童孤獨症(childhood autism)作為一種兒童精神疾病嚴重影響患兒的社會功能,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殘疾標准中將兒童孤獨症納入精神殘疾范疇。
一、概述
(一)概念。兒童孤獨症也稱兒童自閉症,是一類起病於3歲前,以社會交往障礙、溝通障礙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復性行為為主要特徵的心理發育障礙,是廣泛性發育障礙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
廣泛性發育障礙包括兒童孤獨症、Asperge氏綜合征、Rett氏綜合征、童年瓦解性障礙、非典型孤獨症以及其他未特定性的廣泛性發育障礙。目前,國際上有將兒童孤獨症、Asperge氏綜合征和非典型孤獨症統稱為孤獨譜系障礙的趨向,其診療和康復原則基本相同。
病因。兒童孤獨症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具有生物學基礎的心理發育性障礙,是帶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在特定環境因素作用下發生的疾病。遺傳因素是兒童孤獨症的主要病因。環境因素,特別是在胎兒大腦發育關鍵期接觸的環境因素也會導致發病可能性增加。
二、臨床表現
(一)起病年齡。兒童孤獨症起病於3歲前,其中約2/3的患兒出生後逐漸起病,約1/3的患兒經歷了1~2年正常發育後退行性起病。
(二)臨床表現。兒童孤獨症症狀復雜,但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核心症狀。
1.社會交往障礙。
兒童孤獨症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缺陷,他們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體表現隨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與同齡兒童的交往障礙最為突出。
(1)嬰兒期。患兒迴避目光接觸,對他人的呼喚及逗弄缺少興趣和反應,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不願與人貼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觀察和模仿他人的簡單動作。
(2)幼兒期。患兒仍然迴避目光接觸,呼之常常不理,對主要撫養者常不產生依戀,對陌生人缺少應有的恐懼,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和玩耍的興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問題。患兒不會通過目光和聲音引起他人對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不會尋求安慰,不會對他人的身體不適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關心,常常不會玩想像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戲。
(3)學齡期。隨著年齡增長和病情的改善,患兒對父母、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他人主動交往的興趣和行為。雖然部分患兒願意與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問題。他們常常自娛自樂,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難學會和遵循一般的社會規則。
(4)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會交往的興趣和技能,雖然部分患者渴望結交朋友,對異性也可能產生興趣,但是因為對社交情景缺乏應有的理解,對他人的興趣、情感等缺乏適當的反應,難以理解幽默和隱喻等,較難建立友誼、戀愛和婚姻關系。
2.交流障礙。
兒童孤獨症患兒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礙。其中以言語交流障礙最為突出,通常是患兒就診的最主要原因。
(1)言語交流障礙。
1)言語發育遲緩或缺如。患兒說話常常較晚,會說話後言語進步也很慢。起病較晚的患兒可有相對正常的言語發育階段,但起病後言語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兒終生無言語。
2)言語理解能力受損。患兒言語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損,病情輕者也多無法理解幽默、成語、隱喻等。
3)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對於有言語的患兒,其言語形式和內容常存在明顯異常。患兒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語,即重復說他人方才說過的話;延遲模仿言語,即重復說既往聽到的言語或廣告語;刻板重復言語,即反復重復一些詞句、述說一件事情或詢問一個問題。患兒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語形式與他人交流,並存在答非所問、語句缺乏聯系、語法結構錯誤、人稱代詞分辨不清等表現。
4)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異常。患兒語調常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不能運用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輔助交流,常存在語速和節律的問題。
5)言語運用能力受損。患兒言語組織和運用能力明顯受損。患兒主動言語少,多不會用已經學到的言語表達願望或描述事件,不會主動提出話題、維持話題,或僅靠其感興趣的刻板言語進行交流,反復訴說同一件事或糾纏於同一話題。部分患兒會用特定的自創短語來表達固定的含義。
(2)非言語交流障礙。
兒童孤獨症患兒常拉著別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於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他們多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手勢、動作表達想法,與人交往時表情常缺少變化。
3.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
兒童孤獨症患兒傾向於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規的方式應付日常生活。具體表現如下:
(1)興趣范圍狹窄。患兒興趣較少,感興趣的事物常與眾不同。患兒通常對玩具、動畫片等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卻迷戀於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旋轉物品、排列物品或聽某段音樂、某種單調重復的聲音等。部分患兒可專注於文字、數字、日期、時間表的推算、地圖、繪畫、樂器演奏等,並可表現出獨特的能力。
(2)行為方式刻板重復。患兒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拒絕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的變化。如果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發生改變,患兒會煩躁不安。患兒會反復用同一種方式玩玩具,反復畫一幅畫或寫幾個字,堅持走一條固定路線,堅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絕換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
(3)對非生命物體的特殊依戀。患兒對人或動物通常缺乏興趣,但對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產生強烈依戀,如瓶、盒、繩等都有可能讓患兒愛不釋手,隨時攜帶。如果被拿走,則會煩躁哭鬧、焦慮不安。
(4)刻板重復的怪異行為。患兒常會出現刻板重復、怪異的動作,如重復蹦跳、拍手、將手放在眼前撲動和凝視、用腳尖走路等。還可能對物體的一些非主要、無功能特性(氣味、質感)產生特殊興趣和行為,如反復聞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
4.其他表現。
除以上核心症狀外,兒童孤獨症患兒還常存在自笑、情緒不穩定、沖動攻擊、自傷等行為。認知發展多不平衡,音樂、機械記憶(尤其文字記憶)、計算能力相對較好甚至超常。多數患兒在8歲前存在睡眠障礙,約75%的患兒伴有精神發育遲滯,64%的患兒存在注意障礙,36%~48%的患兒存在過度活動,6.5%~8.1%的患兒伴有抽動穢語綜合征,4%~42%的患兒伴有癲癇,2.9%的患兒伴有腦癱,4.6%的患兒存在感覺系統的損害,17.3%的患兒存在巨頭症。以上症狀和伴隨疾病使患兒病情復雜,增加了確診的難度,並需要更多的治療和干預。
四、干預治療
兒童孤獨症的治療以教育干預為主,葯物治療為輔。因兒童孤獨症患兒存在多方面的發育障礙及情緒行為異常,應當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採用教育干預、行為矯正、葯物治療等相結合的綜合干預措施。
(一)教育干預。教育干預的目的在於改善核心症狀,同時促進智力發展,培養生活自理和獨立生活能力,減輕殘疾程度,改善生活質量,力爭使部分患兒在成年後具有獨立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1.干預原則。
(1)早期長程。應當早期診斷、早期干預、長期治療,強調每日干預。對於可疑的患兒也應當及時進行教育干預。
(2)科學系統。應當使用明確有效的方法對患兒進行系統的教育干預,既包括針對孤獨症核心症狀的干預訓練,也包括促進患兒身體發育、防治疾病、減少滋擾行為、提高智能、促進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訓練。
(3)個體訓練。針對兒童孤獨症患兒在症狀、智力、行為等方面的問題,在評估的基礎上開展有計劃的個體訓練。對於重度兒童孤獨症患兒,早期訓練時的師生比例應當為1:1。小組訓練時也應當根據患兒發育水平和行為特徵進行分組。
(4)家庭參與。應當給予患兒家庭全方位的支持和教育,提高家庭參與程度,幫助家庭評估教育干預的適當性和可行性,並指導家庭選擇科學的訓練方法。家庭經濟狀況、父母心態、環境和社會支持均會影響患兒的預後。父母要接受事實,妥善處理患兒教育干預與生活、工作的關系。
2.干預方法。
(1)行為分析療法(ABA)。
原理與目的:ABA採用行為主義原理,以正性強化、負性強化、區分強化、消退、分化訓練、泛化訓練、懲罰等技術為主,矯正孤獨症患兒的各類異常行為,同時促進患兒各項能力的發展。
經典ABA的核心是行為回合訓練法(DTT),其特點是具體和實用,主要步驟包括訓練者發出指令、患兒反應、訓練者對反應作出應答和停頓,目前仍在使用。現代ABA在經典ABA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技術,更強調情感與人際發展,根據不同的目標採取不同的步驟和方法。
用於促進兒童孤獨症患兒能力發展、幫助患兒學習新技能時主要採取以下步驟:
①對患兒行為和能力進行評估,對目標行為進行分析。②分解任務並逐步強化訓練,在一定的時間內只進行某項分解任務的訓練。③患兒每完成一個分解任務都必須給予獎勵(正性強化),獎勵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頭、身體姿勢的表揚,獎勵隨著患兒的進步逐漸隱退。④運用提示和漸隱技術,根據患兒的能力給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幫助,隨著患兒對所學內容的熟練再逐漸減少提示和幫助。⑤兩個任務訓練間需要短暫的休息。
(2)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患兒治療教育課程(TEACCH)。
原理與目的:兒童孤獨症患兒雖然存在廣泛的發育障礙,但在視覺方面存在一定優勢。應當充分利用患兒的視覺優勢安排教育環境和訓練程序,增進患兒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服從,以全面改善患兒在語言、交流、感知覺及運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驟:①根據不同訓練內容安排訓練場地,要強調視覺提示,即訓練場所的特別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別擺放。②建立訓練程序表,注重訓練的程序化。③確定訓練內容,包括兒童模仿、粗細運動、知覺、認知、手眼協調、語言理解和表達、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④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充分運用語言、身體姿勢、提示、標簽、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患兒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運用行為強化原理和其他行為矯正技術幫助患兒克服異常行為,增加良好行為。該課程適合在醫院、康復訓練機構開展,也適合在家庭中進行。
(3)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DI)。
RDI是人際關系訓練的代表。其他方法還有地板時光、圖片交換交流系統、共同注意訓練等。
原理:目前認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論缺陷是兒童孤獨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兒自嬰兒時期開始不能如正常嬰兒一樣形成與養育者同時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論缺陷主要指患兒缺乏對他人心理的推測能力,表現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別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兒無社會參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覺和經驗,無法與親人建立感情和友誼。RDI通過人際關系訓練,改善患兒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兒對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步驟:①評估確定患兒人際關系發展水平。②根據評估結果,依照正常兒童人際關系發展的規律和次序,依次逐漸開展目光注視-社會參照-互動-協調-情感經驗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訓練。③開展循序漸進的、多樣化的訓練游戲活動項目。活動多由父母或訓練老師主導,內容包括各種互動游戲,例如目光對視、表情辨別、捉迷藏、「兩人三腿」、拋接球等。要求訓練者在訓練中表情豐富誇張但不失真實,語調抑揚頓挫。
(4)其他干預方法。
地板時光訓練也將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作為訓練的主要內容,與RDI不同的是,地板時光訓練是以患兒的活動和興趣決定訓練的內容。訓練中,訓練者在配合患兒活動的同時,不斷製造變化、驚喜和困難,引導患兒在自由愉快的時光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訓練活動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
應當充分考慮時間、經濟等因素,慎重選擇感覺統合治療、聽覺統合治療等輔助治療方法。
(二)葯物治療。目前尚缺乏針對兒童孤獨症核心症狀的葯物,葯物治療為輔助性的對症治療措施。
1.基本原則。
(1)權衡發育原則:0~6歲患兒以康復訓練為主,不推薦使用葯物。若行為問題突出且其他干預措施無效時,可以在嚴格把握適應證或目標症狀的前提下謹慎使用葯物。6歲以上患兒可根據目標症狀,或者合並症影響患兒生活或康復訓練的程度適當選擇葯物。
(2)平衡葯物副反應與療效的原則:葯物治療對於兒童孤獨症只是對症、暫時、輔助的措施,因此是否選擇葯物治療應當在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礎上慎重決定。
(3)知情同意原則:兒童孤獨症患兒使用葯物前必須向其監護人說明可能的效果和風險,在充分知情並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前提下使用葯物。
(4)單一、對症用葯原則:作為輔助措施,僅當某些症狀突出(如嚴重的刻板重復、攻擊、自傷、破壞等行為,嚴重的情緒問題,嚴重的睡眠問題以及極端多動等)時,才考慮使用葯物治療。應當根據葯物的類別、適應證、安全性與療效等因素選擇葯物,盡可能單一用葯。
(5)逐漸增加劑量原則:根據兒童孤獨症患兒的年齡、體重、身體健康狀況等個體差異決定起始劑量,視臨床效果和副反應情況逐日或逐周遞增劑量,直到控制目標症狀。葯物劑量不得超過葯物說明書推薦的劑量。
2.各類葯物的主要副反應。
(1)抗精神病葯。
主要包括震顫、手抖、肌肉強直等錐體外系副反應,以及體重增加、催乳素升高等神經內分泌副反應,對部分患兒有鎮靜作用。偶見口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2)抗抑鬱葯。
包括腸胃道不適、厭食、惡心、腹瀉、頭痛、焦慮、神經質、失眠、倦怠、流汗、顫抖、目眩或頭重腳輕。肝腎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3)多動、注意缺陷治療葯物。
包括上腹部不適、惡心、乏力、心慌及血壓升高等。
3.中醫葯治療。
近年來有運用針灸、湯劑等中醫方法治療兒童孤獨症的個案報告,但治療效果有待驗證。
❹ 自閉症兒童社會認知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有哪些呢
1.訓練干預方法
雖然目前孤獨症的干預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證醫學的證據。尚無最優治療方案,最佳的治療方法應該是個體化的治療。其中,教育和訓練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療方法。目標是促進患者語言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孤獨症患者在學齡前一般因不能適應普通幼兒園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學校、醫療機構中接受教育和訓練。學齡期以後患者的語言能力和社交能力會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學與同齡兒童一起接受教育,還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學校。
目前國際上受主流醫學推薦和使用的訓練干預方法,為孤獨症的規范化治療提供了方向,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BA) 主張以行為主義原理和運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訓練強調高強度、個體化、系統化。
(2)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EACCH)訓練 該課程根據孤獨症兒童能力和行為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對患兒語言、交流以及感知覺運動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核心是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
(3)人際關系訓練法 包括地板時光療法(floor time)、 人 際 關 系 發 展 干 預 療 法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
上述治療方法在國內一些孤獨症康復機構已開展,獲取了較好的治療效果,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2.葯物治療
目前葯物治療尚無法改變孤獨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療核心症狀的特異性葯物,但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緒和行為症狀,如情緒不穩、注意缺陷和多動、沖動行為、攻擊行為、自傷和自殺行為、抽動和強迫症狀以及精神病性症狀等,有利於維護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順利實施教育訓練及心理治療。常用葯物如下:
(1)中樞興奮葯物 適用於合並注意缺陷和多動症狀者。常用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葯物 應小劑量、短期使用,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葯物副作用,特別是錐體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 對孤獨症伴發的沖動、攻擊、激越、情緒不穩、易激惹等情感症狀以及精神病性症狀有效。②氟哌啶醇 對沖動、多動、刻板等行為症狀和情緒不穩、易激惹等情感症狀以及精神病性症狀有效,據報道還可改善社會交往和語言發育障礙。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奧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葯物 在控制患者的沖動、攻擊和精神病性症狀也有效。
(3)抗抑鬱葯物 能減輕重復刻板行為、強迫症狀,改善情緒問題,提高社會交往技能,對於使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後出現的運動障礙如退縮、遲發性運動障礙、抽動等也有一定效果。
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s)對孤獨症患者的行為和情緒問題有效。如舍曲林可試用於6歲以上患者
❺ 應該怎樣治療自閉症,有什麼好的方法可以治療自閉症
樓主可以去晨陽自閉症中心看看哦
❻ 我有自閉症,改怎麼治療
20世紀80年代以前,孤獨症普遍被認為屬不治之症。自從1987年Lovaas報道採用應用行為分析療法成功「治癒」9例孤獨症兒童以後,世界各國(主要是美國)相繼建立和發展起來了許多的孤獨症教育訓練療法或課程,多數療法或課程的建立者均聲稱自己的療法取得了顯著的療效,但是一些療法的療效有誇大之嫌。
Helfin等將各種孤獨症療法分為以下4類。(1)以促進人際關系為基礎的療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floor time)療法、Gutstein建立的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RDI)療法;(2)以技巧發展為基礎(skill-based)的干預療法:包括圖片交換交流系統(picture exchange communication system,PECS)、行為分解訓練法(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3)基於生理學的干預療法(physiologically oriented intervention):包括感覺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排毒治療與膳食療法;(4)綜合療法,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兒童治療教育課程(Treatment and e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TEACCH)、應用行為分析療法(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ABA)屬於這一類。以下將對常見干預療法作一簡單介紹。
1 TEACCH
TEACCH是由美國北卡羅來那大學Schopler建立的一套主要針對孤獨症兒童的綜合教育方法,是現時在歐美國家獲得較高評價的孤獨症訓練課程。該方法主要針對孤獨症兒童在語言、交流以及感知覺運動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核心是增進孤獨症兒童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該課程根據孤獨症兒童能力和行為的特點設計個體化的訓練內容。訓練內容包含兒童模仿、粗細運動、知覺能力、認知、手眼協調、語言理解和表達、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各個方面。強調訓練場地或家庭傢具的特別布置、玩具及其有關物品的特別擺放;注重訓練程序的安排和視覺提示;在教學方法上充分運用語言、身體姿勢、提示、標簽、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兒童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運用行為強化原理和其他行為矯正技術幫助兒童克服異常行為,增加良好行為。課程可以在有關機構開展,也可在家庭中進行。
2 ABA
1987年Lovaas報道對一組19例孤獨症兒童採用ABA療法干預2年,結果有9例基本恢復正常,其他兒童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這一報道引起了轟動。其後許多研究者重復了ABA,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早期報道ABA對高功能孤獨症有較好療效,目前認為該療法對各類廣泛性發育障礙(PDD)兒童均有很好的療效。Lovaas的研究對象主要是3歲左右的孤獨症兒童,這是取得良好療效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認為即使對於年齡較大的孤獨症兒童,ABA仍然有很高的應用價值。ABA採用行為塑造原理,以正性強化為主促進孤獨症兒童各項能力發展。傳統上,ABA的核心部分是任務分解技術,典型任務分解技術有4個步驟:訓練者發出指令、兒童的反應、對兒童反應的應答、停頓。具體包括:(1)任務分析與分解;(2)分解任務強化訓練,在一定的時間內只進行某分解任務的訓練;(3)獎勵(正性強化)任務的完成,每完成一個分解任務都必須給予強化(reinforce),強化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頭或身體姿勢表揚,強化隨著進步逐漸隱退;(4)提示(prompt)和提示漸隱(fade),根據兒童的發展情況給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幫助,隨著所學內容的熟練又逐漸減少提示和幫助;(5)間歇(intertrial interval),在兩個分解任務訓練之間需要短暫的休息。訓練要求個體化、系統化、嚴格性、一致性、科學性。要保證治療應該具有一定的強度,每周20-40h,每天l-3次,每次3h。現代ABA技術逐漸融合其他技術強調情感人際發展。
3 RDI和地板時光
隨著對孤獨症神經心理學機制的研究深入,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缺陷逐漸被認為是孤獨症的核心缺陷之一,所謂心理理論缺陷主要指孤獨症兒童缺乏對他人心理的推測能力。患兒因此表現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形成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不能分辨別人的面部表情因而不能形成社會參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覺和經驗,因此不能形成與親人之間的感情連接和友誼等。鑒於此,Gutstein建立了「提高患兒對他人心理理解能力」的RDI,Gutstein認為正常兒童人際關系發展的規律和次序是:目光注視-社會參照,互動-協調-情感經驗分享-享受友情,他依此為孤獨症兒童設計了一套有數百個活動組成的訓練項目,活動由父母或訓練者主導,內容包括各種互動游戲,例如目光對視、表情辨別、捉迷藏、「兩人三腿」、拋接球等,訓練中要求訓練師或父母表情豐富誇張但不失真實,語調抑揚頓挫。Gutstein聲稱RDI方法取得了顯著成功。
與RDI相比,由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時光訓練體系也是以人際關系以及社會交往作為訓練的主體,但是與RDI不同的是,在地板時光訓練中,教師或家長是根據患兒的活動和興趣決定訓練的內容,在訓練中,父母或老師一方面配合孩子的活動,同時在訓練中不斷製造變化、驚喜、困難,引導孩子在自由愉快的時光中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進而發展社會交往能力,訓練活動不限於固定的課室,而是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這樣的訓練對家長或教師的要求其實更高。目前這一方法在美國也獲得較高評價。
4 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訓練療法是由美國Ayres創立,起初主要應用於兒童多動症和兒童學習障礙的治療,孤獨症兒童普遍存在感知覺方面的異常,因此該方法也廣泛運用於孤獨症兒童的治療。該療法主要運用滑板、鞦韆、平衡木等游戲設施對兒童進行訓練,有報道和觀察稱對於減少孤獨症兒童的多動行為、增加語言等有一定療效。此外類似於感覺統合訓練的療法還包括聽覺統合訓練、音樂治療、捏脊治療、擠壓療法、擁抱治療、觸摸治療。感覺統合訓練治療的療效在國外存在爭議,未被主流醫學所認可。
5 葯物治療
目前無特效葯可以治癒孤獨症,但以下葯物可能改善該症的部分症狀,並有利於教育訓練。具體包括:
(1)抗精神病葯 常用氟哌啶醇(0.5mg-4.0mg/日)、硫利噠嗪(12.5mg-50mg/日)、舒必利(100 mg-400mg/日)。前兩者可減輕多動、沖動、自語、自傷和刻板行為,穩定患兒情緒;舒必利則可改善孤僻、退縮,使患兒活躍、言語量增多,並改善情緒。以上葯物均需從小量開始服用,根據症狀改善情況和葯物不良反應逐漸加量。目前尚有報道利培酮、奧氮平、喹硫平、阿立哌唑也可改善該症的部分症狀,但此方面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2)抗抑鬱葯 該類葯可改善該症的刻板重復行為,改善情緒,並緩解強迫症狀。可選用氯丙帕明(25mg-150mg/日)、舍曲林(25mg-150mg/日)、氟伏沙明(50-200 mg/日)等。該類葯也應從小量開始服用,根據症狀改善情況和葯物不良反應逐漸加量。
(3)中樞興奮葯或可樂定 適用於伴有注意障礙及多動症狀的患兒。用葯方法參見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中有關內容。
(4)改善和促進腦細胞功能葯 同精神發育遲滯中有關內容。
(5)維生素B6和鎂劑 有研究報道大劑量維生素B6和鎂劑可能改善該症的部分症狀,但此方面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和確定。
6 孤獨症教育訓練中家庭的作用
孤獨症的教育訓練並不完全是一個醫學問題,家庭的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父母心態、環境或社會的支持和資源均對孩子的頂後產生影響。採用綜合性教育和訓練,輔以葯物,孤獨症兒童的預後可以有顯著的改善,相當一部分的兒童可能獲得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尤其是阿斯伯格綜合征和高功能孤獨症兒童。在教育或訓練過程中應該堅持3個原則:(1)對孩子行為寬容和理解;(2)異常行為的矯正;(3)特別能力的發現、培養和轉化。訓練應該以家庭為中心,同時注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辦日間訓練和教育機構,在對患兒訓練的同時,也向家長傳播有關知識,是目前孤獨症教育和治療的主要措施。父母需要接受事實,克服心理不平衡狀況,妥善處理孩子的教育訓練與父母生活工作的關系。化愛心、耐心、恆心為動力,積極投入到孩子的教育、訓練和治療活動中,並和醫生建立長期的咨詢合作關系。[3-7]
❼ 自閉症教育現在有哪些比較有先進的教育方式方法
一下內容主要參考自:衛生部辦公廳《兒童孤獨症診療康復指南》
如今,在國內孤獨症康復機構中使用的方法主要有下列方法:實用行為分析(ABA)、結構化教學(TEACCH)、圖片交換交流系統(PECS)、關系發展干預(RDI)、感覺統合療法(SIT)、聽力統合治療(AIT)、生物療法(BT)、其他方法。
干預方法。
(1)行為分析療法(ABA)。
原理與目的:ABA採用行為主義原理,以正性強化、負性強化、區分強化、消退、分化訓練、泛化訓練、懲罰等技術為主,矯正孤獨症患兒的各類異常行為,同時促進患兒各項能力的發展。
經典ABA的核心是行為回合訓練法(DTT),其特點是具體和實用,主要步驟包括訓練者發出指令、患兒反應、訓練者對反應作出應答和停頓,目前仍在使用。現代ABA在經典ABA的基礎上融合其他技術,更強調情感與人際發展,根據不同的目標採取不同的步驟和方法。
用於促進兒童孤獨症患兒能力發展、幫助患兒學習新技能時主要採取以下步驟:
①對患兒行為和能力進行評估,對目標行為進行分析。②分解任務並逐步強化訓練,在一定的時間內只進行某項分解任務的訓練。③患兒每完成一個分解任務都必須給予獎勵(正性強化),獎勵物主要是食品、玩具和口頭、身體姿勢的表揚,獎勵隨著患兒的進步逐漸隱退。④運用提示和漸隱技術,根據患兒的能力給予不同程度的提示或幫助,隨著患兒對所學內容的熟練再逐漸減少提示和幫助。⑤兩個任務訓練間需要短暫的休息。
(2)孤獨症以及相關障礙患兒治療教育課程(TEACCH)。
原理與目的:兒童孤獨症患兒雖然存在廣泛的發育障礙,但在視覺方面存在一定優勢。應當充分利用患兒的視覺優勢安排教育環境和訓練程序,增進患兒對環境、教育和訓練內容的理解、服從,以全面改善患兒在語言、交流、感知覺及運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步驟:①根據不同訓練內容安排訓練場地,要強調視覺提示,即訓練場所的特別布置,玩具及其他物品的特別擺放。②建立訓練程序表,注重訓練的程序化。③確定訓練內容,包括兒童模仿、粗細運動、知覺、認知、手眼協調、語言理解和表達、生活自理、社交以及情緒情感等。④在教學方法上要求充分運用語言、身體姿勢、提示、標簽、圖表、文字等各種方法增進患兒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運用行為強化原理和其他行為矯正技術幫助患兒克服異常行為,增加良好行為。該課程適合在醫院、康復訓練機構開展,也適合在家庭中進行。
(3)人際關系發展干預(RDI)。
RDI是人際關系訓練的代表。其他方法還有地板時光、圖片交換交流系統、共同注意訓練等。
原理:目前認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論缺陷是兒童孤獨症的核心缺陷。共同注意缺陷是指患兒自嬰兒時期開始不能如正常嬰兒一樣形成與養育者同時注意某事物的能力。心理理論缺陷主要指患兒缺乏對他人心理的推測能力,表現為缺乏目光接觸、不能形成共同注意、不能分辨別人的面部表情等,因此患兒無社會參照能力,不能和他人分享感覺和經驗,無法與親人建立感情和友誼。RDI通過人際關系訓練,改善患兒的共同注意能力,加深患兒對他人心理的理解,提高患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步驟:①評估確定患兒人際關系發展水平。②根據評估結果,依照正常兒童人際關系發展的規律和次序,依次逐漸開展目光注視-社會參照-互動-協調-情感經驗分享-享受友情等能力訓練。③開展循序漸進的、多樣化的訓練游戲活動項目。活動多由父母或訓練老師主導,內容包括各種互動游戲,例如目光對視、表情辨別、捉迷藏、「兩人三腿」、拋接球等。要求訓練者在訓練中表情豐富誇張但不失真實,語調抑揚頓挫。
(4)其他干預方法。
地板時光訓練也將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作為訓練的主要內容,與RDI不同的是,地板時光訓練是以患兒的活動和興趣決定訓練的內容。訓練中,訓練者在配合患兒活動的同時,不斷製造變化、驚喜和困難,引導患兒在自由愉快的時光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訓練活動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個時段。
應當充分考慮時間、經濟等因素,慎重選擇感覺統合治療、聽覺統合治療等輔助治療方法。
(二)葯物治療。目前尚缺乏針對兒童孤獨症核心症狀的葯物,葯物治療為輔助性的對症治療措施。
1.基本原則。
(1)權衡發育原則:0~6歲患兒以康復訓練為主,不推薦使用葯物。若行為問題突出且其他干預措施無效時,可以在嚴格把握適應證或目標症狀的前提下謹慎使用葯物。6歲以上患兒可根據目標症狀,或者合並症影響患兒生活或康復訓練的程度適當選擇葯物。
(2)平衡葯物副反應與療效的原則:葯物治療對於兒童孤獨症只是對症、暫時、輔助的措施,因此是否選擇葯物治療應當在充分考量副作用的基礎上慎重決定。
(3)知情同意原則:兒童孤獨症患兒使用葯物前必須向其監護人說明可能的效果和風險,在充分知情並簽署知情同意書的前提下使用葯物。
(4)單一、對症用葯原則:作為輔助措施,僅當某些症狀突出(如嚴重的刻板重復、攻擊、自傷、破壞等行為,嚴重的情緒問題,嚴重的睡眠問題以及極端多動等)時,才考慮使用葯物治療。應當根據葯物的類別、適應證、安全性與療效等因素選擇葯物,盡可能單一用葯。
(5)逐漸增加劑量原則:根據兒童孤獨症患兒的年齡、體重、身體健康狀況等個體差異決定起始劑量,視臨床效果和副反應情況逐日或逐周遞增劑量,直到控制目標症狀。葯物劑量不得超過葯物說明書推薦的劑量。
2.各類葯物的主要副反應。
(1)抗精神病葯。
主要包括震顫、手抖、肌肉強直等錐體外系副反應,以及體重增加、催乳素升高等神經內分泌副反應,對部分患兒有鎮靜作用。偶見口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2)抗抑鬱葯。
包括腸胃道不適、厭食、惡心、腹瀉、頭痛、焦慮、神經質、失眠、倦怠、流汗、顫抖、目眩或頭重腳輕。肝腎功能不良者慎用或禁用。
(3)多動、注意缺陷治療葯物。
包括上腹部不適、惡心、乏力、心慌及血壓升高等。
3.中醫葯治療。
近年來有運用針灸、湯劑等中醫方法治療兒童孤獨症的個案報告,但治療效果有待驗證。
五、預後及其影響因素
兒童孤獨症一般預後較差。近年來,隨著診斷能力、早期干預、康復訓練質量的提高,兒童孤獨症的預後正在逐步改善。部分兒童孤獨症患兒的認知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社交技巧可以達到正常水平。
兒童孤獨症的預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
(一)診斷和干預的時間。早期診斷並在發育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一般為6歲以前)對患兒進行長期系統的干預,可最大程度改善患兒預後。對於輕度、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兒童孤獨症患兒,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尤為重要。
(二)早期言語交流能力。早期言語交流能力與兒童孤獨
症預後密切相關,早期(5歲前)或在確診為兒童孤獨症之前已有較好言語功能者,預後一般較好。
(三)病情嚴重程度及智力水平。兒童孤獨症患兒的預後受病情嚴重程度和智力水平影響很大。病情越重,智力越低,預後越差;反之,患兒病情越輕,智力越高,預後越好。
(四)有無伴發疾病。兒童孤獨症患兒的預後還與伴發疾病相關。若患兒伴發脆性X染色體綜合征、結節性硬化、精神發育遲滯、癲癇等疾病,預後較差。
充分了解影響患兒預後的因素,積極採取治療措施,對改善患兒病情,促進患兒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