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絞痛的最佳治療方法
首先心絞痛的種類比較多,另外也不完全一樣,對於這種情況在治療方面,從大的方面講主要是分為保守治療以及手術治療。手術治療還分為冠狀動脈內支架植入手術,這個屬於微創操作。另外還包括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這個是需要進行外科開胸手術,風險相對來說大一點。
得了心絞痛,第一步就需要明確一下冠狀動脈血管有沒有問題,血管狹窄程度如何。通過冠狀動脈造影就能夠明確的動脈血管有沒有問題,如果是輕度狹窄主要是保守治療,飲食方面要格外的注意。
另外要加強鍛煉身體,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要注意戒煙限酒,不要熬夜,保持好的心情,同時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調整改善心肌供血的葯物,就是有可能是中度的狹窄。這種情況就需要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或者是冠狀動脈搭橋手術來治療。另外有可能是心肌橋以及冠狀動脈痙攣所導致的,那就選擇葯物進行保守治療好了。
㈡ 心絞痛按摩哪個穴位
心絞痛主要由心臟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引起,嚴重時可誘發心肌梗死,猝死率極高。下面介紹8種保健按摩方法,對預防心絞痛具有不錯的效果。
①點按內關穴。先用右手拇指點按左前臂上的內關穴,再用左手拇指點按右前臂上的內關穴,雙側每回點按不少於20次,多則更好。
②揉按膻中穴。膻中穴位於胸骨中線上,與第四肋間隙平齊,兩乳頭連線的中點。用大拇指點按在此穴位上,先順時針方向輕輕揉按,再逆時針方向揉按,每次各30下,動作要緩慢、均勻、有力。
③推按胸腹。兩手掌根上下交替或疊在一起,自胸部膻中穴向小腹部緩慢有力推按,每回30次,自覺舒適為度。
④梳刮胸肋。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輕握拳,指背成梳狀,放在前胸上,雙手四指由胸部自上而下,沿肋骨間隙由胸前向腋下平推擠按,每回30次,動作要緩慢柔和,指背關節用力。
⑤按摩至陽穴。至陽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肩胛骨下角的下方即第七肋間,第七肋間水平線與脊背正中線之交點即為至陽穴所在。心臟功能不好者,會在此處有明顯的壓痛點。患者發生心絞痛時可讓家屬反復用掌根對患者的壓痛點按摩,直至局部充血、症狀改善、痛點消失為止。
⑥輕拍後背。雙手放鬆,輪換用手背沿脊柱兩側由上往下輕輕拍打,視體力每回可連續做20—30次。
⑦輪轉兩臂。兩腳同肩寬站立,肩部和上肢放鬆,靜立數秒鍾,做均勻的深呼吸,並同時將雙臂向後大幅度輪轉,每回30次,動作要緩慢均勻。
⑧拍打肩背。兩腳分開站立,與肩等寬,以腰為軸,甩開雙臂,左右輪轉,以一手掌內側和另一手掌背側對肩和腰背上下交替拍打,此法要連續做20—30次,動作要緩慢、均勻,掌指拍打要強勁有力。上述八法有益氣、活血、化淤、止痛、強心等作用。此八法貴在堅持,只要持之以恆,對預防心絞痛會有很好的效果。
太原寧宇養生會所(151-3515-2333)友情提示:對於患有心絞痛的病人來說,自己平時的時候就要注意了,不要去喝酒,平時吃的清淡點,可多吃大米對治癒有幫助。
㈢ 冠心病的中醫康復治療方法有哪些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心肌缺血而引起的心臟病。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痹」、「真心痛」、「心痛」的范疇。《素問臟氣法時論》有「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的描述,與冠心病的辨證要點十分相似。
胸痹心痛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繫病證之一,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發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由於本病表現為本虛標實,有著復雜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而中醫葯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綜合作用的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
一、病因病機
「胸痹」病名最早見於《內經》,並將其分為心痹和肺痹兩種,對本病的病因、一般辨證要點及痛的表現均有記載。「心痛」病名最早見於馬王堆古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金匱要略》記載胸痹的表現,「胸痹緩急」,即心痛時發時緩為其特點,其病機以陽微陰弦為心氣不足者,故設有瓜蔞薤白半夏湯、瓜蔞薤白白酒湯及人參湯治療本病。後世醫家,如元代危亦林《世醫得效方》用蘇合香丸,明代王肯堂《證治准繩》用失笑散及大劑量紅花、降香,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用血府逐瘀湯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療效。
《素問調經論》:「寒氣積於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太平聖惠方治心痹諸方》:「夫思慮煩多則損心,心虛故邪乘之,邪積而不去,則時害飲食,心中幅幅如滿,蘊蘊而痛是謂心痹」。《玉機微義心痛》:「然亦有病久氣血虛損及素勞作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醫門法律中寒門》:「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
(一)年老體虛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於溫煦,鼓動無力而痹阻不通;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脈道失潤;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濁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心痛。
(二)飲食不當
恣食肥甘厚味,日久損傷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上犯心胸清曠之區,清陽不展,氣機不暢,心脈痹阻,遂成本病;或痰濁久留,痰瘀交阻,亦成本病;或飽餐傷氣,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而發本病。
(三)情志失調憂思傷脾,脾虛氣結,運化失司,津液不得輸布,聚而為痰,痰瘀交阻,氣血不暢,心脈痹阻,發為胸痹心痛。或郁怒傷肝,肝失疏泄,肝鬱氣滯,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氣滯痰濁痹阻心脈,而成胸痹心痛。由於肝氣通於心氣,肝氣滯則心氣乏,所以七情太過,是引發本病的常見原因。
(四)寒邪內侵
素體陽虛,胸陽不振,陰寒之邪乘虛而入,寒凝氣滯,胸陽不展,血行不暢,而發本病。
《醫門法律中寒門》雲:「胸痹心痛,然總因陽虛,故陰得乘之」。闡述了本病由陽虛感寒而發作,故天氣變化、驟遇寒涼而易卒發心痛。
胸痹心痛的主要病機為本虛標實心脈痹阻,其病位以心為主,然其發病多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如腎虛、肝鬱、脾失健運等。本病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其本虛可有氣虛、陽虛、陰虛、血虛,且又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而表現氣陰兩虛、氣血雙虧、陰陽兩虛,甚至陽微陰竭、心陽外越;標實為氣滯、寒凝、痰濁、血瘀,且又可相互為病,如氣滯、血瘀、寒凝氣滯、痰瘀交阻等。臨床上常表現為虛實兼夾,如陰虛痰熱互見,陽虛可兼痰飲等。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並以血瘀為突出,緩解期主要有心、脾、腎氣血陰陽之虧虛,其中又以氣虛最為常見。
二、辨證用葯
針對本病病機表現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特點,其治則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本虛宜補,權衡心臟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益心氣之不足;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治法。由於本病多為虛實夾雜,在發作期雖以標實為主,但常潛藏著本虛;在緩解期雖以本虛為主,但亦可兼見邪實,故治療上當補中寓通,通中寓補,通補兼施,不可猛攻,當以補正而不礙邪,祛邪而不傷正為原則,至於補瀉之多少,當根據臨床具體情況而定。在胸痹心痛的治療中,尤其真心痛的治療,在發病的前三四天內,警惕並預防脫證的發生,對減少死亡率、提高治癒率更為重要。必須辨清證候之順逆,一旦發現脫證之先兆,如疼痛劇烈,持續不解,四肢厥冷,自汗淋漓,神萎或煩躁,氣短喘促,脈或速、或遲、或結、或代,或脈微欲絕等,必須盡早投用益氣固脫之品。
(一)辨證分型
1.寒凝心脈
[辨證要點]卒然心痛如絞,形寒,甚則手足不溫,冷汗自出,心悸氣短,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多因氣候驟冷或驟遇風寒而發病或加重,苔薄白,脈沉緊或促。
[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陽。
[方葯]當歸四逆湯:桂枝9g,細辛6g,當歸9g,芍葯9g,甘草6g,通草6g,大棗6枚。
方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當歸、芍葯養血活血,芍葯與甘草相配,有緩急止痛之功;通草入經通脈;大棗養脾和營。全方共成祛寒活血、通陽止痛之效。
若痛劇而四肢不溫,冷汗自出,即含化蘇合香丸或冠心蘇合香丸,芳香化濁,理氣溫通開竅,每茯即速止痛功效。
由於寒邪容易侵襲陽虛之人,耗傷陽氣,而陽虛又易感受外寒,產生陰寒之邪,故寒凝心脈時臨床常伴陽虛之象,宜配合溫補陽氣之劑,以取溫陽散寒之功,不可一味辛散寒邪,以免耗傷陽氣。
2.氣滯心胸
[辨證要點]心胸滿悶,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胸脘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活血舒脈。
[方葯]柴胡疏肝散:柴胡12g,枳殼10g,白芍10g,甘草10g。
本方由四逆散(枳實改枳殼)加減,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柴胡與枳殼相配可升降氣機,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香附、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全方共奏疏調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氣滯胸痹心痛,可根據病情需要,選用木香、沉香、降香、檀香、延胡索、砂仁、厚朴、枳殼、枳實等芳香理氣及破氣之品,但只可暫用,不可久施,以免耗散正氣。
3.痰濁閉阻
[辨證要點]胸悶重而心痛輕微,肥胖體沉,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黏,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味:瓜蔞30g,薤白10g,半夏6g。
方以瓜蔞、薤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加厚朴、枳實,辛苦溫行氣滯而破痰結;加桂枝溫陽化氣通脈,配茯苓、甘草健脾利水化飲;加乾薑、細辛溫陽化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共奏通陽化飲,泄濁化痰,散結止痛功效。
若病人痰黏稠,色黃,大便干,苔黃膩,為痰濁郁而化熱之象,用黃連溫膽湯加鬱金清化痰熱而理氣活血,方以二陳湯的半夏、茯苓、橘紅、甘草化痰理氣,黃連、竹茹、枳實清泄痰熱,鬱金以增強理氣活血之力。胸痹心痛,痰濁閉阻,常可酌情選用天竺黃、天南星、半夏、瓜蔞、竹茹、蒼術、桔梗、萊菔子、浙貝母等化痰逐飲葯物,但由於脾為生痰之源,臨床應適時應用健脾化濕之品。
4.瘀血痹阻
[辨證要點]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弦澀或結、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葯]血府逐瘀湯:桃仁12g,紅花9g,當歸9g,生地9g,川芎5g,赤芍6g,牛膝9g,柴胡3g,枳殼6g,甘草3g。
本方基本上是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組成。以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胡、桔梗與枳殼、牛膝配伍,一升一降,調暢氣機,行氣活血。生地一味,逐血痹,《本草求真》認為有「涼血消瘀」之功,且又能養陰而潤血燥,葯共成祛瘀通脈、行氣止痛之劑。
若瘀血重症,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葯、鬱金、延胡索、降香、丹參等加強活血理氣之功;若血瘀氣滯並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蓽茇等辛香理氣止痛葯物,並吞服三七;若寒凝血瘀或陽虛血瘀者,伴畏寒肢冷,脈沉細或沉遲,可加細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溫通散寒之品,或人參、附子等溫陽益氣之品。若伴有氣短乏力,自汗,脈細緩或結代,當益氣活血,用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重用人參、黃芪等益氣祛瘀之品。
瘀血痹阻時,臨床上可選用三七、川芎、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桃仁、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楂等活血化瘀葯物,但必須根據臨床情況配伍益氣、溫陽、散寒、化痰、理氣等葯物,辨證用葯,加強祛瘀療效。另外,本病多本虛標實,病情纏綿,故破血之品應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傷正氣。在應用活血、破血類葯物時,必須視有無出血傾向或徵象,一旦發現,立即停用,並予相應處理。
5.心氣不足
[辨證要點]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發白,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虛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葯]保元湯合甘麥大棗湯:人參10g,黃芪15g,甘草10g,肉桂6g,生薑9g。
方以人參、黃芪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而治心悸;肉桂辛熱補陽,散寒氣而療心痛,又能納氣歸腎,緩解氣短、喘促之症;或以桂枝,有通陽、行瘀之功,用以治療心氣不足,血滯心脈之症;去生薑,加丹參或當歸,甘麥大棗湯益心氣,寧心神,甘潤緩急。兩方共奏補養心氣,鼓動心脈之功效。
凡心氣不足,兼有氣滯、血瘀、痰濁者,補心氣之葯應選擇平和輕補之品,觀察服葯反應,酌情加重或減少補氣葯的用量,並配以理氣、活血、化痰葯物,但總應以不傷心氣為度,破血、祛痰之品應慎用或不用。若兼見神疲、乏力、納呆、失眠、多夢等心脾兩虛證者,方以保元湯去生薑,補益心氣;加茯苓、茯神、遠志、半夏曲健脾和胃,補心安神;酸棗仁、五味子收斂心氣,養心安神;當歸、川芎行氣活血,全方有補益心脾,養心安神之功效。若兼見心悸氣短,頭昏乏力,胸悶隱痛,口乾咽干,心煩失眠,舌紅有齒痕者,為氣陰兩虛,用生脈散合歸脾湯加減。
補心氣葯常用人參、黨參、黃芪、大棗、太子參等,如氣虛顯著可少佐肉桂,補少火元氣,亦可加用麥冬、玉竹、黃精等益氣養陰之品。
6.心陰虧損
[辨證要點]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悶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乾盜汗,顏面潮熱,舌少津,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活血養心。
[方葯]天王補心丹:生地120g,五味子、當歸身、天冬、麥冬、柏子仁、酸棗仁各30g,人參、玄參、丹參、茯苓、遠志、桔梗各15g。煉蜜為小丸。
本方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滋水養陰而瀉虛火;人參、茯苓益助心氣,寓上引陰之意;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遠志養心安神,化陰斂汗;丹參、當歸身養心活血;桔梗為引使葯。
本方能使心陰復,虛火平,血脈利,則心胸灼痛得解。
7.心陽不振
[辨證要點]心悸而痛,胸悶氣短,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胖,苔白或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葯]參附湯加減:人參12g,附子9g,桂枝6g,甘草10g。
方中人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桂枝、甘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溫振心陽之功。
若心腎陽虛,可合腎氣丸治療,方以附子、桂枝(或肉桂)補水中之火,用六味地黃丸壯水主,從陰引陽,合為溫補腎陽之劑,與上方合用,溫補心腎而消陰翳。腎陽虛兼見水飲上凌心肺,水腫,喘促,心悸,用真武湯,以附子補腎陽而驅寒邪,與芍葯合用,能入陰破結,斂陰,茯苓、白術健脾利水,生薑溫散水氣,與上方合用溫腎陽而化寒飲。若心腎陽虛,虛陽欲脫逆者,用四逆加人參湯,溫陽益氣,回陽救逆。若見大汗淋漓,脈微欲絕等亡陽證,應用參附湯,並加用大劑山萸肉,以溫陽益氣固脫。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角片、吳茱萸、蓽茇、良姜、細辛、川烏、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薤白、沉香、降香、檀香、香附、雞血藤、澤蘭、川芎、桃仁、紅花、延胡索、乳香、沒葯等偏於溫性的理氣血葯物。
(二)中成葯
1.速效救心丸(川芎、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4~6粒含服,急性發作時每次10~15粒。功效活血理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氣,心前區疼痛。
2.蘇合香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每服1~4丸,疼痛時用,功效芳香溫通,理氣止痛,治療胸痹心痛,寒凝氣滯證。
3.蘇冰滴丸(蘇合香、冰片)含服,每次2~4粒,每日3次。功效芳香開竅,理氣止痛,療胸痹心痛,真心痛屬寒凝氣滯證。
4.冠心蘇合丸(蘇合香、冰片、硃砂、木香、檀香)每服1丸(3g)。功效芳香開竅,理氣痛,用於胸痹心痛氣滯寒凝者,亦可用於真心痛。
5.補心氣口服液(黃芪、人參等)每次10ml,每日2次。功效補氣養心止痛,用於胸痹、氣虛明顯者。
6.滋心陰口服液(麥冬、沙參等)每次10m1,每日2次。功效養陰和血止痛,用於胸痹、陰虛明顯者。
(三)消除痹痛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易惡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可選用或合並運用以下措施:
1.寒證心痛氣霧劑(肉桂、香附等)溫經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心痛苔白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2.熱證心痛氣霧劑(丹皮、川芎等)涼血清熱,活血止痛,用於心痛苔黃者,每次舌下噴霧1~2次。
3.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1~2粒。
4.活心丸(人參、靈芝、麝香、熊膽等)養心活血,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5.心絞痛寧膏(丹參、紅花等)活血化瘀,芳香開竅。敷貼心前區。配合選用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生脈注射液靜脈滴注。
6.貼敷法葯物作用於皮膚可以通過經絡直接影響內臟。目前常用的葯物為活血化瘀及芳香溫通葯,如當歸、乳香、沒葯、紅花、冰片。
三、針刺治療到目前為止,針刺治療冠心病系統的研究尚不完整。以下是臨床用之有效的常用穴位:
心俞、厥陰俞,配足三里、通里、間使,並結合辨證加減選穴,10~20次為一個療程,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般3~5次即可見效。
四、其他療法
(一)推拿康復療法
常用穴位:肺俞、心俞、膈俞、內關、神門、膻中、血海、厥陰俞、豐隆、足三里、氣海等穴。
具體操作方法:按、揉、一指禪、、擦法等。病人取坐位,按揉肺俞、心俞、膈俞、內關。操作時兩側同時進行,手法宜輕柔而緩和,以病人略感酸脹為度,每穴按揉2min。再用按揉或一指禪推法在頸椎兩側上下往返治療約4min。接著用柔和的法在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往返治療約4min。然後直擦上背部兩側膀胱經和背部督脈,均以透熱為度。
寒凝血脈者,加按揉神門、膻中穴。氣滯血瘀者,加按揉血海、厥陰俞穴。痰濁閉阻者:
加按揉豐隆、足三里穴。臟腑虛損者,加按揉氣海、足三里穴。
治療手法不宜過重,以病人感到酸脹為度,手法過重則症狀反而加重。心絞痛的治療應與內科配合進行,臨床中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
(二)日常生活飲食起居
1.情志異常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病,尤其與心病關系較為密切,故防治本病必須高度重視精神調攝,避免過於激動或喜怒憂思無度,保持心情平靜愉快。
2.氣候寒暑晴雨變化對本病的發病亦有明顯影響,《諸病源候論心痛病諸候》記載:「心痛者,風涼邪氣乘於心也」,故本病不宜感受寒冷,居處除必須保持安靜、通風外,還要注意寒溫適宜。
3.飲食調攝不宜過食肥甘,應戒煙少飲酒,宜低鹽飲食,多吃水果及富含纖維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飲食宜清淡,食勿過飽。發作期病人應立即卧床休息,緩解期要注意適當休息,堅持力所能及的活動,做到動中有靜,保證充足的睡眠。
(三)傳統運動方法
前面談到的為被動治療,在此基礎上還應結合病人本身的主動運動,但主動運動的量要有一定科學性,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冠心病急性期的康復參考相應章節。恢復期的中醫康復可採用太極拳。
太極拳在我國廣泛流傳,便於推廣,其動作舒松自然,剛柔相濟,動中求靜,對於合並高血壓冠心病病人,更為合適。太極拳運動量極小,據報道,練簡化太極拳可最高心率105次/分,練習老式太極拳心率最高可達134次/分,其強度不超過最大攝氧率的50%。老式太極拳由於等長性運動校多,運動時心率較簡化太極拳增加26%,但不防礙冠心病病人應用。一般採用簡化太極拳。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都可相應採用。
㈣ 按哪個穴位對心臟好
心臟上的毛病一般都不會是小的毛病,所以,究竟該怎麼讓心臟變得更加健康,是很多人非常想知道的,保養心臟的方法多種多樣,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幾種很簡單的保養心臟的方法,保養心臟,常揉五個穴位,一個穴位對應一種症狀!
01
內關穴:緩解心律不齊
內關穴的位置很好找,在前臂的內側。我們將左手掌伸出,然後將右手三個手指並攏,把無名指放在左臂的腕橫紋上,這時食指和手腕交會之處就是內關穴的位置。將右手拇指放在此穴位上,會感到有兩根筋,而准確的內關穴就位於兩根筋中間的位置。
內關穴對心臟類疾病和一些腸胃病都有很強的治療作用,常揉按此穴位可以達到預防心臟病、緩解疲勞、安神鎮定等功效,尤其對心律不齊、心悸、心絞痛等症狀有特殊的效果。所以心臟病患者可以長期按壓此穴位,並且不需要他人幫助,自己左右手輪換,每隻手臂按壓十分鍾左右,每日按壓2 ~3 次即可。
02
耳中穴:可治療突發心絞痛
患者一旦出現突發性心絞痛,一定要第一時間就診。最好在送醫的過程中讓患者在舌下含一片硝酸甘油。如果在戶外,身上沒有葯物,最簡單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揉耳中穴。
我們可以將患者放到安全的位置,讓其身體放鬆,將頭部墊高,讓其平躺,然後就近找一根小木棍,用其末端按揉耳輪腳正中的位置,找到其最敏感的痛點,即是耳中穴。穴位找到以後,便可以用細木棍按壓此處,用力要適中,而且速度要均勻,一般幾分鍾後心絞痛症狀就會明顯減輕,之後再按壓就會消失。按壓時可以採用兩耳輪換按壓,直到患者疼痛減輕或者消失為止。
03
膻中穴:治心臟病、冠心病
膻中穴有行氣化瘀、寬心順氣、疏通經脈等作用。平時感到肺氣不足,出現心慌氣短時便可按揉此穴位;另外咳嗽哮喘、胸口疼痛時也可按壓此穴位。
膻中穴的位置十分好找,它位於人體的正中線上,也就是人體兩乳的正中間。我們自己就可以准確地找到這個穴位。人們平時所說的「心窩」,指的就是膻中穴。
04
少府穴:防治心絞痛
少府穴屬於手少陰心經穴中的一個,位於手掌,具體位置在第四掌骨和第五掌骨之間。正常握拳時,小手指的指尖觸碰掌心的位置就是少府穴。按壓少府穴對治療胸悶、遺尿、小便不順暢等都有一定的效果。此外,少府穴對治療心絞痛、心悸等也有很好的效果。患者按壓此穴三至五分鍾,心絞痛、心悸等症狀便會明顯減輕。曾患有心絞痛的病人可早晚各按一次,以防止心絞痛的發生。
05
至陽穴(寬心穴):治心慌、胸悶
至陽穴屬於督脈,其位置在人體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人體站立,雙臂放鬆下垂時,至陽穴正好位於兩側肩胛骨下緣連線中間的位置。
至陽穴對很多心臟病症狀都有治療作用,例如常見的心慌氣短、胸悶胸痛、心絞痛、心跳過速等。另外至陽穴對胃痛、胃脹、咳嗽、哮喘等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㈤ 心慌胸悶喘不過氣,常按哪些穴位,可緩解不適
心慌胸悶、喘不過氣來通常是一些疾病的前期徵兆,如冠心病、心臟病、高血壓、心律失常等,切不可忽視這些症狀。那麼當我們發現自己有以上症狀時,可以先通過按摩以下幾處穴位緩解不適,然後再就醫會診,通過葯物治療解除病痛。
按摩膻中穴。膻中穴位於我們胸前的正中線上,即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是人體穴位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穴位。膻中穴主治的是胸痹心痛、腹部疼痛、心悸、心煩、呼吸困難、氣喘等症。每天睡覺前建議大家按摩一下膻中穴,可以排遣一下一整天心中的悶氣,舒緩一下心情。膻中穴的按摩分為兩種:揉膻中穴和推膻中穴。揉膻中穴是指用你的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按揉膻中穴,每次約揉50-100次;推膻中穴是指用你雙手的大拇指指腹從膻中穴向外推,每次約推50-100次。
以上三處穴位,平時有空時就可多揉揉,既可避免疾病,又可以增強身體素質。
㈥ 按穴位治療心絞痛,具體操作方法是怎樣的
穴位治療心絞痛,一般內關是主穴,配合足三里、三陰交等,可以減少和防止心絞痛的發作,但是如果病情嚴重,要同時就醫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㈦ 如何治療膻中穴疼痛和呼吸急促
治療膻中穴疼痛的方法:用手大拇指按壓痛處,每天按一次,每次十分鍾左右,直到不痛為止。呼吸急促應該去醫院檢查清楚,對症治療。
㈧ 心絞痛胸悶氣短氣不夠用,請問我可以多久才能治好
@百脈通滌湯(散):當歸赤芍五靈脂元胡木香烏葯枳殼甘草各10克車前籽殼12克桃仁紅花川芎皂角刺石見穿香附子沒葯川軍三棱各6克。
水煎服,日一次,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為佳。重症患者日服二劑,每劑作4次服用。連服2—3天後,隔日一劑,飯前半小時服用為宜。
陣發性心跳,3-4劑愈,不復發。2.心絞痛,6-7劑愈。3.冠心病,15劑愈。4.腦梗塞30-60劑正常。5.腦血栓40劑正常。6.高血壓,5劑正常,每季服5-7劑,保正常。
@ 在膻中穴拔罐30分鍾、敲打左心包經9分鍾,每日3次,效果更好。
㈨ 中醫如何治療「心絞痛」
心絞痛主要是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導致短暫性的缺血缺氧,出現心前區疼痛、胸悶、氣短等症狀。中醫治療心絞痛的方法,考慮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柴胡疏肝散加減,有疏肝解郁、止痛的作用。第二種,小陷胸湯加減,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第三種,桂枝茯苓丸合血府逐瘀湯加減,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第四種,可以服用速效救心丸復方丹參片等中成葯。
㈩ 如何治療心絞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心絞痛的問題,有的時候,心絞痛也是致命的。因此,對於心絞痛患者的治療,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心絞痛應該怎麼治療?事實上,在日常生活中農工,治療心絞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四種方法是介入治療。這一種方法是另外的方法都不使用的情況下,才會使用的一種方法。事實上,所謂的介入治療法,其實主要就是通過冠狀造影的方式在冠狀動脈裡面放入一個支架。值得一提的是,在現在的醫學中,使用介入治療的方法,對病人產生的創傷其實是非常小的,基本上做完之後就可以很快恢復,不會感受到太多的痛苦。